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现代人买房压力大,在古代古人有没有这样的烦恼?

现代人买房压力大,在古代古人有没有这样的烦恼?

2020-07-21 08:54阅读(79)

现代人买房压力大,在古代古人有没有这样的烦恼?:当然有这方面的压力,但是,那是既定压力,而不是现在被奸商一炒再炒,房价快速攀升的越来越大,越来越玄乎的

1

当然有这方面的压力,但是,那是既定压力,而不是现在被奸商一炒再炒,房价快速攀升的越来越大,越来越玄乎的压力。

现在我根据六七八九十年代农村住房情况和这些年耳闻目睹的古代住房情况,推论一下古代人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一、从农村的盖房开工、上梁和峻工都要放炮设宴请客看,古代人对住房是很重视的,与娶媳妇、生孩子同样重视

(一)、六七八九十年代盖房请客

1、开工前要请匠工,包括瓦工、木工等吃饭喝酒。消费档次是根据年代经济状况而定的。在家里自做有高中低档,在饭店招待也有高中低档,无论怎么样,得有酒有肉有菜。

主要是让匠工帮忙设计,或者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施工可行性论证,备料等等,还拜托匠工干活时用心用力。

2、上梁时请所有施工人员和就近相关人员吃饭喝酒。主要是风水讲究,立梁是盖房的重要一步,放炮驱邪聚财。

3、新居落成或乔迁新居请亲朋好友喝酒。目的是告诉亲朋好友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大家认认门,驱邪聚财。

(二)、从以上可以推论几点

1、古人先后把住进茅草屋、竹楼、正规窑洞、瓦房、楼板房和楼当人生一件大事。

2、不同时期住上当时象样的房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推论一下古代人的置房过程。

(一)、古代穷人新到一个地方的逐渐发展

1、第一步。如果给富人打工,便往在富人安排的差一点的房内或窝棚。如果乞讨或租地种,首先是到处漏雨的瓜安子式房子。

2、第二步。找一点荒地或买一点地方盖个简易茅草屋或挖个窑洞。

3、第三步。盖个正规茅草屋,挖个正规窑洞院子。这个需要资金积累买料请匠工等人,需要自己平时多参与邻里建房的帮忙,也就是只管饭不给工钱的事,帮的忙会在你建房时还的。

4、第四步。就是盖个瓦房了。瓦房往往是一住几代人。

(二)、分家立户的。

1、第一步先住父母处。或同大门,或分大门。

2、多年之后,在旁边或村内自己盖一个院子。如果钱不够先无院墙无门,后加建,再后增房。

(三)、富人

1、迁移的富人必然买地,雇人盖房子。有一次到位的,也有从大院窑洞起步的。都是按自己的资金而定的。

2、城里人赚了钱,往往去附近农村买地盖房。出手差距也很大的。

过去的人还是喜欢以农村为固定居住点。许多大富人都是在农村,甚至于深山建深宅大院,建城堡。

也就是说只是城里生意需要的人才在城里,家属几乎全在农村。

3、过去也有城乡房地产买卖,但是,几乎无人去炒。而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生意需要进行卖或买的。

2

房价连年喊降,却连年看涨。现代人闻“房事”色变!支棱不起来。

那古代人呢?有没有这个烦恼呢?当然也有,甚至社会经济越繁荣,这个烦恼就越大。说你或许不信,大宋也限购的。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首都开封,经济繁华,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自然而然开封的房价也是世界第一等。

蜗居的开封市民

陶榖,翰林院学士,用文字记录了当时开封市民蜗居窘迫。“四邻局塞,半空架板,叠垛箱笼,分寝儿女。”

“叠垛箱笼,分寝儿女”,堪比香港的“棺材房”,类比可知,建筑面试有多小,居然放不下床,只能睡在箱笼里。

租房的宰相寇准

开封的普通百姓没有房子住,那官员呢?领着俸禄,有不菲收入的官员是不是没这个问题啊?

宰相寇准,就是背靴的寇准。官至宰相,可他却说:“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谨则住僧舍或僦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就是:为官四十年,没有房子,不是住在庙宇就是租房子。堂堂一国宰相,竟然也发愁买房子。看来开封房价确实高。

“逃离北上广”的京官们

据记载:“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

也就是,在开封官员们,租房住的比比皆是。其中,著名的租房客有欧阳修,苏轼和苏辙兄弟两人。

欧阳修曾经写过一首诗,来描述租房的岁月:“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

苏轼,经常被贬官,混的不太好,在京城买不买房子不太重要了,不过也经常借用好友的房子。

苏轼的弟弟苏辙,虽然做官相对哥哥比较成功,但是提起开封的房子,也是头大的不行,不由得感慨到:“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

无论是欧阳修,还是苏辙,最后都选择了“逃离北上广”,在其他地方置办了房产。欧阳修去了阜阳,苏辙去了许昌。

大宋也限购

汴京经济繁荣,城市化程度高,人口聚集。房价自然水涨船高,房地产生意自然火爆。火爆到深度呢?大宋竟然限购了!对,你没看错。大宋政府出台限购的法令了。

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

第一个政策是官员不得购买公屋,类似今天,官员不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第二个政策就是,官员不得购买第二套房

大宋也限购,可想当时房价多火爆。百姓蜗居,京官租房,可见古人也有买房子的压力和烦恼。

3

咱们就按古代农民来说吧。我也是农村人,我小时候我爷爷还在住泥巴房,就是里面用砖头块堆墙,外面用泥巴混合着茅草,涂抹在墙上已做固定,房顶用树干做房梁,最后在房顶铺上雨砖。下个小雨还好,如果下暴雨下面还要放水盆接漏的水。大概就是这种

现代人都有的住泥巴房,更何况在古代呢?

在古代穷人,一日三餐都不能温饱,只能住上茅草房。用泥土混合茅草堆墙身,在房顶盖上厚厚的茅草,漏雨或者被狂风吹塌也是不可避免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所以古代人不但房子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温饱都不得,在宋代往前普通百姓都是一日两餐。一般,上午9点是正餐,下午4点的就可能只是喝点粥之类的。古代田地多,劳力繁重,粮食就减产加上还要上交国家,区区两餐怎么能得温饱?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下面这一张是清朝百姓图片,您想像一下生活有多艰辛,古代百姓压力大不大!

4

古人的烦恼更多,诗句中多有描述多愁善感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完全就是靠天吃饭,农民自己没有土地,温饱都是问题。住的更不用说了,“卷我屋上三重茅”,住的都是茅草稻草盖的简陋房子。官员就别论了,朝廷提供住房,称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