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2020-07-21 11:01阅读(65)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谢谢邀请!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27岁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理论,辅助刘氏父子建立了

1

谢谢邀请!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27岁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理论,辅助刘氏父子建立了蜀汉政权。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以后,从此就跟着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联吴抗曹,六出祁山,擒孟获,降姜维,为了刘氏父子的蜀汉政权,鞠躬尽醉、死而后已,堪称千古忠君的典范。自他以后,他的名字已成了后世智慧者的化身。

他的文学贡献,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也是相当有名的。他的《出师表》,不仅是千古奏章的典范,也是千古有名的治国政治论文,他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的治国方略,不仅是针对后主刘禅提出的谏言,而且也是警醒后人的名言,对后世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的《诫子书》,仅几句话,却胜过长篇大论,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这些语句,堪称语言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人们修身的座右铭!

可惜他离世太早,才五十四岁,没能实现先帝遗愿!心中留下遗憾!

2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军事上谋略过人,智慧超群。政治家己有过人本领未出隆中三分天下,把一个刚起步蜀汉由小变大由弱变強。天文学家如借东风,草船借箭。他的历史地位极高,可以算一代良相,为蜀汉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巳,历史地位极高至今万人称颂,历代敬仰。

3

感谢系统邀请,很开心回答这类问题。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给出评价的人越接近被评价人物生活的年代,评价越真实,给出评价的人地位越高,评价越客观。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古代文臣武将中忠勇智慧的代表人物,历朝历代对他多有评价。但是,现代人对诸葛亮的认识和评价多是基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小说不等于真实的历史,对诸葛亮还是应该多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

与诸葛亮同时代且是最大对手的司马懿这样评价他:“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翻译成现代的大白话就是: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教他们礼仪,制定官职,遵从权力制定制度,广开门路吸纳众议,布施公道。忠义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承认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罚。各种事情都很明白,什么东西都遵循他的规律,实事求是,厌恶虚假的事务。诸葛亮死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他公正的看待事务并且处理的很公开。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他连年发动战争,确没有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将军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长的!这个评价还是很有历史责任心的。

其实,能够综合《三国志》的记载和《三国演义》的描写来评价诸葛亮,才最接近老百姓心里的诸葛亮,以我20多年的读书经历看,能够这样评价诸葛亮的,只有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毛主席在读书中,有很多有关诸葛亮的批注,如:

初战亮亲自临阵。 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摘自毛泽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七十二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2页)。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摘自毛泽东读姚鼐《古文辞类纂》中《项籍》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

有真必有假,虚夸古已有之。赤壁之战,曹营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引自吴冷西的《忆毛主席》第109页,新华出版社1995年出版。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引自《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引自萧心力的《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第3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工作时,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他说,我们的战士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用不着使用“激将法”。但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工作。

1955年元旦,毛泽东在与王震讨论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时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毛泽东曾评价诸葛亮:诸葛亮是有雄才大略的,他不仅能够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天下大事,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社会、政治因素作出深刻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他能够做出三分天下的预言。然而,他的错误在于将荆州和益州选为根据地,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荆州和益州相距千里,不能相互照应,时间一长,荆州必失。即使关羽不傲慢,不大意”,荆州也会在魏、吴的夹击之下难以自保。荆州一失,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出秦川的军队就失去照应了,“反攻”中原也就成了画饼。

总体来看,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政治能力强,后勤管理好,战略战术方面还有欠缺,这个评价和《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近乎一致。陈寿生于公元233年,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两者几乎是同时代的人,毛泽东生于1893年,与诸葛亮,陈寿相距1600多年,伟人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啊!!!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

陈寿《三国志》

陈锋 王翰编著《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孙宝义 刘春增 邹桂兰编著《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

4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可与管仲乐毅,孙武李斯,鬼谷子齐名,只不过扶佐了刘备及他的低智儿、阿斗而没成就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但却是他预料之中的事,他出笼中时就知道仅能暂时三分天下,但终必三国归晋,可他的政治思想,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5

如何评价?还真难住我了。只能简单说说吧!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隐居在南阳隆中卧龙岗,平日里耕种几亩薄田,闲来无事喜欢吟诵梁父吟,还常常自比齐国名相管仲、燕国上将乐毅,时人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崔州平和徐元直两个朋友。

《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这年诸葛孔明27岁。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拜诸葛亮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武乡侯。他一生勤勉谨慎,事必躬亲,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六次北伐中原,多因粮尽无功。历史上的“木牛流马”便是诸葛北伐运粮所发明。后因积劳成疾,于蜀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代表作文章《出师表》、《后出师表》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其《前出师表》入选中学课本,劝谏后主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为千古名句被广为传颂!

在军事方面,火烧博望,火烧赤壁,子午谷火烧司马懿等,都是洞悉了天文地理才能达成。诸葛亮最大的劲敌就是魏国司马懿,在魏、蜀后期历次征战中,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其战略部署都被司马懿识破,并能用相应的战略来抗衡。其间互有胜负,但最终还是让诸葛亮一次次功败垂成,无功而返。所以诸葛亮每次面对老对手司马懿,总是忧心忡忡:曹魏“余皆不足虑”,只有司马懿”深有谋略,必为蜀中之大患”。所以终其一生,司马懿永远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痛。

诸葛亮为完成先帝刘备的托孤重任,曾六出祁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最后一次出祁山北伐中原,司马懿料定蜀军千里出击,而蜀道难行,运粮不易,利在速战速决,他“深沟高垒,坚实不出”,最后令蜀兵不战自退,无功而还。

诸葛亮对司马懿无计可施,修书一封,并送上女装,旨在激怒对方。司马懿大怒,却又“佯笑”与蜀国使者唠家常,得知“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司马懿最终拖死诸葛亮,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国志》中记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涉险,善用巧计破敌,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比较中肯:“善治国,不善统兵”,历史上的武侯功勋彪炳,有诗赞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武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为后世忠臣、良将之楷模,应为我辈后人所敬仰学习。

6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关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历史地位,我个人认为被后世拔高的太多,尤其是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成书后,诸葛亮被神化成智者化身,鲁迅曾说:“诸葛多智而近妖!”。毛主席在谈论蜀汉灭亡的原因时曾说:“蜀汉灭亡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在评价他时说他:“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诸葛亮的成名得益于两本书,一本是陈寿的《三国志》,别一本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陈寿是西晋的史官,他本来就是蜀国人,对蜀国的事情很清楚。可他生活在宦官黄皓专政时期,那时诸葛亮已死,而且他不依附于黄皓,受到黄皓的打击,因此对诸葛亮治蜀时期的政治清明比较推崇,也特别佩服诸葛亮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以把诸葛亮写的较好。但在《三国志》中,魏国是正统,蜀汉是割据政权。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那时距三国时期已有一千年了,期间经过东晋南北朝和后来的宋朝程朱理学的表述,蜀汉已是正统,曹魏成了奸臣篡位得国。而且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罗贯中非常痛恨,曾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因此罗贯中正统观念比较强,所以在写《三国演义》时把蜀汉作为正统进行拔高描写,诸葛亮被描写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无所不能的神人。由于《三国演义》写的太好了,从大人到小孩都非常喜欢,后而把史书给掩盖了,很多人都把《三国演义》当了成史书看。

诸葛亮在治国理政上是把好手,但在军事上不怎么样!他虽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但存在先天不足。首先他在《隆中对》中说得到荆州后联合东吴,并没有考虑到东吴也对荆州虎视眈眈。其次对于怎样顺利从刘表手中拿到荆州也没有策略,大家都认为是刘备仁义不愿意从刘表手中夺取,我看主要还是没实力。第三荆州是四战之地,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应该以防守为主,在没有得到东吴的和平保障下不应该作为进攻的基地。

诸葛亮在刘备活着之前没有单独指挥过一次战斗,著名的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诸葛亮只是作为联络大使去作统战工作,后期在借荆州中发挥了点作用,打仗主要靠刘、关、张。在谋取益州的过程中先期是法正和庞统在主导,庞统死后诸葛亮才带军队去支援兵力。

刘备对战曹操最大的胜利是汉中战役,但历史上汉中战役的主要军事参谋是法正,后勤供应才是诸葛亮。刘备进攻东吴的夷陵战役,诸葛亮不是没有阻止,而是阻止不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才得以单独统兵作战,备受赞誉的“七擒孟获”实际上是政治战、攻心战,军事上蜀军占绝对优势。“六出祁山”的北伐行动没一次赢的,只有第一次开始时轰轰烈烈,但却败在李严的粮草上,说明蜀汉集团内部整和不足,益州和荆州集团之间矛盾极大,这实际上内部不稳,不易外出作战。

在对待魏延从子午谷出奇兵的计谋时过于武断,为啥不让魏延试一试?韩信的暗渡陈仓,后来的邓芝奇袭成都不都靠奇兵制胜的,再看历史上的其他著名战争,很多都是靠出奇兵扭转战局的。孙武、孙滨、白起、李世民、朱元璋等很多军事家在指挥战争时都多用出其不意这一招。谨慎用兵、稳打稳扎对于弱势一方很难取胜。

诸葛亮在培养人才上也不行,不能大胆起用新人,并且放手使用,什么事都自己操心,最后把自己累死。看看刘邦,打仗真不行,但就会用人。还有孙权自己打仗也不咋样,屡次带兵攻合肥都打不赢,可在用人上却有独到的眼光,大都督从周瑜、鲁肃到吕蒙、陆逊,都是放手大胆使用,而且陆逊当时才只有二十几岁,使东吴在紧要关头取得了赤壁之战、偷袭荆州、夷陵之战的胜利。

当然了,也可能诸葛亮恰恰遇到了强盛的魏国和团结的东吴,而且司马懿难缠,如果换到其他时代他的军事才能可能更加光芒,但历史没有如果,而且我认为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都比诸葛亮高,因为他抓住了诸葛亮的缺点,熬死了他,这就是高明。

当然了诸葛亮也不失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若没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的吹捧,他将暗淡许多。

7

诸葛亮真是千古奇才!自从27岁向刘备献出《隆中对》,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分析当时的天下时势,为刘备将来的发展制定了可行的战略方针,为三分天下奠定了理论基础。

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他们就按照隆中对策的方针努力奋斗,终成于就一番霸业。作为政治家,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治国能手,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章也是传诵千古的,如《隆中对》、《诫子书》、《出师表》等。

他也是一位

发明家,如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等军事上的运输、战斗用具及传递信息的通讯工具等,那么他实际的带兵打仗能力如何呢?

很多人认为他五次北伐大多以失败告终,便否定他的军事才能,这就是以偏概全了。其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是很突出的。

就拿其五次北伐来说,虽然多数北伐以失败告终,但看其以弱小的蜀国兴兵讨伐强大的曹魏,虽然不能攻克曹魏,但却也给曹魏以不小的打击。而且曹魏在其在世时,始终也没能消灭蜀汉。

还有就是典型的其亲自带兵平定南中叛乱的战役,当时蜀国处境很危险,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总指挥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

诸葛亮南征军的总兵力大约在2万人(或者略多)。而许多当时蜀国有名的大将均没有参加这次战役,比如:魏延、赵云、吴壹等。三路叛军兵力合计大约在1.2万左右。平叛之后,诸葛亮即施“和彝”政策,这是他攻心政策的继续。首先是撤军。

叛乱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

诸葛亮是一位千古贤相,才智卓绝,文韬武略,人品高尚,清正廉洁,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忠臣良相的代表,是人们学习的千古楷模。

8

经天纬地之天下奇才

诸葛孔明乃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其大名声赫四海、威贯九州、灿耀星空;其勋业虽非史冠,经天纬地之治国治军谋略也堪称奇迹,传颂千年,妇孺皆知,遗泽后继。如《三国志》所载,“天下奇才也!”

德勋伟绩遗泽千年,得以往来歌颂

往来世人对孔明先生的德勋伟绩之歌颂俯拾即是,诗词歌赋、鸿篇大章乃至现当代推陈出新的影视巨制,蔚为大观,足见诸葛亮对历来朝野、世政俗民,赋予的正能远播的社会影响力。

相较后人有关诸葛亮的诗词,窃以为唐朝诗圣杜甫的《蜀相》对其功业梗概最巨代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才少年,隆中大略以辅帝胄刘玄德

诸葛亮之能事,发蒙隆中陇亩,英才少年,耕读南阳,往来无白丁,素琴古筝,推势八卦,纵论天下。自比于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乐毅,可谓集政治韬雄和军事谋略于一身,却为世人所不齿;唯有常来常往、觥筹共论的挚友崔州平和徐庶,对其相当认可,青年孔明当世贤能,满腹经纶,有朝一日必当冲天。

果不其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刘玄德受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元直的推荐,遂成刘备求贤若渴的“三顾茅庐”,顺水推舟以就“隆中对”“三分天下、匡复汉室”的霸业大计。刘玄德听完孔明对局势洞察秋毫的分析,“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顺天时,就地利,依人和,极人事

孔明先生“通晓地理天文以资军事”,创造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著名战事;“晓人伦而通天道以俘人心”,古代讲究“文武不分”,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言,“不懂得人生,不懂得政治,哪懂得军事,故最高军事哲学必从最高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中发挥而来”。不管是“舌战群儒”,“连理大乔”,还是“三气周瑜”、“七擒七纵孟获”等等都是最好的例证;其“庶事精练,物理其本”,惮心竭虑,十矢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史称“事无巨细,成决于亮”。

诸葛亮超群的军事谋略集中于重要军事著作《孔明心书》,博采《孙子》、《吴子》、《六韬》、《左传》之所言所长,是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治军带兵方略的精髓,警世妙言又颇含文质,对当今的现实社会深具学习借鉴之意义。

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然而“根正苗红”的蜀中团队,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团队,谋略见长、旗鼓相当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验证了曹操麾下无弱兵的枭雄大略,早时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弱胜强打败袁绍,“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三国志》言:“……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从“大意失荆州”、到曹真“暗度陈仓”、马谡“痛失街亭”,诸葛亮筹划指挥蜀汉将兵“五次北伐”、“六出祁连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没有完成夺取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长星不为英雄住,叶落秋风五丈原”,公元234年,诸葛孔明在前线军帐离世,终年五十四岁。大星陨落,举国悲恸,后主刘禅谥丞相为忠武侯。

英雄远去,众口皆碑。

9

诸葛亮严格说是优秀的政治家、发明家,军事家就勉谈吧!他战术不行,战略上联吴而不防吴,不通人心,过于理想化造成了蜀国的最终油尽灯灭。

10

在三国历史的天空上,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英雄辈出,诸葛亮无疑是最亮的那颗星。正如杜甫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人给予了诸葛亮以极高的评价。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群雄争霸的乱世,他所加入的刘备阵营是一支很弱小的队伍。在如此敌强我弱、群狼环伺的险境中,要求生存谋发展,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只会落得被各路军阀无情吊打的下场。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开创了蜀汉政权。这一切诸葛亮功不可没,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长于规划,草庐之中谋定天下

诸葛亮在没有出山之前,对于当时的全国形势已了然于胸。因此,刘备多次虔诚的登门拜访,请求诸葛亮出山,其实也是在对诸葛亮进行一次聘用面试。诸葛亮一番隆中对,表现得才气侧漏,初次显露出他高超而成熟的军事才能。

他就像教导小孩子一样,告诉穷困潦倒的刘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具体说,曹操和孙权,这两个人实力雄厚,动不得。非但动不得,还要与孙权交朋友搞联盟,共同抗击曹操。荆州和益州可以取而代之,因为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糊涂懦弱,不是当人主那块料。

他说,这两件事办好后,“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兼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后来局势的发展证明,诸葛亮的预见是非常正确的。

危难之中,方显示出英雄本色

诸葛亮是个感情极为充沛丰富的人,他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不离不弃,终生不渝。刘备的创业之路走得十分艰难,遭遇过几次大的挫折,几乎灭顶。在赤壁大战之前,刘备被曹操撵得到处逃窜,十分狼狈,连老婆孩子都丢了。

跟这样的领导干,能有出路吗?还不如回家卖红薯。然而,诸葛亮信念不变,帮助刘备联合东吴,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为刘备在荆州争得了一席之地,有了自己的地盘。

关羽不顾大局,破坏了吴蜀联盟,结果被孙曹联手做掉。刘备激情报仇,猇亭惨败,落得白帝托孤的下场。他临死前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如果看着阿斗不成器,你就来做这个皇帝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这话或许是真心的。这事如果放在利欲熏心的小人身上,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呢,顺势上位,何乐不为呢。诸葛亮不为所动,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死了,荆州没了,刘备猇亭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出山之时在隆中的规划,已经无法实现了。这一点诸葛亮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北伐,完全体现了一个“忠”字。他不能坐以待毙,他为了报答刘备,宁可累死在北伐的前线,也绝不躲在后方享受安乐。这份忠诚,即使放到今日又有几人能及,怎不叫人感动。

敌强我弱,知其不可而仍为之

蜀国在三国中人口土地上都是最少的一个小国,人口28万户,士兵10万;吴国人口52万户,士兵23万;魏国人口103万户,士兵50万。从所占土地来看,蜀国仅占有一个益州,孙吴占有2.5个州,曹魏占有9.5个州(以上数字百度所得,仅供参考)。自古以来,各国交战表面上看是两军对垒,士兵厮杀,实际上是背后经济基础科技能力后勤保障等软硬实力的较量。哪国体量大,哪国就会容易占有主动权,这是显而易见的。

诸葛亮以非凡的勇气,以弱抗强,主动向强大的魏国进攻,这份胆气足以让敌人畏惧。诸葛亮的主动进攻,变被动为主动,以进攻作为最好的防守手段。当同样具有超强能力的司马懿遇到诸葛亮时,完全处在疲于应付的境地。司马懿无计可施,只有坚守不出,妄图以此拖垮蜀军。诸葛亮识破司马懿的诡计,实行军士就地屯田,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可惜,天不假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年54岁。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集忠、勇、智于一身,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十分杰出的重要人物,受到人民群众的无比尊敬和衷心爱戴,他的历史功绩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