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至明、清,皇帝是怎样通过科举制约、消除门阀的?:科举被誉为继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而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科举被誉为继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而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主要就在于科举制度的设立,打破了自汉末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垄断,使得王朝内部不再出现固化的阶级,从此就算是平民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一跃龙门,为家族、为个人带来诸多荣誉,有效地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维护了帝国的基层统治。
科举最先形成于隋朝,到唐朝发展到一个高峰,宋代建国后继续沿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就连辽、金、元这些没有全面统治过汉人的和拒绝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也不约而同地进行过具有各自特色的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的热门和延续力。
但是科举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类似的制度自周朝时期就有了,此外,秦有学室、汉有太学、魏有五经,凭什么科举就能在众多制度中脱颖而出,成为历代帝国的“万世之法”?而科举又是如何制约和消除自汉魏以来的门阀阶级的呢?究其原因就一个:“统治者的支持”,至于是如何支持的,就让我从科举的起源说起了。
自魏文帝曹丕确立了九品中正制以来,中央大权一直都把持在世家大族手里,曹操时期所定下的“任人为才”变成了“任人为贵”,之后西晋朝建立,依旧使用这样的制度,也确保了司马家的统治地位。
不过随着八王之乱,五胡南下,北方成为了群雄逐鹿的战场,这时候已经不再讲究身份而是力量了,世族们在北方的影响依旧存在,但也不至于能动摇到统治者的地位。而南方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国祚里,世族一直保持着一种“摄政”的地位,基本上东晋的帝王不过只是世家们的一个傀儡而已,期间虽然也有过几次帝派对世族的抗争,但最后还是压不过江左世族,连开国君主司马睿都郁郁而终了。
江左世族伴随着整个东晋的兴亡,直到公元420年,由一个平民出身的刘裕代晋建宋,南方才从世族政治往军阀政治转移,而这段时间里,南北两方在军事斗得你死我活,可在政治上,双方却是十分有默契地要肃清九品中正制的流毒:
在南北朝这一百六十年的时间里,各朝都在有意地扩充人才选拔途径,限制士族把握选官的权力,以控制新门阀的兴起,而在旧门阀相继陨落,新门阀又在打压下,无法形成一个稳固的集团之下,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就开始进行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换血了。
在隋朝开国初年,杨坚也执行过九品中正制,这是为了保证部分新兴士族的地位,以确保他们能够支持自己,到了杨坚混一南北之后,天下一统所带来的政治地位稳固,使得一向忌惮士族的杨坚,终于开始对士族下刀了。开皇十八年,杨坚命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个科目开设考场选士。
而隋炀帝杨广更是以“十科”举士,包括礼义、忠孝、德行、清廉、学业、文笔、将略、武力等等,分科取士,废除门阀掌握的举荐制度,重视以考试选拔人才,不再以家族出身来决定未来的地位,这是隋朝政治上的一大突破,但归根结底也还是从南北朝时期就形成的,而隋文、炀二帝将其继承过来后,再继续巩固。
当然隋朝科举制不过是一个草创的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还是脱离不了举荐制的影子,而皇帝本人有时也会因个人好恶而破格提升心腹,比如最后谋害了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就是世家出身,又被隋炀帝引为亲信的。科举要到达真的能限制门阀士族的局面,打破流传千年的门阀政治,则要到武则天时期了。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唐廷规定犯过法的、从事商业的、出身衙门的皆不得参加考试,一旦在中央应试时查出来的,则送考的地方相关官员接受惩罚,查出一个不符合要求的,官员流放一年,最高刑罚三年,捉到作弊而不管的、未通过地方考试要求而被送去参加科举的,一旦查出一个则相关官员降级一等。而如果主持礼部考试的考官,家属里如果有人参加科举的话,那他必须去吏部考试,考完再经由吏部审核(考四科)。
唐朝十分重视科举,连安史之乱之后面临国家分崩离析的时刻,科举也没断过,甚至于有时皇帝本人也会参与到科举选拔中来,以唐玄宗李隆基为例,他就曾在位于长安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里召见当年的科举进士,由他亲自进行笔试,结果一查大部分的进士都是走后门进来的,所谓的状元张奭更是一字不出,交了白卷。
同样的,唐朝对科举考试也非常严格,就算是在礼部中考过了,也只是取得“出身”的身份,之后还得在吏部考四科:“书、判、身、言”,看书法、看文章、看外表、看口齿,内在外在缺一不可,礼部考试、吏部考核,两部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像著名的大文豪韩愈在地方取得科举资格后,只身前往长安省试,结果连考四次才通过,省试之后再考四科,三次不过,搞到韩愈都郁闷到要去找当朝宰相帮忙开后门了。
像韩愈这样心高气傲的人,都宁愿放下身段、忍受日后将要面对的社会鄙视去找人举荐自己,可见唐朝的科举是严苛地几乎不近人情了。也就是因为捉得过紧,士子们千辛万苦地挤破头才能科举高中,拿到一个芝麻绿豆小官做做,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有能之士中途放弃,宁愿隐居田野也不再入仕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文人们大多都是游戏人间的,而在朝廷为官的很少。
连韩愈都是连考七次而不过,何况是其他人,但是朝廷又需要人才,面对着士子的空缺,自然而然就又出现了各种舞弊、走后门的情况了,唐朝陷入了对科举捉得越严,结果弄虚作假的情况却越多的窘况,连号称盛世的开元年间都有张奭这样的“曳白(交白卷)状元”,更别说后面的乱世了。
更严重的是,科举的严格也直接逼出了反抗制度者:黄巢。这个本来一心通过科举飞上枝头的商人子孙,甘愿舍弃家族富有的生活,入朝做一个九品小官,就因为科举把他给刷了下来,对朝廷越发不满的他,所做的《不第后赋菊》,一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成为了唐朝的催命符,把一个复兴有望的中唐直接拉往了衰唐末路。
五代时期科举一度荒废,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又把科举制度给提了起来,而且吸收了唐朝选拔过严的坏处,将原本的礼、吏二部监考改为只有礼部考试,取消了吏部复核的手续,并且为士子们大开方便之门,仅宋太宗赵光义一年就收纳了五百多名进士,比唐朝取士最高峰要多了十倍有余。
当然北宋如此做法,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宋代文人和唐朝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基本都在朝廷做过官。不过伴随着过度开绿灯而来的,则是中央、地方机构冗官的局面,并且之后的帝王也不敢违背祖制,进一步加强科举的地位,当时社会的主流风气是以文入仕为荣,以武参军为耻,过度的重文轻武,导致了两宋后来被辽、金等少数民族欺凌的苦境。
我们知道,相比起门阀垄断,科举虽然可以扩大招揽人才的途径,可是其中也有不少的弊端,首当其冲的就是“舞弊”事件,不管是考生作弊还是考官作弊,舞弊很容易就使得考生们选择考官,分党分派,之前汉朝的太学,就是因为老师讲解的经义不同而引起了考生各自站队,形成了影响了整个东汉的士族集团。所以自宋朝以来,对舞弊的处罚就很严格。
宋朝规定,每个地方考官都要在考生的卷子上进行批复,并在末尾写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发现卷子内容上有任何作弊情况的话,则考生、考官、监考官一起受罚。而考生在通过地方考试后,在前往中央进行礼部省试的时候,必须要有十个以上的担保人,保证其资料属实,如果考生有行贿、作弊的情况的话,担保人也要处罚,考生取消资格,所以考生要想在科举后回家不被打死的话,最好就是乖乖地凭能力考试。
宋朝之后的明清,也基本都是沿用了这样的套路,因为之前的朝代会经常性地因皇帝喜好而加入考试科目,比如唐玄宗爱道教,就加了道科,宋朝皇帝爱词,就加了词科等等,所以除了规定必须得考试科目,以固化考试模式之外,对考生考试的检查十分严格,而对舞弊的情况,处罚也是相当严厉,明清两朝对科举舞弊是容不下一丝宽容的,这两朝也是因舞弊而兴大狱最多的两个时代。
汉武帝时期虽然有太学制度,要求以考试来选官,可是这些人多没有从政经验,也就是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要求他们一上任就做出政绩是很不现实的,所以除了太学之外才会有举孝廉的制度,吸收从小接受优良教育又在地方有一定民望和成绩的人,以弥补太学生们学习理政的空窗期,也才会有明太祖朱元璋恢复“举孝廉”,以配合科举的情况。
可是汉末乱世以及西晋门阀的不作为、东晋朝士族的位高权重,使得之后朝代认识到了门阀制度的危害,虽然在建国之处,门阀可以起到很好的统治作用,但不经考核就能做官,长此以往其家族锐气大衰,要么影响皇帝、要么影响社会,反正到最后都会引起王朝的统治不稳,所以自南北朝之后,历代帝王皆以科举取士来取代门阀政治。也就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支持,科举才能走和太学不一样的道路,成为帝国的统治基石。
题外话: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代之一,它对周边小国的影响很深远,有极强的文化“渗透”,在唐太宗时期,一批批遣唐使的沟通交流,新罗乃至以后的朝鲜、越南、日本都在国内实行过科举,或是说类似于科举的选拔制度。其影响深远甚至到了十七世纪的欧洲,孙中山先生就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皆出自于英国,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也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
门阀士族是因为王朝的选官制度而造成的怪胎。东汉时期国家选拔人才主要通过察举和征辟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这些被举荐人成为官吏后,成为那些有权推荐人的门生、故吏,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个官僚集团,家族累世公卿,譬如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这就造成一种很坏的现象,社会被人为地分割为做官的层次,平民(包括平民地主阶层)基本上没有做高官的机会。东晋初期,琅琊王氏拥立司马睿为帝,当时有人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士族的权力和皇帝是平行的,甚至能废立皇帝,东晋时期很多皇帝都是由门阀士族拥护才能做得稳当。
门阀士族垄断朝政,垄断选官,财富的累积自然不在话下,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威胁皇权,同时也阻碍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到隋唐时期,皇帝们已经着手废除门阀士族的特权。
名门望族之所以成为名门望族得益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他们手中有特权,日积月累形成门生故吏满天下,垄断了官位,官位上不是这个士族就是那个士族,平民(包含平民和平民地主)基本没有机会。
程咬金
李世民时期的大臣程咬金在妻子死后续娶了清河崔氏的一个寡妇为正妻,按照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娶很多的高官家的女孩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是名门望族的名望和地位,使得程咬金不得不低下头来求崔氏的女儿嫁给他,而且还是一个寡妇。
隋文帝时期已经开始消除门阀士族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他率先推行科举考试制度,从根本上上杜绝门阀士族选官,真正发扬光大科举考试制度是唐太宗时期了,在此之后的唐高宗、武则天等更是推行科举考试,大批的寒族人士进入朝堂,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平衡。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彻底断绝了名门望族通过推荐官员形成望族的可能,根源上断绝特权阶层的形成。
唐太宗时期,国家修编《氏族志》,当时的修编人员居然没有把李世民的陇西李氏排在第一位,而是把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一位,李世民看后勃然大怒,名门望族居然比皇帝还厉害,修编《氏族志》的官员不得不修改,陇西李氏排在了第一位。通过这么一折腾,名门望族肯定要让位于皇帝的姓氏了,打压了名门望族一把。
武曌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共收集了245个姓氏,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录在内,很多科举人员和士兵升级为五品官员的也都在列,而没有官职的名门望族根本不在行列。这是因为武则天家族没有列为《氏族志》中的一员而做的,其实武则天借此打压唐朝的门阀士族,不久后因为唐朝的名门望族反应太大而收回了《姓氏录》。武则天掌权时期重新修编《姓氏录》,继续打压名门望族,彻底断了名门望族的希望,宋朝时期就有了《百家姓》。
唐高宗时期对名门望族,尤其是当时最重要的五姓七望家族的婚姻生活也进行干预,名门望族之间不得随意婚配,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或者备案。但是也挡不住名门望族之间的相互联姻,不过联姻的影响也逐渐降低了。
虽然隋唐对门阀士族不断削弱,但是可以发现,唐朝时期的五姓七望有最少有58位宰相,其他官位的人员更是不计其数。
李治
这里面有一个官僚体系的惯性问题,虽然唐朝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消除名门望族的影响,但是他们在各级官僚体制中仍有很多官员,自然成为宰相以及高官的可能性非常高。
另一方面,既然唐朝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选官制度,采取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有很多名门家族随之改变,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他们相比于普通人员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财富和学习的环境都优越普通人家,自然考中的几率大,进入官僚系统后,多得本家族成员的提携,登上高位的几率也非常大。
荥阳郑氏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案例,这一名门望族在唐朝时期很快没落下去(虽然出了11位宰相),他们没有适应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家族做官没有连续性,自然家族也昌盛不起来了。
宋代以前的王朝,是由贵族统治的,隋唐虽然创立了科举制,可是通过科举而成为官员的人大多数都是跟贵族有关系的,而真正的寒门士子少之又少。
隋唐脱胎自西魏北周的关陇集团,当年杨坚代周本身就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才政变成功,可惜他的儿子杨广一心一意的要削弱关陇集团,结果反而逼得关陇集团成员之一的杨玄感造反,引得天下大乱,隋朝也因此而灭亡。
之后的唐朝之所以能够带兵从河东一路直趋关中,就是因为有关陇集团的支持才得以成功。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到了唐朝逐渐兴盛起来,唐朝那么多有名的诗人,可是仔细一看你就知道,没有几个是寒门出身,如李白,杜甫,李白出自陇西李氏,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他的母亲出自博陵崔氏,是山东首屈一指的家族。
杜甫出自京兆杜氏,在初唐年间的宰相杜如晦 ,中唐名相杜佑和晚唐诗人杜牧都出自这个家族,可想而知杜甫的出身并不低,而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元稹,他的家族是当年的北魏皇族,到了隋唐依然权势煊赫。
说起来,科举制虽然是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一个出身入仕的途径,可是在唐朝并不十分有效,这样的情况得一直到宋朝才能改变,宋朝才是寒门为王的时代。
想考科举,就得读书,而在当时,虽说已经有了造纸术,可是纸张依然很贵,再加上唐朝时期还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术,用的是雕版印刷术,书籍变得更加宝贵起来。
所谓的门阀,是到了唐末五代以来因为战争而被消灭的,如果唐朝一直延续下去,即便有科举制,上升路线依然被少数贵族所保持。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