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把卫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题。要弄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应该分为两件事来分析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题。
要弄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应该分为两件事来分析:
《史记》: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是李广在年轻时,拜汉中郎,为武骑常侍,跟随文帝身边护卫时,汉文帝对李广说的话,对他期望很高,认为他封侯是迟早的事。
此话就像心魔一直深种在李广的心中,直到死时都念念不忘,未封侯成为其人生最大的遗恨,这也成为李广全家的怨念。
李广在文景帝时期,功劳很大,可是因他缺乏政治智慧,没把握住凭借自身军功封侯的机会。
李广当时年轻,不能独当一面,跟随大将周亚夫、张武等抵御匈奴的侵略,是本土边境作战,虽常有斩获,但未有开疆拓土之功,总起来说,功劳只够加官,未到进爵(封侯)。
景帝时,在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关键战役,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
汉封侯的标准:
1.亲俘斩敌军王、相、将等重要人物者。
2.对外作战,开彊拓土的主将。
3.关键战役,作出重大贡献者。(夺旗、先登、破阵等)
4.父兄立大功而死者,儿子或弟弟可蒙萌封侯。
李广此时,好不容易有了夺旗大功,可以封侯了,可是得意忘形,接受了景帝的亲弟弟梁王授给他的将军印,得罪了景帝(景帝和梁王这对亲兄弟表面一团和气,实际上都在为皇位互相算计,李广成了政斗的牺牲品),还师后,他人都先后封侯受赏,唯独李广被景帝迁怒无封无赏。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军事实力的巅峰年代,正史记载有26位将领在与匈奴的大战中封侯,可是李广在汉朝大军五次主动出击匈奴的作战中,独领一军却以三次未遇敌无功而返和二次全军覆没吿终。
王维的一首《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道尽了李广的悲哀!(数奇,命数不好的意思。)
出自《汉书?李广传》:“大将军阴受上旨,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这是汉武帝叮嘱大将军卫青,不让李广做先锋与匈奴单于作战,怕他的霉运带来不利的战果。何其悲哀,作为带兵大将,已经不被皇帝和统帅所信任!
公元前119年,汉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领武帝旨意派李广迂回绕远路截击匈奴单于,可李广大军迷路,错失战机,使得单于逃脱,卫青要治其罪,李广不堪受辱,拔刀自刎。
卫青故意把李广调离先锋位置,除了上文说到的受到汉武帝的警告;还有一个是有自己的私心,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当时公孙敖刚丢了侯爵职位,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想让他多些机会与单于作战以获得军功复爵,所以李广不幸的成为偏师之将,最终导致他不仅未有寸功,还因此自杀。
到这里可以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了,作为武帝时位高权重的卫青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挨了李敢的暴打而无任何报复呢?
《李将军列传》: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李将军列传》: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卫青对此事的隐忍,却激怒了年轻气盛的外甥霍去病,在随汉武帝甘泉宫围猎时故意射杀了以前的部下,现在皇帝近卫的侯爵李敢。
按汉律因私愤杀害国之侯爵者死!可是汉武帝是怎么处理此事的?众目睽睽之下,皇帝金口玉言说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见,汉武帝有多宠爱霍去病,而李敢死的有多冤枉!
以上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我是清风醉史,欢迎评论、互相探讨。
这事其实是个悲剧,直接导致李广父子身死,而卫青、霍去病也因此事受人指责。
首先得把这事前因后果传述一遍,李广之死起源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当时汉武帝让卫青与霍去病各自率领5万人马出击攻打匈奴,卫青与霍去病各自独领一路,原本汉武帝是没有让李广上战场的,一是因李广个人能力勇武,但缺少大局观,也缺少系统的军事知识,二是因为李广年龄也大了。
但是李广因为没有建功立业,又不服老,三番五次请求汉武帝让他出征,汉武帝最终同意了,封李广为前将军,归属卫青部下,与卫青一起出战。
卫青所部遇到匈奴单于,打一仗,单于不敌逃走了,于是卫青下令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率军从侧方包抄匈奴单于,最终结局却是李广与赵食其迷路,导致卫青没能包围匈奴单于。
此战过后,卫青因为要给汉武帝报告此仗情况,便问李广迷路情况,李广没有回答,卫青就派出手下让李广手下的都尉前去报告情况,李广于是亲自带着手下校尉到大将军府,李广对卫青说:
我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这次随大将军作战,结果被调走军队迂回侧后,偏又迷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李广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这些文字的污辱了。
说完,李广拔刀自杀。
李广的自杀就是个悲剧,因为性格的刚烈,和建功立业的急切,李广一生对战匈奴,但是并没有建立多大的功绩,甚至都没有封侯,李广对于自已没有立功耿耿于怀,还对此战中大将军卫青不让自已做前锋,反而让自已去迂回包抄感到不满,李广有责备卫青的意思,不愿意在战死再次受到污辱。
因为李广在对战匈奴的多次战役中受到污辱,一次是上谷之战,李广全军覆没,全人还被俘虏,好不容易逃了回来,结果按汉法律当斩,李广用钱财赎罪,才捡回一条命。
第二次是漠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此战都建功立业,就连卫青手下不少将领都因功封侯,而李广此战无功无过。
第三次就是漠北之战,李广都是无功无过,还因为迷路而受到盘问,看着别人建功立业,李广难免心灰意冷,这次按照汉法律估计又会被贬为庶人,李广想到此生再无建功机会,于是自杀而亡。
李广之死,从李广本人来看,就有责备大将军卫青的意思,而李广的儿子李敢更是把父亲自杀的原因怪罪在卫青头上,于是私下里打伤了卫青,李敢当时的官职只是一名校尉,军中的一名校尉私自打伤大将军卫青,这事往大了说,就是死罪,可是卫青身为大将军,居然把这事瞒了下来不追究,等于是赦免了李敢的死罪,这份胸怀,值得让人敬佩。
虽然卫青胸怀大度,但是霍去病可是年轻气盛,这事不知道怎么就被霍去病知道了,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也没有与卫青商量,在一次与汉武帝打猎的过程中,霍去病私下射杀了李敢,这事就闹大了。
李敢怎么说是汉军校尉,中层武将,虽然之前打伤卫青犯了法,但是一码归一码,这事也轮不到霍去病来执法,虽然霍去病是李敢的顶头上司,也是如此,李敢犯了法,霍去病同样犯了法,不过汉武帝为了保住霍去病,就发布诏书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替霍去病撒谎。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李广任将军时,也曾因为私仇私自杀害得罪过自已的霸陵尉,事后,李广也没有被追责,霍去病也情有可原。
这事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除了卫青之外,其他人都有错。
李广之死与卫青没有关系,公是公,私是私,大将军的命令在军中就是法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至于如何排兵布阵打仗,那确实是卫青说了算,李广不满,也不能指责卫青,可以向皇帝上书。
但是李广选择了自杀,而不愿意受辱,说明李广当时确实是心灰意冷,而且性格刚烈,其实李广一生也有很大的污点,比如私杀下属霸陵尉,再比如杀害投降的俘虏800多人,另外,李广带兵打仗的能力也颇受质疑,多次率军出征,仅有匹夫之勇,而无实际战绩,多次无功而返。
李广是个悲剧人物,其一生都在与匈奴作战,却终身未能封侯,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志士为李广打抱不平,然而两汉以功封侯,苦劳是没有用的。
作为李广幼子的李敢,多少也继承了李广刚烈不计后果的性格,擅自打伤当朝大将军,要不是卫青好心宽容,李敢早就死了,可正是因为卫青的宽容,才引出霍去病杀李敢的事来。
霍去病杀李敢时,不过23岁,霍去病与他舅舅卫青的性格完全相反,卫青低调,霍去病张扬,卫青宽容,霍去病有仇必报,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啊。要不是霍去病军功赫赫,正受汉武帝宠信,也不会如此胆大,从某种方面来说,霍去病的张扬,是汉武帝宠信造成的。
溺爱是一种伤害,霍去病虽然战功非常显赫,但也不能无法无天,此事过后不久,霍去病就病死了,天妒英才,一代名将霍去病去世。
整个事件中,最无辜的就是卫青了,据说卫青如此安排,是汉武帝的意思,不管是不是,这都与卫青无关,因为李广不是一个识大局的将军,从李广一生的经历就能看出来。
卫青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虽然出身奴隶,但其为人谦虚、低调,身处高位从来没有飞扬跋扈,反而是更加的谦虚与谨慎,虽然他有意想保李敢一命,但谁知霍去病去出手,所以卫青是整个事件中最无辜的人,白白挨了一顿打,却选择了宽容与原谅,这种胸怀不是人人都有的。
文帝十四年,李广16岁取得陇西大捷,数千人大胜老上单于十几万,功超万户侯。王信之子韩颓当曾为匈奴相国,于文帝十四年与侄韩婴率众降汉,汉文帝封颓当为弓高侯,婴为襄城侯。景帝时,能旁敲侧击的知道,李广的战绩,包括抓一个大当户,至少有近10个匈奴王来投降,都封为侯,最高6000多户。孝景中六年,卢绾孙他之,以东胡王降,封为亚谷侯。见《史记周勃世家》和《韩信卢绾列传》等。李广收服的这些匈奴王公都封侯了,李广却没有封侯。一生为国,不计得失的李将军,功绩盖世,却连封个小小列侯都这么难,难怪当李广被卫青诬陷逼死时,天下闻者落泪。
有些人喜欢拿李广难封来贬低李广的功绩,说什么封侯是按军功,那么卫青三个年幼的儿子有什么军功?有人说李广取得陇西大捷就该封侯,没封侯,陇西大捷就是假的。且不说封不封侯那是皇帝一念之间,我们说历史要有史料依据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记载,惠帝到景帝”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弟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史记孝文本纪》中有封侯者单位详细记载,感兴趣的可以去查阅。除了定吴楚七国之乱是军功,其他没有一个侯是按军功封赏的。这是李广难封的原因,也是文景帝期间所有边将难封的原因。而文帝二年以后,就没有封侯的记载。
而所谓李敢刺伤卫青,根本不成立,卫青只不过被李敢揍了一顿。
第一,李敢单枪匹马杀透匈奴4万骑兵,英勇无敌,别说武技,单是力气,5个卫青都不是个儿。李敢赤手空拳能打死十个卫青。
第二,大将军被刺是大事,尽管是过气的,被打入冷宫的大将军。卫青被刺伤,卫青身边的卫士都是死罪,必然全力出击,李敢为自保,就算不杀,这些卫士受伤是免不了的,大将军府那么多卫士受伤,就算卫青想瞒,也瞒不住。
第三,李敢如果是死罪,霍去病有必要去刺杀李敢吗?没有必要,直接告御状就是了。
第四,霍去病打不过李敢,所以平时不敢刺杀,才选择围猎时暗杀。
第五,李广被卫青诬陷逼死,武帝知道卫青假传圣旨,卫子夫失宠,太子不受待见,武帝都把卫青边缘化了,李敢是武帝的左膀右臂,又怎么会帮卫青,处置李敢。
对于回帖里一些重复的问题,就不一一回复了,麻烦各位看这里:
一,李敢杀透4万大军包围的原文记载: 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 (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段文字不但记叙了李敢杀透匈奴4万大军的事迹,同时说明李广这4千士兵都是新兵,广军士皆恐,要是换了李广那些久经沙场的老部下,或者是李广训练的羽林军,又怎么会恐呢
二,李陵和司马迁是好友的说法,纯属捏造。原文记载如下: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见《报任少卿书》)
三,李广16岁陇西大捷,见 晁错的奏章《言兵事疏》。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李广的陇西大捷,《史记李将军列传》也有记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四,李广文帝时,陇西大捷之后的战绩,为什么会加升为陇西尉!见晁错的《言兵事疏》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横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李广陇西大捷后,文帝先是把李广加封中郎,留在京城,数月后,接受晁错建议,派李广统领数千义渠兵和数千陇西子弟,连续三年不断打击老上单于。迫使老上单于不得不请求和亲。
面对李广如此大的战绩,文帝却手头紧,无侯可封,史记记载文帝的话。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文帝虽然将李广提升到2000石的陇西尉,文帝明白,李广的功劳足以与张良,韩信媲美,因为汉初能说万户侯岂足道哉的,只有张良韩信。但文帝还要重用李广,李广只有20岁,太年轻,以后征伐匈奴,有的是用武之地,过早提拔到顶,接下来没法奖赏了。因此,口头奖励,以免年轻人有想法。
五,《史记冯唐列传》记载。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太守魏尚缺了6颗首级,就被罢官削爵下狱,赏太轻,罚太重。文帝时边将,就是这样的待遇。文帝对于年少的李广李蔡兄弟的封赏,对文帝来说简直就是比加封车骑将军,长平侯还丰厚的奖赏。
六,《史记周勃世家》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公元前147年,匈奴王5人来降,景帝封5人为侯,景帝一共没有封多少侯,这次一下封5侯,大手笔。周亚夫反对封侯被免去丞相。李广在景帝时与匈奴60几战,当时主动出击的只有李广,这些匈奴王来降,显然是李广的功劳。这时李广35岁左右。
七,杀霸陵尉,武帝表扬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如下。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霸陵尉醉酒值班,这是死罪,他敢冒死出来嘚瑟,不仅是因为李广被免职。要知道,李广的门生好友众多,不乏高官,霸陵尉敢当众羞辱李广,如果他背后无人,这种小人,送他十个胆子也不敢,所以霸陵尉一直安然无事。然而,汉把重兵集结在河南地,东北方向兵力薄弱,抵挡不住左贤王的进攻,韩安国退守右北平,武帝不得已将李广请出山,斩霸陵尉为李广立威 。文中用了请字,强调霸陵尉不是李广想要调动就能调动的,这是武帝的意思。所以武帝事后,特地给李广写表扬信,夸李广做的好,希望他在右北平悠闲地欣赏美景。意思就是,霸陵尉有后台,我也把他送给李将军斩了,左贤王你李将军帮我摆平,右北平安定了,李将军就可以在右北平悠闲地欣赏美景。
八,关于卫青所谓七战七捷说法的谬误。
首先看原文记载的卫青七战。
第一战,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
卫青无功封车骑将军,出上谷击匈奴,卫青手握精锐,不击入侵上谷的左贤王主力,却跑去所谓龙城,而左贤王也没有追击卫青,却往反方向击溃公孙敖,并和单于夹击李广。说明李广奇袭单于,所以左贤王才会不理睬近在咫尺的卫青,卫青不顾大局,导致汉军损失万人,袭击单于计划失败,这种仗也能算捷吗?所以卫青无封赏是正常的,李广公孙敖替卫青担了死罪。
第二战,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
此战也无封赏,按某人的理论,千人以上封侯,卫青并未封侯。要么这数千是老百姓,要么就是为上一次不击左贤王,擅走龙城抵罪。
第三战,明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具体数字原文记载了,获首虏二千三百级,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
一共六千,大部分是轻锐和间谍,这不就是拿着弓箭的牧民吗。全甲兵而还,说明卫青并没有遇到匈奴部队。
为了集中兵力给卫青,渔阳和代一带,韩安国加上李息只有数千人,根本抵挡不住左贤王的进攻,节节败退。于是,汉武帝把李广请出山,斩了霸陵尉为李广立威,李广到右北平,果然不负众望,左贤王退兵。至于交战与否,战果如何,史记有意无意地漏掉了,只写一句匈奴数年不敢犯。匈奴是虎狼之师,不吃苦头,怎么会轻易撤兵。但史记没有任何关于右北平战事的记载,所以不能妄下结论。
第四战,卫青出高阙无功,李蔡出朔方千里奇袭右贤王。功劳算在卫青头上,加封大将军,李蔡退役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多么明显的置换,李蔡识时务。
第五战第六战,定襄二战,卫青斩获1万多,损失士马十几万。苏建顶罪。宁乘说卫青没多少功劳,只是靠了皇后关系才做到大将军,建议卫青用千金贿赂正受宠的王夫人,卫青只拿出500金。
第七战,漠北之战。卫青获取单于人少的情报,假借武帝阴谕,强让公孙敖领前军,把李广打发到右军,并且把老百姓辎重队,步兵等一股脑塞给李广,严重影响李广行军速度,卫青自己带领近十万骑兵车兵,高速前进,进击3万左右的单于部队。结果卫青直面单于,说明公孙敖前军已经被单于击溃,而后汉匈损失相当,最后汉军还有追击,显然汉军数万损失只能是公孙敖前军崩溃造成。
卫青找李广顶罪,以诸校尉性命要挟逼死李广。回军后,全军无功。卫青门客都跑到霍去病那里去了,卫青从此失势,只能娶平阳公主维持他的地位。卫家三子被免侯,卫伉继承长平侯居然要平阳公主求情就是明证。
李广自杀,与卫青没有什么关系。按照当时战时的情况,李广在“漠北战役”时,没有及时与卫青大军集结,影响了整个战局,卫青作为统帅,是可以直接问罪李广,甚至斩首的。
卫青只是想问清楚李广迷路是怎么回事,然后,将战报报给汉武帝,并没有直接问责李广。
李敢听说父亲自杀,迁怒与卫青,甚至将卫青打伤,卫青也很理解李敢的心情,并没有声张。李敢以下犯上,动手打人,卫青是大将军,是汉武帝时期,全国军事最高领导人。也完全了可以直接将其抓起来,或是直接杀了。可是,卫青没有。
李敢打卫青的事,让霍去病听说了。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是他先带着霍去病上战场的。霍去病在与汉武帝,李敢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汉武帝大怒,但只是责骂霍去病,并没有惩罚他,让其尽快回前线去了,对外说是李敢被鹿顶死的。
霍去病虽然年轻,却是深居高位,是汉武帝封的大将军,可见,汉武帝对其的宠爱。霍去病当然也正是靠着汉武帝的宠信,才敢杀李敢的。
尽管,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他不能忍让李敢殴打自己的舅舅,但是,这属于私事,霍去病属于年轻权重,轻狂的报私仇,射杀李敢这样的,朝廷重要的将军,理应死罪。可惜,那是汉武帝说了算,律令也不管用。
不久,霍去病在回前线的路上,突然去世,汉武帝痛心不已。
这件事情确实是真的,李敢打了卫青,后又被霍去病射杀,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氏家族就是任人欺凌的小白兔,也不意味着卫青、霍去病作为外戚一手遮天。
对于李家与卫家的恩怨,要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李广先对卫青无礼
李广与卫青的恩怨,还要从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又带着大批人马出击匈奴说起。李广也参加了这次战役,不过当时汉武帝并不看好李广,认为他太老了,考虑很久才同意李广跟着一起出征。
汉武帝的这层顾虑,暗中传达给统帅卫青知道,因此,当李广自请为先锋去与匈奴单于交战时,卫青拒绝了,另派了自己的心腹公孙敖等人为先锋,正面与匈奴交战。李广则被他派到大后方。
李广大怒,没有跟卫青打招呼就走了,气呼呼地带手下,与右将军食其一起,合军从东道出击。
结果李广的迷之霉运再次发作,他又迷了路,没能打着匈奴。
卫青与匈奴单于交战,单于逃走,他也没能捉到人。
几路大军在莫府集结,李广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一直没能封侯,这次原本想来立功,却连匈奴人影儿都没摸着,悲愤之下,他一时想不开就拔刀自刎了。
卫青作为一军统帅,跟手下大将却不能搞好关系,肯定应该负一定领导责任。但话说回来,李广不服调配,对待上级乍乍呼呼,想撒气就撒气,这种举动也十分不成熟。
何况,李广没能立功,最主要原因还是他运气不佳、总是迷路,有不少前科在那里摆着,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卫青,对他都不放心,不敢任用,也是符合情理的。至于说,卫青是否徇私让心腹公孙敖打头阵好捞功劳,这就见仁见智,但明面上,卫青的任命并不算错,李广即使不满,也完全不必自杀明志。
因此,对于李广之死,卫青有责任,但没有罪过,他大概也很难相信:老将军竟然如此刚烈,这种死法,未免不值得。
二、李敢迁怒卫青反被射杀
李广死后,他的儿子李敢怨恨卫青,认为是卫青没有公平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才导致父亲惨死。
李敢也是个刚烈汉子,生死看淡,说干就干,他也不管卫青位高权重,还是皇帝的小舅子,找个僻静无人的时候,就把卫青打了一顿。
卫青也算是个厚道人,没有跟李敢计较,反而还替他隐瞒了这件事情,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知道怎的,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听说了这件事情。竟然有人敢打自己的舅舅?霍去病也是个狼人,比李敢胆子还大,直接趁打猎的时候,一箭就射死了李敢。
这下子,所有人都傻眼了,这小子还真是啥都敢干啊?
按理来说,明目张胆杀人,哪怕是皇亲国戚,就算判不了死刑,也得受点牢狱之灾,蹲几天班房是少不了的。
但霍去病身份特殊,他不仅是皇后的亲外甥,还是皇帝非常倚重的大将,才二十来岁就立下不世功勋,甚至许多人认为他比舅舅卫青更厉害、更有前途,纷纷改换门庭,从拍卫青马屁,转而去给霍去病当狗腿子。
汉武帝可能也想借霍去病牵制卫家的势力,因此喜欢霍去病更胜过卫青,即使霍去病犯下杀人大罪,皇帝也轻描淡写地掩盖了这件事,只说李敢是被公鹿用角顶死的。
李敢好歹也是一员猛将,最后竟落了这么个不明不白的死法,实在令人感叹。
杀人凶手霍去病,在第二年,也死于病中,有人说他是受了李家的因果,也有人说他是得了瘟疫,但不论如何,李敢与霍去病二人,都是出于维护自己亲人的目的而动手,都是胆大心大的武将,可能霍去病比李敢更放肆、更不知收敛,但只因迁怒就动手殴打顶头上官,李敢的作为,又能好到哪儿去?
所以,在李、卫、霍几家的恩怨中,真正占理的,恐怕只有挨了打的卫青,于情于法,他其实没有愧对李家,不过摊上两个火爆脾气的对头和外甥,也只能背了这口黑锅,成为史官司马迁笔下的罪人。
三、李家也是皇帝亲戚
有人觉得,在李、卫之争中,卫青等人占据绝对的优势,李家简直处处在下风,只有挨打倒霉的命。
其实,这并不是真相。
司马迁嘲讽卫、霍是外戚佞幸,但事实上,李广家同样也是皇帝亲戚,而且比卫、霍更像佞幸。
李敢的女儿是太子中人,也就是太子的女人,非常受宠。不仅如此,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很得太子喜爱,而且颇有武力,但为人贪财好利。
一次,李禹与人喝酒欺负了对方,对方告到汉武帝那里,武帝就召来李禹,让人把他用绳子吊到老虎圈里,原本是想吓唬他,李禹也是个脾气烈的,一剑斩断绳索,就准备下去杀老虎,武帝一看,哇!这哥们儿太猛了,跟他爹、他爷爷相似,也是猛将,不能走失人才,赶紧让人把他救起来。
李禹逃过一劫。
由此看来,李敢一家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相反,他们太有烟火气了,送闺女进太子宫、送儿子巴结皇帝,邀宠的事情一件没少做,只可惜没有卫子夫、李夫人等的好命,没能女儿得道、带着一家鸡犬升天。
另外,李广的大儿子李当户,也是一猛人,汉武帝年轻的时候有个白月光韩嫣,二人虽然都是男的,但总喜欢在一起打打闹闹,韩嫣对皇帝也很是不尊重,当事人自己看来是在耍花枪,可外人看来,韩嫣就是大逆不道。
李当户就看不惯韩嫣,有次忍不住动手,打了韩嫣,武帝的这位白月光只能哭唧唧走了,汉武帝没有因此迁怒,反而觉得李当户挺勇敢的,给予重用。不过,李当户比他爹李广还早死,后面也没有戏份了。
总体看来,李广一家子,无论老子、儿子、孙子,都有个共同的特性,冲动、易怒,这也就能解释,为何李广名气不小,但与匈奴大小交战几十次,立功不多,到死也没能封侯。
不是皇帝太偏心,实在是他自己性格使然,沉不住气,缺少大将之风。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汉武帝时期“李广难封”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我们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也常常用来勉力自己继续努力。
故事要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说起,汉武帝文韬武略号称千古一帝;他开疆扩土,积极抗击匈奴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可是由于他的一生都在发动相争,所以从此国力大不如前慢慢衰落。
李广体恤民情安抚军队,在当时有“飞将军”的美称。他的部下纪律严明,他带的军队战无不胜他带兵时胆大心细。
有一次朝廷派官员来犒劳李广的军队,在半路遇到了小队匈奴;在和匈奴的遭遇战中朝廷的官员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几个人逃回军营。李广问清情况后认为这是一对匈奴的神射手,于是李广率领百八十个士兵就开始追击。
追了很久才将他们射杀,可是这时却发现前面有数千人的部队,如果这时候逃跑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李广命令军队下马休息(让匈奴认为他们只是诱饵),后来匈奴果然害怕主动撤军……
就是这样的一位将军,一生中却是前路坎坷。每次打仗不是以少敌多就是碰到敌人主力;或者碰不到敌人,无法建功立业。
直到最后一次,李广满以为可以建功立业了;卫青作为大将军却安排李广迂回对敌,导致李广的军队迷路无法按时赶到战场;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
军队的监军要求李广到中军解释原因(例行公事),可是对于李广来说却是侮辱。失去了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还要受到这样的侮辱;李广无法接受当场抹了脖子……
李敢作为儿子,他认为这件事是卫青害死了父亲。所以找卫青理论,还一时冲动打了卫青;卫青作为大将军还是很有度量的没有处理李敢。
可是霍去病却看不下去。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知道自己的舅舅也是自己的偶像被打就想办法报仇;在一次和皇帝的打猎行动中,直接弯弓搭箭射死了李敢。
过程就是这么个过程,我认为没什么好看的;只是外甥觉得舅舅被羞辱了,替舅舅报仇射杀了李敢。
谁给他的胆子才是我想说的。一个将军的儿子同时也是朝廷官员可以陪皇帝狩猎的人物,他说杀就杀了;而且重要的是,后来还没事。
小编觉得,无非是因为皇亲国戚,无非是因为他有一个好舅舅。历史上霍去病也是一个名将,也是一个抗击匈奴有功的人物;可是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沾亲带故也是成就他的一个必要条件。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要理清李敢、李广、卫青、霍去病这4个人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冲突。
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有“飞将军”之称。
李广的祖先是秦王政时李信,史书上说李广是“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汉文帝时期李广为中郎,汉景帝时李广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汉武帝时李广任骁骑将军。
在李广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曾接受过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
一次,李广偶然和3个匈奴射雕手交手,便带十几个骑兵穷追不舍。结果,遇到了匈奴数千骑兵。
这一战,李广虽然巧妙地战胜了。但是,身为主将冒然追击而不通知大军,不仅不可取,反而突显出了李广内心深处的个人英雄主义很严重。
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当时,李广已经60多岁了。
最终,汉武帝还是任命李广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
此时的李广,与匈奴打了40多年, 因为各种原因连个封侯都没有。因此,年岁已高的老将军极希望能借此机会能立个大功。
但是,战场上卫青必须把握全局!他决定亲自带队正面袭击单于,而命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
李广不肯,坚决拒绝调动。说: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其实,汉武帝也认为李广年老,出征时总是状况百出,在出征前就私下里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打前锋。
李广没有能打前锋,内心极度地恼怒,没有向卫青告辞就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了。
后来,李广在东路迷了路,耽误了和卫青约定的军期,愤愧自杀。
李广一共有3个儿子,老大李当户,老幺李敢。
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也是写《史记》的司马迁的好友。
李敢,西汉将领,多次征讨匈奴,屡立战功。漠北大战时,李敢曾随霍去病出战过匈奴。
在父亲李广死之前,李敢的大哥、二哥都先后去世。现在,连父亲也离开了,李敢忍不住悲从中来。痛定思痛后,李敢认为父亲的死,与卫青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李敢义愤填膺地把卫青打了一顿。
卫青挨打后,也许是体谅一个做儿子的失去了父亲的悲痛,并没有去追究李敢的责任,反而把这件事情隐瞒了下来。
可是,这件事终究还是走漏了风声 ,被卫青的亲外甥霍去病知道了。年轻气盛的霍去病一听自己的舅舅被人打了,也是非常生气。
于是,在甘泉宫狩猎,当着汉武帝的面,霍去病将李敢射死!
由于汉武帝当时非常看重霍去病,就隐瞒了李敢之死的真相,对外只说李敢在狩猎时被鹿撞死了。
卫青,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亲哥哥。
卫青的童年是很悲惨的,因为生活艰苦,卫青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自己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
在父亲的家里,卫青每天放羊。而且郑家的其他儿子,不仅没把卫青当兄弟看,反而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
卫青实在受不了郑家的奴役,就悄悄地逃回到了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后来,卫子夫进宫,又当了皇后。卫青也因为英勇善战,官职从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直到位及人臣。
再后来,卫子夫的儿子刘据,又被立为太子,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成了大司马骠骑将军!
卫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卫青的辛苦经营。他就像是卫家的大家长,做事沉稳,不张扬,任劳任怨。
所以,卫青不仅是卫青,他的肩上肩负着卫家的兴衰!
但是,随着霍去病的崛起,他的英勇和功绩大有盖过舅舅卫青的趋势。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也是历史上的民族大英雄。他的出生,比舅舅卫青好不了多少。
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少儿,是平阳公主家的女奴。卫少儿和小吏霍仲孺偷偷相好,生下了儿子霍去病,霍仲孺却不敢承认这是他的儿子。
所以,霍去病在幼年的角色,一直是别人嘴里的私生子!
但是,霍去病从没有记恨过自己的父亲,甚至对父亲一家非常关照。在西汉后期的历史上,大放光彩的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
霍去病是个单纯的年轻人,喜欢打仗,欣赏骁勇善战的士兵。所以,他的部下,完全是依靠自己的真实能力而论功行赏,而且有很多是匈奴的俘虏。
结论:霍去病的崛起,似乎并没有给卫家带来任何好处,尽管霍去病很看重亲情。
公元前117年,年仅23岁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去世。
司马迁在写《李将军列传》时,他记述李敢被射杀一事后,又多写了一句:第二年,霍去病卒!
一个“卒”字,令人几多假想,似乎霍去病的死与李敢之死有关。
李广,死了。
李敢,死了。
霍去病,死了。
细心的人,如何稍加扒开,就会发现,这3个人的死都与卫青有脱不开的关系。虽然,从表面上看,卫青好像是无辜的。
李广因为个人不听卫青的指挥,结果迷路延误军机羞愧自杀。李敢将父亲之死迁怒卫青,对卫青实行报复。霍去病因为李敢报复舅舅卫青,而直接杀死了他。
明明李广之死,卫青已经隐瞒了,霍去病是怎么知道的呢?
霍去病是个思想单纯,头脑相对简单,注重亲情的年轻人,但是,他绝对不是个草包!
是谁?故意泄露给霍去病的呢?或者,又添油加醋地说了什么?以至于让霍去病失去了理智,不顾汉武帝在场,当场发飙杀死了李敢?
霍去病是个有功劳的年轻人,武帝曾经要封赏他,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因此,霍去病并不是一个持功自傲的人!
他能够当着汉武帝的面杀死李敢,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
三少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霍去病太优秀了,一个又优秀,又单纯,又看重亲情的人,在惊涛骇浪的政治斗争中,必定会吃亏,甚至丢掉性命。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完这问题,俺脑壳里只有俩字——太绕了,瞅完之后脑瓜嗡嗡的!
所以开头咱先把这问题重新捋一捋,他其实是俩问题。
李广为什么自杀?作为儿子的李敢揍了卫青,回头霍去病就把李敢给杀了,他们有错吗?
那么这俩问题,他牵扯到了四个人物,第一李广,第二李敢,第三卫青,第四霍去病。
在这两个问题当中,最倒霉的是老李家这两口子人,全死了,而另外一对舅舅和外甥啥事没有。
咱如果看表面的话,似乎这霍去病和卫青有点子理亏,毕竟人家家里都死人了,一死还是两代人。
但要俺看,这事四个人都没有问题,错吗?都没有错!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乐意了:“你快拉倒吧!都死人了,你还说没错,啥见识了?跟那兔子尾巴一样一丢丢啊!”
别价呀!俺把这问题揉碎了给大家伙说道说道,看看对不对。
老话说的好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的遭遇咱可以用时运不济来形容。用他自己的话说,打汉朝开始对匈奴用兵,他没有一次落下,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七十多次。
把匈奴人到是打怕了,弄了个绰号飞将军,只要是他守边,匈奴人压根就不敢探头。
可是他这么前前后后都打了几十年,很多比他低的校尉一级的军官,因功劳都封侯了,他还是没有挪窝,他这运气实在是太差。
这已经够坑的,更坑的是,儿子都封了个关内侯,可他连个候位都没有摸到。
这好说不好听啊!
其实说道根子上,都怪他名气实在是太大,每次出征,匈奴人一听李广在军中。
呦吼!没跑他一准就是主力,揍他没得说,这家伙简直就是群殴啊!
所以李广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每次出战总是被揍,匈奴人揍完他,感觉李广还真厉害,所以就喜欢找他茬。
您看看,这真没地说理去。再有一点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点背都不在脸上的节奏。
咱就说李广最后一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让卫青和霍去病分别带着五万人马去揍匈奴人的大本营。
一听有这信,李广很高兴,三番五次的请求汉武帝:“老臣还能打,老臣想去!”
汉武帝瞅着他,无奈的摇了摇头,毕竟他的战力确实有,可是他这运气实在是太坑了,所以就说,你已经上了年纪了,打仗这事是个体力活,你还是歇息歇息,安静的做个守家的老头就可以了。
可李广和汉武帝算是杠上了,一次不行,他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豁出那张老脸去了。
汉武帝没法子了,就同意了,给了他一个前将军的差事。
李广挺开心的,可汉武帝回过头来就叮嘱主将卫青,看好了李广,他运气真不咋地,别出岔子,如果对阵单于的时候,让他靠后点。
好,既然有了这嘱咐。卫青还真的在抓到了匈奴单于的行踪之后,按照约定卫青就把李广调开让他包抄,至于正面杠这活,卫青和公孙敖俩人包了。
其实李广他是知道内情的,但他更加的知道,对阵匈奴估计就这一遭了,以后他是真的不赶趟了,所以坚决要求改调令,怼匈奴单于,他要算一份。
那么卫青哪能答应呢?最后李广还是带着他的大兵搞包抄去了。
结果李广心情不好,连个向导都没有这就出发了,这就是李广的纰漏所在,他迷路了。
那么结果就是卫青手头的部队怼单于不够用,是用劣势兵力怼的单于。
咋说呢?卫青不亏为稳扎稳打的名将,还是在身处劣势的时候,把单于给踩到了脚下,但也因为李广的迷路,让这单于给跑了。
这可是重大的军事失误啊,卫青南行过了沙漠才遇到了李广。
你看这事闹的,那么作为领兵的头,卫青咋也得问一下,你带着这兵是咋回事?毕竟他也要整理报告给汉武帝说这事。
结果李广来到了大将军幕府上,这事说道根子上,是他这里出了岔子,而他本人是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审讯,他感觉这是对他的羞辱。
所以李广在临死前说:“校尉无罪,迷路是我的错!”
那么这件事到这里基本上算是有了结论了,李广承担了主要的罪责,而他的搭档赵食其被贬为了庶人。
所以这事说道根子上,是李广这里有问题,而他用自己的鲜血来承担了这个问题出现的纰漏。
说道这里,俺想起有些小伙伴认为,李广迷路是故意的。
这俺真不赞同,李广这人确实傲,毕竟人家有人家傲的资本,但你说的这么下作的事情还真不会去做,也不肖的去做。
他这人对自己的名声可是很爱护的,不然他也不会用自己的鲜血来挽回自己的名誉,错就是错了,这没得说。
那么李广的儿子李敢是跟着霍去病这路进攻的,因为功劳封为了关内侯,当他知道了这档子事,而且明白是卫青调开李广,没有让李广参与到正面进攻单于的战事上。
所以他就感觉李广的错误,和李广的死,卫青这得负很大的责任。
那么他就找了个机会,把卫青给揍了。
那么这件事李敢有错吗?李敢没有错,毕竟你父亲弄了这么个结果,作为儿子,你连个表示都没有,枉为人子不是。
那么卫青有错吗?废话他也没有错,毕竟这事是汉武帝安排的,但这结局就是这样的,预定的作战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不说,还损失了一员大将。这种情况下,他有理也没得说呀。
所以卫青选择了隐忍,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喜欢把任何事闹腾大了,因为这事一但闹大了,君臣之间必然会产生隔阂。
人家卫青想的久远,那么这事就被卫青给压了下去。
而这事最后被霍去病知道了。
霍去病和卫青的关系似乎就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但您要知道霍去病打小就不知道他那便宜父亲是谁,他把舅舅看成父亲一样的存在。
你李敢是人家手底下的一员将官,还把他老子打了,霍去病是啥脾气?
那是被汉武帝宠幸出来的脾气,典型的纨绔子弟,而且还是那种脾气不好认死理的。
不然霍去病十七岁的时候,也不会带着八百个骑兵,离开大部队搞游击去,一家伙就砍了2028个匈奴人的脑袋。
就这当中还包括匈奴人的,啥相国,啥当户,还把单于的叔父给拿了下来。
更加不会在十九岁的时候,带着大兵歼敌四万,顺道把匈奴王的老窝给端了,光匈奴王就俘虏了五个,什么单于阏氏,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等,一家伙就弄回去一百二十多个。
这暴脾气,压根就不打算揍回去,狩猎的时候用暗箭将李敢射杀。
咋说呢?霍去病这手段,太暴力了。那么霍去病他有错吗?
反报复,这没错,但这手段就有点激烈了。
但返回头您想一想,当年李广杀霸陵尉是不是也过激了。当年李广丢了官职,带着一个随从外出,你说这天都黑了,人家不让你夜行,给你安排了住处。
顶多借着酒气说了一句:“现任的将军夜行都不可以,前任的更加不行!”
回头你官复原职,找个机会把人家带到自己的军中,回头就给杀了。
难道这就行?
所以霍去病这事,有错吗?您觉得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按大汉律,李敢刺杀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平阳驸马国舅,其罪形同谋逆按律法李氏一门族诛
李广、李敢父子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可谓是满门忠烈;卫青、霍去病这对舅甥更是汉朝抗击外敌的肱股,国之脊梁。他们都是汉朝的希望,本应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英雄,可却因为命运的捉弄走到了对立面,因为血气方刚犯下了错误,让后人为之叹惋。
故事要从飞将军李广最后一次随军出征说起: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曾这样描写评价李广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确,飞将军李广一生都以抗击匈奴为己任,征战在御敌的最前线,从青春到华发。
不过比较悲哀的是,李广将军的运气确实是不太好,出征多年不是功过相抵就是无功而返,故而世人都说李广难封侯,尤其是与年少成名、首战封侯的卫青相比,老将李广的处境确实有些尴尬,征战一生的白发老将要给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打下手确实很掉面子,不过李广将军在这方面还是很高风亮节的,只要能征战匈奴、保家卫国,是不是主将他都不在乎。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一次点将卫青领兵出击匈奴,此时的霍去病也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两人各率五万精兵分头奔向匈奴大本营,李广虽已年迈但报国之心不改,几次上书请求出征,汉武帝都以将军年迈拒绝了,但最后耐不住李广三番四次的哀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据说汉武帝虽同意李广随行,但还特意在大军出发前嘱咐卫青,说李广一生时运不佳,不可委以重任,以免耽误了剿灭匈奴的大计。
卫青一行出塞之后,得知匈奴单于的踪迹,卫青带精兵追击,令李广从东路迂回,与卫青成包围之势,捉拿单于。李广对此提出了异议,想要跟着卫青做先锋,与匈奴单于交锋,也许卫青是记着汉武帝的嘱咐,也许是要头功,总之卫青拒绝了李广的请求。
就这样,心中恼怒的李广一队从东路出发,不过东路比较绕远,李广几度迷路,耽误了行军速度,落在了卫青大军之后,导致卫青军队没有外援,独自与匈奴单于交战,虽然卫青兵精将悍,伤敌无数,但却被匈奴单于趁机逃脱了,没能活捉单于,此战便不能算大捷。
战后,卫青要给汉武帝上折子,做战后总结,李广一队未能及时汇合自然必须做出详尽陈述,故而派长史在为李广队伍送供给的时候询问迷路详情,可是李广三缄其口。卫青无奈,便让长史传唤李广帐下校尉们前来对质,李广却拦下了长史,自己去卫青的大将军府对质。
出人意料的是,李广到了大将军幕府,将迷路失职的罪责全揽到了自己身上,称不堪受辱、不愿后世史官折辱而挥剑自刎了。
大将军李广自杀,轰动一时,大汉子民闻之无不为其惋惜动容。
李广听闻自己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悲从中来,为父亲一生的境遇深感悲哀,思来想去他又偏觉得父亲的死全都怪卫青,认为是卫青的故意刁难、暗中迫害,才导致了父亲的悲剧,要不是卫青非要坚持让父亲从绕远的东路迂回,父亲就不会迷路,也就不会引咎自杀,肯定是卫青担心父亲争功才这么干的,有了这个念头,丧父之痛似乎就找到了发泄点,故而李敢心中是卫青害死父亲的执念就越来越深。
不久之后,年轻气盛的李敢的就找到机会打伤了卫青,以卫青当时的地位,若是他追究,李敢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不过卫青有大人之量,没有与李敢计较。
可能是卫青对李广的死也心有愧疚吧,虽然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李广的事根本不能怪卫青,不过牵涉其中,卫青大概会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感觉。
面对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他知道李敢是一时转不过来弯,李家满门忠义,他不忍心李老将军过世之后,其爱子再有什么意外,所以卫青将李敢伤了自己的事情隐瞒下来,封锁消息,以免消息传到汉武帝那会处置李敢。
李敢当时已经是抗击匈奴的将领了,为了一己之私,更准确的说是自己的执念,打伤了主将,以下犯上,甚至危害抗击匈奴的大业,性质及其恶劣,虽然卫青不予追究,还尽力封锁了消息,可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这件事还是传到了霍去病耳中。
霍去病听说此事,那还得了,自己的英雄舅舅就这样被人打了,打人的还是自己下属李敢,太过分了,岂不是自己驭下不严让舅舅受到伤害简直天理难容,霍去病越想越气不过,觉得不能轻易放过李敢,于是他决定为自己的舅舅卫青报仇。
公元前118年,在一次霍去病与李敢陪同汉武帝狩猎的时机,霍去病居然自己找机会私自射杀了李敢。
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响当当的大事啊,虽说李敢的地位比不上霍去病与卫青,但他毕竟也是一名有地位的将领,汉武帝也不会轻易的动他,杀他的话也是需要走程序的,不能说杀就杀。
霍去病居然当着皇帝的面私自射杀了朝廷大臣,如果被天下的百姓知道,会掀起多大的乱。
但是汉武帝并不愿意处罚霍去病,霍去病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姐姐的孩子,也就是汉武帝的外甥。汉武帝非常的宠爱霍去病,从小就养在宫中培养,很欣赏他的才华,并且还想要大大的重用霍去病为自己扩大国土,增强自己的势力。
汉武帝没有处罚霍去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也知道李敢伤了卫青的事情,但他没有处罚李敢也是因为卫青极力阻止,皇帝这才放了李敢一马。
而现在霍去病将李敢给射杀了,皇帝自然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还对外宣称李敢是在狩猎是被林子里的鹿给撞死的,这样也为霍去病免去了责罚。
这件事究竟是谁的错呢?其实立场不同感受也不同。在李敢看来,父亲的生命大过一切,他只想着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而在霍去病看来,李敢是无理取闹的,霍去病也要为了自己的舅舅而报仇,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舅舅被欺侮。所以很多事情有时候也是不能凭个人的想法来判断对错的,不过两个人的性格都还是过于冲动了,有点做事不考虑后果。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