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孝庄太后宁愿一辈子做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自己

为什么孝庄太后宁愿一辈子做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自己

2020-07-21 08:52阅读(65)

为什么孝庄太后宁愿一辈子做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自己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小玥来回答:首先,孝庄本人没有像慈禧那样的权力欲望,从主观上不可能会

1

小玥来回答:

首先,孝庄本人没有像慈禧那样的权力欲望,从主观上不可能会太多地干预朝政。其次,当时顺治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绝不是后来咸丰的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所能比拟的,慈禧搁孝庄那会也未必能垂帘。最后我觉得,孝庄的时候清廷刚刚入主中原,对后宫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即使主上幼小也会有所忌惮,不会有太大动作,除非在关乎国体和朝廷的稳定的时候。

顺治十八年,福临死后由玄烨即位,此时康熙年仅八岁,而孝庄文皇后已是整个清朝统治集团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人物。所以,安徽桐城的秀才周南,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却遭到她的严词拒绝。但是,孝庄文皇后全力辅助康熙主政,虽然“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许多重要政务的处理与她的意旨是分不开的。

康熙十岁时生母慈和皇太后病逝,此后康熙就由祖母太皇太后教养,祖孙二人感情十分深厚,康熙皇帝几乎每天上朝以前,或下朝以后都要到祖母房中请示问安,有时一日三次,孝庄文皇后经常面授机宜,培养康熙处理政务的能力,她教导康熙说:“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这就是治国安邦的要略。康熙曾说:“亿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由此可见,这位贤能的祖母,对康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颇有作为的皇帝起了重要的作用。她有这个条件,但是权衡利弊后没有这么做,孝庄尽量避免公开、过多卷入权力斗争。

2

谢邀,虽然孝庄太后能力强,但她不想效仿武则天称帝,这是因为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能力比她强,称帝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孝庄太后,说实话,她能把儿子扶上位就『烧高香』了。

孝庄太后

话说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由于死的突然,皇太极还没来得及立嗣,就是还没立接班人。权利出现了真空,这必定引起皇族子孙的窥视。

由于清朝是异族,他还没有汉民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他的继位形式是“八旗领导人推举”制度,也就是大家伙商量着来。

这种方法实在不靠谱,做皇帝谁不愿做呢?这不,八旗头领集合到了一起了。大会充满了火药味,会议由多尔衮主持。

当时称帝呼声最高的是多尔衮,他的势力确实强大,他自己不但文武兼备,而且身后有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作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不过皇太极长子豪格也不示弱,他也有自己的死党。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

这样的话,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谁也不相让。


孝庄影视人物

此时的孝庄皇后,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因为自己和皇太极所生的儿子还很小,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多尔衮和豪格。再者说了,孝庄此时祈祷儿子能当上皇帝就知足了。恐怕此时她压根不敢想自己称帝吧。

最终多尔衮权衡利弊,多尔衮心里想道,“假如自己称帝,会成为众矢之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多尔衮这一举动实在是明智之举,这样避免了大清的分崩离析。其实这也是经验之谈,『两强相争,弱者得利』。

综上所述,皇太极虽然早死,但他的兄弟,儿子都健在,并且个个强大无比,孝庄太后没有机会夺权,也没有办法效仿武则天称帝,简言之,没机会。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儿子死后,孙子康熙继位后。孝庄太后能不能自己称帝呢?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

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顺治的第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也就是孝庄太后的孙子称帝。那么,她会不会夺孙之位呢?

孝庄和康熙影视人物

孝庄太后熟读『四书五经』,时常引经据典的给孙子讲故事,祖孙二人有许多温馨感人的画面。

孝庄太后生活内敛俭朴,不事奢华。在孙子和吴三桂死磕的时候,孝庄时常鼓励康熙,说实话,当时康熙年纪不大,能斗过久经沙场的吴三桂,还多亏了奶奶在背后出谋划策,这也包括康熙智擒鳌拜,诛杀索额图,都是康熙的奶奶在暗中支持的结果。

在平定三藩时,孝庄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

孝庄影视剧人物

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你想想看,孝庄能像武则天那样废除儿子或者孙子自己称帝吗?

武则天和孝庄不同,武则天是冷酷无情,她连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都不放过,只要挡住她夺权和专权,毫不手软的毒死或杀死。

孝庄则有一颗善良和仁慈之心。当初他的儿子顺治在婚姻问题上特别叛逆,做母亲的无非是为了巩固他的权利,选择了顺治不喜欢的女人,顺治一直和母亲不大合得来。孝庄也没有因此嫉恨儿子,毕竟母子连心吧。

到了孙子康熙时候,更是隔辈亲,简直就当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讲真,祖孙的关系比母子关系要强许多。这也是孝庄皇太后,死后37年不肯葬在昭西陵,而是葬在了儿子不远的陵墓旁,目的就是死后守候在子孙身边。

老年的孝庄和康熙影视剧人物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3

孝庄太后,即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一部《康熙王朝》和一部《孝庄秘史》,让我们了解孝庄这位清朝初年的杰出女政治家,也是公认的满蒙第一才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庄太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9年)生下福临,也就是日后的顺治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文皇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不算是顺治还是康熙,可以说都是幼年登基,孝庄文皇后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儿孙,帮助他们稳定政局,平衡朝堂内外关系上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与贡献,可以说孝庄为了顺治和康熙,为了大清朝初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孝庄太后在面对两位皇帝幼年登基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效仿武则天夺权称帝,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孝庄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像武则天一样掌握绝对的权力。

武则天能够废唐立周,改元称帝,是因为武则天从唐中宗李治在位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正是因为李治的身体原因加之其对武则天的信任与依赖,武则天辅佐、协助李治处理朝政,因而就有了“二圣临朝”的说法,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则天就已经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唐中宗李治去世后,唐睿宗李旦继位,武则天则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实际上,武则天才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这也为武则天称帝提供了坚实的权力基础。

反观,孝庄太后,则自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绝对的权力。

在皇太极时期,还是永福宫庄妃的孝庄太后,在“五大福晋”中仅仅排在最后一位。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太后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皇太极所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

位居首位的是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称国君福晋,即孝端文皇后,也是孝庄太后的姑姑。

位居第二位的是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称东大福晋,即敏惠恭和元妃,也是孝庄太后的姐姐。位居第三位的是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称西大福晋,即懿靖大贵妃。位居第四位的是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称东侧福晋,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位居第五位的是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称西侧福晋,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孝庄太后。

其中,地位最高的还是当属皇后哲哲,而她还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而最受皇太极宠爱的莫过于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而孝庄太后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另外两位从察哈尔部林丹汗处改嫁给皇太极的两位遗孀,所以这个时候的孝庄,没有任何权力优势可言。

顺治时期,政权主要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在皇太极去世后长达十七天的大清皇位争夺战中,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两派势力的僵持不下,最终选择了一个双方利益能够实现平衡的方案,那就是由孝庄太后为皇太极所生的儿子——福临继位,这就是顺治皇帝。

虽然福临登基成为了皇帝,但是此时的福临只有6岁,期初权力还是掌握在满洲贵族议会以及两位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手中。之后多尔衮通过一些列手段,打击代善、济尔哈朗等满洲传统贵族势力,并且除掉了豪格等政敌,从而实现了大权独揽,成为大清朝真正的实际掌权人。

所以这个时候的庄妃应该考虑的并不是自己要不要效仿武则天,而是要防着多尔衮自立为帝,毕竟,这个时候如果真的多尔衮要称帝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而对于孝庄而言是没有任何的一点机会的,而她能做的也是首要确保的,就是维护她的儿子,顺治皇帝的皇位。

即便是在多尔衮死后,朝堂上的顺治皇帝已经亲政,再加上济尔哈朗、索尼、鳌拜等人的辅佐,孝庄也不掌握权力,因而也就没有了称帝的可能。

康熙时期,政权主要集中在辅政大臣的手中。

顺治临终前,为了防止多尔衮专权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因而安排了四位并非皇室成员的辅政大臣,即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以及鳌拜。期初,四位大臣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是,随着索尼的年老以及鳌拜势力的崛起,使得辅政大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在索尼病死和苏克沙哈被杀后,出现了鳌拜的专权局面。

在用计处理掉鳌拜之前,康熙已经亲政,而在擒拿鳌拜之后,康熙随即大权独揽,并且由明珠、索额图、陈廷敬等人辅佐,也使得孝庄太后没有掌握任何的权力。

而此时的孝庄也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也没有那个精力去过多的参与政务,对于效仿武则天,也确实不太实际了。

“后宫不得干政”,是满清王朝的组训,孝庄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到像武则天一样掌握绝对的权力,因而也就失去了像武则天一样夺位称帝的政治基础。


不得不说的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和统治者是满洲人,作为蒙古人的孝庄太后,是根本无法多的一个满洲人王朝的统治权的,何况她还是个女人。

如果放眼在世界历史上,可以找到一个外民族的女性统治国家,并成为这个国家元首的例子,这就是沙皇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一位普鲁士没落贵族的女性,硬是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也征服了俄罗斯人。

但是叶卡捷琳娜是在俄罗斯,并不是在中国,中国社会历来有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武则天当年临朝专政就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反对,称帝后,反对声音更是从未停歇,直至“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重新恢复李唐神器,反对的声音才算停歇,但是历朝历代对于武则天的称帝行为的批判之声明显多于褒奖之声。这些都说明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对于女人当政统治的排斥。

而更为重要的是,孝庄太后并不是出自于满洲,不是出自于建州女真本部,更不是姓爱新觉罗姓氏,而她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这对于满洲贵族以及整个满洲集团而言,意味着是国本发生变化,是意味着自己的先人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要被蒙古人抢夺而去,这样的结果是必然不能接受的。

因而对于孝庄太后而言,别说是效仿武则天称帝,即便是想要在掌握一定的权力,也会受到封建伦理和满洲贵族议会的双重打压,而变得举步维艰。

而从孝庄本人而言,效仿武则天并不是她真正的想法,她只想好好的辅佐自己的儿孙。

当年,作为政治联姻的筹码,能够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岁的皇太极,安稳度过这么多年,就说明孝庄太后的责任心以及她对于满清王朝以及科尔沁部落的感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心,才让孝庄太后全力维护大清王朝的政局稳定,尽心培养自己的儿孙,为大清王朝能够夺取天下,统治全国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康熙皇帝在追忆孝庄太后时就曾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雍正皇帝更是称其为:“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足可见孝庄太后的地位及影响力。

4

女人想要登基称帝,首先必须垂帘听政,孝庄连垂帘听政都没有过,谈什么称帝。

要说,顺治是一个有福气的皇帝,顺治的母亲孝庄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太后啊!虽然生前不受宠,但死后,母以子为贵啊!

皇太极受汉文化影响很大,因此在死之前,应该是有意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当皇帝,不然两黄旗不能咬住不放,必须要皇太极的子嗣继续皇位。但是,满族人向来也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因此,皇太极死后,除了皇太极的儿子,皇太极的哥哥代善,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都有继承的可能,代善岁数大了,不想参与权力的斗争,在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没有和皇太极争,在皇太极死后,更不可能跟别人争了,但是,多尔衮想争啊!

于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与多尔衮发生了激烈的争夺皇位行为,双方谁都不服谁,最后两黄旗倡议,双方各退一步,选皇太极年仅6岁的儿子,顺治当皇帝,以多尔衮为摄政王。

一般,主少国疑,很可能发生两种状况,第一种辅佐大臣辅佐皇帝,比如,多尔衮辅佐顺治,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佐康熙;另一种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后来的慈禧就是这样的,当然,咸丰也不想让慈禧垂帘听政,而是设置了顾命八大臣,但是,这八个老爷们被慈禧给灭了,因此,就有了慈禧垂帘听政。

而纵观顺治登基和康熙登基后,都有辅臣,而且基本都是位高权重者,比如多尔衮和鳌拜,都热衷于揽权,根本不会允许后宫垂帘听政,染指最高皇权的事情发生。

而且,孝庄对权力也不是十分热衷,子孙孝顺,自己说话也好使,在后宫也是达到权力巅峰的人物,所以,对于军国大事,虽然有主见,有谋略,但是,并不会过多的去干预,而是让康熙自己去决定。并且支持康熙的决定。

在康熙着手削藩,虽然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也是冒极大风险,带有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成分的,但是,当三藩已反时,孝庄马上权力支持康熙削藩,并且对朝臣说,三藩削要反,不削也要反,极力维护康熙的决策。

退一万步讲,孝庄会抢自己亲儿子的皇位,还是抢孝顺的孙子的皇位,感觉以孝庄的人品干不出那事。

因此,孝庄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更没有心思去登基称帝。

5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想要得到至高权力,首先得有外部支持,其次才是个人因素。

孝庄具备吗?显然不具备。所以人如何和天斗,和制度斗?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讲究品阶、家世、出身;而孝庄的时代最重身份,这是难以改变的。


清初皇位继承制已经初具模型。

孝庄是绝对没有机会做女皇的,究其根本原因,是清初皇位继承制就已经初具模型了,再想以一人之力逆祖制而行,是不大可能的。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升天了,可能是他生前对自己身体太有自信,觉得自己可以再活五百年,以致于没有提前做好计划,去拟定个继承人,导致皇位空悬。皇太极死后,一场关于皇位的明争暗斗也就此开始。


争夺皇位的几个重要人选有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七个儿子,以及代表两白旗的多尔衮。最终,候选人焦点落在了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身上。

皇太极生前只掌握正黄、镶黄与正蓝三旗,大家也都猜测先皇本意是想拥立作为子嗣的豪格。但是随着事情发展,豪格因为傲娇(其实原因复杂,以后再好好聊聊豪格这个苦命皇子),没有把握住好时机,以致于起初想拥立他,最有话语权的礼亲王代善,也开始摇摆不定。



为了平息豪格与多尔衮的矛盾,平衡两方势力,形成了一个拥护皇太极子嗣继承帝位的一致建议。正因此,福临成为最大的捡漏王。


拥护皇子继承制系统的拥护者,还包括鳌拜等人,都是些有实力的大户。鳌拜作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夺位战争正打得水深火热之际,就是他与两黄旗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

像鳌拜这一派,都是跟着努尔哈赤、皇太极打江山过来的,对太祖、太宗非常尊重,感念先皇天恩,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只是无奈豪格命太苦,继承机会从70%降到了-70%,但皇子继承这一体系还是形成了。

所以,孝庄哪有什么机会做女皇,怕是连垂帘听政的机会都不会有。


没有军事硬实力,就没有卵用。

另一个可比较的就是慈禧老佛爷了,老佛爷算是有人脉有实力了,最终不还是只能靠扶植傀儡垂帘听政?这足以想象清初创立的体制有多么根深蒂固。



武则天能登基和她的军事实力是分不开的,公元688年,山东亲王李冲脑壳被门挤了,起兵对抗和他有绝对实力差距武媚娘,结果连他老爹一起坑了。

武则天还没派出御林军作战,这支叛军就自己乱成一团,之后李冲被自己下属杀害。



之后李冲父亲思前想后,一直叹气这可如何是好?儿子起义失败了,老子还能活得了不,在三秒中内得出这个结论后,他便孤注一掷,召集了当地一支平民队伍,想推翻给自己加封了神皇的武则天。谁知道武则天对这只叛军还非常在意,派了十万大军去讨伐他,真是给足了面子。不出所料,当然是轻轻松松就被碾压。



所以,还用明说吗?孝庄虽然备受尊重,但是既无人脉资源,也无军事实力。

山主以为,清朝严格遵从祖制和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而武则天时期更遵佛道。这就让很多制度只能精进,却难以打破。且看清朝又有多少人叛乱、夺权成功呢?

并且武则天还有武氏家族鼎力支持,孝庄有啥呢?


孝庄根本没有实力,鳌拜与索尼(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四个辅政大臣,虽然也是在孝庄支持下成立的,但选择他们的主要原因,就是这几人既有实力辅佐康熙,又不是皇室人员,皇位和他们没啥关系。

并且这些人都是忠君得不能再忠君的人物。鳌拜也并不像影视剧里说的,有什么叛乱一说,不过是贪恋权位害自己丢掉官位。康熙和孝庄对于鳌拜的忠君都是非常明白的,只是阻碍了皇权不得不除罢了。

没有外部机制拥护,个人没有人脉、实力,能搞出啥幺蛾子?

6


孝庄一身伺三朝,捭阖纵横、能力卓绝,对清初朝庭入主中原居功至伟。这不是说,没有了庄妃、孝庄太后、孝庄太皇太后,清庭就无人御政,无法入主中原,无法长治久安。皇太极,多尔衮、鳌拜都是个顶个的英雄豪杰、风云人物、优秀的皇帝的后备人选(皇太极是汗、鳌拜文韬差点)。

可是,做皇帝就那么简单么?说起来实在是不简单,文韬武略、帝王心性、冶国格局、执政视野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条件都很重要,可以决定君王冶下的帝国能走多远,但却决定不了帝国的君王是否就是具备了帝才的人。为啥?要门票,查资格。皇帝贵为天子、御制八方,成为”千古一帝”的条件很多很繁琐,但成为皇帝却就只需一个条件,少!拿到唯一一张的入场券。至于文韬武略、冶国格局等等,无非是上位后干好干坏。历史上坏皇帝和短命王朝一样的多,但人家好歹已是皇帝的编制了。



好了,问题实际上已回答了一半了。试问,就连太子储君、皇子王爷,争个皇位门票,也大都不得不弑父戮弟、拉外臣拢內宦,一个女流之辈,尤其是在,中华文化导向下的”大父系氏族”社会,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刻意抑制,给门票的机会,男人都不太多,最终大都靠抢,如玄武门之变等,女人想得皇位惟有靠抢,这华山一条路了。即便是桑户蓬枢、车马铺店、引浆买车之流,传个技术,承个家业也是惟秉祖宗之制,传男不传女。可见”男尊女卑”之念,已渗入至街巷里弄、芸芸众生的脉血骨髓之中。

巍巍禁城之內、深深宫闱之中,女子还有几多机会登庸纳揆、应天受命?是零,越往后越是零!还别拿武曌大帝说事,她就不是个封建政坛上的女人!是个仅留着生物学上特征的女人而已。不信你翻史书。何况武则天出生的早,比孝庄早了千把年,当时的文化钳制女人的力道,远比孝庄时期要宽和宥融。而且,武帝还得到了由清一色男人主写后史的一致认可。你说,她不就是个男人中人上人么!所以,她就是个异数,不可复制!

这个文化导向、礼制掌控的大局一敲定,其他的细节就不需分析了,因为不管是李太后、孝庄太后、慈禧、还是萧太后,个人的品性和时代的偶然性太多。不值得分析。如果纠缠于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清初入关前八旗争皇位之事,孝庄自身性格想不想当皇帝,搞掉鳌拜,有没有可能自已直接上位等细节。你一定会分析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但我知道,孝庄,她一定当不了皇帝。因为,连清末民主平等思潮渐入中原之环境,心狠手辣的慈禧也只敢行至与帝位隔一道遮羞帘子之距,就止步逡巡不前。何况清初甫入中原,正在尽可能的师学中华文化的游牧民族。文化这个底层内核实在很可怕,它拥有决定历史走向的独裁,所以,历史上几乎没有女人能越过这个内核,而坐上皇位的。凤毛麟角的异数除外。

7

崇德八年农历八月初九,孝庄皇后在皇宫中坐立不安,此时一场巨大的变革即将发生,因为在这一天皇太极突然猝死,孝庄皇后顾不上悲痛,此刻八旗头领已经火速入宫,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讨论皇位的继承人。

皇太极由于死的过于突然,没有留下遗照,面对这样的局面,八旗头领决定开一场会议来决定皇位的继承人问题。此时已经分为了两派,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其背后有两黄旗的支持,而且因为有长子这个身份。另外一派就是多尔衮,其势力是最大的,有两白旗和正红旗、正黄旗的支持。而孝庄皇后却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几乎看不到一点希望,只求这场政治变革不会殃及到自己,毕竟作为皇后这个正室,其儿子是两派的共同威胁。

但是两派的矛盾却导致了孝庄受益,由于多尔衮不希望豪格坐上皇位,因为一旦这样,自己势必会被豪格给排挤,性命堪忧。同样的豪格也是抱着这种态度,而且背后都是有八旗各派的支持,一旦撕破脸谁也不怕谁。此时多尔衮的实力还是比豪格要强的,但是多尔衮明白自己可是皇太极的弟弟,这样同豪格争夺皇位,势必会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满。而孝庄皇后背后也有不小的势力支持,若是两强相斗,必定让孝庄受益,最后两人可能都性命不保,于是这场谈判的结果就是二人推举孝庄皇后的幼子登基,避免内部分裂。

而这种结果使得多尔衮、豪格和孝庄成为了三股互相牵制的力量,这种稳定保证了八旗之间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幼主实际上只是一个缓冲。不过孝庄有自己的手段,最后多尔衮愿意帮助孝庄,使得孝庄可以革除其他的反对力量。但是这其实也是多尔衮所愿意看到的,那样多尔衮便可以保证两白旗的优越地位。所以如果孝庄太后学武则天,那么多尔衮恐怕要高兴到睡不着,第二天多尔衮的大军就会把孝庄推翻,多尔衮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

8

孝庄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为何不效仿武则天,去做皇帝?

  咱们都清楚,武则天能登基,当十五年的皇帝,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除了当时的时势之外,她个人的野心和出众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加分项。孝庄太后无疑是满清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抛开成见来说,她的确是很优秀的,但是她的能力还不足以成为武则天第二。

  孝庄根本称不了帝,也不具备称帝的能力。

  满清入关,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用内忧外患来说,并不过分。能夺得天下,多半是靠点运气,这点满清统治者都知道,所以他们本身也算得上小心谨慎,但是八旗未必铁板,那些早先投降过来的大明的臣子们,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也不太清楚,对于他们来说,玩心计也是汉人的长项,要时刻警惕,不能放松。如此,上位者必须是一位精明强悍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孝庄呢,有点影响,但还不至于到能一呼百应的地步。

  对于刚入关的满清来说,对手里面的南明,地方势力,以及蒙古,都是头痛的事情,虽说他们都已露出败相,坐等时机就可以灭杀,但是一下子也灭杀不了,还特别容易恶心人,观风的大有人在。人心的收服是一件大事,孝庄本人的能力可没有武则天强悍,毕竟书读得不多吃了亏。

  其实孝庄本人的手段还不太多,政治谋略也很有限。看看她在后宫,连侄女的皇后位都没保稳,再看看武则天出手,那叫一个霸气,连皇后带淑妃带其他七七八八的女人,全给端了,这份能耐,孝庄还真没有。至于前朝的大事,孝庄敲边鼓可以,但是执政那就不行了。

  当然了,孝庄的儿孙们都挺有出息,有能耐,也细心,矮子里面拔将军,放在整个历史里肯定不算最强,但也不算最弱,眼光挺长远,雄(野)心也远大,都想当圣主,身体还不错,就这样,她也用不着自己亲自出马,扶持扶持就可以了。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9

首先,孝庄在顺治八年(1651)前,都不是太后。

所以,不要说仿效武则天做皇帝,连太后都不是人首先要升到太后再说。等到孝庄被尊封为太后时,顺治也亲政了,轮不到她什么事。

关于孝庄在顺治初年的身份,清朝官修史料基本避而不谈。

事实上,在多尔衮当政那几年,孝庄都没有被尊为太后,一直当着她的西侧福晋。直到顺治八年,多尔衮刚死、顺治亲政时,才提起尊封太后这件事。根据《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

啓曰,礼曹啓辞,以皇帝生母封皇太后事,颁赦赐物,故谢恩礼物,及进贺礼物,参考前例。

这说的很清楚了。因为孝庄这时候要封太后,所以朝鲜那边才要研究怎么给她进贡礼物。

康熙那时候,孝庄虽然是太皇太后,但因为政治才能过低,管不了事

要想效仿武则天,必须要有相当的政治才能。这点恰恰是孝庄所缺乏的。

还是根据《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

皇帝年仅八岁,有四辅政,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可否,惟唯诺而已。

如果孝庄有政治才能,会起到幕后调停、监督四辅臣的作用。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她并没有什么权术,无法对政务发表看法,最终导致鳌拜做大专政。

总而言之,孝庄确实是个幸运的女人,她有个好孙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是个聪明的女人。

10

武则天称帝是特定环境下的偶然,是一个很难复制的奇迹。皇权不仅是一把龙椅,也不光是一枚玉玺,而是政治天平中的支点,是权力系统的一环。所以,它不是哪个人,单凭自己的意愿就可以随心所欲的。


表面上看,顺治和康熙都是冲龄即位,按照古代惯例,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握后,学武则天登基称帝,似乎易如反掌。这是完全忽视了朝中政治势力的存在,及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因素。

我们就拿武则天的经历做参照系,假设孝庄太后也有称帝的愿望,看她是否具备条件。

唐朝的开放环境不复存在

古代中国,女人的地位有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西汉两任太后是二婚,甚至还有歌舞伎出身的皇后,这种状况,到明清时代简直不可想象。两汉、南北朝,甚至北宋,太后听政几乎是惯例,到了明清则是偶然现象。

唐朝的开放程度,恐怕是中国古代史上,女人最后的辉煌。那个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的女政治家,甚至女将军。比如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平阳公主等,甚至还出现了有人谋求“皇太女”身份的事件。


慈禧太后的陵寝建筑,有凤在龙上的图案,以炫耀自己在男权社会的殊荣。这事如果放在武则天身上,她会嘲笑慈禧像捡了一锭银子的乞丐,人家伺候先皇,还能再入宫当皇后,还能与皇帝并肩坐朝,称“二圣”,没人会因为性别问题,对武则天指手画脚。

在女人毫无政治地位的满清环境下,孝庄连垂帘听政的资格都没有,如何枉谈称帝?

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历史无二

后人对孝庄的政治价值,有明显的夸大倾向,客观讲,她的政治才华,尚不如慈禧太后。孝庄终其一生,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政治舞台的中央,她对顺治和康熙的辅政,仅限于监护人身份的护佑,对朝中大事,也仅仅停留在建议层面。


议政和实操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前者是见识问题,像孝庄这样一辈子活在政治漩涡中的女人,经验就是财富,她不缺洞察力,可以扮演参谋的角色。后者是操作层面,光动嘴不行,还得有本事把计划落实到位,需要综合能力。

孝庄显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举个例子,历史最大的误会,认为是孝庄给儿子顺治运作来皇位。笔者曾撰文分析,顺治即位跟孝庄没一毛钱关系,它是多尔衮与豪格斗争的必然结果,当时有资格的三位候选人,顺治即位几乎毫无争议。

武则天则不一样,她从感业寺回到皇宫,就一路拼杀,踩着血腥一步步走上龙椅。其才华,不光没有一个女人能望其项背,就连男人们,也没几个可以与其媲美。


曾经有人拿慈禧跟武则天对比,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武则天是凤凰,慈禧是鸡,她的高度跟武则天差了十万八千里,孝庄亦如此。

孝庄没有对抗皇权的政治势力

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势力,没有坚强的拥护势力,即便名正言顺的皇帝都坐不稳龙椅,何况抢龙椅。武则天最难以复制,甚至不可能复制的地方就在这里。

  • 1.武则天顺应历史潮流,成为寒门士族阶级的代表


人们总是批评李治昏庸无能,认为是他纵容了武则天,其实不然。武则天能走向前台,首先是因为她与李治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打倒门阀士族集团。

李治为何废掉王皇后?因为王皇后背后是关陇门阀集团。又为何立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是新兴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这才是武则天起家的根,她切合了皇权的需求,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武则天就是在团结寒门士族地主阶级,干倒门阀集团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本质上武则天的成功,是历史发展潮流的结果,换一个环境,十个武则天捆一起都不行。

孝庄所处时期,正是皇权与士族地主阶级共治天下的稳固期,没有培养新势力的环境。老的政治势力,孝庄也没有资本拉拢。外戚?蒙古王公都没有资格参与中央朝政。士族阶级?人家与皇权合作模式稳固。宗室?宗室与皇权从来矛盾大于合作。


孝庄能做的,顶多是拉拢个别人,做不到培养一个拥趸集团,这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历史机遇问题。

  • 2.武则天充分利用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尖锐矛盾

武则天上台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高宗时期与皇权合作,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第二步,中宗时期,利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干掉皇权;第三步,把持皇权,扶植傀儡过度。

武则天完成了第一步计划后,中宗李显与宰相裴炎的矛盾,给她送了份大礼。倘若李显与裴炎等宰执班子和平相处,武则天想夺皇权,难度很大。宰执班子与皇权的决裂,让武则天轻松地完成了废黜皇帝的举动。



到这时候,武则天完全把控了朝政,反过头来又干掉宰执班子,换上自己的拥趸,为登基扫清所有障碍。

孝庄则不然,顺治时期是皇权与多尔衮势力的矛盾,康熙前期是皇权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孝庄没有自己的势力,她只是皇权的拥护者,而不是第三极,所以,她也只能做皇权的监护人。

即便如此,孝庄也不算合格的皇权监护人,顺治时期,母子俩关系一度紧张到如同陌路之人,甚至孝庄病了,顺治都不去探视。

因此,在孝庄的政治生涯中,她始终以一个弱小的个体存在,而不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第三方平衡力量。


综述

很多历史事件,在表象上存在共性,所以迷惑了人们的视线。只有当我们看清楚历史背景、发展潮流,及社会和主要政治矛盾,才能看清本质。

武则天称帝,绝对是特殊历史环境,以及个人才华、偶然事件等,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孝庄更接近皇位的女人,比如吕雉、邓绥、刘娥,甚至慈禧,这些人尚且不能称帝,何况孝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