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2020-07-20 11:56阅读(94)

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曹操防着司马懿的记载出自《晋书》。大致内容是说,曹操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相,觉得他不是善茬,就亲自试探,果然发

1

曹操防着司马懿的记载出自《晋书》。大致内容是说,曹操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相,觉得他不是善茬,就亲自试探,果然发现司马懿是个鹰视狼顾,表里不一的人。

他表面上很老实,可内心却让人捉摸不透。

于是曹操就跟曹丕说:司马懿那家伙看起来不像好东西,你可千万不要重用他。

曹丕因为跟司马懿关系好,就出言维护,司马懿这才捡了一条命。后来,司马懿为了保住小命,就本本分分的工作,在同僚面前留了个好印象,曹操也就不想杀他了。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晋书·宣帝本纪》

这段记载,姑且不论它是否真实。就算历史上真有这事,曹操有必要杀司马懿吗?

当然没必要了。

首先,司马懿和曹操的年纪差距很大,地位差距也极大。公元208年,司马懿被曹操强行征辟,当时曹操53岁,废三公,出任丞相,大权独揽。而司马懿这时候才29岁,就是个小小的文学掾。

文学掾是啥官?能干啥?说句不好听的,司马懿当时还不入流,他唯一的价值就是被曹操用来牵制他爹司马防。(东汉京兆尹)

像某些电视剧里面演的,年轻时的司马懿牛到连荀彧也给他铺路,这就是胡说八道了。



第二,不单是司马懿不入流,整个温县司马氏在曹操眼里都不入流,不值得大动干戈。

曹操时代,地方豪强林立。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收服这些家族,没少妥协。如果妥协仍不能收服,那他就杀一儆百,靠杀戮镇服这些豪门大族,

比如曹操虽然杀了孔融、荀彧、崔琰、杨修等人。可他对清河崔氏、曲阜孔氏、颍川荀氏和弘农杨氏的其他人并未动一根汗毛。对于这些大士族,曹操的策略是专攻一人,以做到震慑群人的效果。追求的结果只是让别人服他。

而我们再来看司马家族。

温县司马氏靠军功起家,直到司马隽、司马防父子时代(汉桓帝、灵帝时期),才开始以文名,在官场上有了些地位。这种成长速度跟传统的颍川陈氏,颍川荀氏,弘农杨氏相比,简直弱爆了。

而且司马氏一家人,修的也不是经学。当时真正的士族,是讲究重章句,专修经学,并能累世传家的。所以司马懿的家族和曹操的家族一样,只能算是士族的末流。他们最合理的定位应该是次一等的豪族或望族。

试想,像这样的家族,也值得曹操为之大动干戈?曹操很忙,当时他要对付的人,都是对他有重大影威胁的人,比如前期的袁术袁绍,后期的刘备孙权等。

司马懿如果不是像孔融那样,动辄就跟曹操抬杠,或者像荀彧那样,反对曹操篡汉,亦或者像杨修一样,干涉曹氏传位人之争,曹操根本都懒得搭理司马懿。



纵然说,司马懿鹰视狼顾,让曹操看了感觉就像吃了一坨热翔一样,心里膈应。但曹操若此时杀了司马懿,那就很有趣了。

这就跟当年康生问陈庚大将一样:“如果当初你不救蒋,成全了他,我们现在哪里要打那么多仗!”

陈庚大军反驳道:“如果蒋那个时候死了,那他岂不就成了烈士?”

司马懿并无事实性谋逆,曹操就杀了他,到时候别人怎么评价曹操?曹操也要脸面的。

白居易有首诗写的是真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司马懿篡曹氏的权,那是后来的事,如果曹操提早把他杀了,司马懿的历史地位可能又是一种评价了。而曹氏家族的权力,也不可能因为司马懿的提前被杀而不被篡夺。因为曹氏的失势,是先天不足导致的,有没有司马家族,都会被篡权。

2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曹操察觉到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又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于是就想试验司马懿。曹操要司马懿走到前面,要他回头,司马懿面朝后而身体不动,果然是传说中的“狼顾之相”。曹操又梦到三马同槽,心里很厌恶司马懿,所以曹操一直防着着司马懿,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作人臣的人,一定会干预你的家族之事。”

但是曹丕一直与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庇护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没事。

按史书来讲,曹操没除掉司马懿是因为曹丕对司马懿的庇护。



后面内容纯属个人猜测,不必当真。

我觉得史书上的这段话未必靠谱。《晋书》唐太宗李世民派人编写的,参考资料基本上都是南朝时编写的。这样的事不排除是道听途说得来的。

以曹操的个性,他要是认为司马懿是“不做人臣”之人,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再密切,也保不住司马懿。

曹操可能会察觉到司马懿心怀大志,有野心,对司马懿不是太信任,但不会觉察到司马懿会打自家江山的主意。那时候司马懿的野心也未必能大到那种程度。曹操对他心有忌惮,告诫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但是事实上曹丕,曹睿都很重用司马懿,最后曹氏江山被夺了。这被后人夸大成曹操察觉到司马懿有不臣之心,曹丕庇护得以不死,载入了史书。



帝王对手下不信任那是很正常的,不信任可以不加以重用,不代表要将他除掉。而且司马懿一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为曹操出了不少奇谋,曹操没有任何杀司马懿的理由。

还有一种可能是曹操压根就没怀疑过司马懿,要是怀疑他,即使不杀他,也不能要他跟曹丕混一起去。只是司马懿在曹操时期的存在感不强,让人误以为曹操不看重司马懿,对他有防范。实际上司马懿出道特别晚,赤壁之战那年才出山,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司马懿资历不够,自然不会有什么存在感。如果曹操没怀疑过司马懿,那更谈不上杀他了。


3

对呀,这时为什么呢?因为曹操极有可能压根就没有“防”这种念头。不仅他如此,曹丕和曹叡也是如此。


(曹丕与司马懿是一对好基友,人家好着呢。如果曹操真的要“防”,恐怕是不会把问题留给自己的儿子的。)

首先,很明确,曹操不用“防”司马懿。但凡觉得哪不对,直接杀掉便是。试问,司马懿比之荀彧、毛玠、崔琰和杨修如何?要知道,曹操从弱小走向强大,荀彧几乎是首功。而毛玠、崔琰居功甚伟。同时,二人在道德品质上几乎毫无瑕疵,甚有人望。他们要么死的不明不白,要么直接处死。如果曹操真的对司马懿产生某种怀疑,怕是顷刻间要他性命吧。


(荀彧,曹操的头号功臣。死的不明不白。试问,司马懿比之如何呢?曹操有必要“防”吗?直接取性命。)

其次,正相反,是司马懿一直在“防”曹操。曹操与司马懿主仆之间的机遇,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典型的“装病拒曹”的典故。最后曹操以死相威胁,司马懿才就范、到曹操身边任职。那曹操早已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普天之下,曹操最有强势。司马懿之所以被逼着就范,最合理的推断就是他觉得曹操不是自己人。对,他们不是一个战壕里的。因为,曹操是典型的出身寒族的代表,父亲还是宦官的养子。而司马懿却是典型的豪族。而曹操职业生涯的起点是二十岁时就任洛阳北部尉,新官上任就打死了当朝宦官之首蹇硕的叔父蹇图,之后就任济南相依旧如此。可以说,曹操生性就是逆甚至反豪族世家的。


(不过“防”的背后说明二人确实有隔阂与距离,这个自然。因为曹操身上有很强的反豪族世家的情节。所以,曹操与司马懿注定不是好基友。而曹操一生中的好基友也很少很少。)

再次,何来”防“司马懿一说呢?注意!所谓的司马懿“鹰视狼顾”,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什么?是在这里。对,不是在正史里。更可能的是毛宗岗父子为了增加内容的戏剧性,顾有此内容的设计,与史实无关。

最后,引发一个感慨!发现现在世人谈到三国,大部分场景下,分不清“史”与“演义”。当年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曹操要分清“历史中的曹操”和“小说里的曹操”。看来不仅曹操,很多人物和场景也要分清“历史中”与“小说里”。


(《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可谓“成也”亦“败也”。因为《三国演义》,三国故事广泛流传至今。可又因为《三国演义》,三国的本来面貌被遮掩、修饰、删减和篡改的一塌糊涂。)

不知道提问者对此是否满意。友友们,对此有何见教。

本文图片都来自网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

4

曹操生前压根不把司马懿放到眼里,更谈不上防范他

从东汉末年到三分天下,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权谋争斗的时代,一时间英雄辈出,精彩纷呈,其中人物和战争也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

但是三国的结局却太过意外,魏蜀吴三家居然都被司马氏给灭了,三国归晋,真是狗血至极。

作为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绝对是三国中最大的BOSS,他真是太能活了,把所有的强敌都给熬死了,然后收拾了几个酒囊饭袋,轻松把魏国的大权揽入怀中。

(司马懿——三国收割机)

在唐朝人撰写的《晋书》中,魏武帝曹操曾怀疑过司马懿: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这段话的意思是曹操认定司马懿有壮志,并听说他有狼顾之相,就是身子不动,但头能后转。于是便故意让他回头,结果发现果然如此。

然后曹操又梦见三匹马一起在马槽中吃草,因此更加讨厌司马懿。曹操告诫太子曹丕,让他警惕司马懿。但曹丕与司马懿关系不错,多次袒护他,使司马懿免于曹操的加害。

以上这件事情被后世常常拿出来,慨叹曹操英雄一世,居然被司马懿抄了底,造化弄人,造化弄人。

但是关于曹操警惕司马懿之事,在《三国志》中没有出现过,《魏略》中似乎也没有记载,就单单记录在四百年后的《晋书》中,可信度有点低啊。

其实按照曹操性格,假如他真怀疑司马懿有“雄心壮志”,早就把他杀了,祖坟都给他刨了,曹操杀人向来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这一点大家不用怀疑。

(凡是对曹操有威胁的人,曹操必杀不留)

可是曹操为啥没有杀司马懿呢?

因为在曹操生前,司马懿就是个弟中弟,他当时没有造反之心。

曹操第一次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托病没去,曹操也没有说啥。后来曹操当了丞相,第二次征召司马懿,司马懿不敢不去了。这一年司马懿29岁,周岁还不到30,而曹操是53岁。

在被曹操征召之初,司马懿被委任为文学掾,这不是什么大官。但司马懿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在许多战略问题上很有远见的,也慢慢地被曹操所重视。

例如曹操占领汉中后,司马懿曾建言曹操立即南下入川,与刘备争夺益州。但曹操不听,错失了消灭刘备的大好机会。

之后在襄樊之战时,关羽北伐大胜,吓得曹操想迁都,结果还是被司马懿等人给拦了下来。

通过以上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司马懿确实是有才干的,于是曹操就让司马懿辅佐太子曹丕。得益于曹丕的信任,司马懿在曹丕继位后更进一步,逐渐进入曹魏权力中枢。

不过要明确一点的是,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是肯定没想过造反的。曹操是什么人物?一世枭雄啊!当年只有孙刘可与之匹敌,司马懿活腻了也不敢造反。

而且不只是在曹操时期,曹丕和曹叡在位时期司马懿都不敢反。曹操、曹丕、曹叡没一个是好惹主儿,随随便便就能把司马懿给办了,坟头都不给他留。

(魏明帝曹叡,曹丕长子,曹操长孙)

但是天不佑大魏,曹操死后,曹丕和曹叡一个比一个短命,曹叡死后只留下了幼主曹芳,而辅政大臣又是世纪废柴曹爽老铁,这简直是在怂恿司马懿造反,如此大好机会司马老贼怎能错过?

说一千道一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要身板过硬,终有出头之日。

5

曹操防着司马懿?别逗了,司马懿还没这么大面子,让曹操取专门“防范”。说句不好听的,但凡魏明帝曹叡能活到五十岁,历史上也就没“大晋王朝”啥事儿了。司马仲达直到魏明帝时期,他也只能中规中矩地当一个“大魏忠臣”,连曹叡都搞不定的人,还需要曹操取专门防范他?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懿的描述是“鹰视狼顾”,出自第九十一章。当时一世枭雄曹孟德将不久于人世,躺在床上气息奄奄地向自己的接班人曹丕托付后事,其中一句嘱咐便是:

“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罗贯中的这一情节,并非是自己凭空创造的,《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曹操察觉到了司马懿的“大志向”,又看他面相认为他不是一般人,同时听说司马懿回头的时候像狼一样,于是找人去验证。后来曹操又梦到“三马同槽”。更加怀疑司马懿。于是曹操告诫曹丕,司马懿这个人不安分,肯定不会甘于为人臣子,留着肯定会威胁到你的位置。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不错,处处为司马懿说话,所以司马懿才得以幸免。劫后余生,司马懿开始装孙子,埋头苦干,“隐藏”自己。


这个说法可信吗?大概率是不可信的。因为《晋书》里头关于司马懿的记载过于玄幻,基本上将司马懿塑造成“三国无双人物”,打仗从无败绩,周旋于曹氏祖孙三代之间游刃有余,所有人遇到司马懿之后智商自动掉线。别的不说,仅《宣帝纪》中对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交手记载,就直接颠倒黑白。诸葛亮不仅割了司马懿的麦子,而且识破了司马懿的方式反击策略,撤退途中设下埋伏,大败魏军,并斩杀魏国大将张郃。但到了宣帝纪中,张郃被杀丝毫不提,战绩却成了司马懿大破蜀军,斩首数万。

可以说,《晋书》中的司马懿,是没有缺点的。自然,任何和司马懿接触过的人,或惊叹于他的才华,或被他击败。


但实际上,司马懿在曹操时代虽被任用,但地位和实权并不高。最初被征召为文学掾,这个官具体的职责是什么,现在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仅仅是幕僚性质的职位。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司马懿被提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太子曹丕。曹操在世期间,司马懿的最后职位便是太子中庶子。至于曹操的心腹究竟是何人,有两派,一是曹氏—夏侯氏为主的武人集团,一是汝颍士人集团,来自河内的司马懿,根本没有进入曹魏集团的核心。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连荀彧这样一个“汉室忠臣”在曹操手下都能得到重用,司马懿这样一个连逆反心理都没有表现出的“杰出青年”,曹操伯乐司马防的儿子,居然长时间只担任幕僚,这明显说不过去。所以,有理由相信,司马懿在曹操手下时,是没有显示出自己过人之处的,曹操对他不存在放心或者不放心,因为这个人物对他来说不值一提。至于曹操征召司马懿,也并非一定是因为司马懿才智过人,一来征召大臣之子在东汉末年很常见,而司马懿的父亲曾担任京兆尹,这说得过去;再者,司马防对曹操不错,曹操征召他儿子司马懿,也有报恩的意思。

总而言之,曹操根本不会对司马懿这样的小人物过多留意。因此,也就不存在除掉他的问题。事实也证明了,司马懿和曹操完全没得比,连一个曹叡他都搞不定。不得不说,曹操看人还是准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

大概是因为司马懿是被迫出仕,再加上司马家又是世家大族,曹操起初对司马懿是颇有猜疑之心,不仅做了一个三马同槽这样奇怪的梦,还借退朝之机试探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对司马懿非常忌惮,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是曹操最终没有因为猜疑除去司马懿,具体原因:

司马懿深受曹丕信任。这也要得益于曹操,在司马懿刚出仕的时候,曹操“使与太子游处”,后来在魏国建立后又担任太子中庶子,成为太子曹丕的属官,“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深为曹丕所重。所以,在曹操怀疑司马懿时,曹丕“每相全佑,故免”,可见,司马懿能够免祸,曹丕起到很大作用。

司马懿有着过人的才能。虽然司马懿与曹丕关系密切,但也尽心侍奉曹操,他向曹操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用,特别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于禁,威震华夏。曹操商议迁都以避关羽锋芒。正是司马懿劝谏阻止,并提出联合孙权袭击关羽后方,解除樊城之围。曹操是爱才之人,唯才是举。正值用人之际,不愿因除去司马懿,而失去人心。

司马懿自身的小心谨慎。面对曹操的猜疑,司马懿尽心工作,勤于本职工作,一天到晚,总是忙到深夜,即使像喂马这样的小事,都尽心做好,终于打消了曹操的顾虑,“由是魏武意遂安”。

最终,司马懿靠着自己无与伦比的忍功,熬过了曹氏子孙三代,得以执掌曹魏大权,为晋代魏奠定基础。

7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晋书?宣帝纪》

话说,曹操曾察觉司马懿有雄心大志,又听说他能像狼一样回首反顾,于是就想试试他。某一天,他就召司马懿同行,使他走在前面,而后令他反顾,其果然如狼一般,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同时,魏武帝还曾梦见三马食于一槽,所以他对司马懿是越来越忌惮,乃至是厌恶。而后,临终前,曹操特意对世子曹丕说道: “司马懿不是作人臣的人,你以后要防备”。



从以《晋书》的记载来看,我们其实很难理解,明明曹操已经发现司马懿有异心,他为何不在死前杀掉司马懿,永绝后患,反而只是告诫曹丕要多加防备,此后再无动作呢?

个人觉得,曹操放过司马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并非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只是一个秩六百石的太子中庶人,说白了就是曹丕的一个老师。因此,即使曹操知道他有异心,他也不会去特意的对付他,一个小喽啰,再怎样也翻不了多大的浪。

其二、司马懿并无实际的不臣之举。司马懿在曹操掌权时期,他可谓是恭恭敬敬,没有表露出任何的不臣之心,因此即使曹操怀疑他,在无实际证据的情况下,他断然是不会这么贸然的去对付他,先不说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杀掉他,会让一些臣子惧怕,甚至是起异心,就单单是曹操自降身份,去“陷害”一个没有实际不臣举动的小喽啰,这就会让其颜面尽失。因此,即使曹操知道他可能有异心,在司马懿恭恭敬敬的前提下,他是不会任何的举动的。



其三、曹操没想到司马懿能活得这么久,耗死曹家两代皇帝。曹操驾崩前,司马懿在一年已是四十岁,在古代这个年龄已经是处于“老年”的状态,正常情况下,最多也就只有二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寿命。或许曹操就是因为他的年龄,才会决定放过他,毕竟司马懿却是有些才能,将他留下,对曹魏政权有着莫大的好处。因此,爱才的曹操,才决意将他留下,他自信自己的儿子曹丕有能力驾驭他,而以此时曹丕的年龄,他也足以耗死司马懿。只是,让曹操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乃至是孙子,都是短命鬼。

其四、曹操压根就没把司马懿放在眼里。或许,我们猜测,曹操之所以没对司马懿下手,那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把司马懿放在眼里,当时曹魏是人才济济,且忠臣甚多,军政、政权都掌握在曹家、夏侯家的手中,因此曹操自信,即使司马懿真会干嘛,他也翻不起什么浪。



总得说,曹操没对司马懿动手,根本原因在于,司马懿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只是一个小喽喽,且他并未有实质上的不臣举动,所以曹操并不想自降身份去对付他

8

原因很简单,曹操时代的司马懿还只是一个小喽喽,曹操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动他。或者说,当时的司马懿还没有资格让曹操杀他。

关于司马懿,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典故,叫做“狼顾之相”。话说当年曹操征召司马懿入仕之后,发现此人不简单,觉察其颇有雄心壮志,还听说他有“狼顾之相”。所谓“狼顾之相”,其实意思就是狼回头看的样子,形容这个人谨慎多疑,心怀不轨,日后多半是个反骨仔。

当时曹操还专门亲自试探司马懿,发现果真如此。

此外,传说曹操做梦还梦到过三马同食一槽的场景。所谓三马,意指司马懿三父子,“槽”则是曹操这个姓的谐音,所以可以解释为司马家要吃掉曹家,所以曹操对于司马懿非常厌恶。他还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这个人有野心,不甘屈居人之下,日后一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你可要防着他一点儿。

这个故事出自《晋书》,算得上是正史记载了。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本纪》

所以,历史上有着曹操早就防备司马懿的说法。

但是,这段记载的中心思想不是要讲曹操怎么看待司马懿,而是想要通过这件事来突出司马懿的权变能力。

因为在这段记载前面还有这样一句话: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其大致就是点出了司马懿的性格脾气,然后通过事件来论述。

而且对于所谓的“狼顾之相”和“三马同槽”只是一个事件,其重点是在这件事儿发生后,司马懿的表现,他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曹操的猜忌厌恶。

按照记载,当时司马懿和曹丕关系不错,所以当曹操提及此事的时候,曹丕跑出来给司马懿说好话,所以曹操也就没拿司马懿怎么样。与此同时,司马懿还更加的努力工作,在曹操面前挣表现,最终换得曹操心安。

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晋书·宣帝本纪》

从这件事儿看得出来,司马懿这个人很懂事儿,知道进退。在受到曹操猜忌时,他并没有因为和曹丕关系好就有恃无恐,而是自己努力表现,兢兢业业,换取曹操的信任。

所以整个事件,是在突出司马懿的智慧权变,而不是曹操对于司马懿的看法。即使是“狼顾之相”和“三马同槽”这两件事儿真的有发生,那也只是毫无缘由的无根之水。曹操虽然多疑,但还犯不上为此事而对司马懿做什么。因为就当时司马懿的地位势力而言,根本无法对曹操造成威胁。

历史上司马懿是被曹操强制征召入仕的,但当时曹操看重的并不是司马懿的能力,而是司马懿的名望。当时司马家也算是河内望族,祖上世代为官,当代家主司马防更是历任洛阳令、京兆尹,为东汉末年的重臣,在汉末士族中有着较高地位。

当时曹操虽然称霸一方,但名义还是汉臣,头上还顶这一个汉献帝和东汉朝廷。而朝廷内的士族集团是需要他拉拢的,其中司马防便是重要的拉拢对象。所以,曹操征召司马懿,完全就算做给他父亲司马防或者说朝廷内部的士族集团看的。类似的人还有杨修,他能当官儿,那也是因为背后有着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家族。

至于如何重用他们,曹操确实还没有多大想法。一来是这些孩子当时都比较年轻,公元208年,司马懿被曹操强行征辟的时候才29岁,而曹操已经53岁了,底下谋士成群,名将云集,确实没地方,二来是司马懿杨修这些人的背后都是士族豪强,他们是忠于汉室,而不是忠于曹操,所以重用他们有很大风险。

总而言之,对于司马懿,曹操最初仅仅只是想要利用一下其身份,巩固一下内政。而司马懿他们也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一直都不愿意去。所以司马懿被强制征召经历听起来挺厉害,其实和能力大小没什么关系。

而司马懿这个文学掾的官职,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文学掾在当时就是一个闲职,管管教育、写写文章啥的,完全不入流。即使是后来升任太子中庶子,成为了曹丕的左膀右臂。那也只是未来可期,并没有进入到权力中枢。对于曹操来说,依然不入流。

而且,曹操既然愿意让其辅佐曹丕,也就说明了他对司马懿没有太过担忧。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和司马懿差不多处境的杨修被曹操杀了?

其实这还是因为司马懿不入流。

当时的司马氏家族虽然算是河内望族,但也要看和谁比。杨修的背后可是弘农杨氏,祖上四世三公,名望不输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影响力远不是司马家所能相比的。曹操杀杨修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树立个典型,震慑一下当时不满曹操的汉朝士族集团们。很显然,拿杨修开刀,远比司马懿要有效果得多。

再者,司马懿这个人为人低调,不像杨修那般锋芒毕露。此外司马家也比杨家温顺得多,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和曹操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还经常称曹操是其伯乐。

相较而言,杨修他们家可不一样,其一直忠心汉室。家主杨彪更是身居东汉太尉之职,没少和曹操唱对台戏。甚至还被曹操弄到监狱里好好调教了一番,依然不屈。曹操早就想要动他们家了,只是弘农杨氏的影响力太大,不便下死手,只能是让杨修出来当个典型。

所以,总结来讲,不管在曹操眼中,司马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不入流”始终是一个逃不开的标签,其当时的身份实力,根本不足以让曹操对其出手。如果仅仅因为司马懿鹰视狼顾的外貌或者说“三马同槽”这样一个毫无事实依据的梦,就要杀了司马懿,那要么曹操未卜先知,要么就是曹操这个人有病。

难道又让人家曹丞相说:吾好号梦中杀人?

9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历史上的曹操疑心非常的重。例如为了让部下对自己不进行刺杀,就向外宣传自己睡觉的时候会杀人;在其生涯末期头疼欲裂时,名医华佗说要对其进行开颅手术,竟然怀疑华佗要将其杀害,最后下令将华佗害死。那么,疑心如此重的曹操,为了偏偏放过了身边最大的隐患司马懿呢?



首先,曹操虽然疑心很重,但是却非常的爱惜人才。比如在许昌的时候对关羽赐鹿肉,赤兔马,对其关爱有加,在关羽去寻找刘备时因忘带通关文牒而过五关斩六将也是不予计较;将徐庶骗到曹营后,徐庶并未对其献计策,仍然好生招待徐庶母亲,对徐庶以礼相待。而当时的司马懿虽然有心却无其行,虽有患而无其实。



其次,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河内司马家族的实力非常强大,当时的政治仍然是世家大族占据强势地位,因此曹操不会无缘无故去杀害司马懿,这样只会落个杀士人的话柄,这对其政治统治是非常不利的。况且当时的司马懿行事也是非常的谨慎,并不像后来的司马昭那样飞扬跋扈,曹操虽然在三马食槽事件后对司马懿进行地方,奈何没有合适的理由将其杀害。



最后,司马懿与曹丕的关系非常好,每次曹操想杀他时,曹丕就会求情,曹操也没办法。更何况曹操在后期已经确定要让曹丕进行接班,曹操明白凭借曹丕的本事很难对抗拥有诸葛亮的蜀汉,更难以对抗拥有众多江东才俊的东吴。无奈之下,只能让司马懿进行辅佐曹丕完成统一大业。因此,曹操在临死之前嘱咐曹丕对司马懿既要用他,也要防着他。

10

三国时,曹操曾经梦到四马同槽分食,揣测之下怀疑司马懿,又听人讲司马懿能脖子翻转身后,故意与第二天招司马懿觐见,在司马懿告辞时骤然呼喊司马懿,结果司马懿头回转而身子并没有转身,坐实了曹操的怀疑,曹操因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相起了杀心。

所谓“鹰视狼顾”指的是像鹰一样看着东西目不转睛,这种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像狼一样脖子时不时回望背后,这种人多疑而狠辣;这两条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雄猜狠辣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阴谋家!



曹操不杀司马懿原因有三点,我来解读一下:

第一,曹操曾经讲过: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说白了曹操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儿子篡位做准备工作。曹操利用谯郡的寒门子弟起家,早期对世家大族持打击态度,后期北方稳定,为了政治平衡,不得不拉拢世家大族,司马懿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杀了他会让刚刚团结起来的世家大族兔死狐悲!要杀司马懿,儿孙自有机会,还是让儿孙当了皇帝自行解决吧!



第二,世子曹丕资质平平,刚毅阴险,搞政治斗争还行;但是谈到打仗那就是废物一个,曹操作为老爹不得不给曹丕留一个军事参谋,曹魏五谋臣都已经随着曹操的时代老去了,不中用了。只有司马懿还能任由驱驰!



第三司马懿的伪装工作做的好。不仅仅是曹操,后来的曹丕、曹睿都五次三番想杀司马懿,但是司马懿一直夹紧尾巴在卖力工作;领导杀人也是需要给大家一个说法的,想杀就杀的话谁敢给你卖命,人心一散岂不成了光杆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