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来救援?:公元263年8月,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时蜀汉危亡之际
公元263年8月,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时蜀汉危亡之际,大将军姜维率军镇守剑阁,凭借山川之利将魏国主力大军钟会所部阻挡于剑阁之外,然不料魏将邓艾兵行险招,竟由景谷道偷渡阴平,直逼成都,蜀国朝野闻之震惊。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主动请缨率成都守军于绵竹阻击邓艾大军,然终兵败被杀。公元263年11月,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见状终开城投降,至此蜀国宣告灭亡。
蜀国灭亡的这个过程可谓相当之迅速,从司马昭8月发动灭蜀之战,到11月刘禅开城投降,期间只不过短短3个月的时间,想刘氏在蜀地也经营了数十年,怎就如此不堪一击呢?或许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在抵御魏国入侵的蜀国军事力量中貌似少了一部分,少了那一部分呢?没错,那便是蜀国在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提到南中地区,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南蛮王——孟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描述得非常精彩,时诸葛亮以仁义感化孟获,尽收南中人心,孟获亦曾有言誓死效忠蜀汉,为何在蜀汉灭亡之际,南中之地竟未出一兵一卒支援成都呢?
这里先来说说孟获为何不来救援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问得缺乏常识,应该表述成“在蜀国灭亡之际,南中蛮族为何不来救援”才更为恰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到蜀汉灭亡的时候,孟获还在不在世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在世,那也是一个很年迈的老头了,还谈何救援呢!孟获是在诸葛亮公元225年南征,平定南中叛乱后才臣服的,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期间整整相隔了38年之久,估计当时孟获即使在人世,少说也得七八十岁了。有道是“年过七十古来稀”,像孟获这样一位蛮族首领若能活到七十高寿应该是会有记载的,但史书上却并未记载孟获的生卒年月,想必他并没有见证蜀汉的灭亡。
在演义中,孟获及其手下的南中蛮族确实是诚心臣服蜀汉了,但这毕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南征采用以“攻心为上,收服人心”的策略确实不假,然可惜的是他至始至终并未能收服南中人心。不过这个也不能怪诸葛亮不够高明,因为只有在绝对的实力情况下,才能真真正正收服人心,令四方臣服,而蜀汉并没有那个实力,因为它毕竟只是偏安一隅的一方小国。
昔日刘备平定汉中,自立为帝时,南中地区(南中四郡)还是很稳定的,这在于它有实力,毕竟当时的蜀汉盛极一时,连北方的曹操都被它击败了。然自刘备夷陵兵败后,南中人心就开始浮动了,在刘备死后,更是直接明目张胆的造反了。《三国志》记载: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
故由此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南征平叛。然而通过诸葛亮的一次武力镇压,南中人民就真的对蜀汉臣服了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说南中人心从未收服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便能清楚的看出:
第一:在南中设立“庲降都督”,这是刘备入蜀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目的就是要稳定南中的局势。
第二:迁移南中人民,当年诸葛亮南征平叛后,曾迁移了南中地区上万户人家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诸葛亮北伐时有名的“无当飞军”便是来自于此。
第三:公元233年,南夷豪帅刘胄再次发动叛乱。时诸葛亮尚在,南中地区却依然有叛乱发生,可见南人并未有臣服之心。
第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中汉嘉地区蛮族发生叛乱,时向宠率军前往平叛,最终不幸战死。
没有绝对的实力,何以降服他人!南中人心自始至终并未臣服蜀汉政权,蜀汉在灭亡之际,有谈何奢望南方蛮族来援助呢?没趁火打劫已是万幸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故事。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得孟获心悦臣服,收南方南蛮之地。但是为什么在蜀汉灭亡之际时,孟获却没有率南方部队前来救援呢?
在当时,南蛮地区相对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像孟获这样的一个蛮王也不过是由南方诸部落推选出来的一个领袖罢了,手下各部落依然有着很强的自主权,因此即使孟获有心救蜀也需要诸多部落领导人的同意。
我们知道,当初诸葛亮是通过七擒七纵才降服了孟获,这里可以看出孟获的本身绝对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在更多情况下,他是十分灵活的。而很多朋友们以为蜀国在诸葛亮去世不久便灭亡了,其实不然,在蜀国灭亡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去世了几十年。对于孟获来说,他与其说害怕蜀国,不如说是害怕诸葛亮,现在诸葛亮早已去世多年,余威不存,在蜀国灭亡之际,孟获不在南方搞事已经很好了。
姜维与钟会在剑阁对峙许久,未分胜负,不料邓艾偷渡阴平,成都迅速投降,蜀国亡国,这样的灭亡速度不要说让南方的部落根本没有预料到,就连姜维本人也没有想到。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三国时期的刘备,虽是皇室宗亲,却并不得势,他的前半生一直没有什么作为,直到他请了诸葛亮出山,这才开始了真正的崛起。
诸葛亮的功绩自然不必多说,诸葛孔明位列武庙十哲,他的功绩之大可见一斑,其中一项功绩可以说对蜀汉有建立千秋基业的功勋,那就是人尽皆知的“七擒孟获”。正是通过这样高明的俘获人心之举,诸葛亮将南中彻底平定,稳固了蜀汉的大后方,才可以安心与曹魏、孙吴争霸天下。
孟获对于诸葛亮非常敬服,他屡次被诸葛亮擒获,除了肉身之外,他的一颗忠心也被诸葛亮俘获了。孟获虽然是一个粗人,但是他却非常讲信用,答应诸葛亮之后,就一直信守诺言,镇守南中,没有再给蜀汉添麻烦。
“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
既然南中势力与蜀汉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为何在几十年后,蜀汉被曹魏攻打而亡国时,南中的士兵没有及时来援助蜀汉呢?
其实,诸葛亮当年攻打南中的时候,利用他的智谋攻心,完成了一劳永逸的战果,但是人心难测,世事无常,诸葛亮虽然一时得到了孟获的认可,但是谁知道未来孟获会不会被小人蛊惑,重新叛乱呢?如此一来,诸葛亮将会疲于应付南中,根本无力北伐,这样的结果诸葛亮显然不愿意看到,毕竟他的志向是要克复中原。
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他发现南中这样的地方,不太适合生存,都是靠渔猎为生,不稳定。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大力开发这里的想法,毕竟在当时可没有旅游业,南中是如今的云贵地区。
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在南中人中选出了精壮,让他们参加到蜀军之中来,组成了后来蜀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飞军”。同时,带上这些士兵的家眷。这样一来,既削弱了南中的战斗力,使其无法再霍乱蜀汉,同时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使蜀汉的兵源得到了补充。
如此计策在当时自然是一箭双雕的好计,只是在几十年之后,蜀汉要被灭亡的时候,南中也就再没有像样的战斗力前来救援了。
话说回来,即便南中精锐尽失,但是几十年后也会有一些新的战斗力培养出来,即便如此,南中援兵也无法救援将亡的蜀汉。
曹魏之兵,乃是邓艾的神兵天降,这骤然出现在城外的魏兵让刘禅吓蒙了神智,作为一代帝王,他更倾向于投降。蜀汉大臣以谯周为首,大多数都是投降派,只有姜维和北地王刘谌是主战派。
一来姜维不在京都,无法阻止刘禅投降;二来,刘谌虽然在京都却没有能力阻止刘禅投降。于是,刘禅最终选择投降,投降的理由是蜀汉气数已尽,不想城中百姓受苦,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可笑得是,随后成都就被魏兵屠城了。
南中的援兵无法援救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刘禅投降太快了,快到连姜维都没反应过来,南中的援兵自然更无法反应过来了,如此快得投降,没给任何救援人员任何时间。
第二、谯周主降,刘禅内心也主降,他们已经铁了心要投降,自然也就不会去南中请救兵。刘禅甚至想过要逃到南中去避难,不过被谯周给劝阻了,谯周怕南中靠不住,会杀了他们投降曹操。所以,刘禅和谯周是信不过南中人的,他们没有把南中当成是自己人。这样一来,即便南中人愿意前来相助,想必在南中通往成都的路上,也会有重重关隘阻拦,南中援兵根本无法到来,自然也就无法援救。
孟获服诸葛亮,南中人就服蜀汉。不过诸葛亮死后几十年,如此长的时间过去,南中人是否还会惧怕诸葛亮的余威?自然不可能,那么他们是否会对刘禅忠心?未必,刘禅毕竟不是诸葛亮,南中不反,可能是因为姜维的存在,还有蜀汉有自己血亲的原因。
除去这些因素,他们的内心可能早就有了变化,早不是孟获和诸葛亮时期的心态了,只是苦于形势所迫,一直没有爆发而已。在蜀汉灭亡的时候,他们自然也就不会为了蜀汉而拼死力了。
综上,南中援兵救援蜀汉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无法达成。说到底,蜀汉灭亡的根本在于蜀汉本身的局限,即便南中援兵真得来到,恐怕也无法改变蜀汉灭亡的结局。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历史!
▲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随时联系删除!
公元263年八月,暑气还没有消减,手握魏国军政大权的司马昭就调兵遣将,命钟会、邓艾以及诸葛绪兴兵讨伐蜀汉,三路大军从不同的地方对蜀汉发起攻击。其中,邓艾最与众不同,他不走寻常路,穿越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爬下悬崖断壁,神不知鬼不觉的到了绵竹城下,并且一举拿下了绵竹城。
绵竹一破,成都门户大开。那时候蜀国大将军姜维正率领人马在剑阁和钟会血战,没有时间和多余的兵力来驰援成都。后主刘禅和一干大臣商议以后,决定打开成都大门,向邓艾主动投降。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等一手开创的蜀汉政权终于落到了魏国手中。令人好奇的是,在蜀汉和曹魏大战期间,南中地区竟然未向蜀汉派遣一兵一卒驰援。为何蜀汉朝廷面临灭亡之际,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不管不顾呢?
刘备在建立蜀汉之初时,国力非常强盛,那时候南中地区的部落都主动臣服于刘备的统治之下,然而自从夷陵之战以后,蜀汉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就连刘备也是在白帝城奄奄一息。
那时候南中地区的首领们就已经蠢蠢欲动了。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这样写道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
意思就是说,刘备才刚刚去世,高定、雍闿、朱褒就相继造反。
后来,南中地区的造反势力就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以孟获为核心的造反集团。诸葛亮知道,这时候正是一举消灭反叛势力的好时机,在《出师表》中他写道“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意思就是说五月份的时候诸葛亮兴大军讨伐南中反叛势力。
诸葛亮采用的策略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攻心,笼络上层的利益集团,这样就能够结成紧密的政治同盟。于是,诸葛亮接连俘获了好几次孟获,但都没有对他痛下杀手。
孟获到最后也是对诸葛亮心悦诚服了起来,决意不再反叛。他利用自己在南中的影响力说服了所有的部落首领投降于蜀汉。诸葛亮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也就把军队都撤走了。
可以得见,蜀汉和南中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诸葛亮和孟获双方之间的,如果说两人都在,那定然南中地区的反叛势力会因为忌惮诸葛亮与孟获的实力从而不敢造次。
我们知道,魏军伐蜀是在公元263年,而孟获和诸葛亮打仗是在公元225年,两者相差了近四十年!所以说那时候诸葛亮和孟获早都已经不在了。故而,双方的联盟关系在魏军伐蜀以前也早就破裂了,更何谈南中地区出兵帮助蜀国来抵挡魏国?
诸葛亮真的很放心南中不会再反叛了吗?未必!在收服孟获以后,诸葛亮曾把万余户南中百姓迁到了成都边上,这些百姓大多都是身怀技术的,比如造盔甲,造兵器之类的人。诸葛亮把他们带回去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给蜀汉打造军械,给蜀汉军队卖命。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削弱南中地区的军事实力。因为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南中地区的臣服只是暂时的,他们是表面故作恭顺,实际上一肚子坏水。事实印证了诸葛亮的猜测。诸葛亮死的前一年,南中地区的部落首领刘胄发动武装叛乱。
公元240年,南中再度发生叛乱,带队前去平叛的向宠还把命丢在了那里。
南中地区虽然没有出兵援助蜀汉,但也没有在其后院放火,这恰恰展现了南中地区首领的聪明。
天下大势是在不断改变的,在蜀汉和曹魏两大阵营面前,南中始终是实力衰微的那一个,所以对南中地区的首领来说,此刻最好的方式就是按兵不动。
如果蜀汉赢了,那就继续向蜀汉称臣;如果曹魏赢了,那就马上向曹魏皇帝上贺表。反正不管怎么说,他都能够从中渔翁得利。但倘若他现在急于出兵去帮助蜀汉抵抗曹魏,那万一蜀汉被打败了,下一个被灭亡的当然是南中地区的高层首领们了。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对孟获此人有深刻的印象,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时,为了使南王孟获心服口服归顺蜀汉,曾对他七擒七纵,最终感动孟获令其服输。虽说演义中存在很多虚构和夸大的成分,但正史中确实是有孟获这个人的。那么,孟获既然已经臣服于蜀汉,也对诸葛亮数次擒而不杀深怀感激,可在蜀汉灭亡之际,为何没有发兵救援呢?下面读史君为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从时间上分析,当时孟获很可能已经去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初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间是公元225年,孟获作为南方部落的首领,当时年纪少说也有30岁。而公元263年8月,曹魏派遣三路大军伐蜀,这时候距离诸葛亮七擒孟获已经过去了近40年。即使当时孟获没有去世,也已经是一个垂垂老者了,根本没有能力来派兵支援蜀汉。
第二是现实不允许。我们退一步说,就算当时孟获有意愿派兵来支援蜀汉,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带兵来成都这可不是孟获一个人说了算的,首先他需要和南中地区的将领们协商沟通,最终要是是需要得到刘禅的允许才可以。
第三刘禅独断专行,不允许兵马来成都。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在得知曹魏大军来进攻蜀汉的消息后,负责镇守蜀汉南中地区的将领霍弋,便准确前往成都救援,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刘禅的否决。大家可以想一下,连南中地区守将都不能来成都救援,那么孟获或者孟获的手下想带兵来成都支援,就更不可能了。归根到底,就是刘禅太大意了,他根本没有想到邓艾能够这么快偷渡阴平,兵临成都。
第四,即使孟获率军前来,也是螳臂当车,阻挡不了曹魏大军进攻成都的步伐。曹魏这次伐蜀是势在必得,调集三路大军气势汹汹,而且还云集了钟会、邓艾等名将。而蜀汉阵营里,能征善战之人真的是寥寥无几,就算姜维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孟获大军如若前来支援,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结合以上四点总结一下,无论当时的孟获是否在世,在蜀汉危急存亡之际,都不能成为蜀汉的救命稻草。而且,后主刘禅自己也没有与曹魏拼死一搏的勇气,他更加倾向于投降。所以说孟获来不来救援,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
孟获此人并没有出现在《三国志》或者《后汉书》中,而在《汉晋春秋》等史书中却有过记载,《三国演义》里的孟获形象大致出自于这些记载。
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里记载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按照参军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把南中豪族的一些代表人物带到了成都,授予官职和土地,孟获也是其中之一。“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这一点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质制度差不多,把孟获等人控制在成都,一来可以保证南中部落群龙无首,不能闹事,一来也显示朝廷的恩典,拉拢一下人心,内外夹攻,让他们“不战而降”。当然,除了给官职外,诸葛亮还把南中降将和士兵带上了战场,蜀汉精锐的无当飞军就是由骁勇的南中士兵组成的。
此外《华阳国志》中还记载着一个叫孟琰的,是孟获族人,也被诸葛亮带回了成都,并加入了北伐部队,担任蜀汉虎步军的指挥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孟琰率领五千虎步军据守武功水北部,在和大军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守阵地,抵挡住了司马懿的大军,和前来救援的诸葛亮一起逼退了司马懿。
所以南中孟获一族,实际上在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就和他一起离开了南中,到成都做官去了。至于南中方面为什么在蜀汉灭亡之时不来救援,其实在当时,驻守南中的都督霍弋是有提出要率领一万军队救援成都的,可是被后主刘禅否决了。
为什么刘禅要拒绝霍弋前来勤王呢?除了当时姜维大军尚在,诸葛瞻等人又还没战败,蜀汉前途还算明朗之外,南中当地一直动荡的局势也在刘禅等人的考虑之中。
诸葛亮虽然平定了南中,还搬走了南中的精壮力量和代表人物,可是南中一地的叛乱依旧此起彼伏,趁着诸葛亮北伐分身乏术之际不断闹事。诸葛亮前脚刚走,后脚南中部落就起义,连杀数任太守,负责南中事务的庲将都督治所都被迫迁移,这一情况直到马忠接任都督后才得以改善;建兴十一年(233年),南中豪族刘胄造反,起兵攻打城池,被马忠击败;刘胄被平定不久,牂牁郡、兴古郡的獠人又反,还是多亏了马忠将其平定。
马忠恩威并施,治理有方,南中渡过了相对平和的一段时间,可是自从诸葛亮、孟获、马忠等人接连去世后,南中百姓骨子里那不安分的因子又开始作祟了,屡屡兴起叛乱,给蜀汉朝廷造成了不少的麻烦。延熙三年(240年),南中汉嘉郡发生叛乱,中领军向宠率领皇帝近卫军平叛,结果向宠死于乱军之中,此时距离诸葛丞相去世也不过两年的时间,可见诸葛亮所谓的“攻心为上”,却是始终没有降服南中人民的心。
虽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可向宠的军事才能毕竟是得过刘备、诸葛亮两任领导赏识的,所率领的又是精锐的近卫军,从向宠的平叛败得这么惨来看,南中一带的反抗力量可以说完全超出了蜀汉朝廷的想象,诸葛亮对南中的“弱化”,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激起了他们的反抗之心,作战士气甚至得到了“强化”。向宠战败后,蜀汉再也没派出一支军队去南中,任由当地百姓自力更生,表面上接受蜀汉管理,实际上却是各做各的,互不干涉。
所以刘禅才拒绝了霍弋出兵勤王的请求,谁知道会不会又是前脚一走,后脚南中立马暴乱,到时内忧外患,前有曹魏大军南下,后有南中暴乱不止,东边孙吴又蠢蠢欲动,蜀汉就算能渡过这一次的危难,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孟获是《三国演义》里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诸葛亮讨伐南中,“七擒七纵”才收降了他。而历史上真实的孟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蜀汉灭亡之际孟获为什么没有出兵救援?
孟获是《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演义小说重要的人物角色,诸葛亮讨伐南中,曾“七擒七纵”收降了他,然而在历史上是否有孟获这个人是存在争议的。陈寿所著正史《三国志》并没有记载孟获这个人。不过,像《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襄阳记》倒有明确记载。
孟获在历史是否确有其人,史学界早有争议。史学家黄承宗认为孟获确有其人,孟获的姓孟姓乃南中大族,虽然他的生卒年无法考证,然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出土一汉代石碑,现位于云南省昭通县第三中学内的“孟孝琚碑”则可以佐证孟获确有其人,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如果孟获确实是南中望族,地方首领,则“七擒七纵孟获”故事是否真实的呢?这个故事其实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援引《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经艺术加工而来。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可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均没有记载,北宋大文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倒是记载了“七擒七纵孟获”事,但显然也是借鉴了《华阳国志》。
孟获是当时的南中大族、地方首领,反复无常,对蜀汉稳定后方造成很大压力。诸葛亮讨伐南中,行军三四个月深入不毛之地,最好是一战而定,岂有“七擒七纵”的道理,这岂非儿戏?更何况要在七个不同的地方打打放放,如此离奇、荒诞不经,让人不得不怀疑事件的真实性,“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三国演义》如此浓墨重彩,只不过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
诸葛亮讨伐南中始于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而蜀汉灭亡于公元265年,估计那时候孟获已经过世了。根据《三国演义》所描述孟获形象,当时该有三十多四十了。孟获卒年不详,而自“七擒七纵”后孟获好像凭空消失了,这说明孟获的结局或病故,或因内乱去世,总之,蜀汉灭亡之时,孟获已不在,就更不可能出兵救援了。
我们首先看看孟获去了哪里。
《后出师表》是否诸葛亮所写虽然有争议,但其中提到的人事和时事大多有所本,在《后出师表》中提到“自臣(诸葛亮)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內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这其中就包括原南中少数民族的武装,也就是说,部分南中精锐早已被征发到蜀汉主力军中,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为蜀汉战略部署的失误,被隔绝在匆匆从沓中(甘肃舟曲)屯田处返回的姜维军中,并未能在最后决战中充分发挥作用。
而孟获本人和许多南中土著贵族,则在归附后被吸收到成都做官,孟获后来做到御史中丞,这是负责监察的主官,不管孟获是实际负责御史台,还是只挂个名,具体工作交给下属职能官员,但这个官属于中朝官是毫无疑问的。简单说,即便蜀汉灭亡的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孟获仍然健在,他和他的主要旧部首领,也早已变成了手无寸铁、在成都当文官的光杆司令,大概率跟随在“面缚舆榇”的刘禅后面出降,事实上在蜀汉灭亡时,蜀汉境内本土势力中主降的比例最高,一如刘备刚入川时,因为地头蛇最希望保住身家,且深知投降对他们而言性价比最高。即便不降,他们也没有实力拯救蜀汉。
再说孟获旧辖区的兵。
孟获所辖南中地区,在诸葛亮平定后被划分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六个郡,统称南中六郡,蜀汉灭亡当年,这里统由安南将军领庲降都督,兼领永昌、建宁两郡太守霍弋统领,霍弋听说魏兵入侵,“欲赴成都,刘禅以备敌既定,不听”。南中离成都平原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霍弋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得知刘禅投降且平安抵达洛阳,受到善待,这才向魏投降,可以想见,即便绵竹之战时刘禅就开始征召霍弋入援,后者也很难赶在成都投降前及时抵达成都。
蜀地最大的特点是险要都在四塞,而成都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因此一旦外围某一点被突破就土崩瓦解,即便主力仍然存在也难以及时回援,正因如此,历史上外敌攻蜀,要么总也攻不下,要么就是一点突破,一两个月就全盘搞定。蜀汉灭亡时,除了禁军诸葛瞻部破灭,主力姜维、霍弋、罗宪部都损失不大甚至完好无缺,却无一能抢在刘禅投降前及时赶回救驾,奥妙就在于此。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38年后,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三路大军伐蜀,由钟会为主帅,魏军攻入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从沓中虚晃一枪,退守剑阁,将魏军全部挡在剑阁,进退不得,由于补给困难,而又无法攻克,钟会已有退兵打算,但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偷渡到成都,经过700余里的无人区,出现在成都腹地。主战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兵临成都城下,这个时代蜀汉已到了即将灭亡之际。这人时候来看一下当时蜀汉国内的军力分布情况:汉中地区的诸葛亮时代兴建的汉城与乐城,仍在坚守,没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钟会军包围。北边的姜维起先在剑阁,后来退守到东边的郪县,仍有万精兵,可救援成都。东边的右将军阎宇镇守永安,而罗宪镇守江州,共有精失近万人,也可救援成都。西边的郫县还有汶山郡,都在蜀汉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边虽有很多少数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于蜀汉,并不算做是蜀汉的直系,蜀汉在强盛时,命令这些少数民族武装救援也许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将灭亡之时,这些人 肯定是不会来救援的,他们对蜀汉并没有多少忠心。说到孟获,这个时候早就去世了,离诸葛亮征南中已经过了38年,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南边只有蜀汉的翊军将军霍弋统率南中诸郡,计有精兵数万人,而且霍弋也向后主刘禅请示出兵救援成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孟获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与南中道路崎岖难行,互相传递消息时间过长,成都被围,等收到消息,刘禅已自缚率众投降了。无兵可调:蜀汉全国人口不过20多万户,90多万人口,南中更是地广人稀,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后,为削弱南方势力,特搬迁比较彪悍的一万多户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号称无当飞军。所以南方部落能够北援的兵马,在蜀汉灭亡前40年就已经北上。现有的兵马属散兵游勇,无组织无纪律,经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来了,这支疲惫之师遭遇邓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南中部落并未真心归蜀: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七擒七纵才让孟获心服口服。南中地区总算安定,但也仅仅只是“纲纪粗定,奉汉粗安”的局面。蜀汉强盛时,南中部落碍于恩威并施的治理,还有部落数次作乱,杀害太守,诸葛亮只许派将军马忠前去监视。如今蜀汉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会趁火打劫,伺机造反,又怎会以身冒险,去得罪强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其实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其实很薄弱,那些首领对蜀汉也没有什么归属感,蜀汉还得增兵严防,至于让他们救援就更谈不上了。
蜀汉的南方部队已经准备出动了,但是刘禅不让!
当时统领南中各郡的,是安南将军、建宁太守霍弋。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
此时,南中六郡相对比较安宁,经常发生叛乱的夷獠各部已基本平定,其实有能力北上救援成都。不仅如此,蜀汉的南中部队实力相当强,与叛乱部落的长期周旋中身经百战,堪称劲旅,估计人数至少在一两万人以上。
后来,南中地区归属晋国版图,霍弋还出动兵力占领了吴国的交趾,靠的就是这支原蜀汉的部队。
这支蜀国旧部,不仅攻占了交州,而且还大败吴国讨伐军,击杀吴军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随后,吴国动员全国力量,出动十万大军才击败了这支晋国的偏师。(《华阳国志》:泰始七年春,吴王孙皓遣大都督薛珝、交州刺史陶璜帅“二十万”军,兴扶严恶夷,合十万,伐交趾。)
当时,吴国十万大军围攻交趾城,城内南中军团才一千多人,加上本地新附士兵四千人,老百姓一万多人。“至秋七月,城中食尽,病、饿死者大半。”最后在叛徒内应下才破城。指挥交州保卫战的,一直都只是霍弋的部将,霍弋本人由于生病只能坐镇于建宁郡。由此可见这支南中军团的实力强悍。
至于孟获,都已经离诸葛亮时代三十多年了,他怎么可能还活着。不过,参加交州大战的很可能有孟获后人。
南中军团的参战将领有杨稷、爨谷、董元、毛炅、孟岳、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人,其中可以看到南中大姓爨氏、孟氏的人。其中,孟岳、孟干和孟通三个人,肯定是孟获的族人,甚至是直系后代。
在交州之战中,孟岳和孟通力战而死,孟干、爨熊、李松等人被吴国俘虏,由于他们擅长制作弓弩,所以被留作工匠。但是这几人之前就约好逃跑,最终只有孟干成功逃到洛阳,爨熊和李松在逃跑过程中被杀。
由于孟干的作证,南中军团的壮举才被晋国朝廷得知。杨稷、王素、毛炅、爨能、李松等人都被追封,后人也被封侯。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