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对于家长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你怎么看?

对于家长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你怎么看?

2020-07-21 06:51阅读(63)

对于家长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你怎么看?孩子哭得心都碎了。:家长打骂孩孑是犯了天下错误,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淡去’,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已不用用

1

家长打骂孩孑是犯了天下错误,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淡去’,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已不用用在当今,那样不仅伤了孩孑自尊,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孩孑虽小,但争强好胜,逆反心理很强,教育方法不对,就能起到反作用,虽然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质都很高,但应正确地引导利用教育方式,让孩孑适应与接受,倾听他们的意见,哄他们玩,开心,多鼓励与奖励,让他们心里没有阴影,充满阳光,让他们感觉你是他们的知心朋友,自已是个大孩了,他们甚至会沾沾自喜,愿意与你交流,才会欣然接纳你的意见与看法,

所以正确教育引导孩孑不能靠打骂,家长打骂孩孑是一种无知无能的表现,这就是我的看法。

2

愚痴无知小心眼,

野蛮粗暴乏智慧。

3

谢谢邀请。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子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家长往往责任心很强,当孩子犯错误时,好多家长采用打骂孩子方式解决。

孩子在小学阶段或许管用,那时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还没有崛起,对父母还很依恋,如果孩子犯错,父母采用暴力,孩子大部分都还听话。

但进入青春期后,尤其初中阶段,暴力往往不管用,甚至适得其反。这时,孩子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如果再用暴力管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恐怕就逆反了,如果他觉得自己没错,或认为父母打人不对甚至是违法行为,再加上有的家长讽刺挖苦自己的孩子,孩子就可能对抗,严重者还会打自己父母。

无论是什么阶段,打孩子都不是好的教育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打孩子就是就是教给孩子解决矛盾靠暴力就行了,会滋生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在学校殴打同学和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工作之余,多学习,促进自身提高,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修养。真正的教育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只有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才能管好小孩。

“孩子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总之,身教重于言教,尽量不要打孩子。







4

对于有些家长暴力教育孩子,我看法如下:

1,爱子之深责子之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之爱孩子,容易宠溺,也容易苛责,很难做到教育专家描述的“圣母”家长。

如果,家长偶尔暴力教育孩子,也是孩子犯错过大,比如自家孩子偷、诈、打等不当方式为人处世,那么,父母控制不住失望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2,家长暴力教育孩子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本人对现状对家长自己比较不满、失望甚至绝望,又无力改变。于是,莫名发泄到最亲近的人,即孩子!

暴力教育孩子的家长无关学历、财富和社会地位,他们本身就充满焦虑、恐慌或无助,甚至已经是抑郁症患者。

3,我们的学校教育开设的课程或学习内容都过于理想化,知识类教学占比过大,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方面非常欠缺,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相处可能很欠缺。没有更多建立预防机制,避免遭遇暴力教育的伤害。

4,暴力教育孩子的实际案例公开太少,没有引起广泛舆论,也没有更多有识之士给出解决途径。有的孩子即使报案110,也只是简单说教就不了了之,甚至都不予以立案,而孩子是绝对“弱势人群”!

。。。。。。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家旺。我们为人父母教育孩子,要时时自省时时尽责,孩子是我们的未来那个“我”,好好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

我是“100学习力”,乐于分享,读完点赞关注哦!??

5

关于家长打骂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很理解但不赞成。

打骂是一种用强硬手段让对方完全臣服的方式,尊重和宽容在这里无处体现。而孩子,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都是需要父母双亲给予真正的尊重和宽容。我在曾经做老师的岁月里,把无限的温柔和宽容给了班上的孩子,而面对自己的孩子所谓的“调皮,不争气”时,就完全失去耐心和教育策略。对他不仅冷言冷语,而且也使用过暴力。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我理解家长打骂教育的方式”这一观点。

因为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拥有天下所有孩子的优点于一身,尤其在学习阶段的孩子状况百出时,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就会浮出水面,变得更加强烈。这个时候的家长,集于很多压力,比如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家庭的不顺,周围环境的刺激等等,都会在孩子一个小小的差的表下,演变成“踢猫效应”或者“蝴蝶效应”,使孩子的错误放大,从而家长就会怒气冲冲地用暴力解决。

究其原因,一部分70后及80后家长在原生家庭中,本来就是在父母的打骂教育中度过,所以观念上认为,不打不骂,孩子不可能成器。有一部分家长是很懂教育理念,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打骂后会很后悔,但下次又止不住自己的粗暴行为。只有少部分90后的家长现在带动着一个新的教育现象,就是用尊重和宽容,与孩子先做朋友,这倒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局面。

打骂只能暂时阻止孩子的“错误”,因为孩子年龄小,无法和家长抗衡。但是他小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不健康的种子。有的孩子在打骂教育的环境下成长,慢慢变得自卑胆小,所有的事情都不敢自己发言,对于孩子将来的社交带来很大的障碍。有的孩子刚好相反,他会变得叛逆暴虐,什么事情都和大人对着来。这样的孩子长大很难后很难融于社会,稍有不满就会借机发泄,想想孩子的未来都会为他们感到害怕。

所以这也就是我谈到地第二个观点“不赞成家长打骂教育的方式”。

每个孩子的出生都给家庭带来无限快乐,想一想当初他刚出生时,父母惟愿他永远健康平安快乐。可是慢慢地,家长的愿望就越来越多了,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你给了他什么教育环境,他就长成什么样。而家长的愿望却一天比一天多,最后如果在孩子身上看不到结果就会抓狂,把后果都算在孩子身上。我想这是一个全民应该提高的素质之一,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打骂不能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越来越清楚看到的结局。

6

首先,我们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父母“乐此不疲”地打骂孩子呢?


父母理由1:这孩子太调皮捣蛋了!

孩子把玩具到处乱扔,害你绊摔了跤;
孩子偶然学着大人的口气骂了脏话,还把把痰吐在茶几上;
孩子拿妈妈的口红当画笔;孩子把鱼缸里的金鱼抓出来
……

如果要问孩子哪些“荒诞”的行为曾让你抓狂,估计每个家长都能讲出许多,简直能用“罄竹难书”来形容。

然而,有些父母把这些当成了十恶不赦的“罪行”,棍棒相加;

而另一些智慧的父母,却能通过这些行为,看到背后的原因和孩子的心理需求。

其实,孩子正处于探索阶段,他们通过一些“实验”认知世界,这是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无法比拟的。

孩子学大人骂脏话,可能是因为他曾看到大人骂脏话时震慑到周围人的情境,他也许根本不了解那句话的意思,但他感受到那种“威风凛凛”,于是也想体验一下。
孩子拿妈妈的口红当画笔,也许是他的内心有一些东西想表达出来,这个行为提示你应该给他准备必要的工具,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孩子把鱼缸的鱼抓出来,也许只是想让鱼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还不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存条件有所不同……

当孩子一次次的把乒乓球扔到地上,他会发现,原来有些东西是可以弹起来的,他会乐此不疲的体验其中的乐趣。

然后有一天,他把你的手机也往地上砸,可能是因为在他的意识里,手机和乒乓球是一样的。结果他得到了一顿打骂。

之后,他不会再把东西往地上砸,不是因为你的打骂奏效了,而通过之前的体验,他已经了解到了事物间的区别。而你却自以为是的把这个结果归功于“棒棍教育”。

理由2:这孩子不好好学习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

网上那些“为陪孩子写作业,突发心梗入院”的新闻下面,清一色是家长们感同身受的留言。

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要以牺牲良好的亲子关系为代价。

诚如事业不是衡量一个成年人成功以否听唯一标准,学习成绩也不能代表一个孩子是否优秀。

现在的家长太焦虑,“如果不……将来一定……,那他的人生就完了。”这样的语式是否很常见?这源于父母对孩子的事情的灾难性想法。

马云高考3次,第一次数学9分,第二次19分,第三次79分,影响到他现在的事业成功了吗?

“棍棒出贵子”的例子虽然也不少,但是童年时期被暴力对待的孩子,当他长大成人,功成名就,他跟父母的关系很可能是疏远的,就像陈乔恩和她的妈妈。

同时,“棍棒”打出性格缺陷的例子也不少,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为人父母还是需要多反思,不要把上一辈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继续迫害我们的孩子。


把心中那只“猛虎”关起来,别让它伤了自己的孩子。

家长打骂小孩子的真实原因——父母无能。

所有的愤怒皆因自己的无能。打孩子是最愚蠢、最无能的行为。

一些父母,对现状强烈不满又无力改变。处于社会的低阶层,生活窘迫,在外处处碰壁,饱受鄙视冷眼……进了家门,马上变身为“加害者”的身份,让无辜的孩子成为他发泄不满的出口。

#男童丢手机被亲妈打死#

2018年1月5日,江苏泰兴黄桥9岁男孩,独自出门玩弄丢了手机。寻找数小时无果,男孩坐在雪地里大哭。

最终他还是回了家,母亲得知后非常生气。

她用胶布将男孩的手脚、身体捆绑起来,不让他反抗;用木棍从傍晚6点打到深夜11点,打了歇歇了打;期间只喂了几口水。

6日一早,雪化了,手机找到了。然而,男孩只穿着秋衣秋裤趴在自己房间冰凉的地板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邻居们都说,男孩的母亲对别人客客气气的,但对儿子却“易燃易爆”,三天两头都要打孩子,下手还狠。甚至还有邻居哭着说,可怜的孩子解脱了。

男孩的妈妈被警方控制后,情绪一度失控,她承认:“儿子丢了手机,确实让我很生气,再加上他不好好做作业,就动手用木棍打了他。”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孩子的妈妈还透露出这些信息:

孩子的爸爸常年不回家,不给一分钱生活费;

孩子十分依赖她,经常说一个人在家害怕,妈妈能不能不上班陪她;

不上班怎么有收入,没有收入生活怎么办?

精英型父母是否就不会家庭暴力呢?未必。

这些父母自己“生了病”,却不自知。


中国式“打骂”,杀伤力很大,除了生理的伤害,还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被父母暴力对待的孩子,可能会有如下表现——

1.讨好型人格

我曾在问答回答过一个问题:《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样子?》

有位网友留言表示:“我们家儿子不怕吼!甚至,连打都不怕!照样缠着我俩!你说,这是为什么?”

我的回答:

孩子年幼时,父母就是他的天地,是他赖以生存的人,是唯一可依靠的人啊!

“求生欲”会促使一些孩子形成讨好形人格,他们内心自卑,不敢表达真实想法,一味迎合讨好别人,成大后,表面上是“好好先生”、“好好女士”,实则他们活不出真实的自己,也很难有真正的快乐。

2.叛逆,仇恨心理,甚至反社会

有些孩子,越打越反叛,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很多问题少年都属于这种情况。

一些孩子长大后,或是有足够能力反抗大人时,往往会做出令人瞠目之事。

3.暴力倾向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潜意识会模仿力父母的行为。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也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

有些孩子由于被打,知道暴力的方式,可以让别人屈服,于是也动手打人!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唐小米,曾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而最终她却也成为了加害者。

有人说:“我也知道暴力不对,但是控制不住啊!”试试这些方法:

1.时常觉察、觉知,不断地自我修复,让童年的灰色烙印逐渐褪去;

觉察自己愤怒的原因,是孩子的行为?还是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修复。

2.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其需求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多看孩子的优点,别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

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尊重和理解孩子、信任和支持孩子、赏识和鼓励孩子、宽容和体贴孩子。如果父母都能像陶老一样,望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相信爆脾气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3.练习放松自己,平复情绪的方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赫伯特·本森提出了“生理放松反应”,它通过引导人们深度呼吸来减缓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大脑的活跃程度。平时可以多多练习。

当令你抓狂的当下,给自己3分钟缓冲,比如移步到阳台,深呼吸,当情绪平复时再进行沟通。



结语:

“有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

如果你也曾受到原生家庭的暴力加害,那么,努力自我觉察与修复,别让自己也成为“施暴者”。

别再把创伤传递给下一代。

关于放松自己,平复情绪,你有哪些有效的办法?欢迎留言!你的经验能帮助更多受困扰的人,谢谢!

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7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打骂孩子是不对的,有以下的原因。

1 打骂属于惩罚,惩罚不管用

很多家长想教育孩子,孩子做的不对,就想到了惩罚。

惩罚孩子是没有效果的,这都是有科学证据的。如果有用学校里被多次惩罚的孩子,早就改好了。

2 孩子当时只记得哭了,啥也没记住

你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只记得哭了,啥也没记住。你说的话他们觉得很无理,在他们的内心里只觉得自己委屈。

3 打骂孩子这种暴力行为会传递

孩子有错你就打骂,没有合适的疏导。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需求被压抑,将来他们也容易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或者用暴力来对待其他人。这对孩子性格的发展非常不利。

4 在你打骂孩子的时候,你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了,你很可怕

如果你把自己打骂孩子的视频拍下来就会发现自己很可怕,孩子内心也觉得你很可怕。你被冲动控制,你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了。

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5 孩子有错要疏导,温和坚定

大禹治水治了好久终于找到方法,疏通比堵塞有效。

所以对孩子的错,要疏导,温和坚定,用你的情绪带动他们的。而不是大吵打骂。

我不主张打骂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不打骂,不恶语相向,作为老师对其他人的孩子也不恶语相向。也要耐心疏导。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望采纳。

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见,或觉得回答有不足之处,请留下你宝贵的留言,我会及时进行改正或进行补充!

想了解更多领域知识,请关注我



8

感谢邀请。

我是晓晓笔记,喜欢孩子,也喜欢和孩子一同游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很多家长都有打骂孩子行为。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很大的压力,我们的内心有时候被负能量所占据,在我们眼里,孩子的一个微小的行为,一个看似有错的行为,点燃了负能量的炸药。然后父母们以教育孩子为名,爆发了,对孩子就有了打骂行为。

打骂孩子管用吗?

确实有时候我们的打骂对孩子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时间长了,孩子知道你不会真正的动手,孩子知道了你的底线,也就对你的这种打骂行为,只有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了。打骂中的话语,也许只是从一个耳朵进从另一个耳朵出。没有起到丝毫有意义的作用。

打骂完孩子你会后悔。

很多父母也包括我自己,在打骂完孩子之后会后悔。孩子其实也没犯多大错误,自己怎么会那么生气?自己怎么会对孩子那样?看着可怜的孩子,自己心里也特别难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若爆脾气孩子脾气肯定也好不到哪里。打骂孩子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也许有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需要父母们不断的去学习、发现、而后成长。

9

现在早已不是以前的年代了,还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你为什么要打骂孩子?因为孩子淘气?不听话?做事令你不满意?达不到你的要求?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引导、教育和尊重。如果用这种暴力的沟通方式去管教孩子,很容易会出现这些问题:

1.一味的责备打骂,不但不会让孩子听你的,反而是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导致孩子和父母不亲近,情感有裂痕。


2.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容易有仇恨心理和暴躁的脾气,在孩子的青春叛逆期的时候更甚,可能会因为跟家里关系不好,而作为一种反抗,不认真学习,或是染上什么恶习。作为一种对父母的报复心理。


3.经常被打骂责备的孩子,本能上为了避免父母的打骂,会学会撒谎,想要通过撒谎来避免那一顿打骂,这不利于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


4.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很容易自卑,因为从小被打骂惯了,就会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认为自己哪儿都做不好,认为自己经常做错事,性格还会因此变得懦弱。

所以父母应该是及时、良性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循循引导,平心气和地传达父母的期望和其中的道理,只要好好沟通,只有孩子觉得有道理,我相信孩子是会能听进去的,他们会接受,并且会做好。都没试过去沟通,就直接一顿责骂,其实这也是不相信孩子的表现,不给孩子机会解释。

10

孩子犯错时,说教打骂批评效果都不好,如何教育比较好,家长们可以试用“故事法”。

01 为什么讲故事比打骂说教的教养方式更有效?

没有人喜欢被人说教指责,这意味着自尊心被践踏,哪怕对方只是孩子。用故事来引导孩子,父母不再站在指责孩子的对立面,而是跟孩子一起享受故事的朋友。相比说教的父母,孩子肯定更喜欢一个跟他们讲故事的朋友。

001批评和说教,相当于给孩子的不良行为贴上一个标签,而故事不会。

我们对孩子任何的批评,哪怕语气再温柔,再有耐心,孩子也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行为不认可和指责。

例如,当孩子做事三心二意时,我们反复提醒,只会强化孩子对自己定位,我就是一个事三心二意的人,这个标签一旦贴到孩子身上,不仅不能纠正孩子,反而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给他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孩子将自己的行为和小猫进行对照,他可能会主动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好,加以改正,而不是在这种标签下破罐子破摔。

002 故事往往需要孩子自己领悟出结论,会比我们直接说教孩子效果更好。

人都更相信自己得出的结论,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小猫老是钓不到鱼,引导孩子思考小猫的行为,通过反思,他会自己得出结论,因为小猫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所以没钓到鱼。孩子悟出的道理,比我们大家直接教育孩子效果会好很多。

孩子终归要亲自下水,才能学会游泳。

003故事中隐含的解决方案,会启发和引导孩子纠正自己的行动。

针对主角的不良行为,故事中一般有隐含有解决方案,孩子对照自己的行为,可以参考调整自己的行为。


02 家长如何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好故事呢?

如何讲一个既受孩子欢迎,又能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好故事?得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一个准确界定,再针对性创作或寻找一个有趣的故事。

001 识别孩子的不良行为。

正如医生开始治疗之前,需要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一样,我们希望用故事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治疗,也需要先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

胆小、害怕、搞破坏、不合作这些标签,很难界定孩子具体哪行为需要如何改变。我们应该把这些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谁有何种行为?这个行为发生在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表现是什么?详细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针对特定的行为选择合适的故事。

对症下药,效果更好。

002只需简单三步,即可为孩子创作一个对症下药的好故事。

书中介绍了创作治疗型故事的固定结构,只需三步:寻找隐喻,设计故事情节和提供解决方案,就可以创作一个对症下药的好故事,家长可以根据情境需要和孩子的年龄情况,选择合适的隐喻对象,构思一个让孩子感兴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孩子自己悟出结论,主动采用故事中的解决方案,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

首先说说隐喻对象,它就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

比如说,一个小孩喜欢掐人,妈妈每次制止他都没有改变他的坏毛病,而且孩子为了反抗妈妈在外人面前教训他,反而愈演愈烈。后来老师给他讲了《张牙舞爪的小螃蟹》这个故事,小螃蟹仗着自己的大钳子,喜欢夹伤别的小动物。故事就是用爱夹人的小螃蟹隐喻喜欢掐人的孩子。

其次,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环节,情节设计得好既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又能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启发,反思自己的行为。

张牙舞爪的小螃蟹,设计的故事情节就是,小螃蟹喜欢夹人,老是弄伤别的小动物,小动物都不爱跟他玩,他一个人越来越孤独。在妈妈的提醒下,小螃蟹带上了妈妈特制的手套,管住自己的钳子,不再伤害别的小朋友,慢慢地朋友们又回来了。

最后,故事里一定要埋伏解决方案,引导孩子纠正不良行为。

解决方案是我们故事发挥作用的药丸。故事情节,让孩子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了,应该怎么改呢?故事里的解决方案就可以给孩子指明方向,让孩子借鉴。

003 父母如何将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

首先,父母在讲故事之前要做一些准备。

如果害怕自己讲不好,容易紧张,给孩子正式讲故事之前自己练习几遍,争取在给孩子讲的时候,能够生动有趣,通过眼神手势声音的变化,传递更加丰富的信息给孩子,让孩子接受的信息更加立体,印象更深刻。

比如说故事中有动物,我们可以模拟一下动物的叫声,动物爬行的样子,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道具。

比如说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们可以准备一个豆荚做小船。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几条打结的手帕或者毛巾,就可以做王子和公主。讲《苹果星星》的故事,横切一个苹果,孩子们就能看到苹果横剖面的星星了。

一个好故事,加上你绘声绘色的演绎,一定会让孩子着迷,听完故事,适当的提问,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自己悟出结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

最好的教育都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孩子,而一个好的故事能帮你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想教育好孩子,就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吧,从今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