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以保持政局未定?聪明如李世明者,明知自己死后皇室内部会血雨醒风也不这样做。另外,我们和日本交流
首先,我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其中有几个关键词“提前几年让太子继位”,到底太子提前几年继位合适呢?
这里涉及到皇帝年龄的问题,谁能预料自己能活多少岁,古代皇帝死的时候都很年轻,除了开国皇帝年龄稍微大一点,很多皇帝继位年龄都比较年轻。有的太子甚至死在皇帝之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真的合适吗?比如明朝朱元璋,本来想把皇位让给太子,结果太子早死。所以,皇帝无法预计自己的年龄,也无法提前把皇位让给太子。
其次,如果皇帝退位以后,太子比自己有才能还好,要是不好,搞不好太上皇命都保不住,想另外立皇帝可能吗?
就拿问题中的唐朝来说李世民采取“玄武门之变”杀了他的哥哥,当时唐高祖李渊也没能保住太子的命,还被逼迫让位。假如唐高祖提前把皇位让给李建成,难道就不会流血了吗?估计,那个时候死在玄武门的应该不是李建成,而是李世民。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在晚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叛乱,想杀自己的胞弟,结果没有成功,本来是死罪,由于唐太宗不忍心废为庶人。假如,唐太宗把位置让给这样的太子,那么李承乾做了皇帝,不仅仅会血洗亲族,估计连唐太宗本人得命也保不住。
还有,问题中说到日本,说日本皇室几千年不变!说实在的,日本在唐朝的时候,估计才趋于统一,他们是单一的民族,大和名族认为,他们是天皇的后裔,而且对天皇非常忠心。这和国内的情况不一样,中国是多名族的国家,内忧外患,及时内部不叛乱,而外族也会入侵,所以王朝更替非常频繁。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要想,万世一系绝对不可能。
最后,说到人性的问题,谁愿意把来之不易的位置提前拱手让给他人呢,即便是儿子,也会掂量掂量!别说古代,在现代,对于财产继承方面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要纠正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主动退位做太上皇的皇帝。比如北齐就出现了两个太上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北齐建国以后,第一个皇帝文宣帝高洋死后,皇位传给了儿子,但不久后就被弟弟孝昭帝高演所夺取。而高演死后,皇位也没有能够传给自己的儿子,被他的弟弟高湛所夺取,高湛就是北齐武成帝。高湛也怕自己死后,皇位不能顺利传给儿子,就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退位称太上皇,立儿子高纬为皇帝。高纬就是北齐后主。退位四年后,高湛病死。唐睿宗皇帝在做了四年皇帝之后,也是选择让儿子李隆基提前接班,自己退位当太上皇,以保障儿子将来可以顺利掌控朝政。一年后,李隆基彻底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唐睿宗就完全放手,做起了退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乾隆爷也在退位后帮助儿子稳定政局,嘉庆四年正月乾隆死的时候,嘉庆已经坐稳了天下。
还有的皇帝,觉着当皇帝影响了自己的享乐,干脆就将天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一心享乐。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赟,嫌当皇帝事务繁杂,干脆退位当了太上皇,把天下甩给了年幼的儿子。结果,一年以后宇文赟就病死了,天下最终被他的岳父杨坚所夺取。西夏末年,在蒙古骑兵的打击之下,西夏神宗皇帝将皇位禅让于西夏献宗。
第三种太上皇,是为了推卸责任。比如在北齐末年,面临着北周的凌厉攻势,北齐后主抵挡不住,干脆将天下禅让给了自己年幼的儿子,自己自称太上皇。北宋末年,当金兵南下的时候,宋徽宗赵佶也是在第一时间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然后逃往南方。
第四种太上皇则是对皇权不再留恋,就想退位休养。宋高宗赵构在江南立国后,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向金人的屈辱求和换取苟安江南。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传位于养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位后的宋高宗基本不过问政事,过起了退休老人的悠闲生活。二十五年后,八十一岁的赵构最终病死。赵构去世后,宋孝宗赵昚非常悲伤,开始让儿子参与到政府工作之中。两年后,已经六十三岁的赵昚干脆也选择了退休,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宋光宗。做了五年太上皇之后,宋孝宗去世。
当然,也有些太上皇并非是心甘情愿地当了太上皇。比如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受制于冯太后,不得不在十七岁的时候就退位当起了太上皇。在唐朝也产生了好几个太上皇,玄武门兵变之后,唐高祖李渊就非常识趣地选择了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李世民,做起了太上皇。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选择了逃跑,马嵬坡兵变之后,他派太子李亨断后,结果李亨在灵武称帝,唐玄宗就这样成了太上皇。后来回到长安之后,唐玄宗基本上是被唐肃宗李亨囚禁起来,直到病死。唐德宗去世后,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在位期间发生了二王八司马的永贞革新,结果永贞革新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也被迫禅让于儿子唐宪宗,退位当了太上皇。在宋孝宗去世后,宋光宗拒绝主持办理父亲的丧事,结果群臣以太后的名义逼宋光宗退位,传位于光宗之子宋宁宗,疯疯癫癫地当了六年太上皇之后,宋光宗病死。在土木之变中,明英宗皇帝被俘,明景帝即位。一年后,瓦刺将明英宗送还明朝。当然明景帝不会再退位将皇帝还给哥哥,就让明英宗以上皇的名义软禁在南宫。一直到景泰八年明景帝病重期间,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明英宗又重新复位。
还有一种情况,太上皇是被别人遥尊的虚号。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躲在江都。唐国公李渊太原起兵,一路南下夺取了长安城。进入长安之后,李渊立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大权在握时,诸事太平。一旦天子退位,新的继位者又根基不稳,难免会有居心叵测之人趁机兴风作浪。历代皇帝对此事可谓心知肚明,但是却少有帝王为了避免这场腥风血雨而提前退位以保新帝,这是为何呢?
首先,眷恋权势乃是人之本性。一旦人能成为九五之尊,就不想再放权。北宋靖康之变时,两代帝王被金掠走,大宋一时陷入混乱。仓促之间,将皇子赵构拉来做帝王,新建南宋政权。虽然此时金军气焰正盛,但是南宋有岳飞等名将坐镇,仍有一战之力。即使不能以武力手段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夺回,也可以通过谈判等手段将二帝赎回。但是赵构却迟迟没有行动,以致两帝病死他乡。虽然有人为其辩解,这是局势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但皇权的诱惑是巨大的,无论赵构怎么做,其实都合情合理。
无独有偶,对皇位百般贪恋的绝不止赵构一人。康熙晚年之时,膝下九子已然可以独当一面,但是他迟迟不让位,以致引发九子夺嫡之乱。由此可见,对权势的不舍绝对是帝王不愿提前退位的关键。
有的帝王没能提前退位是自身原因,有的帝王却是离世突然,来不及为子孙筹划。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之时,是在为其弟关羽报仇而东征吴国的途中。当时刘备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要亲自报仇雪恨,没成想病重于此。刘备都不能撑到返回成都,自然也就无法替刘禅稳定政局,只能托孤于诸葛亮。世人称赞刘备托孤之举乃是“古今之盛轨”,其实刘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当时诸葛亮是最佳人选。
帝王不愿提前退位还与退位后的境况有关,帝王退位后被尊称为太上皇。看似尊荣无限,其实有名无实,真正的大权已经移交到新任帝王手中。帝王之家多薄情,血亲也未必真情实意。武则天的退位便是在病重之时被迫禅让,太子李显与宰相等人联合逼武则天退位,还将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杀死。武则天晚年之时,并无知心之人陪伴左右,太子虽然十日率群臣拜会一次武则天。但是也只是逢场作戏,碍于孝道而已。因此,武则天相较在位之时衰老许多,也不再热衷于梳洗打扮,经常在宫中枯坐一天。这种退位后无人过问的生活是许多帝王都不愿意经历的,在位虽然有高处不胜寒的苦楚,但比起退位后的人走茶凉还是可以容忍的。
其实帝王提前退位对稳定政局的作用并不大。帝王一旦衰老,群臣便会重新站队,寻找新的继位者。以便将来能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或者成为新帝依仗的重臣,年迈的皇帝对此事也无能为力。帝王看似掌控大局,但是内部已经是风起云涌,他也难以把控的。
朝堂之上,细枝末节往往牵动大局,并非一切都能在掌控之中。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事事都能预料到。他们就算早退位,也不一定可以避免皇位更替带来的腥风血雨。
为啥没看到有人将赵武灵王的事呢?
赵武灵王最初将他的嫡长子赵章册立为太子,赵章这个人很不简单。首先,他有非常雄厚的政治背景——他的母亲是韩国的公主,他父母的婚姻就是单纯的出于政治目的的联姻,他的舅舅是韩王仓,而他本人又是嫡长子。其次,他的能力非常强——在十五岁的时候,赵章就主动请缨,随后参与了与中山国、三胡的战争,战功显赫。按说赵章的王位是板上钉钉的——出身尊贵、战功显赫,谁还能与他相争?
但是意外就是发生了——赵武灵王后期开始宠幸妃子吴娃,甚至为了吴娃而放弃了自己的政治追求,好几年都没有外出。吴娃成功生下一名男婴之后,便开始撺掇赵武灵王废长立幼,赵武灵王最终答应了,将吴娃封为王后,她的儿子赵何立为太子。王后韩氏和太子赵章就这么被废了(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後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决定传位给太子何,自称“主父”,将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太子(也就是赵惠文王)。史书上没有解释赵武灵王退位的真正原因,但是他废长立幼不彻底的行为(赵章虽然被废了,但是他依然被授以军权,常年率兵在外出征)将来势必会导致赵国内部出现夺权的暴力冲突,所以,他提前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让赵惠文王稳坐王位。
但是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最后还是犯了糊涂,他忘了卫宣公和晋献公废长立幼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多大的灾难,而这种灾难,最终也降临到了赵武灵王本人身上。
开始我也认为是迷恋权力,但实际上老皇帝不愿传位,并不完全由于权力的因素。
老皇帝不愿生前传位,就是担心新皇改变他的政治遗产,清算他的政治问题。其实我很想用最近的例子举例的,老皇帝并不恋权,但是时刻担心他的政策被新皇改变,走了错误的道路上。最终新皇被干掉,而新新皇确实把老皇帝的政策改掉了。
老皇帝的政治遗产被新皇改变是非常严重的事件,等于彻底否定了自己在位期间的作为。比如说秦始皇与扶苏:
秦始皇为何对扶苏大怒?因为扶苏对秦始皇的政治政策完全不赞同,甚至是相反的道路,秦始皇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政治被改变的。中央集权跟法家就是自己的政治遗产,继承人如果不同意,那只有改变继承人。
赵构就是被继承人改变政治遗产的明显例子。赵构的政治遗产就是对金求和,但他的继承人却偏偏对金求战,甚至对岳飞平反,等于彻底的否定赵构的做法。赵构屡次反对也没有用,要是早知如此,恐怖他不会着急传位。
所以皇帝对继承人的考虑并不完全由于个人能力,而是希望自己的意志的得到无限传承,选择的都是跟自己相同价值观的继承人。
木叶村七代火影火之意志传承均得到传承
古代极重礼法,甚至可以说,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
按照礼制,天子为国家元首,其他人都是天子之臣。论私,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在家中地位比皇帝要高;但是,论公,皇帝是君,太上皇是臣,在国家大政上必须听从皇帝的。
别说是传位给儿子,就算是立皇子为皇太子,作为指定接班人,许多皇帝也是不愿意做的。
给大家说一个宋英宗与宋神宗的故事:
史料1:壬寅、立皇子颍王顼为皇太子。帝既用辅臣议立皇太子,因泫然下泪。文彦博退谓韩琦曰:“见上颜色否?人生至此,虽父子亦不能无动也。”琦曰:“国事当如此,可奈何!”皇子始闻命,辞于榻前者久之。
宋英宗病重的时候立长子为皇太子(即宋神宗),在决定之后,宋英宗潸然泪下。他因何而哭呢?宰相文彦博与韩琦见了,散朝后私下询问:“你看到皇上的脸色吗?人生至此,就算是父子之间也不能无动于衷。”
文彦博所谓的“人生至此”,其实是说,皇帝都大病不起了,可是,还舍不得把皇位传给儿子。
韩琦心肠比较硬,他淡淡说:“此乃国事,大局如此,便是皇上,又能如何?”
皇太子听闻诏命,心中自然欢喜,可是趴在宋英宗床榻前坚决辞让,不肯接受册命。
后来,在宋英宗去世当天,还发生了一件事。
史料2: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
宋英宗刚刚去世的时候,宰相传召皇太子入宫。就在等候皇太子的时候,忽然宋英宗的手指动了动。这下宰相们吓坏了。若是宋英宗活了回来,所有宰相都有杀头大祸。宰相之一的曾公亮大吃一惊,立刻命人告诉韩琦,想要将阻止传召。
可是,韩琦反对,他人为,即便先帝重生,那也只能是太上皇。韩琦下令,催促使者快些前去,立刻召见皇太子入宫继位。
由这两个史料可以看出,皇帝与太上皇之间地位是截然不同的。
历史上像乾隆那样强势的太上皇是很少的,多数的太上皇都混得很差。毕竟,按照礼教,皇帝才是一国之君!
古代的皇帝都会一直干到去世,几乎没有在年迈的时候,提前退休,让太子接任皇帝的情况。而这样的操作,也使得整个古代的皇权政治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大都是因为皇帝在年迈无力的时候,无力处理朝廷事务,也无力管控整个朝廷。
比如皇子们会加紧活动。虽说太子已经确定了,太子将是法定的接班人。但是,总有皇子不甘心,会想办法加紧活动。万一皇帝在神智不是很清醒的时候,改变了主意,撤换了太子,换成他这个皇子,也未可知。其它所有那些依附不同的皇子的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也会多方活动。
(李显剧照)
太子为了确保自己的位置,常常会在大臣的拥戴下,提前发动政变。比如李显就提前发动了政变,把武则天拿下来。明朝的大臣也提前发动“夺门之变”,把明英宗拥上台,让他替代身患重病的景泰帝。杨广也因为杨坚在去世之前想换太子,干脆把杨坚给害死了。齐桓公一代雄主,可是在他病重的时候,他的那些儿子们为了权力,都没人管齐桓公,自己打了起来。以至于齐桓公死了两个多月,尸身都生蛆,从门里爬出来了,大家才知道。
如果皇帝还没有及时确立太子,那么将更麻烦,有更多的不确定的事情发生。比如康熙就因为没有及时确立太子,因此最终当雍正当了皇帝的时候,雍正的绝大多数兄弟都不服气,都怀疑雍正是夺位。也因此,雍正对他的兄弟们,发动了非常残酷的镇压。
总之,如果一个皇帝到死才传位,对整个国家政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尧舜禅让)
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很少有皇帝提前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太子,来接班管理国家呢?
实际上,皇帝老了,应该提早退休,让太子来干。这是中国古代一直极力提倡的事情。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重要的政治蓝本,就是“尧舜禅让”。如果某个君王能够做到“尧舜禅让”,他会获得极好的名声。
但是实际上,基本上没有人愿意“禅让”。有的所谓“禅让”,比如汉献帝“禅让”给曹丕,柴宗训“禅让”给赵匡胤,都是逼迫的结果,根本不是所谓的“禅让”。就算宋高宗、乾隆皇帝曾做过“禅让”的事情,其实他们依然把权力紧紧地捏在自己手里,不愿意让出来。
既然“尧舜禅让”是古代提倡的一种政治蓝本,为什么皇帝们却不以此为榜样,跟着学习呢?
我认为之所以这样,根本的问题就出在皇权制度本身的特殊性上。
皇权政治是一种非常极权的政治,这种制度要求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其他人的权力则非常弱小。而且,皇帝获得这种权力,是皇帝这个人获得,而不是职位获得。
(网络配图)
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现在说一个总统有权威,是指这个职位有权威。如果这个人不当总统了,这个人自然就没有什么权威了。但是古代皇帝的权威,则是人的权威。就是说,因为这个人命很好,上天给了他当皇帝的命,因此他才可以当皇帝。
既然这个人命中注定了是应该当皇帝的,他如果干着干着,不干了,下台休息了,那么,他这么人具有“天生的权威”这样的神话就破灭了,自然就不会再有人把他当回事了。
不把他当回事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会让人们觉得,并不是某个人有天生当皇帝的命,就像陈胜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没有,那就意味着,谁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夺得这个位置,谁就可以当皇帝。这样一来,天下还不大乱吗?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皇帝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出皇位给太子的。除非自己升天,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才可以传位。
当然了,由于皇权太大,利益太多,皇帝自己不愿意把皇位让出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不能否定的。
总之,无论从主观上来说还是从客观上来说,皇帝都是不可能提前退休,把皇位让给太子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是家天下,一个国家由一家一姓管理,皇帝是一个封建国家的最好统治者。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由皇帝来管,所以在皇位交接的时候政局最为不稳定,这段时间老皇帝驾崩,新皇帝根基不稳,大家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不仅仅是皇子争位,一些权臣也对于那个皇位也是梦寐以求。
太子是国之储君,是国之本,许多皇帝都会选择早早的立太子以让其他人断了对皇位的想法,但是太子毕竟不是皇帝,在先皇去世后哪怕是太子顺利登基,这个时候政局也是不稳的,那为什么少有皇帝提前几年退位让太子继位以帮新帝稳定政局呢?小编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皇权的诱惑,一个人一旦坐上了皇位想让他放弃谈何容易,如何舍得手上的权力,就拿乾隆帝来说,由于乾隆四处说自己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康熙帝,于是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也是依依不舍的让出皇位,但是他没有放权,太上皇或者皇帝都只是一个称号而已,只要能行驶皇帝的权力就够了。所以没有哪个皇帝愿意早几年退位让权给太子。
其次就是皇位继承问题,古代皇帝是个高危职业,平均寿命连四十岁都没有,指不定太子坐上皇位后没多久就嗝屁了,那时候如果太上皇还在,皇位究竟是传给太上皇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呢?历史上太上皇篡位的也有,比如明朝明英宗在明代宗一朝是太上皇,明代宗病重后太上皇明英宗就复位了,哪有明代宗儿子的事情。
还有就是皇帝并不知道自己的寿命是多少,如何能提前几年传位给太子?有的皇帝活的比太子还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常有,比如明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就早于朱元璋去世,所以皇帝跟太子的寿命不是能人为决定的,皇帝无法确定该哪一年传位给太子合适,还不如自己做皇帝到驾崩,身后事也就不用自己管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退位,那那些老臣势必会被新皇帝针对,所以皇帝退位那些老臣肯定不会轻易答应的。而且一山不容二虎,皇帝退位当太上皇后对于新皇依旧是个威胁,太上皇肯定要被新皇软禁,比如李世民继位后就软禁了李渊,皇位之下无父子兄弟之情。新皇为了坐稳皇位可是什么都做的出来的,所以一般没有哪一个皇帝会退位当太上皇。
太上皇表面上看很风光,其实也是个很危险的位置,做太上皇未必是好事,而且我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屈指可数,大多数皇帝都不会退位当太上皇。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权利的问题,在古代皇室是没有亲情的,父子、兄弟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的事屡见不鲜。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认为对的事赏识的人制定的方针也许继任者一上任就全给否定了。即使想法和自己一样,有做为的皇帝谁不想做出更多的政绩青史留名呢?
李世民在位时已经发生过两次因为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件了,即使让位了没有权力发生了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而没有力量去阻止还不如死后眼不见心不烦。退位后还握着权力的话(比如乾隆)还不如不退位,除了留了个退位让贤的名头外(至于别人怎么想的难说),啥区别也没有。至于日本皇室可以几千年不变,主要原因是因为权力不在天皇手中,而更像一个象征。从历史上几个太上皇的经历来看就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黄帝愿意当太上皇了。
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之变别逼退位
玄武门兵变很多人都很熟悉了,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建成一直不讨李渊喜欢,随着李世民实力的逐渐增长有意让其取而代之。太子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准备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此时李渊正在湖上泛舟,突然尉迟敬德来报:太子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李渊大惊,但事情已成定局再要治李世民的罪也没什么意义了,而且这个时候李世民是带兵过来的,别再把自己给杀了在嫁祸给李建成也不是不可能。在被逼无奈之下让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之后也一直不问世事,直到病死宫中。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李世民的晚年,太子李承乾担心弟弟会影响自己的储君之位而造反,不同的是结果,李承乾兵败被废。
唐玄宗李隆基:马嵬坡兵变被迫退位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比较传奇的皇帝了,他在位时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也因为后期的安史之乱导致的大唐的衰败。唐玄宗执政后期宠幸杨贵妃,任用奸臣杨国忠,又对外进行一系列战争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之后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在长安陷落之前仓皇出逃,到马嵬坡,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晚年的李隆基生活凄凉,郁郁寡欢而死。
徽、钦二帝:靖康之难被俘
靖康之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伤痛,皇室成员,王公大臣被一网打尽,受尽千辛万苦各种侮辱到达金国,死者十之八九。仅有一个康王赵构套了出来之后建立了南宋,尊徽、钦二帝为太上皇,岳飞北伐一心想迎回二帝,也许这就是岳飞被冤杀的原因之一吧!毕竟帝王家没有亲情,他们回来了置宋高宗赵构于何地,即使他们安心做太上皇,下面的人也会起心思。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俘,后发动夺门之变复位
土木堡之变明朝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不少朝廷大臣也都战死沙场,皇帝朱祁镇也被俘。明朝在最危难的时候,于谦主张立朱祁钰为皇帝,最后挽大厦于将倾,救社稷于危难。之后明英宗被放回尊为太上皇囚禁于宫中一小院中,后来在明代宗病重之时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复位。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和平退位,实掌大权
乾隆退位是因为不想在位时间超过他的爷爷康熙,一是可以博得一个千古孝名,二来权利还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和退不退位也没太大的关系。
古代的皇帝如果当太上皇的话要么做一个不管事的太上皇,要么新皇帝做一个听话的儿子,不然只要只要有权利相争就不可能和平相处。权利是一种毒药,当的越久中毒越深,从来只有嫌自己活得不够久想一统万世的皇帝,没有主动让权的皇帝。
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是由松散化的政治联盟走向高度中央集权的过程,只有高度的皇帝集权才能维持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所以,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能有一个。
一旦出现太上皇和皇帝,国家就开始向二元政治方向发展,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基本都是年轻的干死年老的。
其实选定太子也是国家权力的二元化,到清朝的时候,只有康熙朝出现过太子,到雍正时期,封建王朝已经达到专制皇权的巅峰,除了设立军机处外,还配合使用秘密立储制,也就是皇帝死之前没有太子,没有皇储,皇帝死后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写谁就是谁。
可以说,这相比于清朝初期皇太极、顺治、康熙登基前的权力斗争,无疑是加强皇权的举措。
清朝也只有乾隆到八十多岁了,都已经走不动路了,才选择当太上皇,但是权力并没有交给嘉庆。所以说,嘉庆只是一个太子plus,在乾隆摄政时根本不能算做皇帝,应该算傀儡吧!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优秀的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祖圣祖等等,但是你看他们哪一个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头疼,处理不好就是改朝换代;
史论纵横最看好的先秦时期的实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雍,是首倡二元政治的君主,基于战国时期战乱频发的政治经济形势,赵武灵王壮年退位,成为“主父”也就是太上皇,让自己的二儿子赵何继承王位主抓国内政治,自己则主抓军事和外交。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后来赵武灵王后悔了,心疼自己的大儿子,甚至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封大儿子为赵王,结果赵武灵王在沙丘政变中被囚禁在沙丘宫中活活饿死。从此之后,没有君主再想步赵雍的后尘。
后世所谓的太上皇,一般都是被逼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让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报告李渊,太子和齐王造反,已被秦王平叛,于是李渊做了太上皇;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和太子李亨分开走,结果李隆基就被遥尊为太上皇了。
权力都斗争往往很残酷,人性就是如此,哪一个皇帝不是通过复杂的权力倾轧上位的,哪一个又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没有人想当太上皇,除非逼不得已!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