勤勤恳恳研究50年,4次申请院士被拒却被美国评上,最后怎样?:她叫李爱珍,勤勤恳恳研究50年,第四次申请院士竟然被以年龄过大为由拒绝,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以后研
她叫李爱珍,勤勤恳恳研究50年,第四次申请院士竟然被以年龄过大为由拒绝,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以后研究出怎样的重大成果都将与院士无缘。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之后,美国向她投来了橄榄枝,她也成功的评上了院士,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祖国,以另外一个身份支持着国内的建设。
从李爱珍申请院士被以年龄过大被拒,到合肥研究所90多名研究员集体离职,再到小学生能够发表博士级别的研究论文并且获得全国性的奖项足以说明了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既然已经这样了,那么将人才流失的责任完全推给高校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科学研究工作者不应该太看重名利,如果这样那谁又会真正愿意进行科学研究?人都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考虑,就以合肥某研究所来说,大批的博士研究员每个月拿着一万多的工资够干吗?恐怕一个平方的房子都买不起,这薪资待遇甚至比普通的高校老师或者中学老师的待遇还低,解决不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又怎么会安心进行科学研究?
李爱珍第四次申请院士被拒的理由真的很荒唐,申请院士为什么要对年龄进行限制?难道年龄大了就做不出成果吗?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时候实际的科研成果并不重要,小学生真的能写出博士级别的研究论文吗?
现在看来国内人才流失严重是有道理的。如果能够真正重视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多点公平公正公开,那么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才选择待在国内进行科学研究,所以说要想避免人才流失,还得从国内找原因,好在李爱珍虽然评上了美国的院士,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祖国,仍然心系祖国。
至于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申请院士,我想是因为院士比普通的研究学者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吧,你们认为呢?
谢谢邀请!
关于我国人才的严重流失,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清华北大作为我国的最高学府,光2019年就有86%的出国留学生选择效力他国,只有14%的人选择回国。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人才的重要流失。并且,有网友称“清华北大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成为别国的座上宾”,这样的举动是在“给他人做嫁衣”。这时候该提到今天的主人公李爱珍了:“国宝级”科学家4次申请国内院士被拒,却成为美国的院士!
她的名字叫李爱珍,1936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当时复旦大学是国内顶尖的名校,从事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李爱珍大学期间就展现出她超人的才学。
复旦大学毕业后,李爱珍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在工作中,李爱珍天天埋头在实验室中搞研究,这让她的生活陷入平淡,甚至是无趣。可爱好搞研究的她却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在研究中,李爱珍不仅带头搞研究,还创办了半导体微材料的相关实验室。研发成果给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和突破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她本人的才学和科研程度也受到了业内很多人的认可。
从事科研50多年,李爱珍基本没有给自己放假。正是因为她搞研究中的孜孜不倦,李爱珍成为该领域的“国宝级”科学家。
期间,她4次申请国内院士被拒。第一次碰壁,李爱珍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突出。一直到第4次,拒绝原因是“年龄过大”。这也就是说,被拒4次后李爱珍本人已经和申请院士今生无缘了。
作为复旦大学毕业的一名高材生,李爱珍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想象。经过多年的研究,能力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依然在申请院士碰壁,想想“国宝级”科学家李爱珍的经历也是一阵唏嘘。
因为申请院士被拒,这也引起了美国科学院对此人的重视,最终她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但是李爱珍依然保持自己的原则,仍坚守着一刻中国心。
李爱珍曾说:“做学问首先要把人做好,人如果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无法得到人家的尊重”。
美国评李爱珍为院士的同时,也像她伸出了“橄榄枝”。高薪聘请没有让李爱珍失去道德操守和自己的初心,她果断拒绝。
对于李爱珍当时的成就来说,俨然是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一颗效力中国的心依旧让她在该领域上增砖添瓦,虽然自己申请院士被拒绝,第四次更是和被评为院士“今生无缘”,但这改变不了自己的一颗中国心。
大家对4次申请国内院士被拒,却被美国评为院士的事情怎么看呢?
(好看点个赞,不好看免费看)
做学问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李爱珍
老穆要为李爱珍的优秀品质点赞!
题主所说的优秀人才,就是李爱珍!
据了解,李爱珍先后参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但却屡次不中。
然而,在2007年5月,她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爱珍,毕业于复旦大学,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研究。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一直就分子束外延设备对我国实施禁运,这对我国的科技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突破西方禁运,李爱珍带领她的团队,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地工作着,终于大获成功……
据了解,李爱珍共发表论文25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
荣誉等身的李爱珍并没有因为落选院士而有半句怨言,但他却不好意思面对推荐他的院士。
“我非常感谢推荐我的院士,我想他们的压力肯定非常大。总让他们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每一次都要为我写推荐信、审查推荐材料等,每年增选院士时,我都不敢面对这些院士。”
诚然,李爱珍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但她从未想过要留在美国工作,因为她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用她的话说,是国家给了她平台,国家培养了她,又怎能离开国家而效力他国呢?
老穆要为李爱珍的爱国思想点赞!
老穆也希望其他出国留学的学生能够多多学习李爱珍的爱国精神,不要去了国外就不回来了。
在李爱珍50年的科研生涯中,她几乎是没有假期的,倒不是不放假,而是她太拼!
据媒体报道,有一次同事在大年初一给她打电话拜年,结果家里没人,没想到的是,打实验室的电话却找到了她。
退休后的她,仍在忙碌着,一刻也闲不下来……
如此优秀的人才,还如此努力,作为普通人,我们难道不该更加努力的工作吗?
比如屠呦呦,她就不是院士,但这并不妨碍她优秀!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老穆想说,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只能代表你过去很优秀。
不是院士,照样可以发光,照样可以取得优秀的成就,只要你肯努力!
只要你足够优秀,即便不是院士,同样会受到人们尊敬的。
李爱珍,就是这样的人。
老穆想说,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她的刻苦钻研精神、她的精益求精精神、她的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在老穆心中,她早就是院士了……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如今的李爱珍80多岁了,她出生于1936年,如今已经正式退休,由于自己研究的是尖端领域,所以李爱珍的名字很少为大众知晓,分别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申请四次中科院院士,均失败。后来一夜之间被大众关注,还是因为她因为被美国选为院士,成为首位“非中国院士”。
我们国家院士评选是必须要有一名院士推荐的,当后来记者采访李爱珍时,她的回答让大家很意外,“我觉得自己对不起推荐我的院士,因为推荐很珍贵,他们都是资格很老很有名望的院士,身体也不好,一页一页的看我的资料,帮我写推荐,一次次的推荐,我还老不通过,心理很愧疚。”
面对记者采访是,李爱珍仿佛一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觉得对不住那些推荐她的老专家们。不得不说,科学家的淳朴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让李爱珍和推荐她的院士没有想到的是,她“意外”入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评选,程序复杂,几乎是在一个神秘的状态下进行。知道最后有结果时,才通知李爱珍,让她一度怀疑是遇到了骗子。
后来,她在公开致谢信中说:“当5月1日晚9时15分接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邮和电话,祝贺当选外籍院士时,我百感交集。如果没有国家给我那么多平台、项目研究经费、科研环境等支持,就不会有我李爱珍的今天,对国家的恩情我是不会忘记的。”
同时,李爱珍也拒绝了美国随之而来的高薪聘请,坚持为国效力!
PS:作为世界顶级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遴选外籍院士不接受任何个人申请,而是由院士、31个学科组、6个学部、科学院主席团在全世界科学家中层层挑选。其拥有的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中,200多位是诺贝尔奖得主。
李爱珍的童年时期,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中,父亲远在菲律宾,一度和家人失去联系,从小吃了很多苦头。但李爱珍的学习却很好,也爱研究。1958年,李爱珍从复旦大学毕业,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这一工作就是五十年,直到今天。期间,为了国家需要,她的研究方向从冶金转到了半导体。
因为自己是华侨身份,在文革的时候,李爱珍很受影响。她至今都非常感激自己的老师愿意在那种背景下举荐她当院士。
在1984年国际会议上,李爱珍报告了用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生长的材料和物性及器件应用的论文。1989年,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通过验收并使用至今。这一行动,也让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对中国的禁运。
2005年,国际顶级会议: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李爱珍作为亚洲唯一的委员,申请在中国举办,此前,该会议只在欧美转悠,最终,2010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
李爱珍迄今只培养了14名研究生和两名博士后,“我这辈子培养的学生很少,但都是亲自培养亲自带的,国内外的同行非常相信我培养的学生,很多人找我要。”
“我跟学生讲,任何一个人都会在地球上消亡。你再有名,离开这个世界后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中国’这两个字永远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你的生命价值,就是要为我们国家争取荣誉。”
这就是李爱珍科学家的故事,感谢题主的提问。欢迎大家留意讨论。
李爱珍珍贵的爱国精神真是直得大大的赞扬。不为金钱利益所动。被美国评为外籍院士,也不去为美国出力效劳。真是中国的脊梁,有骨气。
看看李爱珍的事迹。觉得我们是亏待了这位科学家。竟然四次被拒绝于中国院士之门外。而且最后一次的理由更没道理,简直可笑至极。“年龄大了\"。年龄大了就不是科学家了?
中国院士评选是不是该改革了。应该使院士的评比服务中国的科研与生产。
把有贡献,有创造创新的科学家。拒之于荣誉,福利之外是憾事。
改革不合理的一切,就有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
勤恳50年,4次院士落选,却被美国评上外籍院士!
中国评不上,美国却能评上?
啪啪打脸啊!
五指扇红!
鼻青脸肿啊!
这不就是又一个屠呦呦吗?
没有诺贝尔奖,谁能知道中国有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中科院评选院士咱也不知道啥标准,反正袁隆平,屠呦呦等人都评选不上,可能他们都不科学?
但是双黄连四姨太夫妻肺片可以入选;核能所自己开公司要上市没人才,拉走90多位研究员的前所长可以入选;回头带着一群师妹来上任的新所长应该也可以入选。
就是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一辈子,成绩斐然的,不能入选!
还能说什么呢?
现在还能仅仅只埋怨那些人才争先恐后的外流吗?
还能再义愤填膺的指责学校吗?
梧桐树连根都给刨了,让某些人当成柴火做了烧烤了。
那您说凤凰来了,落在哪里?
谁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都焦虑以后国外的技术封锁会更严厉,大家都在呼吁科技自强!
就在这样“有力”地机构带领之下,自强不息?
李爱珍,1936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
抗日战争的硝烟里她出生了,华侨身份的她1958年从复旦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
勤勤恳恳的工作五十年,天天埋头在实验室中搞研究。
为了国家需要,她的研究方向从冶金转到了半导体。
她创办了半导体微材料的相关实验室,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一直就分子束外延设备对我国实施禁运。
1989年,李爱珍主导的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通过验收并使用至今,结束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禁运!
仅此一项成就,就远远高于双黄连院士吧?
2005年,国际最高级别的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上,李爱珍作为亚洲唯一的委员,申请在中国举办。
2010年,这个一直只在欧美召开的国际顶级会议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
从事科研50多年,李爱珍成为该领域的“国宝级”科学家,共发表论文25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
荣誉等身的李爱珍先后参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
4次申请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却一直被拒绝,第一次被拒绝是“能力不够突出”,到了第4次,拒绝原因则变为了“年龄过大”!
“我非常感谢推荐我的院士,我想他们的压力肯定非常大。总让他们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每一次都要为我写推荐信、审查推荐材料等,每年增选院士时,我都不敢面对这些院士。”
2007年5月,4次落选国内院士评选的李爱珍,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人知道了李爱珍4次申请院士被拒,立即感到了浓厚的兴趣!
美国人不是慈善家,无利不起早,评选李爱珍为院士的同时,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李爱珍坚守着自己的中国心,一生未变,高薪聘请没有让她失去家国情怀和初心,果断拒绝!
“做学问首先要把人做好,人如果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无法得到人家的尊重”。
4次申请院士被拒,美国名利引诱,今生与中国院士无缘,都改变不了李爱珍的家国情怀!
李爱珍迄今只培养了14名研究生和两名博士后:
“我这辈子培养的学生很少,但都是亲自培养亲自带的,国内外的同行非常相信我培养的学生,很多人找我要。”
“我跟学生讲,任何一个人都会在地球上消亡。你再有名,离开这个世界后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中国’这两个字永远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你的生命价值,就是要为我们国家争取荣誉。”
希望这些学生们,不但能够继承李爱珍的学识,也能继承李爱珍的人品,更能继承李爱珍心中对祖国的爱!
也衷心希望,这些学生们以后的路能够平坦一些。。。。。。
因为他们,没有一个院士老师。。。。。。
今天的学术界,和相声界与德云社也差不了多少了。
相声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讲人脉论关系讲辈分。
实力在这些面前,什么也不是。
所以郭德纲虽然创建德云社,但是也得拜侯耀文为师,求个辈分师承。
没有人脉,没有关系,没有辈分,你在相声界,就没法混!
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科学界也是如此。
没有人脉,没有关系,没有辈分,不但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就是论文署名的资格,也没有!
导师啊,院士啊什么的,得排你前面署名,即使啥也没干。
导师亲自署名,很辛苦,起码得把论文看一遍吧?
很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在今年年初惊奇的发现有的院士能三天发一篇论文!
比写微头条还轻松,果然是高人无所不能。
中国的院士申请有三大硬性标准:学历,辈分和人脉。
简单说就是国外留过学,岁数不能大也不能小,必须有多位院士联名推荐!
至于能力和贡献,那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不提也罢!
屠呦呦多次申请不也没过?人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李爱珍多次申请不也没过?人家获得了外籍院士!
袁隆平多次申请不也没过?人家一直在忙着拯救世界,给全世界生产粮食,没空蝇营狗苟!
颜宁多次申请不也没过?人家干脆转身去了美国,立刻获得外籍院士身份!
你能埋怨颜宁不继续在国内熬着?
不是我们没有人才,不是我们人才实力不强,不是这些年轻人都没有家国情怀!
没有好的环境让他们发挥所长,只讲情怀那就是耍流氓!
能不能净化学术环境,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机会,是能不能留住人才的关键!
辈分和人脉在相声界决定不了你商演是不是能卖的出去票!
辈分和人脉在科学界也不会成为科学突破的力量!
这些东西只是团体和私人为自己争权夺利的方式,不管是在相声界还是科学界,都是妨碍进步与突破的力量。
1978年到2015年中,近2万名中国的高材生留在了美国。
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北大清华,为美利坚合众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北大清华的毕业季即为北大清华学子们的出国季。
北大清华留学生们并未和钱学森,邓稼先一样,学成归国。
真正学成归国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
回来的人,一段时间之后,很多再次选择出国,不再回来,比如颜宁。
施一公说:
他那一届的清华本科毕业生有2251人,约1600多人选择到美国留学,大部分人如今都还待在美国。
但是,我们真的能够只苛责这些学子?
苛责培育他们的学校没有教授给他们家国情怀?
没有一个活泼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干干净净的学术环境,让人家怎么回来?
难道就为了家国情怀,就要把这些好苗子,叫回国内这个酱缸里腌成酱菜?
论起来腌酱菜,中科院是无论如何比不过六必居的,不用努力了!
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讲人脉关系讲辈分,而实力往往被排在这两样的后面,没有人脉关系没有辈分你连说话的话分量都没有,所以导致了很多年轻的优秀的人才离开,不是我们没有人才,也不是我们的人才实力不强,只是环境限制了他们的发挥,整天讲情怀其实没有用的。
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机会,这才是真正留住人才的唯一方法,连机会都不给有几个真的愿意这样浪费自己的青春才华 ,整天讲辈分讲人脉,辈分和人脉又不能当做科学突破的力量,只能当做搞一些团体和私人自己争权夺利的一种方式而已,不仅不能让科技进步还会妨碍科技进步和突破。
我们的院士申请有一些条件的,能力先不谈,先谈的是学历,有没有留学经历,再谈你的年龄,其实就是谈资论辈,年龄太高不行,年龄太低也不行,第三就是你的人脉,想要数位拥有院士身份的人推荐你才可以,也就是说你没有这层关系是不行的,至于能力反而少提。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公认的科学强者,在国内没有评上科学院院士,这让人觉得到底诺贝尔奖厉害还是院士能力强,我们的院士里面有几个获得诺贝尔奖了呢,颜宁多次申请没有获得,去到美国短短几年时间就获得了外籍院士的身份,这到底让谁颜面扫地呢。
今天的主角是李爱珍,亚洲著名的材料学专家,世界著名的半导体领域专家,200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有意思的是李爱珍多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没有成功,在放弃申请国内院士以后,很快就获得了美国科学院的认可,成为了著名的外籍院士,所以说厉害的人在一个地方不被认可,但是人才始终是人才,到其他地方会有伯乐看到,2005年在埃及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五届大会上,李爱珍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当然她虽然获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身份,但是她仍然一直为国家做贡献,并没有因为没有当选科学院院士而离开,这也证明了她的爱国情怀,她没有愧对国家,只是有些事情的确很伤人,专业人士不做专业的事情,而是整天搞关系,多少人才因为这样出去,长此以往下去,情况会很糟糕,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李爱珍这样,一直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为国家半导体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但是其他人不一样,不可能都像李爱珍,所以应该反省一下了,人才为什么会外流,难道心理没有一点数,或者说已经根深蒂固没办法改变。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李爱珍四次申请专科院院士均未选上,但是最后却被美国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只能说两国科学院在选人的标准上有所不同吧。
李爱珍出生于1936年,复旦大学毕业,八十年代曾两次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回国后成为博士生导师。李爱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材料,曾担任国国家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办公室主任,1993年参与建设中科院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常务副主任。
李爱珍也曾长期作为国家电子材料和光子材料研究的领头人,获得过21个国家发明专利和1次国际发明银奖,为我国新材料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2003年,李爱珍当选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2005年被授予第三世界材料科科学院工程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李爱珍的贡献出了在材料研究方面之外,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设施建设和学术著作等方面都有十分显著的成绩,可以说是我国在材料学方面难得的人才。不过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曾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最终都落选,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李爱珍第一次申请之所以落选,是因为能力不达标;第四次落选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年龄超标。其实一直以来,中科院选院士的标准不是很统一,而且能不能入选还不一定是看能力和成绩。就比如说,我国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没有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她没有当选的理由有三个:
1,没有博士学位;
2,没有国外名校留学背景;
3,SCI论数量偏少。
据说屠呦呦落选的主要原因是SCI论文数量太少,一般需要4篇,而屠呦呦研究课题的局限性,所以达不到4篇这个要求。与之相对应的,钟院士有220多篇SCI论文,而高福则有450多篇,可见这个SCI论文是评选科学院院士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虽然不知道李爱珍有多少篇SCI论文,但是我觉得李爱珍的落选肯定跟某些硬性要求有很大的关联。当然,中国科学院有自己的选人标准,这个无可厚非,这种不只是看中成绩的做法也未必就是不可取的。
向屠呦呦和李爱珍这样有突出成绩的人,虽然落选了科学院院士,但这不代表他们就不是优秀的人才。屠呦呦的发现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而李爱珍的研究则对国家材料科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没有入选也不代表他们不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保持初心,成为一个领域最优秀的人和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正如李爱珍所说:
做学问首先要把人做好,人如果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无法得到人家的尊重。
李爱珍虽然没有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却成功入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不过面对美国人抛来的橄榄枝,李爱珍不为所动,没有因为高薪就去美国工作,而是留在国内继续自己的研究。
李爱珍是200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这比袁隆平晚一年。与袁老一样,李爱珍也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国家培养了她,她就应该留在祖国继续做贡献,不会因为没有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有什么怨言。
美国人之所以看重我国一些科学家,让他们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除了看学术水平和能力之外,也难免有一种抢人的心态在里面,刻意而为之的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些人能够像袁隆平和李爱珍制样明辨是非,我们给他们点赞,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无国界这种说法;有些人只看重个人利益,为了钱财就动心了,这样的人只能说缺少一点家国情怀。
李爱珍在中国5工作年评不上一个院士,让我第一个想到就是清华的颜宁,也是因为评不上院士,得不到资金支持,颜宁回国后又回到美国。
让我感到很心疼的是中科院的9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让我们反思是不是我们的人才待遇制度出了问题?为什么一个中科院的博士月薪只有1万,就是一个18线的明星年薪都能达到百万。
李爱珍在复旦毕业以后分配到中科院,在中科院她不分昼夜地进行实验,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本来她应该得到属于她的荣耀。但是申请五次院士都被退回,这种结果实在令人感到可笑。
第一次碰壁李爱珍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突出,一直到第4次拒绝原因是“年龄过大”。这也就是说,被拒4次后李爱珍本人已经和申请院士今生无缘了。
但是美国人看到李爱珍的实验成果后给她最高的待遇,不久她后就成为了美国院士。
虽然李爱珍被评为美国院士,但他依然在国内的科学界活跃,并且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说自己虽然是美国院士,但心永远在中国。
我们这些年人才流失严重,清华北大更是属于人才流失的高校之一,仅仅是美国硅谷就有接近两万多名清华学子在那里工作。
人才流失让人感到失望,但是我们应该制定人才待遇制度,不要寒了科研人员的心,只有这样才是解决人才流失的根本问题。
她4次落选院士,学生对她的评价是 :“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这位李爱珍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憋屈”的科学家,她在国内评院士数次落选,去美国却被聘为院士。
李爱珍,福建省石狮市人,是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在四次落选院士后,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除了在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以外,李爱珍作为博士生导师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半导体方面的技术人才。李爱珍行事低调,有着质朴而伟大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她为祖国在科学领域谋取一席之地,可以说李爱珍是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
她发表论文25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就有28项就像屠呦呦一样,成就颇高,但是因为年龄不占优势而遗憾未能选上院士。那么,李爱珍是为何而评不上院士呢?是因为成就不够,还是年龄的问题?
就是这样一位顶级科学家,至少有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均未成功。李爱珍在国内选不上,去了国外却是“香饽饽”。在2007年5月,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爱珍,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她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科研事业,而自己却并没有获得名利和荣耀。即便如此,她依旧潜心自己所钟爱的科研事业,誓要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和聪明才智。
在李爱珍的努力下,我国的半导体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不但研究达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准。她本人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十多项。
李爱珍的教育理念是:“做学问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是我们的人格”。“人生最本质的事情就是做人,而做人就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李爱珍注重就是自己如何“做人”,而不是自己有什么,她懂得自己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有学问的人、真诚的人、平静的人……她的完美人格很好地诠释了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为自己制定的道德原则。
李爱珍就是这样一个把握了做人根本的科学家,虽然她的一生很简单,但是却很丰富,所以根脉清晰,枝繁叶茂。所以,我们应该向李爱珍学习,首先要把人做好,那么,其他的更多事情才能做好。(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