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朱元璋26子,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朱元璋26子,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2020-07-20 11:56阅读(88)

朱元璋26子,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众所周知,自古皇家权欲至上,为了太子之位、皇帝位置,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但在大明王朝建立

1

众所周知,自古皇家权欲至上,为了太子之位、皇帝位置,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但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登基大宝,坐稳皇帝位之后,在他的26个儿子中,直接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皇子为什么没人敢争,甚至连文武兼备的朱棣也选择隐忍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乞丐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打天下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杀伐果断之人,不然也不会夺得天下。但一个新生王朝的建立必然经历炮火战争,生灵涂炭、经济颓废在所难免,在治理国家时则需要仁厚治天下,当朱元璋在战火中建立了大明王朝后,就需要一位能够为这个国家休养生息、能够用仁厚之心治理天下的君主出现,而朱标无外乎就是最合理的人选,他不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而且知识渊博,性格仁厚,所以自然也就成了皇位继承的最佳人选。

1、朱标的出身好。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嫡长子,而且出生于战火中。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他们是患难夫妻,即使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也只有马皇后敢管他,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所以爱屋及乌,朱元璋对于他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再加上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将其对马皇后的思念便全部灌注在朱标的身上,这也是固定其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并且,在中国封建传统下,家天下是有着重要规定,不管是帝王还是侯爵都是按照嫡庶长幼顺序来的。按照封建王朝所尊崇的祖制来说,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皇帝的嫡长子,朱标是老大,而且还是皇后所生,是嫡长子,立为太子很相当于是法定的,老二是秦王朱樉,老三是晋王朱棡,而朱棣才是老四。所以,在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时,其他儿子不敢争,也不能争。

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但在朱标去世以后,老二老三还健在,如果按照祖制,有嫡长子之后是嫡子,如果没有才会到长子。就算朱元璋把皇位给自己儿子,按照顺序是老二或者老三,而朱棣还是与皇位无缘。

2、朱标能力非常强。

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自打他出生开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就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人。其太子之位可谓是坚如磐石。很多人觉得朱标能当太子,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长子,他就没能力坐稳太子之位似的。

但其实朱标真的是被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和他的手腕,完全配得上太子之位。比如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非常大胆的给朱标放权。在朱标以太子身份主持政务期间,正好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了蓝玉案外,其余的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向朱元璋求过情外,在史料当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如果他支持朱元璋,说明他是个狠人;如果他不支持朱元璋,而朱元璋又依然对他很信任,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极高,是个城府很深的狠人。这种人当太子,朱棣那帮人岂敢造次?

皇帝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这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难做到真心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比如康熙早年对太子胤礽也是各种放权,但最后出于对胤礽的不信任,还是把他废了。因为皇帝对太子放权,太子如果没有极深的政治城府和忍耐力,下场通常不会太好。而朱元璋敢让朱标处理政务,且朱标从来没有受到朱元璋的怀疑,一直稳坐太子之位,这说明朱标的能力真的不一般。朱元璋甚至是故意给朱标搭台,让他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的缓冲器。而朱标也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父子二人利益和立场高度一致,没有任何对立,这是一种政治合作,也是帝王政治。

3、朱标的“太子党”势力强大,其他皇子不敢争。

大将军蓝玉就是朱标太子党的首领人物之一,他的姐夫是常遇春,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再加上蓝玉与太子朱标关系莫逆,视朱标为主,是太子党的武将派首脑人物。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并且蓝玉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可以说,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做为儿子继承大统的班底。蓝玉就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辅臣,是朱元璋专门为朱标打造的太子党。因为蓝玉实在太厉害,连朱元璋都未必能完全镇得住他。就凭朱棣手底下那几块料,哪里是朱标太子党的对手?一个蓝玉就能把朱棣的十万铁骑打败。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太子朱标病死的第二年,朱元璋故意挑起“蓝玉案”,一连诛杀了13名开国功臣。这13位被诛杀的功臣也是朱标的太子党班底。

所以,当时朱标的太子党班底非常强大,包括朱棣在内的其他皇子根本就没有实力争,也不敢争。

4、朱标在朝廷之中具有极高的威望。

朱标虽然只是太子,不是皇帝,但是朱标在朝廷之中的威望也是不容忽视的。朱元璋当年去讨伐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时,在朱元璋驰骋沙场的时候,朱标就留守在南京,成为朱元璋最有力的后盾。当时朱标留守在后方所要承受的压力,虽然没有前线那么大,但是也是不小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朱标礼贤下士,宽厚仁慈。朱元璋麾下的文官们,全部都折服于朱标的才气和智慧。也就是说文官集团基本上成为朱标的拥护者。能获得这么多人的支持,朱标确实是非常的厉害。

5、朱标宅心仁厚又孝顺,深得朱元璋喜爱。

《明史》记载,为了能让朱标尽快成长,让他能有政治威信,朱元璋坏事做尽,由他当白脸,朱标当红脸。比如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回京师,朱元璋大张旗鼓的打算将他法办,后经太子朱标的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封国。还有人告发晋王朱棡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也打算要处罚他,朱标哭着给三弟朱棡求情,朱元璋才罢手。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晋王朱?)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次朱元璋斥责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时,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最后朱元璋都是看着朱标的面子,不了了之。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是真的很好,很给他面子。并且朱标十分孝顺,朱标还活着的时候,十分孝顺朱元璋,朱元璋对他也是十分疼爱。

综合以上几点优势,朱元璋的其他二十几个儿子都不具备,他们即便有争太子之位的野心,但也没有实力和才能。但往往是天妒英才,虽然朱标非常优秀,非常适合做太子继承皇位,但他命争不过天,英年早逝,最终仍是被朱棣抢走了皇位。如果朱标能够坐上皇位,那么大明王朝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2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朱元璋二十六个娃里,出彩的他也不少,毕竟作为开国皇帝吗,儿子一怂怂一窝,那是没有的事。

但只要朱标不死,您别说是朱棣了,其余二十几个娃,根本就没有他们什么事,也生不出啥别样的心思,有意见他也得窝到肚子里憋着,得空去趟茅房放空一下就得了。

所以像康熙那样上演啥九子夺嫡的戏码,根本没有的事。可惜啊,天妒英才老天爷早早的就把这朱标给收走了。

这一家伙把个朱元璋痛的好悬没趴下,死命撑着就想让这后继者朱允炆拔高,再拔高一点。但这朱允炆和文臣靠的太近,嘴上的功夫不错,但这心肝脾肺肾太软了一点,让那些个已经心如死灰的叔叔大爷们的心思活泛了不少,结果就把个江山丢的稀里哗啦,落了身死族灭,大好江山便宜了朱棣。

当然咱也不能说这朱棣干的不好,人家朱棣干的也不错,这是个纯爷们,是人家喊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死的口号,大明朝终其一生都遵守了这个诺言,这岂止是一个好字了得。

咱今天就事论事,今天说的这几个人,老梁都得点个赞,都不错。

好了,咱把话头拉回来接着聊。

朱标其人

这么说吧,咱这大明朝挨着满清有点子近,这有些个事,整的不明不白的。毕竟咱了解大明朝是从《明史》上了解的,而这《明史》却是满清那会的张廷玉设计的。

而张廷玉所在的朝代,恰好又是满清文字狱达到巅峰的时期,就为了那俩破字都死了不老少的人,您就更别说这《明史》中记载了。朱标这事也就寥寥几笔,把这么个人就给耽搁了。

所以今天这事,咱得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么一丢丢的味道来品味当年的事情。

相当年,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这个当爹带着一帮子大头兵抡着大刀片子砍南京的城门洞。这长子一出生,把个朱元璋开心坏了,这就在南京这嘎达找了个山头,留了俩字:“得此山者,不患无嗣!”

也是,人哪,只要不是混蛋,第一个娃总是那么开心,而且朱元璋这娃还是他那糟糠之妻马皇后所生,对人家朱元璋来说这就是双喜临门啊!

您要说朱元璋没对这娃有什么希望,那叫胡说,所以当这朱标在朱元璋心心念念下,长到了五岁的时候,这就赶鸭子上架请了宋濂当老师给朱标启蒙。

说道这里咱转过头来瞅瞅朱棣,都长到七岁了。眼瞅着比门口那俩石狮子都高了,朱元璋这才想起给他取名字,这时间点上,恰好是朱元璋把这天下给平定差不多的时候,高兴的过了头,才想起有这么个儿子。

这叫人比人气死人啊!

这到了大明朝开国的头一年,那事多如牛毛,朱元璋都没有放下朱标这大小子,立马给他整出了一套高大上的人马组团搭台,让他当主角。

一大帮人独独教他一个人,左手李善长右手徐达,屁股后头跟着常遇春,冯胜等等,你就说吧这要文有文,要武有武的,这娃只要不傻,成才就不说了,拿来当一个国家的顶梁柱没啥问题。

所以这朱标打一出生,朱元璋就是按照太子的标准来培养的,其他人就没这待遇,基本上就是一个放养的状态,您自己个本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原则自己个找出路去吧。

你说这事有的比吗?没得比!

这还不算,朱元璋还时不时的,自己个充当老师,提着耳根子传授帝王之道。

话说朱元璋就是个狠人,就这么耳提面授之下,您要说朱标不是个狠人,老梁一准给你亮个后脑壳,咱根本就不信。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老梁你个大嘴巴,你快拉倒吧,历史上都有定论,说朱标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集合了儒者的风范,仁慈的典范,哪里的狠人,窜行了吧!”

开头咱都说了,今天这事,咱的从字里行间里闻这味道。

这就来了。

朱标是个狠人

首先,大家伙都知道朱元璋是个狠人,但就是这么个人,在洪武十年的时候,就整过这么一道旨意,大体意思是,这朝堂里的事,先拿到太子那头,让他瞅完了,然后拿到俺老朱这里,让俺听听就行了。

这是啥意思?很明显这就是放权,这朱标处理的不合他朱元璋的口味,那就不是一路的。这不是一路的,俩人早呛起来,还能论到朱标一直插手朝堂的事,朱元璋早就大脚丫子往死里踹这朱标了,你以为他不敢。

大家伙都知道,明初有四大案,这四个案子有三就发生在朱标参与朝堂事的时候。分别是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恒案,至于最后一个蓝玉案,这是朱标死后的事,但这事和朱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咱回头再说这蓝玉案。

就这前三的案子,每个案子诛杀之人都是以万计的,这朱标要是个仁慈的人,这爷俩还能凑在一起往一个锅里撒水?你拉倒吧!

咱就从史料上瞅,就没有瞅见这爷俩在大方向上有啥不一样的举措,根本就没有!

朱元璋狠,朱标更狠!

说道这里,有人就说了:“在胡惟庸这案子里,他朱标就给自己的老师宋濂求过情!”

是,这说明什么?说明朱标是仁慈的,但他的仁慈是有限的,看人下菜,这很符合一个君王的标准。

而且宋濂这事,是受到了他的孙子的牵连,才遭殃的。这宋濂要是直接参与进去,您试试朱标会给他求情吗?拉倒吧,朱标和朱元璋是一个思想,这三案子会动摇大明朝的根基,他不弄死你,你就不知道啥叫标杆,要知道这三个案子,朱标可是亲自上手的。

就这城府,就这手腕,朱标往地头上一坐,您试试,其余二十几个兄弟有跳出来的吗?那叫找死,朱标的刀子还没粘过血,粘血的刀子用的是朱元璋的。

“大哥您来,有啥事吩咐一声就得了!兄弟在所不辞啊!”朱棣估计只能递上这些个话来,老老实实的窝在自家的地头上当燕王。

再有,朱标和朱元璋之间是啥关系?

让老梁说,这就是戏台上的搭档,一个整红脸一个整白脸。朱元璋整红脸动不动就抡刀子,朱标整白脸动不动就挡刀子,当和事佬。当然朱元璋动刀子的时候,这刀下的人在朱标的眼里确实是动摇了国家的根基,你看他给你挡不挡?

这话说穿了,其实就是为了朱标收人.心的,这人.心收齐了,朱元璋这么一走,朱标就会有一个安稳的天下,有一群死心塌地为他服务的班底。

刚刚说宋濂的事,就是其中的一件。还有朱标的很多兄弟,犯了错,提到朱元璋的眼跟前,这少不了是要扒层皮的买卖,结果都是朱标求的情。比方说朱樉男女通吃的事,朱棡用小皮鞭抽厨师的事,朱橚没经过批准擅自跑到老家凤阳溜达的事等等。

您就说吧,这些个王爷大臣那个不承人家朱标的情,只要朱标往皇位上那么一坐,大手这么一划拉,有那个不听使唤的?指不定你旁边就有一个受到过朱标恩情的人,把你卖了你都不知道。

这就是仁慈给朱标打造了一个铁打的朋友圈。回头咱瞅瞅朱棣,起兵造反,就没啥朋友,整了个盟友宁王出来,还是骗人家的,整个耳目太监出来,还得花毛毛钱。

这事说出来都丢人。

说道朋友圈,咱就不得不提蓝玉。

蓝玉是朱元璋给朱标留下来的大将,是标准的太子党一系的。开头朱标在的时候,这蓝玉整了很多幺蛾子出来,朱元璋都没怎么理他。但这朱标一死,这就是前一脚后一脚的事,连一年都没有过,就把这蓝玉给剁了,整成了一张人皮。

能让朱元璋这么对蓝玉,只能说明蓝玉是个狠角色,这么一个狠角色留给朱标用,只能说明朱标比蓝玉还恨。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标一死,得,朱允炆是肯定压不住蓝玉的,所以蓝玉只能去死。

之后朱元璋把太子党一帮人杀了个干干净净,这也没谁了,这直接造成朱允炆对抗朱棣的时候没将可用。

朱元璋他也没法子,就朱允炆那样子这帮太子党是压不住的。

话说这朱允炆是真仁慈,他是对谁都仁慈。

所以朱标不死就凭蓝玉这一个大脑袋,立马就能把朱棣压的服服帖帖,哪有长高的机会,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可能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种类,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3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位子可以说是牢固的很,朱元璋众多儿子没有人敢觊觎他的太子之位,就算是朱棣也不敢,因为朱标是二号朱元璋,谁要敢和朱标抢位子,就是跟老爹朱元璋过不去,当然朱标的势力和能力也不是那些弟弟能比的。

朱元璋是苦孩子出生,可以说在中国那些大一统王朝建立者中,朱元璋可能是唯一一位是由农民转变过来的皇帝,象刘邦虽然出身也是农户,但是刘邦是个有游侠情怀的人,所以和朱元璋老农民的精神世界完全不同,再加上历代传下来的家族观念,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的感情,不是别的儿子能比的。

首先要说到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

朱元璋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因为工作的好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将养女马秀英许配给朱元璋,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后是一心一意为朱元璋着想,在郭子兴把朱元璋关禁闭时,马秀英怕朱元璋饿着,就偷偷的烙了几个烧饼放在怀中给朱元璋送去,等送到朱元璋手里时,马秀英的肉都焦了,朱元璋看到心疼的直掉泪。

朱标生于1355年,是马皇后所生,中国传统的“立嫡、立长、立贤”,朱标是三样都占了,朱标的出生,让在率军攻打集庆的朱元璋欣喜若狂,特意跑到山上刻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在朱元璋的心里,嫡长子朱标的出生,他是后继有人了,所有的努力结果都有人继承了。看看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是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精神世界,朱元璋对朱标不满意是和平民一样直接开骂,可以说老朱和这个儿子的感情不象帝王家,而是平民家的,这天下就是为朱标打的。

第二个就是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让朱标处理朝政,朱标的能力和势力都不是那些弟弟能比的。

洪武十年,朱标22岁,朱元璋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让朱标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朱标这一处理国政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朝廷所有人的任命提拔都是从朱标手中过了一遍,才到朱元璋手里,可以说朝中都是太子党,朱标和朱元璋常常有一些政见不合之处,但是只是最后没被采纳,自身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撼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朱元璋是朱标太子党最大的势力。

在朱标作为太子的时候,诸王就全部外出就藩了,在古代,皇子想要竞争皇位就必须要留在京城,朱元璋早早的就把其他儿子派出去,这些儿子就没机会结党造势,而朱标对于兄弟的命运是可以直接干涉,朱元璋多次要惩罚诸王,都是朱标进行劝阻,对于朱元璋来说,想要惩罚谁就惩罚谁,朱标能够劝阻,说明朱元璋对诸王的处置是和朱标讨论的,这就意味着朱标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决定其他兄弟命运的权力,而那些得到朱标保护的兄弟自然也是对大哥感恩戴德。

还有朱标身边的军功集团、儒臣集团,以蓝玉为首的二代军事集团都是铁杆朱标党,蓝玉是常遇春的妻舅,而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是极力维护太子,朱标和那些儒臣也是早早的融为一体,朱标对宋濂这些儒臣是恭恭敬敬,言必称师,试想文臣武将都是太子党,朱棣拿什么和朱标比?

还有朱标的能力,朱标出身于至正十五年,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又师从宋濂这些大儒,理论上应该是文武双全,监国辅政十几年的履历也吊打所有的弟弟,还有朱标能够在一位足以排进中国历史前几名的皇帝手下稳坐太子宝座,从侧面也能看出朱标的能力,因为在太子这个位置上,想要让老皇帝放心又能掌握自己的权力,这个是很难的,看看历史上戾太子、隐太子的下场就清楚了。

可以说朱标见识充足,履历丰富,能力合格,势力强大,根基雄厚,而且朱元璋对朱标是全力支持,尽力培养,没有丝毫的猜忌,试问哪个兄弟敢跑出来跟朱标争太子位,这不是找死吗?我相信如果朱标活着的话,朱棣造反的念头是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太子之位了。

4

朱标其实是个狠人,只是一直被后世史书低估了而已。他活着的时候,朱棣这帮弟弟在他面前根本不敢嚣张放肆。

第一、朱标并非软弱之人

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自打他出生开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就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人。其太子之位可谓是坚如磐石。

很多人觉得朱标能当太子,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长子,他就没能力坐稳太子之位似的。但其实朱标真的是被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和他的手腕,完全配得上太子之位。

比如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非常的大胆的给朱标放权。

在朱标以太子身份主持政务期间,正好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了蓝玉案外,其余的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向朱元璋求过情外,在史料当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

这说明了什么?朱标是个狠人!如果他支持朱元璋,说明他也是个狠人;如果他不支持朱元璋,而朱元璋又依然对他很信任,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极高,是个城府很深的狠人。这种人当太子,朱棣那帮人岂敢造次?



第二、朱标的能力很强

众所周知,皇帝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这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难做到真心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比如康熙早年对太子胤礽也是各种放权,但最后出于对胤礽的不信任,还是把他废了。

因此,皇帝对太子放权,对于太子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太子如果没有极深的政治城府和忍耐力,下场通常不会太好。而朱元璋敢让朱标处理政务,且朱标从来没有受到朱元璋的怀疑,一直稳坐太子之位,这说明朱标的能力真的不一般。

我甚至怀疑,朱元璋是故意给朱标搭台,让他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的缓冲器。而朱标也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父子二人利益和立场高度一致,没有任何对立。

但是这种政治合作,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后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贤子的形象,非常的小家子气。别的都不说,就单说朱允炆,他也是被后世文人说成是“仁柔”之君。可是他在继位之后接连废掉五王。把自己的叔父要么逼死,要么囚禁。从这一点来看,哪里看得出他是一个“仁柔”之君了?

所以,简单的用仁慈评价帝王,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朱元璋选朱标为继承人,这或许仅仅只是因为朱标是嫡长子,朱元璋出于礼法和父子之情的选择。但朱标能稳坐储君之位,这绝不是简单的父亲爱儿子了。这就是帝王政治。

第三、“太子党”势力强大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太子朱标病死的第二年,朱元璋故意挑起“蓝玉案”,一连诛杀了13名开国功臣。这13位被诛杀的功臣分别是: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他们?用朱元璋的借口来说,就是他们谋反。然而真实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让朱允炆继位,但是蓝玉、常升那帮人支持朱允熥(朱允炆的弟弟)。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登基扫清障碍,便把这些人给宰了

曾经有后人对蓝玉之死做过评价: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辅臣,是朱元璋专门为朱标打造的太子党。朱标不死,蓝玉必受重用;朱标既死,蓝玉也不能再留了。因为此人实在太厉害,连朱元璋都未必能完全镇得住他

所以说,如果朱标不死,朱棣那帮人,根本不敢造次。就凭朱棣手底下那几块料,哪里是朱标太子党的对手?一个蓝玉就能把朱棣的十万铁骑打的连一头毛驴都不剩。(从侧面也能说明朱元璋对朱标能力很认可,连蓝玉这种骄兵悍将都敢留给朱标)


第四、朱元璋是个好父亲

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大佬,但他确实是一个好父亲。尤其是对朱标,朱元璋简直是有点父爱泛滥了。为了能让朱标尽快成长,让他能有政治威信,朱元璋坏事做尽,由他当白脸,朱标当红脸。

比如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回京师,朱元璋大张旗鼓的打算将他法办,后经太子朱标的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封国。

还比如有人告发晋王朱棡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也打算要处罚他,朱标哭着给三弟朱棡求情,朱元璋才罢手。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晋王朱?)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明史》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次朱元璋斥责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时,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最后朱元璋都是看着朱标的面子,不了了之。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

从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是真的很好,很给他面子。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主观性很强的人,他要法办的人,他就一定会办,太子朱标出面就能劝解,就能让朱元璋放下屠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事情的内核实质其实就是朱元璋扮白脸,他把扮红脸的机会让给了太子朱标。朱元璋的给朱标搭台,让朱标能够招揽人心,树立一个仁慈、心胸开阔的储君形象。

说实话,当爹能当到朱元璋这个份上,所有骂名他来背,所有扬名的机会都给朱标,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当中,估计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了。



总的来说,自古最难做的就是太子,朱标不仅做了三十年的太子,还能稳坐,让内外都对他服气。这是一个简单文弱的之人吗?朱元璋一代雄猜之主,朱标要是没有腹黑,没有城府和手腕,能稳坐太子吗?对比康熙的太子,对比戾太子,对比李建成,朱标显然要强多了。表面上他是只小花猫,可实际上他是个豹子头。

朱棣拿什么跟朱标争?并且,从后来朱棣对靖难起兵一事的反复犹豫来看,他也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拿头撞铁,朱棣也是知道疼的。

5

朱标的皇太子位坚如磐石,朱棣不敢觊觎窥视。

分析如下:

朱标有先天优势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行伍,身体素质过硬,躬亲国事,躬亲后宫,隆恩之下,硕果累累,得子二十又六。

朱标是皇长子,其后才是朱樉、朱棡,朱棣是皇四子,按照“排排座、吃果果”的游戏规则,朱棣得搬着小板凳坐着等。

古时立太子,遵循“立嫡、立长、立贤”的原则。朱标是皇长子,又是马皇后所出,占了其中立嫡、立长的两条,平台很高。



朱标自身挺优秀

在朱标五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对他进行了重点培养,请大儒宋濂给他当老师。

相比较,朱棣七岁的时候,连个学名都没混上。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年底,朱元璋看到全国的形势初安,才想起来给他取个大名。

洪武元年(1368年),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朱元璋直接打包送给他一个“教师团”。团长由左丞相李善长带队,副团长是右丞相徐达,组员常遇春、冯胜、胡美、廖永忠、杨宪等。

除此之外,朱元璋亲自上阵,苦口婆心地教诲朱标。他说:“儿子呀,你要以商高宗、周成王等贤君为例,多观察民生、体察民情,明白为父的创业不易,做个守成的好皇帝。”

强大的教师团,再加上朱标生性聪慧、忠厚、领悟力强,所以长大后,朱标就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

这样一个集嫡、贤、长于一身的皇子,无疑是为皇太子位量身定制的,朱标立储,朝廷内外听不到一点杂音。

反观朱棣,此时正在陪太子读书。

同样是皇子,朱标是一颗有人专门浇水、施肥、除草的禾苗;而朱棣这颗禾苗,纯是一种放养的状态,完全靠天收。

朱元璋信任朱标

在朱标的太子府,里面有经筵日讲。

对!你没有看错。

经筵日讲是皇帝的专利,但朱元璋充许朱标开设经筵日讲,这样一搞,好像太子府就是一个小朝廷。其实,这是朱元璋在为自己御驾亲征作铺垫,他要太子能熟练地监国。

“太子监国”,看过《康熙大帝》的朋友应该有印象。



康熙帝御驾亲征葛尔丹,仗打赢了,康熙爷很高兴,说“胤礽是个好孩子”。

“啪”!

话音未落!

太子爷断了康熙爷的粮草,爷儿俩暗战了一把,差点饿死老父亲。

所以说,九王夺嫡就得上电视,这个境界高。

当然,朱元璋最后也没有御驾亲征成,但他有这种打算,足见他是相信朱标的,愿意把自己的后背交给朱标。

朱标在学习治国这么高端的技术的时候,朱棣已经回封就藩。朱棣没有太多的业余爱好,顶多没事的时候拉着朱能和张玉喝喝酒、吹吹牛,顺便琢磨一下怎么能更好地坑蒙古人一把。

到这时,两个人的能力已经差上段位了。

朱标有铁打的“朋友圈”

宋濂卷入胡惟庸案,是朱标和马皇后救了他一命。

秦王朱樉顽劣犯错,主要是这货作风不好,还男女通吃,朱标向朱元璋求情,让他免受责罚。

晋王朱棡鞭笞厨师朱兴祖,朱元璋大怒,朱标尽全力地保护。

还有周王朱橚,都曾受过朱标的恩惠。

这种过命的交情、高质量的朋友圈,是朱棣奢求不到的。

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几乎没什么外界的朋友,宁王靠骗、太监要买。

朱元璋的战略布局



当时,为防止北部蒙元的残余势力,朱元璋封了宁王、燕王、晋王、代王、秦王来驻守边防。这五个藩王的实力都很强大,不仅有自己的藩属护卫军,还有支配其他明朝边军的权力。

关于北方的防御,朱元璋的计划是:宁王和他的朵颜三卫顶在最前方,阻止并吸引蒙古人的主力。然后再调集燕王、晋王和秦王的明军主力,从左右两侧实施突击,以达到聚歼敌人的目的,这是在战略防御中采取进攻的上乘手段。

这招,防住了蒙古人,同时也防住了朱棣,特别是宁王这支部队,那就是朱棣天生的噩梦。

下文我会做个推演。

朱棣是个野心家不假,情况我已经摆得很明白,假设朱元璋死了,朱标登基,而朱棣执意要造一把反,那我们演示一下。

第一步,朱棣要勤王,但找不到借口,号召力会下降。于是,朱棣拼命忽悠、花钱,带兵走出了北京城,拉开了南征的帷幕。

第二步,朱棣刚出北京城,就会发现某一个牛人挡住了他的步伐,比如说冯胜吧。这些老一辈的将领,不要说真人,就算只提到名字,朱棣手下的那群新兵蛋子都得挺胸、抬头、并脚跟地敬礼。他们再吆喝几句,朱棣的队伍得走掉一半。

第三步,朱棣调整好心态,继续往南走。很快,他就会发现秦王和晋王的联军在前面等着他。这两个人受过朱标的恩惠,为了报恩,会往死里干他。

第四步,朱棣打着打着,发现有人在兜屁股干他,这就是我上文说的宁王和朵颜三卫。“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天知道宁王会谋划个什么方法来折磨朱棣。

好了,不胡扯了,朱棣最终还是靖难成功了。因为朱标早死,皇孙朱允炆继位的意思差了那么点,削藩又给朱棣找到了出兵的借口,老将又被朱元璋杀没了,宁王让朱棣骗了,老天也帮他了。最终,朱棣在属于自己的气数下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我是链天绝,这篇小文的原创,祝愿朋友们阅读愉快!

6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我国从古到明的传统。嫡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和太子地位。从早年间的感情而言,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寄托不单单是朱标本人,还包含着对马皇后的深厚感情。少来夫妻老来伴,马皇后在朱元璋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便跟随朱元璋,在朱元璋多次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这种感情里不单单包含了夫妻恩爱之情,还包含了革命友谊。马皇后是朱元璋的正妻也是唯一的皇后。朱标做为他们的孩子就自然而然的聚焦了太多光环。

大元至正15年(1355年),这一年对于朱元璋的起义而言,是重要转折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不但有了自己的队伍,也有了自己的地盘,而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全力攻打集庆(南京)。占领集庆后改为应天,喻意为顺应天意。

朱标的出生,给了朱元璋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朱元璋兴奋地在牛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让朱元璋的革命事业有了一个感情寄托。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长子朱标立为太子,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殇之外,其他二十三个儿子均封为藩王。

长子:朱标(1355年—1392年),生母马皇后,天性仁慈,文武双全,很关心自己的弟弟,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但很不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

次子:朱樉(shǎng)(1356年-1395年),生母马皇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其在封地多过失,被召回京城,后经皇兄朱标规劝,改过自新,次年放回等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逝。

三子:朱棡(gāng)(1358年-1398年),生母马皇后,任藩王期间,为巩固明朝边防作出了很大贡献,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逝。

四子:朱棣(1360年-1424年),即明成祖,生母碽(gōng)妃,但他自称生母是马皇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在位期间开创“永乐盛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北征蒙古班师回朝途中病逝。

五子:朱橚(sù)(1361年-1425年),生母碽妃,曾因私自离开封地而被明太祖降罪,任藩王期间,对国家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洪熙元年(1425年)病逝。

六子:朱桢(1364年-1424年),生母胡充妃,洪武三十年(1397年),南蛮叛乱,他领兵平定,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病逝。

七子:朱榑(1364年-1428年),生母达定妃,建文年间犯罪被废为庶人,朱棣即位后恢复藩王身份,后又因胡作非为被明成祖废为庶人并软禁,宣德三年(1428年),在软禁中抑郁而死。

八子:朱梓(1369年―1390年),生母达定妃,才学出众,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一案自焚而死。

九子:朱杞(1369年—1370年),生母未知,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年仅一岁。

十子:朱檀(1370年-1390年),生母郭宁妃,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因长期过度服食丹药而死。

十一子:朱椿(1371年-1423年),生母郭惠妃,喜爱文学,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逝。

十二子:朱柏(1371年-1399年),生母胡顺妃,善兵法,建文元年(1399年),被告发谋反,自焚而死。

十三子:朱桂(1374年-1446年),生母郭惠妃,因性格暴躁,行为不正,被废为庶人,正统十一年(1446年)病逝。

十四子:朱楧(1376年—1420年),生母郜妃,永乐十七年(1420年)病逝。

十五子:朱植(1377年-1424年),生母韩妃,因不支持朱棣起兵,朱棣即位后被其削减封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病逝。

十六子:朱栴(zhān)(1378年-1438年),生母余妃,喜爱文学,治理封地成绩显著,正统三年(1438年)病逝。

十七子:朱权(1378年-1448年),生母杨妃,被朱棣强迫一同起兵叛乱,朱棣即位后封地被削减,正统十三年(1448年)抑郁而亡。

十八子:朱楩(pián)(1379年-1450年),生母周妃,建文年间被告发行为不法,被废为庶人,朱棣即位后恢复爵位,景泰元年(1450年)病逝。

十九子:朱橞(1379年-1428年),生母郭惠妃,自恃助明成祖夺位有功,日渐骄纵,被明成祖废为庶人,宣德三年(1428年)在狱中抑郁而死。

二十子:朱松(1380年-1407年),生母周妃,才学出众,博古通今,永乐五年(1407年)病逝。

二十一子:朱模(1380年-1431年),生母赵贵妃,宣德六年(1431年)病逝。

二十二子:朱楹(1383年-1417年),生母未知,永乐十五年(1417年)病逝。

二十三子:朱桱(jìng)(1386年-1415年),生母李贤妃,永乐十三年(1415年)病逝。

二十四子:朱栋(1388年-1414年),生母刘惠妃,永乐十二年(1414年)病逝。

二十五子:朱彛(1388年-1414年),生母葛丽妃,当藩王期间胡作非为,残害百姓,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病死,他是明太祖二十六个儿子中最恶劣的,这种人没有被废被杀,最后还是病死,真是没天理。

二十六子:朱楠(1394年-1394年),生母不详,出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但一个多月后就夭折了,可以说挺悲剧的,未封王。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可谓一气呵成,寄予厚望!朱元璋对朱标算是倾其所有在所不惜的,甚至可能朱元璋认为自己原本只是在乱世之中求口饭吃不被饿死,而如今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为了朱标而已!

朱标不仅没让朱元璋失望,还非常努力,个人品质也很优秀。让朝中的大臣基本都团结在了太子周围。

在太子朱标时期,燕王朱棣没心反也不敢反。以一个藩王之力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切不论燕王兵力如何,就是出兵就名不正言不顺,在古代出师无名,军队就没有士气,当兵的都不服,这仗怎么能打。朱棣只是后来被朱允文削藩太急功近利给逼反了。在朱标时期朱棣是没有想过做皇帝的,他也不敢想。朱标时期不存在朱棣隐忍一说。

其它的二十五个儿子也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并且都已封王,远离政治中心。去边区为大明戍边守疆了。心里也都支持诚服大哥的太子地位。




7

朱标作为嫡长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朱元璋作为继承人来培养,而且朱标在有生之日,朱元璋把大明朝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朱标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于挑战朱标的太子之位。

01

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朱元璋是坚定地嫡长子继承制的维护者。

朱标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史记载他是马皇后所生。

但《南京太常寺志》记载,其生母是李淑妃。不过有学者认为,从年龄上看,李淑妃不可能是朱标的亲生母亲。

对于朱标嫡长子的身份,没有多少争议,但对其生母是谁,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

只要朱元璋承认朱标嫡长子的身份,那这事也就不会存在问题了。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今南京)。得知长子出生,朱元璋欣喜异常,在当地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长子的出生,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便让宋濂等名儒作为朱标的老师,教授他经学,让他接受教育。


02

作为大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把继承其基业的全部期望寄托在朱标身上。

朱元璋制定了“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制度,始终坚定地要把皇位传给嫡长子朱标。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年仅十岁的朱标就被立为世子。

此时,朱元璋起码还有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等儿子,他们的生母也存在异议,都有记载说是马皇后所生,其身份都很尊贵。

但朱元璋早早就确定朱标为世子,可以看出朱元璋立嫡长子为储的意志。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就令年仅十三岁的朱标回临濠祭祖,以此锻炼他为人君的本领。这既看出朱元璋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也看出他对朱标寄予的期望。

还没有完全取得天下,就在考虑天下继承人的问题,朱元璋的确不同一般。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朝建立,朱标就被立为了太子。朱元璋对于朱标极为看重,命詹同考据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

洪武四年(1371年),朱标与常氏成婚。洪武七年(1374年)长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1377年)次子朱允炆出生。这一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认为朱标年龄已经长成,遂令此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

03

朱标父子二人意趣不合,但朱元璋从没有更立太子的打算。

朱元璋登基后,对于一些不法勋贵采取严厉的做法,但朱标表示反对,劝说朱元璋杀人太多,会伤了和气。

朱标的师傅宋濂曾经牵涉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但经过马皇后和朱标力保,才免于一死。

据《名山藏》记载,朱标曾对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要砸朱标。朱标事先把马皇后背着他逃难的过程画成画像,藏在身上,此时故意掉在地上,朱元璋看到图像,感念马皇后而怒气得以消除。

洪武七年(1374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命朱标服齐衰杖期,太子朱标以不合礼法而拒绝。气得朱元璋拿着剑要杀他。群臣劝解,才得以平息。

由此看见,其父子之间并非没有矛盾,朱标也没有一味地屈从其父。但朱元璋始终没有对太子朱标有任何的不信任,二人更像是普通的父子一样,打打闹闹,非常具有人情味。

04

朱元璋坚定地要把帝位传给长子长孙,以杜绝其他子孙的觊觎之心。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薨,年三十八岁。太祖朱元璋痛苦不已,这对他打击很大,甚至不再愿意劳师动众更换京师。

但由于皇长孙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病死,太子朱标死后的当年,朱元璋就把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其帝位。

早在1368年,大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元璋的目的就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太子朱标在许多方面并不像他的父亲,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缺乏勇武。四子燕王朱棣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为了明王朝的长久利益,朱元璋仍然把朱标作为最恰当的继承人。

即便在朱标英年早逝以后,朱元璋依然不改初衷,还是把帝位传给了朱标的长子、皇长孙朱允炆。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朱元璋这一想法仅仅传承了一代,还没有结束,就出现了燕王朱棣篡位的事,这恐怕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但不管咋说,朱元璋坚定地要把帝位传给长子长孙的意志,起码在他生前杜绝了其他皇子的觊觎之心。这也是其他人不敢对太子之位有非分幻想的根本原因。

8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为何会以胡惟庸和蓝玉两案为契机砍了这么多人的脑袋?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朱家的江山更稳固,让自己的后人能够安安稳稳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享受皇权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所以,他在砍了可能会对朱家江山造成威胁的人的脑袋的同时,也制定了不少的政策和规矩。

朱元璋这个人实际上很霸道,他不允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威,所以,他也不会允许别人去破坏自己所定下的规矩。

他给你的,你可以拿,他如果不给你,你却伸手拿的话下场恐怕会很凄惨,“拿来主义”在朱元璋这行不通。

朱标是朱元璋所立的皇太子,朱棣怎么敢去争去抢?如果朱棣真想去抢,别说抢不抢得过朱标,也许在朱标还没有作出反应之前,朱元璋便已经拿下朱棣打屁股了。

此外,朱标很受朱元璋的喜爱,这一点,朱棣没办法和朱标相比。

1355年10月,朱标在太平的陈迪家中出生,此时,郭天叙和张天祐正率军攻打南京,不过因为陈野先的临阵叛变,郭、张两人最后阵亡了。

这对朱元璋而言是不是一个坏消息?显然不是,郭天叙是郭子兴的儿子,老郭死了之后小郭顶了上来,所以郭天叙当的是濠州都元帅,朱元璋只是一个副元帅,张天祐又是老郭的老部下,郭、张一死,朱元璋没了小郭的掣肘,自然而然便成为了这支军队的统帅。

所以,郭、张在南京一战中阵亡,对于朱元璋是一个好消息。

朱元璋听说马皇后给他生了儿子之后,没过多久,郭、张又阵亡了,让他成了头头,心中当然很高兴。

他一高兴之下,便给儿子取了名,即“标”,标有旗帜之意,这也是在告诉所有人,他朱元璋熬出头了,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旗帜上可以印“朱”字了,很意气风发。

朱元璋也很看重规矩,他用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是嫡长子,由朱标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事。

朱棣虽然比朱标小5岁,不过他的成长很快,同时他的野心也不小,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直接打发他去了北平,给明朝守边。

当然,朱元璋之所以让自己的儿子守边,说到底也是因为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为了一个皇位而争个你死我活,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在自己死后特意下诏不让藩王入京奔丧,免得又是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他也曾经和朱允炆讨论过藩王的问题,他对朱允炆说:“我将你的叔叔们封到边地去,这样他们便可以为你好好地守住边疆了,如果有胡虏来犯的话,他们也能够帮你抵御,你也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听完点了点头,然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胡虏来犯,叔叔们可以帮我抵御,可如果是叔叔们要造我的反的话,谁帮我抵御他们?”

朱元璋听完也沉默了,他对此也没有好的对策,所以便问朱允炆:“你对此有什么办法?”

朱允炆想了想,说道:“我会先用道德和立法去感化他们,去约束他们,如果不行的话我便剥夺他们的爵位,再不行的话我连他们的封地一块拿走。”

朱元璋尚且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儿子,更遑论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了,总不能让朱元璋为了朱标和朱允炆父子俩将自己别的儿子全砍了吧?

不过,朱元璋虽然不会砍了自己的儿子,但是如果他们敢流露出想要和朱标争一争的迹象的话,朱元璋也不会给他们好果子吃。

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政策,将皇权集于一身,也将皇权推向了顶峰,绝对没有人有能力、也没有人敢去挑战他的权威,即便是他的儿子也一样。

对于朱标的储君之位,朱元璋的儿子,如朱棣,他们不敢去和朱标争的原因除了朱元璋不允许,他们也不敢去忤逆他的意志之外,朱标本人的能力实际上也不弱。

明史中所谓的“太子为人友爱”虽然也是朱标的人格魅力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朱标13岁那一年,朱元璋让他去濠州祭祀先人之墓,朱标途中经过太平的时候,特意去了拜访了陈迪一家,然后赏赐了陈家白金50两,这说明了什么?朱标从小跟着朱元璋,也学会了朱元璋收买人心这一套,此时的朱标只有13岁!

1377年,朱标22岁,朱元璋为了将来能够让朱标当一个优秀的皇帝,对他再一次倾力培养,特意下诏让他开始学习处理政事,官员所奏之事先交给朱标处理,然后再由朱标上奏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做最后的决定。

在朱元璋的培养之下,朱标的进步也很明显,后来更是专门为他开设詹事院,这也说明了朱标在处理政事方面让朱元璋很满意。

由此也可见,朱标这个人能力绝对不弱,否则的话,不可能同时获得朱元璋和朝中文武所有人的肯定。

不过,朱标虽然颇有能力,但很可惜的是他的儿子朱允炆却真的很废。

朱元璋临死之前,为了让朱允炆能够顺利地坐上皇帝的宝座可谓是煞费了苦心,不过,朱允炆手里明明拿着一手天底下最好的牌,可是却被他打了个稀巴烂,最后皇位也被他叔叔朱允炆夺走了。

因为朱允炆的废,所以不少人也将他的废代入到了朱标的身上,但很显然并不是如此。

朱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威望。

所以,朱标活着的时候自然没有人能够和他争夺皇位。

9

这不明摆的事嘛,朱元璋还活着,谁敢争太子之位,就算朱元璋有26个儿子,这太子之位就是朱元璋说了算。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朱元璋打下来,朱元璋无论能力、气魄、手腕、眼光,在当时的元末明初,就没几个人比得上的,在朱元璋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之时,就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朱元璋虽然杀人如麻,心狠手辣,但是对于中国传统观念是非常尊重的,他制定了明朝绝大部分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也包括继承人制度。

朱元璋定下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延续了中国历史传统上的继承制度,就是: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长优先



嫡子的意思就是正妻生的儿子,才叫嫡子,嫡子中的长子叫嫡长子,嫡长子是法定的第一继承人,然后其他嫡子就是法定的第二、第三继承人,一直排下去。妾生的儿子叫庶子,有嫡子在的话,庶子是没有继承资格的。

对于皇帝来说,皇后就是正妻,其他所有妃子生的儿子都是庶子,对于朱元璋来说,虽然有26个儿子,但是嫡子只有4个,庶子有22个,嫡子在世的话,庶子是没有继承资格的。



嫡长子继承制是从周朝就开始形成制度的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就是立继承人以嫡长为标准而不是以贤能为标准,立儿子以身份为标而不是以年长为标准。

然后嫡长子就可以继承父亲的王位(官职)、爵位和财产,而其他儿子就无法与嫡长子争抢,这从法律制度上杜绝了儿子相残以争王位,手足对抗以夺天下,嫡长子继承制要解决的就是继承人问题,有了标准,就好办事。



既然选择了标准,就不仅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标为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所生的长子。

朱元璋有四个嫡子,分别是: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也许朱标不是最有能力的、不是最贤明的,但朱标是长子,又是嫡子,这就够了。所以朱元璋就选择了朱标为太子。



事实上,朱元璋在1364年称吴王,就已经将朱标立为吴王世子,世子就是继承人的意思,可是当时的朱标只有10岁,这说明朱元璋从称吴王开始,就已经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就已经确定了朱标的继承人地位。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同时立14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可见朱元璋一直就是把朱标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朱元璋为了让朱标顺利的接班,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清除了一大批开国功臣,不惜为朱标扫清权力道路上的障碍。



可是朱标在1392年先于朱元璋出世了,当时朱元璋65岁,朱标38岁,朱元璋另外三个嫡子秦王朱樉37岁、晋王朱棡35岁、燕王朱棣33岁。朱元璋在65岁时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局面,同时要面对大明帝国继承人人选的问题。

经过再三考虑,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父死子继,嫡长优先的原则,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并立为皇太孙,当时的朱允炆年仅16岁



朱元璋在世时,明朝的太子之位是朱元璋一人说了算,就算他有再多的儿子,也不敢争,因为朱元璋在世啊,朱元璋是他儿子们的爹,朱元璋的儿子哪敢反对既是皇帝,又是父亲的朱元璋所作的决定呢!

就算朱棣再有能耐,再有野心,他也不敢反对,也不敢争太子之位,除非朱元璋死了,才有可能。所以,朱棣后来的造反,也是在朱元璋死后发生的。

10

人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可明太祖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的宠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寻常的父子。

朱元璋总共有26子,而这26子中,他最看重和喜爱的唯有嫡长子朱标一人。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朱标不仅是嫡长子,还是所有皇子中最像马皇后的一个。

所以,朱元璋之宠朱标还体现了他对马皇后的异于其他妃子的钟爱。关于这点,史书曾有过相关记载,记载的大意是:
一日,朱标犯了错,于是朱元璋就在后面追着朱标要教训他。朱标于是撒腿就跑,跑着跑着身上就掉落了一张纸,朱元璋捡到这张纸后竟也不再追朱标而是坐在地上失声痛哭。

原来,朱标掉落的正是生母马皇后的一张画像。朱元璋在如此猝不及防的境况下捡到儿子失落的马皇后画像,他便不免想起了过往马皇后救他命的种种,他和她昔日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涌上了脑海。

如此,朱元璋怎能不情绪崩溃而失声痛哭呢。

所以,对于朱元璋而言,长得极像马皇后的朱标就是他对马皇后爱的延伸。具体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到了哪种程度呢,用一句话形容便是:倾尽所有地对他好。

当一个帝王倾尽所有对一个皇子好时,其结果就是题中所说:没有任何其他皇子敢拿自己和他比,也没有任何皇子敢觊觎的他的储君之位。至于后来在朱标死后费尽心力夺取了皇位的朱棣,在朱标在世和朱标死后,他至始至终没有得过朱元璋的一丝特殊对待。

与朱标刚刚生下来便被定为储君不同是,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反应很淡,以至于他长到跟门口的石狮子一般高时,朱元璋才想起来要给这个皇四子取个名字。

说来,朱棣的待遇恰是帝王家的常态。再来看朱元璋在教育上对朱标和朱棣的区别对待。

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朱标还是世子时,朱元璋就极其重视其教育,他给长子请来了宋濂专门教他经传。

而这宋濂具体是什么人呢,一个字:“牛”。

宋濂不仅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还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就连学者们也得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在找了这个最牛老师的同时,朱元璋还将开国名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门神常遇春等厉害武将放到了朱标身边。

如此强大的阵容,不用说,这是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的象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棣等其他皇子的教育朱元璋就算是过问也只是走走过程,基本不会花太多心思。

可对朱标,朱元璋不仅日日要考察他的功课,还要随时随地各种面传亲授。话说,这朱元璋为了教育儿子,真的是舍得下血本!

野史记载,宋濂案时,朱标为老师求情,朱元璋觉得儿子的做法太过仁慈,他最后竟为了让儿子懂他的用心亲手摘了路边的荆棘给朱标。

朱标一看这满是刺的荆棘忙说:“父皇,这都是刺,怎么抓啊。”

朱元璋听完淡淡道:“你看到上边都是刺了吧,很好,不敢抓是把,父皇抓给你看”。话音刚落,朱元璋用手用力的将荆棘上的刺用力的撸干净了,手上血淋淋的,然后把荆棘递给了朱标,当然朱标很轻松的就拿住了。

拿住这带血的荆棘后,朱标瞬间就懂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懂了“过分仁慈便是残忍”的大理。

在如此盛宠之下,朱棣等其他皇子自然打小便知道:只要有大哥朱标在,他们便将永远只是臣子。于是,他们对这个长兄的态度自然是谦恭有礼了。至于遇到利益冲突时,不用说,其他皇子都会本能地选择隐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