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2020-07-20 02:36阅读(76)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使

1

康熙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他在位期间可谓披荆斩棘,一路开挂,平三藩、收台湾、战俄国……可这么强势的一个皇帝,晚年却为皇位的传递而苦恼万分,留下了九子夺嫡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单说九子夺嫡,康熙帝的这些皇子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做,非要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夺嫡之争呢?

一、

我们首先讲讲清朝的王爷们,到底逍遥不逍遥?

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爷们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胁。参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风华》,汉王为什么死也不肯离开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

当然,电视剧是戏说,真正的皇权社会,由不得你不愿意,只要到了岁数,必须离开京城去就藩。没有圣旨,就算亲娘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着,不得擅自进京,钱是不少,但是政治权力,几乎为零。

至于这些王爷们有无可能继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祯帝。前一任皇帝无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继承人还在就藩地斗蛐蛐呢,“咣当”一下,皇冠砸头上了。

就算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当个闲散王爷还是可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福王朱常洵,当年离京到河南洛阳就藩,万历皇上一次性就赏赐良田四万倾,连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还有盐税、茶税、乱七八糟的税收,均归朱常洵。

不过也把他养成了硕鼠,甚至于民间传闻洛阳富于皇宫,据说洛阳被李自成攻陷后,福王朱常洵连同几头鹿放在一起煮熟,众人分吃“福禄宴”。

当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时,正赶上大明朝内忧外患之计,没能落得个好下场。但明朝的王爷们对于清朝的王爷们来说,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也算是逍遥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爷们就要苦逼得多,或许是他们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规矩:

"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

当然,也不能离京, 虽然有些王爷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但是经济收入主要靠朝廷发放,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禄越高;二是职务,职务越高,俸禄越高;三是朝廷赏赐的庄园、矿山、铺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额外收入,比如节日赏赐、属下孝敬、职场潜规则等。

貌似收入不错,实际上开销更大,我们熟悉的《雍正王朝》剧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为府上的开销过大,而不得不借国库银子。

也就是说,清朝这些王爷们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如果不能勤俭持家,维持生计都成问题。

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爷们,爵位并不是百分百继承的,而是递降的。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地讲,比如皇上封了一个亲王,亲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为郡王,后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往下传不了几代,先是妾的儿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后侧室的儿子也没有爵位了。

而且前面所说的继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状态下,因为王爷们的儿子们还需要考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翻译、骑射、布射,只有考到全优才能获得应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亲王,自己也捞不到爵位。

三、

第三点,康熙帝的儿子都封王了吗?

在《雍正王朝》中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发生后,康熙帝一口气封了四个亲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实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视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周岁就被立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对老八胤禩不待见,也完全在于他是系辛者库女所生,所以康熙朝连个郡王都没获封。而看起来傻乎乎的老十胤娥(?)就因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为郭郡王了,这也是老八胤禩拉拢他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封王的众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亲王,为和硕亲王,没有参与夺嫡。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被封多罗淳郡王,也没有参与夺嫡。

其他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硕诚亲王、老四雍亲王、老十敦郡王,其余都没有封王。

而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为魇镇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废。

而康熙帝一共有几十个儿子,没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后来的夺嫡热门人选老八胤禩,也不过被封为贝勒。他的廉亲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稳定人心,才封的。

这么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禄必然就低,生母那边,也就是姥姥姥爷那边势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遥自在也难。

更重要的在于,下一任皇上怎么看待他们,如果自己亲爹这里混不上个王,提前押宝一个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过要冒很大的风险。显然这一点上,老九胤禟、老十胤?等就眼光不行,押错了宝,最后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个惨。

四、

实际上,九子夺嫡不过是说书先生的噱头罢了,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真的争得死去活来。

因为关键不在于“夺”这个字,而在于“嫡”这个字,而这个“嫡”,关键要看从谁的肚子里钻出来。这玩意不是你长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夺了,而是在你还是小蝌蚪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之所以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并不是皇子们出了问题,而是皇上出了问题,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夺,顶多四个。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两次被废,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康熙帝希望他做什么。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为嘉靖帝只有这么一个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废了多少遍了。

而真实的历史,也不过如此!

人岁数大了以后,莫说是皇上了,就是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子女们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点遗产。历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来的,也只有英国的威尔士亲王查尔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权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权力,不同于嘉靖帝,康熙帝是决不允许在自己的朝廷出现另一个小朝廷的。显然那些过早押宝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拥护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盘上跑马圈地,这一任皇帝就会担心自己的安危,毕竟能挡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过一个行为联想出太子要刺杀自己吗?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

五、

眼看着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会怎么想?

当然得为未来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会驾崩,驾崩之后的皇帝会怎么对自己?

既然无法预测到,但总有历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干了些什么:

努尔哈赤作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争夺来的,不是老爹传下来的。到了皇太极即位,那就不一样了,努尔哈赤封的四大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给皇太极的代善,其余三个没有一个好下场。

不仅对兄弟如此,对自己的小妈,也就是多尔衮的亲娘,努尔哈赤大福晋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这个仇多尔衮算是记下了,一直在韬光隐晦,等皇太极一死,不仅睡了他儿媳妇,豪格的老婆,据说连孝庄皇太后都差点搭进去。

顺治帝是眼巴巴地看着这一切啊,传说他出家当了和尚,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豪格也罢,多尔衮也罢,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尤其后者,死后也不安静,被挫骨扬灰了。

康熙帝即位总要好多了吧,毕竟他兄弟少,而且都还在吃奶的年纪就跟皇位错开了,没有灭他们的必要。但是顺治帝留下的顾命四大臣就不妙了,这四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个故事想必大家也听烂了。

索尼算是幸运的,不过父债子还,他儿孙就没这福气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废的同时,四大辅臣全都完蛋了。

太子胤礽被废,其余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们要夺嫡,而是康熙帝这个老爹逼着他们去夺。

嫡子被废了,剩下的皇子谁怕谁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实力吗?

不争的话,万一哪一天看我不顺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赶上他娘跟我娘争过宠,得,没跑了。趁着还能一搏,索性就赌一把吧,就这样,剩下的几个皇子迅速结党,向皇位进军。

康熙帝还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后必然会冲兄弟下手,这已经成了他们家的传统了。于是留下了圣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了。

但还算仁慈,最起码,你们的老婆还是你们的老婆,你们的老娘,还是你们的老娘,不过是圈禁到郁郁而终,总比真刀真枪上强得多。

倒是他儿子,弘历这小子当上皇帝之后,对兄弟已经没兴趣了,对死去的老子倒是兴趣十足。把他爹费尽心思弄出来的辩白书《大义觉迷录》,硬是给禁了。还把老爹指定的全国宣讲人曾静,给凌迟了。

由此可知,别说是王爷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之后,都有可能被儿子坑,哪里有逍遥自在一说?

2

康熙一共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一个皇帝在位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很多的子嗣,康熙也是历史上子嗣非常多的一个皇帝,一共有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在35个儿子中,去掉夭折的有24个儿子活到了成年。

本来康熙是要将皇位传给皇太子胤礽的,可是由于后来胤礽让他非常失望,前后被立了两次太子,也被废了两次,最终未能继承皇位。如果皇太子胤礽让康熙感到满意,并最终能够继承皇位的话,便不会有九子夺嫡的事情了,问题在于,胤礽最终没能顺利继承皇位。

而对于当时参与多嫡的那些王爷来说,按照我们很多人的想法,为什么要去争夺皇位呢?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其实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皇子,你就无法决定自己的立场了,在集权制的王朝,作为一位皇子来说很多时候要么就夺取皇位,要么就很可能被登上皇位的其他兄弟干掉,很多时候也是别无选择,因为权力最终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是皇帝,一旦是别人当了皇帝,其实他想把你怎么样就可以把你怎么样,由不得你。


当然,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安心当个王爷,然后逍遥自在地渡过一生的,比如乾隆的弟弟和恭亲王和果亲王,在乾隆登基都顺利地当了王爷,也都得以善终。

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要不要争夺皇位其实是由不得自己的。

就拿九子夺嫡这件事情来说,一开始是皇太子胤礽日渐骄横并且结党营私,让康熙感到不满,便杀了太子一党的重要人物索额图,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废了太子。这个时候大阿哥胤禔见太子失势,便也有争夺皇位的想法,但康熙特别讨厌胤禔,胤禔后来也知道自己多夺位无望,便转而支持八阿哥胤禩。之所以支持八阿哥胤禩,是因为胤禩自小就由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两个人的感情也非常好。

其实这个时候胤禔的想法也很明了,自己当不了皇帝就支持一个与自己感情好的人去当皇帝,这样将来与自己感情好的人当上了皇帝的话,那么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好处,至少会过的很不错。

事情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如果你是八阿哥胤禩你会怎么做呢?无非两种做法,一是我只想当个王爷,不做出任何争夺皇位的举动。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却洗脱不了嫌疑。因为八阿哥与大阿哥的关系实在是太好,而大阿哥为争夺皇位做的事情太多了,他是被钉上了争夺皇帝的标签,与他关系很近的八阿哥是想洗脱也洗脱不了了。而且在当时的环境来说,往往流言满天飞,即便八阿哥什么都不做,也会传出很多关于他是如何要争夺皇位的传言。一旦自己真的什么都不做,到了以后别人登上了皇位,那个登上皇位的人会怎么看?会怎么看八阿哥?恐怕是到时候八阿哥一万张嘴也说不清了,很大概率会遭到皇帝的打击报复。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说,站在当时八阿哥所处的立场来说,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做,很可能是死路一条,与其死路一条不如搏一把,或许能得到一线生机,那也就只能做第二种选择,便是争夺皇位。

那么我们再看看后来登上皇位的雍正,也就是皇四子胤禛的心态和立场。其实作为一位皇子来说,行为可以自己决定,但是出身是决定不了的。皇四子胤禛为皇后乌雅氏所生,属于嫡出。按照古代皇位的继承原则,或者说是立太子的原则,是嫡长子制度,即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嫡长子。之前立的太子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所生的,能够活到成年的第一个嫡长子(之前赫舍里还生了一个,但是夭折了),而胤礽被废了以后,实际上的嫡长子便是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了。

其实站在出身角度来说,雍正当时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夺取皇位。因为就皇位来说,他有23个兄弟,个个都可能出来夺位,而对于任何一个要夺位的兄弟来说,他就是最大的敌人。

那么雍正当时能在不争夺皇位的前提下全身而退吗?显然不可能,即便后来是别的兄弟当上了皇帝,他真的什么都不做,就安心地做一个王爷,其实也做不起来。因为对于登上皇位的那个人来说,雍正始终就是他最大的威胁。还是嫡长子制原则的问题,如果是雍正以外的人登上了皇位,那么就不符合皇位继承的原则,肯定会有相当多的人会站出来支持雍正(毕竟那个时候捍卫传统的人太多了),对于皇帝来说,雍正就会始终是他最大的威胁,那么皇帝会怎么做呢?肯定会干掉雍正,断了其他人搞嫡长子原则的想法。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来说,雍正也只能横下一条心去夺取皇位了,对于他来说,不能夺取皇位就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搏一把才能有一线生机。

九子夺嫡的事件发展到后面,八阿哥在自知希望不大的情况下转而支持皇十四子,雍正的同母弟弟,同为嫡出的胤禵,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则附和皇八子胤禩。而支持雍正的则是皇十三子胤祥。

这个时候才真正形成了以皇四子胤禛和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两大势力,分别是四爷党和八爷党,两大势力实际上势均力敌,谁也不能压倒对方。

当然后来康熙传位给雍正,一方面确实雍正是当时的嫡长子,按照嫡长子制度来说应该是雍正,另一方面在康熙病重的时候八爷党的主力,皇十四子胤禵在西北领兵作战,远离京城,而雍正就在康熙身边,便最终由皇四子胤禛夺取了皇位,是为雍正。

其实就九子夺嫡的事情来说,卷入的人其实是身不由己了。首先对于嫡出的老四和老十四来说,他们在太子被废之后,从制度来讲都有可能继承皇位,当然老四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更大一些,但即便是老四,也不能肯定自己的继承是百分之百的,因为康熙其实一直没有表态。(这也是康熙的一大失误)

在太子被废后,如果按照嫡长子的原则来说,康熙应该是立老四。但是因为康熙没有表态,所以康熙立的遗诏当中,无论是立老四还是老十四,其实都说得通。所以老四和老十四这两个人是肯定要争夺皇位的。即便我们退一万步来说,老十四不去争夺皇位,将来老四当了皇帝也会除掉老十四,因为老十四的存在对于雍正来说就是个极大的威胁。

对于其他人来说,尤其是老八,他是完全的身不由己,被老大拖下了水。至于老九、老十和老十三,则是站队的问题,他们当时也都是成年的王爷,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只能选择是站队老四还是老八,也无法置身事外。即便什么都不做,流言也会满天飞,而这些流言不是他们所能控制的,流言或许会说他们在支持老四,也或许会说他们在支持老八,再或者说他们在做一些夺取皇位的事情,所以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说,与其让流言满天飞,老四和老八都得罪,不如主动出来站队,要么支持老四,要么支持老八,这样至少不会得罪一边,这样至少还可能能赌对。如果不出来战队,则是肯定输的局面。

以上就是我对九子夺嫡中,为什么要出来夺取皇位,不好好当个王爷的解释。其实作为皇子来说,也不是不能好好当个王爷,但是这要看运气。如果遇到运气好能够置身事外,那就能好好当个王爷。如果运气不好无法置身事外,就只能横下一条心出来夺取皇位了,因为你不夺,别人夺了就会干掉你。

3

夺嫡之争,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并不是特例,本质上还是利益之争。“九子夺嫡”的主角,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各个都是人中龙凤。是龙,就要翻江倒海;是凤,就要直上云霄。

欲望无止境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大多数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今天有条件喝粥,明天就会想着吃白米饭,接着就渴望山珍海味……普通人尚且如此,王公贵胄因为平台高,胃口只会更大。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拥有无上权力。皇帝与皇子,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皇帝可以君临天下,皇子只能俯首称臣;皇帝可以任意而行,皇子只能行君臣之礼;皇帝可以指点江山,皇子只能跪受笔录。两者看似一家人,却并不在一个层面。皇子要改变被动的处境,只能想心思坐上皇位,否则,永远只能被压制。

康熙的儿子,都是皇子,起点都高于一般人,离皇位又是近在咫尺。只要康熙撒手西归,理论上每个皇子都有机会。说哪个皇子心里不想当皇帝,恐怕很难让人相信,只是彼此的策略不一样而已,有的皇子夺嫡之心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大阿哥、八阿哥;有的皇子以静制动,比如四阿哥。

康熙的产能比较大,生的儿子又多,但皇位只能传给一个人,这就出现了皇位的供给有限与皇子对皇位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皇位的独一无二的性质决定了,皇子为了当上皇帝,就势必排挤其他兄弟,皇子之间就会出现争端。这就好比家里只有一套房子,但儿子有很多,分家的时候难免产生纠纷。

皇子绝非池中物

康熙雄才大略,能力超强,他的儿子们,很多都继承他强大的基因。而且,这些皇子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训练,长大后都不是等闲之辈。能够上的了“九子夺嫡”牌局的人,更是狠角色。

这些皇子,往往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他们的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团,有的是外公家实力强大,有的是母亲受康熙宠爱,还有的粉丝众多。这些小团体,彼此联系紧密,早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皇子周边的人,为了升官发财,很早就为各自的辅助对象而奔走呼号。比如前期的索额图与明珠,前者支持胤礽,后者支持大阿哥;后来的佟国维也一样,开始支持大阿哥,情况不对就赶紧下注八阿哥。

树欲静而风不止,皇子夺嫡这种游戏,一旦开局了,想下车恐怕也来不及,涉及的人多了,大家已经形成向前冲的惯性。

康熙的安排,给了皇子希望,让皇位争夺战更加激烈

康熙很早就立胤礽为太子,在正常情况下,由太子继承皇位。但太子的位置又十分尴尬,他表现过强,容易被皇帝打击;不露两手,兄弟们又不服。在处理父子兄弟关系时,胤礽确实做得很失败,上头的康熙对其不满意,下头的兄弟也不服气。尤其是大阿哥,本来就是长子,加上战功赫赫,早就想取代太子,多次给太子挖坑。

康熙废掉太子后,储位空置,给了其他皇子想象空间。如果说以前有胤礽碍手碍脚,那现在可谓机会均等,就看谁的手段更加高明。大阿哥首先发难,想处死太子,结果自己最先出局;八阿哥表现太耀眼,势力太大,又被康熙压制……

眼看争斗的苗头过旺,康熙只好先复立胤礽。但被废过的太子,已经难以被其他皇子认可,加上自己不争气,很快又再次被废。从此,康熙再也没立过太子。

储位有人时,争斗不休,储位无人时,争斗的激烈性可想而知,连关在宗人府的胤礽,都盼望着复出,为此还变着法子给外面通风报信。其他皇子,抱团的抱团,暗中串联大臣的也不在少数。彼此之间,暗中积蓄力量,都想扳倒对方。

可以说,正是康熙朝不完善的继承制度,才给“九子夺嫡”生存的土壤。

秋媚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合理的游戏规则,可以将争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输了,也能平安落地。但古代皇室的夺嫡,从来没有继承铁律,只有残酷的弱肉强食。弱者,即使被扶上皇位,也会有朱棣那样的强者取而代之。

4

康熙九子之所以要争皇位,而不是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导致的。

第一,清朝皇子的待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比如说亲王,年俸看似不低,但其实也不算特别高,也就跟耗羡归公后的地方督抚一个水平。这里你可能会说地方督抚要养师爷、仆人,开支很大。但问题是一个王爷也有一大家子要养,王府大大小小的开支算下来,其实也不少了。

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封王。嘉庆之前的皇子,封王比例只有不到五成。就这个比例,还是包括了郡王,以及新皇帝登基后,为表恩德,给皇兄们加封的爵位。

以康熙儿子举例说。

24个续齿皇子,活到成年的有20位,最终是11人封亲王,5人封郡王,3人封贝勒以及1名贝子。看似好像爵位都不低。

但问题是,康熙在世,只封了4个亲王,3个郡王,3个贝子

其余10人,除了废太子胤礽外,都是什么爵位都没有的“光头阿哥”。他们的爵位,是雍正继位后封的。

排除掉几个小阿哥,十三、十五、十六阿哥当时的年纪都不小了。尤其是老十三,康熙病死时已经36岁了,居然还是光头阿哥。

而光头阿哥的俸禄,每年只有约1000两银子加500石禄米,平均每月还不到百两银子和百石禄米。

胤祥当时有6个老婆,11个子女。就这零花钱收入,你觉得他该不该博一把呢?

我觉得但凡对物资有点欲望的人都会。假如赢了,单车变摩托,雅迪变奥迪。虽然最终是四哥做了皇帝,但老十三跟着沾光,最终也捞了个铁帽子亲王不是?

第二,清朝皇帝对宗室极为苛刻,无忧无虑的王爷,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清朝跟明朝不一样。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块地,在京城长到一定年龄就要就藩,没有圣旨不准进京。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但有钱是肯定的。并且明朝的王爷不准参政,政治权力等于零。也就是说不用干活。

有钱加不得参政,只有在这种前提下,王爷才能享受到富贵闲人的生活。

我们再看清朝的皇子。

前面说了,清朝的皇子不封爵,待遇低到无法想象,即便封了爵,没有私产,也谈不上有多富裕。所以“有钱”这个前提,康熙的很多儿子压根就不具备。

不得参政这方面,清朝虽然没有限制,皇子们可以参政,也可以办差。但可以办差,就表明皇子别想当富贵闲人了

因为皇帝会给你找事做,差事办好了,一切都好,办砸了,等了挨板子吧。康熙的第二十子胤祎就是典型的倒霉蛋。

雍正八年,胤祎封贝勒,他没啥追求,就想当个闲散贝勒。雍正让他去东陵祭陵,他嫌累称病不去,惹得雍正大怒,把他连降三级贬为辅国公。一直到乾隆继位后才恢复原有爵位。而乾隆给他复爵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让他去给雍正守陵。

胤祎之前不是称病不去祭陵吗?乾隆就让他下半生都去易县给自己老爹守陵。他想在京城做个无忧无虑的贝勒爷?美得他呢。



▲爱新觉罗·胤祎,享年50岁,守陵18年。

还有老十胤?,八爷党争储失败后,他很想当个闲散王爷,但雍正不想让他闲着,让他出使喀尔喀蒙古。喀尔喀就是外蒙,人烟稀少,蛮荒之地,胤?不想去受罪,就扯理由不去,后来被训斥一顿,还是去了,但在半路上又撒谎说有圣旨召他回去,就又没有去成。这件事后来让雍正知道了,直接下旨把胤?逮捕,整整关了十四年后,才由乾隆下旨释放。

胤祎、胤?并非孤例,有清一朝,几乎所有皇子都要办差。八旗事务,各部院事物,以及祭祀,守陵、出使等等,皇帝手上有办不完的差事。一个皇子无论能力如何,年龄如何,兴趣如何,皇帝都可以给他安排工作。

不喜欢兵事,可以,那就负责文案工作。也不喜欢舞文弄墨,可以,那就拿把刀到紫禁城站岗;身体不好站不动,可以,那去管理无关紧要的小机构,比如胤祎,去给皇帝看坟头。那个工作压根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

总之,生在清朝,皇子们就得办差,不办还不行。不办差就是慵懒,就是对皇帝有不可告人的不满情绪。敢对皇帝不满?那就交给宗人府议处,革爵、圈禁、罚款,有的是办法收拾。

事实上,清朝大部分皇子都被整过。皇帝因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就可以把自己的兄弟夺爵,从上到下剥的一丝不挂。

所以清朝皇子能不能做无忧无虑的王爷,还真不是看他们的态度,而是看皇帝的心情。

第三,储君之位虚悬,对皇子而言,诱惑实在太大了

康熙废太子之前,除了胤礽,其他人其实确实只想当个王爷,毕竟胤礽投胎投的好,是从赫舍里皇后的肚子里爬出来的,刚满周岁就成了太子。

而所谓太子就是未来要做皇帝的人,其他人压根没有什么盼头,只能拍太子马屁,以求日后老爹死了,新皇登基也能有个好归宿。

可谁知道康熙当皇帝当久了,犯了和当年汉武唐宗一样的毛病,成天疑心太子惦记着自己的龙椅。而胤礽当太子当久了,被手底下人捧得心态也不正常了,也觉得龙椅该换他坐坐了。

于是时间一长,父子离心,康熙的心里就落下个疙瘩,觉得胤礽不可靠,就把他废了。

前面说了,康熙皇子待遇一般,人生前途也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再加上清朝皇子有参政权,身边有班底,外地有爪牙,掌握了部分实权。

所以当胤礽被废黜后,对于有追求、有资本的皇子来说,大家都是庶出,谁也不比谁的血统高贵,不赶紧博一把还等什么呢?

赢了,单车变摩托,大哥当皇帝,小弟们也能跟着沾光。你看雍正的小弟,老十三封铁帽子亲王,老十六封铁帽子亲王(过继到庄亲王一脉,捡了个铁帽子亲王),老十七虽然不是铁帽子,但也是拿双份工资的亲王。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博赢了,不止是一个人享福,子女都能跟着一起享福

清朝爵位递降制度,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漏了一点,那就是清代除了嫡系爵位递降之外,庶出子嗣获爵也是极其苛刻。


通常来说,一个亲王,如果没有加恩,除了嫡子能袭郡王爵外,其余的儿子最高只能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小妾生的更低,只能封三等辅国将军。而且想得到这个垃圾爵位,还得先去考试,考及格了才能获封。

对比一下胤祥和混日子的老五胤祺,就知道差距了。

胤祥的九个儿子,除了四个夭折外,其余五人的爵位是亲王,郡王以及三个贝勒。

而胤祺的七个儿子,除了两个夭折外,其余五人的爵位是亲王,贝勒,镇国将军以及两个奉恩将军。

都是康熙的孙子,差距这么大,当爹除非是真的把社会看开了,否则不为了自己,为了儿子也会去博一把。

5

这话说的,但凡能混吃等死,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夺嫡)?王爷的爵位它不香吗?所以这个问题在无形中已经侮辱了这些夺嫡王爷们的智商。

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康熙皇帝的闪光点不仅仅在于平三藩、击败沙俄噶尔丹等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其高素质的子孙也一度令康熙志得意满。

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帝王家。虽然康熙的儿子们普遍优秀,但能够继承江山的只能有一个,这就产生了狼多肉少的问题。

在长达2000多年的专制王朝时代,帝王为保证江山永固,以及权力的平稳交接,创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有效的皇位传续制度。

但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王朝,以渔猎起家,本身就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汉家王朝不同。为了部落的繁荣强大,渔猎民族权力更迭从来都是“选贤”而不是“选亲”,也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这样的方式无疑有利于部落的壮大,但当清朝夺取了天下,部落一跃成为一个帝国,那么这种传承方式必然就无法落伍了。

但清朝并未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事实上纵观清朝12帝,唯一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光皇帝。除此之外,统治者选择继承人,从来都是所谓的“能者居之”。

这种局面在康熙一朝尤为突出。

“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除了其皇子素质普遍突出,清朝开国不久元勋家族势力强大等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康熙一朝的太子太不成器。而太子的不成器,根源在于康熙的溺爱。

也就是说,“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康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康熙和赫舍里,即辅政四大臣索尼的孙女的爱情结晶,太子胤礽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太子。因为赫舍里在生产时难产而死,康熙在胤礽身上付出了太多的感情。

但正因为这样的溺爱,加上从小长在深宫的环境,造就了胤礽嚣张跋扈、暴戾恣睢的行事作风。

面对这样的局面,康熙不仅没有怪罪胤礽,反而严厉惩罚教育胤礽的帝师,这种言传身教让胤礽越发嚣张跋扈。

一直以来,作为少数民族皇帝,康熙一直在为如何稳固统治殚精竭虑,除了征战四方,降服蒙古,康熙为坐稳江山,对汉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打压,这种打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剥夺所谓的“道统”,使汉人官僚失去了利用道统对抗皇权的资本,于是清朝没有了诤臣,以奴才为荣。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多次举行所谓的儒学辩论,以皇权否定儒家思想,迫使儒生思想臣服,进而达到压制汉文化的目的。而惩罚胤礽的帝师就有这样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满人的高高在上。

然而康熙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当胤礽心里没有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没有了长幼有序的基本伦理纲常,自己也将成为受害者。

果不其然,由于康熙在位时间空前绝后,所以胤礽不止一次地表现出等待的不耐烦,这种不满情绪的宣泄最终令大失所望的康熙选择了废太子。

而此举就是“九子夺嫡”的直接导火索。

和明朝“王爷不许进京”不同,充分吸取明朝教训的清朝要求“王爷不许出京”,这虽然使清朝王爷无法像明朝王爷那样逍遥快活,但却因为靠近皇权,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是九子夺嫡的重要基础。

看到诸皇子的蠢蠢欲动,康熙更加伤心了,加上废太子确实冲动,自己对胤礽还是偏爱有加,于是仅仅一年后,康熙再度将胤礽立为太子,“九子夺嫡”风波平息。

但胤礽实在太不成器,其嚣张跋扈比之前更甚,这让康熙彻底伤透了心。面对这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太子,康熙终于在3年后下定了二废太子的决心,从此太子的政治生涯宣告终结,“九子夺嫡”也正式进入高潮。

可以说,正是因为太子之位的空缺,才有了愈演愈烈的“九子夺嫡”,因为每个皇子都有希望。而因为诸皇子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可谓机关算尽,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这导致所有人都害怕其对手继位后对自己的报复和打压,所以这在客观上又加剧了九子夺嫡的惨烈程度。

而作为大清最高统治者的康熙,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你死我活,想必是惆怅和郁闷的,但教育失败的康熙没有办法,只能在激烈的斗争中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而在康熙晚年,雍亲王胤禛儿子弘历的出现,令康熙一度非常欣慰,这也成为胤禛最终能成功问鼎皇位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对权力的渴望以及惧怕被对手清算的畏惧,是导致“九子夺嫡”的主要原因。而当四皇子胤禛终于成功登记后,吸取“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

制度,即在太和殿“正大光明”匾后提前写好继承人,从此“九子夺嫡”奇观不再,清朝虽然没有真正移植嫡长子继承制,但皇位交接更为平稳。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6

古代皇帝之位一直是人们做梦都想做的位置,为了皇位历史上频频出现兄弟相残,子杀父,父杀子,臣弑君等等事件。帝王之位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让每个人都想坐上皇帝宝座,享受天下第一人的待遇,可是在我们普通民众眼里,皇帝之位断然不敢去想,做个逍遥快活的王爷也是美事一桩。

纵观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古代那些皇子为了皇位都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让我们很是费解,难道做一个无忧无虑额王爷不好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中争夺皇帝之位的皇子,他们一出生就是身在皇室,拥有很大的权利,并且古代帝王都把天下看作是家天下,古代皇子出生之时就注定他们拥有很大的权利。人都是有欲望的,包括古代的皇子,他们一出生就不会为衣食住行担心,又是皇子的身份一直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他们会把目光投降天下第一权利皇帝宝座,也正是应了地有多大产人有多大胆的俗话。

其次就是古代皇子一出生都拥有很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名师和学习环境造就了他们的能力,人的能力往往与地位形成正比,作为皇子必然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个皇子从皇位之争中胜出,其他皇子能力与自己无二,必定是自己皇位潜在的威胁,一般帝王都会控制他们的权利,甚至处死他们来换取自己皇位的稳固,说白了这些皇子也是为了自保才选择争夺皇位。当然清朝之前的王朝大多是有嫡立嫡的政策,一般庶出和不是长子的皇子都会选择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只有那些野心非常大的皇子才冒险去争夺皇位,比如唐朝的李世民等等。

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王朝,其本身就吸取历代王朝覆灭的教训,很多政策都在维护王朝的稳定,比如把王爷和皇室子孙都圈养在京城之中和立贤不立长的皇位继承政策。

康熙皇帝虽然子嗣众多,但其让每一位皇子都参与政事,让每个皇子都拥有非凡的能力,另外康熙曾经两次废立太子让其他皇子看到了希望,如此之下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

恰恰是清朝的政策让清朝皇子不会甘心做一位清闲的王爷,清朝的王爷与其他王朝的王爷待遇不同,清朝的王爷基本上一生只能生活在京城之中,况且朝廷对待他们采取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的政策,他们日常所需都由内务府发放。如此之下清朝王爷的处境并非我们通过艺术作品看到的那样清闲。不止如此,清朝王爷可以参政,以至于清朝王爷都有自己的班底,对于皇帝来说清朝王爷一直是自己的威胁,也就是说清朝皇帝无时无刻都在想尽办法去整治这些王爷,做一个清朝王爷事事都要谨慎小心,稍有不慎就会落个被禁锢一生的下场。

其次就是清朝的立储规矩让这些皇子根本不想去做一位王爷,清朝采取立贤不立长的继位政策让每一个皇子都有机会登上九五之位,自然每位皇子都会拼尽全力去争夺皇位。清朝历代皇子夺位到胜出并非全部是立贤,有的以孝道博得先皇宠爱而得到皇帝大位,有的以民心夺得皇帝大位,清朝皇子成为太子往往都在于皇帝的喜好,以至于清朝皇子各个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博得其父皇的宠爱,而忘记了做一位清闲的王爷。

通过以上我们很容易知道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就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成为帝王的机会,加上争夺帝位其实就是自保,才让他们不留余力的去争夺皇位。

7

所谓九子夺位,并非九个都争当皇帝,其实想混吃混喝的挺多,老九老十就是混吃混喝,但你知道,混吃混喝也免不了站个队,

老大庶出,老二太子,老三刀兵不行,老四老八老十四,最有实力,其他人都是站队吃喝混饭,

老十闹事是碗里没肉兜里没钱花,谁给他钱花能让他混吃混喝他就跟谁混,

老八有钱,老四铁面,混饭当然认八哥,

哈哈哈。

问题是一打仗,国家缺钱,不好混了。

8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在《康熙大帝》中,九子夺嫡的大戏上演得如火如荼,确实到了图穷匕见的地步。也令康熙非常的愤怒和无奈。之所以九个皇子对皇位逐鹿,是因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太诱人当然令人心动。无论是谁登上皇位,其他的皇子不听命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也难。



一,贵为皇上,自然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令皇子们垂涎欲滴。

我们就拿胤禛来说。

在康熙遗诏没有宣读之前,胤禛就是一个是四王爷,而八阿哥胤禩就是一个八王爷,俩个人之间发生的争端再激烈,都是平起平坐,最终由康熙决断谁对谁错,怎么处理!

但是,胤禛在康熙的遗诏宣读后,就登基是新任皇上了。这个时候跟八阿哥的身份就是君臣之别了,如果八阿哥再冒犯,就是欺君之罪了。

这就是皇位跟皇子最本质的区别了,说是天地之别也恰如其份。

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整个朝庭整个天下百姓都是他说了算,给谁升官,给谁降职,重用谁,贬了谁……都是皇上掌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那么,这么诱惑人的皇位,对于皇子们来说都想拥有它。



二,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也不容易啊!

其实,就算对皇位不感兴趣,不去逐鹿皇位,想安安心心无忧无虑做一个王爷也并不那么容易!

我们看看十三阿哥胤祥。

大家都知道,十三阿哥跟四阿哥自小关系就很好。特别是胤禛的登基如愿跟十三阿哥的鼎立支持分不开。

那么,胤禛登基后,十三阿哥不但没有仗着功劳松懈,而是更加的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办事!

为什么呢?胤祥这样做除了回馈雍正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外,还有就是在勤政的雍正面前,是不可能做上类似安乐公那种王爷的。

八阿哥在夺嫡失败后,面对君臣有别的雍正,他在正当场合下也只能老老实实听命,否则一记抗旨的罪名够他担的了。



由此可见:君臣之别,巍巍皇权,至高无上宛如天河横隔,自然是诱惑多多。想无忧无虑做个王爷也不容易!毕竟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这样的道理!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9

康熙的儿子难当,不是一般地难当,太难了,下面看看怎么个难法。

先看看封建王朝,别说王爷,就是想做个无忧无虑的草民,也难。为什么?封建王朝靠的就是人剥削人,一般从皇太后开始,真是人上人,皇上他妈,除了江山女人,啥不得她先来,有时江山也先她看看,掌两下舵。接着是皇上,他相中的女人,全天下人得让贤,王爷算什么。之后是纵横交错层层下来直到草民这,谁能无忧无虑?人人无所不用其极,男人,有几个不想成为一代天骄的。不过,相对比较而言,清廷的王爷,整好了,也成,但真正个无忧无虑太难了,如乾隆爷的五弟弘昼,一整就得来个活出丧,用以表示,无心帝王事,等等来自黑,但这个不易呀,得老咒自己死。

接下来看看康熙老爸的儿子们

参与皇位争夺的主要有九位,但他儿子不是9个,康熙皇帝儿女众多,有记录可查地皇子全算上35位,公主20位,总数55,清朝帝王儿女总数之大哥大。

55位中得先减去21,为什么?三岁前离世的,儿子12,女儿9。这21位无福之人先后早逝,封号都没混上。可真够康熙皇上喝一壶地了。但是还得减,最后长到18岁以上的儿女只有27位,雍正皇帝面上是老四,是儿子中第四个成年人,实际上连哥带姐,雍正皇帝是老十七。常说的康熙王朝九子夺嫡,是指康熙帝35个儿子中,能拿事的成年的九位皇子,他们是:

第一位

老八(都按儿女总数排序)当时称为皇长子胤褆,实际上在哥姐中排行第八。母亲惠妃纳喇氏,最终被康熙帝终身圈禁。

第二位

老十二胤礽,出生就厉害了,他妈是赫舍里,是皇后,只可惜母子二人,生胤礽时皇后难产去世,胤礽直接被康熙封为皇太子,大清第一位太子诞生,此时他哥胤褆2岁,他俩中间还有2女一男,所以胤礽太子是老十二。后来却两度被废,终被废黜终身圈禁。

太子两度被废,最终废黜圈禁,这是康熙王朝九子夺嫡的主要原因。

第三位

再看看老十六胤祉,当时叫三爷,三皇子。母亲是荣妃马佳氏。后被他弟雍正圈禁当年至死。

第四位

老十七胤禛,即康熙帝最终的接班人,当时叫四爷,皇四子。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第五位

老二十三胤襈,就是八爷,比雍正小不到3岁。母亲是良妃卫氏。胤襈被雍正除了宗籍,死于圈禁中。

第六位

老二十六胤禟,九爷,比雍正小不到5岁,母亲宜妃,被雍正除了宗籍,死于押解途中。

第七位

老二十八胤?,十爷,母亲是溫僖贵妃钮钴禄氏,代遇好些,囚禁,没除籍,后被乾隆释放,59病逝。

第八位

老三十五胤祥,十三爷,母亲是皇贵妃章佳氏,他很特别,被雍正封为亲王,世袭罔替,又叫铁帽子王,啥意思?世代相传不绝,非世袭罔替的王隔代递减爵位。他跟雍正四哥好,为人丈义,可惜,扶四哥上位后只活了8年。九子中唯一算善终的一位。

最后一位,第九位

老三十七胤祯,为避雍正名讳后改为胤禵。就是十四爷,和雍正帝同父同母,亲哥俩,但不和。比雍正小不到10岁。乾隆第20年才去世。

当时还有七个皇子可参与进来呢,但都拿不起来了,就不提了。

上述九位,年龄相差不大,1到10岁之间,雍正上位时间是1722年11月13日,年龄是44岁。当时九王,最小的都34岁了,太子两度被废,什么概念,都是生龙活虎宝贝一样生存下来的皇子,都可能是皇位继承人,不争是最好地争,谁不懂?加上皇亲国戚和大臣们的参与,想退出都没路。还想当无忧无虑的王爷,你说说是不是难于上青天!

10

康熙帝玄烨是清朝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号称千古一帝,康熙的主要功绩有铲除权臣鳌拜,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

但康熙晚年变得越来越昏庸多疑,对皇太子胤礽等人疑神疑鬼,正是因为康熙两次废掉皇太子胤礽才引起九子夺嫡的悲剧,最终康熙也不明不白地死于九子夺嫡,据说是被雍正与其亲信隆科多毒死。

如果康熙不疑神疑鬼打压并废掉皇太子胤礽,哪里来的九子夺嫡?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唯一活着的嫡子,两岁就被康熙立为皇太子,胤礽文武全才,聪明好学,几次监国表现出色,在臣民中威望很高,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皇太子,地位非常稳固,可以说是康熙合格的接班人。

康熙的其他儿子都是庶子,根本不敢觊觎天之骄子胤礽的皇太子宝座,按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皇太子胤礽继承皇位是众望所归名正言顺,哪里来的九子夺嫡?

但问题出在康熙做皇帝时间太长,皇太子胤礽几次监国代理皇帝处理政务在朝廷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即太子党,让康熙感受到自己的最高权力受到了太子党的威胁。

康熙害怕太子党抢班夺权,于是对皇太子胤礽吹毛求疵,千方百计打压,其他皇子看到皇太子胤礽失宠,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机会,于是引起了九子夺嫡,可见康熙是导致九子夺嫡的罪魁祸首。

所谓九子夺嫡其实是不准确的,九子主要是指大阿哥、二阿哥即皇太子胤礽、三阿哥、四阿哥即雍正、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九个皇子。

其中皇太子胤礽本来就是“嫡”,是康熙唯一的嫡子与储君,他根本用不着“夺嫡”,如果不是康熙年老昏庸,根本不会发生“夺嫡”的悲剧。

与两岁就被康熙立为皇太子的胤礽相比,其他皇子与皇太子地位相差悬殊,根本不可能觊觎胤礽的储君地位。

在胤礽被立为皇太子25年以后的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年,康熙才封大阿哥、三阿哥为郡王,封四阿哥、八阿哥等为贝勒,正是康熙提高这几个皇子地位的举动,使这四个皇子成为威胁皇太子胤礽地位的主要对手。

而九子夺嫡的另外几个皇子,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是八爷党,十三阿哥是四爷党,他们其实没有觊觎皇太子宝座的野心,只是分别为八阿哥与四阿哥摇旗呐喊两肋插刀。另外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也属于四爷党,却没有被列入九子夺嫡。

康熙为了打压太子党,在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把太子党的重要人物索额图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下狱并活活饿死。要知道索额图是为康熙消灭鳌拜吴三桂及与沙俄谈判等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功臣,可见康熙打压太子党的手段是多么心狠手辣 。

康熙四十七年即公元1708年,康熙与皇太子胤礽的矛盾激化,康熙对近二十年前自己生病时皇太子胤礽没有表现出特别忧伤的表情耿耿于怀,康熙还疑神疑鬼,他发现皇太子胤礽夜晚靠近康熙的帐篷向里面探视,被多疑昏庸的康熙认为皇太子胤礽图谋不轨甚至企图弑父,可见康熙已经昏庸至极,于是康熙下决心废掉了皇太子胤礽。

正是康熙废掉皇太子胤礽的重大失误,才打开了九子夺嫡的魔盒,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皇子身不由己地加入九子夺嫡的权力斗争的漩涡。

其实真正明目张胆要夺嫡的只有大阿哥,大阿哥看到二阿哥被康熙废掉皇太子地位,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康熙杀死废太子,康熙勃然大怒,最终把大阿哥囚禁,大爷党宣告夺嫡失败。

三阿哥虽然参与夺嫡,但三爷党的实力最弱。因此夺嫡主要在四爷党与八爷党之间展开。

八阿哥胤禩其实非常无辜,他德才兼备而且人缘最好,在大臣与皇子中威望最高,康熙也曾经非常喜欢他,任命八阿哥为内务府总管。

可惜大阿哥在失宠后嫁祸于八阿哥,他看到自己没有希望夺嫡以后于是向康熙恶意推荐八阿哥,康熙误以为大阿哥与八阿哥勾结在一起陷害废太子,可怜的八阿哥遭遇无妄之灾,与大阿哥一起被康熙逮捕下狱。

义薄云天的十四阿哥看到八阿哥被康熙冤枉,他挺身而出为八阿哥辩护,结果狠毒的康熙居然要拔刀杀害自己平时疼爱的十四阿哥,幸亏五阿哥死死保住康熙的大腿求情,十四阿哥才死里逃生。

后来真相大白,康熙虽然发现八阿哥是冤枉的,是大阿哥搞的鬼,但康熙从此以后对八阿哥有了很深的成见。

后来康熙假惺惺地让大臣推荐储君人选,说尊重大家推荐的人选,结果大臣们一致推荐德才兼备的八阿哥,康熙却翻脸不认账,对推荐八阿哥的大臣大肆打击,八阿哥又一次无辜躺枪,彻底失去成为储君的可能。八爷党转而支持十四阿哥夺嫡。

而导致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就是那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四阿哥雍正,陷害皇太子胤礽与八阿哥胤禩的背后都有阴险狡猾的四阿哥的影子。

在陷害皇太子胤礽的斗争中,四阿哥雍正一度也露出了狐狸尾巴,但他的死党十三阿哥牺牲自己争夺储君的希望出来为了四阿哥背锅,使四阿哥逢凶化吉,这也是四阿哥雍正继位以后,对十三阿哥另眼相看极端信任的原因。

康熙晚年最宠爱的其实是差一点被他杀害的十四阿哥。十四阿哥为八阿哥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也让康熙发现其人品出众。于是康熙封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以天子的规格统帅大军出征,因此朝野都认为十四阿哥是康熙的接班人。

但康熙犯了与秦始皇晚年一样的错误,即没有明确立皇太子,康熙在选择四阿哥与十四阿哥谁做自己的接班人有些犹豫不决,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传说康熙死前身边只有四阿哥雍正与其亲信隆科多两个人,雍正与隆科多毒死康熙并篡改遗诏。

雍正篡位以后还逼支持十四阿哥继位的亲生母亲自杀,为了掩盖自己弑父弑母的恶行,雍正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写《大义觉迷录》为自己辩护。

雍正继位以后,继续囚禁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废太子胤礽在雍正二年不明不白死去。雍正对自己最大的对手八阿哥欲擒故纵,然后罗织罪名把八阿哥与九阿哥在狱中杀害。

不仅如此,雍正对与八阿哥关系不错的亲生儿子弘时也痛下杀手,把弘时过继给八阿哥然后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