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

2020-07-21 12:59阅读(64)

李承乾、李泰、李 ⒗钪尉湍芰Χ裕钍屎献鎏樱:根据题目,单论这四个人的个人能力高低,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背景,嫡庶之分,看看他们做过的事,再看看

1

根据题目,单论这四个人的个人能力高低,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背景,嫡庶之分,看看他们做过的事,再看看当时人给他们的评价,就能估计出谁最适合当太子了。

↑李承乾有成为暴君的潜力↑

先说李承乾: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其母亲又是李世民深爱且敬重的长孙皇后,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他之所以当上太子,与他的能力无关。

那他的能力怎么样呢?并不怎么样!

李承乾的人品很差,颇有成为暴君的潜力,倘若他上位了,估计就是一个弱化版的杨广,他没有杨广那番豪气,但缺点比杨广还严重。

杨广好色是不假,但好歹只喜欢女人,可李承乾竟然还有娈童的癖好。在皇权体制下,皇帝是天下人的模范,要是“失德”,会引发一连串凶险的政治风险。

李承乾娈童的癖好,证明他有着荒唐的心理,更有不受世俗规范约束的恣意妄为,难怪李世民得知后几乎气死,立即就把李承乾喜欢的那位“称心”给砍了。

李承乾还有个缺陷:缺乏反思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对大人物而言,特别重要,因为他们的一念一举,都是能够触发无数人的连锁利益,事关天下。

↑李承乾极可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跻身明君行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能力,能够帮助你纠正你的错误,李世民能够屡战屡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及时且清醒的观察和反思当时的战场。

对一位有着极强反思能力的优秀人物来说,世事如棋,他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

可惜,李承乾没有这个能力,他在老师告发他之后,不是想着改正错误,而是派杀手行刺老师;他在“称心”死后,不反思自己的荒唐,不感念李世民对他的宽容,反而在后花园摆上灵堂,祭奠“称心”,真是没脑子。

一个没脑子,心理歪曲的人物,其能力可想而知。

↑李泰才华出众,编撰了《括地志》↑

再说李泰:

此人其实是很有能力的,首先他能够讨好李世民,关键是,他长得一点也不像李世民,他是个大胖子,没什么军事才华,但他的文学能力突出。

李泰还有一点,让人们容易疏忽,其实他的政治能力也是很强的,到最后要不是心太急,差点就能成功当上太子了。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奏请撰写《括地志》,这是一部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杰出著作,堪称地理学巨著,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可惜的是,《括地志》全书在南宋时期就亡佚了。

现存的一些书籍保留引用了《括地志》一些条目,单只是这些条目,已经具备巨大的史料价值了。

这样一本巨著,编撰绝非易事,然而李泰能够全盘统筹,组织人才,安排计划,花费了四年时间编撰而成,共修书五百五十卷,堪称才华卓越。

↑《括地志》全书已经不存于世↑

李泰编写这本书,当然有讨好李世民的目的,但是要说他对这本书本身不感兴趣,那也不可能,既然对这类地理山河之事如此感兴趣,可以肯定的是,他当了皇帝也不错。

只不过,他有点狠,有点虚伪,倘若他当了皇帝,恐怕李承乾和李治全都活不了了。

说到李治:

近年来许多文章都在吹捧李治,说是李治治理下的大唐,不但繁荣鼎盛,而且还完成了征服高句丽这样的李世民都无法做到的功绩。

↑李治治国堪称牛人,文治武功圆满↑

文治武功,李治全都实现了,他不但罢免过度的劳役,退还老百姓占地,实现了“永徽之治”,更是能够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任何一个战功,都远超所谓“十全老人”乾隆的武功。

虽然李治身体太差,以及让人诟病他分了太多权力给武则天,但实话实说,李治分权给武则天总比分权给太监好,而且他始终能够压制武则天,掌控朝局,绝非软弱的“软饭男”。

他唯一做错的,恐怕就是低估了武则天的政治野心,他当然不敢相信武则天竟然会把儿子废掉,自己抢儿子的权力——这也不能怪李治啊,之前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操作,他怎么防备呢?

说到李恪:

很多网友都比较欣赏他(确定不是因为电视剧里聂远的颜值而粉的吗?),但说实话,李世民虽然夸赞李恪“英果类我”,但他应该是被高估了。

↑李恪得到了李世民的极高评价,但无事实支撑↑

李恪历史上记载的事迹没有什么亮点可言,相比之下,李泰完成的功绩比他多到不知哪去了,倒是李恪的黑点流传了下来: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月,因数次游猎踩庄稼、太过扰民,李恪被侍御史柳范弹劾。

注意关键词:“数次”!

可见他已有跋扈之相,而且真实情况应该比记载的更严重。《新唐书》中则记载到,李恪被弹劾的原因不是“扰民”,而是与乳母之子赌钱,但可信度较低。

被弹劾后,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毫无疑问坐实了他的犯错。

可以说,除了李世民的偏高了的评价,其他没有任何事实能够证明李恪适合当这个太子。

此外,大家想过没有,李治为什么就没犯类似的错误?李治到底是在装傻,低调逆袭,还是天然呆萌,人畜无害呢?

↑李治的成就绝非只靠运气得来↑

倘若是前者,那么李治的城府真是深不可测,或者是他舅舅长孙无忌教他的?可长孙无忌性格嚣张,不知收敛,长孙皇后死前都不放心这个哥哥,长孙无忌能有这个水平教李治吗?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儿子中,适合当太子的,当属李泰和李治。能力最高的,毫无疑问是李治。他能够实现文治武功,绝不是碰到好运气而已,而是他智慧的深刻体现。

2

谢邀@萧晓四姑娘 。鲁班门前耍大斧了!就李世民这四个儿子而言,其中除了李恪之外,都是长孙皇后的嫡子。按照传长传嫡的传统,李承乾自然是当仁不让,也早早地被立为太子了。


就李承乾的能力而言,其德和位其实是匹配的。做事一开始也是符合圣意的。而且文虽不如李泰,武不如李恪。但是他却是真正意义上文武双全的。

但是李承乾有个最大的缺点,心态不好,逆商较差,最关键身体也不行。


所以当李世民对李泰恩宠日盛的时候,其实李承乾的危机感就爆发了。李承乾最大的担忧就是自己身体不好,李世明却壮得跟头牛一样,他如此恩宠李泰,那就有极大的可能”以泰代己”。而等到长孙皇后死后,他搞了词政变,彻底把自己葬送了。

李泰的确会来事,本身自己文才卓绝,身边文人雅士还络绎不绝。升平之世,唐人好文才、爱诗篇。不要说李世民如此,整个世风亦如此。那么李世民是否有意让李泰代替李承乾呢?果然有!甚至废了李承乾之后,还曾经承诺了储位与他。

但是李泰虽然善于迎逢李世民,却不会笼络李世民身边靠武功打下天下的那帮重臣。而且李泰上位就意味着文官势力将来要掌握天下。那帮武人将无立足之地。所以便有了著名的褚遂良召对,轻轻松松地让李世民对李泰上位是否会引起兄弟残杀而担忧!因此李泰与储位无缘。


而就在李承乾和李泰鹬蚌相争的时候,最小的稚奴李治成了得利的渔翁。李治上位,不但是剩下的唯一选择,也是各种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最主要是李治不但年纪小,而且生性懦弱。各种势力觉得都可以左右得了他。

但就在李世民立了李治为太子以后,李世民开始对李治不满意了,因为他觉得他死后李治根本左右不了朝局。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李恪。


李恪本身不是嫡出,而且是杨妃之子。所以李恪从来也没惦记过皇位,只是一心做个别人惹不起的郡王。

但是李世民不切实际的一个意外想法,竟然将他也葬送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说,稚奴不行啊,太弱了,你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把皇位传给李恪呢?

好吧,长孙无忌是什么人?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治的亲舅舅,他有个原则,立李承乾、李泰、李治都可以,唯独不能立非长孙皇后的儿子。这个关系到他的权力和利益。


所以著名的”房遗爱造反案”中,李恪莫名奇妙被卷入,李恪因而遭受无妄之灾,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实在不知道李世民知道这一切背后真相的时候,是否还能在地下安睡?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3

就才能而言,无疑应该是李恪,可惜他不是长孙皇后所生,而是杨妃所生——隋炀帝之女所生。自古材大难用,高处不胜寒,李恪这样的出身,不仅限制了他成为太子,也埋下被长孙无忌挟嫌勾端,诬为谋反,落得被杀的政治悲剧!

4

当然是李治,虽然他成为太子,有阴差阳错的嫌疑,是因为长孙无忌怂恿唐太宗立一个年幼而荏弱的太子,方便自己掌权。但是,长孙无忌运气太好了,挑到了一个硬核的太子,为啥这么说呢?


这个留到后面再表,先看看李承乾、李泰、李恪为啥不适合当太子。


首先,来看看李承乾的情况。按理说,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如果他自己不作妖,皇位跑不了的。可是李承乾偏偏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行动怪异,犯了很多皇家的忌讳。别说是皇太子,当王子都是很危险的。


李承乾因为腿疾,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性格也有点扭曲。还经常在东宫里披头散发,穿突厥人的衣服,行突厥人的习俗。他这种怪异行径,离出储君之位越来越远。后来因为谋反败露,被拿下了。


即便没有谋反这件事情,以李承乾后期的表现,早晚也会被撸下太子之位。作为未来的皇帝,李承乾的心理素质是不过硬的,他在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一些列怪异的行为,注定无缘大宝之位。


其次,来看看李泰。他照样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因为特别有文学才华,很受父亲宠爱。李泰有才,但是锋芒毕露。他曾经对李世民说,如果立他为太子,他百年之后会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刚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听了这句话很感动,真地打算立李泰为储君。后来经人提醒,就明白李泰不是真心话,弟弟和儿子孰轻孰重,用常理想就觉得不太可能杀子传弟。李泰这句话演戏过头了,李世民爱子心切,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了,才生出立年幼仁厚的李治为太子。


再次,来看看李恪。李恪被封为吴王,得到唐太宗亲自盖章:“吴王类我”。可是,除此之外,李恪没啥政治本钱。


在李世民心目中,能当太子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是长孙皇后的嫡生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今少有的爱妻号皇帝。虽然他也挺好色的,在李元吉死后,干出纳弟媳为妃的事情。李恪就是他的弟媳杨妃生的孩子,可是,他最爱的还是嫡妻。


长孙皇后去世后,他曾经在宫中筑高台眺望昭陵,望着望着就哭了起来。后来被魏征劝止,才拆了那个“思妻台”。魏征为啥劝他?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教正统,李世民该眺望哭亲的是他父亲李渊的献陵,而不是葬着妻子的昭陵。



长孙皇后留下年幼的一子一女,李世民不放心宫妃教养,自己亲自带在身边抚养。但凡李承乾和李泰要争宠,就会把去世的母后搬出来,比赛谁做了什么追思母亲的事情,以博父皇欢心。


李恪或许什么都好,但是不是嫡妻所生,娘是谁决定了他注定与太子无缘。


在李承乾和李泰夺嫡之争白热化时,看上去个性柔弱的李治闷声发大财,捡了个大便宜。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儿子,所以下定决心立最无害的李治,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的命就不保了。


可是,李治孝顺归孝顺,他或许个性温和,但是他绝对不是没有主见的软骨头。一些影视作品,把李治塑造成惧内平庸的皇帝,这其实跟历史上的李治差很远。对于李世民这样强势的皇帝,聪明如李泰,不懂得掩盖自己的锋芒,还是过不了关。可是看上去老老实实的李治,就让李世民很放心。


这就是能当太子的基本功,锋芒不外露,主意心中留。之所以说李治是个有主意的人,看看他娶武媚娘。他应该是在唐太宗的病榻前,在伺疾时跟武媚娘好上的,如果他真的是个老实头,怎么有胆子喜欢上还是父亲妾室的武媚娘。还有,别忘了,大唐的疆域,就是在李治手上一步步走向巅峰。平高句丽的是李治一朝的事情,裴行俭借护送波斯王子回国为由,平定了突厥,也是在李治一朝。


很多人都以为李治柔弱,给了武则天上位的机会,认为他无力驾驭彪悍的妻子。其实,恰恰相反,李治的确很信任武则天,但是他扶持皇后的势力,是为了跟朝中大臣抗衡。特别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老臣,武则天不过是他觉得可以信任的政治盟友。


其实李治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还是想当老实的。李治去世之后,培植自己势力多年的武则天,才有机会篡夺李氏江山。李治唯一不适合当太子的地方,就是身体不好,命不长。他是外柔内刚的类型,无论心机谋略,不会比两个哥哥差。

5

就能力和太子地位而言,李泰最适合做太子。

首先说李承乾,是废太子。也就是之前当过太子。但是此人能力一般,谋略不足,耳根子软,没有主见。所以在李世民出征时,这位太子监国,最后在侯君集等人的唆使下造反,真是愚蠢至极。

再说李恪,这个人的行事作风最像李世民了,很聪明,很能干,很有谋略。奈何聪明反被聪明误,太急于想当太子了,在李世民面前表现得太过了,爱出风头,心胸狭窄,记仇,易怒,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当领导人的大忌。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要能撑船,那么太子皇帝的肚里要能撑起航母才对。所以李恪不符合。另外再提一点,就是李恪的出身问题了,李恪是李世民与隋朝公主生的孩子。大臣和皇帝都担心李恪当上太子皇帝后会覆灭唐朝,重建隋朝。个人觉得,这一点有些多余了,李恪如此聪明不会做这种不得人心,自掘坟墓的事情。

接着说李泰,这个人很优秀,聪明干练,很有城府,也有功绩,是在李承乾被废后最有希望入主东宫的人。奈何这个人可能是喜欢独打独闹吧,人际关系很差,唯一信任的大臣王圭却是站在李恪那边。所以对于李泰想当太子,并且经常有越礼行为,导致大臣经常投诉,李世民慢慢就疏远他了。

最后说李治,排行第九,本来太子怎么也轮不到他,只是他当时年纪小,还在深宫,没什么功绩,表现得很谦卑软弱。所以长孙无忌这批人为了自己私利,想长期控制朝政,就将这个软柿子推上了太子之位。事后证明,李治也是一位称职有功绩的皇帝。只是在当时,不管是年龄,还是能力功绩,都轮不上他当太子。完全是一帮大臣给推上去的。

6

从现在的来看,李世民选择;李治为太子是对的,就实际而言,李治当皇帝的时候,是大唐最昌盛的时期,只不过是他爹和他媳妇太牛X。掩盖了李治的光芒而已。

我们现在就逐个分析一下。李承乾是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少爷膏子。荒料一个。李世民一个说对他寄予了厚望,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很是慎重,在李世民登基的当年,8岁的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亲自辅导可见李世民对其的喜爱,但长大以后的李承乾却很糟心,处处学突厥人的打伴(可以说是返祖现象,老李家确实是胡人的后裔)。而且肆意妄为,又加上那腿疾变成了一个瘸子,心里更加变态,养男宠,处处显示出了不 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对李世民的规劝阳奉阴违、对老师的劝勉十分,后来由于不耐烦老师的规劝,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这和弑父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又加上同母弟弟李泰有夺位的行行为。李世民对李泰又是很喜欢,导致兄弟交恶。李承乾就想学父亲来个二次玄武门之变。但事情最最终败露。李世民对对此痛惜不已。李承乾这个曾经被李世民寄予了深切厚望最终被李世民放弃,李承乾被终身圈进。公元644年抑郁而亡,李世以低级的国公礼遇下葬,死时不过26岁。就个人能力而言,在四个儿子里无疑是最无能的一个,只要李承乾安守本分,低调一些,皇帝之位肯定是就是他的,但他的行为证明他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在四个人里无疑是最差的。

李泰,与李承乾是一母所生,是个小胖纸。天生的好演员,在各个方面很会做人,作秀,也很会揣摩李世民的心思。李泰比承乾小一岁,聪明好学,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在李世民对李承乾失望的时候,李泰无疑就是最佳人选。所以李世民对李泰异常厚爱。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李泰见李世民有意立自己为太子,更加卖力表现。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比李承乾优秀,对老师拜答如礼。但过犹不及,做的太过了,就是虚伪和假的了。在李承乾太子被废,李世民还犹豫不定的时候,李泰一时晕头,对李世民说,声称自己如果当了皇帝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宰相褚遂良和魏征言道,如果这样,陛下还不如现在就把李治和李承乾给杀了,天下哪有杀自己的道理。李世民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觉得李泰太虚伪。随即让李泰东莱就藩,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公元652年。濮王李泰薨逝。终年32岁。李泰的能力应该也不出彩,但明显高于李承乾。李泰当演员最合适。

李恪,两朝皇帝血脉,其母是隋炀帝的女儿,身份之之贵重之不必说,但越是这样他就越当不上皇帝,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只能给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李世民说。吴王类我,就是那么一说。你当真你就输了,就算李世民立了李恪为太子。李恪也做不长皇帝、但就个人能力而言,李恪在四个儿子中间也许是最强 的,但这就是这个能力以及李世民有意立其为太子的意图害死了他,在李治登基以后,公元653年。因吴王李恪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长孙无忌借涉及谋反之名害死李恪,实在是可惜,可悲。李恪时年33岁,但值得一提是 ,他是唯一一个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人,史称孝静皇帝。

李世民的四个儿子里,最优秀的无疑就是李恪了,但由于身份的关系却没有成为太子。而李承乾和李泰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缺乏一个皇帝所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李治当太子应该是捡便宜的,但事实却证明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7

按李世民遵循的太子“立嫡立长”的制度,未来皇帝人选只能从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中产生,这三人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为嫡子!

1.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小就被李世民封为太子,李世民为培养他遍请名师如李纲、魏徽等等作为太子老师,李承乾也曾代理过国事,也让李世民满意,但这人有腿疾,心理变态:为人喜欢阴奉阳违,不脚踏实地,任何老师都改变不了他;另有断袖之癖搞同性恋,公然在宫中养了一个叫称心的男宠,李世民后来派人杀了称心,李承乾竟明目张胆地在宫中设了一个灵牌每天祭祀;当他知道自己太子地位将要不保的时,竟听从侯君集蛊惑,欲效仿老爸搞军事政变,最终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倒行逆施的人显然不是理想太子人选。


2.承乾被废,依继承制度该李泰当太子了, 李泰才华横溢,也让老爸偏爱,可惜有点急不可待,为了上位,主动向老爸表忠心,信誓旦旦地说:“我当太子后,一定杀死自己的孩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从“玄武门”走向太子位的李世民听出了弦外之音,立即心灰意冷; 李泰还吓唬弟弟李治,说李治与李承乾造反有关联,把老九吓哭了; 这样一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自然不适合做太子。

3.李治是仁义、孝顺的,但软弱、怯懦;易感情用事,身体有痼疾;他上位后的“永徽之治”几乎依赖于关陇集团人物执政,而且让赤手空拳的武则天夺走了李唐王室的江山;所以绝非理想太子人选。

4.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身上流淌着两朝帝王的血,他刚毅果敢、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敢作敢为,深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说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儿子,就综合因素来说:李恪是最理想太子的人选; 但李恪非嫡子,他当太子遭长孙无忌等重臣元老的强烈反对,所以只能成为一个遗憾。

8

李世民的四个儿子中,以李恪最为聪明伶俐,而且德才兼备,是太子最为适合的人选,但在立长惑立贤上,君臣不和,长孙无忌等众臣反对拥立李恪,因李恪是杨妃子,乃隋炀帝的外孙,有点杨性血统而未立,后死于李治手下,李泰是个阴谋家小人,不足以立为太子,李承钱与候君集谋逆,被太宗而废,长孙天忌和皇后出于私心,强力支持李治为太子,但李治也是所有皇子中,最软弱无能的一位,心慈手软心无大志,才会发生武则天改朝换代之事。

9

李治相对最合适。

首先,太子不是皇帝,能力什么的其实都是次要的,最关键是要会“大隐于无形”。尤其是给李世民这种人的当儿子,平时更是要注意一言一行。

相对来说,李治在唐太宗众多儿子中,这方面做的最好,最懂得“太子之道”。李承乾和李泰、李恪在这方面都远不如他。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李治平时装傻充愣,表现得“不问天下事,只读圣贤书”。李世民每次考他,问他问题,无论大小,他都要先请赐教,自己绝不率先表态,李世民不仅不怒,每次都是乐呵呵的教他。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还比如说,李承乾倒台后,李泰就跑去威胁李治,要他退出太子争夺战。李治没有跟李泰辩论,而是惶恐不安,魂不守舍。李世民见了奇怪,就问他怎么了?李治死活就是不说,李世民一连问了好几天,他这才说了事情原委。

李世民一听,对李治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说他小小年纪就会保护哥哥。而对李泰,李世民则是恨铁不成钢,彻底对他放弃了希望。

“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窥视者,皆俩弃之。”——《资治通鉴》

李治的这种表现,其实就是当时最正确的生存之道。像李恪、李泰平日里勾心斗角,也不能说不对。但从概率上说,是很容易“触雷”的。


第二,李治最孝顺,选他最省心

中国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皇帝对子女孝顺这方面看的极为重视。

相比于李承乾、李恪等人来说,李治真的是个孝子,这点从太宗对他的评价以及史籍记载上就可见一斑了。

比如唐太宗评价李治,说他“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还比如长孙皇后病死,李治悲痛欲绝,哭得旁人都感动得不得了。

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旧唐书.高宗本纪》

不管李治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就凭他这一点来看,李世民也不会忽视他。并且李治后来成为太子,恰恰也是因为他孝顺。(李治的孝顺触到了李世民的心理“痛点”,毕竟李世民是靠弑兄篡位上台的)

李世民认为,如果让李泰当太子,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自相残杀,引发皇室悲剧。而李治不会有这个问题。于是才选择了最孝顺且比较仁厚的李治当太子。

“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第三,李治能力并不差。

关于李治能力这一点,不用多说。这里只说一个方面——唐朝版图最大时期,就是李治在位期间打下来的。困扰了隋炀帝和唐太宗几十年的高句丽,也是李治时期灭掉的

他在位时期,史称“永徽之治”,并不比贞观之治差。也是一个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唐太宗是三日一上朝,李治是他一登基就改为每天都上朝)

只不过,由于唐太宗的名声太响亮,媳妇武则天的名声更响亮,李治的光芒才被无情的掩盖了而已。(他爷爷李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严重低估)

然而不管怎么说,李治时期国泰民安,国力强盛,这都是事实。李世民传位于他,并没有传错。不能因为武则天篡唐,就否定了李治的成就。


总的来说。太子这个位置是皇帝给的,能力都在其次,关键是要顺老皇帝的心意。李承乾误在失徳,李泰失在经营,唯有李治,对老皇帝恭孝,对兄弟亲和,他当太子,其实是最合适的。

10

我们先看一下这四个人的简历,再评论一下,谁更适合接班李世民。

1、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因而备受李世民的器重,在他年仅8岁时就被立为了皇太子,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储君。 不过,或许是太早被定为太子,李承乾开始在“纨绔子弟”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承乾成年以后,非常不讨李世民喜欢。 而李承乾担心自己早晚会被废掉,于是就想学自己的父亲,搞一次李承乾版的“玄武门之变”。结果,因为做事不周,被李世民率先发觉,李承乾被废,26岁时郁郁而终。

2、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此人据说非常像李世民,文武双全,是个出色的皇子,所以也深得父亲喜爱。但他身上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其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所以他不是嫡出的儿子。在十分讲究宗法制的古代,这是致命伤。

李世民在后来立了李治为太子以后,又曾想过用李恪换掉李治,但一直犹豫不决,或许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后来李恪被长孙无忌阴谋算计,诬告谋反,被杀。

3、魏王李泰:

李泰跟李承乾一样,也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与李恪不同,李泰的文采非常出色,因此也被李世民所欣赏。

因为此,李泰也动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可惜的是,此人能力不足,反而被唐太宗所惩戒。李治继位后,李泰发现自己的皇位已经无望,竟然伤心死了。


4、晋王李治:

李治也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从小就以仁孝著称,长大以后也是性格温和,做事低调,不喜铺张。跟他的父亲不同,他不喜游猎,也不喜方士长生不老之术。

李治接班以后,做了34年天子,唐朝在他手上,疆域达到最大,国力蒸蒸日上。 李世民虽然是李唐第二代皇帝,但和开国之君,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所以说,李唐江山真正第一个守成之君,实际上就是李治。 而李治身上,恰好具备做好一个守成之君的许多优点。尽管李恪非常像李世民,看起来能力也比李治要强,但是大唐决不能有太多的李世民。

一个仁厚、宽容、温和、不折腾的二代皇帝,对一个王朝的发展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从能力上讲,也是李治最适合成为太子。

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