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

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

2020-07-20 05:51阅读(73)

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难道就看不出火器的重要性?:在19世纪中叶大清朝败得体无完肤的鸦片战争里,一桩比丢城失地更叫后人捂

1

在19世纪中叶大清朝败得体无完肤的鸦片战争里,一桩比丢城失地更叫后人捂脸的事实,就是鸦片战争战场上的奇葩现象:清军精锐部队的火炮,竟然比17世纪康熙收台时,清军当时的火炮还要烂!

说起这桩丢脸事,好些历史爱好者们,都对落后挨揍的清王朝连锤带踩,大骂“清王朝只重弓马骑射轻视火炮”。但这里却要澄清下,历史上的清王朝,真没这么缺心眼。清朝能取天下,本身就是尝到了火炮的甜头,以雍正帝的话说,火炮一直是“军中最紧要之利器”。哪里敢不重视?于是顺治帝时,八旗每个旗都有火炮厂,康熙帝在养心殿设立了御制火炮厂,火炮研发热火朝天。

而最代表清朝前期火炮水平的,正是康熙收复台湾前后,即公元1683年前后,清军装备的各式火炮。

当时的清王朝,正是火炮研发登峰造极的年代,以中小火炮说,清军装备有四尺长的“金龙炮”,五尺长的后装“子母炮”,木制三脚架发射的“奇炮”,全是可以在草原上轻便携带的凶悍野战炮。重炮却更狠,有重千斤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重八千斤的“永固大将军炮”,可以发射二十斤重的重磅炮弹。而且由于承袭了明代的“铜心铁胆”技术,这些吸取东西方精髓的火炮,清朝炮厂完全可以用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生产出来,批量装备部队。

而随着清王朝平定台湾,当时玩命更新火炮技术的清军,更收到来自台湾明郑政权的投降大礼:南明军队的“台湾炮”。这类技术迥异于清王朝的南明军火炮,学透了当时荷兰英国的加农炮工艺,其中威力强大的千斤重炮,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上,就曾暴砸荷兰“热兰遮城”堡垒,差点把这“东亚第一堡垒”砸塌。清军接收的十八门“台湾炮”里,也有威力更强的“七千斤重炮”。这些火炮此后被清朝收缴入武库,成了压箱底的装备。

如此利器在手,对于当时清军炮兵来说,也好似双剑合璧。把康熙年间清军的火炮水平,助推到世界领先位置。

但当时为大清强悍火炮自豪不已的康熙帝,绝不会想到近二百年后的奇特现象:1841年,当鸦片战争打得一败涂地时,焦头烂额的道光皇帝紧急下令铸造火炮。谁知清朝造办处拿出来的样品,竟都是康熙六年时宫廷里留存的火炮,比康熙收台时的火炮水平都差得多。而且就这惨淡水平,当时清军前线的火炮,竟都达不到。欧美各国的火炮都在突飞猛进时,大清的火炮,就是这么越活越抽。

为何会“抽”?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工艺的退步。

清朝火炮的凶悍火力,虽说有学习西方火炮的因素,但根子上却来自明代的铸炮工艺。诸如“铜心铁胆”等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了高质量的大清火炮。但自清朝开国起,一轮轮“文字狱”越演越烈,吟诗造句写错一个字都要被办罪,诸如《天工开物》《军器图说》等军工科学典籍,自然也全数被焚毁封禁。这些珍贵资料,直到清末时才陆续重见天日。清朝的火炮铸造技术,也就剩了工匠们手把手传承,然后,就是一拨不如一拨。

所以,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曾经领先世界的清朝铸炮工艺,也就越发成了笑话。比如嘉庆四年(1799)时,嘉庆帝就曾下令改造清朝武库里留下的明朝火炮,还更名为“神枢炮”,本想露一把脸,谁知这改造后的“神枢炮”,开火的威力,竟远远不如二百年前的明朝火炮,闹得灰头土脸。

而在鸦片战争开打前夜,大清朝低劣的火炮铸造水平,也到了叫人抓狂的地步。《筹海初集》记载,1835年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铸造火炮,一番卖力苦干铸造了四十门,谁知一试放就当场炸膛了十门。低劣工艺简直是“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炮火连天的鸦片战争战场上,武器本就落后对手上百年的清军,就是用这工艺坑爹的火炮,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英军。

更可笑的是,明明因为火炮低劣挨了打,挨打后的清王朝,当时还浑然不觉。到了近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的火炮依然是花样摆烂。以至于大学士瑞麟还大声疾呼:不如把当年缴获的十八门南明“台湾炮”再拉到前线去,好歹比清军现在的火炮好用,没准还能多打死几个洋鬼子——都被揍成这样了,还没想着奋起直追,只想着抱老祖宗的大腿。

而比起这原地踏步的工艺来,另一个触目惊心的原因,就是清王朝的腐败。

康熙年间,清军火炮强大的火力,来自于靠谱的铸造。而在康熙晚期起,随着清朝腐败的越演越烈,最不应该偷工减料的火炮生产,竟也偷工减料严重。特别是养心殿建造的御制火炮,更成了偷工减料的重灾区。以《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做成活计清档》形容,当时清朝的“御制”火炮,只能摆个样子,发射一下空火药。一旦发射实弹就露馅。清军的炮弹与火药生产,官员都中饱私囊,质量极其低劣。

这样越演越烈的腐败风气下,生产出来的火炮,就算是工艺靠谱,战斗力又如何能靠谱?

于是,也就有了鸦片战争战场上,英国侵略者以个位数伤亡,杀得成千上万清军一溃千里的悲情景象。落后就要挨打,固然是个耻辱。但一个强大的国家,怎么沦落到落后挨打,却是更刻骨铭心的反思。清朝火炮近二百年“越活越抽”的一幕,就是生动说明。

参考资料:《清史稿》《大清会典》《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做成活计清档》《中国古代火炮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2

康熙时期的火炮威力谈不上有多猛。十七世纪的火炮能有多猛?不过,清朝初期的火器技术相较明代是有进步的,并且军事理论方面比明代提升不少,对于火器的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认识一直与西方差别不大。不存在说明朝的时候很厉害,清朝“开倒车”的情况。

清朝的火炮被欧洲甩开,落后欧洲整整一个时代,是在嘉庆时期。由于当时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火炮技术和军事理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朝由于承平日久,周围也没有强敌陪练,加之国政腐败,生产的火器偷工减料,于是清朝才被欧洲甩开了整整一个时代。



很多人说清朝不重视火炮,开历史倒车。其实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清朝能拿下中原,靠得就是火炮。清军对火炮的依赖性非常大。没有火炮,清军根本不会打仗。截止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火器总保有量是惊人的大。

根据资料统计,截止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火炮十一万四千零九十一门,火绳枪二十六万两千三百六十五支

114091门火炮,262365支鸟铳,这个数字并不低了。约相当于清廷一半的武装都装备了火器。装备率是50%。

并且,清军的火炮也不是都仿制欧洲炮。清军也有自己的创新。比如打准噶尔,由于原有的大型火炮难以运输和部署,因此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就发明了大小85种规格的轻型火炮,这些适合快速部署的火炮在消灭准格尔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

而在同时期的世界各地,由于都没有骑兵长途跋涉携带火炮的需求。所以我估计当时清朝的轻型炮应该是十八世纪最先进的。



那么,为什么清初的火炮还能跟同时期的欧洲炮掰掰腕子,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就突然不经打了呢?

这个原因说来也是很搞笑——就是清军过分依赖于火炮。没了火炮,清军不会打仗

康熙时期,清朝虽然用兵频繁。但是除了准噶尔之外,没有一个能打的。俄罗斯的整体虽然强大,但沙俄西伯利亚开拓团的实力很弱,没有像样的火炮。两次尼布楚战争,清军在轻武器方面都被俄军狠狠吊打,但俄军被清军的火炮打得不要不要的。

第一次尼布楚战争时,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工艺水平差不多的鸟枪。清军干不过了,就拉神威大将军炮出马,几炮下去,俄军立马就开城投降。

第二次尼布楚战争,此时俄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八百多支枪里面有七百多支都是燧发枪。这种燧发枪不仅射程很远,而且更加机动灵活,射速也领先鸟枪,打得清军不要不要的。不过最后神威大将军炮出马,什么都摆平了。

这两次战争本来已经暴露出了清军火绳枪的落后的问题,不过有大炮兜底着,所以清军从这两场战争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进火绳枪,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注意,是造更多的大炮,而不是造出更多的改进型大炮。清军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这相当于是一群臭棋篓子下棋,玩的倒是挺开心,但是棋艺得不到长进。输的人不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行,而是认为自己的棋子不够多。

后来乾隆征讨准噶尔和缅甸时,准噶尔和缅甸人都使用了燧发枪,把清军打的很惨。但是清军吸取的教训依然是——火炮不够用,所以我要造更多的大炮。

纵观整个康雍乾三世,清朝没遇到任何一个体量和军事实力能与他匹敌的对手,因此即使帝国的武器已经老旧,帝国庞大的体量也足以局部碾压任何一个对手,所以大清的江山就在炮架子上越坐越稳。对火炮数量的迷恋不仅导致武器技术的落后,更滋生了军队不愿近战的毛病。

如果火器只是停滞的话,则清军的近战能力肯定是倒退了。迷信火器能解决一切的清军不在质量上求突破,而是寄希望于数量的优势,这就是清朝被欧洲远远甩开的起因。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有11万门炮,但全部都是破烂玩意。而曾经让八旗兵最引以为傲的弓马骑射和近战肉搏,则因为经过两百年的堕落腐化,完全不存在了。



虎门之战时,英军2400名陆军登陆后,攻入要塞,清军全军覆没。这一方面是清朝的火炮不如人,但更要命的是,清朝的肉搏战也打不赢英军。

前面说过了,清军没了火炮,就完全不会打仗了。之前削沙俄、削台湾、削准噶尔、削缅甸土著,靠得都是火炮。但是在面对英军时,清军的火炮不灵了。没有火炮支持,清军完全就是被动挨打。

反观当时的英军。由于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的军事技术有一波从量变到质便的进化。后膛枪、定装弹药、曲线线膛炮、后膛火炮等一系列高科技都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的。

当携带着这些先进武器的英军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此时东西方之间的武器,是真的存在了代差。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其实清朝在武器上的教训,对我们当代也有教育意义。

当年朝鲜战争,志愿军的装备要落后于联合国军,但是没有代差,只是稍微落后。而从朝鲜战争之后,整个西方世界的战争观念慢慢有了惊人的变化。机械化战争,人家不玩了,改玩信息化战争。

而反观我们呢?完全没有信息化的概念。对新鲜事物也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不过好在有伊拉克这个倒霉蛋,及时的用现身说法的方式给点醒了我们。

通过这二十多年的追赶,咱们也算是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所以说,闭关锁国是不行的。过分沉迷于历史上的辉煌,也是不行的。

3

题主过于夸大康熙时期清军的战力,实际上康熙时期清军的战力并不算高,只能说是和对手实力平衡。在武器上,吴三桂、噶尔丹、郑氏等并不落后康熙,甚至有可能比康熙还高。只是康熙非常幸运,因为他的三个对手都出现内部纷争,而大清并无内部纷争。

至于鸦片战争时期,大清的对手在武器层面高出大清很多,就显示出差距来了。

但不管如何,无论是康熙时期的火炮,还是鸦片战争时英军的火炮,在技术上都是西方火炮技术。简单来说,康熙时期的火炮,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火炮的初代产品。用二代技术击败一代技术,难吗?

吴三桂军装备的是红衣大炮


同样装备火枪、火炮的吴三桂军弱吗?

吴三桂在攻打李定国时,就使用了骑兵、步兵、火炮三兵种混合的战术。《清史稿 吴三桂传》:

“定国遣其将刘正国、杨武守三坡、红关诸隘,石壶关者尤险峻,明兵阻关。三桂令骑兵循山麓,步兵陟其巅,以炮发其伏,明兵惊溃,遂下遵义,克开州。”

骑兵快速移动吸引注意力,步兵攀爬攻上,火炮远程轰击掩护。这也是吴三桂为什么能够在开始时能够迅速获取优势的原因。

但吴三桂只所以败,关键原因只有一个:吴三桂病死了。原本的世子吴应熊被康熙杀了,只能立孙子,导致内部纷争而败。吴三桂不死,康熙想要攻下云贵川,基本上不可能。

噶尔丹军装备的是俄罗斯滑膛枪


以2万兵对抗10万清军的噶尔丹弱吗?

噶尔丹是失去准噶尔汗国、只拥有部分喀尔喀蒙古情况下和康熙作战的,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其次,噶尔丹军使用的是俄罗斯提供的火枪、火炮,在军事技术上不会逊色清军。

噶尔丹和康熙有三次战争:

1、乌尔会河之战。噶尔丹以2万对抗2万清军,全歼清军。噶尔丹军使用的是俄罗斯提供的火枪、火炮。这次战争,噶尔丹是用蒙古传统的扇形阵战术。

2、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以2万军对抗康熙亲征的10万清军。1:5的人数劣势。噶尔丹使用驼城战术,和10万清军激战一天。双方都是用火炮互轰,火枪互射。佟国纲就是在冲击陀城中被击杀。噶尔丹以50%的战损从10万清军中撤退。

3、昭莫多之战。这次是康熙主动出战,以8万人对抗3万人的噶尔丹军。虽然结局是噶尔丹失败,依然带着几千人逃出。如果不是噶尔丹病死,康熙还有的头痛。因为康熙亲征的大军是不能持久的。

从1690年到1695年,只有2、3万人马的噶尔丹,以1胜2败的成绩对抗康熙6年之久。

明郑装备的是日本鸟铳


明郑的军事实力弱吗?

明郑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水师势力一度压制大清:

1、水师,以福船为主,掌控着东南沿海的控海权,外国商船没有缴税根本就不能通行,大清的船只更是不能出海。

2、金甲部队的左右武卫营;

3、左右虎卫营,即铁人队,全身铁甲,直露眼口鼻,编制3000人;

4、骁骑镇,即骑兵营;

5、神器营,即火炮营;

6、亲丁镇,其中有300人的来自葡萄牙的黑人雇佣兵。

7、一般部队,包括重甲骑兵营。

在火枪、火炮,尤其是水师上,明郑的武器势力并不属于大清。康熙之所以能够击败明郑,就在于郑经死后明郑陷入内斗:冯锡范发动东宁之变,杀死世子郑克臧、立郑克塽,导致形成冯锡范、刘国轩两派内斗。不然从荷兰人以2200人对抗2.5万郑成功军一年的事实来看,即便施琅在澎湖击败明郑水军,想要攻打台湾本岛,并非轻松。没有5到10年,是绝对打不下来,因此导致的巨大成本,就算是康熙也未必能够承担和接受。

明郑水师的福船


综述

康熙能够击败吴三桂、噶尔丹、明郑,主要是因为没有内乱,以国力和人数优势取胜,并非以火枪、火炮等技术取胜。当时康熙的火炮技术,是当时西方的流行技术。

但到了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后,由于大清周边再也没有安全威胁,也就没有动力去跟进和更新火炮、火枪技术。所谓的太平盛世,让大清的火炮进入了仓库闲置。

当英军以更快、更轻便的火炮技术出现时,大清匆匆的从仓库拿出一代火炮,被英军击败,也是自然而言的事情。

因为东南沿海、西北没有了安全威胁,大清失去更新技术的动力,导致技术落后,这才是康熙时很行但道光就很不行的原因。作为对比的是南宋和明朝。

南宋因为西夏和金朝,只发展两个:一、发展经济搞钱;二、将钱投入军备。南宋的灭亡,就在于没有坚持保持自己的水师优势。利用水师优势,沿海北上开辟战场,主动出击,而不是固守长江防线。

明朝因为蒙古和满洲,不得不常年保持技术更新。火枪和佛朗机炮都在不断的更新、引进。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不肯触动自己的利益,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收入,最后因为没有钱导致无人为大明效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4

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探讨:

一、清初由于客观现实的需要而重视火炮的制造

清初红衣大炮

明朝嘉靖年间,欧洲佛朗机炮和火绳枪(清朝人称鸟铳)随着西方传教士而传入中国,明末,当时欧洲最为先进的加农炮也被葡萄牙人带入中国,中国人不断的进行仿制并且取得极大的成功,史籍记载其射程最远可达七、八里,中国人给这种仿制后的武器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叫做红衣大炮。

清朝在与明朝交战中见识到这种武器的厉害,进而花重金进行仿制并且迅速超越了明朝的水平,明清松锦战役清军就是凭借优势的炮火而取得最终胜利,就连当时明朝重金聘请的军火专家西方人汤若望都感叹道:“彼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

入主中原后,为了抵抗南明政权和镇压各地的农民军以及考虑到要收复被郑氏占据的台湾,清朝统治者始终重视火器的制造,顺治帝在北京还设立了炮厂、火药厂;康熙年间传教士南怀仁奉命共计制造了566门大炮,这其中就有当时最先进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而台湾郑氏的火器制造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保持着明朝的水平,所以康熙收复台湾时的火炮显得相当凶猛。

二、中后期由于承平日久,思想上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最终导致火炮技术远远落后西方

马葛尔尼访华(中间最小者为中国人眼中的马葛尔尼)

清初,各地还有诸多的农民军和南明政权支持者需要剿灭,后来又有“三藩之乱”等等,清朝统治者始终重视火器的制造。

到了乾隆时期,平定准格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乾隆本人也志得意满地号称“十全老人”。乾隆之后,国内基本就进入到和平时期了,由于失去了战争的需求,武器的发展也停滞了;再加上清朝本身就是仿制西方火器,所谓的性能提高也仅仅只是在重量和数量上作文章,出现了重达万斤的“耀威大将军”炮,而没有实际的技术革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已经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多年,人为地阻断了东西方交流,视西方的武器发明为奇淫技巧,中国在火器制造方面远远被西方甩在后面。

乾隆年间奉英国国王之命出使中国的马葛尔尼就直白的对其随员们说:“只要我们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后来的历史验证了马葛尔尼所说的话毫不夸张,在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武器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的英国人面前,中国还停留在中世纪的这些火炮真的不堪一击,瞬间被秒杀成渣渣!历史的教训不可不吸取!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体来说,康熙时代中国火炮只是相对落后于世界一些而已,但差距并不是很大。

但康熙收复台湾,客观来说火炮没有超越郑军,而是依靠战术正确和郑军士气低落获胜。

由于满清强大,郑军内部斗争激烈,经济衰败等原因,郑军其实不堪一战。战前,大量部队叛变投降,有一次就拉走1万人的。

澎湖之战中,满清大部分主力其实就是郑军的叛将,包括主帅施琅也是如此。满清战舰和火炮都和郑军差不多,依靠施琅正确指挥,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几艘船打一艘,这才获得辉煌胜利。

澎湖之战以后,郑军兵无斗志,郑克爽很快投降。

其实,如果郑军不是刘国轩瞎指挥,全军用命,满清不见得会取胜。

即便如此,康熙时代的满清火炮也不强于郑军。而郑军的火炮大体是明末从西方购买仿造的,是几十年前的东西了,也不算先进。

但更可怕的是,满清的火炮随后就不发展了。

在雅克萨战役中,满清使用的火炮还不如当年郑军打荷兰鬼的火炮。

郑军可以将坚固的荷兰棱堡热兰遮打垮,依靠的就是火炮。

但几十年后,清军在雅克萨都对付不了沙俄的木制和土制城堡。

清军赖以取胜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红衣大炮”,其火力也远远不及当年郑军在台湾所用火炮。当时西方的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

郑军用于炮击热兰遮城堡的青铜炮与铁炮包括12磅、18磅和24磅炮,虽然仍不如西方的最高水平,但已经足以让清军所用之炮相形见绌: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最大火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只能算是6磅炮,其威力只是郑军最小火炮的一半;而清军的另一种攻城炮,全部12门“神威将军”炮的威力总和尚不及一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这样算来,清军的20门红衣大炮的全部威力,只相当于4门郑军中威力最小的12磅炮——而郑军投入的是28门大炮!

自然,这里有运输不便的因素,但也无法应该满清火炮不强的事实。

更搞笑的是,随后满清火炮就不再发展了。

而这100多年,西方火炮经历了几次大发展。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火炮远远强于满清,无论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实战中,无论是打炮台还是打满清水师,英国炮舰都有绝对优势,因为火炮差距太大。


篇幅所限,就不多说了。

大概160年后,俄国西伯利亚东部总督穆拉维约夫曾派人秘密潜越边界调查中国的情况,密探在黑龙江沿岸调查了一通情况。由于情报不切实,五十年代时,他亲自出马,乘汽船深入中国领土,到黑龙江畔重镇瑷珲城(黑龙江黑河)。

在瑷珲城,他亲眼看到中国军队的装备,不禁大吃一惊。瑷珲城当时驻军一千余人,兵丁粮饷不足,形同一群乞丐,装备只有少数十七世纪进攻雅克萨城时所用的旧炮,这些大炮在西洋各国早已送到博物馆展览了;也只有少数士兵有鸟枪,大多数士兵都手持长矛,背负弓箭。穆拉维约夫立即认为,满清士兵的战斗力同《尼布楚条约》时期没有任何变化。和对这种一百六十年之久都不进步的国家,如果不马上发动侵略,简直死不瞑目。报告送到圣彼得保,俄国沙皇政府立即支持他的主张。果然,沙俄军队甚至没有军事进攻,只是虚张声势的打了一晚上的大炮,就让满清亲王奕山吓破了胆,签订了《瑷珲条约》。

6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

其实,康熙时期的中国火炮已经落后整个世界,但郑军的火炮也是落后。这两家火炮的水平半斤八两吧。当年郑成功能收复台湾,客观的讲是荷兰人当时在欧洲忙着英荷战争的问题,大量力量被牵制回了欧洲,而且台湾本来就是荷兰人力量的末梢,所以兵力很弱;比起同样有大量西洋大炮的郑成功军,还是差很多了。

图:郑成功2.5万人围攻2000荷兰人的热兰遮城,已经属于欧洲棱堡,于是郑成功就打不下来。

荷兰人当时在欧洲忙着英荷战争的问题,大量力量被牵制回了欧洲,而且台湾本来就是荷兰人力量的末梢,所以兵力很弱;比起同样有大量西洋大炮的郑成功军,还是差很多了。

而康熙收复台湾的时候,郑军当时内斗十分严重。郑军战斗力大打折扣。想想当时的大清国“著名”海军将领施琅,不就是从郑军中叛逃过来的。澎湖之战以后,郑军兵无斗志,郑克爽很快投降。

雅克萨之战的时候,俄国还没开始彼得大帝改革,他们的军队被西方人认为实际上还是东方化军队,更像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还是停留在15世纪水平,没有欧洲16世纪以来军队在纪律性和技术兵种上的巨大进步。

第二次进攻的雅克萨,就已经是简单的棱堡了,而且有木制城墙,大炮打不穿,于是清军怎么也攻不下来,只能挖壕沟长期围困。

比如说俄国人的雅克萨城寨不是传说中的棱堡,而是木墙的一个寨子而已,而且也缺乏西欧常见的重武器,只有少数小炮。俄国军队则是一群到东方寻求财富的哥萨克冒险家,很难代表真正西方军队水平。

7

火炮的重要性清朝的统治者当然是一清二楚,毕竟满清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原,火炮是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的。

▲:武城永固大将军炮

不过火炮最先是由西方人发明出来的,明朝时期才引进了中原地区。有的朋友也许好奇,明朝后期实行海禁,为什么还会有西方的武器传入中国呢?

郑和下西洋之后,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海外贸易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润,此后虽然海禁,但依然会有人冒险出海做生意谋生。

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葡萄牙人的手中买到了火炮,把他引入了中原。

明朝时期,就已经发明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火炮。到了清朝时期,火炮的发展并没有停止,其实在清朝前期,火炮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明朝的佛朗机炮

尤其是康熙时期,打仗很多,清朝军队也在这时更加重视火炮的使用,并且清军的很多次胜利都是依靠火炮才得到的。比如在尼布楚与沙俄对抗的两次战争中,清军火铳的威力并不如俄国人先进,起初一直处在下风,但是清军一着急,拉出火炮,城中的俄国军队就抵挡不住了。

不过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一直以来都被我们当作是一份悲哀,因为明明打了胜仗,我们却失去了一部分土地。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朝时期,康熙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对火炮做出了很多改进措施。

▲:威远将军炮

在对抗准格尔部叛乱的过程中,清军部队需要很远距离的行军,而过去的火炮很不方便快速行军,康熙就命人进行改进发明。最终在对抗准格尔的过程中,火炮为清朝军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其实在电视剧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相关的镜头。清朝军队在攻打一处城池时,先是进行炮火覆盖,之后才让士兵们冲上前去攻城。

虽然康熙时的火器发展很快,但真正的转折是在雍正之后。

▲:康熙御用自火二号枪

不过清朝末期火炮技术的落后,与满族人内心的思想很有很大关系。在努尔哈赤时期,满人认为火炮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但不幸的是,努尔哈赤就是死在了明朝军队的火炮下。这一炮,炸醒了皇太极,他广泛利用火炮攻打中原,最终建立清朝政权。

火炮技术在康熙时发展火炮也是因为战争需要,他们知道大炮的威力才开始大规模使用。

雍正在位时,清朝的大局面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此时的雍正却开始提倡满族人的骑射功夫,不再那么重视火炮的发展。

▲:雍正御用桦木鞘花交枪

而此时的欧洲战场正战火燃烧,他们的种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还有外国使者进贡新式手枪给乾隆皇帝,但是乾隆很高傲,不以为意。

最终,这些自大的统治者耽误了武器的发展革新。表面上提倡骑射,近战格斗的训练,但是清朝的大环境下,这些也都是在糊弄人罢了。

因此,在道光时期,英国的战舰带着重炮打到了清朝的大门口,皇帝和大臣们才开始想到需要革新武器装备,但这时候哪里还来得及呢。

当时整个清朝已经腐蚀得不成样子,当然是必败无疑。并且在英国军队作战过程中,他们选择的是各个击破,逐个打击,简直是羞辱。

▲:清代鸟枪

更可悲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失败之后,清朝统治者完全没有重视,也没有想到要改进自己的军队,武器技术来抵御外族入侵。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又一次失败,并且皇帝出逃,圆明园被毁,此后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我们必须要打开国门,多多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并且要发展自己的先进技术,才会屹立世界之林不倒。

8

康熙收复台湾时候的火炮,没有想象的那么猛,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怂,处于清朝明末以来的巅峰状态吧!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火器相对于明朝是落后的,更有野史记载,说康熙年间曾有人制造出能连发28发的机关枪,清朝统治者却弃之不用,对火器不重视,过度重视骑射为根本。

比如,在康熙与乾隆等皇帝执政期间,多次组织大型狩猎,强调八旗子弟不忘骑射,因此有人将其解读为满清“重骑射,轻火器”的误解。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军队过于依赖火器,火器在装备中比例过高,导致了八旗骑兵的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统治者强调骑射为根本,本意应该是强调加强士兵的体能训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士兵的体能训练都是重中之重,十分正常,不能因为统治者强调那么一两句,就说明问题。

清军能够入关,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火器的进步。按照道理来说,中国是最早将火药应用于战争中的国家,在火器发展方面应该是比其他国家强劲的,但是中国火器领先世界的局面只支撑到了明朝初期,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的火器已经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后,展开了新的世界征服之路,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西方国家的火炮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终从海面传入到中国。

比较有意思的是,西方战争主要在海上,因此喜欢研发大口径的重火炮,重火炮反而得到中国统治者的青睐,西方人陆战一般规模小,喜欢野战,运动性强,而中国打仗以步兵为主,城防战始终是战争的重要形态。

将这种火炮与城墙相结合的战术,急速的改变了中国战场的战争形态,以前打仗全凭人冲,依靠西方人出口到中国的火炮,明朝官军曾在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中严重挫败了后金的攻势,皇太极登基之后,开始加大对火器的研发,明朝与后金的战事,促进了中国在明清易代时的火器快速发展。

有了火炮之后,本来不擅长攻城的清军在入主中原的战争中,简直是如鱼得水,通过仿制西方红衣大炮,清军最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火炮成为明清易代最标致性的武器,对于这一点,清朝统治者未必不知,不要嘲笑任何一个傻子,能够成功必然就有可取之处。

清军入关之后并没有放弃对火炮的制造,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拥有火炮114091门,火绳枪262365支,这个火器装备比例并不低。

可以说,康熙年间正是清朝火器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在收复台湾之战中,火炮必然也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清朝的火炮就比当时的西方进步,而是西方虽然更新了火炮,中国通过改进火炮,也没落后多少。

当时康熙时期的清军,并不强于从西方进口火炮的郑军,在火炮差距不是很大的基础上,清军依托数量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尤其是郑军内部反水严重,在心理攻势上就被清军打败了。

康熙收台,不完全是依靠武力,而是气势。

在康熙后期,清朝主要的敌人来自西北地区的准噶尔政权,在劳师远征的过程中,火炮必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清朝的火炮技术开始停滞不前,当时闭关锁国的国情也也不会从西方进口火器。

而这段时间,却正是西方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

到1840年的时候,西方已经完全赶超东方。

当然,能够使得西方敢于入侵中国,单纯的火炮进步也是不够的,更为主要的还是蒸汽动力的帆船的进步。

1803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已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能够应用于实战的蒸汽动力船,随后,英国大力研发,为英国的舰队成为19世纪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

在1840年,英国在配备新式军舰以及新式火炮的情况下,开始对中国进行入侵,这场战争被认为中国近代之耻,实际上,却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以陆军为主的清军只有挨轰的份。

中国是以陆权为根基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很少有来自海洋的威胁,清朝统治者也认为最威胁中国的方向,应该是西北,从而忽视对海防的建设。

当然,要建立一支近代意义的海防又谈何容易,整体上来说,鸦片战争被打,也只是全面落后的一个缩影,并非单纯是巨舰大炮的原因。

有些时候,以历史马后炮的视角来看待古人,难免会笑其愚蠢,如果我们置身处地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并非清朝统治者不注重火器的研发,而是整体上忽视了科技的发展,封闭起来的国家,最终只能被世界所抛弃,这就是清朝统治面对问题的根本症结。

9

看了几位大佬的回答,感觉有一个关键点都没有提到,那就是大清国为什么对火炮那么忌讳?

我来告诉大家答案,因为在大清国,擅长放炮的,是汉人;擅长制炮的,也是汉人。而满清八旗子弟,如果有什么地方强于汉人,那应该就是骑射。

以大清国皇帝的小鸡肚肠来琢磨琢磨,要是承认炮兵比骑兵更重要,那不就是说:汉人比旗人更猛?

大清历代天子皆云:八旗子弟,当以骑射为本!有没有说八旗子弟,当以枪炮为本的?答案是没有。

正是因为这一点,满洲对枪炮的态度是前后期截然相反的。早期的后金和清初,是玩了命地获得枪炮以及枪炮人才。譬如明人赵士祯的《神器谱》记载,“奴尔哈赤于万历九年,穷三站抢去茶客龚五,凭以制造火器,以貂皮、人参易我硝黄、犁铁套。虏用年前宁夏叛卒并沙湃,抢去川兵制造火器。”事实证明,八旗子弟,当初根本就不是以骑射为本!更并不排斥火器,反倒是想方设法地搞到懂火器制造技艺的人才,甚至用貂皮和人参交换以取得硫磺这一火药的重要原料。

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了康熙年间,大清国在景山特设了一个枪炮制造处,由工部直接管辖。早期有比利时人南怀仁指导工匠造炮。在平定三藩与噶尔丹的战争,调出鸟枪数以千计,火炮超过百门。

这个时候,大清国的枪炮制造技术,其实已经逊色于台湾的明郑政权,康熙最牛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火炮,在雅克萨战役中,根本就奈何不了俄国人临时搭建的土木结构的梭堡工事,花了十个月也无可奈何。而郑成功攻打台湾荷兰人城堡所使用的重型火炮,已然与西方火炮相差无几,以至于清朝收复台湾之后,将明郑的十八门重型火炮命名为“大台湾炮“,视为神器。

然而,大清皇帝包括康熙在内,都动起了小心思,他们认为火炮这个东西,汉人比旗人更会使。倘若哪一天,汉人造反,拿手里的大炮来轰八旗骑兵,岂不是要大不妙?

所以在大规模战争平息之后,康熙立马下令,枪炮入库,汉人部队只能使用小口径的鸟枪,包括”大台湾炮“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武器,都只能由京城的八旗兵使用。包括子母炮这种常规性杀伤性武器,也不准汉人部队装备。

后来这种禁令扩展到鸟枪的使用上,乾隆年间曾有人主张,武科的科举考试脱离时代了,应该从弓箭改为鸟枪射击,乾隆一口拒绝,还指令各地督抚,要求将武举中已经出现苗头的鸟枪考试,不动声色地改为弓箭。

(明朝的虎蹲炮,数百年后被大清国拿出来对付英军,OUT了你知不知道?)

这种限制汉人用火器的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末,左宗棠征西那会,在凤翔挖出明朝火器,大为震惊,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可他根本就不知道,这种火器,在大清帝都北京城里就有,只不过大清祖制,不许汉人用,而旗人又不会用。

还是那句话:八旗子弟,当以骑射为本!至于汉人,不许用枪炮,最好是让他们彻底忘记了老祖宗有过枪炮这种兵器。

结果,洋人来了,更牛的大炮来了!

10

在武器上,吴三桂、噶尔丹、郑氏等并不落后康熙,甚至有可能比康熙还高。只是康熙非常幸运,因为他的三个对手都出现内部纷争,而大清并无内部纷争。至于鸦片战争时期,大清的对手在武器层面高出大清很多,就显示出差距来了。但不管如何,无论是康熙时期的火炮,还是鸦片战争时英军的火炮,在技术上都是西方火炮技术。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

说起这桩丢脸事,好些历史爱好者们,都对落后挨揍的清王朝连锤带踩,大骂“清王朝只重弓马骑射轻视火炮”。但这里却要澄清下,历史上的清王朝,真没这么缺心眼。清朝能取天下,本身就是尝到了火炮的甜头,以雍正帝的话说,火炮一直是“军中最紧要之利器”。哪里敢不重视?于是顺治帝时,八旗每个旗都有火炮厂,康熙帝在养心殿设立了御制火炮厂,火炮研发热火朝天。

而最代表清朝前期火炮水平的,正是康熙收复台湾前后,即公元1683年前后,清军装备的各式火炮。

当时的清王朝,正是火炮研发登峰造极的年代,以中小火炮说,清军装备有四尺长的“金龙炮”,五尺长的后装“子母炮”,木制三脚架发射的“奇炮”,全是可以在草原上轻便携带的凶悍野战炮。重炮却更狠,有重千斤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重八千斤的“永固大将军炮”,可以发射二十斤重的重磅炮弹。

而且由于承袭了明代的“铜心铁胆”技术,这些吸取东西方精髓的火炮,清朝炮厂完全可以用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生产出来,批量装备部队。
而随着清王朝平定台湾,当时玩命更新火炮技术的清军,更收到来自台湾明郑政权的投降大礼:南明军队的“台湾炮”。这类技术迥异于清王朝的南明军火炮,学透了当时荷兰英国的加农炮工艺,其中威力强大的千斤重炮,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上,就曾暴砸荷兰“热兰遮城”堡垒,差点把这“东亚第一堡垒”砸塌。

清军接收的十八门“台湾炮”里,也有威力更强的“七千斤重炮”。这些火炮此后被清朝收缴入武库,成了压箱底的装备。如此利器在手,对于当时清军炮兵来说,也好似双剑合璧。把康熙年间清军的火炮水平,助推到世界领先位置。
但当时为大清强悍火炮自豪不已的康熙帝,绝不会想到近二百年后的奇特现象:1841年,当鸦片战争打得一败涂地时,焦头烂额的道光皇帝紧急下令铸造火炮。谁知清朝造办处拿出来的样品,竟都是康熙六年时宫廷里留存的火炮,比康熙收台时的火炮水平都差得多。而且就这惨淡水平,当时清军前线的火炮,竟都达不到。欧美各国的火炮都在突飞猛进时,大清的火炮,就是这么越活越抽。

为何会“抽”?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工艺的退步。

清朝火炮的凶悍火力,虽说有学习西方火炮的因素,但根子上却来自明代的铸炮工艺。诸如“铜心铁胆”等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了高质量的大清火炮。但自清朝开国起,一轮轮“文字狱”越演越烈,吟诗造句写错一个字都要被办罪,诸如《天工开物》《军器图说》等军工科学典籍,自然也全数被焚毁封禁。

这些珍贵资料,直到清末时才陆续重见天日。清朝的火炮铸造技术,也就剩了工匠们手把手传承,然后,就是一拨不如一拨。
所以,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曾经领先世界的清朝铸炮工艺,也就越发成了笑话。比如嘉庆四年(1799)时,嘉庆帝就曾下令改造清朝武库里留下的明朝火炮,还更名为“神枢炮”,本想露一把脸,谁知这改造后的“神枢炮”,开火的威力,竟远远不如二百年前的明朝火炮,闹得灰头土脸。

而在鸦片战争开打前夜,大清朝低劣的火炮铸造水平,也到了叫人抓狂的地步。《筹海初集》记载,1835年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铸造火炮,一番卖力苦干铸造了四十门,谁知一试放就当场炸膛了十门。低劣工艺简直是“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炮火连天的鸦片战争战场上,武器本就落后对手上百年的清军,就是用这工艺坑爹的火炮,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英军。
更可笑的是,明明因为火炮低劣挨了打,挨打后的清王朝,当时还浑然不觉。到了近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的火炮依然是花样摆烂。以至于大学士瑞麟还大声疾呼:不如把当年缴获的十八门南明“台湾炮”再拉到前线去,好歹比清军现在的火炮好用,没准还能多打死几个洋鬼子——都被揍成这样了,还没想着奋起直追,只想着抱老祖宗的大腿。

而比起这原地踏步的工艺来,另一个触目惊心的原因,就是清王朝的腐败。

康熙年间,清军火炮强大的火力,来自于靠谱的铸造。而在康熙晚期起,随着清朝腐败的越演越烈,最不应该偷工减料的火炮生产,竟也偷工减料严重。特别是养心殿建造的御制火炮,更成了偷工减料的重灾区。
再加上当时的清朝政府非常的腐败无能,经常出现官员贪污的现象,也使得军队的军费开支大大的减少,这样就会使得军队的武器装备得不到更新。像火炮这种东西一旦不常常更新的话,就会使得火炮出现严重的落后。甚至有的时候会爆发严重的事故。所以这是当时整个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并不单单只是因为火炮技术的落后。

还有就是在火炮技术方面清朝和西方列强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当时西方列强经过了现代化改革,使得火炮技术达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而当时清朝政府由于闭关锁国,使得火炮技术还停留在几十年以前。所以像这样的火炮技术根本不可能打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时候,往往会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