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太师,王爷,丞相谁的官衔大?包拯的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谁大?:经常见到关于宋朝官制的提问,印证了宋代官制非一般人能懂。宋朝官制极为复杂,变动也频繁
经常见到关于宋朝官制的提问,印证了宋代官制非一般人能懂。宋朝官制极为复杂,变动也频繁,一个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阶(品级)、官职(职务)、差遣(承担任务)三个官名,再加上各种虚衔,官名一长串,确实很难让人看懂。
比如,岳飞平定杨幺起义扫平湖北湖南后,朝廷封他为检校少保、武昌郡开国公、镇宁军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还担任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二州制置使。
这么多的官位,以哪个为主?按哪个定级?很多人不明白,不知道咋比。我就以岳飞为例解释一下:头衔是检校少保,爵位是武昌郡开国公,官阶是镇宁军、崇信军两镇节度使,官职是神武后军都统制,差遣即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二州的制置使。这些职位属性不同,混在一起,就更难区分了。
宋人比谁官大,主要比官阶。张俊、韩世忠的头衔虽比岳飞高一点,但官阶一样,都是节度使,因此三人同级,放现在都是大军区司令员级别。头衔则反映了谁更受皇帝宠信,谁在皇帝心中更重要。
了解宋朝官制后,我们再来看题主的问题:
太师属于头衔(荣誉),有两种:一指朝廷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均是对元老重臣的褒奖;二指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均是对功臣的奖励。无论朝廷三公还是东宫三师,自汉代以来均为虚衔,并非实职。当然工资待遇是有的,正一品,与宰相同级。
王爷是百姓们的口语叫法,并不准确。古代王爵分两个等级:亲王、郡王,都叫王爷。自汉代定下“非宗亲不可封王”制度后,历朝历代亲王均为皇室成员,非皇族的异姓人,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亲王,最多封为郡王。亲王和郡王好区分:亲王一个字,如秦王、晋王、睿王等;郡王两个字,如汾阳王、瑯玡王、西平王等。
太师是虚衔、王爷是爵位,宰相可是实打实的官职。自秦朝设立宰相职位以来,始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从隋唐时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以来,宰相名号就撤销了。唐朝设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但始终空缺),以左右仆射分掌尚书省事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宰相,如果不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就不是宰相。为了分左右仆射之权,唐朝还设有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左、右仆射管辖。
宋朝官制频繁更改,到南宋建立时才定型。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以南宋为例:南宋也不设宰相,以左、右尚书仆射为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左、右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左、右相,类似于唐代的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其他朝代宰相只有一位,在宋朝则是两位,左相、右相官位一样大,但一般以左相为首席。
题主问太师、王爷、宰相谁的官大,这是不科学的。太师是头衔,宰相是职务,王爷则是爵位,三个官位的属性不同,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
从官阶看:太师和宰相平级,都是正一品的工资待遇。王爷就是王,只分亲王、郡王,不分一品二品,无论哪种王爷,工资待遇都在正一品之上。
从爵位看:王爵以下,才按公、侯、伯、子、男五级划分。无论亲王郡王,都是王爷大,太师虽地位崇高,宰相虽位高权重,但他们都是公侯级,低于王爵。
从权力看:王爷虽居尊位,但不能统领百官;太师貌似高大上,却是虚衔;宰相是实权,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这点来看,宰相职权大于王爷和太师。
宋朝的六部尚书和隋唐完全不同:隋唐的六部尚书是位高权重的实职,正三品要员;宋朝六部职权则被二十四司曹瓜分,六部尚书虽为正三品,但几乎沦为虚衔,一般用于给官员加官晋职。如:唐朝的兵部是全国军事首脑机关,宋朝另设枢密院来掌管军事,兵部形同虚设,兵部尚书也沦为虚衔;唐朝的礼部负责典章礼制、教育考试、外交事务,宋朝另设太常寺和礼仪院负责这些工作,礼部连机构都是虚设的。
宋朝的开封府尹统管京城的行政、司法、民生等诸多要务,是一个位高权重的核心职位。在宋朝,谁被指定为下一任皇位继承人,谁才能出任开封府尹,因此开封府尹一般是从一品,最低正二品,如果是储君出任,就是正一品。
开封府尹均由指定为储君的亲王挂名兼职,开封府具体事务实际由少尹或“权知开封府事”负责,包拯担任的就是“权知开封府事”一职。包拯当时的官阶是从四品,官职是右司郎中,差遣即权知开封府事。
虽然包拯是从四品,比正三品的六部尚书低得多,但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事一职,这个岗位却是非常牛逼的。《宋会要/职官》记载:“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以次升殿”。开封府的地位仅次于一品的左相、右相、枢密使和二品的三司使,地位非常高。已经沦为虚衔的六部尚书,和包拯的权知开封府事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太师、王爷在宋朝一般是虚衔,大多数时间内没有实权;六部尚书的品级与开封府尹相当,但六部尚书有时也是虚职,开封府尹则一直掌握实权。综合来看,丞相最实用。
太师是宋朝文官最尊崇的官职,但大多数是授给死人的,“活太师”屈指可数,不超过10个人。即便是“活太师”,更多时候是作为退休官员的荣誉加衔,并无实权。只有蔡京一人不仅是“活太师”,还以“太师”一职掌握实权。
宋朝的王爵分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都是从一品。
皇帝的儿子到了年龄可以封王,为亲王,但王爵“及身而止,降等袭位”,也就是说亲王如果做不了皇帝,他的后世子孙只有嫡长子可封低一级的嗣王,其他都无法封王。按照祖宗家法,宋朝宗室不得参政,因此王爷的地位品级虽高,却没有实权。
北宋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以本官加中书门下平章事者相当于丞相,而品级是指本官的级别,因此品级是不确定的。比如宋初名相赵普初次拜相的职务是“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门下侍郎是官,决定了赵普的品级,平章事是差遣,决定了赵普的实权。
南宋实行左右丞相制度,左丞相、右丞相都是正一品,均掌握实权。
北宋前期的六部形同虚设,真正的职权都掌握在其他机构中,六部尚书在北宋前期为正三品。如上所述,北宋的官只决定一个人的品级,真正决定实权的是这个人担任的差遣,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官职为六部尚书的人实权到底多大。如果他没有差遣,那就是闲官。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恢复六部实权,六部尚书为从二品。
开封府是北宋都城,东京所在,地位重要,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是从三品,在宋初一般由亲王兼任(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廷美都曾兼任),其他官员担任时只能叫“权知开封府”,不能叫“开封府尹”,包拯担任的就是“权知开封府”。
如前所述,权知开封府是包拯的差遣,他担任权知开封府时的官是“尚书右司郎中”,品级仅仅是正五品,但却手握实权,比那些二、三品的虚职高官强出不少。
综合上述分析,宋朝的丞相无论品级、地位、权力都是实打实的,而太师、王爷大多数时候都是虚衔,不掌握实权;包拯时代担任的权知开封府掌握实权,但品级不如六部尚书。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宋朝官职应该大师,大师多半是奸臣。
包拯是个很厉害的人物,进士出身,当过开封府尹,开封府尹这个官职可不简单,赵光义当过,赵廷美当过,都是亲王兼,开封府天子脚下,皇城根旁,位置很重要,职责很重大,关系错综复杂,当时当过开封府尹的平均任期是半年,包拯当了两年。
后来,包拯又做了三司使,三司使是赵匡胤为分割宰相的财权而设立的,分管户部、度支、盐铁,就是负责财政部、发改委、盐铁专卖局,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总理。
包拯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个刚正不阿的形象,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在任开封府尹的包拯手下任职,司马光和王安石在他们的作品里从来就没提过包拯,说明包拯这个人只是刚正不阿,为人很一般,不过包拯确是个清官,比贪官强很多。认可观点的请加关注互粉交流
我国古代的官职,一直有三公六卿之说,三公通常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六卿则是常说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但是在各个朝代,对三公六卿设置又有所不同。
宋朝沿用的是唐朝的制度,在宋徽宗之前,除了设了三公,还设了三师, 三公就变成了太尉、司徒、司空,而以前的三公则变成三师,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
在宋徽宗之后,又将三师三公作了合并,撤掉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依旧是太师、太傅、太保。
王爷是古代对有王爵的人的尊称,其实正确的称呼应该是王爵,王是最高的一种爵位,电视剧中有时会出现男爵这个称号,男其实是所有爵位中最低的,按照高低的顺序,爵位一般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宋朝的寇准,就被封为莱国公,还有王安石,也曾被封为荆国公。
至于王爷的权利,可以说是可大可小,大小都是由皇帝说了算,如果皇帝不给他们权力,他们就连七品芝麻官都不如。
而太师作为三公之首,却只是一个虚衔,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嘉奖,虽然在级别和丞相相同,都是正一品,但太师只享受正一品工资待遇,却没有实权,而丞相却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大员,是百官之长,象曹操和诸葛亮那样,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讲,太师根本无法和丞相相比。
丞相的权力是很大,但在宋代,其实并不设丞相,在唐朝时候,从李渊开始就不再设丞相,而把丞相改名为宰相,而且实行的是群相制,丞相的权力就被分割,据史料记载,李渊当皇帝的时候,宰相就有18个,到了李世民的时候,宰相竟多达29个。
到了宋代,除宰相以外,又设立了中书、枢密、三司,分别掌管国家政务、军务、财务,宰相的权力再次被分割,宰相和枢密使、三司使的事权不相上下,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但即便是这样,宰相也还是掌有实权的,这一点太师和王爷都没法比。
赵匡胤虽然沿袭了唐朝的制度,没有将三师和三公的废除,但却也很少给大臣授与,特别是太师这个官,只给赵普与文彦博两个人授过,直到宋徽宗时期,蔡京擅政以后,拜三公的人才多了起来,据史料记载,当时三公竟然拜了18个人,但大多数是宋徽宗的儿子,这说明太师也可能是王爷,因为太师是官衔,而王爷是爵位,所以二者要比大小,是无法相比的。
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将首都设置在开封,并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用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手中的权力,具体情况就是设官分职,让“官”都变成了虚衔,和太师一样只拿俸禄,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问,宋朝把官都变成了虚衔,那谁来使用权力干活呢,这你不要担心,宋朝除了设官职以外,还设了一种职务叫差遣,差遣就是官员被派充的实际职务,《宋史·职官志一》就曾记载,“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司马光 《百官表总序》中还作过解释,“其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乃古之加官也。”,朝廷则根据需要和官员的才能,对差遣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差遣才是真正掌控实权的人。
所以说,在宋朝官是虚的,而差遣才是实打实的,差遣又称职事官,在差遣名称中,通常都带有判、知、权、直、试、监、提举、提点等字样,而包拯就担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和三司使等职,因为他还曾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才称他为包龙图。
从以上可以看出,包拯所担任的,其实不是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属于掌握实权的,特别是开封府作为北宋的国都,也就是杨家将中所说的东京汴梁,放到现在,至少也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外加北京警备区司令,是属于很有实权的官职,六部尚书自然比不上他,而作为虚职的开封府尹,一般都是由太子担任,六部尚书也没法相比。
还真不好说。宋时的三个称谓不好相比。太师爵高位虚,丞相实权在握,但通常属于二三品而已。王爷爵高尊贵并无实权,一旦有幸当了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包拯做过的开封府尹,也即首都的市长,官位、官阶和中央的兵刑工礼户吏六部还差着几个等级。
《太师》一职,始于商周,是辅弼国君之官,如纣王的王叔闻太师是征西歧的军事统帅。秦废汉复罝。晋时因避司马师讳改称太宰,晋后又复称太师。至唐、宋仅授一些年老的重臣、皇亲国戚,显示荣耀而已。
正如戏剧《三哭殿》
中詹太师的唱词:我女儿坐西宫,老夫是当朝太师一品卿。
《王爷》一称始于汉,除个别情况下,如汉初齐王韩信,唐汾阳王郭子仪,清初吴三桂等三藩王外,封王主要是皇帝的叔辈及众皇子,有亲王、郡王两个等级之分。
他们在各朝代的地位也不同。宋时重文轻武,这些王在京城建有自已的王府,过着安逸的生活,少有篡权夺位的。
而明朝皇子一旦封王必须离京前往封地,独霸一方,俨然一个土皇帝,成祖朱棣就是这样起兵上位的。
清朝接受了前朝教训。封王后绝不能离开京城半步。若朝中没有谋到差事,只有做个闲人,按月领俸禄享受就是了。
《丞相》是辅助君王的最高实权实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初设于秦代,李斯是首位丞相。宋时重文轻武,丞相的权力很大,以至皇帝的圣旨未经丞相审阅不得发出。
当然这种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导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内阁制,大权独揽,但也日理万机,长此以往如何受得了?
至清雍正朝,成立了军机处,实际上就是处理期中事务缩小版的丞相小内阁。只是他使用了首辅一词,未设丞相。重大事务的决断还是皇帝一人。
宋朝的太师一般都是虚衔,属于一种荣誉,王爷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书各掌其事,各司其职,开封府尹则是实打实的京城一把手了,这些职务里面权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属。
(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师)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说说太师,太师是“三公”(也叫三师,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之一,赵匡胤自建立宋朝以来,继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师,作为不具实权的一种荣誉官衔,在北宋得此殊荣者并不多,尤其是太师,整个北宋只有赵普和文彦博两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师。太师是正一品官,属于加官,并非常职,与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都属于一种荣誉官职,并没有实权,但地位尊崇。
王爷是皇族,不属于官职,因此在提问中王爷的加入就显得多余了。
宋朝的宰相也叫“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在宋朝宰相只是泛称,正式名称叫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副手叫参知政事(执政,副宰相),宋朝的宰相制度有过多次改革,宋初,沿袭唐制,但又有所变化,宰相之外又加设参知政事,最初是为了分宰相之权。同时,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其权力大大削弱。宋神宗元丰改制,取消参知政事,常设四名宰相,分别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南宋高宗时期,以左仆射、右仆射兼领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变成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孝宗乾道改制,以左、右仆射兼领中书平章事为左、右丞相。自孝宗起,丞相职权得到大大提高,不仅执掌尚书省、中书省事,连六部都直属于宰相,左右丞相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不仅领衔百官,而且权力也完全超越北宋。
《宋史.官职制》有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可见,宰相自北宋建立起便握有大权,到南宋中后期,更是成为统摄百官的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其权力之大,远非其他官职可比。从宋孝宗起,宰相从从一品升为正一品,品秩与三公一样,这也凸显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六部各设尚书一员,侍郎两名。
六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孝宗乾道改制后,权归宰相,六部又转而直属于宰相。六部各司其职,各掌其事,但权力比较有限,因为六部还要对上级负责,并非完全独立的权力机构。六部尚书官秩均为从二品,为各部最高行政长官,属于拥有实权的官职。
开封府尹是宋朝重要的官职,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正二品官官衔。开封府(也叫汴京)作为北宋京城第一衙门,地位超然,府尹总领府事,负责京师大小事务,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由于开封府尹的重要性,所以在北宋初期多由皇族亲王兼任,比如宋太祖之子赵廷美就曾出任开封府尹。
但实际上亲王兼领开封府尹只是挂名而并不管事,管是的是少尹或临时委派的官员,也即我们俗称的“权知开封府事”,当过这一重要官职的,除了名气最大的包拯,包括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宗泽等北宋名臣都当过开封府尹。
综合:太师与丞相之间,太师的官衔最大,毕竟是三公之一,其地位自然是非常尊崇的,但是若论实权,太师就远非宰相可比了。宰相是两宋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总揽全国军政民大事,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而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开封府尹严格来讲地位要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但是由于开封府尹总揽京城事务,地位特殊,且有亲王兼领之例,事实上其地位权力和六部尚书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只从官衔来排比的话,那么按照宋朝官职排名来看,太师、左、右丞相和王爷此三者的官衔都是正一品。反观包拯的权知开封府和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尚书的官衔,按照宋朝官职来看的话,权知开封府是从三品,而六部尚书则是正二品,所以说六部尚书的官衔要高出权知开封府整整两个官阶。
我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封建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最早官僚制度的确立也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形态由奴隶时代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官僚制度同封建制度一样,都是率先起源于大一统的秦朝。
我国的官僚制度最早是由秦始皇确立的三公九卿制,之后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逐渐将三公九卿制发展和废弃,到了隋唐时期,唐朝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此后一直延续到明朝朱元璋时期,但是宋朝时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张匡胤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再次声明了“重文轻武,文大于武”的官僚制度原则,并且在“重文轻武”这一原则都被后世统治者所尊崇;元朝时,中央只是单纯设置了“行中书省”的最大官僚机制,总统地方,但是这一机制有明显缺憾;直到朱元璋时期,以“诛杀丞相胡惟庸”为主要标志的废除丞相制,由此便开启了设置内阁制,皇帝一人总统六部的政治格局;到了清朝时,清朝先后设置了辅政王制度、南书房机构,直到雍正时期所成立的军机处,直达封建时期官僚制度顶峰。
那么既然宋朝是沿用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的,那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题目中几位官职的对此。
1.太师。太师位于三公之首(太师、太傅、太保),即便太师可以参政,但是太师连同三公与其他官职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没有实权,太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作为用来封赏有功之臣的一个光环,只是荣誉的象征,而并没有实权。
2.王爷。王爷说起来既像是官衔倒也不像官衔,说到底就是一个皇亲国戚的象征,虽然官衔是正一品,但是具体权力大小还是皇帝说了算,毕竟古代并没有对王爷的权力做出具体的规定。
3.丞相。丞相官职可不同太师和王爷,丞相是具有较大实权的,正所谓“皇帝之下,百官之上”,说的就是丞相,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原则,让我们觉得丞相的权力真的很大。其实不以为然。早在唐朝,丞相就被分割成为宰相了,原本只是少之又少的几位权力极大的丞相如今却演变成了权力制衡的数不清的宰相,由此可见,宋朝的丞相权力也是相当有限。
4.权知开封府。仁宗时期由包拯担任的权知开封府即便是从三品的官衔,但是却是极具实权的,这就相当于明清两朝的直隶总督一样,实权是有的,而且在宋朝权力相对于六部尚书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5.六部尚书。六部尚书一直从隋唐延续到了清朝灭亡,算是最为永恒的一个官职了。但是六部尚书的权力也是分时期来判定的。宋朝时候的“三省”,基本上尚书省和门下省已经失去了实权,而只有中书省还在运作当中,宋朝“三司制”的确立更才是架空了六部尚书,所以说宋朝的六部尚书基本上权力是极其受限的。反观明清两朝,在没有了丞相制的束缚下,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六部尚书也是直接服务于皇帝一人,权力就相对于宋朝来说大了一些,但是毕竟有内阁制和军机处的束缚,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受限的。
宋朝的文官制度基本上属于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最为复杂的情况。宋朝每一个官员都有着一大堆的头衔。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能分成好几大类。第一类是爵位,第二类是勋职,第三类是官阶,第四类是差遣。而宋朝官员的势力权力看得主要是差遣。
宋朝的王爷分为嗣王,亲王,郡王。所谓嗣王,就是储君,宋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古代少有立太子的王朝,往往以嗣王代替太子。亲王一般为一字王,郡王为两字王。宋朝前期也严格执行非赵姓不得王,后来也给功臣追赠王爵,例如王安石死后追封舒王,岳飞追封鄂王。
宋朝的王爷虽然有封地但不能之国,如果没有差遣,大部分只能在京城呆着。所以宋徽宗在没当皇帝之前是端王,封地在广东端州(今肇庆),但他不能去端州当王,只能在京城里踢球,写字,画画。宋朝的王爷除了嗣王之外大部分都没什么存在感。所谓的八贤王赵德芳,也只是小说里虚构的,真实历史上他很早就去世了。
太师这个职位与太傅、太保共称三师。品级都是正一品,但是从汉朝起,太师就是一个虚闲,属于荣誉职位,只享受待遇,没有实权。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朝廷都不设太师。一般官员如果能够获得太子太师衔,那就到了顶配了。
宋朝没有丞相这个职务,从隋朝开始丞相就由一个人担任被拆分成多个人共同担任。宋朝也同样如此,能够被称为相公的人不止一个。一般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相,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均可以称相公。这些都是有势力权力的宰相,他们共同撑起了大宋王朝的中央权力。
以王安石为例,王安石在罢相之后,被封为舒国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南军节度使,判江宁府。舒国公是他的爵位,同平章是他的勋职,镇南军节度使是他的官阶,而他实际上的差遣只是个江宁通判。也就是说,王安石顶着国公的爵位,拿着宰相的工资,穿着正三品的官服,做的是一个正六品通判的事情。
宋朝的六部尚书大多都是以勋职的情况出现的。宋朝设三司使管财政,基本架空了户部,设枢密使管军事,基本架空了兵部,设太常管礼教,基本架空了礼部,设大理寺管刑狱,基本架空了刑部。而吏部和工部大多有宰相直接打理,所以六部尚书的权力可以说非常小。
而包拯的开封府尹权力可以说比六部尚书大多了。开封府尹在宋朝一般是由储君担任,这是从宋太宗任开封府尹定下的不成文之规。所以,开封府尹一般是从一品的官阶。开封府不仅管着整个京城的大小事务,更为重要的是开封府与大理寺共同管理全国刑狱。就这一点就把刑部尚书比下去了。
包拯当年却是以一个从四品官员的身份权知开封府事的。包拯的官名全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由于宋仁宗没有儿子,在他最后几年才过继来了宋英宗,所以包拯这个开封府尹是实打实的府尹。
这就是宋朝,顶着爵位,拿着宰相的工资,可以做一个小官的事。而一个四品官却可以干一品大员的工作。
太师,太傅,太保,这只是虚衔,是为三公。为正一品。属于皇帝对其尊崇而封的。而王为爵位,相比于公侯伯子男,王是最高爵位,一般由皇帝的兄弟儿子封王位,特殊情况下功劳大的功臣也可封王。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际有权力者,也就是丞相了,相当现在的政府首脑。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