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古代圣贤隐居深山而知天下事,如何解释?

古代圣贤隐居深山而知天下事,如何解释?

2020-07-20 20:15阅读(74)

古代圣贤隐居深山而知天下事,如何解释?例如诸葛亮隆中对之前,耕读避世,那问题来了古代通讯不发达,甚至战时人烟稀少,诸葛亮如何做到熟知天下事?凭借什么来

1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虽然说“躬耕垄亩”,但是分析其家世及其经历,其叔父及祖父是做官的,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诸葛亮“躬耕垄亩”也肯定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那种,如果真干、那肯定目的不是为了粮食而是自身锻炼的一种方式,或者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谦辞而已,所以诸葛亮肯定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诸葛亮也并不是从出生就蹲在大山里跟失学儿童似的,他年轻的时候交游广泛,在过程中既学习有与一时的英杰比如徐庶、 司马徽交流共同进步,所以,诸葛亮到南阳隐居是一个已经对天下大势都了然于胸后的一个积淀或者思考的过程。而在隐居中,也并不是啥都不做,而是仍通过自己的朋友、亲属来了解国家的大事。

现代社会,获得资讯的方式非常多,各种官方的组织的民间的,从CCTV到大山里的农民,海量的信息之下,我们就能够真正的了解天下事了吗?也未必。

了解天下事,除了信息以外,还需要一颗聪明的脑袋来对信息做一个解读,毋庸置疑,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能从了解到的信息中甄别出何种信息为真、何种信息为假,哪种信息更有价值,也就是非凡的信息处理能力。

如果真的让一个人天天种地,没有任何信息来源,再聪明的人也无法熟知天下事。

至于隐居南阳,我认为这并非作秀行为,而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当然,没有对诸葛亮赞美、了解的人,诸葛亮肯定也不会被知晓,但是这些都不是成就真正的隆中对的原因,这里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诸葛亮他确实是一个战略天才。

2

历史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人隐居深山当隐士,但是他们反而对天下的情况看得最清楚,比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等,他们曾经都有隐居深山的经历,而当他们出山以后,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制定的那些战略规划,都非常精到,超过一般的谋士。而且,他们对当世那些诸侯们各方面的情况,包括他们的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仿佛那些诸侯们,都是他们的邻居一样。

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信息也很闭塞。如果一个人隐居深山的话,他们基本上就算是彻底切断了自己和整个世界的联系。既然如此,他们怎么会对天下情况看得那么清楚呢?

(三顾茅庐)

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古代隐士隐居在深山之中,实际上所能实现的,就是“天人合一”。

而“天人合一”恰好是古代王朝社会兴衰成败的规律。古人认为,一个王朝顺应了天道,就可以兴盛;违背了天道,就肯定消亡。

《封神演义》这部书,里面讲的就是周朝代替商朝的事情,所要阐明的,就是王朝兴衰成败的道理。

当世界进入乱世以后,隐士们都明白,这不过又是一个重新的轮回而已,这种乱局不可能延续太长的时间,在中国这样一块土地上,总归是要实现统一的,所以,“打天下”就是乱世中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统一,获得江山,只要做好一些非常关键的事情就对了。比如君王的神化自己,君王的取信于民,君王的广施恩惠等等。只要明白了古今历史的规律,懂得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因此,这个隐士实际上并不用分析当时的一些具体案例,他都能够帮助君王制定出恰当的战略规划和战术打法。

(张良)

二是隐士因为不用攀附权贵,所以对权贵看得很清楚。

如果隐士不是处在社会之中,那么这个人为了升官必然会攀附权贵。因为不攀附权贵,就不可能升官,而要去攀附权贵自然对权贵的判断,就会出现混乱。比如当他决定在某个权贵的手下当官的时候,这个权贵身上存在的弱点,就有可能被他有意地忽略,他看到的这个权贵身上的东西,也都是比较正面的东西。而另一个阵营里的人,则是具有比较糟糕的一面。这一点,其实和我们当下是一样的。我们在看其他国家的时候,如果带着敌意,看到的大都是其它国家的弱点。反而我们自己全是优点。

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不能对世界作出正确判断的时候,他当然就不可能给出救治这个世界的良方,其水平自然就不会很高了。

(刘伯温)

三是隐士隐居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重用。

这一点,几乎是中国古代隐士的共同特点。

其实,在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隐士。他们的隐居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获得君王们高度的重视。正因为如此,因此他们虽然不与诸侯们打交道,但是会与一些有识之士的读书人打交道。通过这些人,把他的本事传出去,让这些人帮他传名。如果真的想隐居起来,谁也不知道他们,我们当然也不清楚他们的情况了。

正是因为他们隐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重用,所以他们在隐居的时候,就必须要做好功课。这个功课就是要非常了解当世的情况。对每个诸侯的具体情况,也要有深入的分析。这样一来,当君王们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能给君王们提出真知灼见。

也就是说,由于这些隐士本身就抱着要一鸣惊人以及大有作为的目的,因此他们才会采用做隐士这条路。毕竟当隐士,是有风险的,因为并不可能确保绝对成功。诸葛亮在隆中,如果没有遇到刘备,如果其它君王们也都不邀请他出山,可能他就当一辈子隐士了。而敢于做这种大的冒险赌博的人,当然就是有大格局大眼光大本事的人了。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隐士》等)

3

只看到出名时隐居山林,却没看到默默无闻时也曾经“行走江湖”。没有人是生而知之,都是通过知识传承,而后亲历“红尘历练”,最后出世隐居。

古代圣贤大多经历入世到出世两个环节。先是入世,通过对世间万物的变幻无常,或是循环往复的感悟,最后超脱世俗。当发现周围没有同类,而自己影响不了别人,又不想被同化,只好隐居山林,保持自己的高洁,这就是出世。

隐居山林为何还能把握天下事?那个时候社会发展缓慢,一切都像是慢动作,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准备工作要好几年,光兵力调遣就需要大半年,若是一方坚守城池,围城攻坚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维持数月都很正常,战争结束后,还需要几年时间来平复战争带来的创伤,也为下一次战争积攒力量。

由此可见,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凭借几年前的经历,就可以预测未来多年社会趋势,不需要实时了解社会发展状况。

就以诸葛亮为例,他并不是一直待在山林中,而是喜欢云游,什么时候,去了哪里,没人知道。云游即可以了解天下大事,也可以结交社会名流,提高自己知名度,否则没人知道他。云游结束后,还要写总结,这很重要,可以更新以前对天下大事的预测,尽量让自己的步调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一致。

总之,没有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圣人也不例外。

4

古代圣贤隐居,大都是带着一定目的性的,而且这类人也大都是不愁吃穿的精英人士,试想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隐居下来,又不能自给自足,饿都饿死了,哪还有心情想天下事。

但凡是隐居起来的人,都是又一定才学,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还有一类人是品格高尚,有自己特有的人生追求的人,还有一种是之前已经是社会的精英人物,只是看透了世事,不想在参与,所以隐居起来了。

诸葛亮、刘伯温这类隐居之人,是属于隐居以待明主的人,而且他们都是一边隐居,一边学习交游,时刻留意天下大势动向,择机而动。

竹林七贤这类人,纯属于吃饱了没事做,躲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吹牛逼享受人生,因为他们本身才华横溢,不愁吃穿,只是不想那么操劳,所以躲在那一方世外桃源,追求奔放自由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要隐居,这就像学习一样,在一个安静没有打扰的环境里,人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各种问题,可以安心的研究学问,如果他们生活在闹市里,或是村子里,就难免会受到各种生活琐事的牵绊,这样就会影响他们专心的研究世事。

还有一点,隐居起来之后,虽然不在江湖,但是江湖上依然会有他们的传说,因为这类人很聪明,总是在有意无意的通过周边的普通乡民来为他们传播贤名,会帮助这些乡民造一些方便的农具,或是出一些好的生活点子,古时的农民大都没有什么文化,脑子不是很聪明,遇到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脑子没有这些隐居的人灵光,因此当这些隐居的人,昂他们解决了问题以后,他们就会觉得这是个人才,就会不自觉的口口传播,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还有就是这些隐居的贤人会到处游历交游,而他们交游的人,也大都是当时的贤才,每个贤才又或多或少的都是有些官方背景的,这样通过这些交游之人彼此的传播,很快能够在上流社会彰显出他的才名。

5

通天达道了。

6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秀才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发生的大事,我们现在是靠网络,那么古代没有网络,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诸葛亮不出门就知道天下发生的事情,古代的秀才为什么这么厉害?

春秋战国时期的秀才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最早出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原文是: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很多人都质疑老子是如何知道天下事的,但是老子知道天下事不足为奇啊。老子的工作是什么?那是周王朝的藏书吏啊,也就是现代的图书管理员。周王朝储存大量的书籍,老子作为一个管理员查看书籍完全没问题,而他知道天下事也不足为奇。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秀才是如何知道天下事的那?唯一的解释就是学派之风。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盛行,诸子百家学说璀璨。那个时期的秀才就是加入学派,然后从学派里面得知天下大事。以稷下学宫为列,当时很多学子都到稷下学宫求学,而稷下学宫也会定期提出论点然后看各位大家辩论,所以得知天下大事也不足为奇。还有鬼谷子,越来越多的考证让我们感觉鬼谷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学派,里面的老大就是鬼谷子,就好比墨家的巨子。而鬼谷学派学子众多,这些人都遍布天下收集所发生的事情,然后聚集到一起共享。这种学派一直到汉朝时期才被打压,取而代之的是门阀世家。

汉唐时期的秀才

汉唐就是汉朝和唐朝,而门阀世家起于春秋,兴于汉唐,最后因为科举制而没落。那么汉唐时期的秀才是如何得知天下事的?其实这都要依赖背后的门阀世家。我们就拿诸葛亮来举例,诸葛亮躬耕南阳是如何知道天下大事的?要知道诸葛亮的妻子可是黄月英,而黄月英的父亲就是名士黄承彦,是混迹襄阳名士圈子的大佬。当时的秀才都有自己的圈子,他们彼此之间也可以消息共享, 而且很多人都是有后台的,信息获取方式就不一样。

那个时候秀才不是不出门,而是经常出门去拜访朋友,然后三五个好友一起交流自己得到的消息,保持自己不被时代淘汰。唐朝时期就是世家垄断,例如关陇世家,五姓七望、唐朝八大世家等等。这些世家他们都是垄断的消息,他们当然是知道天下事的。而那些底层的秀才根本就没有那么厉害,有句话说的就是“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明清时期的秀才

唐末时期的朱温清理了一些门阀世家,元朝时期门阀世家彻底衰落,此时受科举制影响,寒门的秀才也终于有了出路。而明朝时期朱元璋准许议政,然后朝廷定期给太学、省贡院、府学、县学发放最新消息,这个时候秀才才真正能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清朝时期科举已经很发达了,那么秀才只需要在家寒窗苦读就好。那个时候能当秀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能知道天下事也不足为奇。民国时期的民间已经能印刷报纸了,所以秀才能知道天下事,不过这个时候也没秀才了。

7

身虽在深山,心却想世事,深谋远虑人,谁又能相比。

8

古代隐士的意思是不一定隐居山林,而是不愿意在朝庭任职。

他们大多数是道家人物,喜欢独来独往,自由自在,行走于江湖之间,能获得较大的信息量。另外修道之人可以获得整体思维方式,用整体思维观来分析天下形势,相对准确。

在中国只有儒家主张必须为朝庭效力,依附权贵,其它诸子百家,则认为按合得来就一起做事,合不来就散合,不依附任何组织。

所谓:\"高手在民间\"。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9

圣贤不是常居深山,向老子孔子鬼谷子孔明他们平时都需要云游天下方知天下事,否则就不可能身居茅屋中便知天下事,所为的圣贤也是靠脚踏实地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称为高谈阔论。

10

古代的确信息闭塞,但你要明白隐士并不是宅男,所谓的隐士只是隐藏自己的行踪而已。

就说诸葛亮吧,说是隐士可很少在家,不是交朋会友就是游走于江湖。古代的信息大多是口耳相传,但诸葛亮是会亲自去调研的,他所谓的游山玩水不过是客套话。诸葛亮的背景资源也是很庞大的,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东吴显官,他和荆州刘表也有亲戚,和大族蔡氏也有亲戚,再加上他敏而好学,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三教九流都有来往,要不然咋么可能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一出山就烧博望,烧新野,战东吴,借东风。这都是对地理地形和天气变化有深刻了解才能做到的。诸葛亮的性格就是非常认真,事无巨细,所以才会累死五丈原。

所谓的人前显贵不过是背后受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