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2020-07-19 23:41阅读(97)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1901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实在受不了这口窝囊气,在条约上签字后,回到家中

1

1901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实在受不了这口窝囊气,在条约上签字后,回到家中,李鸿章就大口大口地吐血。

慈禧太后听说李鸿章病了,立即派遣御医为李鸿章治病。

由于病情严重,加上岁数大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五千两白银治丧,十处祠堂祭祀

李鸿章去世,让慈禧太后好像丢魂落魄一样。

慈禧太后不停地感叹:李鸿章啊,李鸿章!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

慈禧太后一再称赞:李鸿章真是“再造玄黄之人。”

无论如何称赞,人已经死了,都得安葬。

慈禧太后下诏,追赠李鸿章为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

虚名之外,慈禧太后也给予李鸿章的家人很多实实在在的恩惠。

慈禧太后特批赐赠白银5000两给李鸿章家人,用于安葬李鸿章。

清政府让李鸿章享有一项特殊的“荣誉”:在李鸿章原籍与李鸿章曾经立功的省份建立祠堂,总共建立10处祠堂,以表彰李鸿章对清朝的贡献。

最让人惊叹的是,李鸿章享有一份特殊荣誉,是清朝从1644年——1901年,统治中国257年中,唯一一位汉族官员独享的荣誉,那就是建造“京师祠”。清政府还规定:地方官员必须每年定期到李鸿章的京师祠去祭祀。

5000两白银是货真价实的,李鸿章家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恩惠。

赐封给李鸿章的爵位、谥号,为李鸿章建造10处祠堂,看起来是虚名或者形式,其实,只要清朝统治还在,这些就都是李鸿章家人的福荫。

即使清朝灭亡了,清政府给李鸿章的这些奖赏,也让其后人有时候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或明或暗的好处。

对于李鸿章的家人,清政府具体是如何安排的呢?

清政府对李鸿章直系七人,都有安排。

两位夫人,享受俸禄,安度晚年

李鸿章一生共娶了四位夫人。

1861年,原配夫人周氏病故。

第二任夫人赵小莲,为李鸿章剩下一个儿子,名字叫李经述;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下一个女儿,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大多数称呼她李菊藕。

1892年,赵小莲病逝。

所以,李鸿章夫人周氏、第二任夫人赵小莲的去世,都早于李鸿章去世。

李鸿章死后,他的侧室莫氏、侍妾冬梅都享受诰命夫人的俸禄,吃喝无忧、生活富裕。

侧室莫氏生育儿子李经迈。

李鸿章死后,莫氏跟随儿子李经迈生活。

李鸿章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的名字是: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和李菊耦。

长子李经方,清朝重用,辛亥革职

从李鸿章死后,至清朝灭亡的11年中,李经方职务变换比较频繁,所以,这部分文字看起来十分琐碎,请耐心阅读。

李经方是李鸿章从自己的六弟李昭庆跟前过继来的。

1901年,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尽快赶到北京,与十一国公使谈判。

大儿子李经方始终跟随在父亲李鸿章身边,照顾父亲、协助议和。

李鸿章在北京病逝后,李经方护送父亲灵柩,回到老家合肥。

1902年4月,清政府委任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命令他在上海,与盛宣怀一起同英国人马凯谈判,谈判内容是关于通商条约的。

与马凯的通商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命令李经方参与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事宜。

1903年2月,李经方、李经迈等人,在合肥大兴集夏小郢,将李鸿章安葬入墓。

父亲李鸿章入土为安之后,李经方赶到北京,向清政府奏请:将坐落在北京崇文门总部胡同的一处住宅交出,用来建造京师李鸿章专祠。

将父亲李鸿章相关事宜安排好之后,李经方在家以四品京堂候补。

1907年3月,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英国大使。

李经方继续发挥他突出的外交才能。

1911年12月,清政府将李经方调回国内,担任邮传部左侍郎。

当时,第二次科技革命在西方方兴未艾,中国也开始发展近代化的通讯事业。

由于清政府深受西方国家奴役,中国的邮电通讯等部门都被英国人把持。

根据在英国工作时对英国人的了解,李经方充分发挥外交才能,经过多轮谈判,终于从税务司中将邮政业务转回邮政部。当时中国税务司由英国人把持。

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中国邮政总局第一任局长。

在李经方主持下,弱势的清政府中,邮政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电报业务,获得了长足进步。

1912年,清朝皇帝逊位后,李经方所有职务全部被解除,不再担任任何官职。

李经方居住在上海,为宗社堂献计献策。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皇族中的顽固分子结成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反对革命政府,企图恢复清朝统治,宗社党的总部叫宗社堂。

1917年,张勋复辟,李经方、李经迈极力吹捧张勋,希望清朝能够东山再起。

张勋复辟失败后,李经方躲到大连,居住在平民城区,长年累月,深居简出。

李鸿章家族在安徽的合肥、六安、霍山、寿县等地方拥有大量土地、房宅。李鸿章死后,李经方继承了不少家产。

恢复清朝无望,自己年岁又高,1933年李经方写好遗嘱,明确地将遗产分配给儿孙。

1934年9月28日,李经方在大连病逝,享年80岁。

次子李经述,尽孝尽忠,承袭爵位

1901年秋,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谈判,十分艰难,李鸿章累倒了,住在贤良寺里,大口大口吐血。

李经述急忙带上长子李国杰,前去探望李鸿章。

在李鸿章床前,李经述每天昼不思食、夜不思眠,一连50多天寸步不离。

李鸿章去世后,李经述痛不欲生,不断自责自己无能。

李经述竟然打算自杀殉父,家人一齐围绕在他身边跪下,请求他不要冲动,李经述才没有自杀。

由于伤心过度,李经述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让李经述承袭其父亲李鸿章的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候补。

每当想到父亲,李经述总是哭泣不止;每次哭泣,李经述都会喘气不止、大汗淋漓。

李经述感觉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

1902年2月11日,李经述写好遗书。一周之后,李经述跟随父亲到西天去了。

李经述终年38岁。

李经述去世,距离其父李鸿章去世仅有短短的100天。

直隶布政使周浩、按察使杨士骧联名上书,请求袁世凯褒奖李经述。这时候,袁世凯接替了李鸿章的职位,担任直隶总督。

袁世凯上奏清廷,慈禧太后特别下诏褒扬李经述,恩准将李经述列入国史孝友传。

李经述死后,他的长子李国杰承袭一等侯爵。

三子李经迈,头衔很多,善于理财

李鸿章死的那一年,三子李经迈25岁。

清政府特赏李经迈主事;

特赏李经迈员外郎,在工部都水司行走;

给李经迈赏戴花翎,以四、五品京堂用;

慈禧太后特旨以三、四品京堂候补。

1905年,清政府任命李经迈出使奥地利大臣。李经迈是当时清廷最年轻的外交官。

第二年,李经迈被授予光禄寺卿。

1907年9月,因为母亲生病,李经迈归国,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慈禧太后特别下旨李经迈以副都统记名。

1910年,清政府安排李经迈为首席大臣,跟随贝勒载涛到西方国家考察一圈。他们先到日本,然后到欧洲,最后到美国。这次主要是考察、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军事。

从西方国家考察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赏赐给李经迈二等第一大带双龙宝星,暂时代理镶红旗蒙古副都统。

第二年,李经迈被任命为清政府民政部右侍郎。

不久,代理邮传部副大臣。

清政府发布诰命,授封李经迈为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清朝被推翻后,李经迈到上海生活,秘密与宗社党人密切联系,试图恢复满清统治。

1917年,李经迈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活动,担任外务部左侍郎。

事与愿违,张勋复辟只是回光返照,仅仅12天之后,跳梁小丑张勋被打回原形,复辟彻底失败。

李经迈再次回到上海,精心管理自家数以千计的公寓,收取租金,很快积累起巨额财富。

李经迈英语水平极高,加上具有担任驻外大使的资历,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向英国借款的时候,每次都由李经迈参与,并且从中斡旋。

参与对英借款活动,李经迈获得了无数真金白银,每一次斡旋成功,李经迈所获得中介费都不少于200万两白银。

收取租金、获得酬金,李经迈家产超过一亿两白银。

二十世纪20年代,李经迈拥有6辆小轿车,还拥有专用游览的轮船、汽艇。

在上海生活期间,李经迈住在大楼中路的六楼和七楼(复式楼层)。

李经迈家庭陈设中西合璧,大量的皇家赏品、与祖宗画像、以及西洋油画,布置在宽敞的豪宅中。

李经迈用了一张巨大的、完整的白色老虎皮,做成一片地毯,铺放在大门口。

李经迈用9个大房间,专门收藏各种古董。

李经迈的豪华生活,堪比清朝皇帝。

1938年,李经迈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62岁。

长女李菊藕,填房张家,严格育子

李菊藕本来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

1888年,李菊藕22岁。

父亲李鸿章爱才心切,欣赏张佩纶的才能,把女儿李菊藕嫁给左副都御史张佩纶。

李菊藕成为张佩纶的第三任夫人。

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后,生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01年,李菊藕的父亲李鸿章病逝;一年多一点后,李菊藕丈夫张佩纶在南京逝世。

张佩纶生前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死后,李菊藕接受朝廷俸禄。

丈夫死后,李菊藕回到天津李府。

李菊藕专心致志教育儿子张志沂,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

守寡的李菊藕染上了肺结核,到上海治疗。

1912年,李菊藕在上海病逝,享年46岁。

次女李经溥,命运不济,婚姻平淡

李鸿章的小女儿李经溥,嫁给了任德和。

任德和比李经溥小6岁,其父亲是直隶布政使任道镕。

因为女大男小,岁数悬殊,李经溥对婚姻生活感觉不很满意。

但是,物质生活上,李经溥十分富有。

李经溥与任德和原先在苏州生活;1946年,迁居到上海。

李鸿章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大清王朝、特别为慈禧太后用尽了全部心智。

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对待李鸿章的儿女,能用的就重用,不能用的都赏赐俸禄,让他们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

李鸿章的儿子们也都尽心尽力,企图恢复清朝统治。

有心复辟,无力回天!李鸿章的儿子们纵有通天财富,也只能承受滚滚历史潮流的洗礼。

2

裱糊匠李鸿章为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被人称为圣人,李鸿章被称为裱糊匠,曾圣人的名号颇有争议,而李鸿章裱糊匠的名号却当之无愧,李鸿章为了不争气的清政府背负了不少骂名,也得到了各国列强的好评,就像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不过他却是从当曾国藩幕僚才有机会得到重用,最后成了和曾国藩齐名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发展了湘军,而“无湘不成军”、“湘军将帅半天下”一家独大的局面让大清帝国很尴尬,也引起了清廷的猜忌。

1861年底,太平军准备移师进攻上海的消息给了李鸿章机会,这一年他38岁,在上海的江南豪绅听说太平军要来,就写信给曾国藩,说只要湘军来保护上海,他们愿意每个月提供60万两的白银给湘军作军费,曾国藩自然乐意了,这么一大笔钱对经常缺饷的湘军无疑是个大馅饼,于是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曾国荃说我正围着南京,没空,曾国藩又找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陈士杰以母亲年纪大要在家照顾为由推辞了。

这时候清廷害怕湘军得到这笔巨款势力会愈发壮大,更加威胁到清政府中央统治,就发了个上谕,说何地无才,干嘛一定要湖南之人充勇,让别的省按照湖南募勇章程妥为办理,募好兵勇去上海就好了。

曾国藩看清廷这样说了,为了减轻清廷对他的猜忌,就选了自己的幕僚、安徽人李鸿章去另外组建新军前往上海,就这样李鸿章回安徽募集了4营安徽子弟兵,淮军就这样成立了。

有了军队也就有了一席之地,此后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平定捻军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李鸿章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在洋务运动中成为了洋务重臣,也成了一个外交能手,被慈禧太后倚为左膀右臂,可惜李鸿章常常被指定去和外国列强签定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被称为晚清的裱糊匠,也被世人大骂“卖国贼”,1901年,李鸿章签订完《辛丑条约》,回来后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吐血,做了清朝丧权辱国多年替罪羊的李鸿章,终于熬不住了,没多久就病死在北京,享年79岁。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怎么对待他的家人?

李鸿章的离世,让慈禧太后为之流下眼泪,还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可分担了。”并追封李鸿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李鸿章共有三子二女,长子李经方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过继给李鸿章的,当时李鸿章年过四十还是膝下无子,就把李经方过继为嗣,过了三年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了个儿子李经述,李鸿章仍然以李经方为嗣子,而自己的亲生儿子李经述成了次子,李经方极得李鸿章喜爱,考中举人后留在北洋大臣衙门,随李鸿章襄办外交事宜,在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李经方随李鸿章到日本谈判,李鸿章被日本浪人枪击受伤后,李经方被清政府委任为对日谈判全权大臣,在办理完割让台湾交接后,李经方避居上海,不再回京复命。

后来李鸿章出使俄国、德国,李经方也有随行。1901年李鸿章过世后,清廷以李鸿章灵柩回籍有期,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参与安徽及沪宁铁路事宜,后来又出任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

辛亥革命后,李经方被罢官,居住在上海,张勋复辟期间,李经方跑出来支持,复辟失败后,李经方跑到大连蛰居,1934年病逝,终年80岁。

次子李经述生于1864年,1885年考中举人,曾任参赞官随李鸿章出使欧美,李经述是个有才气的诗人,不过为人内向,没有把自己的诗作拿出来示人。李经述在中举后,试场的运气就不好了,考了几次都没中进士,1895年李鸿章奉命东渡日本议和,李经述要求一起去,李鸿章不同意,要他在家复习功课准备考试,这次考试李经述已经进入了被录取的一档,只是当时李鸿章因为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成了众矢之的,连带着李经述也被考官讨厌,于是李经述再次榜上无名。

李经述还是个孝子,在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谈判结束后,经常咳血,住在贤良寺里,李经述得知后就带着长子李国杰去探望,在看到李鸿章卧床不起后,连续五十多天在床前服侍,直到李鸿章咽气,在李鸿章过世后,本来身体就不好的李经述也垮了,在李鸿章过世一百天后,也跟着撒手人寰,享年38岁,在他死后,清廷有感于他的孝行,特为降恩其嘉行,让他承袭李鸿章的侯爵爵位,由他的长子李国杰再次承袭。

三子李经迈生于1876年,跟他两个哥哥比起来,在政治上、学业上都不能比,李经迈有很多头衔,都是朝廷看在李鸿章面上特赏的,在李鸿章死后,1905年任出使奥地利大臣才是实务,是当时清廷最年轻的外交官,次年授光禄寺卿,后来又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辛亥革命后退居上海,张勋复辟时他也出来支持,复辟失败后回到上海当了寓公。

李经迈善于理财,英语又好,擅长和外国人打交道,在上海做房地产赚了很多钱,因为有钱还差点被人绑架,后来请了几个白俄当保镖,日夜随身护卫,李经迈于1938年去世,享年62岁。

李鸿章的两个女儿一个叫李经溥,一个叫李经璹,李经溥一生平淡无奇,李经璹则嫁给了张佩纶,她的孙女就是爱上汉奸胡兰成的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

可以说在李鸿章死后,清廷对他的家人颇为照顾,也算是对他多年裱糊匠工作的肯定!至于李鸿章留在世间的名声,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3

李鸿章是历史上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才能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的名臣,为清廷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为中国更是奉献了一生。

1901年冬,七十八岁高龄的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之后,终于再也支撑不住了,开始大口大口的吐血,之后便病逝于北京,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无疑李鸿章的晚年是最为痛苦的,不仅仅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还有永远不会被人们理解的伤痛。

那么李鸿章死后,他的子女后人的结局怎么样呢?

李鸿章有两位正室两个侍妾,而她们共为李鸿章生下两儿两女。不过,李鸿章还从自己的六弟李昭庆那里过继来一个儿子,叫做李经方,所以他名义上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本着女士优先的绅士风格,咱们先来看看李鸿章的两个女儿。

李鸿章的两个女儿分别叫做李菊藕和李经溥。长女李菊藕年轻时喜欢上了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张佩纶,就是张爱玲的爷爷,不顾其母亲的反对,嫁给了张佩纶,到她38岁时就已经守寡了。而李经溥则一生平淡无奇,人生轨迹和许多高门女子一样,嫁给了一个小自己6岁的人,一辈子都被嫌老。

再来看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是从自己的六弟李昭庆那里领养的李经方,李经方曾被李鸿章送出国去读书,回国后经常和李鸿章出使各国。担任过英国大使,但是在李鸿章的严格管束下,产生抵触心理,于是他辞掉官职,到海外经商,最终定居海外,李鸿章死后,又回国发展,定居上海,后支持张勋复辟,复辟失败后李经方蛰居大连,1934年9月,李经方病死大连,享年80岁。

二儿子李经述是李鸿章亲生的儿子,留学回来后就任参赞官常伴随李鸿章出使欧美等国。1901年李鸿章病重时,李经述每天在父亲跟前服侍,昼不甘食,夜不交睫,连续五十多天寸步不离。李鸿章死后,李经述悲痛欲绝,日久成疾,不久就病逝了,享年38岁。李经述爱好诗文,其文笔优雅,感情充沛,曾手书《瞻园日记》十一册,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

?

三儿子李经迈,是李鸿章最小的儿子,是当时清政府最年轻的外交官。辛亥革命后,李经迈退居上海,之后又支持张勋复辟。复辟失败后他回到上海,又当起寓公。李经迈早年受父荫从政,爱好新事物,自愿了解西洋文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中年自食其力、经商置产,其善理财,遂使资产巨万,成为富翁。1938年6月,李经迈在上海病逝,享年36岁。

事到如今,李鸿章的后人堕落的堕落,发家的发家,最成功的比如有李氏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现都已是亿万富翁。其他的后人也都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的淹没于茫茫人海,有的占据一片天地,但是每年他们还会齐聚在一起,共同纪念自己的祖先,并铭记自己是李鸿章的后人。






4

李鸿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但他比较尴尬的是汉族背景,所以有中堂之称的李鸿章甚至一辈子没能挤进军机处。这虽然不能否定李鸿章对于清末政局的重要性,但可以反应出满清对于汉族官员的任用上显得非常现实,所以尽管李鸿章毕其一生匡扶大清,在其归天以后,其家人受到的待遇只可谓是中规中矩,并无特殊优厚。但在其家族政治联姻的基础下,后辈也算是人才辈出,社会影响力较大。

李鸿章旁系侄孙

李鸿章有兄弟六人,自己排行老二,所以有李二先生之称。其大哥李翰章早年就拜曾国藩门下,因协同曾国藩进剿太平天国和捻军而累功升迁,特别是同治时期,四年的时间就从税务官爬到湖南巡抚的位置,成为封疆大吏,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去世前,已做到两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并授太子少保。
(左李鸿章
、右李翰章)

李翰章共有儿子十一人,其中最有出息的当属次子李经楚,其人才学广博、融通中西、精通政务,是凭本事受到清廷重用,在对外事务的谈判中展现出叔父一样的外交能力。且由于家族的财力雄厚,出资组建了交通银行,于1908年任交通银行首任总理,并通过该银行筹款赎回了京汉铁路,这是其在职期间的最大贡献。相比之下,李翰章的长子李经畲更为老实,自己以才学考取了进士,还名列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后来父亲去世得了二品顶戴的安抚,做了个规规矩矩的闲差京官,一生清廉,后因拒绝日本人拉拢满清遗老的邀请,留得美名于后世。因爱好国粹戏曲,撮合南北各派戏曲名流交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余叔岩与梅兰芳的两大名角合作,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李经畲)

李经畲与李经楚同娶了当时的四川望族薛氏族女,此二女皆为工部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薛焕之女,李薛二家的联姻为此二人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动力。其中李经楚的妻子薛氏为他生下二子二女,长子李国式曾任中东铁路局上海办事处主任;次子李国武,曾于驻俄海参崴总领事馆主事,后任职于上海造币厂;长女李国筌,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次女李舜如,嫁给驻俄赤塔领事馆主事毕文秉。李翰章的第三子李经滇生下李国瑊,后过继给九弟李经准,这个李国瑊后来任台湾清华大学的教务长,其二子李家同也从事了教育工作,曾担任国立清华大学代理校长,至今仍在暨南大学职教,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
(李鹤章)

李鸿章的三弟为李鹤章,此人也是跟着曾国藩立功扬名,被曾国藩赞为将才,但文武全才的他成为家族避嫌的牺牲品,李鸿章曾以“避嫌不举,殊负其上进之心”,所以李鹤章“以门第鼎盛为由,有功不居,坚辞奖叙,隐归故里”,于光绪六年(1880)去世。虽然李鹤章一生没有做到多大的官,但他的儿子们应该是整个家族混的最好的。
(李经羲)

李鹤章一共有4子3女,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子李经羲,在李鸿章去世的同年,他被朝廷升为广西巡抚,后累迁至云贵总督,是清朝最后一位云贵总督。即使是辛亥革命以后,他仍然活跃在政坛,黎元洪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他还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另外,李鹤章的子女也在家族联姻中收获颇丰,其子李经馥娶了曾国藩次子曾纪泽的女儿;其孙李国芝娶了盛宣怀孙女盛毓菊;成为政界、商界强强联合的联姻典范。这种联姻也让李鹤章的后代拥有了不错的发展基础,其直系后人中出了如著名的藏书家李国松、安徽财政司司长李国筠、清末诗人李家煌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首任院长李道增、前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钢琴演奏家李道基。

李鸿章的五弟为李凤章,一生最辉煌之时是对皖南的赈灾,救活灾民数万,又加之平太平天国之功,授二品顶戴。后来得到李鸿章举荐督办洋务,大哥李翰章任两广总督时,二哥李鸿章亦授直隶总督,因此与李鹤章一样,以家门鼎盛低调引退。隐退期间不忘时时救济百姓,1889年黄河决堤时,他自己捐万金赈灾,因此获正一品封典,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慈善家。其子李经祜受朝廷后补京堂封赏,却并未跻身政坛,其孙李家载成为京剧名家,但如果在那个年代,名门出戏子就算是“家门不幸”了。李凤章的女儿则多指配于名门子弟。

“昭庆从军最早,与兵事相始终,勋望与同时诸将相等,所部多以积功至大官,顾以鸿章亲嫌,叙功辙辞不受,治军十余年,大小数百战,未尝列名荐牍”——《清史大臣传》

李鸿章六弟为李昭庆,累擢至记名盐运使,光禄大夫,赠一品封典,这个六弟为官一生两袖清风,素有“穷老六”之称,话说一个家族鼎盛至两位封疆大吏,穷点似乎显得更低调些,与两位哥哥一样,因大哥与二哥的锋芒,选择低调处事,并未做到官至高位。且这个穷老六又是个短命鬼,不到37岁便患病吐血而亡。
(李经方)

其膝下长子李经方早年过继给李鸿章,次子早逝。三子李经榘受朝廷抚恤,特封候选知州,候补知府,赏戴花翎,赏给一品封典,1895年诰授光禄大夫,娶了首任英国公使郭嵩焘之女;四子李经叙安排在上海制造局会办,金陵制造局总办,1897年随驻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参赞住驻秘鲁,代办出使大臣事物,娶了翰林院编修许其光之女;四个女儿皆配于四品以上名门子弟。李经叙之子李国源娶了段祺瑞长女段式萱,这段联姻让李昭庆一脉后人在清朝灭亡以后仍然混的风生水起,其后人中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在海外拥有庞大的家族产业,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李鸿章还有个四弟叫李蕴章,就史书记载,这个四弟是个理财高手,早期随着李鸿章办理军饷、税务,可惜后来患病残废,居家修养再未出山。其膝下七子并没有显赫事迹,但皆受到朝廷候补官衔封赐,八个女儿也都许配各层级官吏,这也是清廷以及李氏家族自身对后人最普遍的安排办法。

李鸿章直系一脉儿孙

李鸿章有三子两女,其中长子李经方是六弟过继而来,李鸿章生前就有意培养此子。早年拖洪汝奎为其寻名师授学,培养其中举入仕,本应于外省候补,李鸿章上下打点,使其留在了北洋衙门,跟着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并为其提供赴英、赴日的外交锻炼机会。特别是李鸿章马关遇刺之后,李经方接过父亲的重任,担任了继续对日谈判的全权大臣。李经方自幼受到西方教育,精通多国语言,在李鸿章赴俄祝贺尼古拉二世即位期间,他一直单独作为李鸿章的中方翻译,并最终与父亲一道带回了联俄抗日的《中俄密约》,随后李经方再与父亲一起访德、访美,这一系列镀金成为李经方日后主事外交的坚实基础。
(李经方晚年)

李鸿章是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七日去世,李经方自此开始了独立处事的政治生涯,父亲旧僚盛宣怀对其帮助很大,助其对英进行通商谈判,参与沪宁铁路筹建等。后于宣统二年(1911)担任邮传部左侍郎,他以长期的外交经验,将洋人操控的邮政系统从税务司剥离回邮传部,成立了邮政总局,他也成为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李鸿章给李经方铺好了官路,也从思想上禁锢了他,这是传统式家长作风的弊端,马关时的李经方虽代理全权大臣,却每轮谈判条款皆需李鸿章亲阅;东南互保时李经方劝李鸿章佣兵自立,李鸿章却从未听其所言。所以李经方的政治生涯完全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至晚年时,他成为沉默寡言的政坛清流,无论是辛亥革命、张勋复辟,还是溥仪伪满称帝,他都无动于衷。
(李经述、二排正中)

李鸿章的亲长子为李经述,这个亲儿子在出生时就得到父亲非一般的宠爱,他在文学造诣上颇有天赋,可在入仕考试中运气不佳,在中举之后廷试未过,当时的李鸿章红极一时,若非成绩太差,想必也不会为难,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拼爹也不能太过分。来年再考的时候偏偏遇到甲午战争战败,李鸿章的事业坠入谷底,李经述也跟着倒霉,再次落榜。入仕无望的李经述整日在家研究学问,顺带照顾病重的母亲,后来李鸿章年迈,清廷仍需他奔波于内外,才特批李经述陪侍身边,授以三品衔。李鸿章死后,朝廷准其承袭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后补,可他是位大孝子,对于父亲的去世悲痛不已,一年后便撒手人寰。
(李经迈,中排左一)

李鸿章三子李经迈与大哥的路线差不多,也是李鸿章培养出来的外交人才,这一点挺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洋务运动兴起的时候,李鸿章正是通过协调中外事务才有了中堂之尊,他对儿子的培养完全是按照这个大环境进行。李鸿章去世后,朝廷恩赏李经迈三品京堂,清中叶以后,对官小任重而另加三品京卿、四品京卿者称京堂,上述所有的恩赏京堂或者候补头衔都是对李氏后人的安置,择才俊者才授以实职差事。李经迈也没有辜负李鸿章的培养,后任出使奥地利大臣,回国后任地方数省按察使,到宣统时还为大清赴国外考察军备,有点李鸿章为官的影子。辛亥革命后下海从商,成为上海滩巨富,后参与张勋复辟失败,退出政治舞台。

李菊藕与一子一女)

李鸿章的小女儿本是其政治联姻的工具,但却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也造就出中国近代一位才女——张爱玲。李鸿章将女儿李菊藕嫁给张佩纶时,是以爱才自居,而实际上是借其官场失意时拉拢为自己所用,但张佩纶并未买账,无论李鸿章如何保举,他都辞而不受,但对于李鸿章的女儿却疼爱有加,李鸿章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李鸿章于病逝后一年多,张佩纶也于南京逝世,他遗下一子一女,男孩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女孩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所以张爱玲是李鸿章的亲外孙女。

李经方一生娶了六个中国老婆,两个外国老婆,中国老婆中的原配刘氏为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娶妻时朝廷是有诰命的,为李经方生一女嫁给了户部官员;继配夫人张氏为陕西巡抚集馨之女,亦有诰命,为他生下两女皆嫁给地方候补子弟;夫人何氏生下儿子李国熙,英国老婆生下儿子李国焘,法国老婆生下儿子李国烋。李国焘早年在英国康桥读书,学成回国后将李家上海的产业经营的不错;而李国烋是个彻头彻尾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最后北伐军打到上海,他逼着李经方交出财产,李经方吓得逃往大连,终其一生。

李经迈则没有那么多妻妾,娶了闽浙总督卞宝的女儿,一品诰命夫人,生一独子李国超,李国超有二子二女,儿子李家翔、李家焜;女儿李家馨、李家淑。李经迈是于1938年去世,他儿子李国超将父亲所藏珍贵书籍全部捐给震旦大学,建国后这些书籍分别交付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李国超携一家人于新中国建国前夕去往香港,后又辗转到美国,再未回国。

(李国杰)

李经述的儿子有四位,最出名的便是他的长子李国杰,也是正经八百的李鸿章长孙。由于李经述在李鸿章去世一年后就撒手人寰,所以李鸿章的爵位就承袭给长孙李国杰。朝廷对李鸿章家人最大的恩惠也体现在李国杰身上,在李经述去世后,李国杰历任散轶大臣、农工商部左丞、驻比利时国公使,1906年任广州副都统,次年调镶黄旗蒙古副都统,李国杰是有才之士,但要说这些任命没有李鸿章的余荫所至是不可能的。

1910年李国杰出使比利时,把房子卖给了盛宣怀,归来时已是民国。受李鸿章恩戴的袁世凯一方面念及李中堂旧恩,一方面也对李国杰之才学另眼看待,当初让他继续留任比利时,到1914年回国后,派任为参政院参政。1924年后退职回上海,1930年担任李鸿章曾亲自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董事长,但因负债累累,主持出卖招商局码头给美商公司,若非段祺瑞为其上下走动,恐已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办,最终因此事于1933年4月在上海地方法院以盗卖国家土地罪判处八年徒刑,准以监外执行,剥夺公权十年。后来抗战爆发,李国杰并未认清形势,日本人拉拢满清遗老时,他选择做了汉奸,成为日本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长,因此1939年2月19日,国民党军统在上海将其暗杀,如果说甲午年“李二先生是汉奸”是爷爷为社稷背锅,那么这一次的孙子李国杰则是坐实了汉奸骂名。

综上,李鸿章的家人在其去世以后算是受到中规中矩的待遇,毕竟满清是以满族旗人为根基的王朝,这一点在宗室爵位上皆可看出,汉人如李鸿章这等重用者完全是凭其才能,或者说宗室衰落下不得不为的结果。所以论其后人的安置,有殊才者重用之,无殊才者授京堂、候补衔,以表安抚。而李鸿章生前的人设对于其族人的帮助更胜于清廷的安抚,如庆亲王奕劻曾对李经迈直言,是看在与李中堂的交情上才时常提醒他的言行,再如盛宣怀一族对李氏家族不离不弃的帮助。所以说清末的为官之道不在于为朝廷做出多大贡献,而在于培植了怎样的官僚圈子,李家出了三位封疆大吏,李鸿章更是尊为中堂,一系列政治联姻、门生故吏的人脉圈子足够其后辈坐享数代。

参考资料:《澹园日记》、《李鸿章家族》、《合肥李氏宗谱》、《合肥县志》、《安徽省志.人物志》

5

清朝没有对李鸿章的家人后代怎么样,因为毕竟李鸿章为清政府付出了心血,也付出了最后的尊严。

李鸿章到了40岁都没有儿子,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已经有了一定地位的李鸿章当然也希望有人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所以,李鸿章过继了六弟的儿子李经方做了自己的儿子,李经方成为李鸿章的长子。

哪知道3年后,李鸿章的正室赵氏生下了李经述,不久,小妾莫氏又生了李经迈。

这下亲生的嫡子和庶子都有了,有人就说了,看来着李经方的长子地位不保了。

哪知道李鸿章并没有因为有了亲生儿子就冷落了长子李经方,他不仅为李经方聘请了最好的私塾先生,准备,还请了外国老师,让他学习外文,在外交场合时,总是带着李经方见世面,长见识。

1882年,李经方考中举人,李鸿章非常高兴,马上将他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久便跟随驻英钦差大臣出国了,很快还成了中国驻日大使。

有着李鸿章的提携,李经方本可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但一场变故却发生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父亲李鸿章背上了丧权辱国的骂名,其实就算李鸿章不签,也会有其他人签,他不过刚好是清政府推出来的替罪羊罢了。

李鸿章签完字后,便一病不起,但清政府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想让李鸿章继续交涉割让台湾给日本的具体事宜。

李经方站了出来,替父亲做了这件耻辱的事情,从此他也成了“汉奸”。

因此,李经方退出了政治,靠着李家雄厚的家底开始经商。

李鸿章的二儿子李经述,某种程度上是嫡长子,但这个人的成就却不如李经方,他一生酷爱诗文,但却不出门,靠着李家的家资维持度日。

三儿子李经迈,也没有进入政治圈而进入了商界,而且酷爱收藏,也有条件去世界各地收集文物古董,成为了一名收藏家。

李家的后人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一样只啃老底,事实上,李鸿章在教育子女方面学习了老师曾国藩的理念,李家后人在其各自领域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6

文忠教子

其实这事儿换个角度想,李鸿章死的时候已经78岁了,在那个时代算高寿,他有充足的时间为家人安排后路。事实上李鸿章也确实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且从容分配给自己的子孙夫人们,根本不需要清庭帮衬。

吐槽机私以为在子孙教育方面李鸿章远不如林则徐洒脱,林则徐教子极严,三子分家所得钱财不过六千串,一时乡邻侧目,都觉他太过苛责。于是林则徐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最终两人的后代也却如林则徐写的的那样,林家枝繁叶茂,偶露峥嵘,李家的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林则徐的玄孙林墨卿亲手将《中英联合声明》递交给联合国,完成了林家几代人的夙愿,而李国杰、李国烋这些李鸿章的孙辈颇多不肖。这两个同样谥号“文忠”的人,给后世留下了不同的垂范。

极尽哀荣的李鸿章

1901年9月,签完《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开始大口吐血,紫黑色的血块让他无法正常进食,已经在华夏出现的西医很快得出了胃血管破裂的结论。李鸿章自知时日无多,开始在京城安排后事,随后于11月7日病逝。

慈禧对这个“再造玄黄”之人非常痛惜,下诏追封他为太傅,爵位也从一等伯晋升到一等候,另发5千两银子在京城治丧。李家的豪横大抵也不在乎这点银钱,慈禧对这点心知肚明,所以她还有更好的办法。

随后的诏书下令,在李鸿章原籍和立功省份建立10座祠堂,祭奠这个功臣。另外立功九省中包含京师,所有在京官员必须定期前往祭祀,李鸿章成为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唯一京师建祠的汉臣,可算哀荣无限。

他的夫人们

此时李鸿章的原配周氏已经先他而去,继室赵小莲出身太湖旺族,其祖父是嘉庆年间的状元,故此在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就身份显赫。赵小莲早早就混上了一品诰命,且也先李鸿章而去,没法继续恩赏。

侧室夫人莫氏有所出,生了三个儿子(两个早夭),就跟着儿子离家别过,朝廷不太适合过度恩赏。最终莫氏在1913年去世,未与李鸿章合葬,而且她这支族裔人丁不兴,留在了合肥店埔镇。

其实李鸿章还有一个侍妾,但因为地位太低,且没有养育儿子,最终没能补上名分,吐槽机也没查到具体下落。

他的儿子们

清廷对李鸿章的儿辈都算不错,继长子李经方在他死后历任商约大臣、使英大臣、邮传部侍郎,最终成为清朝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按照古代官制,这已经算六部尚书级的高官,没有李鸿章的遗荫,估计很难做到。

嫡长子李经述继承了李鸿章的一等侯爵,还直接以以四品京堂后补,就是说出仕就直接当京官,可谓前途广大。然而李经述性格属于典型书生,受父亲离世打击太大,不足半年就去世了,清廷再次特事特办,把本来应该降等的侯爵直接给了李经述的长子,没有任何折扣,并且明令把李经述列进国史孝友传。

幼子李经迈在李鸿章生前是工部的员外郎,属于特给官,没啥正经实权。李鸿章死后得以候补三品京堂,1905年补上实缺,出使奥匈帝国。回国后在多地当按察使,最终在1911年当上了民政部右侍郎。


总结起来吧,清朝对李鸿章的家人挺不错的,算是对得起他背锅半生。然而转瞬间辛亥革命就来了,李家后人成为遗老,只好转而经商赚钱,这些就是清朝管不了的事喽。扯淡完毕。

7

李鸿章这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极少有人像他那样“见世面”,但可惜几乎都是与悲剧有关。比如,他是第一个用X光做检查的中国人,但说缘由,却甚不光彩:1895年3月24日,一个叫做小山丰太郎的日本愤青试图刺杀李鸿章以阻止日本与满清达成停战协议,虽然没有达到打死李的目标,但李左脸被击伤。此时,距离《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20多天,《马关条约》成为李鸿章心里的大石头,压的他喘不过气来,也由于此卖国条约,他发誓终身不踏足日本国土,他确实做到了!把时间线跳一跳,读读李鸿章6年后的绝命诗吧: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悲凉中透着悲壮,他并不想死,因为国事太多太难,需要他去处理,然而他却没有能力去处理。李鸿章有个自我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此即后人称其“裱糊匠”的来历。

平心而论,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不见得比李鸿章处理的更好,所以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为李鸿章痛惜: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这一生,经历过太多的人心险恶、政治风雨、国仇家恨,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他对后人的希望并不是从政,相反是不从政为宜。这让我们想到鲁迅对后人的期待“不做空头文学家”。

1901年,李鸿章死了,清政府不可能不表示一番,尤其那时候慈禧太后还健在呢,于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太傅”通常被认为是古代三公中的首位,周公旦做的即是太傅,实际上相当于人人梦寐以求的“帝师”,是人臣可望不可即的尊贵,可见清廷最后也没忘记李鸿章。至于他的后人,清廷也没有为难他,大概记述如下:

李经方:李鸿章40岁了都没儿子,于是其六弟李昭庆把自己的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作为其长子。后李经方任驻日本公使、邮传部左侍郎等职。

李经述:李鸿章继室赵小莲所生。李鸿章死后,李经述继承李鸿章一等侯爵位,但因此人至孝,不久竟然感伤父亲至于去世。

李经远、李经迈、李经进:李鸿章侧室莫氏所生三子。其中只有李经迈成年,后任清廷驻奥地利大臣、民政部右侍郎等职。

三个女儿:其中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填房,著名作家张爱玲即是其孙女。另外两个女儿也都分别嫁给了官职中等的人(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到副厅级之间的官员)。


8

李鸿章的一生,不得不说也是传奇的一生,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如今留下很多争议,不管是他签约还是他的财富问题,都留给后人很多疑问与争议,不过他死后,作为他的东家慈禧太后,当然还是没有亏待他的家人。


一、李鸿章的死

对于李鸿章而言,曾国藩毫无疑问是他的贵人,因为曾国藩的不断提携,让李鸿章有机会逐渐出人头地,成为慈禧身边的红人,从开始带领湘军到后来自己主动创办淮军,还有主办洋务运动等,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与李鸿章一起被曾国藩提携的还有我们熟知的左宗棠,可是李鸿章与左宗棠两人就是完全对立的两个人,左宗棠主张激进以及战争,李鸿章是保守以及求和,后来两人经过长期的斗争,李鸿章为了扳倒左宗棠,还把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给搞垮最终破产走投无路抑郁而终。

经历过重重斗争的李鸿章,可以说在在政治手腕上已经相当成熟,他对自己家人的着想以及对清政府的情况也十分了解。

所以李鸿章一路走来也是打到哪里,发到那里,比如当初与左宗棠两人产生矛盾就是因为李鸿章镇压太平军跑到左宗棠的浙江地盘上去搜刮钱财,才导致两人逐渐产生矛盾。

所以李鸿章是一个有先先见之明的人,在他去世之前,早已经为自己的儿女们存够巨额财富,还留下很多宅第,让子孙能够以此生活。即使没有慈禧的恩惠,李鸿章的后代也会过得富裕快乐。

可是,慈禧让李鸿章在1901年签下那让后人蒙羞的《辛丑条约》,还有很多条约都是李鸿章签下的,他曾经已经想过自己的结局,曾写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也许李鸿章已经猜到自己的结局,签完《辛丑条约》后,李鸿章经不住世人的谩骂与舆论压力,自己内心也备受摧残折磨,最终过了几个月就生病于1901年11月7日去世,享年78岁。


二、慈禧如何安排李鸿章家人

李鸿章的家人主要就是妻子、儿子、女儿,我分别简单介绍一下慈禧对这些人的安排情况。

李鸿章去世后,慈禧首先是给李鸿章家人5000两(相当于今天100万)银子作为安葬费,其次又追赠李鸿章为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还为李鸿章建立10处祠堂,以表示李鸿章对清政府的贡献,其中甚至包括清政府从1644-1901年257年间唯一给汉人官员建立的“京师祠”,可见慈禧对李鸿章的重视。

他的家人慈禧也是相当在意,分别安排如下:

1、李鸿章的妻子

李鸿章一生总共有4个老婆,其中原配周氏于1861年就已经去世,第二个夫人是赵小莲也于1892年去世。

只有侧室莫氏、侍妾冬梅在李鸿章死时尚且在世,慈禧让她们都享受诰命夫人的俸禄,吃喝无忧、生活富裕。

2、李鸿章的儿子

李鸿章去世的时候共有3个儿子在世,分别是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其中李经方在李鸿章去世后被慈禧赐以四品京堂候补,并且在1907年3月,让李经方担任英国大使,1911年12月,慈禧将李经方调回国内,担任邮传部左侍郎。

1912年皇帝逊位后李经方被迫辞去官职,1917年,他协助张勋复辟,但是失败,后来直到1934年9月28日,李经方在大连去世,享年80岁。

李经述就比较有趣了,李鸿章死后,他居然要自杀去找李鸿章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后来家人下跪求他,才救回一命,被慈禧赐予承袭其父亲李鸿章的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候补,可惜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就自己写好遗书自杀去找李鸿章了,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8岁。

李经迈在李鸿章死时才25岁,后来也被慈禧特旨以三、四品京堂候补,并且1905年,慈禧任命李经迈出使奥地利大臣,使李经迈成为当时清廷最年轻的外交官。

后来张勋复辟,他也和哥哥一样支持,不过最终失败后他就不问政事,自己回家去管理李鸿章留下来的上千套房子,一年只是收收租,安心做包租公都能挣很多钱,后来他成为一方富豪,拥有豪车、游艇,生活富裕潇洒,最终于1938年在上海生病去世,享年62岁。

3、李鸿章的女儿

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在李鸿章去世一年后张佩纶也去世,慈禧让李菊藕接受朝廷俸禄,日子也算不错,她专心致志教育儿子张志沂,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

1912年,李菊藕得了肺结核去上海医治无效病逝,享年46岁。

李鸿章小女儿李经溥,嫁给了任德和,李鸿章死后很多年的1946年,他们从苏州迁居到上海,过着幸福的生活。


结语

李鸿章的一生其实要是按照历史的角度来评价,已经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有很多事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鸿章没办法只能签那些条约,这与李鸿章本人的意志并没有直接关系。

他死后慈禧能够对待他的家人如此,也已经很不错了,况且李鸿章囤积的那些财富,也足以让后世生活得很好,如此看来,也算结局圆满!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9

提到晚清名臣,无一例外想到的便是李鸿章。虽然他签订了丧失主权的不公条约,但也无法磨灭他对清政府做出的贡献,以及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同治元年,常熟太平军投降,乘此机会,李鸿章率领部下进攻常熟,且在常熟一战胜利后接连攻占下数座城市,为平定太平军叛乱立下汗马功劳。次年,李鸿章再次与太平军交战,这一次他采用计谋,诱杀了八降将,并且遣散了他们的余众,成功打压了太平军。往后几月,他的军队百战百胜,攻无不克,并在同治三年取下太平军大将的性命。在平定了太平军的叛乱后,李鸿章开始镇压捻军,如同镇压太平军一般,出色完成任务。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华,李鸿章很快成为了清政府的中流砥柱。

众所周知,手握重兵的大臣最容易被君王忌惮,可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早已没有了约束能力。若是李鸿章抱着不臣之心,只怕清政府早就岌岌可危了。可就算清政府表现出如此的颓势,李鸿章也没有半点的觊觎之心,在最鼎盛的时期解散了自己手下的士兵,这无异于壮士断腕,可他却毫不在乎,只因担心功高盖主。

虽然李鸿章没有觊觎之心,可外国列强却对中国垂涎已久。在那段屈辱的岁月之中,中国饱受各个国家的欺凌,被迫签下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所有人都知晓若是签下这样的条约,自己一辈子都会被钉在耻辱柱上,所以在那时清政府上下没有一个人愿意代表清政府去和外国的列强交涉,在危急关头,李鸿章挺身而出代表中国去签订条约,并且用最大的努力为清政府争取最大程度上的利益,可他死后,清政府究竟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呢!

李鸿章一辈子有五位子嗣,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最大的儿子是从自己的弟弟那里过继来的。

这个孩子名叫李经方,本是李鸿章弟弟的儿子,因为李鸿章年过四十没有子嗣,故而将他过继来给李鸿章当儿子,这个孩子虽然是过继来的,可也受到了李鸿章的优待,自小被送入优等学府,在那里接受教育。纵然在他过继之后李鸿章又生了两个儿子,可他也没有因为亲生子的缘故对这个孩子苛待,反而着重培养。于是乎,在李鸿章去世之后,清政府命令长子扶灵回乡,并且授予李经方官职,且在民国建立之前,他都在清政府内部担任官职,这与他的父亲李鸿章有一定的关系。

李鸿章的二儿子名叫李经述,他的母亲是赵夫人。据说他一出生便长了两颗牙齿,故而他的母亲逢人便说;”这个孩子有他父亲的风范。虽然这句话有博取李鸿章宠爱的意味,可这位公子却没有像母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和父亲一般的名臣,且他一辈子的官运似乎都不是很通顺,仅仅也只是靠着父亲的面子在朝廷做着一些小官。若非要提及一些贡献,那便是陪着李鸿章,出访外国。虽然这位公子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可自身的文化修养颇高,曾得到曾国藩的嘉奖。但可惜的是他的才华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才被人发现。

虽然李经述是富家公子,但他一点都没有富家公子身上的毛病,反而对父母极为的恭敬,他的母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作为儿子他一直贴身看护,但可惜的是母亲还是离开。母亲离开后,李经述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些损伤一直伴随着他。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经述一直陪伴在父亲左右,但可惜的是李鸿章还是魂归故里。父亲的辞世让李经述分外的自责,于是在父亲辞世一百天后,他随着父亲离开了人世。清政府在听到消息后,感慨万分,对他的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下旨让他的长子继承了李鸿章的爵位。

李鸿章的小儿子名叫李经迈,他虽然是李鸿章之子,但因为是侧室所出,故而在家中一直不受重视。虽然在清政府任有官职,但大多都是些没有实权的职位,仅有一个驻奥地利大使的职务还有些实权。虽然相较于自己的两个哥哥来说他在政治上,学书上没有大的建树,就连父亲的爵位都被侄子继承,可他却是家族中最会经商的那一个。

在分家的时候,李经迈小五岁的侄子欺负他是庶出,只将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分给他。对于家族中的事情,李经迈早就看淡,对于家族中分到手的东西他并不在乎。就算是处于如此境地,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以及出色的英语为自己博得了另外一番天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用自己的智慧经商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较于儿子,李鸿章的两个女儿就不是那么突出。大女儿名叫李经溥,一生平淡无奇,在历史中没有留下多少笔墨。

二女儿名叫李菊耦和李鸿章的二子是一母所出。虽然是个女儿,但李鸿章却没有重男轻女,对二女儿给予了教育。纵然如此,这个女儿还是没有逃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被自己的父亲嫁给了一个大自己很多的男人,并且这个男人早逝。年纪轻轻,李菊耦便成了寡妇,可谓是人生大不幸。

历史功过无人评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没有人在能去掀开扉页去评断那些是是非非,我们现在唯一能够看到的便是他们留下的那些史书典籍,从那些只言片语中找到些许当年的痕迹。

后人无法去评价先人,一个时代有一个的标记,众多名人也不过是那些标记中的沧海一粟,在那个时代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辉,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强大的人也都会归于尘土,回归寂寥。

10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由于李鸿章是清朝重臣,对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有突出贡献,因此李鸿章死后,清朝厚待了李鸿章的家人,可谓功封妻荫子,德佑后人。长子李经方,任一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骆氏姐妹为妻,骆氏姐妹系四川总督骆秉璋之女。次子李经述,任三品参赞官,著名诗人。三子李经迈,出使奥国钦差大臣,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兄长之女张氏为妻。女儿李经璹,嫁张佩纶为妻,张佩纶系同治进士。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

显然清政府是怀念李鸿章的,大清组建的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印发纸币上有李鸿章的头像。一个国家的纸币上印的图案通常有两种,一是国家领导人头像,二是国家著名风景。当时清朝发行的纸币上,印有李鸿章的头像,这只是其中一种一元兑换券,位于天津的北洋银行,发行了各类印有李鸿章头像的纸币,现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里还能看到。1905年,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这也是是我国货币史上首次采用雕刻钢凹版技术印制的钞票。这些钞票上的头像有多种,其中就有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不少的丧权辱国条约,因此很多人视其为卖国贼,但是在那个国弱民贫的年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签就有亡国之危,李鸿章为作国家重臣身不由已。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最终日寇将赔款由3.5亿两白银降为2.5亿两,后人因此对李鸿章高价赞誉,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政府省下1亿白银,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