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个县有多少官员?如何管理全县几十万百姓?:由于县作为中国的行政区域始于秦朝的郡县制,而从秦朝到满清已历两千余年,一县的官员自然也就多有变化,所
由于县作为中国的行政区域始于秦朝的郡县制,而从秦朝到满清已历两千余年,一县的官员自然也就多有变化,所以如果要按每个时期去说的话,恐怕都能写一篇论文啦。所以我这里就以满清的县来做例子,简单的介绍下一县大概有多少官员,他们又是如何管理一县的。
首先既然题主想问的是官员,那在清朝只有从九品以上的才能算是官,其他未入流的肯定就不算是官员啦,而是吏。满清的一县官制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官制,一县最高的行政长官为正七品的知县,掌一县的所有行政事务,包括断案、征税、监考县试、监督和考核治下官员和发布朝廷政令等,可以说只要在这个县里发生的事情或者是这个县的事情全部都有县令管。再这之后就是在光绪三十二年所成立的正七品的县视学一职,它主要的职责就是在本县办理及发展教育,并定时巡察各乡村市镇的学堂,如发现问题可上报知县给予处理,或直接要求其整改。
后就是正八品的教谕,他主管一县的文庙祭祀,及本县生员的教育和一切有关本县教育的事务,并管理“县儒学”机构。之后就是同为正八品的县丞,他是县令的副手,作为负责县令的存在,平时县令若在则县丞几乎无权利,但是如果碰上县令公干亦或者县令未到任,则一般有县丞来暂时署理县令之职,并暂行县令之权。但是一般情况下清朝不太设县丞一职,在当时清朝1300余个县只有345个县丞。
再这之后就是从八品的训导,他是教谕的副手,是县儒学的辅助教职,负责教导本县的生员。接下来就是正九品的主簿,他也算是县令的副手,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之后就是同为正九品的庄头,他就是等同于现在的村长,负责一村的普通事务,并协助知县管理好本村的治安。再就是从九品的吏目,他负责协助知县断案等其他刑狱事务,并负责管理文书。最后就是从九品的巡检,他主要负责训练甲兵,巡逻州邑等事,在清朝凡镇市、关隘要害处都会设巡检,并归县令节制。
而再这之后皆是不入流的吏,而非官。包括主管一县的缉捕、稽查狱囚、治安等事务的典吏、主管一县阴阳学的训术、主管一县医学的训科、主管一县驿站的驿丞和主管一县道教的道会,及掌征收商贾、侩屠、杂市捐税及买卖田宅税契的税课局大使。但是这些吏虽无品,但却也是一县不可或缺的职务,而县令也就是靠着这些官员才能有效的管理着自己的一县之地。
至于怎么管理全县几十万的百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除了大县有几十万的百姓,一些小县的人口多则也就是数万,少则也只有数千人而已)。我只能说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县令只是负责整个县的大方向,及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之后就是教谕负责全县的教育,典吏负责全县的治安,巡检负责全县各镇的巡逻,税课局大使负责全县的收税,及庄头就负责县以下村的事务。总之就是一句话下到村,上到县都有专门的官员来负责某项事务,完全不用担心管理不过来。别忘记这些所列举的只是官吏,在他们下面还有各种各样的衙役和临时工,完全就不用怕没人管。
一县之长,无论古代还是现在都是正儿八经的官。今天看来一个县有许多的官员,还忙的不可开交。不敢设想,古时候就一个县令带领几个僚属,配上几十个衙役,就把一个县处理的板板正正。
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
汉代一县,其面积大约为方百里,人口稠密一点的地方,不足方百里也可以成为一县。
汉代列侯所食之县称作侯国;皇后、公主所食之县称作邑;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县称作道。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时,当时全国县、邑、道、侯国,总数为一千五百八十七个,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也采用这个数据。
东汉顺帝时的统计,总数为一千一百八十个。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人口5648万,这基本是汉朝人口最多的时期。
据此推算,每县人口大约是三万五到五万左右;
到三国蜀汉灭亡(263年)时,三国人口总数大约767万,每县人口大约是五六千左右。
但可能的情况是,三国由于战乱,大量人口迁徙、流亡、死亡,“千里无鸡鸣”很多地方成为了无人区。所置县已经不存在了。所置县没有那么多了,这样每县人口数量恐怕要比这个高一些。
但即便按照桓帝时期的县域人口来看,也就是想相当于现在一个乡镇的规模。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万户以上县的主官为县令,秩一千石到六百石,不到一万户的县主官称县长,秩五百到三百石。
比如周瑜曾为居巢长,就是说,居巢不足一万户,其俸禄就在三百到五百石之间。
清楚了一个县域基本的户数及人口数,再了解一下一个县主要的行政工作,就比较清楚题主这个问题了。
县令或者县长主要的行政工作,就是赋税、徭役、诉讼、教化、治安等。
那时候既没有计划生育,也没有GDP硬指标考核,也不搞啥创城、规划、形象工程等等,比现在的工作压力小很多。
由此看见,虽说当时称作一个县,其实就相当于现在一个乡镇的人口规模,而且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现在这么繁琐。
按照当时的行政设置,县之下还有乡、亭、里。
汉平帝时,全国共有六千六百二十二乡,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亭。大约每县平均四个乡,十八九个亭。
像刘邦泗水亭亭长,也就是管辖五百户左右,这还是能够达到中等规模的地域。
因而,当时一个县的管理,跟现在一个乡镇的管理差不多,而且工作内容还少许多。
自然官吏的编制也就少很多,也没有很多的部门。相关的工作有一个人具体负责就行。
县的正式官员一般是县令、县丞、县尉,其他的称作吏,不在官员之列,可多可少。
像乡长、亭长这个级别的,都是县令自己招聘,不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员。
至于题主所说的管理几十万的百姓,那就是扯淡了。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元封年间有一百零三郡。
在东西汉时期,一般在一百郡左右。
按照最多时期六千万人口计算,每郡平均大约是六十万人口,三国末期每郡平均人口不足十万。每郡大约十几个县,去哪里弄几十万百姓让一个县令来管理。
如果能在一个有几十万百姓的县做县令,给个郡太守也不换。
了解这个情况,也就清楚许多人做了县令后,为啥主动辞职不干。
庞统做了耒阳县令,整天喝酒。刘备很不高兴,派张飞去问责。庞统半天功夫就把所有的政务处理的清清楚楚。
看来也不是很难的事,毕竟也没多少正经事可做。
既不需要整天应付上级检查,也不必天天写汇报材料,就是一些偷鸡摸狗的小事。
说得轻松些,跟现在一个大点村村长的活,差不多。
我们以比较成熟的明清县制为列来说明古代大概是怎么管理一个县的。至于其他时期,管理的方式其实大同小异,只是编制会有差别。
一个县内的编制内官员其实很少,只有三个,大家不要惊讶,毕竟所谓官,最低就是9品。而一个县的主官是县令是七品、两个佐贰官,管理粮马、巡捕的县丞、和主簿。其中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
好啦,这就是编制内的官员,大多时候只有三个,但是如果是人口大县、有时候回设县丞2-3名、主簿1名、或者县丞1名、主簿2名这种情况。
那么有人问,只有这三个人怎么管理一个县,那当然还有其他人。只是其他的人属于未入流。不是官,是吏或者杂事。
其中首领官有典史、主要负责本县的文书往来及收掌,类似今天的办公室主任。有些编户不到二十里的小县,不设佐贰官,典吏就了实际上的佐贰官。
另外一个就是管教育的教谕和训导,二者也属于吏员。这两个职务虽然权限不高,但是因为管理一个县的教育,包括了管理有功名的秀才,所以这两个职位很清高,地位颇受尊敬。
至于杂职,那就包括了负责治安稽查的巡检、负责交通驿的驿丞、负责收税的税课局大使、负责官仓的仓大使、负责织染的织染局大使、负责批验的批验所大使、负责冶铁的冶铁所大使、还有闸官、坝官等。
另外还有一些事不给俸禄的杂职,比如医学训科、僧会、道会什么的、这些人有官籍,靠自己的专长谋生,主要用来管理县中某一方面的人员。
吏员是一个县里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具体操办事物的人员,他们都是在吏部注册过,国家给与俸禄的,大概有点类似今天的事业编制。这些吏员在任期满了以后,有参加吏部考试的机会,合格就能给与出身,特别优秀的甚至任命为官,只是这个比例实在太低了。
一个县的吏员有十余名、小县可能只有几个,但大县也多达30余人。虽然朝廷严格规定了吏员配给人数,但实际上,衙门吏员往往都超额,有的甚至达到了十余倍之多。
杂役是一个县人数最多的办理杂事的人员,这就是真的临时工了。衙门杂役众多,但其实并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劳役,(简直连临时工都不如啊。)一般县人数大约有二三百人,而大县往往上千人乃至数千人。而杂役所需的钱粮开支由地方财政负责。
而杂役具体有一下几种:
1、衙役
就是电视剧里公堂上站立两边听差的衙役,看起来十分威风,有点现代警察的感觉,但实际上他们的地位真的比警察差太远了,甚至连辅警都不如。衙役分为皂、快、壮三班,待遇最好的是快班,也即是所谓的“捕快”一般就是负责缉捕,人数较多。皂隶是看大门的,人数比较少。而壮班主要是负责治安和防卫的民壮。
2、库子、仓老(仓夫)
这个就很好理解,主要负责看守县仓库的杂役,一般有三五人。
3、门子
门子主要是负责看守公署、学校、坛庙的等门户的,也是看门的。
4、禁子
看监狱的.....
5、厨子、膳夫、驿厨
这个也不用解释了吧,就是做饭的。
接下来还有斋夫、馆夫、扫殿夫,负责清扫的;鼓夫、钟夫、钟鼓夫是报时的;马夫、驴夫、牛夫是负责交通工具的;水夫、纤夫、递运夫、车夫、轿夫、吹手是负责运输事物的和官员出行的力役。
6 铺兵、弓兵、防夫、火夫、义勇、枪手、民兵
这些全部隶属巡检司,负责本县治安军事和羁押看守罪行比较轻的犯人。这是地方主官可以调动的基本兵力。
这大概就是明清一个县衙的公职人员,大致算下来其实往往也有上千人,不少了。而且这些人其实主要管县城,至于乡下,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皇权不下乡”。乡间其实是靠宗族大户自治的,主要实行的里甲制度。而一个地方的里长往往由乡间大地主指派,而里长最大的责任就是负责收税!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古代”这个时间段太长了,不同的朝代县一级官吏的人员数量是不同的,不可能在一个问答里面全部面面俱到的解释。
还是选一个朝代来详细说说吧。
我们以明朝为例。
明朝县一级的官吏可以划分为主官、佐贰官、首领官、教职、杂职、杂役等六个等级。
(县令)
一、主官:
明朝县的主官叫知县,品秩为正七品,管理全县的行政、民政、刑讼,极少数县还兼管军事。
二、佐贰官:
佐贰官包括正八品的县丞和正九品的主簿。
县丞不是每个县都有,明代规定凡方圆不及20里者不设县丞,是知县的辅佐官,一般由举人、恩贡、拔贡副贡考取除授职衔。
县丞主管全县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也是朝廷命官,秩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县丞)
主簿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官,职责是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长。
三、首领官与教职:
1、首领官主要指的是典史,品秩未入流,为县令的佐杂官,负责办理本县文书来往及收掌,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2、教职:县一级教职分教谕和训导,均为未入流。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两者相当于教育局长和副局长。
四、杂职:包括巡检、驿丞、税课局大使、仓大使、织染局大使、漂泊所大使、批验所大使、递运所大使、冶铁所大使、闸官、坝官等,大多为未入流。
五、吏员:吏员负责办理县衙具体事务,享受国家俸禄,但没有品级。吏员包括司吏和典吏。
(捕快)
六、杂役: 1、衙役:衙役分皂、快、壮三班。
皂班负责在县衙内值班看门;快班又称“捕快”,负责缉捕,壮班负责全县治安和安全保卫。民壮的管理和训练。
2、库子、禁子:库子负责看守管理各仓库,禁子负责看守监狱。
3、更夫:负责钟鼓楼夜间击钟打鼓报时事务,还附带提示防火防盗。
(更夫)
4、车夫、轿夫、吹鼓手;
5、义勇、民兵:二者都是地方为加强自身防卫而组成的地方武装。
(乡绅)
古代管理县以下的乡、亭,大多是依靠乡绅阶层。朝廷以各种税负红利、地租减免等换取士绅的拥护,乡绅们负责协助收税,维持教化。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在古代,“县”级的同等机构共有五种叫法:一是郡县制所讲的“县”;二是列侯所食之县叫“侯国”;三是皇后、公主所食之县叫“邑”,有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叫“道”。
同时,县也是古代各封建王朝政权在管理中由皇家任命官员的最基层的行政机构,突出表现为“皇权不下县”。
此外,一县的最高掌权者称“县令”或“县长”,而在新莽(王莽)政权时还曾将令、长改名为“宰”,即:县宰。
那么,古代的“县”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县”与“郡”之间的相互统属关系是如何转变的,一个县有多少官员,一个县的官员是如何管理百姓的,是不是管理几十万百姓呢?
“县”,在未作地方行政单位之前,与“悬”为同一个字。即悬挂、联系的意思。西周时期,周王的食邑叫王畿或国畿,畿内的土地与周王紧紧“联系”在一起。《说文》“县”字解,曰:“天子畿内,县也。”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县又有不同的含义。
《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礼记·王制》注:“上大夫曰卿。”如:以相如(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相当于丞相。
也就是说,在春秋之时,千里辖区可设县,一县可管四郡,而战场立功的上大夫可管一县。可见,当时的县应该是国家的一级行政管理机构。
说起县制的起源,还有这么一段历史。春秋时的楚武王熊通,是先楚王熊坎的次子,夺取兄长熊旬的王位自立为楚王。三年后,熊通率兵渡江攻打西周在汉中设立的重镇“权国”,吞并后改权国为权县,同时命权王为县尹。不久,权王不甘心做一个小小的县尹,于是悄悄招兵买马,发动叛乱。
结果,叛乱很快就被楚王熊通的兵马平定,权王也被押回楚国看管。随后,楚王又重新选拔人才做了县尹。
这应该就是中国县制的最早起源。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魏文侯的西河郡、上郡和楚悼王的宛郡等边防郡地的逐渐繁盛,这时的郡的地位相对于内地的县,其军事、经济、政治的重要性就高出了许多。于是,郡的地位开始逐渐取代县的地位,成为更高一级的政权管理机构,即:由“县管郡”转变为“郡管县”。
自此,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到了战国末年,各国的郡县设置已经很普遍了。如:商鞅变法时,就实行的是“废分封,行县制。”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时,多数大臣以“置诸侯不便”为由,纷纷支持恢复前周时期的“分封制”。但是,李斯却力排众议,极力建议推行“郡县制”,并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
于是,国家郡县制的管理体系正式形成,县令(长)皆由皇帝直接任命,也标志着中央集权形式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初步形成。
据《史记》记载,当时全国共设三十六郡,至于共有多少县、一郡又管多少县等暂未查到记载。
但是,到了西汉武帝以后,一郡所统县,基本定在20县左右,其管辖范围约为方圆百里。
同时,据《汉书》记载:“县满万户者,其长官称令,不满者称长。”而令(长)的职责则是掌管一县的治安、刑讼及赋敛徭役等事项。
又据史料记载,在西汉平帝时期,全国的县(邑﹑道﹑侯国)有1587个,乡有6622个,亭(里)有29635个。
还据《武德令》记载:户五千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也就是说,在汉代的县制管理体系已经基本趋于成熟,但是古代各时期的县辖百姓数量却是各有不同的,还达不到几十万百姓的管理规模,一县辖区最多也就数万百姓,少的只有数千百姓。因为,如今的多数县(包括县级市),也只有几十万百姓,但是有200多万人口的大县。
县制官员上下级之间的管理
古代县制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体系主要分两大形式,即:秦汉时期的三级管理体系;秦汉以后的二级管理体系。
秦汉时期的三级管理体系:也就是朝廷管郡,郡管县的三级管理模式。虽然,朝廷(皇帝)任命县级官员,但其考核管理却是上级的“郡”,而郡中的主要考核督察人员则是督邮。例如:刘备因平定黄巾叛乱有功,被授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期间,负责考核刘备是否称职的定州督邮(官名),为索取贿赂,曾以考核为名,刻意刁难刘备。结果,被张飞绑在树上鞭打(《三国演义》),正史是刘备直接鞭打督邮,然后挂印辞官而去。
同时,在东汉末期,朝廷曾一度恢复州牧(刺史)制后,县制的管理,又变成了牧府管郡,郡管县的三级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县级官员的任命权下放给了州牧府。
不过,在唐宋及以后,朝廷对县级官员的管理又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三级管理模式变成了二级管理(外加相互监督)模式。县级官员的考核权利已收归朝廷,由朝廷的吏部对县级官员进行考核,而郡(州、府)的意见只能对朝廷的考核起到参考作用,但县级官员的任命权依旧归朝廷所有。
县制官员对辖地的管理
在古代,无论是秦汉,还是后来的明清,朝廷对国家的管理几乎都实施的是“皇权不下县”。
那么,什么是“皇权不下县”呢?就是朝廷直接任命官员管理的最基层行政机构就是“县”,而县以下设立有“乡”和“里”的基层组织。其中:乡的管理者叫“乡长”,里的管理者叫“里正”或“里典”、“里斛”。
虽然,乡长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但一般身份和威望都比较高,由县里任命,同朝廷官员一样都拿朝廷的俸禄。如:《国语·齐语》:“正月之朝,乡长复事。” 韦昭注:“乡长,乡大夫也。”《墨子·尚同中》:“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
同时,最最基层的管理者除了里正之外,还有户长和耆长。据《文献通考·职役考》记载,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就差派乡村的地主当里正、户长和耆长。里正、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 有的里正管理一个村子,也有的管理几个村子,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乡(镇)长。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资料显示,西汉初,一里的户数多少不等,多则百余户或几十户,少则仅有十几户。
到时明清时期,有些地方里的下面,又设有“甲”或“社”,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
此外,乡里又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全乡的教化,啬夫掌全乡的诉讼和税收,游徼掌全乡的治安。
也就是说,全县百姓的财税、兵役、司法、狱讼和治安等管理,县里需要依靠乡、里来配合完成。又因各乡长、里长均由县里任命,所以基本上都能配合县里的工作。
不过,在汉朝时,县以下除置乡、里的行政机构外,有些地方还设有“亭”,有点类似于明代时的“卫所”,级别相当于乡,主要分布于各城乡要地,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其中: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例如:汉高祖刘邦就曾任秦朝沛县泗水亭长,也属于拿国家奉禄的公职人员。
秦汉时期,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是为一县之首。县令下设丞、尉。县尉负责一县的军事、徭役、治安、军队管理与训练等,县丞主要负责一县的财税、教化、仓库、文书、狱讼等,编制一般为1个。
因县丞的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县尉的编制基本上有2至4个。即:2个配置的称“左、右”尉,3个配置的称“左、右、中”尉,4个配置的称“前、后、左、右”尉。
到了唐宋及以后,县中又增设了主薄、教谕等岗位。
也就是说,一个县的官员数并不是定数,基本在4至6人。其中:县令的秩约为600石至1000石;县长的秩约为300石到500石;丞、尉、主薄、教谕的秩约为200石至400石。其中:县令多为正七品,清代时也有少数为正六品,而县丞、县尉则为正八品、主薄及教谕则是正九品。
同时,县级除了朝廷配置的官员外,县里还配置有相应的门下“掾吏”。除三辅和边郡县外,多任用当地人为吏,基本在7至15人不等。如:衙役、狱吏以及仵作法医等。同时,还配有其他杂役。如:骄夫、门房、厨娘、丫鬟等。此外,另有驻军数千。到清朝时期,县中的“掾吏”和杂役配置最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主要是人口激增的原因,增加了管理难度和工作量。
但是,随着人口的逐朝递长,县制官员的配置与管理中的弊端也在逐渐增大,并且直到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据资料显示,唐朝人口是8050万(天宝十四年)、宋朝人口是1.26亿(1124年)、明朝人口是2亿(17世纪初)、清朝人口4.36亿(1851年)。
很明显,随着各朝代的更替,县制管理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到了清朝时,县制的管理体系出现了许多的管理问题。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微服私访的康熙帝,曾遇到多少基层社会中的“土皇帝”,而这些土皇帝大都是乡绅与官僚相互勾结的结果。这也正应了片尾曲所唱:“金瓦金銮殿,皇上看不见。一朝出了午门口,一个鼻子两只手。”
这也就是古代“皇权不下县”的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使一些乡绅地主阶级不断坐大,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祸害百姓的“土皇帝”。
为了应对各乡绅地主“上危害国家利益,下祸害普通百姓”的问题,明朝时期推行了里长“轮换制”和“权力分化制”。
当时,为了分化里长的权力,县在里的基础上又设了一个甲的单位,十户一甲,设甲首一人,每一个里长则管理十个“甲首”。但是,若根据明朝时的人口数量,还采用各前朝的管理体系,里长管辖的百姓可能会高达数百户,甚至上千户。
同时,又根据各户的富裕程度,在一里的100户家庭中排出前十名人家,轮流担任里长,而且任期只有一年。同时,各“甲首”也是采用轮流,任期同样也是一年。从而,极大削弱了各乡绅地主对国家的危害。
但是,到了清朝时期,朝廷为了笼络乡绅地主这一中间阶层,各乡绅地主的权力基本上又恢复到了明朝之前的情形。只是,随着清朝人口的激增,到了清朝的中后期,官僚与乡绅的勾结问题极为凸显,也极大地压榨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又怎能不出现许多的乱子呢?所以,后世根据人口的管理实际,又增设了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再加上各级党组织,国家管理起来就显得较为得心应手了。
图片来源网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只说几点。
第一,古代的县没有今天这么大。
今天一个县有几十万人很正常,古代则不同。
在二战时期,很大的县也不过几万人。
如果是古代,那么一个小县只有几千人是很正常的。这些人还分散居住在很多地方,小村子有的只有几户人家。
人数不多,所以管理起来并不费事。
第二,古代的保甲制度。
今天谁犯法谁倒霉,比如我邻居杀人放火了,管我什么屁事。
但是,古代存在保甲制度,就完全不同。
如果我的邻居杀了人,我无论是不是知情,都要连带倒霉。
水浒中说,武松杀了张都监等十多人逃走时,官府就是采用连坐制度。
如果谁收留武松,不但自己要和武松同罪,周边邻居也要一起倒霉坐牢。
存在保甲制度,让县官管理就简单了很多,其实就是将官府的管理责任推给了老百姓。
第三,乡绅制度。
古代叫做皇权不下乡,地方以村为单位基本都是宗族的乡绅在实际上官吏。
地方除非有人谋反或者犯了杀人放火这类大罪,县衙门才会亲自干涉,一般鸡鸣狗盗、打架偷人之内的事情都是乡绅族长来处理。
惯偷被捉住了,被族长打断腿,县衙门也不干涉;偷人的淫妇被捉住了,绑着游街,官府一样不管。甚至偏僻村子将淫妇浸猪笼,事后说她自己跳江,官府也不管。
所以,古代地方都是自治的,几百年没有变化。
县衙门主要和乡绅打交道,让他们按时缴纳税收而已。
直到解放以后,我们建立了农村政权,批斗乡绅,才逐步打破了乡绅管理制度。
所以,这样一个县,区区一个县长加上几十名手下就足够管理了。真正遇到谋反、叛乱,自然由上面派部队对付。
在古代王朝中,所有的交通要道上都会有收税的关卡,每个关卡都有税官。按照规定,虽然税官需要经常和知县打交道,但知县大人无法管理税官。此外,朝廷再很多地方都会设立大型仓库,储存粮食、武器等应急物品。每个仓库都有官员负责管理,这些仓库直接隶属于兵部和户部,地方官员无权管理。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巨大,每个县都有一位教谕,教谕负责管理全县的秀才和童生。
此外,每个县都会有1到3名巡检。巡检属于武官,驻扎在全县的重要地点,手下有100多人,负责应对突发情况。一个县基本上只有这些有品级的官员,至于那些差役,根本没有品级。按照朝廷的编制,一个县只有几十名官差和衙役。依靠这些人根本无法管理全县几十万人口,在影视剧中,百姓们经常前往县衙告状。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只有一些比较大的案件才会惊动知县大人。
如果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告状,知县大人会非常不高兴。那么,各个乡镇、各个村庄如何管理呢?基本上依靠各地的乡绅们。乡绅们一般文化程度比较高,而且拥有比较大的威望,家里也有财力。如果发生一般的邻里矛盾,一般都会找乡绅评理,根本不会动不动前往县衙。有的乡绅甚至本身就有科举功名,见到知县大人都不用下跪,最适合处理普通的邻里纠纷。
在江浙地区,由于文风很盛,很多大家庭里都有人在外做官。知县上任以后,需要首先了解一下哪些乡绅不能惹。说不动,其中的一家乡绅,能够直接联系上六部九卿的老爷们。对于知县来说,自己的主要工作由两个,第一是钱粮,第二是刑狱。知县首先要征收足够的钱粮,然后上交国库。此外,就是必须维持住地方治安。不能出现农民起义或者土匪,否则自己的官就很不称职。至于其他的工作,都是次要的。知县在一个地方,一般也就是3到6年的工作时间。如果工作出色,会晋升为知州,开始进入中级官员的行列。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谢邀,拿明朝来说,《明史卷75志51职官志四》记载,“县。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属,典史一人。”
正式编制就这些,也就是朝廷官员,一共四人。小县还要少一些,没有主薄或县丞或者都没有,当然还有其他所谓吏,吏是不属于正式官员,一共七八十人到百人左右。
至于怎么管理,电影《让**飞》写的很明白了,你要想管理好一个县,得跟县里的地主、豪强、乡绅、望族、富商搞好关系,拉拢他们,他们才是统治基础,或者说,他们才是县里的真正主人。
所以,你以为你管理的是十几万人,实际上管好几十人就行了,也就是地主豪强,保证他们的利益,跟他们合作,不然,他们不高兴了,你的位置就坐不稳。
对于皇帝来说,县令是最底层官员,跟老百姓接触的,但对于县令,他是官员,地主豪绅才是跟老百姓接触的,他们才是管老百姓的。
老百姓能见到的统治者,只有地主、族长,他们的话比县令管用,他们地位相当于现在乡镇官员,是无冕之王,不是官,但有权,
至于说造反什么的,如果全国铺天盖地的,那不是一个小小县令能解决的,也不是他能承担的问题,这种只有天灾了,大家都活不下去了才有,
如果是你的辖区内,只能说明你跟地主豪强关系没搞好,他们给你挖坑了,不然,他们自己就能解决,甚至也不会发生造反。
老百姓是没有造反的意识的,也没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财富支撑他们造反,这些只能地主豪强怂恿和组织他们造反,目的就是把你挤走,换个懂事的人来。
古代县政府的官员,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少的可怜,连县长算在内,也就是三、五个,可以管理全县几十万人民。
一、主官一个,县令,或称县长、知县,为一县最高军政长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唯此唯大!
古代,县为国家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县衙为最低一级政府,县令代表国家直接与民众接触交往,故俗称县令为“父母官”。
乡镇以下不设政府,乡镇委托乡绅耆老管理,村长、保正,甲长、里正、亭长等,一律由民间人士担任,如晁天王晁盖保正,汉高祖皇帝刘邦亭长,都是木有工资,木有皇粮吃的哟!
二、附官,三、五个。
县丞,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相当于秘书长;
县尉,相当于武装部长兼公安局长;
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
上列主官、附官都是吃皇粮、有编制,有官阶品级的官员。
三、县衙门其他工作人员,有吏员,不是官员啦,无官阶品级,俗称“未入流”,如宋江押司;缉盗捕匪的公安局刑警队长武松都头;监察刑狱的典史等。
以及站堂跟班的李千、宋万衙役,地方土兵,仵作法医,侦缉队员,骄夫、门房、厨娘、丫鬟一应服务人员等。
上列县政府工作人员,有不少都是县长自掏腰包的雇员。
仅供参考。
免责申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县政府的官员,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少的可怜,连县长算在内,也就是三、五个,可以管理全县几十万人民。
一、主官一个,县令,或称县长、知县,为一县最高军政长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唯此唯大!古代,县为国家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县衙为最低一级政府,县令代表国家直接与民众接触交往,故俗称县令为“父母官”。乡镇以下不设政府,乡镇委托乡绅耆老管理,村长、保正,甲长、里正、亭长等,一律由民间人士担任,如晁天王晁盖保正,汉高祖皇帝刘邦亭长,都是木有工资,木有皇粮吃的哟!
二、附官,三、五个。
县丞,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相当于秘书长;
县尉,相当于武装部长兼公安局长;
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上列主官、附官都是吃皇粮、有编制,有官阶品级的官员。
三、县衙门其他工作人员,有吏员,不是官员啦,无官阶品级,俗称“未入流”,如宋江押司;缉盗捕匪的公安局刑警队长武松都头;监察刑狱的典史等。
以及站堂跟班的李千、宋万衙役,地方土兵,仵作法医,侦缉队员,骄夫、门房、厨娘、丫鬟一应服务人员等。上列县政府工作人员,有不少都是县长自掏腰包的雇员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