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中国被欺辱,欧美国家都想捞好处,为何德国却帮中国强军?: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有人说,这是德国人对咱中国有好感!哎!你快拉倒吧!好感?国家和国家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有人说,这是德国人对咱中国有好感!哎!你快拉倒吧!好感?国家和国家之间,用好感来说事,这是嫌命长啊,往死了作呢?
您要知道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这里边就有德军,而且领头的就是德国人,更加要命的是,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曾经给他的部队下过命令,不要同情中国人,不接受战俘,他们要干嘛?要让一千年之后,中国人都不敢窥视他们。
所以德国帮助咱强军,那也是有利益在里边的。
开头清朝的时候,咱购买了很多德国装备,包括北洋舰队的军舰也有,这些其实说道根子上,都是贸易往来,一个为了赚钱,另一个为了让自己强大,至少表面看起来强大。
那么清朝结束以后,德国和国民党之间确实也有强军计划,德械师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时双方沟通,预计整六十个德械师出来,按照德国人的说法,有这六十个德械师,大华夏这块土地,足够使用。
但问题是,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也就是九个德械师,这还得包括国民党的教导总队和一个不那么正规的税警总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不扯淡吗?德械师不止九个吧!”
真没扯,所谓的德械师必须达到德式的标准,不仅仅是人员的编制,还包括装备。
国民党前前后后调整了两批半德械师,每批十个。第一批还算齐全,但也没有调整完毕(有一个杂牌军),第二批人员调整好了,但装备差的太远,用的压根就不是德国装备,这第二批还没弄完,第三批就上来了,人员还没有调整完毕,抗战就爆发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德械师其实就九个。
不过很可惜的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九个德械师就没了,但他们参与了抗日战争事情非常惨烈的战事,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结束后,所有的德械师都打光了,从此再无德械师。
当时淞沪会战的时候,教导总队的一个团,整整齐齐的上去,但下来的时候,就剩下几个伙食挑子了。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们用血肉之躯生生的抵挡住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
哎!又说远了,咱接着说。
当时国民政府和苏联决裂,还是需要军事援助的,毕竟那会大华夏底子薄,什么军工不军工的,连个好好的工厂都少。
而这个时间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德国输了个稀里哗啦,那个发动一战的威廉二世,也被指认为战犯,这要不是荷兰女王死保,早被投入到监狱里吃起了牢饭。
而整个德国也没啥好果子吃,一个《凡尔赛条约》,德国人只能拥有十万军队,其他的这都的解甲归田,修理地球去。
这么一规定,德国这帮子军人可就惨了,毕竟他们除了打战啥也不会,要技术没技术,要知识没知识的,咋整?
那么德国人就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就想办法把这帮被解散的人,加入到其他国家当军事顾问。
这一来可以解决这帮人的生活问题,也算是德国对这些人有始有终,这二来德国更加希望的是,这些人出去之后,能够获得世界最新发展的军事领域的知识,不然他们德国军队成了笼中鸟,变的故落寡闻,弄的军事断代了。
而这些人一经推出,那可是受到了各个国家的欢迎,毕竟德国军队的实力那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看成名师的存在。
那么这会咱大华夏有需要,德国这块他是有货源,所以双方就达成了协议。
最终来的是一个叫马克斯.鲍尔的上校,这人可了不得,他可是德国名将鲁登道夫的高级助手,头衔是兵工炮兵专家。
他一个人来,算是打了个头阵,双方一接触,德国又来了46个退役军官,这显然就是来指导的,后来这个军事顾问团愣是被一任任顾问团团长的锤炼下,顾问团变成了一个120人的大团。
当然人来了,只能进行对军事人员的调配和指导,接着在顾问团的联系下,德国一帮子军火商可就全来了,什么西门子,什么克虏伯等等,一张张的军火合同可就来了。
后来希特勒在大选中获胜,成为了德国总理。
希特勒?大家伙都知道,这可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他可不愿意看到德国就这么沉沦下去,被《凡尔赛条约》的战争赔款逼的无路可走。
那个时候,他就有心要发展军事。人好说,但这军事装备,您没各种矿产,技术再好,他也整不出来不是。
毕竟你德国的地盘本来就少,还因为一战战败,13%的地盘归别人了,所以他的矿产资源更加的稀少了,最终的结果希特勒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国家。
欧洲这嘎达,希特勒也不想了,全是敌人,全是恨德国恨的牙根痒痒的敌人,和他们购买矿产,想多了吧。
最终希特勒选择了咱大华夏,咱丰富的矿产资源,让希特勒看到了复兴德国的条件。
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赛克这就成为了咱大华夏军事顾问团的第四任团长。
而六十个整编师计划打这里开始,就要实施了。
在这个期间,咱光钨砂矿就出口德国一万多吨,就这分量相当于德国进口钨砂矿的70%,其他的东西也不少。
所有的这些换来了各种军事装备。
其中有一份订单,大家伙可以看一下,二十二万钢盔,子弹一亿三千万发,马克沁重机枪一千多挺,高射机枪一百二,战防炮二百二十四门,炮弹十二万四千发。
这些个订单有部分在抗战前交付给调整师使用,也就是后来的德械师。
但抗战一爆发,日本人不乐意了,因为德械师给他们的重击他们也受不了,这要是真的完成六十个师,日本人这不就相当于扯淡了吗?还是扯的比较痛的那种。
所以很多装备没有被运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国与国之间,实际上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毕竟国家也都是人在掌控,所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需要经过人手,得经过高层的同意,特别是国与国之间重大军事合作,没有高层的点头和同意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许多时候,两国之间重大军事合作,会涉及到其他国家的利益,所以都是慎之又慎的。
二战前夕,德国在欧洲是不受待见的,因为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由于德国战败了,丧失了所有在海外的殖民地,国土面积至少缩水了13%,还受到了《凡尔赛条约》敲骨吸髓的打压,所以日尔曼民族有意在战前强军,企图洗刷一战战败的耻辱。
德国政府自1935年开始,扩充军备研制更多的三军武器装备,但德国国土面积包括资源有限,无法从欧洲其他国家获得某些研发武器所需的矿藏资源,中国作为东方大国,成了德国所需钨锡等战略物资的重要来源地。
譬如德国研制的的Pak-38反坦克炮,采用钨合金穿甲弹,是二战时期少有的能击穿苏军T-34和KV-1坦克正面装甲的反坦克炮;制造供Pak-38反坦克炮用的穿甲弹所需的钨,作为战略储备物资,长时间依靠中国的出口,北京军博地下展厅中的那门Pak-38反坦克炮,向世人揭开了中德军事贸易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一面。
由于德国矿产资源匮乏,钨、锑等制造军火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基本上都要依赖进口,缺少外汇的德国很难在其他国家购买到这些资源,加上英国军情机构的百般阻挠,因此,德国人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中国。
当年,中国的钨砂产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塞克特将军曾说过,“原料问题是我们政策的焦点”。1933年初,汉斯·克莱恩,作为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随员第来华访问,在广州找了陈济棠,洽谈向德国提供矿物资源的问题,并承诺为其建造一座兵工厂,但由于德国政府的干预,最终,德国的钨矿合作对象从广东的陈济棠转向了南京政府。
由于中德双方都缺乏外汇,于是,签署了1亿马克的信贷合同,中国给钨矿等资源,德国则给枪炮等军火。中国出口德国的钨砂矿达到了1万余吨,占德国进口钨砂矿总量的70%;此外,中国还提供德国锑、锡等原料,以及包括蚕茧、芝麻、豆油、花生油等大量农产品。
与德国是易货贸易,换来了德国的军火装备,包括步枪、冲锋枪、重机枪、坦克、榴弹炮、高射炮、水雷、探照灯、鱼雷艇等,甚至一度想购买德国的U型潜艇。
国人引以为豪的德械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在抗战爆发初期,87师、88师,以及税警总团等德械师,作为国军主力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給予了侵华日军以极大杀伤。
但由于中德贸易时间并不长,德械师在军中可谓凤毛麟角,未能阻止战略层面上的侵华战争,德械师也大都战殁,但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德械师注定青史留名。
至于德国帮助中国军队整军备战,充实军队中的德制武器,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中德建立在自身战略需求上的,并非德国对中国特别好心肠,双方可谓各有所需,都对对方有所需求,因此合作是互利的模式。
中德贸易过去由商人主导,后来上升到两国政府间的行为,是双方各有所取,南京政府希望能获得先进的德国武器装备,以及德军教官帮助提高部队官兵的军事素养以及作战能力。
同时德国政府也能从中国大量进口研制先进武器所需的钨锑等矿藏资源,需要指出的是,二战开始以后,中德之间的贸易就停止了,Pak-38反坦克炮1941年的苏德前线仅装备了100余门,但却有多门此炮给予了中国军队,说明当时德国非常重视中国这个贸易伙伴。
在二战那时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给人的印象小到手枪、钢盔,大到飞机、大炮、坦克始终都有德国的影子在。
确实,德国在二战前对国民政府的各种军事“援助”源源不断,不但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出售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是还直接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团辅助国军训练军队。
可以说在二战初期装备德式武器、使用德军战术的国民政府军队,那在当时是绝对的精锐部队所在,德国对国民政府的各方面军事援助直到1939年才彻底结束。
不过,
德国对中国军队的一切所谓的军事援助,怎么会是真正的帮助国民政府呢,都是建立于各自的利益上。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殖民地大多都不复存在,而当时的英美列强在世界各地还都拥有着自己的势力或者殖民地。
自从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更是野心勃勃,非常想在世界各地培养友好的势力,而在东亚地区的国民政府与日本貌似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德国也知道日本这一个国家的德性,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在背后插你一刀,所以在德国人眼里当时的国民政府无疑是最佳选项。
而德国当时大量向国民政府出售武器、帮助其训练军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国国内有着德国急需的矿产资源。
所以作为交换,国民政府也向德国提供了大量钨矿等优质的矿产资源,这些中国国内稀缺的资源,也为当时德国制造更加先进的坦克、飞机、大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过,德国人对中国的军售历史早已悠久,早在晚清时期,清朝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来源于德国出口。包括清朝著名的北洋海军,其多艘主力战舰都来源于德国建造,甚至晚清时期的许多枪械等轻武器也都进口自德国,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热衷于德国所制造的武器。再者,国民政府当时的国力薄弱,根本没有能力自己制造武器装备,就算德国人不对民国政府出口武器,民国政府也很可能会像欧美等列强寻求进口,这是德国所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二战前期,大量对民国政府实施所谓军事援助的德国,技能在东亚地区拉起一个友好势力,又能从中获得中国与之交换的大量自身所需的矿产资源,这对德国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作者:牧小明
编辑:牧小明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德国和中国没有什么矛盾。
除了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清军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导致德国大举出兵报复以外,中德没有什么矛盾。
一战以后,德国战败退出青岛后,中德更是基本没有瓜葛,德国连在中国的殖民地也没了。
所以,德国可以随意军售甚至军事援助中国,没有政治上的顾虑。
相反,英法美苏日等列强,全部在中国都有殖民地和各种势力。
他们如果擅自帮助中国,让中国强大,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强大以后,必然会驱赶他们,废除他们的特权,收回殖民地。
第二,德国在东亚没有势力,急需找一个盟友。
众所周知,德国在欧洲、非洲包括中东、印度等地区,都有一些盟友。
但是,德国在东亚本来是没有势力的。
自然,日本后来成为轴心国成员,但开始日德关系并不能算亲密。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青岛德军打败,并且将太平洋德国岛屿都占领的,就是日本。
日本当时实力很强,又有强大的侵略野心,以希特勒的智力自然明白日本只是利用德国,随时可能防水或者坑德国一下。
实际上,就是日本战这根搅屎棍,让美德成为敌人。对德国而言,日本是危险的朋友,不能信任。
相反,中国国力较弱,但潜力大。以中国目前的国力,他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和德国作对。
所以,德国因国际政治在东亚找部署一个盟友,中国就是很适合的。
事实上,即便1941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实际上也没有对德国造成什么损失,只是查封了一些德国商人的财产而已,战争结束后还归还了一大部分。
第三,中国有德国急需的一些资源。
其他资源不提了,中国具有大量优质钨矿资源。
钨矿是军工的骨骼。
钨及其合金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的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车工业、电气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含钨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燃气轮机、火箭、导弹及核反应堆的部件,高比重钨基合金则用于反坦克和反潜艇的穿甲弹头。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军事工业,就必须得到大量钨矿资源,德国也不例外。
而钨矿属于战略资源,英美法苏是不会随便卖给德国的,只能从中国购买。
一种说法认为,德国最后惨败,以匮乏钨矿有关系。
在中德钨矿贸易停止后,德国只能以高价向西班牙、葡萄牙购买钨矿。
同时,英美也参与购买抢购西班牙钨矿。
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坐地起价,从1942年初开始,英美开始联合买断西班牙所有的钨矿出产。结果该年的钨砂产量几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吨,价格也从原来每吨75 美元飙升至16800美元。
盟国以巨大的代价,获得了其中将近一半的钨砂。
德国这边即便也出了高价,却买不到多少钨矿,军火的巨大需要得不到满足。
到了1944年西班牙判断德国将会战败,基本停止了钨矿供应,由此德国军工产品质量一落千丈。
第四,中德有军贸传统。
大家也许不知道,清末中国三分之一的武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北洋水师中的大量军舰,包括定远号、镇远号两艘铁甲舰,都是从德国购买的。
当时北洋新军很多是德式装备,用着德国大炮,抬着德国重机枪,拿着德国毛瑟步枪,挎着德国手枪。
而德国的武器质量非常好,成为价格略高但质量极佳的代名词。
以定远号、镇远号为例,黄海海战中两舰被日军中大口径舰炮击中近400发,换成普通军舰早就给打成渣了。
但因为德国武器优质的质量,它的装甲堡自始至终未被日舰击穿,主炮到战斗结束时仍可使用。两舰出航时合计仅携带12英寸主炮弹197发,其中大部分尚为不适于攻击巡洋舰的穿甲弹,共打出172发。
所以,中国军人对德国武器有好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先进的枪械击败了蒙古骑兵和女真骑兵。让欧美每一个大国都彻底认识到当时清朝军队的弱点。
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和奥组成的八国集团盟军,直接攻击中国的权力中心北京。
在8个盟军中,德国有5艘军舰、6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和300名士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不是我们的朋友。和其他欧美大国一样,它也是对中国施暴的一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民革命军给每个人的印象是,他们戴着德国头盔,手持98K(中正式步枪),像大炮、坦克和战斗机一样大,总是处于“德国体制”的阴影之下。
毫无疑问,二战爆发前,德国对中国的各种军事“援助”确实很多。武器装备和军事人员的训练都很有实力。
仔细想想。德国人对中国的所谓“军事援助”,难道都是真心想帮助我们崛起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德国对我们的“好”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利益。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句老话: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
从广义上讲,两国有着相同的政治目标。凡尔赛条约的签署极大地压制了德国。尽管德国不想承认它,但它只能在军事压力下低头。《凡尔赛条约》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使中国放弃承认《凡尔赛条约》的合法性。而且,一战后德国在我国没有殖民地人民,至少没有多少心理排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不喜欢德国。德国不得不瞄准两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相互补充的地方,这自然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直到1933年纳粹党希特勒上台,德国变得雄心勃勃。他们想摆脱英法两国的束缚,重新崛起。纳粹德国开始发展技术、军事和友军。在东亚,德国人很快就看中了中国和日本。
然而,德国人知道日本是一个什么样德行,它野心勃勃,可能在关键时刻自食其果。二战爆发前,德中两国被视为最佳“伙伴”。
二战前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也是捞好处,在经历一战失败后,巴黎和会连门都进不去的德国,与外交失败的中国命运雷同,眼睁睁的看着列强瓜分利益。所以德国国内的舆论倒向了支持中国,一个战败国突然感觉与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有着同样的命运。在中国,巴黎和会上的耻辱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实力,德国毋庸置疑是最佳选择,它从一战失败的阴影中迅速恢复了国防建设,可算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所以两个国家在利益需求上达成了一致。
(巴黎和会)
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德国作为战败国,被拒之门外,当时中国参会提出了合理议案,主要包括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租界;关税自由权。其中提及德国在华利益的就是山东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以该地区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归日本所有。这个条款是谁弄出来的呢?即巴黎和会上规定的一等列席国——“英、法、美、意、日”,他们是享有整体利益的交战国,所以这个条款很明显的反应了列强分赃的事实。
当时北洋政府的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好在是有这个拒绝的主动权。德国就大不一样了,作为战败国,他们被动的接受了这个和约,对德国而言,这也算是不平等条约。条约迫使德国从嘴里吐出了1/8的国土、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德属非洲的殖民地由英、法两国瓜分,德属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则由英、日两国瓜分,德国还要承担3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
与此同时,为削弱德国东山再起的实力,要求其废除义务兵役制,解散总参谋部,规定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只总数不得超过36艘,不得拥有主力舰、潜艇、军用飞机、坦克和重炮等进攻性武器,不准建立空军、军校。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打倒列强的有力手段,但对于德国民众来说,这是减少就业岗位,降低生活质量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当时德国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这跟我们国家爆发的“五四运动”有些类似。
(五四运动)
有上述的经历,两个国家的性质虽然不同,但遭遇还挺类似,所以无形中将两个国家拉近了距离。1919年8月,德国外交部就开始研究对华关系的重建,首先是提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速缔结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这方面主要是战前对华贸易商向政府施压,企图尽快解决新的对华贸易协定,从而促成贸易互惠,也就是说最先坐不住的就是曾经靠中国吃饭的外贸集团。经过两国沟通,1919年9月16日,北洋政府发表公告:“尽管中国在今年7月28日未签署《凡尔赛和约》,但仍愿与德国缔和。”
(北洋政府庆祝一战胜利)
“一旦我们签署和约后,我们忠实于其所规定的责任,不会与中国进行旨在推翻或改变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达成的解决办法的会谈。”——德国外交部梯尔备忘录
这个表态的意义何在呢?因为北洋政府没有签订《凡尔赛和约》,所以在国际法上,中德两国还处于战争状态,北洋政府这个表态代表着两国可以从战争状态转为和平外交状态。但当时比较影响中德关系的就是山东问题,这不仅是中国的红线,也是日本这个窃取利益者时刻关注的问题。所以在与中国交往时,德国首先向日本方面保证拒绝与中国讨论山东问题,然后又承认日本在华利益,并表明德中接近不会损害日本在华利益。
(山东青岛德国总统府旧址)
在“安抚”好日本之后,德国开始与北洋政府协商重建外交关系的具体内容,核心就是要求中国保障德国公民在华的财产,重新协定关税以恢复自由贸易,德国则放弃一切在华特权。到1921年5月20日,两国在这种外交协商下签订了《中德条约》,这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德国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原则。德国愿意按照 《凡尔赛和约》原则,赔偿中国的战争损失,归还在德华人的财产,为中国在徳留学生提供就业与实习机会,中国也对保护德国公民在华财产做出承诺。
(德国近代工业)
这个条约就是中德两国20世纪20—30年代相互合作的基础,这种合作由经济、政治最终延伸至军事。1928年8月17日,中德又签订了《关税条约》,这也使德国资本大批量重返中国市场,为战后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动机。这方面有一组数据能够说明问题,1914年德国在华企业有273家,总投资额2.636亿美元,在中国所占贸易比例达4.7%;到1919年,德国在华企业只剩2家,总投资额0.4亿美元,贸易占比仅1.3%。
(一战中德国生化武器)
据说《凡尔赛和约》中的330亿美元赔款,是德国1914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1倍,这说明当年其财政收入约30亿美元。那就说明在华投资的2.636亿美元对于德国来说绝非小数目,可见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有多重要。除了这个经济因素外,德国在国际关系上处于孤立状态,所以他才需要向一个实力“落魄”,但地位处于战胜一方的国家寻求突破。中国作为战胜国,国内一团糟,又经历了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也有外交上的需求,恰逢拒签《凡尔赛和约》带来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为两个国家重建外交关系提供了契机,故促进了两国的政治交往。
德国在总结一战失败的原因时,也将陆战装甲部队看成未来战争的主要致胜因素,所以他们需要大力研发坦克,以及反坦克的穿甲弹。这两种装备都需要特殊原材料“钨”,而当时中国的钨储量占据世界市场的70%。制造装甲车轮胎、行军雨衣胶鞋需要的原材料橡胶,主产地被英法等国控制,所以德国人寄希望用桐油代替橡胶,而桐油的主要产地也来自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交往回归正常后,德国也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帮助中国的。
(二战中德国装甲部队)
而当国民政府力图提升国防实力时,也将目光投向了德国,当时德国迅速恢复了战败后的国防建设,其中有一个名叫汉斯·冯·塞克特的老将军功不可没,他被誉为“国防军之父”,这个国防军就是一战后德国重建的陆军。1933年,蒋介石就邀请了这个老将军来华指导军队改革,只不过由于年龄太大,在向蒋介石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之后,他就提出了辞职。但他在临走前也推荐了另一个德国军事将领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冯塞克特与德军士兵)
法肯豪森曾经参与过八国联军侵华,当时他就感慨过清朝的军队根本算不上军队。之后他又研究了日俄战争中的日本陆军,对陆军的建设颇有感悟。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德国内部舆论再起,支持中国的呼声渐高,但由于国际关系考量,德国政府一再利用媒体表示自己的中立态度。但法肯豪森为了帮助军方赢得中国军事材料的支持,还是同意帮助中国建设德式陆军。
(法肯豪森)
中国方面,1934年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德国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以钨、锑、锰等战略性原料、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和军需物资。1936年,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德华信用借款合同》,德国向国民政府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条件是中国承诺以每年20%的比例,将这1亿马克信贷用于从德国采购设备和技术扶持。
法肯豪森的“出山”,为德国带来了诸多连锁效应,所以他在蒋介石的团队里也尽心尽力,还在1935年向蒋介石提出了《总顾问办公厅公函》,预测了日军侵华的两大主攻点,一是华北地区,二是淞沪地区。这个预测为国民军布防提供了先机,1937年上海战场上的德系装备中央军使日军初战不利,迫使日本不得不大肆增兵,这一次的战略准备就是法肯豪森亲自指导的。1938年台儿庄大捷中的诱敌深入战略也是法肯豪森制订的,所以说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指导都是互惠互利的,没有之前的一系列外交来往,就不可能有法肯豪森这么尽职尽责的战略指导。
(淞沪战场上的德械部队)
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先后派出一百多位德国顾问在国民政府任职,在他们的指导下,国民政府有选择的向德国采购军事装备,通过装备、整编、训练后,组成了抗战前期的核心力量——“德械师”。在20个所谓的德械师中,大部分为混编混装,只有36、87、88、中央教导总队为全德系装备。其中的第88师,出自于蒋介石的警卫部队,乃嫡系中的嫡系,全师配备德式钢盔和毛瑟步枪,轻机枪配备的是捷克造,重机枪配备的是仿马克沁水冷式,算是当时的顶配。 但是在淞沪会战与南京战役中,这些德械师相继投入战斗,并几乎折损殆尽,包括蒋介石警卫队出身的88师,全军覆没于雨花台阵地,唯独师长孙元良,在警卫员的掩护下早一步逃进南京租界。
(88师开赴战场)
当轴心国形成之后,德国对于中国的指导就暂告段落,因立场问题,德意日形成同盟,中国也就再无德系装备,后转变成了美系、苏系。所以说德国对中国的“援助”是基于本国的国家利益,换句话说,中国给德国造了多少坦克和穿甲弹都难以估算,德国在二战中能够利用飞机配合坦克进行闪电战,还要感谢中国贡献出的力量。这就如同丘吉尔说的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德国并不是不想在中国捞好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其中就有德国,欧美在华获取的利益,德国一样没少拿,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我国青岛达17年之久,只不过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了,作为战败国,德国丧失了在我国的一切权力,也就没办法欺辱中国了。
至于德国为什么帮助中国强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他们自己。自一战失败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军队数量不得超过10万,为了给二战做准备,德国留下的10万军人全是军官,这些军官总不能呆在国内吃闲饭吧?,德国就将他们出口到战乱地区,一方面是为了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些外汇。国民党围剿红军时,就有大量的德国参谋人员在国军中服务。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军工产品需要大量的钨、锑等战略矿物资,而中国正好盛产这些,于是双方达成了以矿产资源换取军事装备的协议,这属于各取所需,当时德国所急需的钨矿石90%都来自中国,在这个前提下,德国才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准备为中国训练和打造60个德械师,当然,中国不仅仅是提供矿物资,还花费了大量的外汇,1936年就用了2300万马克购买德国装备。
有人说德国援助是为了牵制苏联,我认为牵制苏联作用不大,东北早在1931年就落入了日本之手,如果要援助也该援助日本才对,何必要援助国军呢?再说,援助国军对日本是不利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国军只有第36、87、88三个德械师,但却发挥了巨大作用,日军伤亡4万多人,估计有一半是他们打死的,如果抗战再推迟几年,国军再增加20多个德械师,日本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中国呢?
抗日爆发后,德国为了中国的资源还试图调停过中日矛盾,对中国的援助也没有一下子停下来,直到1938年底,在日本的不断施压下,希特勒才最终选择了日本,终止了对中国的军事合作,所以,德国帮助中国强军,并不是对中华民族多么友善,完全是为了自身利益,没什么可值得肯定的,最终德国还不是抛弃了中国,大家说是不是啊?
谢谢阅读
希特勒曾说:“中国人并不能等同于靼鞑人和匈奴人,他们是特殊的人种,是比较文明的人种。”希特勒他对中国,远好于当时要杀光有色人种的3K党盛行的美国和视有色人种非人的英国。希特勒对中国的好感很大程度来源于他曾经被中国人无私帮助过。
希特勒在他的自传中描述童年在维也纳的生活时,曾经提到过,在自己贫困潦倒时受到过一家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家庭的无私帮助,这个中国家庭曾无偿的一次提供给他500奥地利帝国先令作为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还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留宿。当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绘画天分时,这个善良的中国家庭还主动帮他联系了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希望能资助他进入大学学习。“他们的帮助是无私的,是让人无法忘怀的……”希特勒曾在谈起自己往事的时候感叹道。希特勒掌权后合并了奥地利,但那时无论他用什么方法都再也没有找到过这家善良的恩人们。
二战前的德国和中国关系良好和此事也不无关系,德国对中国的帮助远好于英、美,当时的中国军队里有德械师,军队有德国教官,有德国克虏伯榴弹炮,中华民国向德国派了大量的公费留学生,甚至蒋公次子蒋纬国还是德军军官,希特勒还承担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全部费用。直到抗战开始后还不顾日本的强烈反对,小规模给中国军事援助,南京大屠杀也让希特勒鄙视日本,他曾私下对自己的秘书长阿姆施太朗说过:“和日本这种国家结盟简直是耻辱,他们只配在海边打鱼!”
这也许就是很多中国人对二战德国存在好感的原因吧,1937年12月7日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沦陷,而德国人拉贝拉出的那张被欧洲人深深唾弃的纳粹党旗却拯救南京25万同胞的生命。自清末以来,中国对德国就有着著名的一股好感,并且一直存在着军贸联系,上至军舰、大炮、武器,小至枪械口径、军队制式都是采用德国制式,所以德国和中国进行军事合作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更何况这个时候的德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资源去投入生产建设。
电影《拉贝日记》
剧照
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德国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在海外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也就没有像英国那样拥有大量的海外资源,而德国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源都比较少,所以德国需要一块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能供应自己资源、但是不是很强大的国家,当时放眼全球,能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就只有中国。德国钨芯穿甲弹、以及强化装甲的稀土资源德国都需要进口,既然橡胶资源大多被英国控制,那么就寻找另一种能替代橡胶的资源,那就是桐油。所以,德国有资金和需求,中国则穷得只剩下这些资源,所以一直保持着传统军帽,联系的中德两国,这时也就一拍即合。
也许有人会说双方这都是为了利益,但是,你有钱我不卖给你资源,你有资源我也不卖你的东西。在国际政治上就是间接的打压,合作是双赢的,都是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合作。所以,得中国卖资源给德国,德国卖军备给中国,并且派出军官帮助中国的军队建设。我们都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看待问题,虽然德国在欧洲挑起了世界大战,但是人家也的确间接的帮助中国抗日啊。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德国的援助下,获得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
并且,为了使得这批武器装备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德国还指派了专门的顾问来到中国,以德国军队的训练方式,系统地训练中国部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均成功达到了德式标准,他们也成为了国军的王牌部队。
(国民党的王牌之师)
但奇怪的是,最终中国成了英美的盟友,德国训练出的军队,用来攻打德国的盟友日本。那么,当初德国为何要帮中国强军呢?
一、中德两国保持着长久的合作关系。
早在晚清时期,中德两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军事上的贸易合作。比如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所配备的装备,基本上都是从德国进口的。而北洋水师中的定远号、镇远号等战舰,其实也是从德国购买而来的。
只不过由于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渐膨胀,中德两国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摩擦。比如1897年11月发生曹州教案后,威廉二世就立即电令舰队进入胶州湾。
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朝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山东胶州湾的99年租借权,以及山东半岛的开矿权和铁路铺设权。而在庚子年间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中,德国还是领头部队。
在20世纪开头的一段时间中,中德两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友好。但随着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德国军队完全退出山东,中德两国的矛盾也随之消除了。
20世纪20年代,两国恢复了贸易上的往来。到30年代,中德两国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一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德国才停止了同中国在军事上的贸易。
(德皇威廉二世)
二、德国需要中国来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众所周知,德国在19世纪完成了统一,并渐渐成为了欧洲强国。但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英美法等国瓜分,德国什么都捞不到。因此德国只得将目光投向远东地区。本来山东青岛已经到手了,但一战的失败又让德国不得不双手奉还给了中国。因此,德国在一战后,改变了殖民地方略,转而在远东地区寻找一个盟友,以此来保障自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利益。
那么,谁是最适合的盟友呢?
一开始,德国将目光投到了日本身上。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和日本眉来眼去,双方在1936年签订了反共协定,成功搭上了线。但当时的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的一个强国,其本身的野心就不小。希特勒清楚德日之间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绝不可能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因此,最终德国将远东盟友锁定为中国。
中国之所以被德国看重,一来是因为国力较弱,在便于操控的同时,又无法与德国抗衡。二来是地广人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确实是比日本更加靠谱的盟友。只是由于时间太紧,没有能够成功发展起来。
由于日本野心过大,又四处闯祸。他们不仅把整个二战搞得一团糟,还把中国和美国都推向了德国的对立面。这也让德国在二战中后期相当难受。
(中德战争)
三、德国需要中国的资源。
德国对中国进行援助,当然不可能是无偿的。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无视《凡尔赛条约》,大力发展工业、扩充军备,这肯定是需要大量资源的。而德国的国土面积狭小,根本就没有太多资源可供使用。他们只得向其他国家进口。
比如钨矿这种战略资源,就是发展军工产业的必需品。德国向英法等国求购,英法根本不卖。因此德国只能转而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贸易,但普遍价格较高。中国的钨矿资源非常丰富,德国便开始同中国洽谈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德国对症下药,将一大批先进装备输送到了中国,并且还附赠了训练顾问。那一段时间,德国的军工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也获得了大批先进武器,双方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但随着二战的爆发,中德之间的贸易开始不断减少。到1941年,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两国的贸易彻底停止。
到了1942年,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失利后,西班牙等国坐地起价,将钨矿的价格不断抬高,而德国也只能咬牙坚持。这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德国开始在战争中各线崩溃。
(参考资料:《百年中德关系》)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