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东汉和唐朝为什么没有滥杀开国功臣?

东汉和唐朝为什么没有滥杀开国功臣?

2020-07-20 04:10阅读(62)

东汉和唐朝为什么没有滥杀开国功臣?:导入语:越王勾践和范蠡、文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范蠡和文种辅助勾践称霸春秋后,老范选择了功成身退,而老文却选择继

1

导入语:越王勾践和范蠡、文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范蠡和文种辅助勾践称霸春秋后,老范选择了功成身退,而老文却选择继续辅佐勾践,最后他的命运不幸被老范言中,落得个悲惨结局。自古以来,功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处理,功臣在辅助皇帝成就功业的期间,自身的势力也水涨船高,甚至到最后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西汉的彭越、韩信、卢绾、臧荼、英布、韩王信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开国诸王都被一一剪灭,明朝的徐达、李文忠、李善长、蓝玉等曾经为朱元璋的大业立下不世之功的开国勋贵们也都死于非命。然而东汉和唐朝却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这两个朝代都没有滥杀开国功臣。

一、平衡所然

从西汉开始实行察举制选官后,大量的经学世家开始形成,这些世家在地方上有土地、有人、有钱、有话语权,东汉建立时,他们对于皇权的威胁也是可以看得见的。

魏晋南北朝因九品中正制而形成了门阀政治生态,隋朝建立之后虽然实行科举制,意欲削弱世家势力,但是科举制还未形成效力,隋朝就灭亡了。唐朝建立以后,这些世家大族依然势大。

这种形势下,东汉和唐朝一旦滥杀开国功臣,势必让世家大族进一步膨胀,以勋贵集团来制约世家集团是很好的措施,如唐朝开国功臣大多出自关陇贵族集团,唐朝初期关陇贵族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一直和关东的世家明争暗斗。

二、环境所然

西汉开国之时,刘邦在剪除异姓诸侯王后,和大臣们一起杀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封王,后世皇帝都严格执行这条训令,东汉建立时依然实行西汉的分封制,但是光武帝手上没有异姓诸侯王,唐朝建立时也没有异姓诸侯王,故而二者无异姓诸侯王可杀。

明朝建立初期仿效前朝制度,执行丞相制,然而在胡惟庸任职时,朱元璋深刻感受到相权对君权的威胁,所以下了狠心废除丞相制,并为此大开杀戒,同时在太子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担心自己的孙子无法管控那些骄兵悍将,所以几乎把开国勋贵杀了个干净。

东汉和唐朝建立时因丞相制深入人心,皇帝没有起心思废除这一制度,另外光武帝的太子、唐高祖的太子、次子都是能力非凡之辈,不需要因为担心他们无法驾驭勋贵而大开杀戒。

结语:无论是汉高祖还是明太祖,他们都非昏君、暴君,他们二人杀功臣都有自己的考虑在里面,也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杀功臣的,而东汉和唐朝建立时并未到那种需要滥杀功臣的地步,反而会因为滥杀功臣带来危机,以光武帝和唐高祖之明智,断不会行此举。

2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西汉皇族,汉太祖刘邦的九世孙,受推恩令的影响,刘秀这一支到他时,已经成了普通的农民,刘秀也认可这个身份,把田种的很好。后来因皇族的身份让他能进入当时的最高的学府大学读书。刘秀在京读大学期间,正赶上王莽篡汉,看着王莽出巡的排场,他很羡慕。他羡慕的不是王莽,而是队伍中举旗的持金吾,发出了当官应作持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的感慨。

如果不是王莽的超前统治思想激起全国轰轰烈烈的倒莽运动,高材生刘秀还会其乐融融的干他最爱的修地球工作,时势把刘秀推到了倒莽的前线,文武全才的刘秀很快凭着自己的才干和人格魅力,聚起了一帮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的手下,经过无数次的拼杀建立了东汉政权。试想这样一群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忠心耿耿的铁粉,傻子才会杀。

刘秀也是重感情的人,对功臣的封赏也不小气,加上自己青春年少,这帮功臣哪个不比他大嘛,不可能出现功臣为祸他子孙的情况,他的能力和魅力足以压制的了那些功臣,所以没必要,也不忍心加害功臣。

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天子,但唐朝的天下至少一大半都是他打下来的。和刘秀一样,李世民也是一个很重感情的皇帝,虽然起点比刘秀高,但同样是文武全才,人格魅力暴表。他身旁也聚集了秦琼、尉迟恭、李绩等一帮忠心耿耿的铁粉。开国后李世民对待他们很好,他们联姻,见面始终如兄弟一般,还把他们的画像供在凌烟阁,就是候君集谋反也不忍心把他画像除去。

综上所述,刘秀和李世民有很多的功德,他们同样爱民如子,同样能力超群,同样人格魅力四射。他们的身边围绕着忠心耿耿的铁粉,自己年轻,不会出现功臣威胁他们的视频。他们和功臣有如兄弟,试问天下。这样好的功臣,谁舍得杀。

3

东汉和唐朝为什么没有滥杀开国功臣,原因有三:

其一、东汉和唐朝的开国君主人品较好心胸开阔,不管是刘秀还是李世民在战斗经验上都异常丰富,所以不存在说有谁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文治武功都非常了得。实际上胸怀都占很大的比例,藐视群雄,而且情商高和下属能和睦相处。

其二、东汉和唐朝开国时的经济环境较好,东汉继承自西汉,除了打几仗外其余全国范围内经济基础没有大的破坏,唐继承自隋朝,也是局部战争,用现在的话说,国家经济结构的基本面是好的,不存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百废待兴,人民不需要艰苦奋斗、生活也都过得去,该交的税都能交上,无论平民还是贵族大家都能过得去,整个社会不存在大的矛盾燃烧点,不需要平衡不同利益体之间的矛盾。

其三、东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是相似的,东汉和唐朝的统治阶级除了皇亲国戚之外,大部分都是军勋,大家都是跟随皇帝打江山的,各有各的封赏地,这在王朝开始的时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到了王朝末期就变成极大的隐患。可谓是有利有弊。

4

一提到滥杀开国功臣的事,大家是不是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刘邦和朱元璋?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下史书,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和我们想的一样。刘邦和朱元璋杀功臣,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东汉和李唐没有杀功臣,我归纳有一下三个原因。

1.君主强势且年轻

东汉公元25年建立,公元36年完成统一, 这时刘秀才40出头,年富力强,而他自己就是军方最大的军头。而后又在位23年,有的是时间培养接班人过渡权力。

大唐就不用说了,从起兵到统一,不到五年时间;李世民就是军方最大的山头。这是好事,皇权过度都不需要,直接丢就行了。

2.权力平衡

东汉本就是和门阀世家妥协的产物,军功贵族,作为新兴势力,能有效的平衡门阀世家。

大唐就更加不用说了,山东的门阀世家正是强大的时候。这时候科举还没影子呢,要到盛唐前期才出现,即使出现了也对世家门阀影响不大,它还需要等待印刷术的补刀。李唐自己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选出来的代言人,怎么会杀功臣,也不敢杀,不然下一个就不知道是谁上台了。

3.没有杀功臣的必要

东汉和大唐都没有乱七八糟的异姓的诸侯王,宗室子弟有同姓王。功臣都是爵位,享有食邑。

东汉的同姓王,确实有封国,但只享受赋税和有限的卫队,一国大权都在国相手里。国相等同于郡守,由国家统一任命。

大唐的同姓王,只是个爵位,完全就是地位的象征,并没有真正的封国。更谈不上军队了。


刘邦杀的功臣多是异性诸侯王,影响国家稳定。

朱元璋杀功臣,则是因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见不得权贵官员知法犯法,欺压平民。当然也有为朱允炆的考虑,如杀蓝玉冯胜等。

刘邦杀的“功臣”: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

1.臧荼:本就是不是什么好鸟,野心勃勃,自己老上司韩广,本来在辽东老老实实的,被他攻杀,后来见刘邦势大,投降刘邦,继续做燕王。后来又谋反,刘邦不杀他,等着他来杀?

2.张敖:刘邦的女婿,后封为赵王。刘邦过境的时候,骂了几句,手下就要刺杀刘邦,人家老丈人骂女婿,不是很正常么!但事情败露,被牵连,除王爵。但刘邦没杀他,出狱后还是个侯爵,活的比刘邦久。

3.韩王信:跟随刘邦的过程中,投降过项羽,又跑回来了,封为韩王。平定天下后,为了抵御匈奴,将他迁移到代国,都晋阳。本来挺好的,晋阳北有关隘,还算比较安全,他自己非要迁都到马邑,投靠匈奴。这难道不收拾?

4.彭越:彭越还真是有点冤枉,虽然之前也一直是自己做老板,后来投靠刘邦后兢兢业业,刘邦平叛借兵,被手下的人坑了一把,后又遇到吕后这种变态,最终被诛,识人不淑。他算是被刘邦冤杀的功臣。

5.韩信:韩信的事迹,大家想必都知道,就不用我多说了。说实话,如果我是刘邦,我也会对韩信不放心,但韩信的谋反,确实是不合情理,最有机会的时候没反,在长安没兵没将怎么可能反,功高震主,不知进退,命运使然。

6.英布:同样也是位野心不小,心理素质又不过关的,谋反被杀。也是应得的。

这些人,真正算是刘邦杀得,也就彭越和韩信,并且都是异性诸侯王。

朱元璋杀的“功臣”:李善长,朱亮主,周德兴,廖永忠,傅友德,冯胜,蓝玉。

1.李善长:胡惟庸案被牵连而死,自己是犯了很多毛病;他一来年级大了,二来没兵权,杀他不过是触犯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逆鳞。

2.朱亮主:这位真是无法无天,犯法被诛杀。

3.周德兴:儿子乱后宫,被牵连,子不教父之过。还是给朱元璋戴帽子,嫌命长。

4.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被赐死。

5.傅友德:傅友德之死,有点迷幻,有人说了因为

6.冯胜,蓝玉:两人都是因蓝玉案被处死的。

5

说到滥杀开国功臣,大家应该都会想到朱元璋,而东汉和唐朝的开国将领没有被滥杀,其实不止汉唐,宋朝的开国将领结局也算个鸟,杯酒释兵权嘛,安安稳稳做个富家翁也很好。原因如下:第一,皇帝的出身不同,东汉刘秀是皇族之后,李渊在隋朝已经是唐国公,地位显赫,所以这些人起事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忠心很随;朱元璋则不同,他出身贫寒,甚至做过和尚,他辛辛苦苦做大,后来又抢了小明王韩林儿的王位,就难免有人会不服气,凭什么你能做老大,我能力比你强我也能做,所以朱元璋一直觉得自己的位子不安稳,觉得手下大将说不定会夺自己的权,君疑臣则臣必死。第二,将领自身原因,所谓明哲保身,东汉和唐宋的将领明白这个道理,急流勇退,不对皇位造成威胁,自然就不会被杀害了;可明朝的开国将领太过高调,又不完全服从朱元璋的命令,被清算也只能说咎由自取。第三,时代不同,东汉初年,南方还不稳定,唐初更是北有突厥西有吐蕃,还需要将领去带兵打仗,而明初,天下已经基本稳定,蒙古也被打到很远的地方,不需要再打大仗,所谓兔死狗烹,将领们不知道收敛锋芒,自然就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6

听说李世民为了皇位杀了亲弟弟?所以怕影响没杀开国功臣,东汉不太清楚。可能因为匈奴原因?

7

皇帝自信心强,不像明太祖朱元璋心理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