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之后,粮食价格才上涨?

为什么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之后,粮食价格才上涨?

2020-07-20 15:18阅读(61)

为什么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之后,粮食价格才上涨?:这就是商场上的规律,货源充足时,价格就会压低一下,等到货源不足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如果市场上无有货

1

这就是商场上的规律,货源充足时,价格就会压低一下,等到货源不足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如果市场上无有货源可供时,就是低价购进高价出售商人赚钱的生意经。

2

[原创]回答。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大部分农民收了粮就要卖,这确实是个现象。那么,深层次的问题在哪呢?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大部分农民有延续下来的小农意思,没有“买卖”意思。

二:农民的思想境界相对保守,牢牢地尊崇本份。相反,“买卖人”知道如何赚钱,整天算计着做什么生意利大。

三:收粮人把大部分卖粮农民心理摸个透。没现钱也能收到:三里五村的不称你老表就喊你兄弟,年纪稍大的喊大爷,胸脯拍得嘭嘭响,最晚也明天给钱。至于压价压称就不在话下了!

四:不可否认,大部分农民确实是没钱。用农民话说:人没死坑先挖好了。农民不容易,过生活常常是寅吃卯粮,不急着卖粮啥法啊!

五:大部分农民卖粮后粮价上涨,这种现象就在收粮人掌控住。大量收购有钱赚。小量收购含水少了,上转价高了照样有钱赚。

以上是个人认识,说说而已。

3

本期导读:为什么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之后,粮食价格才上涨?

粮食价格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首先要看全国的粮食是否丰收!国外的粮食价格和收成。就拿今年的粮食上涨。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国外的蝗灾。疫情的使大多国家禁止粮食出口和美国结束粮食贸易有关系。当然也有财团对粮食价格和期货的控制,所以普通农民很难准确的掌控粮食的价格

贷款到期,必须还

农民种地的本钱是很大的。一般农民都是承包别人的土地。在加上籽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对农民来说种地的钱,就是一笔巨款。基本都是来自银行贷款。所以农民为了还贷款。不得比在还款日期前。把粮食出手,而且利息对省吃俭用的农民来说也是不小的数目。而且征信对来年的贷款也是一个考验,所以农民也是没得选择……

黑心量贩子从中压价。

对于在山里种地的农民来说。信息是相对闭塞的。而且种地的地方离人口集聚地特别偏远。粮食不易长时间储存(没有长期储存的粮仓),本来在山里种地就十分艰苦。冬天的到了。下山就更加费劲了。为了赶时间,差不多就出手。也是大多数农民没有办法的事情

以上就是为什么农民很难把握准确粮价的基本原因。就拿2020您5月份黄豆的价格猛涨1元/斤(黄豆由3月份以前的1.7元/斤涨到6月份的2.7元/斤)其实真正买上这个价格的农民多说占1%.......

我是3乐呵呵美食,分享是一种快乐,欢迎留言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相信很多农民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卖粮食的时候,粮价不怎么样,可一旦自己粮食卖完了,粮价就蹭蹭蹭的往上涨。为什么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之后,粮食价格才上涨呢?

其实这就是市场上商品的规律,简单来说就是市场的供需。

现在大多数农民都有“追涨卖跌”的心理,当粮食涨价的时候,都有惜售情绪,想着等粮食再涨一点在卖,越等越等就是等不到自己想要的价格,可突然有一天,粮食价格开始下降,农民心里就有点发慌,想着趁着现在价格还没有降那么多久先把粮食卖了再说,可这么想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大多数的农民。

大量粮食集中抛售,市场粮源过多,粮商就开始择优选择,粮食价格被打压,就越卖越低,直到集中抛售结束,市场粮源也被消耗殆尽,这时候就又出现另一种局面,基层农民手里没粮了,市场粮源又不足了,尤其是优质粮源。粮商、粮企收粮难度上升,为了保证生产率,就只能提价收购。因此才有粮食卖完,粮食价格上涨的现象。

简单总结下来历程就是:新粮上市,粮企提价收购→→农民惜售,观望行情→→部分农民觉得行情可观,加上储存费用较大选择适时出手→→市场涌入粮源,粮价下调→→大量农民恐慌性集中抛售,粮价下跌明显→→抛售之后,农民手中无粮,粮企提价收购。

5

为什么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之后,粮食价格才上涨?

粮食是一种在市场上流通的重要的商品,同时,粮食更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其价格,在很多国家,既受到供需关系的主导,也受到调控的较大影响,属于典型的在“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相互作用下运行的商品。在我国,粮食价格特别是主要粮食品种,受到宏观调控“有形之手”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小麦、稻谷这两个口粮品种,更是在“政策市”的环境下运行多年,但与此同时,根据粮食的供需状况,也会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区域性行情。而这种阶段性的行情,则和农民卖粮的进程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国内粮食价格的运行长期以来受到政策的主导

我国粮食市场运行,追溯来看,统购统销时期是统一定价的,市场行情变化也是看指导价或保护价而定;随着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曾经有过一段短期的退出保护价、由市场定价的时期,但因为粮食产量的变化、粮食价格的大幅下跌,为了保护农民种植收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家从2004年出台了最低收购价,2007年出台了临储收购,从而在近十几年来,形成了以托市为主导的粮食市场运行体系。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格,其实都是托市收购价格,即国家根据市场运行状况、产业发展状况、粮食种植成本及农民收益等方面,综合制定了一个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这一托市底价时,由国家委托中储粮及其他收储主体,启动托市收购执行预案,按照不低于最低收购价或临储价格的水平来收购农民交售的粮食。受此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多年来的变化,特别是小麦、稻谷两个口粮品种,基本是围绕托市收购底价的调整而变化的。

其中,稻谷最低收购价2004年出台时,国标三等早籼稻0.7元/斤、中晚籼稻0.72元/斤、粳稻0.75元/斤;从2008年开始,因为物价上涨、种植成本提升,国家开始逐渐上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到2014-2015年到达最高水平,即国标三等早籼稻1.35元/斤、中晚籼稻1.38元/斤、粳稻1.55元/斤;随后,因为库存水平高企、粮价下行压力较大等影响,最低收购价持续上涨的局面开始调整,国家从2016年开始逐年下调稻谷托市底价,截至2020年,国标三等早籼稻1.21元/斤、中晚籼稻1.27元/斤、1.30元/斤。小麦是从2006年出台了最低收购价,当年国标三等白麦0.72元/斤、混麦及红麦0.69元/斤,从2008年也开始逐渐上调,到2014-2017年到达最高的统一执行1.18元/斤,累计涨幅达到70%;从2018年开始,逐年开启了下调模式,到2020年统一执行国标三等1.12元/斤,与2013年的托市收购底价持平。



二、粮食品种的季节性供需特点,决定了其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

尽管主要粮食品种有托市或临储收购的支撑,但只是确定了一个市场价格的底部空间,粮食市场价格的变化,在一个年度内仍主要围绕其供需基本面而动。供应增加了,价格下跌;供应下降了,价格上涨。而供应的增减,既与当年的粮食产量有着直接关系,也与粮食的购销节奏有着很大关系。综合来看,在不考虑自然灾害较大等特殊年份下的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格运行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以小麦来看,生长期较长,5-6月份上市后,收购初期价格往往是一年当中的最低水平,然后随着粮库轮换、加工企业补库及托市收购等的逐渐启动,带动小麦市场价格逐渐上涨,但大多年份普通小麦价格多是在当年的托市收购底价附近运行;然后到9月末集中收购期结束前,因为市场要为中秋、国庆消费旺季而备货,以及秋收临近贸易商、农民腾仓收玉米等秋粮而有一波集中出售小麦余粮,这两方面会造成小麦价格出现阶段性的小幅走强或走弱之外,国庆节后,随着面粉需求进入传统的旺季,加工企业开工率逐渐提升,而同时小麦市场流通粮源减少,及存储成本支撑,特别是元旦、春节双节的效应带动,共同作用小麦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并于12月份前后达到一年当中的最高点;经过春节前后的购销停滞期后,随着年后市场的逐渐恢复,这期间市场上流通的小麦价格运行基本稳定,部分年份因为各级储备小麦轮换的节奏问题,可能会有小幅的涨跌,但总体到了4-5月份开始稳中趋弱,并逐渐与下一年的新麦价格接近。

玉米因为南北产区上市时间不同,稻谷则是因为不同品种上市时间不同、产区也不一样,价格走势的时间节点会有所差异,但大体和小麦价格的走势差不多。



三、近年来农民卖粮习惯变化明显,对粮价的影响处于产业链环节的最弱势一环

粮食市场供应的变化,与农民的售粮节奏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农民惜售,粮食供应不足,价格会有阶段性的走强;农民集中出售,则会加大市场的供应压力,市场粮价则会逐渐下调。近年来,农民的售粮习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往年的常年售粮转变为集中售粮,再转变为现如今的常年售粮,但在新粮上市的初期,阶段性的供应压力一般是比较大的。同样以小麦为例,一般情况下,农民大多会在田间地头都将小麦卖给了贸易商,近两年来,因为收购标准要求严格等原因,也有部分农民经过整晒之后才卖粮,价格上也往往比地头卖毛粮的价格略高一些。但农民近年来也发现,在整个粮食收购过程中,粮食价格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粮库、加工企业手中,贸易商会以比粮库、加工企业挂牌价较低的水平,去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然后经过集中后再出售出去,从而挣取一部分的价差。所以,我们也会看到,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国标三等1.12元/斤,以中南部为例,贸易商或粮点的收购价多在1.1元/斤以下,收购初期在1.05元/斤左右。

综上所述,农民是粮食的生产者,也是粮食的整个购销环节最上游、最弱势的一环。鉴于农民存储粮食的习惯、对卖粮收入的重视程度等,在粮食收割上市的那段时间,往往也是粮食出售最集中的时期,当然一般也是粮价最低的时候;而随着农民手中的余粮越来越少,一部分被加工企业消耗掉,另一部分掌握在了粮库、贸易企业等中间渠道库存中,这些中间商的议价能力、仓储能力、对市场的把控等,都要强于农民。所以,也可以说,因为农民手中的粮食少了,代表着市场上的供应少了,那么粮食购销的博弈就主要转向到了中间商和用粮企业之间的博弈上来,一般这个时候,粮价也会走上上涨的轨道。

以上为粮小咖对粮食价格走势和农民卖粮节奏变化关系的简要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参考。

6

提要:为什么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之后,粮食价格才上涨?

看到网友询问为什么总是农民在把粮食卖完之后发觉粮价才开始上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起了不久前同叔叔聊天关于炒股的一个话题。他说他买的股票总是在卖了之后涨,无论在手里放多久,就是不涨,一旦卖掉,不出一周,总会大涨!他还给我举例子,他手中的科大讯飞当时30元左右的价位入手的,然而在这个价位一直徘徊了3个月都没有涨,而且由于本身看到人工智能的前景就持续的拿着,最终实在是没有涨就卖掉了,然而卖掉之后就迅速的飙涨。

上面的场景似乎同问题中陈述的情况极其的类似,难道说真的有人在精准操控吗?个人觉得不至于,也真的没必要,当然也不可能,毕竟市场不会说是针对你一个。科学兴农认为这应该是一种人的心理,在市场中人们总是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往往对自己的失误比较的深刻,对自己的成功似乎认为是理所应当。股票如此,卖农产品也同样如此,卖完就后悔。

不过如果将个人问题换位大部分人的话,情况则就有些变化了,如果说大部分农民将粮食出售之后,价位出现了上涨,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在老家父亲过往总是积极的储备大蒜,将大蒜售卖的时间一再向后推移,虽说最后卖大蒜也有跌的时候,但是总体而言上涨的次数偏高一些。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不过是因为市场农产品(粮食)相对缺乏而导致的物价上涨,应该说是一种正常市场价值规律。

不过不要将上述问题固定思维认为市场总是在人们售卖之后就会出现上涨,凡事都会出现例外的,在市场收购中,一旦庄家收购到位,库存收购即将满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再出高价继续收购的。

当前我国的粮价的波动其实主要还是主要受到政策性印象,以政策调控为主。当然农民的售粮节奏也有着直接性的关系,在农民惜售的时候市场粮价升高,而争相售粮的时候,价位走低,其实这也是再为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农民这一端作为粮食购销的最为上游的一环节,对于市场价位的掌控能力最弱。不过在手中余粮越来越少的时候,粮食其实就已经转移到了下游的加工企业,粮库手中,这时候中间商掌控了市场的定价权,市场价位走低也就不可避免了。

7

“物以稀为贵”,相信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句话并不陌生,粮食作物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同样也有这样的规律。比如说市场上粮源供应充足时,很显然粮价就难以上涨;而当市场上可流通粮源偏紧时,粮价上涨的概率就比较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2019年秋收时,东北、华北等地的玉米逐步供应市场,那时的玉米收购价基本上在0.9元/斤以内,只有华北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给出的收购价达到1元/斤。当基层农户手中余粮在20%以内时,玉米价格就进入了稳步上涨阶段,余粮转移至贸易商手中时,价格上涨的幅度也更为明显。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的数据,6月底国内玉米平均收购价达到1.01元/斤,个别地区达到1.23元/斤。为何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后,粮价才会上涨?微尘微视界对此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基层农户集中售粮时,容易出现短期“供大于求”现象

一般来说,当基层农户将粮食收割结束后,就会考虑将余粮出售,获得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活和农业生产。比如说自家种植了5亩稻田,亩产量为1200斤左右,预留3000斤当口粮,那么可出售粮源还有3000斤,收购价为1.3元/斤时,可获得的收益为3900元。如果基层农户集中抛售,那么粮贩收购到的粮源就会很充足,粮贩为了增加利润,容易出现趁机下调收购价的现象,所以基层农户觉得卖不上价。不过还有一点,新粮集中供应市场时,部分粮源因为水分、杂质等原因,市场收购价较低,这也会影响整体粮价行情。从实际情况看,基层农户想要在相对高位出售粮食,就要尽量避免集中售粮。

二、普通农户议价能力偏弱,缺乏对行情分析的专业判断

有的时候,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何农民手中有不少粮食时,粮价往往涨不上去,而粮食流入贸易商手中时,粮价就开始逐步涨价了,同样是粮食,在不同人手中获得的收益也不同,这种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虽然对耕地有一定的支配权,但对于粮价基本上是没有定价权的,整体议价能力偏弱,在需要卖粮的时候,粮贩给出什么价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另外,很多农民对粮价波动规律缺乏专业的分析,往往根据经验来判断售粮时机,这样的操作有时可以把握好,而有时就容易错过机会。小麦、稻谷价格相对稳定,而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不同的时期价格波动较为明显,一旦售粮节奏没有跟上,那么种粮收益会有影响。

三、市场上可流通粮源数量,是影响粮价的关键因素

今年主产区新小麦收割后,小麦收购价走出“反向”行情,不再保持低位徘徊,而是迎来普涨行情,多地小麦收购价突破1.2元/斤。按理说,目前大部分2020年产的新小麦还在基层农户手中,小麦价格不具备持续上涨的条件,然而现实情况却出现了上涨。实际上这跟可流通粮源有关,虽然农民手中有不少小麦,但真正流入市场的并不多,更没有出现集中售粮的现象,一方面是多地连续强降雨,影响了农民的售粮进度;另一方面是基层农户此时变现的意愿偏低,这就导致大量的新小麦没有流向消费市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农业部门认为2020年的小麦亩产量增加了8斤左右,意味着总产量并不低,再加上小麦的库存量在8000万吨以上,后期流入市场的新小麦不断增多时,小麦价格容易出现小幅度回落。

四、主粮品种价格波动空间有限,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

对于一些主粮品种,像小麦、水稻、玉米等,其价格波动空间是比较小的,特别是小麦和水稻,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普通粮源价格突破1.5元/斤有很大难度,也可以说基本上不会出现。因为这类粮源,其价格波动不仅仅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还跟国家的调控政策有关。就拿2014—2015年来说,早稻、中晚稻、粳稻的托市收购价分别为1.35元/斤、1.38元/斤和1.55元/斤,当时稻谷的市场收购价也是水涨船高。从2016年开始,水稻的最低收购价却走下坡路,这也使得普通稻谷的市场收购价同步走低,2019年粳稻的托市收购价为1.3元/斤,与2014年的价格相比,三等粳稻的收购价回落了0.25元/斤,普通粳稻的收购价也未达到1.55元/斤,这就是调控带来的影响。

总之,基层农户手中没有多少余粮时,粮价出现一定的上涨,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不过,对于这种现象要理性看待,囤粮惜售是有一定风险的,比如农民自家没有足够的储存条件,结果出现霉变现象,那时就有点得不偿失。还有一点就是,小麦、稻谷等主粮品种,即使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但实际涨幅都不会很明显,因为宏观调控会使得粮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很多时候,不少人抱怨粮价偏低,但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而且与国际粮价相比,我国的粮价并没有价格优势。

以上为微尘微视界对“为何大部分农民把粮食卖了后,粮价才会上涨”问题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多多指导交流。

8

农民卖粮一般都是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出售,还有就是一般都是到最后卖,平时没有时间,一般都是拖拖拖,到最后卖掉,刚买完就涨价,这种事情很多,关键问题马上就要涨价了,因为忙找时间卖的,根本也不大考虑价格因素,卖了就好,每次都是这样,刚买完就涨价,根本原因是马上就要涨价了,等不及,这是根本原因。

就像我们浇水一样,刚浇完就下雨,因为到一定时候了,马上就要下雨了,庄稼旱的也快不行了,一般都是真正旱不死绝对迁就,如果继续坚持根本不用浇 ,关键是在不浇真要快旱死了,所以浇了,浇完就下雨,因为也到一定时候了,实际也快下雨了。

现在一般人不等着花钱,也不会买粮食,都是把棒子晾晒干,一直到十月份开始卖,有时间的早早卖了,那些没有时间的一直拖,他们根本无心搭理粮食,往哪一扔随便,至于涨价落价无所谓,他们根本也不指望粮食过日子,一副满不在乎的姿态,最后因为时间太长,确实该买了,他们卖的时候基本也快涨价了,所以最容易出现买完就涨价的现象。

根本原因是放的时间太久了,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他买的档口正好才刚刚涨价,就急匆匆的卖了,结果最后涨价,这种现象很多,如果在稍微等上两天就能赶上,关键是这些人也没有时间,他们也不在乎价格,买完清静,这是他们目的。

不卖不涨价,卖完就涨价,这种现象特别普遍,根本原因是卖的太晚,实际卖不卖都得涨价,稍微在意的都能赶上,主要是卖的太晚 ,其实也不能太在意,毕竟大家都忙于工作,这点钱无所谓,大家说对吗?

9

这就是商人赚钱之道。

10

这就是市场规律,也叫市场经济。当一种粮食作物收获后,大多农民急于将粮食变现,一是为了增加手中的经济收入,二是为了减少储存保管的麻烦。三是新粮刚上市时,收购粮食的商人、贩子比较多,有人甚至开车跑到田边地头收购,卖粮比较方便、省事。四是农民爱凭过去的经验办事,由于长期以来粮价的稳定,波动不大,造成对粮食市场及价格的麻木。

但粮食收购商就不一样,他们比较关注粮食市场库存及价格变化。最主要是他们有转手粮食的价格作为参考。当粮食大量上市时,他们往往会压低价格,大量收购库存,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再进行抛售。以求利益最大化。

当大部分农将粮食快卖完时,如果粮食仍有缺口,这时,农民家中多余的粮食较少,收购商肯定只有涨价,才能收到粮食,否则,粮食收购商收不到粮食,也就无钱可赚了。说白了,也就是用价格的杠杆来调解供需矛盾。这就是市场规律。

总之,市场是在变化的,在有些年份,粮食供大于求,有时农民手中的粮食卖得差不多的时候,甚至价格还会降低。作以农民,也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敏锐地捕捉市场变化。才能达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