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

2020-07-20 01:22阅读(75)

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刚看了郭德纲老师表演的评剧(包公铡驸马),三朝元老王延龄跟包拯都有劝说陈世美认亲,并承诺欺君之罪由二位承担,为什么陈世美宁

1

“陈世美和秦香莲”是包公戏里的两个人物,京剧叫做《铡美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陈世美从前是个穷书生,在发妻秦香莲的鼓励和帮助下进京赶考,结果高中状元。

当时皇帝的女儿,也就是赵公主看中了陈,于是向陈示爱,并通过父亲(宋仁宗)询问陈的家庭情况。

陈世美为了攀附高枝,对皇帝隐瞒了婚配和有一双儿女的事实,声称自己是单身。赵公主心花怒放,于是陈做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即成了当朝驸马爷。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可以想见陈世美最终露出了马脚。

(陈世美)

此时包公和三朝元老王延龄都劝陈世美认下秦香莲,并且表示不再追究陈的欺君之罪。

(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陈世美为何还是不认秦香莲呢?

顺带一说,《铡美案》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确有陈世美和秦香莲这两个人。

有人考证:陈世美的历史原型为清代顺治年间官员陈世美,又名陈年谷。据说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这些人编排陈世美忘恩负义的故事来败坏其形象,实际上陈世美和秦香莲很恩爱。

这些不展开讨论,单就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陈世美不是不想认秦香莲,是世道让他不敢认,关键是陈世美认了秦香莲后的日子怎么过?

虽然陈犯了欺君之罪,但有包公和当朝元老老王双双担保,加上宋朝重视文人的国策,完全没必要担心皇上要报复陈世美。也就是说,陈和秦相认,陈没有生命之忧,反之则会有被包公铡死之虞。

(包公和陈世美)

对于被铡死陈世美并不怕,她怕公主离开。秦香莲是原配,赵公主肯定不能做小当二房,肯定会离陈而去。

接下来陈的仕途怎样真不好说,毕竟陈的身上有污点,包公和老王能保陈不死,并没说保陈官运亨通。

亲们想想看,陈失去了靠山,皇帝从心里厌恶他,皇帝不给陈穿小鞋,不代表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不给陈穿小鞋。

陈世美担心仕途所以坚决不认秦。

陈世美失去了官职,他就会重新回到原点。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意思是之前受苦不觉得苦,如果你享乐过后,再吃苦就有点难以承受了。

即吃“二茬苦”是可怕的事情。

陈死都不认秦的原因,归纳一下就是:陈世美怕失去官职,怕回到从前的苦日子。

(秦香莲)

换言之,陈在“死和生活不易”两种选项中,宁肯选择死都不想过原来的生活。讲真我还真佩服陈的这种精神,他彻底颠覆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观念,有一种“过把瘾”就死的无畏精神,有一种死了都要爱的精神。

但是陈没考虑秦香莲的感受,陈得来的这一切有秦的付出,陈追求美好生活固然没错,但把优越的生活建立在秦的痛苦之上就大错特错了。

综上所述,陈死都不认秦的原因是“文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表现,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铡美案)

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陈认为咱丢不起这个人,与其活着还不如死去算了!不过这种人渣即便认了秦香莲又有什么意义呢?你觉得还能回到从前啊?

文/秉烛读春秋

2

陈世美做为负心汉的典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物。他喜新厌旧,杀妻灭子,可谓人性泯灭,天良丧尽。包公秉公执法,铡死陈世美真是大快人心。在《铡美案》中,只要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包公便可手下留情,放他一条生路,那么陈世美为何宁肯死,也不认秦香莲母子呢?

有人说,陈世美仗着公主撑腰,觉得包公不敢拿他怎么样。也有人说他是读书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我觉得不是陈世美无情无义,是因为他不敢认下秦香莲母子,原因有三。

一:怕背上欺君之罪。陈世美做为寒门子弟,金榜题名,被公主相中,这注定他悲剧的命运。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古代,陈世美这个驸马是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如果他跟皇帝说自己家有妻小,不能同意这门婚事。那么,皇帝为了宝贝女儿的幸福,肯定会派人除掉秦香莲母子,以断掉陈世美的念头,这在历朝历代不乏先例,深谙史书的陈世美不会不知道。为了保护秦香莲母子,陈世美只能说自己是个未婚的书生。现在,如果当着包公的面,认下秦香莲母子,那无异于犯了欺君之罪,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更会株连九族。

二:只有不认秦香莲母子,才能保证她们母子平安。陈世美明白,现在不认秦香莲母子,自己难免背上负心汉的骂名,被人唾弃,大不了就是一死。如果认下秦香莲母子,让皇家的颜面往哪搁!一旦龙颜震怒,莫说自己,连秦香莲母子恐怕都要人头落地。为了皇家的颜面,为了秦香莲母子的安危,陈世美只能横下一条心,死不认账。秦香莲做为一个普通女人,只知怨恨丈夫的背信弃义,喜新厌旧,哪知陈世美为了保护她们母子,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三:侥幸心理在作祟。自古刑不上大夫,何况他还是当朝驸马!不看僧面看佛面,即便包公认为他有罪,也不敢拿他怎么样。这案子在任何朝代,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偏偏遇上黑脸包公,纵然有公主的求情,皇帝的特赦,也毫不留情把陈世美推到铡刀之下。这一刻陈世美害怕、后悔吗!我想他不会的,因为他这一死,即维护皇家的尊严,又成全了秦香莲母子平安,死也值得。

陈世美死也不认秦香莲母子,秦香莲不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公主也不会明白,只有皇帝一人明白。因为皇帝完全有能力救下陈世美,之所以见死不救,是不想落个夺秦香莲丈夫的骂名。

3

陈世美原是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的一个人物,后经各类传播形式演义和补充,特别是传统戏曲《铡美案》的塑造和广泛传播,陈世美的脸谱才勾勒完毕,其无情无义之形象才最终成型并固化。历史上并无陈世美其人,完全是因为政治和社会需要而杜撰而来的艺术形象,所以,从故事的冲突性和政治社会的需要多个纬度考量,虽然陈世美认亲可能有利于塑造人性美形象,但却会使包拯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青天”形象坍塌,同时也会使社会因“过度包容”、惩恶扬善无力而失去价值引导方向和力量,特别是对秦香莲和冬哥、春妹所代表的弱势群体缺少心理抚慰和感情宣泄,因此,陈世美的死是应该的,既符合艺术需要,也契合人们的政治诉求和社会愿望,如此看,陈世美该死,也必死。

但每当看到这个故事,虽然最后看到忘恩负义、不顾一切追求富贵的陈世美被处死,感到快意恩仇,但仍然不免有些遗憾,不忍卒看。一是从纲常名教以及道德方面看,陈世美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但从人性和普世价值观来看,未免有道德绑架之嫌,世上有几人能真正长期经受住地位、权利、美色、财富的诱惑?社会上陈世美们屡屡再生、再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二是在妻子和未成年孩子,特别是公众面前,用铡刀铡断头颅这种不得超生的残酷方式处死陈世美,未免有些惨忍和过于暴力,因此,建议不宜过度宣传和上演该剧,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观看应有所节制,暴力和残忍不符合主流价值观。




4

说起陈世美的故事,或许九十年代相当的流行,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脸面没有现在这么放的开,很多事情会因为内心道德等因素的约束,从而回到跟随自己多年的妻子身边。

而现在的人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态度,所以一切事物都喜欢直截了当,喜欢就是喜欢,不爱就是不爱了,哪怕之前对方付出了很多,但是最终说不爱依就是不爱。

这些半路分手之人,真要搁在古代来讲,都属于陈世美的类型。

而故事当中的陈世美唯一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在抛妻弃子的同时还犯下了过错。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从而抛妻弃子,从情理上来讲,很不是东西,但是从价值观来讲,双方能同共生活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陈世美为了所谓的高官厚禄,不承认自己的妻子,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价值观不同,生活理念也不相同,离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是为了掩人耳目,却要派人杀死自己的老婆孩子,这一点上就属于没有人性了。

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孩子过上好的生活,从而让自己委曲求全,这并不过分。

但是陈世美的行为却只是为了让自己一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属于忘恩负义的类型了。

当时的陈世美犯了错,但是在公主的心中,还有皇家的颜面上,可能会捏着鼻子将这件事认下去。

只要将秦香莲母子安顿好,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可问题是陈世美居然还派出了杀手,这就有点超越了情理。

以秦香莲的个性,虽说自己的老公抛妻弃子,但是却可以让陈家将来光宗耀祖,说实话古代的妻子,从理论上几乎就属于老公家里的人或者鬼。

哪怕当时的秦香莲被杀死了,她也并不想将这件事闹大,只是当朝的公主咄咄逼人,激怒了秦香莲,这才引起了秦香莲的反击,从而让陈世美死于铡刀之下。

说实话如果秦香莲真要知道最后的结局是这样,打死她也不会继续告状。

其实就是秦香莲身为一个乡下的妇人,自己没有什第见识,以为告赢了就会让自己的老公回到自己的身边而已。

而包拯只是依法办案,他不会管秦香莲的老公会不会回到她的身边。

也就是说当时的陈世美很清楚知道,自己是生是死,其主动权在公主手中,只要公主不计较,自己就可以活命。

而让公主不讲较的方法,就是打死不认所谓的妻子秦香莲。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秦香莲认为自己受了这么多的苦,陈世美如果安慰一下自己,秦香莲也许就会息事宁人,但是陈世美死不改口,再加上公主的语言又比较犀利。

于是秦香莲在冲动之下,求包拯为自己主持公道,说白了就是抢回自己的老公而已,谁知道包拯直接会用铡刀将其斩杀。

5

其实,在韩琪追杀秦香莲之前,陈世美与秦香莲有过一次秘密会晤,在这里,也许您能找到答案!

月黑风高之夜,陈世美一袭黑衣,只身一人来到古庙。

他四下张望,鬼影也没有,只有风在呼啸!

他轻轻推动大门,呀地一声开了,其实它早已关不上了。

“我知道你会来,”一个女人说,昏暗的油灯下,照着她一张憔悴的脸,怒气冲冲,“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到底还是心虚了!”

“香莲,你总是口口是刀,能不能温柔点儿!”

“马上就要被你炒鱿鱼了,还温柔?你这渣男!有了荣华富贵和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嫌弃我了,十年夫妻,说离婚就离婚,你太没良心了吧!”

“香莲,请你耐心听我解释,我绝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龌龊,你说的什么富贵和美女,这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精神和心灵上的东西,唉!说了你也不懂。

“成天就说我不懂,就你懂!你说啊!”

“爱情是一种感觉,我们从来就没有过。我们的结合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感情基础,结合后我才发现,我们没有共同语言,坦白地说,我早就厌倦了,而且你的一些行为也让我越来越难以忍受,我拼命考取功名,其实是想离你远远的,这样我的心里也就好受些。

“借口,你看看哪家不是这样过的?什么感情!那能天天当饭吃?”

“如果不是遇到公主,也许我真的会忍下去,把你们接过来,终其一生。但公主让我重新燃起了激情,她爱我,我也爱她,是心灵之约,是精神契合,那种甜蜜幸福是你所不能想象的,绝不是什么贪图年轻貌美的小姑娘”。

“别给我说这些不管用的,我又没什么过错,是你先出轨,凭什么要抛弃我!”

“唉,感情这东西,也不能说是谁对谁错这么简单,其实,如果真的离开,也许你能找个更适合你的,会比现在的生活更好!我在信中也给你说了,我会在经济上保障你,不论什么时候。我知道,虽然我有我的苦衷,确实是我先对不起你,虽然我追求爱情,确实为社会道德所不容,但我宁愿背负千古的骂名,也义无反顾。请你能原谅,放我一马!”

“呸,我才不会上你的当,你自己都承认是你的错了,为什么不悬崖勒马,”她突然觉得自己强大起来,“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你陈家的人,死是你陈家的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你还是坚持,我一定到京城去告你!”

陈世美无奈地摇了摇头,黯然退出古庙。

风更大了,割面刺骨,他将头缩在衣领里,向暗黑的来路走去。

“如果再回到原来的日子里,还不如死了;如果不回去,那个铁面无私的老包拯饶不了我,没有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横竖是一死,不如奋力一搏,兴许……”

他裹紧皂衣,昂起头,顶着寒风,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6

陈世美不是死都不认秦香莲,而是自以为不认也根本不会死!

不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他觉得自己如果认了秦香莲,相反会死,因为他犯的是欺君之罪(骗皇帝)。在古代,特别是陈世美这类皇权思想严重的知识分子。如骗了皇帝,是天大的重罪,非死不可。而且他也不信王延龄,包文正他们二位能保得了自己。相反不认,你开封府也奈何不了我,我的后台是皇帝,皇太后,与公主媳妇儿。

再一个原因是陈世美的人品极差。为了保住到手的荣华富贵,竟敢倚仗皇权,杀妻灭子。如果认了秦香莲,到手的年轻美丽公主,荣华富贵都将付之东流,于心不甘!这种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无视父母,妻儿,选择忘恩负义。

但他那里知道,这种行为是多么的令人不齿。王丞相,包青天,法律人心,與论,道德上都是容不得他的。所以包公虽然顶着公主与太后的巨大压力,把陈世美喂了狗头铡,皇帝老倌也会支持包公的。因为区区陈驸马比起自己的执政名声是微不足道的。

当然现在的陈世美是不容易死的,最多办个离婚,与贵人再结婚就是了。而且来日方长,还可讨了贵人再包二奶!

7

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书中的陈世美是一个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后来被包公明正典刑,死于铡刀之下!

要知道陈世美为什么死都不认秦香莲,首先得了解背后曲折的故事



曲折故事

陈世美是湖广均州人(今湖北丹江口),家境贫寒,未中状元之前与妻子恩爱和谐、相敬如宾。通过一番苦读之后,陈世美进京赶考,高中状元。放榜之后,仁宗皇帝要招陈世美为驸马,将公主嫁给他。得知此事后,陈世美欣然接受,并隐瞒了自己已经娶妻生子的真相。于是陈世美顺利的成为了当朝驸马。

因陈世美上京赶考杳无音讯,秦香莲带着两个儿子上京寻夫。陈世美怕事情败露,派手下韩琪追杀秦香莲母子三人。韩琪不忍下手,自尽身亡,秦香莲被当成凶手锒铛入狱。

陈世美仍旧想杀人灭口,在他的安排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路上又派人杀害,幸好被展昭所救。最后几经周折,包拯在陈世美家乡找齐了人证物证,虽然有公主和太后阻拦,陈世美依旧被铡于龙头铡下。

陈世美死都不认秦香莲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认了必死无疑

陈世美在高中后被招为驸马时,向皇帝和公主隐瞒了自己已经娶妻生子的真相。后来被秦香莲找上门来,如果此时相认,不但公主不能放过他,而且陈世美无疑犯了欺君重罪,还丢了皇家的脸面。这种情况的结果只能是陈世美死的极惨,很有可能被凌迟处死。

所以他是骑虎难下,不管想不想认,都不敢认,因为认了必死无疑。

有公主和皇家为靠山

在公主得知陈世美有妻子和儿女之后,公主选择了原谅陈世美。一是因为太过爱陈世美;二是为了皇家的脸面(此时传扬出去,势必会让皇家蒙羞)。而仁宗皇帝也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有了公主和皇家这座大靠山,陈世美有恃无恐,多次明里暗里地加害秦香莲母子。只要她们一死,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自己依旧当驸马,依旧荣华富贵。

低估了包拯的能力

有这样强大的靠山撑腰,自己做事又干净利落,不留痕迹,陈世美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办得了他。结果他却遇到了明察秋毫、铁面无私的包拯,而自己暗杀秦香莲母子的计划也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包拯明查暗访,终于凭借高超的办案能力,找齐了证据。送陈世美上了断头台。

不愿意放弃功名利禄

一旦相认了,就算能逃过一死,其他的罪责在所难免。而且陈世美的状元之位也必然会被剥夺,永不录用,一生皆为平民,功名利禄从此烟消云散,这个打击是陈世美无法接受的。



他出身微寒,通过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才换来的这一切。而现在却要这十几年的辛苦白费,自己再变成那个乡下穷小子,陈世美做不到。所以他到死都不认秦香莲,不愿意放弃功名利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文/若木 图/网络)

8

《包公铡驸马》中,陈世美中状元后做了驸马,死活不认进京寻夫的秦香莲,反映了结发夫妻同甘难于共苦的现象。原因是贪图荣华富贵,担心认了妻子将鸡飞蛋打一场空!

陈世美与秦香莲是共苦夫妻。

在评剧《包公铡驸马》、京剧《铡美案》等同题材的传统戏剧中,陈世美和秦香莲原本是贫寒夫妻。

陈世美不嫌弃贫民女子秦香莲,秦香莲愿嫁给寒门子弟陈世美。

夫妻恩爱,儿女双全,相互海誓山盟: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更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未来憧憬——今谓白头到老,歌里唱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是也!

然而,事与愿违。

陈世美赴京赶考,一去三年,音信杳无,似乎凶多吉少。

三年间家中变故,大旱灾年,公婆饿死,草草埋葬了事。

秦香莲千里寻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巴望全家团聚。

我们不妨设想下:丈夫死了,尸骨无存,秦香莲会恸哭。

我们再来设想下:丈夫落难,残疾流浪,秦香莲会心痛。

我们能预见的是:她会认夫,不会驱赶,更不会杀死他!

【林中长啸】观点:秦香莲能做到不离不弃,却无福共享荣华,因为陈世美是不折不扣的白眼狼!

陈世美狠心不认是贪图荣华。

秦香莲千里迢迢进京寻夫,得知丈夫早已金榜题名,还当了驸马,便闯入驸马府。

陈世美大惊失色,担心荣华富贵不保,把妻子撵了出去。

秦香莲又扮作卖唱女,在陈士美的生日庆典上弹奏哀惋凄切的琵琶词。

陈士美无动于衷,反而要打她。

不仅如此,陈士美深恐有妻再娶的真相败露,暗派韩琪杀死秦香莲母子,以绝后患。

未曾料到:韩琪听了秦香莲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后,放过了母子三人,自刎而死。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心意已决,保住驸马之位远胜过当年对糟糠之妻的信誓旦旦。老天有眼,秦香莲母子三人命不该绝!

陈世美抵死不认是已无退路。

秦香莲悲愤至极,直奔开封府告状。人证物证俱在,包拯将陈士美押人大牢。

至此,陈世美认妻已断无可能。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认妻是明摆着的死路一条。

陈世美隐瞒已有妻室事实,娶了皇帝的妹妹,这是欺君犯上的死罪。

若认了秦香莲为原配,即使新婚不久的公主和其他皇亲国戚会为他求情,并得到皇帝的饶恕;

但是回府之后,公主醋心难免频发:卧榻之侧,岂容“情敌”阴影徘徊?

公主的哭闹,是随时可能引得天子之怒降临的啊!

所以,陈世美认妻是一条走向死亡之路。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认妻不可能让秦香莲撤告。

陈世美深知:经历了他昧心不认、两番驱赶、追杀灭口“三步曲”之后的秦香莲,已非当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贤惠妻;他们势同水火,你死我活,认妻为时晚矣。

秦香莲明白:她的状纸所列欺君再娶、杀妻灭子、逼死韩琪三大罪名都是死罪,撤告就能免陈世美一死让他继续做驸马;但他还会作恶:母子三人,必被斩草除根。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许大马棒的联络副官栾平,不认杨子荣假冒的“胡彪贤弟”会被座山雕杀死;违心地认下仍没有得到饶恕,最后被杨子荣拉出去一枪毙命。

传统戏剧《包公铡驸马》中,走向穷途末路的陈世美,只能横下一条心,将不认秦香莲进行到底了。他料想皇帝不出面是不想落下为妹夺夫恶名,但定会有救星前来。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不认带着脱罪的侥幸心理。

不出所料,国太和公主怒气冲冲地来到开封府要人。公堂上,国太对香莲施加压力,夺走她的儿女。

此时此刻,已做阶下囚的陈世美有恃无恐心中暗喜:包拯哪,皇上老母妹妹齐上阵,你胆敢不放我?

陈世美啊,你怎料到包拯摘下乌纱帽不按常理出牌:他他他,听罢秦香莲鸣冤叫屈,竟然决定开铡!

贪恋荣华富贵、杀妻灭子的陈士美,被包龙图当场铡死,一命呜呼。

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驸马爷罪有应得丢了卿卿性命。

【林中长啸】观点:陈世美不认是由剧中情节锁定的。

曾有人希望:陈世美当他的驸马,又认下秦香莲母子;博爱东西,和谐两家。其乐融融,岂不妙哉?

还有人慨叹:秦香莲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开心对痛恨之人。驸马府巧周旋,该多好哇!

离开了剧情,一切良好的愿望都是空想。既没有可能,也显得荒唐可笑。

你不是陈世美,焉知驸马爷利令智昏之后的丧心病狂,已令昔日的贫弱书生蜕变为心狠手辣、杀妻灭子的恶魔;还巴巴地幻想他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广施善缘?

你若是秦香莲,怎会面对魔鬼既往不咎说放下就放下,很傻很天真地认为陈世美将幡然悔悟谢你撤告救命之恩;公主将亲热地叫你“老姐姐”,约法三章,和平共处?

戏剧中塑造的陈世美,就是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负心汉,被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黑脸包公开铡处死。

以此警醒世人:

做人不可忘本,得意不可忘形,良知不可泯灭!

夫妻结缘同行, 经风雨见彩虹,共苦更应同甘!

【林中长啸】题外话:戏剧之外,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是一位和妻子十分恩爱的正直清官。

只因被同窗胡梦蝶嫉恨构陷,编成了戏剧《秦香莲》在各地演出,让陈世美的一世清名遭到恣意污毁......

此陈世美非彼陈世美,我们论及的是戏剧中的彼陈世美。

就如同《水浒传》中的假李逵李鬼,跟绰号“黑旋风”的梁山泊好汉李逵,绝对不是一码事哈!

9

怎么去认啊!第一,欺君之罪,满门抄斩!不认,也是为了保护全家!秦香莲这傻老娘们不知轻重,带着孩子苦苦相逼!如果是顾全大局,让陈世美身居高位,肯定会照顾她一家的!第二,皇帝的女儿金枝玉叶,郎才女貌,有了这个背景和台阶,平步青云,前程似锦!第三,如果不是碰到铁面无私的包黑子哪里会死的了!陈世美确实是死了,秦香莲母子得到了什么,还不是孤狐伶仃的回老家种地,一点指望都没了!

10

导语:“陈世美和秦香莲”是包公戏里的两个人物,京剧叫做《铡美案》,它不仅从正面刻画了包拯的铁面无私,也从侧面抨击了那些忘恩负义,只为荣华富贵的人终究没有好下场。而陈世美作为该剧之中的主要人物,为什么到死都不认秦香莲呢?



先了解下故事背景

《秦香莲》讲的是考中状元的陈世美,被当朝的公主看中,公主就求去求助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宋仁宗,要父亲成全自己,并给她赐婚,当时陈世美30岁左右,正直壮年,又长得,仪表堂堂,风流倜傥被公主看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公主不知道他在家已有婚配,还有了一双儿女。



后来家里的老婆带着女儿来找他,这小子翻脸不认人了。为了摆脱这对母女。这小子想了很对坏主意,最后还派人去杀她们,谁知道杀手良心发现,竟放过她们,还给她们出注意去告状。忘记说了,他老婆叫秦香莲,秦香莲后来告状到包公(包青天不用再介绍了吧)那里。在《铡美案》中,只要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包公便可手下留情,放他一条生路。



那么陈世美为何宁肯死,也不认秦香莲母子呢?

1、屈服于皇权

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古代,陈世美这个驸马不得不当。如果他跟皇帝说自己家有妻小,不能同意这门婚事。那么,皇帝为了宝贝女儿的幸福,肯定会派人除掉秦香莲母子,以断掉陈世美的念头,这在历朝历代不乏先例,深谙史书的陈世美不会不知道。为了保护秦香莲母子,陈世美只能说自己是个未婚的书生。现在,如果当着包公的面,认下秦香莲母子,那无异于犯了欺君之罪,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更会株连九族。



2、不愿意失去已有的一切

陈世美不愿意放弃功名利禄。一旦与秦香莲相认了,就算能逃过一死,其它的罪责在所难免。而且陈世美的状元之位也必然会被剥夺,永不录用,一生皆为平民,功名利禄从此烟消云散,这个打击对陈世美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当时的陈世美很清楚知道,自己是生是死,其主动权在公主手中,只要公主不计较,自己就可以活命。他出身贫寒,通过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才换来这一切,自己再变成那个乡下穷小子,陈世美做不到。



3、秦香莲代表了陈世美的过去

发达之后的陈世美,很是忌讳说过去的事,今昔对比,在他看来那段过去就是自己人生的“污点”,他恨不得将其彻底清除。秦香莲来了,在包大人面前,将陈世美自认为丑陋不堪的过去,统统都抖落了出来,这让爱慕虚荣的陈世美怎么接受得了?只要秦香莲一直存在,那么陈世美的过去便无法遮盖。



故事的真相

该故事讲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是戏剧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诞生于明朝的《包公案》,其中主角也不叫陈世美和秦香莲,故事也略有不同。到了清朝的《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中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之后更是被改编为戏曲广为流传。关于陈世美的原型,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为人们熟知的是清朝进士陈年谷。陈年谷,又名陈熟美,妻子秦馨莲,他是一位清正廉明、颇有作为的官员,当时两位同窗向他求官不成,便怀恨在心,将故事中原本的名字改为陈世美和秦香莲,以戏剧恶意中伤陈年谷。



不过,虽然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但包拯等历史形象人物的确存在于历史之中,根据戏剧,我们亦可分析陈世美的想法。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从来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先秦时代大多采用的是世袭制度,就是一个人做官掌权,他的子孙后代都是做官掌权,这样的制度刚开始还行,可是越到后面就会越腐败,直到隋唐时期发明了科举制度,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总结:陈世美代表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如果与秦香莲相认了,那就不是他了,可以说是编剧的需要。人物形象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往往是一些现实中人物的高度概括,不一定就是某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