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北京圆明园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我们有必要将它恢复原貌吗?

北京圆明园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我们有必要将它恢复原貌吗?

2020-07-20 12:30阅读(61)

北京圆明园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我们有必要将它恢复原貌吗?:第二次鸦战争时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

1

第二次鸦战争时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被烧,不仅是人类文明被毁,也是贫弱、落后被凌辱的悲惨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永远的心痛。

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作为不忘历史,警钟长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就很好。坚决反对重建、恢复原貌的想法。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为国家复兴,综合实力的提升多做实事。

2

文史十八拍认为,作为与法国凡尔赛宫并称世界园林史上的两大奇观的圆明园,不是你想恢复就能恢复得了的,恢复不好反而画虎类猫,反而伤害了圆明园的固有的名头。所以我认为没必要恢复。

具体理由如下:1.保留原状,可以激励国人牢记国耻,“痛打”汉奸,防止悲剧重演。

2.恢复难度太大。同治十二年(公元1783年),清政府曾决定对圆明园进行重修,但困难重重。今天虽然资金没问题,科技也很发达,但要恢复到过去的“原貌”,技术上的难题还有很多。

3.即便恢复了,也只能恢复其“形”,难以恢复其“魂”,那些代表圆明园精华的文物等无法恢复。

4.圆明园内剩下的可供恢复“原貌”的遗存不多,不存在恢复“原貌”的基础,新建式的“恢复”毫无意义。

以下是我的详细论述:

1. 保留原状,可以激励国人牢记国耻,“痛打”汉奸,防止悲剧重演。


(圆明园的残影,永远是民族的痛,留下印记,防止悲剧重演。)

“圆明园珍宝山积,中国精华之所萃,毁此亦可偿所愤也。”说这话的,是一个中国人,正是他极力劝说联军司令额尔金毁掉圆明园可报大仇,才有了圆明园的大劫难。

这个中国人,叫龚孝琪。说起他,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货色,但要说起他的老爸,那才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老爸,就是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龚自珍是道光年间的礼部主事,主张“更法”、“致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他曾预见到英国可能侵犯中国,建议加强战备,抵制英军。但龚自珍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长子龚孝琪居然在日后成为英法联军的走卒,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龚自珍预见到英军可能侵犯中国,要抵制,但他的大儿子却成为英法联军的“带路人”,可悲可叹。)

据孙静安《栖霞阁野乘》记载:龚孝琪,原名橙,后更名公襄,字孝琪,晚年号米伦,浙江仁和人。他自幼好学,天资绝人,其父龚自珍的藏书,他全部看过了;青年时代,他随父亲到北京,但其人性格古怪,寡言少语,轻财、侠义、好游。道光十四年,他参加京北乡试,没有考中,便发誓永远不再进考场了。他老爹去世后,他就跑到上海住下来。

人到中年后,龚孝琪生活过得落魄起来,没银子吃饭,就靠买书维持生计。在这个时候,他就认识了英国驻上海的副领事托马斯,成为托马斯的师爷。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托马斯任联军司令额尔金的通事,龚孝琪也因此和额尔金认识了。起初,额尔金准备进攻北京城,但龚孝琪极力阻止,建议抢掠圆明园。额尔金便听从了龚孝琪的建议,带领联军绕过德胜门直捣海淀,奔向圆明园。当时,龚孝琪也随军前往,他骑马首先进入圆明园,并取走了一些他喜欢的金玉重器。


(火烧圆明园三年后,已出任印度总督的额尔金被雷火劈中房子,自己活活烧死。算不算活该?)

最了解敌人的,还是敌人内部的人。作为大清子民,龚孝琪当然了解自己的国家情况。因此由他做“带路人”,给联军司令指明目标,圆明园的下场也就可知了。如果没有这个汉奸“带路”,圆明园不一定会成为英法联军的直接目标,也就可能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国耻了。

所以,保持圆明园废墟的现状,使每一个参观的国人都会联想到这样的一段屈辱历史,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我们更应该从这段历史中,读出“汉奸文化”对我们民族所造成的惨痛教训。因为历史上,不仅有一个龚孝琪,还有更多的“汉奸们”,比如抗战中的诸多汉奸,对我们民族的伤害极为严重。且这种群体也很难保证不会再出现,所以保持圆明园遗址的现状,也是对那些想做汉奸的人的一种提醒。


(额尔金的日记。其在日记中说,既能打击咸丰皇帝,又不吓跑京城最后一批官员致使无法谈判的最好办法,就是火烧圆明园。)

最后交代一句龚孝琪的下场:龚孝琪因为其汉奸行为,弄得众叛亲离,世人都是唾骂不已,他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时候,他也大发其财,之后便又回到上海,把劫掠来的珍宝变现后大肆挥霍,不久便涤荡殆尽。这时候,他的东主托马斯也死掉了,他没了经济来源,生活更加潦倒落魄。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一片唾骂声中发狂疾而死,时年53岁。

很奇怪,当时的清政府怎么没有给他弄个汉奸罪把他杀掉,让他多活了那么多年。

2. 圆明园追求无穷无尽的变化,同治十二年曾决定重修,但困难重重


(疑似圆明园被烧毁前的照片,曾经轰动一时。现在,我们无法想象该怎样恢复这样的建筑。)

要说恢复圆明园的“原貌”,从技术上来讲,我觉得就已经不可能了。现在的技术,虽说能建几百层的高楼大厦,但要恢复古建的“原貌”,已经很难做到了。不少景区,“古建”看上去古香古色,也只是伪古建而已,离古建的“原貌”,已差十万八千里了。仅仅是房梁上的榫卯结构,古代是一根钉都不用的,那么庞大复杂的结构,全靠木制构件的巧妙拼接结合而成,现在还有几个木匠会这种手艺?再说木制构件及其他地方的上色问题,现在新建的“古建”上的颜料,全是化学颜料,顶多能坚持二三十年而已,但古建上的颜料,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会掉色,为啥?其使用的是天然的颜料,加入了特殊的工艺,恐怕现在很难做到了。


(圆明园的布局复杂得令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恢复的。)

事实上,圆明园的复杂程度,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圆明园的修建,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经过诸多的历史侵染,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人们曾将中国的圆明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宫并称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两大奇观。也足可见其不同凡响之处。这个,今天的人们未必能驾驭得了。


(康熙把他记忆里的江南,搬到北京城来了。)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那是一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早在辽、金时期,帝王们便看重了这里的绝美景色,相继在此营离宫和殿堂,明代便已经初具规模了。

清朝康熙时期,开始大规模营造圆明园。康熙曾经六次南巡,江南的灵山秀水让其很难忘记,终于在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以后,让人仿照江南园林的特色,在北京西郊营建苑囿。从此以后,清代的历朝帝王更是不遗余力地对圆明园加强管理和营造、修缮,以至于皇帝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圆明园度过的,皇宫仅仅成了举行大典仪式的地方。


(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它的每一处地方,都让人感到新奇。)

王闿运载《圆明园宫词》中,把圆明园形容为“移天缩地在君怀”,这里的每一处地方都让人感到新奇。就宫殿而言,虽然它是以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为主,但却极富变化,屋顶有庑殿顶、歇山、硬山、挑山、悬山、卷棚等各种样式,其布局也有工字、口字、田字、井字、偃月、曲尺、扇面等,在统一和均衡之中,追求无穷无尽的变化,避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刻板、滞腻的成分。


(圆明园可谓“万园之园”,园中有园,楼、阁、轩、榭,各种景致遍布,现在恢复需要很大功夫。)

在圆明园中,还有一处西式的宫殿建筑,统称为西洋楼,共占地一百多亩,是由任职于清宫中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将友宁和王致诚等外国人设计和监工建成的。

圆明园实际上由圆明园、长春园河万春园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许多附属花园。在圆明园三园中,共有著名风景100多景。每一组建筑中,又包括了许多的楼、阁、轩、榭;仅仅是一个长春园的“狮子林”一个景点,就包括了十六个景致,每一个景致内又有无数千变万化的壮丽建筑,给人以意趣无穷的感觉。


(圆明园如此耀眼的景致,还能恢复到多少?)

所以,由上面可以看到,圆明园不是你说想建就能够建造的。首先,银子得够,这个工程的花费,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以现在花钱的水平,花上上千亿不一定能听得到水响。其次,复杂的工艺与设计,现在不一定能恢复得了。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政府决定对圆明园进行重修,但困难重重。昔日的圆明园盛况,只能成为同治、光绪及慈禧太后的向往和留恋了。

3. 圆明园被抢劫一空,“人类文化的精华”没有了,怎么恢复?


(像这样的文物,重新恢复圆明园时,还能建造得出来吗?)

圆明园之所以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并称世界园林史上的两大奇观,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园林建筑的典范;其二,是“文化的精华”所在地。而今,“文化的精华”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恢复了其建筑的“原貌”,也无法恢复其“灵魂”——“文化的精华”。

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时,开始并没有发生抢劫事件。但没过多久,这些来自异域的魔鬼最终难以抵御圆明园那些精美的文物、珠宝和工艺品的诱惑,“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结伙,冲上前去抢劫,毫无纪律”。


(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疯狂的抢劫接着就开始了。)

据英军当时的书记官斯文侯记载:“十月十七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和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园秩序最乱。法国兵营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带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物,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

法国人高第尔语在其文章中写道:“……浓烟直冒,渐渐冲上天空,表明这件工作(即焚园)已经开始了;当白天慢慢过去,烟雾逐渐加大,并且越来越浓密,飘飘荡荡,仿佛是大片的云彩,罩盖着北京;并且又像是一个可怕的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样子。当我走近行宫的时候,火声噼啪噼啪地响着,足以使人震惊……圆明园很迅速地变成了一片蹂躏不堪的景象,但是墙垣以内,还有残余的物件。许多闲人在四处奔跑,东探西望,虽是穷僻的地方,都不绕过去,因为现在他们是被允许的,随心所欲地去抢劫了。”


(这些文明人的到来,却体现来野蛮人的作风,圆明园的精华被洗劫一空。)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参与其中的人物的描写,也是惊心动魄。根据马卡吉的记载,焚烧圆明园,是由马队分头进行的。在放火焚烧的同时,官兵们的劫掠也很疯狂,他们还将抢劫来的各种宝物用拍卖的方式出售,所得款项再分给士兵。尚未拍卖出去的五光十色的宝物,充满了官兵的帐篷。

在参加抢劫的官兵中,有一位英国陆军军官,名字叫赫斯利,他因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劫来的古董财富,而获得了“中国詹姆”的绰号。他还以此为荣,并用这个绰号来命名自己的著作。1912年,80虽的赫斯利出版了《中国詹姆》一书,书中叙述了52年前如何在中国抢劫圆明园宝物,如何在回国后发财致富的经过。从其记载中我们知道,很多士兵并不识货,“我看见华尔怀里抱了一个盘膝默坐的大佛像,从佛像的重量上我直觉它是金铸的,立刻告诉华尔,可是他不相信……几天后,华尔终于把他的金佛像卖给了一个随军贩卖酒食的犹太人,得到676磅。”


(反对拿破仑三世统治而流亡英吉利海峡某座岛屿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则在一封著名书信:《给巴特勒的一封信》中谴责英法联军毁掉和抢劫圆明园。)

可以说,圆明园最精美的文物,都被英法两国劫掠而去。据《石渠宝芨》记载,圆明园收藏有历代书画200多件,或被烧毁,或被劫掠。如唐人所摹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沈源所画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现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没了“文化的精华”,便没了圆明园的“灵魂”。即便恢复了,又有多大实际意义呢?

4. 圆明园里还剩下多少东西可供“恢复”?


(圆明园海晏堂中的十二生肖,也是流落在世界各地。)

我们要想恢复圆明园,就必须知道圆明园里还有多少东西可供“恢复”?

事实上,圆明园太大了,八国联军的大火,并没有把它烧得一干二净。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对圆明园进行调查,但确实有一些完整的建筑还存在,并有太监在看守。这也是同治十二年曾决定重修圆明园的基础。

但这点基础,后来也不复存在了。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光绪和慈禧逃往西安,圆明园再次成为侵略者的目标。与此同时,清政府的八旗兵和地痞流氓也在圆明园内四处抢劫。这使同治和光绪两朝重修的圆明园内的建筑基本上被损毁了,只留下一些大型石构件。


(残存的石构建,在北洋军阀时期被各路军阀盗走不少。)

剩下的一些石构件,又被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们盗走了。其中,有徐世昌搬走了鸣鹤园与镜春园殿宇的木材,王怀庆拆走了舍卫城和安佑宫、西洋楼的建材,张作霖为修建自己的墓地,盗走了一些汉白玉石料……有证据表明,自辛亥革命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车辆从圆明园运出各种物品。到了解放初期,由于疏于管理,圆明园内的遗存仍在遭受着破坏。

那么,现在想找圆明园的遗物,在哪里还能找到呢?在国外,除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外,法国枫丹白露的中国宫和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里,还存在着不少。


(法国枫丹白露的中国宫,其收藏文物就来自中国,有多少是在圆明园掠夺的?)

在法国枫丹白露的中国宫,其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屏风、宫扇。展室的左侧依墙是两个大多宝阁柜。透过玻璃可见珊瑚、田黄石、白玉等雕刻摆件,传世的青铜器、精美的瓷器,清代皇帝夏天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还刻着记录乾隆六十大寿举行百叟宴盛事的文章。展室的另一侧是几个大展柜,里面全是大型器物。中国宫内所有展品说明牌子上,都注明这些文物是来自中国。

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其收藏品中除了蒙茨(1887年来到中国在海关任职,做过袁世凯的骑兵教练、团长、总指挥等,在华50多年)从中国收藏的2500件古代文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外,在其中一层陈列室内,几乎全部陈列的都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等,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有一幅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使人们看出部分石雕的原来位置。这个陈列室起名就叫圆明园厅。


(圆明园内,现在留存的文物遗存并不太多了。)

还有不少圆明园文物虽然还在国内,但却早已离开了圆明园了。比如,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有圆明园的“兰亭八柱”铜人承露盘(露水神台)的石座、长春园西洋楼和远瀛观的美术石栏、“海岳开襟”和“别有洞天”的太湖石,这些都是建造中央公园(中山公园的前身)时移过去的。


(还有多少文物遗存流落在圆明园外?)

在北京大学内,有来自圆明园安佑宫的三座华表、一块龙凤丹陛台石阶、一对汉白玉麒麟,有来自长春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两座喷水台、观水法宝座正面的五块石屏风(现已退回圆明园原处),另外还有很多其他圆明园遗物散存在北京大学校园内。

在北京图书馆,有来自安佑宫的一对华表,长春园大东门的一对石狮子,文渊阁的两块石碑及一些昆仑石,太湖石、汉白玉座等。

在北京颐和园内,有来自安佑宫的丹陛台阶石,长春园二宫门的一只铜獬豸。

由上不难看出,要恢复圆明园,圆明园内所剩下的东西本身就不多了,怎么恢复呢?按照现代人的思路使用现代人的建筑材料去恢复?还是别糟蹋圆明园的名头了。不如不弄。

3

1860年慈禧太后关押了光绪皇帝,因为光绪皇帝想改革,想改变晚清时期的面貌,想把落后的保守的晚清,改革成为新的晚清,当时的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梁启超的新思想,光绪皇帝的确想做一番事业出来,改变晚清时期的生活面貌。


可当时的慈禧太后不同意康有为,梁启超的改革的思想,其实不管是什么朝代都是通过改革而发展的。


秦朝的商鞅变法也把秦朝变得强大了,所以,当时的梁启超,康有为想改革是对的,光绪皇帝也坚信康有为 ,梁启超这样的新思想能够把晚清变得强大,可慈禧不同意,就追杀梁启超,康有为,并把光绪帝给软禁起来。


所以,当时让八国联军找到一个理由,说要慈禧放光绪帝,不然的话,就联手攻打晚清,当时的晚清的确是内忧外患,义和拳在内发动起义,义和拳开始在各地杀洋人,因为洋人欺负中国。


慈禧看到义和拳在杀洋人,自己的底气就十足,就准备和义和拳联手攻打洋人,并向12国宣战。


但是,如果义和拳和晚清之间如果没有矛盾的话,这场八国联军侵略晚清的事情就会失败。


因为慈禧当初派人镇压义和拳,不管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镇压过义和拳,所以,义和拳虽然是和晚清的慈禧一直对外,但因为前面该解决的矛盾,未得到解决,所以,义和拳把晚清当时抗击洋人的领首的一家人给杀了,为了是报仇。



这就因为内乱让八国联军找到更加侵略中国的一个机会,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其实当时的八国联军没有多少人,如果义和拳和晚清没有旧怨的话,两人一致对外是可以成功的。


因为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这老人,又是瓜地,又是赔款,还签约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件》等等,慈禧这女人是思想不正确,一直就想逃到东北去,所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因为慈禧这个女人,给八国联军找到机会。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不但火烧圆明园,还在中国烧杀抢掠,抢走了我们中国的很多文物,现在把抢走的文物拿出来拍卖。


圆明园的里面很多宝贝都是被八国联军给抢走了,其实,现在圆明园已经是保护起来了的公园,恢复原貌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能够看到百年屈辱,让我们每个人都要清楚的记住,落后就会挨打,我们必须强大,必须强大,强大是没有人敢欺负的。

4

没有必要。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并且修复需要耗费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全没有必要。历史在心,不在物。

5

我觉得没有任何必要把圆明园恢复原貌。

提到圆明园,我们都知道它是英法联军烧掉的,但却不知其前因后果,今天我就跟大家简单说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860年,咸丰在位的第十个年头,此时的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不断攻城夺寨,外有英法联军的步步紧逼。5月,英、法联军集结完毕,英军把700艘军舰开入渤海,在大连驻扎陆军1.1万余人,法国军舰40艘也开进了渤海,在芝罘驻扎了6700余名陆军。初八,英、法两国政府对中国宣战。

  • 太平天国

英、法联军的强大吓坏了当时管理对外事务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何桂清,于是何桂清上奏请求议和,何桂清的请求被当时还很有信心的咸丰帝驳回。但不久,见到英、法联军强大的咸丰改变了态度,他担心抵不住英、法联军攻势,又担心英、法联军与太平天国合作,大清基业毁于一旦,因此,他下令驻守僧格林沁不得首先开炮,并寻求与英、法和谈的途径,正是这一命令让清政府失去了趁敌登陆未稳而进行打击的先机,英、法联军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登陆行动进行了整整二十一天,接下来,英、法联军首先占领了大沽西北的新河,然后占领了大沽西侧的塘沽,至此,大沽炮台正面防守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僧格林沁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但僧格林沁是咸丰的心腹,他担心僧格林沁带领的军队失败,清朝将无人统兵,无人打仗,因此命令僧格林沁率部回守天津,另派可靠大员代守大沽炮台,同时下旨派大臣前往英、法联军和谈。

英、法联军漫天要价,咸丰不能容忍,想要背水一战,但与英、法联军的交战一度不利,使他难以下决心。八月初三,英国使团中文秘书巴夏礼,又提出进京换约时须向咸丰帝亲递国书,这刺痛了咸丰帝,加上他从历次大臣的奏报中,误以为巴夏礼是英方的主谋,于是下令载垣扣押了巴夏礼,于是谈判再一次破裂。清政府与英、法联军再启战端,僧格林沁派出2万大军与英、法联军先头部队四千余人展开激战,清军死伤无数,却冲不破英、法联军的炮火,英、法联军仅仅只是耗尽了弹药。这就是八里桥之战,八里桥之战后,清军溃不成军,偌大的北京城失去了最起码的抵抗力。咸丰帝第二天就从圆明园逃向了热河,命令其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负责议和。

  • 八里桥之战

十二日,英、法联军到北京朝阳门外,要求先释放巴夏礼等人,再决定议和之事,二十二日,英、法联军在德胜门外再次击败僧格林沁部下的清军,随后闯入圆明园,大肆掠夺、抢劫。清朝被迫于二十四日释放巴夏礼,而英军统帅额尔金借口巴夏礼等人遭受苛暴,下令火烧圆明园,九月初五,英军执行这一命令,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的大火三日不绝,北京城的居民抬头即可看到西北方向浓密的硝烟,这座历经90余年才修建而成的、耗银上亿两的东方名园和艺术殿堂,被侵略者一把火烧成了灰烬。各种奇珍异宝被抢光了,雕梁画栋的精美建筑也被烧光了,只剩下一些烧不尽、打不烂的石柱,还保存在那里,向世人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并且记录了清朝统治者们丧权辱国,屈服于外敌的耻辱。

  • 被烧后的圆明园

慈禧垂帘听政后,早就有修复圆明园的意图,同治七年(1868年)曾让安德海指使满洲御史德泰奏请修复圆明园,但被奕?驳回。同治帝亲政后,为讨慈禧欢心,决定重新圆明园,由于内外臣工一致反对,同治帝被迫收回成命。

时至今日,网上有很多人讨论是否有必要重修圆明园,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被烧后的圆明园对我们后人有警醒作用。它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它记录了英、法侵略者的暴行,也记录了清政府的无能,它让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其次,重修圆明园耗资太大。最初,圆明园花了90余年、耗资上亿两白银才修建好,现在重修的话,即使有现代机械工期会快一点,但资金可能花费更多。

最后,圆明园的奇珍异宝都被侵略者抢走了,即使把圆明园的格局外观修成一模一样,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因此,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地去修复圆明园,还不如留着,作为控诉外国侵略者罪行的有力证据,同时,让后人警醒。

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并给我点赞、评论和转发哦!

6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文物古迹都是经历过很多次战火损毁又重建的,如果说被破坏了就不管了那下一次朝代更替也许就会彻底被遗忘放弃,几百年后也许圆明园就不复存在了,如果重建至少可以让后人重视并记住这一历史古迹,耳濡目染总好过道听途说,横店复原了圆明园十八景,但是只是商业化的复原,很多细节一对比资料就知道并不到位,今天的技术水平如果要复原就要做到修旧如旧,还原历史,让后人可以亲身感受到当年灿烂的文化

7

既然是历史的见证就应该静静的接受历史刻画,不要人为的刻意去恢复。

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印证了一段侵略历史。

学者和历史学家通过残垣断壁的研究,发现其宏达雄伟,也保留了大清盛世之繁华。

圆明园的美体现在客观和联想,残缺的废墟也是美,体现了岁月沧桑

8

敲骨吸髓,搜刮民脂民膏,剥削人民只供帝王享乐的满清封建主义的皇家园林的一堆废墟,坚决不答应把它恢复,在西方一把熊熊文明之火中,轰然倒塌,觉醒的人民再数次把他彻底摧毁,真是大快人心……不是我吹嘘,这种奇形怪状的园子,要是留到了新中国,百分百会在“破四旧”中砸了……

9

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诞生于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年间,鼎盛于乾隆年间,之后每代帝王都对其大加修缮。圆明园不仅融合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园林建筑风格,还吸收了西方的园林建筑特色。圆明园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清朝的皇家园林,先后历时几百年,其耗费的人力和物力不计其数。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最后一把火将举世无双的圆明园付之一炬,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到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还将园内残存的砖石变卖。最终这座举世无双的万园之园彻底变得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对其进行遗址保护和园林绿化。新中国成立至今,几代人都曾提出圆明园重建计划,每次提出都会掀起巨大的辩论,时至今日也无定论。虽然重建圆明园能够重现中华民族往日之荣光,但那段屈辱的历史是永远无法抹平的,保留焚毁后的残存遗迹即可警示国民勿忘国耻,也可避免因重建而劳民伤财。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不是一座园林可以体现出来的,但这座残破的园林却可以让我们这个民族更加伟大。

10

北京有名气的景点多了,不在乎这个景点了,就留下这些残垣断壁,也是国弱被人欺的铁证。这个景点如果在别的地方,恐怕早就被当地官员恢复重建了,作为知名历史景点资源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