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我看心理方面的书,心理和情绪更乱?

为什么我看心理方面的书,心理和情绪更乱?

2020-07-20 13:51阅读(65)

为什么我看心理方面的书,心理和情绪更乱?:感谢你的坦率,提出这么经典的问题,这么坦率的说自己的感受,你说出了很多人的疑惑。我简单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

感谢你的坦率,提出这么经典的问题,这么坦率的说自己的感受,你说出了很多人的疑惑。

我简单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你选择看心理方面的书,可能是想解决自己一些困惑吧?本来心绪就比较乱,而你选的心理学的书,如果专业性很强,比较难懂,不但没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反而给大脑更增加了压力,本来是想给自己心灵雪中送炭,结果变成了雪上加霜。

其次,我们人类大脑的心理活动很奇妙,那就是:找相似。

你有什么样的心理困惑,书中那一类的字眼很快就会进入你的法眼,而且书中说的症状,你会一条条往自己身上套用,感觉这也像那也像。尤其是症状发展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更让你触目惊心。

比如,人有了抑郁情绪,如果自己没有恰当处理,会发展到轻度抑郁,有可能到中度,有可能到重度,严重者可能有自伤、轻生念头。

这个说法其实犹如:假使你在医院做个阑尾炎手术,医生也会告诉你有可能若干年后会有肠黏连、肠梗阻,最后有可能危及生命。

这两者,无论从心理生理,其实都只是阐述了一个理论而已,不是事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个结果。

而我们普通人,看到这点,只挑其中最可怕的部分来用给自己,产生了可怕的想法,并且会当成事实,两者混在一起分不清,产生了认知融合。

第三,有可能是你选的书,内容质量并不高,逻辑和情绪可能本来就比较乱,这是作者的状态投射给了你。因此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此路较堵,放弃它。

如果真的有心理困惑,不如去做做心理咨询,在合适的推荐下去阅读一些有益滋养身心的书。

也可以去接触大自然,大自然有神奇的疗愈作用,会吸收掉你的负性情绪,赋予你能量。

我们人的情绪始终都处于动态变化中,有情绪并不都是坏的,作为学生,有点焦虑,是学习的动力。亲人去世,如果不哀伤抑郁,才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所以,生在红尘中,没有点情绪,还真不好意思出门。

心理方面的书,引起心烦,那就不看也罢。

2

乱就不适合看书,而且心理学需要细心研读,内容枯燥繁复,所以你能难以接受,导致心烦意乱!

3

有一些心理学的书并不适合于我们普通人看,因为他是专业的。另外有一些所谓的心理学的书,他并不是真正的心理学,所以需要区分。

@心理咨询师贾国梁

4

要知道,我们看心理学书籍,目的无非就几个——要么是对心理学好奇和感兴趣,要么是进行专业学习和应付培训考试,要么是想通过心理学书籍解决自己问题。而我认为恰恰是有一些人打算通过自学心理学,来解决自身问题,却因为专业性不强而导致自己情绪更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我实现预言。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不断从心理学书籍中寻找类似的症状和线索,从而证明自己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似乎心理学书籍看的越多,问题也会越多,从而导致自己的情绪也会越来越差。

正如罗伯特.勃朗宁说的一样:“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去寻找什么。你就得到你期盼的结果。”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它指的是信念能够导向自我实现。信念影响了自己的行为,而看心理学书籍寻求解决办法的行为,又强化了自己内心有问题的信念,从而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无法自拔。

2.参杂了感情色彩,获得的结论可能不客观。从提问中可以看到题主目前的情绪是不稳定而且有波动,也就是说目前看心理学书籍,是带有强烈的情绪在里面,因此这些情绪波动可能会带来自己认知的错误和偏差。

要知道,科学是需要不参杂个人期望和感情在里面的,我们可以从各种实验测试的不让助手和参与者知道实验目的就可以了解得到。态度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客观才能更加让人信服。

3.专业性不高。我们都知道,专业和非专业的人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就好比一座冰山,非专业的人可能只能看到表面,而专业的人通过表面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专业的人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且全面,也能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客观地提出合理的建议。

从题主的问题也可以判断的出来,你应该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咨询师或相关职业者,可能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或好奇的人。因而,想通过看心理学解决自己内心问题,这是有些难度的且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


针对题主这个问题,我个人建议就是:

  1. 自己解决不了的严重问题,可以寻求相关的专业人士帮助。一方面专业人士对类似的问题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解决之道,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更加客观。别担心自己的问题被他人知道,因为专业人士因为职业素养而不会将他人问题透露出来的。
  2. 不要把自己当做实验的小白鼠。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是轻易用自己作为例子代入,因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代表着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正如鲁迅说的: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自己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的,三番两次觉得自己有问题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真的有问题了。

觉得回答不错的,点赞和关注我,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参与评论!

5

您好,我是心理学研究僧,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喜欢的话可以点下关注。



有句话叫道路我都懂,但是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你在看着书,情绪却不在书里,你的心也许飘向远方了。

你为何要看心理学的书,是想在书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开阔眼界而学习?再或者是希望心理学的书籍帮助你内心的想法?我问这些问题不是在质问你,我想说明的是当你希望书里的知识能给你以帮助的时候,也就是你要去体验的时候。

体验是对自己学到的知识看到的内容求证的过程。你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你对自己会记得我的强烈的看书,如果你是像我所描写的这样,我相信你不会感觉到无聊,因为你对学习的东西渴望去了解。就好像小孩子为什么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心,因为他们要去探索,要去体验,他们期待着求証的快乐。

爱比克泰德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即自己的主观想法)困扰”。我最爱的作家王小波在他的《黄金时代》中说:我年轻的时候,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这位题主,其实不是看了心理学的书籍反而心绪更乱,是你对书里的内容没有体验,你的心没有和你一起沉醉在书里。先放弃看了心理学书籍就会有用或变化的想法,书里的知识有一天成为你自己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才是真正的学习到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6

一方面,有共鸣,被说中的慌乱;另一方面,看不懂,蒙圈了混乱

7

“心理书”,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看得。没有专业人士引导,容易出现偏差,越深入,偏差越大,最后可能深陷其中。

每个人都原生家庭、成长和生活环境都不同,从而导致每个人对世界、他人和自己都有不同的看法,称之为“认知”。如果“认知”超出正常范围,成为“认知偏差”。

当你看心理书时,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结果可能放大可自己的认识,从而出现超过正常范围的认知偏差。

8

请题主原谅??。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我不厚道地笑了。因为突然就想起个笑话:

小李通过顽强的学习,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结果照着一本外文版针灸书把自己扎瘫痪了。

“心里”与“心理”是不同的。我想,题主只是心里烦乱,情绪低落,多想想快乐的事,自我调节就可以,真的没有必要去自学心理方面的书籍。心理是一门学科,是需要系统地学习的,自己看很容易误入歧途。好比,肚子疼,你翻翻医书,越看越怕,能被吓尿了。

如果真有心理障碍的情况,最好还是去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当代社会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多少都会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问医治病,不是可耻的事。

最后祝题主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9

说明那本书现在还不适合你。去换一本能让你眼前一亮,心情愉悦地看下去,且爱不释手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再去看!




10

【建言】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1,下雪很冷,下完雪化雪的时候更冷,但是春天来的时候,再大的雪都会被暖化的。化雪更冷,可以借用来说明——为什么看心理方面的书,心理和情绪更乱的原因。

2,情绪不好,在没有看心理方面的书籍之前,只是难受,或者听别人讲一些道理,懵懵懂懂的感觉;但是看书之后,粗浅了解一些原理之后,会经历“对号入座”的阶段,此时“惊喜”和“紧张害怕”交替出现,个别人情绪冲击特别大。

3,我自己也经历这样的过程,很像是过山车,我过得是情绪的过山车。刚看完很感动,觉得终于有人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但是另一边又很紧张,担心自己改变不了,做不到书上说的那种的状态,很纠结。

4,后来我明白了原因,我把这种情绪转换的阶段称之为中间状态,它是从认知小白到敏锐觉察者的一个过渡,因为我们对什么是敏锐觉察者是怎样的标准不得而知,所以就对个人的改变没有信心。

5,我个人的经验是不管做哪方面的学习,尤其是专业属性比较强的学习,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学一分有一分的成就感,实践一分有一分的满足感。千万不要轻易和别人比,认为别人学了有很大改变,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发生。

6,学习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学习,它既有很理论的东西,但它又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领域。有些人学了心理咨询师,考了证,但是不会用。原因就是没有应用的能力。

7,坚定一个信念,走过冬天就是春天。看书之后心里更乱,这是件好事,这是过来人的肺腑之言。

8,最后说说具体怎么做,看书之后要去实践,比如书上说破窗效应,那就去找现实生活有哪些事情符合这个效应,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能破解这个破窗效应。具体到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曾经我的什么事情,符合破窗效应等等。

把最难的关卡突破了,后面很多的学习就很通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