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

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

2020-07-20 13:06阅读(78)

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看过《三国演义》的亲们都知道,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军,本来他应该效忠曹魏,可他晚年所做的一切,不过

1

看过《三国演义》的亲们都知道,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军,本来他应该效忠曹魏,可他晚年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他的子孙“代魏立晋”打基础。

为何这样说呢?司马懿在70岁时,发动了一场政变——高平陵政变。

政变的导火索就是和曹爽争权,他俩都是曹睿的托孤重臣,竟为一己之私反目成仇。

当时曹爽夺了司马懿的大将军之职,给了他一个空头衔——太子太傅,这使司马懿很不爽。于是他故伎重施,用装病的办法糊弄曹爽,暗地里却磨刀霍霍。

司马懿等待一次翻身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有道是:“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陪着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新年里,祭祖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天赐的良机,对于曹爽来说则是致命的出行,因为曹爽把他的心腹都带在了身边,等于把洛阳城留给了司马懿。

看过电视《军师联盟》的亲们都知道结果,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带领2000死士将洛阳城门关闭,把曹爽拒之门外。

曹爽这个大将军简直是世界上最蠢的大草包,手握兵权,竟然被司马懿忽悠放弃了抵抗,准备投降。



<曹爽剧照>

就在这当儿,曹爽的谋士桓范突破重重关口,从洛阳逃出来找到了曹爽。

当他看到曹爽有投降的意思,急忙劝阻道:“曹将军,你千万不能投降,如果投降是死路一条,将军可挟持魏帝曹芳,召天下兵马勤王救驾,司马懿必败,千万别放弃这大好的机会”。

曹芳不听,始终认为司马懿不会对他下毒手,相信司马懿说的“只要投降,官照做,工资照拿”。

曹爽蠢如猪狗,和司马懿共事多年,他竟不了解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一个人?桓范见无法劝阻,急得大哭道:“曹子丹(曹真)如此英明,却生了一个如猪如狗的儿子”

正如曹操所言:“鹰视狼顾之人不得不防。”

果然司马懿失言,把投降后的曹爽及心腹一干人等皆灭三族,这其中就包括桓范一家三族。



<桓范剧照>

(敲黑板,关键问题来了)

司马懿在灭桓范三族时,桓范的儿子桓揩成了漏网之鱼,侥幸逃脱。

历史真的很有趣,桓范的后代得以繁衍生息,大约过了154年后,桓范的五世孙桓玄灭了东晋,换言之,夺了司马天下的人就是桓玄。

接下来咱们大致了解一下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以及桓玄夺司马天下的经过。

司马懿杀了曹爽后,架空了魏帝,掌握了朝廷杀生欲夺大权,魏帝成了傀儡。

司马懿73岁时去世,他的二儿子司马昭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司马昭成了魏国的权臣。



<司马昭剧照>

当时有句话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说司马昭想做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可惜天不假年,司马昭54岁就死了。

随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爵位。没过多久,司马炎篡夺了曹魏江山,建立了西晋。



<司马炎>

由于“八王之乱”造成了西晋的灭亡,换言之,西晋只有52年的国祚。

西晋灭亡后,司马家族的后代司马睿“衣冠南渡”在建康(南京)建立了偏安政权东晋。



东晋经过103年的风风雨雨,最后被桓温的儿子桓玄灭掉。换言之,桓范的后代终于报了当初灭族之仇。

大亨元年(公元403年),东晋权臣桓温的儿子,大将军桓玄威逼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桓玄筑坛告天,登基为帝。

150年前司马炎也是这样威逼魏帝曹奂禅位的。历史重演,场景何其相似。

桓玄废东晋年号,改元“永始”,建立桓楚政权,国都南京。



<桓玄剧照>

不过好景不长。最后桓玄被刘裕所杀,享年36岁。这就是天道循环,屡报不爽的真实写照。

桓范家族族谱大致是这样的:桓范唯一逃命的儿子是桓揩,桓揩是桓彝的爷爷,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温也是一个牛人)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换言之桓玄是桓范的五世孙。



文/秉烛读春秋

2

提起三国时期,我能想到的只有群雄争霸、三国鼎立,最终还是曹操所属的魏国力压群雄,更胜一筹。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曹氏家族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却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冤冤相报何时了,然而本文要讲的一个故事是,在司马懿夺得曹魏政权之后的150多年后,司马家族的统治依然被取代,在江湖上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

司马懿对曹魏政权有什么功劳?

要说三国之中最能活的人,我觉的司马懿肯定算一个。早年时期,司马懿跟随曹操打天下,智计无双,为曹操的大业立下了不少功劳,建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上下十分震动,曹魏政权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最后也是司马懿一手平定。

曹丕即位之后,司马懿又获得了重用,累次升迁,多担任要职,很受曹丕的器重。没过几年,魏文帝曹丕也死了,死前任命司马懿、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还对太子曹叡交代说:“这几位大臣,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曹叡继位后,魏国又陷入了危机,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立即出兵北上伐魏。司马懿为保魏国江山,与孙权大战,击退了孙权,大胜而归。

诸葛亮北伐期间,曾经积极策反投魏的蜀将孟达,使得曹魏政权边境再次陷入困难,司马懿使计在新城之战中擒获孟达,将这次叛变扼杀在了摇篮当中。

此后,辽东发生叛乱,也是司马懿前去平定的,可以说,曹叡在位期间,是曹魏政权最为危机的时候,也都是司马懿帮助度过难关的。

但不得不说,曹家的子孙似乎都不怎么长命。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留下了一个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仍然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小皇帝曹芳。至此,司马懿已经是四朝元老了。

可以说,司马懿取得这样的地位,是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眼热的,尤其是来自曹氏宗族的不满。

司马懿为什么能够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政权?

曹爽在被定为辅政大臣后,也曾野心勃勃,想要排挤司马懿,以便自己专权,然而曹爽的能力实在是有限,曹爽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张伐蜀,通过这场战争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正是这场战争,让曹爽颜面扫地,十多万大军连蜀地都没有进去,在关中外围就被蜀军打败,这次军事上的失败,魏国损失惨重,兵力大减,也使得曹爽的政治威信降到了极点。

但曹爽不知收敛反而日益张狂,据记载:“(曹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朝中诸位大臣都对其意见不小。

司马懿韬光养晦,开始装病,曹爽派人查探之后就不将司马懿放在心上了。这主要是因为司马懿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古人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再加上司马懿多年带兵征战,身体也有损伤,所以曹爽才会这么轻易的相信司马懿要不行了。

嘉平元年,皇帝曹芳前去洛阳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随行。曹爽前脚刚走,司马懿后脚就从床上跑下来上奏郭太后,请求废除曹爽兄弟,是为高平陵之变。

曹爽的的智囊恒范听说之后,立即去向曹爽献计,劝他先挟持皇帝曹芳到许州,再调天下兵马勤王。

可是曹爽并没有采纳恒范的计策,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鬼话,司马懿说不追究曹爽的过失,还可以享有他原来的爵位。

恒范几人拼命劝阻,从晚上劝到早上,也没能说服曹爽。最终曹爽连同恒范等人一同被处斩,甚至被抄家灭了三族。

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和司马炎几人接连控制了魏国的朝政,最终司马炎在自己父辈的基础上完全把控了魏国,逼魏国皇帝退位,建立了晋朝。

被漏杀的夺司马天下之人是谁?恒玄还是刘裕?

关于司马懿漏杀之人,是谁,还存在一个疑问,有说是恒玄,也有说刘裕。

先来说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刘裕,刘裕的确是真正的夺了司马天下的大赢家。

刘裕带领北府兵起义,打败了恒玄,又杀了晋安帝,最终在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王朝。至此,司马家族建立的晋王朝就彻底覆灭了。

但刘裕却不符合这一命题的另一个条件,刘裕是贫民出身,往上数虽然和汉高祖刘邦能有点关系,但家中实在是落魄,甚至靠卖草鞋为生,后来刘裕参军入伍,才华得以施展,才建立了一番功业。

所以刘裕的家族根本没有遭受过司马懿的屠戮,两者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去,那么刘裕自然也算不上什么被漏杀之人。

所以,真正夺司马家天下的人,并非是刘裕,而是恒玄!

恒玄是曹爽谋臣恒范的后代,从前面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假如曹爽真的听从恒范的,胜负尚未可知。正因为如此,恒范的存在才让司马懿忌惮,不仅要杀了恒范,还要夷灭三族,基本跟恒范有血亲关系的都被杀死了。

尽管司马懿做的很绝,但依然有漏网之鱼,恒范的一个儿子桓揩侥幸逃脱,此后一直韬光养晦,伺机报复。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微,不久就灭亡了,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东晋,经过一百多年的统治,东晋也逐渐很大的内部问题。

在这个时候,恒范侥幸逃脱性命的后人恒玄,在元兴元年三月,攻入建康城,自命为太尉、平西将军、又加之殊遇,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明。

大亨元年十一月,恒玄将自己的冠冕加至皇帝的规格十二旒,又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在十二月三日,恒玄正式登基为帝,改元为“永始”,彻底夺取了司马家族的政权。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质疑,有人说恒玄并非恒范的血亲后代,其实这都不重要了,人们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很明显恒玄夺取司马家族政权的时候,距离高平陵之变已经154年,这也叫报仇?

3

这件事的起源,得从高平陵之变讲起。

曹操死后,老曹家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命短。曹丕39岁死了,接下来的曹睿35岁就死了。所以,老曹家的新皇帝也只能一个比一个小了,而小皇帝就需要大臣辅政。

曹睿死后,确定了两个辅政大臣,分别是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因为曹爽是曹氏宗亲又领着兵权,所以为人就极为嚣张,虽然共同辅政但处处压着司马懿一头。

同时,曹爽的政治能力也不是一般的低。最大的本事就死嚣张跋扈地欺负人而且是欺负了所有人。但是,这家伙却给了所有人报复他的机会。因为你曹爽的确是一直整人了,但谁也没整死,一般整服、就拉倒。

先是对垂帘听政的郭太后动手,逼着郭太后彻底退入后宫,于是曹爽独霸小皇帝。接着又开始对朝堂大臣下手,手段自然是排斥异己、任人唯亲。整人凭手段但也得有实力作保障,于是安排自己的弟弟掌握了宫廷禁军。这以后整起人来就方便多了。接下来,肯定要对同为辅政的司马懿动手,那就曹爽就更不会手软了。不仅把司马懿吓得回家养病,而且还拼命往司马懿控制的关中军团安插势力。



司马懿是出了名的老狐狸,他会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会。但司马懿才不会像曹爽怎么弱智。真正的狠人肯定是要么不玩、要玩就得见血。司马懿要玩不漏声色却能一剑封喉的招数。你曹爽不是要染指关中军吗?这个可以,反正我也老得不成样子了,关中军给你。但是,我儿子以后还得朝堂混,所以就在宫廷禁军中谋个职位吧。于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就掌管了一支宫廷禁军。

以一支宫廷禁军换整个关中军,曹爽以为这买卖做得太值了。但有了这支宫廷禁军,司马懿就可以对曹爽一剑封喉了。等于是曹爽送给了司马懿一把刀,而司马懿就是要用这把刀宰了曹爽。

公元249年,曹爽率领一众曹氏宗亲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给魏明帝曹叡扫墓。但是,朝中大权、宫中禁军都在你曹氏一族手中,曹爽怎么也得留个看家的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家里有个主事的,啥事都好策应。但是,曹爽就是这么草包,谁也不留,老曹家集体出动。




于是,曹爽刚走,司马懿就下令封闭城门,然后请出郭太后,联合朝堂重臣一起搞政变。被曹爽逼入后宫的郭太后,早看曹爽不顺眼了。而朝堂重臣们,一直就被曹爽欺负。所以,司马懿搞政变这事,这伙人肯定是群起响应。但是,大司农桓范却被儿子一通忽悠,偷跑出去给曹爽这个草包报信儿了。

桓范虽然跟曹爽有同乡故旧之情,但关系并不亲近,只不过曹爽欺负了人,但没怎么欺负他,而对他也就那么回事。所以,政变开始,郭皇后就让桓范接替曹羲担任中领军。政变正在进行时,桓范竟能掌握一支军队。所以,司马懿和郭皇后这些人并没有防着他,而且还把他看成了自己人。但这些人就是看走眼了。原因是桓范这个人太贪,要是这时候加入曹爽一党,拿到的好处肯定比现在多。



曹爽一听司马懿搞政变,立即就手足无措了。这家伙平时横行霸道可以,但遭遇真正的政治斗争,立即就怂。但这时候,桓范来了。可以说,桓范才是老江湖,上来就把事情理清楚了,而且提出了一招绝杀之策。

你曹爽带着皇帝去扫墓,司马懿关闭城门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政变。而司马懿政变的合法性,只是一个郭太后,是以太后的名义搞政变。但是,你曹爽手里却握着皇帝呢。所以,首都是被司马懿控制了,但首都之外呢?只要以皇帝名义下令天下勤王,司马懿就必须死。

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甚至都不用天下勤王,阙南的士兵、典农的粮食,还有近在咫尺的许昌,都可以提供支持。而且,我桓范还把大司农的印绶给带来了,打仗要多少粮食、咱们就有多少粮食。

当桓范偷跑之后,司马懿的政变集团也手足无措了。要是曹爽号令天下勤王,这场政变就只能失败了。但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早就看出曹爽是个草包了,而太尉蒋济则更是直言:

范智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真正的狠角色都在朝中,所以桓范就是偷跑出去报信也没用。而曹爽几个兄弟商量了一下,觉得司马懿开出的条件还不错,就是:交出权力、返回封地。于是,曹氏宗族这伙人就带着小皇帝曹芳回去向司马懿投降了。而桓范也没法跑了,只能一边哭一边骂、跟着回去。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曹真曹子丹一世英明,他怎么就生了你们兄弟这几头猪,可怜我们桓家只能跟着你们几头猪灭族了。

后来的结果,就如桓范所言。曹爽只是整人但不杀人,因此,所有被他整的人都有还手的机会。但是,司马懿则是要么不干、要干就得干死,一定不会给曹爽这伙人还手的机会。当然,那个桓范也一样,最后跟着曹爽等人陪葬,被诛灭三族。



但是,桓范有一个儿子桓楷却逃跑了,流落到民间,而且后来还在西晋当了官。关键是老桓家的基因真心不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硬是崛起成为谯国桓氏这个大族。

在衣冠南渡、东晋建国后,桓氏家族居然混成了东晋的当轴士族。王桓庾谢、四大家族,老桓家占其一。

王与马共天下,当王氏败下来之后,桓氏家族立即跟上。权臣桓温垄断了整个东晋政权。桓温主导了几次北伐,而北伐的主要目的根本就不是收复故土,而是制造威望而后篡位当皇帝。后来,刘裕也走得桓温的套路。但是,桓温没有成功,一个原因是阻力太大,其他几大家族也是人才荟萃,搞起来太费劲;另一个原因是桓温死得太早,还没来得及动手就死了。

但是,桓温却为桓氏家族在荆州打下了根基。东晋这个荆州-建康双头政权,老桓家就占了一头。所以,在桓温的儿子桓玄长大后,老桓家就又迎来了一波改朝换代的机会。

之所以这时候出现了机会,也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司马氏好不容易出了雄主司马曜,却被妃子给玩死了,然后司马家就接着堕落;另一个原因是王桓庾谢四大士族轮流当轴,在谢玄、谢安之后,士族出现了人才凋零。皇帝没有好皇帝,士族也没有好领袖。所以,桓玄当真是把东晋宗室和士族大臣们当猴耍得团团转,最后直接从荆州打到了建康,正式篡位当了皇帝,建立了桓楚政权。



当轴士族只是东晋的一个趋势,而在这个趋势之外还有一个趋势已经酝酿成熟。那就是以北府军将领为首的次等士族已经崛起了。于是,司马皇室,在老士族和北府军的支持下,再把桓氏给打了下去。但是,经过桓玄这么一折腾,司马皇室也只能是穷途末路了,彻底灭亡只是转眼之间。

所以说,夺司马天下的人,恰是司马懿当年漏杀之人。这真是一个神奇的轮回。

4

司马懿的崛起离不开曹魏君主的扶持,从曹操到曹丕,以及曹睿,司马懿得到了曹氏三代君主的青睐。就这样,司马懿成为了权倾朝野的重臣,并且在曹芳时代开始和曹爽争夺核心权力。



其实,曹芳刚刚登基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爽还能和平相处,但很快,两人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而反目,开始了明争暗斗的较量。后来,曹爽在心腹谋士桓范的建议下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名义上尊奉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却削去了属于太尉录尚书事的权力。

无奈之下,司马懿只能隐忍,暗中等待机会,期盼某一天曹爽漏出破绽,然后将其一击致命。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为了隐藏实力,甚至开始装病,一直卧床不起。

公元249年,曹爽听说已经卧床两年的司马懿奄奄一息,而且其家人也为司马懿准备好了后事。因此,曹爽放松了警惕,漏出了破绽,准备带着曹芳祭奠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



临行前,曹爽决定把掌握大权的兄弟们全带上。此时桓范站出来说:“你们兄弟手握朝廷大权,掌管禁兵,如果一起出城,万一有人关闭城门发动叛乱,你们谁又能进城呢?”

曹爽听后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司马懿行将就木,早已不是威胁,而除了司马懿,又有谁敢和自己对抗呢?

可谁也不曾料到,司马懿是诈病。等曹爽兄弟刚一出城,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司马懿立刻变得活蹦乱跳,而且还带着两个儿子,以及众多曹魏老臣叛变,他们不仅控制了整个洛阳城,而且还以太后的命令免除了曹爽的一切权力。

此时,曹爽确实慌了神,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过,他的智囊桓范冒着生命危险跑出了洛阳城,在千钧一发之际向曹爽献出了一条妙计,挟天子到许昌,然后以天子诏令号召天下勤王。

说句实话,桓范的策略非常好,可以说是当时曹爽唯一的翻盘机会。然而,曹爽兄弟面对桓范的劝说,想了一夜,黎明的时候把佩剑一扔:“罢了,即使投降,我也不失富家翁!”

桓范听到这句话,那心是哇凉哇凉的,不禁破口大骂:“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怎么生了你们几个猪狗不如的玩意儿,你们要连累大家灭族了!”

骂归骂,桓范改变不了这一切,最终当曹爽投降之后,曹爽、桓范、何晏等人,以及他们的族人全部被杀。



不过!当司马懿下令屠杀他们的时候,有一人却成为了漏网之鱼,那就是桓范的儿子桓楷。

桓楷由于桓范的原因,成为了刑家,不得不隐姓埋名,低调的过日子。但是,到了晋朝建立之后,桓范的后人再次慢慢地崛起,步入了士途。

桓楷生子桓颢(hào)。桓颢生子桓彝,他做到了东晋散骑常侍、廷尉。桓彝之后是东晋著名权臣桓温。桓温之后则是灭掉东晋的桓玄。

当时,由于东晋统治者无能,整个社会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所以桓玄趁乱起兵,在公元402年攻入建康。第二年,桓玄便逼迫东晋第二傻的皇帝司马德宗禅位,建立了桓楚,顺利的夺走了司马氏的天下。

后来,虽然东晋在刘裕的扶持下复辟,但也只是刘裕手中的傀儡,没多久便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除了这个说法,还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说法,那就是“牛继马后”。

这个说法是当年曹魏有一员悍将,名叫牛金。牛金为人勇猛善战,而且还曾击败过蜀汉将领马岱。后来牛金选择追随司马懿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司马懿也因此对牛金异常青睐。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司马懿夺取曹魏大权之后改变了。

当时天下流传这“牛继马后”的传闻,这个传闻来自于《玄石图》。由于魏晋时期的人们对玄学和谶纬之说深信不疑,所以司马懿便请来了星象家占卜子孙运势。



经过星象家的占卜,司马懿对牛姓的官员非常忌惮,于是决定除掉牛金。

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请客喝酒,邀请了牛金,却在暗中下毒杀死了牛金。就这样,司马懿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没想到的是,数年之后,司马懿的孙子琅邪王司马觐的府中出现了一个叫做牛金的小吏。

这个叫做牛金的小吏不简单,竟然和琅琊王妃私通,还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所以后人也曾说是“牛金”夺取了司马氏天下。



僭晋司马睿,字景文,晋将牛金子也。初晋宣帝生大将军、琅邪武王伷,伷生冗从仆射、琅邪恭王觐。觐妃谯国夏侯氏,字铜环,与金奸通,遂生睿,因冒姓司马,仍为觐子。由是自言河内温人。——《魏书》

当然,关于牛继马后的说法,除了《魏书》和《晋书》之外,很多野史也有记载,比如《鹤林玉露》和《容斋随笔》等等。至于真假,千百年来并没有确切的说法。

5

说到这,我们来说一说魏明帝曹睿,曹睿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可以说并没有多少机会掌控大权,虽然位高,但是曹睿不受司马懿掌控。

可曹睿死后,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于是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为托孤大臣,但两个托孤大臣也开始了权力的争夺。

最开始,司马懿的装疯卖傻,骗过了稚嫩的曹爽,于是趁曹爽和小皇帝外出的时候,控制了京城,由于曹爽的懦弱,直接投降于司马家,也导致了曹家军政权力落入了司马家手中,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事件”。

但是,在这件事中有一个人,力劝曹爽,带领天子去许昌,昭告天下,起兵讨伐司马家,而这个为曹爽献计的人便是桓范。

可以曹爽却犹豫不决,他害怕丢掉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桓范又去劝曹爽的弟弟曹羲,但曹羲也不言语,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五更,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桓范。

之后曹爽还是决定投降司马家,桓范痛哭流涕的说到:“曹子丹(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听后仍不理会,他坚持相信自己投降之后,司马懿只会夺去自己的官职,而自己并不会失去荣华富贵。可是事情他想的太天真、太简单了。

不久之后,司马懿以在逆不道罪劾奏朝廷,将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杀死,桓范三族也因此被株连。

桓范之子逃脱

就在桓范被杀的时候,桓范的儿子桓楷,却因为没有在京城逃脱,就此隐姓埋名生活起来,桓楷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桓颢。

桓颢长大之后,此时已经是西晋,他在西晋也担任一些官职,渐渐的桓家又开始走向仕途。

时代的变迁,桓范的玄孙桓温,不但成为了晋明帝的驸马,也因为屡立战功,开始权倾朝野,渐渐的独揽国家大权,并且废立多位皇帝,有心夺取帝位。

任凭桓温操纵朝政十多年,夺取帝位之事并没不顺利,在谢家的阻挠下,桓温一直到死都未能得以实现皇帝梦。

桓温死后,将兵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但自己的爵位让年幼的儿子桓玄袭封,桓玄从小聪明,深得父亲桓温的喜欢,而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长大之后逐渐控制了朝中大权。

桓玄建立桓楚政权

最终,桓玄在杀掉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又解决一大批司马家的重臣之后,在公元403年,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政权。

称帝之后,桓玄却面对多方势力的进攻,最终被刘裕打败,在逃亡时被杀。

很多历史书籍和史学家认为,晋朝是被刘裕建立的刘宋政权取代的,并不桓玄。

但是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权,彻彻底底的将晋王朝推向了深渊,从而开始走向灭亡。虽然司马家不是桓家所灭,但是桓家在司马家灭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历史上有这么一段黑历史,某人把另外一个人的族人全杀了,却只留下了一个人,但是就是这个留下的这个人却将他的杀族仇人家族推翻了,真是命运造化人啊,谁又知道呢。

提到的这个人就是司马懿,下面我们来具体聊聊这段黑历史。

这件事还得从曹真的儿子说起,曹真有个儿子叫曹爽,当时一场战役失败之后,当时他身边的谋士桓范就劝说他不要去洛阳了,更不要去找司马懿,他应该去许昌,但是曹当时并没有听取桓的建议,觉得桓说的意见不可取,而且桓提到的问题也不会存在,所以他连夜就直接回到了当时的洛阳。

当时的司马懿在大家眼里树立了一个老好人的角色,大家都觉得他忠厚老实,是个好臣民,所以当时的曹不听取桓的意见,连夜来到了司马懿所在的洛阳,他觉得司马怎么也不会伤害他,至少也会让他好好活着的,不说给什么官职之类的,至少也应该让他做个富贵人,但是当他回到洛阳的那一刻,他就后悔了,他刚回去,就被司马杀害了,但是司马却没有杀害桓,放过了他,具体是因为什么,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后来又有人偷偷向司马反映,说是桓说司马他们是在造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司马特别的郁闷和生气,直接火冒三丈,然后就直接下命令要处决桓的族人,族灭九族,在这次大屠杀中,司马漏掉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桓的小儿子桓楷,他的小儿子后来逃了出来,在外面躲了好久,偷偷活了下来,并且娶妻生子,安度了晚年。

又过了近百年,又出来了一个人物,叫桓温,他是当年偷偷活下来的桓范的玄孙子,桓温当时的势力很强大,不仅在站场上冲锋杀敌很厉害,而且还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掌握了东晋的大权,带军打败了好多敌国,当时的皇帝就是司马家族的人,司马奕,但是他的皇帝没当上多久,就被桓温给推翻了政权,后来他的儿子桓玄又掌握了国家的大权,皇帝处于忌惮,给他封了一个王位,皇帝企图用这种方式来稳住大权,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不仅仅满足与这一个虚位,所以便利用一些手段让皇帝退位了,从那以后,桓家政权才真正建立。

司马懿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当时他漏掉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后代后来却将他家族几百年的政治统治给推翻了,真是天算不如人算,苍天饶过谁啊。





7

司马懿漏杀此人的后代,结果被对方取缔江山,此人是谁呢?

天下大权你争我夺,特别是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更是为统一打得不可开交,后来魏吞并蜀国、吴国最终形成大统,但是天道轮回,曹氏当权不久又被司马懿夺去皇位,接着由司马家族称皇立帝,由魏改成晋朝,可惜后来司马懿因为漏杀一个人的后代,使得自己的司马皇朝被其夺去,究竟是谁抢走了司马懿家的天下呢?

事情需从曹爽讲起,当年曹军在一场战争中失利,作为谋士的桓范就主动劝他逃往许昌,不要返回洛阳,因为司马懿的那里,可能曹爽年少气盛听不进忠言于是反而倒行逆施,带着人马就赶赴了洛阳城。

后来曹爽有曹氏家族撑腰,而司马懿则带领名门士族在朝廷里一家独大,为此两人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导致反目成仇,接着开启了一连串政权斗争,不过皇权名义上还是属于曹家的,于是曹爽这次就听取了桓范建议,明着是升司马懿的官,但暗地里却是减弱他的势力,后来司马懿饿被任职太傅,而原来的太尉尚书的权利则被曹爽削掉了。

为此司马懿知道曹爽的不简单,于是就老奸巨猾的诈病不上朝,并把自己病弱的消息散播出去,好以此来降低曹爽的防备心。结果,这司马懿十分能熬,连续熬死了曹真、曹休、曹睿以及陈群等一批敌对之人,然后他一直装到8岁的曹芳称帝才露出野心,而此时的曹爽也拿他没有了办法,谁叫名望士族一派都归于司马懿。

而曹家在朝廷的话语权渐渐低落,为此司马懿感到十几已成熟,就发动了“高平陵哗变”带着几千人马一下就攻入了皇宫,而朝中派系纷纷站到司马懿一边,此时曾给曹爽献计的桓范却欲力排众难,一心支持曹爽,甚至还差点威胁到司马懿的这一次政变,为此说明了抢走司马家江山的正是桓范。

后来司马懿成功夺走魏朝大权,于是就秋后算账,把桓范定了一个大罪诛灭三族,身为曹爽谋士的桓范可能承蒙大势已去就偷偷的把亲儿子跟一些家眷提前从往异地逃生了,没逃出来的桓家族人几乎全被司马懿所灭,唯独这一支逃出来的家人得以幸免,为了逃避司马家的追杀,桓范之子等人皆全部改名换姓低调发展,一直等到西晋衰亡,东晋崛起之后桓范子孙们才出来进入仕途任官。

东晋时期,桓范后代们逐渐在官场得意而且培植了两代人,其桓家子弟桓彝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势大财粗十分得有威望。不久,爆发了王敦之乱,桓彝趁机率兵前往平复,因此名气大增,转而深受天下百姓拥护,到了桓温时代他表示得更为出色,因此才气逼人高大威猛之故,得以跟晋明帝联姻,把南康公主嫁给了他。

从此桓家就步入了皇亲国戚时代,桓温一下子就被东晋皇帝赐封驸马加都尉,镇守荆州要城,兼任荆州刺史跟安西大将军,到这里,桓家在朝中的权力可谓是越来越大。之后桓温奉命启动北伐战争,带兵杀入川地平定汉室剩余小朝廷,这一次战争桓温仅用了1年左右就完全搞定,因此名声远扬威望大增。

东晋朝廷的司马家派系担心桓家的势力越来越大,就急忙找对手来牵制对方,甚至宁愿丢失北伐成功的机会,也不想让桓温如此得势,然而桓温不负众望赢得了战争,后来桓温回过头来就找了一个借口把晋帝司马奕给废掉了。

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逼司马家交出帝位,从此改为桓家的天下。

8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夺一家一姓之天下,有两个标准:1,改朝换代,让江山换个主人。2,李代桃僵,虽然王朝没有更迭,血统却是换了。

东汉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朝野都相信谶纬之学。光武帝刘秀还曾经跟公孙述辩论过“代汉者,当涂高”的官方解释权的问题。在三国时,有更多的谶语被宣扬出来,《三国演义》里对此有很多描写。

话说在魏明帝时,民间有谶语称“牛继马后”。曹睿也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过他并不知道什么意思,毕竟曹魏的天下看起来还稳固的很呢。这什么马,什么牛,任谁也想不出跟曹魏会有什么关联。

曹睿驾崩后,曹爽倒行逆施,终于惹得天怒人怨。司马懿趁机发动高平陵政变,很快掌握大权,随后开始培植党羽,准备篡夺曹魏天下。

司马懿自然也是留意到了这个谶语。曹操对“三马食槽”没有上心,结果成就了他们司马家,司马懿可不想再重蹈覆辙。

司马懿手下有个将领叫牛金的,端的是一员猛将,也曾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勋。司马懿以军事起家,心里对此十分忌讳,怕牛金将来会对子孙不利。

这天,司马懿就派人请牛金赴宴,暗中在酒中下毒。牛金为人坦荡,没有提防之心。“饮之即毙”,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司马师不解,问道:“牛金可堪大用,奈何杀之?”司马懿训道:“谶书有预言,马后有牛,不毒死牛金,子孙将有后患啊!”

这牛金已死,司马氏子孙便可高枕无忧了吧。殊不知世事难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

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一个同样姓牛的小吏(《建康实录》称其名为“牛钦”)勾搭成奸,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司马睿。

这个司马睿原本是小宗,司马大宗的那些王爷比起来出身低多了,奈何他命好,封到了扬州,做了安东将军。而此时北方,因为这些金枝玉叶的王爷们争权夺利,引发了“八王之乱”,随后又是胡人南侵,晋室江山眼看不保。司马睿于是南下,到了南京做了江东之主。

此即史书所言,司马睿并非皇族血脉,而是琅琊王府某牛姓小吏的儿子。只是因为有“牛继马后”的传言,导致了战将牛金被冤杀。

后人遂对司马氏不甚恭敬,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这个典故,被收录到众多的正史记载,《宋书》、《魏书》、《晋书》、《旧唐书》、《鹤林玉露》、《容斋随笔》、《宾退录》等书也有相关描述。

不知道东晋的皇帝们是不是对这件事也清楚,不过晋明帝司马绍在听到其他人说起司马懿父子在篡夺曹魏政权前后的所作所为时,大发感慨:“若此,晋朝天下其能久乎?”

这晋明帝能说出这话,应该对自己的身世会有些了解,其意可能是“司马氏父子欺凌孤儿寡母得来的天下,该当败亡在谶语里应验的牛姓后人身上。”

当然,关于这个谶语,最后应验到谁身上,史家还有两种说法。有一说,牛谐音刘,应验在刘裕建宋灭晋上。还有一说,应验在北魏国主拓跋什冀犍身上,因为他的名字的意思就是一头野牛。

不管怎样,那个叫做牛金的将军,死的很冤枉。


9

西晋亡于匈奴刘渊,东晋亡于宋公刘裕。但是,东晋确实有一个人差点导致王朝灭亡,这就是后来自称桓楚皇帝的桓玄,他还有一个更出名的老爹叫桓温,两人都是三国曹魏大臣,大司农桓范的后代。




桓范于建安末年入丞相府,在武帝、文帝时期并不受重用。魏明帝时期,桓范的才学得到皇帝的欣赏,历任中领军、尚书、 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正始年间,桓范出任大司农一职,明帝御崩,命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八岁的齐王曹芳即位。曹爽大权独揽,极力排挤太尉司马懿,因此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司马懿都是有职无权,郁郁不得志。

高平陵之变,“智囊”桓范怒骂曹爽“如蠢猪尔!”



桓范雅号“智囊”,是一个清廉节俭,正直无私的人,曹爽三兄弟掌握曹魏大权后,桓范颇得重用,曹爽刚愎自用,是个有勇无谋的庸才,三兄弟总揽朝政,嚣张跋扈至极。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兄弟随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拜谒,临行前,桓范劝阻曹爽道:“大将军总揽朝政,掌握禁军,今随陛下出郊谒陵,不宜兄弟一起出城,倘若京城有变,城门被关,大将军与陛下又该怎么进城?”曹爽不听,颇为自信的说“谁敢做这种事?”桓范听罢直摇头,于是曹爽三兄弟带领部分禁军出城了。

高平陵谒陵,曹爽三兄弟倾巢出动,这是太傅司马懿千载难逢的一次发动政变的机会。果真如桓范所料,洛阳城门关闭,司马懿以太后之名,欲以桓范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军队,桓范因为皇帝还在高平陵,于是假诏命带着大司农印出城去找曹爽。



洛阳城关闭,惊得曹爽兄弟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桓范建议曹爽带皇帝去许昌,在那里以皇帝名义号召天下勤王。但曹爽贪生怕死,贪恋洛阳城里的荣华富贵,情愿去官为民,交出大权,以为这样就可以保全性命,保存家族。桓范见如此,哭着说:“曹子丹真大英雄。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就是蠢猪般,怎会料想今天因为你的原因而使我灭族矣。”

事败被诛,夷灭三族



高平陵之变发生后,曹爽三兄弟都被罢免官职,桓范与魏帝一同回宫。至洛阳浮水桥北,司马懿已在那里等候,桓范于是下车叩首,一言不发,司马懿大声叫桓范说道:“桓大夫这是干什么?”车驾入宫,朝廷下诏桓范官复原职。

事情到了这里好像就算结束了,但桓范的厄运才刚刚开始。当时放他出城的洛阳平昌门守将司蕃到官衙自首,道出桓范在出城时曾说出太傅谋反的事,司马懿因此非常愤怒,我惜汝忠心为国不究前事,汝却反诬我谋反,诬告谋反之罪怎可轻饶?

桓范最后被控以诬告谋反之罪而送交廷尉,与曹爽等人并为一党,一同处死,并诛灭三族。

一子脱逃,后代差点灭亡东晋王朝

桓范因为高平陵之变而被夷灭三族,但他的幼子桓楷却顺利逃脱,为躲避司马氏的追杀,桓楷与家人隐姓埋名,深居简出,过着不为人知的隐世生活。



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后,三国统一,历史进入了西晋时期。晋惠帝年间,爆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迅速衰弱。这个时候,桓范后人再也不必躲躲闪闪,可以光明正大的承认自己桓范后人的身份了。桓范的玄孙桓温,在东晋王朝功勋卓著,位极人臣。桓温灭谯蜀、讨后秦、攻前燕,任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成为东晋王朝的第一权臣,桓温还效仿司马懿废魏帝曹芳,把东晋皇帝司马奕给废了。

桓温的儿子桓玄则更进一步,直接把晋帝废了自己当起了皇帝。元兴二年(403年),桓玄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取代东晋建立桓楚政权,如司马炎代魏建国事。真是一报还一报,司马家当年屠灭桓范三族,却漏掉了一个人,后代效仿司马氏篡魏自立,算是报了国仇家恨。


只可惜,桓玄篡晋实在是不得人心,桓楚政权存在没多久就土崩瓦解了,并最终成就了另一个当世枭雄,这就是后来灭亡东晋建立宋朝的刘裕。

10

答:这问题,问得真是!

要不要真说得这么邪乎?!

我注意到,自从田余庆先生考证出东晋大枭雄桓温是三国名士桓范后人这一结果后,网上就出现了许多诸如“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司马懿杀了他全家,他的后代灭了司马家的天下”、“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此人三族,有一人侥幸逃脱,他的子孙亲手灭晋”之类神神道道的文章。这,应该是田余庆先生始所未料的吧?

但是,我想说,别睁着眼睛说瞎话好不好?

司马氏的晋朝政权是灭亡在桓姓人手中的?

稍微懂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人都知道,灭司马晋者,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后人刘裕也!怎能生扯到是桓范后人的身上了呢?

再者说了,桓温的儿子桓玄的确是威逼了晋安帝禅位给了他,但他的桓楚政权所能控制的势力范围仅为江陵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一带,面积小得可怜,除了这一块“自留地”,都没有谁肯听命于他,这也算是“夺司马天下”?

而且,桓玄自己称帝的时间是公元404年1月1日,而他本人身死名灭的时间就在同年5月,前后时间不过短短四五个月!

桓玄一死,其堂兄弟桓谦就把国玺奉还给了晋安帝。

看看,还真不能说桓玄灭了司马晋,更不能说夺了“司马天下”。

还有一个问题特别要说的是,桓玄真是桓范的后代吗?

这只是田庆余先生的猜测之言而已,并非定论。

田庆余先生猜测的依据,其实很简单。

他是发现桓玄称帝后,只追尊其父桓温为“宣武皇帝”,太庙都只供奉桓温,没有追尊祖父桓彝或以上的祖宗。因此认为:桓玄的祖上很可能就是三国时被司马懿诛三族的桓范,桓范漏网之子孙桓楷、桓颢等人到风头过后,才出仕晋朝,桓玄代晋之后,不愿揭示桓氏家族历史的真象,所以讳莫如深,尊不及祖。

这种依据其实是很薄弱的。

那么,我也来说说我的依据。

桓玄的才能,与他的父亲桓温比较起来,实不及他父亲桓温的一个小指头。

桓温此人,恩怨分明、有仇必报。

桓温的父亲桓彝在南渡后名气极高,跻身江左八达之列,但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杀害。

十五岁的桓温知道泾县县令江播为幕后策划者,枕戈泣血,誓报父仇。

可惜江播命短,等不到桓温动手,就自然死亡了。

桓温不依不饶,把仇恨撒在江播儿子的身上。

江播共有三个儿子,他们在为父守丧时,料定桓温会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了兵器。

但没有用,桓温就像古龙武侠小说里的侠客,说来就来,先手刃了江播长子江彪,后来又追杀另外二子,血债血偿,报了父仇,方才心满意足。

而在桓温权势熏天的时候,他要取代司马晋政权,其实是易如反掌的。

但他一直踌躇未定、犹豫不决,以至拖到了第三次北伐失败、名气大跌——不过,即使在这个时候,他仍是有能力篡位自立的,却仍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终使司马晋躲过了一劫。

想想看,如果桓范真是桓温先祖,那司马晋可是负有桓温家的血海深仇,以桓温这种有仇必报的性格,只会记着司马家的仇、不会记着司马家的好,早就动手干他的了,还犹豫个鬼啊?

所以,有些人为了炒作,故意用“宿命论”的调子来吸人眼球,说司马家诛桓,桓又灭司马氏。这种说法,实在牵强。

这个话题,以前我也郑重解释过了,灭司马晋的是刘裕,不是桓玄。

但还是有网友死活要往“宿命论”上套,他的眼珠子一转,说,司马晋灭了刘邦后代刘备建立的蜀汉,然后刘邦兄弟的后代刘裕又灭了司马晋,这算不算轮回?

好吧,我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