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渊为什么不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为什么不立李世民为太子?

2020-07-20 07:34阅读(62)

李渊为什么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两次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李世民都推掉了。李渊太原起兵,身边只有李世民,建成元吉都不在身边,为了鼓励李世民卖命,李渊跟:

1

李渊两次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李世民都推掉了。

李渊太原起兵,身边只有李世民,建成元吉都不在身边,为了鼓励李世民卖命,李渊跟李世民承诺,儿子好好干,如果咱爷俩能把江山打下来,那么我就立你为太子。李世民对李渊表示了感谢,但是婉拒了。其实很好理解,八字还没一撇呢,都是空头支票,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李渊姑妄言之,李世民也姑妄听之,没啥实际意义。李渊入长安当了唐王,由于李世民首入长安,功劳比李建成大,所以将佐们都跟李渊请求立李世民为唐王世子,李渊也听了这些建议准备执行,可是李世民死活不肯当,执意让贤,于是李渊立了李建成。李渊当了皇帝,李建成顺理成章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

李世民为何两让太子,许多人都说这段记载是假的,是李世民后来编的,其实不然,李世民是真的不想当。李世民从小喜欢打仗,他的兴趣在军事上,不是搞政治。何况此时李唐王朝岌岌可危,正是需要征伐四方的时候,掌握军权才是硬道理。因此于公于私李世民都不可能接太子这个烫手的山芋,这无疑是把他放在火上烤。所以李世民当了秦王。李唐都城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秦王是最尊贵的王爷,地位仅次于太子。如果说此时李世民就有篡位夺权的野心,想把老爸老哥老弟搞掉自己上位,也是诛心之论。此时的李唐王朝正在上升期,李渊父子们还是能够抱团取暖的,还远没到排排坐吃果果的时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世民虽然失去了太子之位,但是却得到了征伐四方的军权,当时的大唐王朝有两位军事首脑,一是征伐江南的李孝恭,一是经略中原的李世民,李世民连平薛举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尤其拿下洛阳城之后,他的政治野心膨胀了,觉得取代李建成太子之位的时机成熟了。只可惜李建成不是草包,就在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时候,他也没闲着,李渊晚年好色多内宠,国家大事几乎都交给李建成处理,因此李建成也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关陇勋贵的支持。李唐定都长安就注定了必须依靠关陇集团才能活下去,否则只有死。因此李世民想要撼动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他的势力在洛阳,依靠的是山东豪杰。在长安的根基远没有李建成深。

李世民攻克洛阳之后,大肆分封功臣,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洛阳各个岗位,俨然一个独立王国,不仅迟迟不向长安城上缴战利品,还借口洛阳还有反对势力需要处理为由迟迟不入朝,李渊没办法,只好让张婕妤尹德妃等人前往洛阳城接管洛阳宫人和府库珍宝。但是李世民拒不交接,他说,府库宝货已经登记入库,需要封赏有功之臣,宫女需要配给有功将士,官爵需要授给才德之人,所以不能交给你们几个女子。张婕妤一看没辙,只好汇报了李渊,恰好李世民封赏了李神通几十顷地,李渊趁此机会亲自下诏让李神通把这些地让给张婕妤老爸,但是李神通有李世民撑腰,根本不认李渊的诏书,坚决不给。李渊大怒,跟李世民说,现在我亲手下的诏书居然还没有你的命令管用啊。后来又跟裴寂说,我这个儿子变了,由于常年在外掌握兵权,被那些书生们教坏了,不是我以前认识的乖孩子了。于是派尹德妃的老爸找茬打断了杜如晦一根手指以示惩戒。

李世民母亲窦皇后去世得早,每次李世民和李渊吃饭,看到李渊身边美女如云,想起母亲看不到今日的好光景,就不由得落下泪来。这种扫兴的事一多,谁都不高兴。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没心没肺的玩得很嗨,因此李渊对懂事的李建成好感越来越强,却对李世民越来越讨厌,从此没有易太子之心,于是李世民兄弟矛盾日甚,直到玄武门之变爆发。

2

李渊当时毫无理由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李建成也是非常有才华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其实,李世民曾经在其中做过手脚,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对太子李建成集团大开杀戒,逼迫其父李渊禅位,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是没有任何正统性和合法性可言的,因此,李世民登基以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诠释其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修改唐朝的实录,突出李世民在李唐开国过程中的作用,贬低太子集团的形象,把李建成和李渊都描绘的庸庸碌碌,以塑造秦王登基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李世民被认为是“自古攻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的一位皇帝,其实有点言过其实了,从晋阳起兵到建立唐朝,李渊本人以及太子集团的功劳都非常大,整个晋阳起兵的过程,其实是李渊策划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只不过是起到了赞襄的作用,我们在未经李世民动过手脚的可以信赖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来,但是呢,到了《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李渊就变得唯唯诺诺了,好像晋阳起兵的成功,李世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以,在唐朝建立初年,李渊毫无理由立李世民为太子,因为李建成并不是庸庸碌碌之辈。

(唐高祖李渊画像)

第二:李世民之所以功劳大,是因为李建成被束缚了

李建成通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皇位继承制度成功晋级太子,但是呢,却被另一项制度给束缚了,那就是《左传》里提到的“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的说法,“太子者,国之根本”,在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中,太子是不可以率领军队打仗的,因为,太子一旦死在了战场上,相当于动摇了“国本”,中国古代,有皇帝御驾亲征,但从来没有过太子亲征,在皇帝亲征之时,太子一般留守监国,平时,地方上有什么重要的政务要处理,皇帝一般也不会派太子过去,而是派其他的皇子去处理,“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的制度一方面保护了太子的人身安全,但另一方面却束缚了太子,让其他的皇子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凝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集团,周围聚集着一批能臣武将,往往对太子集团构成威胁。

(康熙皇帝亲征之时,也是太子留守京师,图为康熙皇帝画像。)

李世民的功劳比李建成的功劳大,不是因为李建成的性格庸庸碌碌,而是李建成身为太子,根本就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

李建成并不是平庸之辈,再加上其身为嫡长子,所以,李渊毫无理由立李世民为太子,只是,李渊没有想到后来的发展形势而已,没有想到李世民的功业会越来越大,以致于对太子集团,甚至自己构成威胁。

3

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先后两次私许李世民太子之位。虽然人说为李世民私改,但史书又记载唐太宗两次要求看史书,均被史官拒绝,想来此事不是空穴来风。但李渊之所以没有实现允诺,与立嫡立长制有关,也与太子李建成才华有关,但最重要的却是以下两点:



一,李世民功高震主。李唐建朝,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官位也高到封无可封。他南征北战,浴血拚杀, 换来了大唐的开疆拓土,也换来了李渊对他的猜忌。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会感到心里不安。

事实上,唐初的政令已经非常混乱,形成唐王朝,太子府,秦王府三方并行的局面,为此,李渊伙同太子李建成,逐渐削减李世民手下的文官武将,企图孤立李世民。若不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将成为卸磨后所杀的驴,过河后所拆的桥,飞鸟尽后所藏的弓。



二,李建成与李渊父子更情深。这是李渊食言的另一个原因。人常说十个手指不一般长。人又说,皇家众长子,百姓爱幺儿。李建成是李渊长子,寄托着李渊无数的期待与父爱。

在李唐建国过程中,李世民负责开疆拓土,李建成负责管理后方,因此李建成侍奉在李渊左右的时间比较多, 更能够了解李渊的心理,也更能够投其所好,取得李渊的好感。因此,父子感情也更加深厚。



以上两个重要原因,使李渊在立太子之事上选择了李建成。

4

隋朝时期,李建成是嫡长子,唐国公世子。

李渊起兵时,李世民不满二十岁,李建成比他大十岁左右,也不需要什么费力的抉择。

后来因为李世民功勋卓著,李渊甚至需要自创天策上将职位了,后来李世民越来越无官可加了,尚书令、中书令两个三省长官一人当了,武德九年比一年前还多出个蒲州都督。李渊也想过改立太子,但李建成又没犯什么了不得的大错,虽然因为杨文干事件遇到危机但也过去了。最后改立太子的承诺变成了给李世民的空头支票。

李渊幻想这种平衡可以一直维持下去,两个儿子甚至包括不成器的李元吉他都不想动,最多只动他们的幕僚敲打他们不要内斗,儿孙自有儿孙福,等他两腿一蹬了再洪水滔天也轮不到他操心了。

结果,在他有生之年,李世民给了他一个说法。

他别无选择了。

5

为什么?因为那个时期,还必须严格的遵守立储必须遵循立嫡长子的传统,立李建成名正言顺,立李世民则名不正言不顺!

理论上,李渊是可以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渊称帝之后,还面临着两个较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任何一个处理不当,都有可能让李渊建立的李唐王朝被新的朝代代替。那么,李渊面临的那两个核心问题呢?

其一,是李渊虽然从现在的山西起兵,但唐帝国最初占据的是关中地区,在这个地区处于统治阶层的是,从北魏末年形成关陇军事集团,隋唐的皇帝均出于这个集团,这个集团注重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贸然改变规则会引起关陇军事集团的猜疑,对于关陇军事集团而言,无论是杨隋还是李唐称帝,都是他们内部随时可以更换的棋子!稳住关陇军事集团,是首要的任务。实际上直到周武时期,才真正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

其二,李渊称帝时,唐帝国统治的区域也就仅关陇及山西河南一部分,其它地区还有大量的割据势力存在,也不乏出身关陇贵族的领导人,李渊建立的李唐必须借助关陇军事集团的支持,逐步的统一全国。而李世民麾下的军事将领,大多是出身山东(此山东非现在的山东,而是泛指太行山以东的所有区域)豪强,有动摇关陇贵族势力的嫌疑!对李唐进一步统一全国不利。

所以,李渊是不可能立李世民为太子,他曾经打算将洛阳以东封给李世民,让李世民与李建成各自统治,这实际上还是一招臭棋!

同时李渊可能还受到,隋朝更换太子导致的二世灭国教训,隋文帝在位时,还不是太子的隋炀帝,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治理国家的能力,都出类拔碎!但是当隋炀帝真的继承皇位以后,就表现出好大喜功的特性,导致天下大乱朝代更迭!这说明李渊实际上还是怀疑李世民的能力和品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愚见,欢迎点评讨论!

6

因为李世民是李二,所以没有资格啊!


李渊的嫡出三儿子中,李建成老大,李世民老二,李元吉老三,他们三兄弟中只有李建成是具有合法继承人身份的,而李世民、李元吉均是小弟弟是没有合法继承人身份的。


李渊想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仅仅要突破“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还有考虑到自己李唐江山的稳固,刚刚覆灭的隋王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隋王朝的老二杨广继位,刚刚将隋王朝玩的稀巴烂,此时的高祖李渊难道不会考虑到这一点吗?


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将长子李建成置于何地?


高祖李渊这一生仅仅有一次的许诺,那就是立李世民为太子,将太子李建成贬谪到蜀地,那时候,因为东宫太子李建成涉及到“杨文干谋反事件”,李建成被牵连了进去,高祖李渊为了让李世民前去平叛,特意和李世民许诺,等他将杨文干搞死了,自己就立李世民为太子。


可是,高祖李渊对于李世民的这张空头支票最终还是没有兑现。


而高祖李渊的心里,只有太子李建成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在位时,尽力调节东宫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兄弟矛盾。同时,为了太子李建成能够上位,还在有意无意的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为太子李建成的上位铺路。


受封建礼制影响的李渊,可以说是从头到尾都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打算,只是可惜了,玄武门之变还是让李世民颠倒乾坤,登上了原本不属于李世民的帝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一起被拿下,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世民的上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当时的李渊已经剑锋所指,决心要架空李世民的全部实力,谋臣被搞掉了,武将也被整治的够可怜,势同水火的两兄弟,再加上自己的老爹的压制,李世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帝位之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场权力之争中,从来不会有人会在意谁是兄弟,只会在意谁最终是这场权力斗争中的王者。


很明显!李世民他做到了。


李渊对于太子之位这件事情本来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太子之位非李建成莫属。

7

古时皇家立太子的传统是立嫡立长,立庶立贵。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通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啥意思呢?隐公年长又贤能,为什么不适合立为国君呢?因为立嫡子就是立年长的,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庶子就立尊贵的,不考虑他是否年长。

李渊夺得隋朝江山后,当然按照古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的原配老婆窦皇后生了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先立的太子即是嫡长子,按古制也是理所当然,无可争议。何况李建成也不是窝囊废,颇有武功,为老爹夺取江山也立下了大功。

但李渊之所以敢扯旗兴兵造反,灭掉隋朝,与李世民的极力怂恿和支持有极大的关系。《资治通鉴·唐纪·卷一百九十》载:“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世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按人情常理揆度,李世民心中应该是有怨气的,没打下江山时,老爹许我个空愿,我假意推掉也就算了。你做皇帝了,我的将佐都请以我为太子,你也准备立我,我能坚决推辞,你就不能坚决不允许吗?太子可是你死后的接班人啊,谁能不愿意做?你不知道打下江山我的功劳最大啊。

李建成和积极跟随他的老四李元吉也不是傻子,心里清楚得很,老二功劳大,迟早会威胁到太子继位。开始在老爹面前搬弄是非,栽赃陷害老二,而做皇帝久了的李渊,也听信了几个嫔妃埋怨老二的话,开始时不时挑老二的毛病责难之。最终导致了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老大、老四丢了性命,老二取胜。没法了,再立老二为太子吧。不久,也许是李渊对亲骨肉的相互残杀伤心过度,也许受李世民的逼迫,提前退休做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开始了贞观之治。

8

李渊为什么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个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

1、古代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匆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李建成,李世明都为李渊原配窦氏所生,所以,从古代的立接班人制度,李建成都是天然的第一接班人。李渊立李建成,也是遵从古制,避免同室不必要的纷争,再一个,在李渊起兵后被封为唐王时,李建成已经被封为唐王世子,如果再行废立,必然影响李渊统一天下的进程。

2、李建成自身的能力

都说大唐的天下是李世明打下来的,建国后李渊该调和一下,让李建成自己让出来。这样说是因为李世明登基后贞观之治太有名,完全盖住了李建成的光辉。虽说李建成没有李世民厉害,可在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的才干,谋略,已经带兵战绩同样不输李世民。在李渊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中,身为世子的李建成,统管后方,也是出了大力,不能因为李世民打仗而忽略了李建成的作用。所以,本身并不弱的李建成,也不会被李渊废了而立李世民。

所以,我认为,李渊不立李世民,不管从古代的继承制度,以及李建成的能力,都不会发生李渊废李建成的事。

9

在史料记载中,李渊曾经三次表示想要把太子之位传给李世民。可是,最终他却并没有兑现他的诺言,直到李世民自己动手,杀掉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且逼迫李渊退位,抢到皇位为止。

(李渊剧照)

那么,李渊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并因此造成那样的悲剧呢?

由于李世民曾经有篡改历史的行动。因此,李渊三次表达想传位给李世民的说法,就值得怀疑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李世民后来加上去的,李渊其实并没有这样说过。李世民这样加的目的,是想表明,并不是自己抢夺皇位,而是李渊本来就有“换太子”的想法。而且李世民通过这些记载还想表明,自己发动“玄武门政变”,只是被逼无奈的结果,与皇位的更迭,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任何事情,其实都有两面性。如果这段历史真的是经过李世民篡改的,对李世民也不是完全有利。因为这个记载其实也意味着,李渊虽然想改换太子,传位于李世民,但是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态度并不坚决。或者说,改换太子这件事,是李渊说来安慰李世民的,并不是李渊的真心想法。

而李渊之所以要安慰李世民,也表明李世民集团对获得权力的诉求太大,多次逼迫李渊,李渊才不得不这样说。

那么,究竟这个记载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还是李世民篡改的结果呢?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假设历史记载都是真实的,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果这个历史记载是真实的,为什么李渊只是说说而已,并不愿意把传位给李世民的事情付诸行动。

(齐桓公雕像)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皇位的传递,为了避免出现争夺现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是等级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中国在很早就实行了嫡长子继位制度。至少在西周的时候,这种制度已经完全成型。

维系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周礼,周礼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就是要坚决实行嫡长子制。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们开始破坏这条规矩,把爵位传位自己喜爱的儿子,而不是嫡长子。但是,往往某个诸侯这样做以后,就成为别的国家攻击他的理由。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曾召集诸侯们会盟,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只能传位给嫡长子,其他儿子不能继承爵位。

齐桓公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们互相争夺爵位,大打出手。宋国的宋襄公带着公子昭打回齐国,帮助公子昭夺得齐国国君之位。当时宋国是相当弱的,就打仗能力来说,是很差的。那么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其实就是当时大家非常认可嫡长子制的观念,宋襄公的行动,不但得到了很大的国际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齐国国内的支持。

所以,从嫡长子制的角度出发,李渊其实是并不愿意破坏这条制度的,因此是不愿意改换太子的。

(李世民剧照)

不但李渊不愿意改变,连篡夺皇位的李世民,事实上也不愿意改变。他当了皇帝以后,也是极力地培养他的嫡长子李承乾。尽管李承乾腿有毛病,当皇帝有碍观瞻。尽管李承乾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但李世民始终不愿意改换太子。

除了因为嫡长子制的缘故外,中国古代还有一项对继承人的重要评价,就是继承人最重要的是“德行”而不是“功业”。

古人为什么很重视“德行”而不是重视“功业”呢?因为重视“功业”,就意味着皇位是可以凭借武力夺取的。这个结论万万不可推广。一旦推广,就意味着谁的武力最强,谁就可以得江山当皇帝。那样的话,皇帝还能睡一个安稳觉吗?

而“德行”意味着仁爱。对天下老百姓的仁爱,当然就是太子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因为这可以得到大家的拥护,对于巩固皇位是很有好处的。

就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情况来说,李建成虽然并不见得有多仁爱,但是在功业上,李世民是比李建成大的。既然比李建成大,也就意味着,李世民获得继承权的机会应该更少。所以,李渊从心理上,是不愿传位给李世民的。

李世民自己也都认识到仁爱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当了皇帝以后,反复在“仁爱”问题上做文章,最后实现了“贞观之治”,弥补了他之前的缺陷。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10

李渊之所以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自有他的想法。

李渊起兵时,李世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而二十几岁的李建成已经可以独挡一面了。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是以李建成为陇西公最主要的左领军大都督的,而让李世民帅领的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则主要是李建成的主力军。在作战过程中,两兄弟配合得很好,一路攻城克敌向长安行军。结果,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率先登城攻入城内。所以,李渊之所以能建唐称帝,论功勋,李建成在此时并不比李世民差,还可能胜他一筹。那么,由此可见李建成一开始就是李渊心中的太子首选。

此外,可能还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立长不立幼。

隋朝灭亡,就是因为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没有遵循“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才导致隋朝很快灭亡的。李渊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即使李世民再优秀也不会被立为太子。

二,李建成并不是庸才。

李建成不但能统领三军,在管理政务方面也是非常不错的,他经常帮李渊处理一些朝中政务。李世民却总被派去边关征战。

三,李渊怕自己的皇帝坐不久。

立了李世民当太子,恐怕李渊的皇位就坐不久了,因为李世民的势力太发了,这可能是最主要的一点。

李世民在外征战无数,门下有许多被他网罗来的各方人才。秦王府可谓是当时能人异士聚集的地方,更有一大批驰骋沙场,誓死为为李世民尽忠的武将。若是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皇帝宝座可能很快就是李世民的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李家出身关陇军功贵族集团,这个团体最看重的就是会打仗。那么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如果说自己想做皇帝,那么满朝文武,恐怕除了魏征,都不不会反对李世民。结果,群臣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没有表现出很抵触的情绪--李渊和李世民的权利交接,非常顺利。

或许,李渊早就预感到这一天早晚会来,只是美想到会如此(血腥)。于是他用李建成为太子,还能让他们兄弟俩玩玩二龙戏珠的游戏,好把时间拖得长一些。看李建成快玩不过时,再给他加码一个李元吉,当李建成还不行时,就削弱天策府…

他妄想平衡二者势力的势力,来缓解自己面对李世民这个无比优秀的儿子带来的压力…但最终他还是把自己邬几个儿子都推上了火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