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武则天掐死女儿,后人是如何得知的?

武则天掐死女儿,后人是如何得知的?

2020-07-20 06:25阅读(74)

武则天掐死女儿,后人是如何得知的?是否是历史乱编?:谢邀。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同时建立了武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

1

谢邀。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同时建立了武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特殊身世和成长经历,导致围绕她的谜团很多,“武则天女儿之死”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出生,他的父亲是唐朝应国公、工部尚书、荆州都督武士彟,母亲杨氏则出身于隋朝皇室。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召14岁的武则天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皇太子李治即位,史称唐高宗。

武则天虽然依例进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之前就与唐高宗李治有旧,仍然藕断丝连。

这时,王皇后和萧淑妃正在后宫争宠,王皇后发现唐高宗喜欢他的庶母武则天后,就决定配合唐高宗召武则天还俗入宫,试图与她合作扳倒萧淑妃。

唐朝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如愿将武则天接入宫中,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

唐朝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不久被拜为二品昭仪,备受唐高宗的恩宠。

让王皇后高兴的是,情敌萧淑妃失宠了,但失望的是,唐高宗一心都在武则天那边,并没有对她回心转意。

于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开始联手,竞相在唐高宗面前诋毁武则天,但唐高宗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进封武则天为宸妃。

而武则天此时已经不再满足于专宠,而是暗暗瞄上了皇后之位。

唐朝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又生下一个女儿,作为后宫之主,王皇后也去探视过这个小公主。

可没过几天,小公主突然去世,这让唐高宗和武则天都伤心不已。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在跟随唐高宗祭拜昭陵途中,生下次子李贤。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后宫谣传王皇后和他的母亲柳氏行厌胜之术,唐高宗大怒,不仅将柳氏赶出皇宫,还想趁机废掉王皇后。

但是,以赵国公、太尉长孙无忌,河南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坚决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

同年十月,唐高宗还是颁下诏书,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唐朝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追封早夭的女儿为安定公主,谥号思。

由于安定思公主李氏死时,正值她的母亲武则天后宫斗争最激烈的时候,而且一年之后,武则天就当上了皇后,所以后世包括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是武则天害死了安定思公主。

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的《新唐书》中记载: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在这里,武则天杀女栽赃王皇后,就如同有监控录像记录下来一样,可谓绘声绘色。

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的《资治通鉴》,同样也有类似的记载: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虽然这里的字句与《新唐书》中有所出入,但也同样认为武则天杀女栽赃王皇后。

不过,悦史君通过深层次查阅,还是认为安定思公主绝非武则天所杀,而是因病早夭,具体缘由如下:

第一,《旧唐书》中没有类似记载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此时距离唐朝灭亡,仅仅过去38年,各种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旧唐书》中对安定思公主只有一句记载:“丁卯,长女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

这里只是一个追封,没有关于安定思公主死因的任何描述。

第二,《唐会要》中没有类似记载

《唐会要》成书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比《旧唐书》晚了16年。

《旧唐书》中对安定思公主的死因,有了第一次描述:“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但这里写的是“暴卒”,就是突然死亡,具体怎么死的,并没有展开说。

不过,死因写了是“王皇后杀之”,成了武则天晋升的一个阶梯。

显然,《旧唐书》和《唐会要》成书比较早,而且距离唐朝灭亡时间不久,为什么他们没有记载的事,距离唐朝灭亡已经150年开外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能够写得那么详细呢?

无他,武则天是女主当国,越到后面越被黑化,看看《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唐高宗重振皇权的需要

唐高宗登基后,权力一直受到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限制,心中常常郁郁不得志。

武则天是一个权利欲很强的女人,她和唐高宗一拍即合,唐高宗决定借“废王立武”的机会,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

于是,虽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极力反对废后,但武则天私下接触了不少官员。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第一个支持“废王立武”,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重赏。

随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纷纷请求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

唐高宗询问英国公、司空李勣时,李勣只说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于是,唐高宗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人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同时,褚遂良第一个遭到打击,被贬为潭州都督。

唐朝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再次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从此,唐高宗乾纲独断,真正掌握了大权。

因此,武则天这污名,实在是没来由,怪只怪她太有本事,当了女皇帝罢!

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和评论,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2

武则天掐死自己长女安定思公主的事情,记载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没有记载。

(武则天剧照)

事情说的是武则天当时和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争得很厉害,大家都在李治面前互相说对方的坏话,李治不听。当时,武则天生下长女刚满月不久,王皇后来看孩子,喜欢地逗弄了一阵。王皇后走后,武则天便亲手把自己女儿掐死,并用被子盖住。不久,李治来了。李治来后,武则天便揭开被子让李治看自己的女儿,发现女儿已死。于是就大声痛哭,并问宫女是怎么回事?宫女说,是王皇后来过。李治大怒,让王皇后解释。王皇后则解释不清楚,于是李治便有了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想法。

很多人评价这段历史,认为不可能是真的。理由有这些——

一是这个记载出现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及《唐会要》则只是说安定思公主“暴卒”。一般来说,《旧唐书》及《唐会要》成书更早,更容易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前。由于契丹人入侵灭亡后晋,并四处烧杀抢劫,宫廷资料大量丧失。因此,《旧唐书》所记载的,应该更加接近于历史真相。

二是《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编撰的,其编纂的目的,正像《资治通鉴》书名表示的意思那样,是为了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既然如此,自然要有意贬责篡夺李唐江山的武则天,表现她心狠手辣及李治不明不察的一面。

(武则天与李治)

三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因为接触的原始资料不多,武则天杀女的事,更多的来自于民间传说、野史资料,再加上个人推断。显然,民间传说、野史资料及个人推断都是无法作为确切历史的。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武则天杀女的事,很可能是真的。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旧唐书》及《唐会要》这两本书,其实并没有说安定思公主不是武则天杀死的,而是说“暴卒”。只是阐述结果,并没有说过程。因此,并不能根据这两本书,就判断《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的不对。《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肯定是一种推断的结果,但一定是推断得合情合理,才会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怎么推断的呢?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道。我这里也来做点分析。

有一个情况可能大家没有注意,王皇后去看武则天女儿的时候,武则天在吗?皇后去看,武则天肯定不可能不在。既然武则天在,王皇后就没有作案的可能。因此,这一点基本上可以断定,安定思公主不是王皇后杀死的。

武则天的女儿不是王皇后杀死的,会不会是因为盖被子没注意,被闷死的呢?也不太可能。为什么呢?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看见女儿已死,大声哭闹,问宫女刚才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宫女说,王皇后来过。我们必须注意到宫女的回答。武则天问的是自己女儿怎么回事?也就是要问女儿死因。宫女回答的是,王皇后来过。这意思,显然是说王皇后杀了武则天的女儿。要知道,这是一个宫女,就是借她一千个胆,她也不敢说是皇后干的。就算是照顾不好捂死的,她可以推给别人,都不敢推在皇后身上。唯有一种可能,就是武则天和这个宫女事先串通好,让她那么说的。

由此便可断定,武则天的这个女儿,确实是她自己杀死的。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

3

关于武则天杀死自己的女儿的事情,太有戏剧化了,我一向是倾向于不太相信的。如果从知道“历史”的角度来说的话,像这样隐秘的事情,武则天不说,谁会知道呢?但武则天不说,后人可以“写”。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还真人“创造”的,但也不是随便乱编。以武则天杀女的事情来说,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一、其实这个事情在《旧唐书》中是没有记载的,第一次出现在正史中,是欧阳修写的《新唐书》,后来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又把这个故事编了进去,欧阳修和司马光在书中把这个事情说得有板有眼的,欧阳修说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暗中用被子捂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故意诱导唐高宗去怀疑是王皇后干的,引起唐高宗的大怒。司马光干脆就说武则天自己杀了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导致王皇后被废。

这个段子太有戏剧性了,所以被后来的电视剧反复演绎,但是要注意的是,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是北宋中后期的人了,离武则天时代已经过了400年,他们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增加武则天的罪行罢了,因为他们两个人都不喜欢武则天。

二、尽管这个武则天杀女儿的故事不是真的,但是要说这个故事完全是欧阳修和司马光他们两个编出来的,也不完全对。因为它事实上反映了历史上某些时期的社会舆论倾向。因为这个故事可能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就在民间流传了很多年了。因为唐代的史书里面,确实记载着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一个女儿夭折了的事情,这个女儿叫做“安定公主”。小孩夭折在古代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这个小孩的夭折可能真的帮了武则天的大忙。

因为安定公主的意外死亡,最终引起唐高宗对宫庭中后妃们的“斗法”有了警惕,古代皇宫中最流行的宫斗术就是“厌胜”,类似今天的折个纸人来打小人之类的法术,当时就有人揭发失宠的王皇后可能经常干这个事情,但是没有证据,安定公主的死,使武则天诱导唐高宗认为王皇后的厌胜术真的起了作用,导致高宗对王皇后的不满增加,不过还是没有证据,但这种神秘主义的法术的事情,其实是说不清楚的,王皇后只能吃哑巴亏。

这个事情可能从宫庭传到了民间,经过加工改造,就变成了武则天先杀了自己的女儿,再嫁祸给王皇后。当然,这样的花边新闻,在唐代根本不能算“历史”,但欧阳修、司马光把他们写进了《新唐书》、《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它就成了“历史”了。

4

诚谢邀请:

我不相信武媚会亲自动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尽管本人在类似的回答中多有提及,但人微言轻,没有得到反响与回应。

这种说法最早大概来自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的《新唐书》中记载: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活灵活现,绘声绘色,令人信服.但距离事件的发生有四百多年了,类似我们记载明朝的事,可信吗?

我们来梳理下情节:

唐朝永徽五年正月(公园654年),武媚生下一个女儿,作为后宫之主,当时的王皇后去探视这个小公主再正常不过了,而且以前王皇后,武媚与萧淑妃演过三国,内心有芥蒂,趁武媚不在内,来看望也很好理解。养尊处优的她也仅仅是看望后迅速离去.

当时为昭仪的武媚,散步归来,这个时个早朝后归来的高宗也带五,六名宦官径直来武媚宫里,二人类似热中的少男少女手牵手进入小宫主卧室.

武媚走到床边拉开小公主的棉被,刹那间仿佛遭遇雷击,全身颤抖,目瞪口呆.随后,大声尖叫,摇摇欲坠.

惊慌的高宗抱着武媚,武媚也哭成了泪人似的,身体像得疟疾般痉挛不止.

随后,小床上的棉被被掀开,小公主两眼紧闲,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无任何生命体征,任何人都看得出,小公主已经断气了.

下边有嫁祸于人的说法.至此:我们来分析

1.小公主是正月出生,来世上不满一个月就离世,就是说天气依然很冷,唐朝取火方式,房间里放一座很大的的铜炉,此事发生又是清晨,不难想像,里面有很多木碳,冒着紫色的火苗,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性质大家耳熟能详,这可能是小公主致死的真凶.

2.出生一个多月,尚未取名的公主暴毙,是大事.因为是皇帝的女儿.如果放在普通百姓家则微不足道,当时婴儿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冬天至初春这段时间,还有,宫中的老妈子没有现在的护理知识,为保暖,捂紧被子不自觉中闷死了公主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3.武则天是心狠手辣,作为政治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择手段地排挤,诬陷,打击自己的政敌,曾经发明了诸多泯灭人性,惨绝人寰的刑罚就是证明,然而,古往今来的政坛风云人物几个是吃素的?心地善良根本不是帝王的本性.基于此原因后人栽桩给武后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4.成为皇帝后下令毒杀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能性极大,记住是 下令.但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媚,要她亲手掐死(下令是政治家的风范,亲手不是政治的习惯)自己的女儿,我认为不是政治家所为.



《旧唐书》成书于公园945年,距离唐灭亡仅仅38年,各种资料比较详实,来源较为丰富,事实性较强。关于小公主死亡只说是武后的长女及不足一个死亡而矣,没有指责武后的只言片语.

《资治通鉴》(北宋元丰七年1084),也有武后掐死自己女儿的记载,个人认为有东施效颦之嫌.

5

谢谢邀请。武则天有没有杀死女儿,只要稍微有头脑的人分析一下就不会相信。一来从前婴儿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孩子夭折很常见。二来武则天封后的阻力主要在朝堂大臣,不在后宫也不在皇帝,没必要赔上骨肉。三来离唐朝最近的旧唐书对此一字没提,后世才慢慢流传开来,并且还情节描述极为细致,可信度嘛,呵呵。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愿意编,有人愿意信,有人不遗余力的传播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还是这是一个男权社会,对女人的传统要求是温柔顺从、隐忍牺牲,一定要站在男人的背后,譬如王宝钏、马伊琍、徐帆这样忍辱负重的就被有意无意的大加赞赏,而武则天、林徽因、王菲这样的,有能力,有个性,独立自主不依附于男人而闪闪发光发光的,不符合中国男人对女人的期望,当然要予以打压,作风不正和性格暴虐残忍是最好的丑化手段。对于吕碧城这样的,直接淹没在历史中。中国人一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证据什么的就不重要了。

6

这事吧,我从来不信!绝对后世抹黑!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府元宵节夜宴,请说书的过来给说书,贾母说书上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是骗人的,她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

贾家就是一个普通的大户人家,丫鬟仆人都一大堆,小姐出门都得跟着,何况皇宫!皇后出门得多大阵仗?公主身边得有多少人侍候着?

武则天说皇后掐死她孩子,皇后身边的宫人不会作证?!如果真是武则天作案,她身边的宫人怎么全支走?小公主身边的人怎么全支走?即使要掐死一个小婴儿,怎么也得一段时间吧,被人看见了怎么办?

那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占了上风,皇帝喜欢她,并且皇后犯了小错,已经被皇帝惩罚,不让皇后母亲再进宫。皇后已经是死老虎了,武则天只要等待时机就好,而且武则天也特备能等待,不会以这么大的代价冒着危险去杀自己的孩子。

距离武则天最近的、李敬业叛乱中那个大才子写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这可是和武则天同时代的,是武则天的敌人,绝对说狠话,说的绝对是添油加醋的事情。杀自己亲姑娘给落下了,是绝对不可能的。就是说明,就是编排也都不会想到会有这个事。

再有,成书较早的《旧唐书》中没有记载,只写了长女死了。略晚的《唐会要》增加了一句“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而距离唐朝灭亡已经150年开外的《新唐书》写“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故事是一点一点加上去的。如此形象生动,跟电影镜头般,几百年后的人穿越了看见的!谁信啊?!

7

关于武则天掐死女儿这件事情,《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古代史官一般都是编写严谨,既然这三本史书都有记载,那么这个事情应该是属实了。

《旧唐书》载:史臣曰:“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旧唐书》成书于后唐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由于当时社会上纷纷传言武则天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才得以上位,所以用“史臣曰”来委婉的表示同意这个观点。

《新唐书》就更为直接了,连细节都写出来了:“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的女儿的确是在王皇后探望离开后,被武则天掐死,又进谗言误使盛怒之下的高宗信以为真,认定王皇后即是杀死小公主的凶手,然后结合王皇后“往与妃相谗媢”事件才起了废后之心。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于此事记载的更为详细了:“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司马光的史书向来讲究细节,而且作为编年体史书,对于史料记载是慎之又慎的,既然司马光将细节写的这么详细,那么一定是发生过这件事情无疑了。

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掐死自己的女儿,无非是想要进一步上位,通过后来武则天的登基,我们就可以推断,她是为了能够成功而不择手段的人,任何人阻挡在她的前面,她都要想办法将其除去。

而当时的皇后恰好是她的绊脚石,因为国家只能有一个皇后,她想要上位就必须除掉皇后,正巧皇后先前有“往与妃相谗媢”事件,这次再加上害死了武则天的女儿——也是皇帝的女儿,皇帝震怒之下,肯定是要废后的。

所以不管后人对武则天有多推崇,但是武则天有这么一个黑历史,就足以让世人对她的印象改变了,她是一个在成功路上,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能祸害的女人,即便成就再高,在人性上也低到了尘埃。

总有人说,武则天有多厉害,为国家做了多少的贡献,但是虎毒尚且不食子,而武则天居然能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得去手,再厉害,贡献再大,又有什么意思呢?

8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的一生有太多的传奇和际遇。后人对于她的的评价褒贬不一,无论功过如何,小编认为她能够把唐朝治理的很好,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这就足以说明她的治国之才了,我们还是要多往好的地方看。不过有很多人评论她的冷酷、肆无忌惮、做人心狠手辣,居然为了能够扳倒皇后,居然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杀,实在是令人发指。可是历史上武则天真的杀了自己的女儿吗?后人又是如何知晓的了,我们就具体的分析一下。

首先,小公主暴亡一事旧唐书并未专门纪录,仅在《则天本纪》之后的史臣评论中略提了一笔,“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引为她的罪状之一。那么后人的记录是否属实准确了,我们就无从考证了,所以,妄言论断过于片面,我们不可全信。在新唐书和通鉴中关于武则天杀死自己孩子的描述,应该是出自唐人笔记,来弥补正史中所缺少的这一环了。在历史上,以野史入史作为正史的补充是常见的做法,无论如何这么危险的事,武则天应该也不会让第二个人知道,所以我们后来所传的,应是史官根据民间流言加上自己的推断而作,而不会真有人亲眼见到那一幕。再者,当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在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羽于乌江自刎,他也没有亲眼见到过,不过是根据前人的记载写的。所以,很大的可能,便是后人在写史册的,根据当时武则天所处的境地,加上对其后来成为皇帝,因此想到对于小公主之死的种种猜测而已,以及民间对于小公主之死的猜疑罢了。

9

武则天杀女后人也只是猜测,因为既无目击证人也无实质证据。但根据案发现场的情境看,武则天应列入重点嫌疑对象。

此事在成书较早的《旧唐书》中并无记载,宋人所撰《新唐书》说武则天“潜毙儿衾下”,《资治通鉴》说“潜扼杀之,覆之以被”。宋人写唐史自然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生动的细节缺乏证据支撑,但也并非毫无根据的臆断。

理论上说,案发现场的所有人——包括武则天本人、“左右”侍女,以及曾经到场逗过孩子的王皇后,都应列为嫌疑人。“左右”可以排除——那是小说家的兴趣点,王皇后在耳目环伺中杀人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无法确保不出声音,也无法确保不被人发现。武则天不存在这方面问题,孩子的任何异动都可以母亲的身份掩护。

当然,这也并不能断言凶手就是武则天,孩子也可能是自然死亡。《唐会要》中说女婴是“暴卒”,之后才被武则天利用,与王皇后的探视存在时间差。《新唐书》将两件事揉在一起就变复杂了。

题主提到的胡适名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真理。化妆打扮只能虚掩,迟早会现原型。说历史除了人名都是假的就更狭隘,果真如此,那未来如何界定这句话呢。

10

后人八卦演义的哈。武则天掐死襁褓里的女儿无非是要嫁祸给王皇后。可是唐代史书里没有这条记载,因为武则天根本就没拿女儿的死说事儿。王皇后被废的时候不少大臣是反对的,注意了,王皇后被废的罪名过失里根本没有跟小公主死亡有关的内容。如果当时王皇后真被武则天栽赃嫁祸有害死小公主的嫌疑,光凭这一条,再支持王皇后的大臣们也不敢为她说情了,会态度坚决的表示要查清此案,甚至会态度坚决的支持马上废掉王皇后,绳之以法。可是没这些事儿。小公主的死应该是因病夭折,并非被谁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