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为何却没被毒死?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为何却没被毒死?

2020-07-19 19:13阅读(76)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为何却没被毒死?:看到这么多优质回答,小编作为唐朝历史研究爱好者,也来班门弄斧,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正。李建成和李世

1

看到这么多优质回答,小编作为唐朝历史研究爱好者,也来班门弄斧,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从武德七年开始显山露水,到了武德九年进入白热化状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兄弟俩肯定得死一个。当时许多朝臣都是力挺李建成的,李世民除了自己的嫡系之外朝中只有萧瑀替他说话。可以说势单力孤。

支持李建成的是关陇集团,基本盘在长安,支持李世民的是山东豪杰,基本盘在洛阳。因此李世民曾向李渊提出,为了避免兄弟相残,放他回洛阳,李渊当时答应了,但是魏征跟李建成说,如果李世民回了洛阳,以后你当了皇帝,你能干的过李世民吗?李世民回洛阳,就是困龙入海,不能让他走。李建成于是把这层利害关系跟李渊说了,李渊于是改变了主意,不放李世民走。

于是一件蹊跷的事发生了。武德九年六月初一,李建成请李世民到自己家中喝酒,兄弟二人相谈甚欢,喝的都有点高,李世民回去后吐血数升(1升=1000cc,小编每年单位组织献血,献的是500cc,啥事没有,还能吃烤串喝啤酒。李世民吐血数升,意思最低两升,也就是2000cc。其实这里的数升,并非都是血,而是血和食物的混杂物,吐出来都是红的,以为是血。小编有一发小,也曾喝酒吐血,医生说是胃出血,小编亲眼所见,吐出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食物和酒水的混杂物。如果李世民真的吐了好几千cc血,当场就死了,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故事。),第二天汇报李渊,李渊说,兄弟俩感情再好,也不要一口闷,喝酒悠着点。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以后舔一舔就行了,点到为止。

李世民后来授意房玄龄编修史书,说是李建成给他下了毒。当时他跟李渊也是这么汇报的,李渊也曾找李建成对质过,李建成当然绝口否认,由于这事没法调查,因此李渊和了稀泥。但是两件事能肯定,李建成请李世民喝过酒,李世民的确吐了血。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上午,太史令向李渊汇报,太白金星大白天在长安上空出现,预示着李世民要造反,李渊立马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调出长安城,还下令程咬金尉迟恭等人随李元吉出征,当夜,李渊紧急召见李世民,拿出了太史令的天文学报告,其实就是向李世民摊牌,你死定了。李世民说,我死不足惜。只可惜李建成淫乱后宫,搞你的女人,我不能不告诉你。

易中天说,这简直是中国逻辑。李渊说的是李世民造反的事,李世民却扯出了李建成和后宫诸妃的绯闻。李渊听了果然没对李世民下手,让李建成兄弟明日对质,第二天,玄武门之变爆发。

回头再看李建成和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吐血的事,情况大体就明了了。第一,李建成和李世民喝酒,肯定是李渊授意的,不是兄弟俩感情好,想喝一杯。因为两人此时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李世民不可能轻易涉险。第二,既然两人喝酒是奉了圣旨,肯定李建成不会给李世民下毒,因为喝酒时候肯定有李渊的人在场监督,李建成不会这么没脑筋。第三,李世民的确喝多了,胃出血,还吐了血,这事也是李渊的人亲眼所见,因此李渊对此事进行了冷处理。

李渊为啥要让兄弟俩喝酒,就是不想看到兄弟相残,像杨广和杨勇那样。但是兄弟俩没谈拢。既然谈不拢,就得干掉一个,李世民当然是毫无疑问的牺牲者。因为李建成是储君,又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拥护,脾气又好,不像李世民年轻气盛,动不动吹胡子瞪眼睛,不得人心。但是李世民却能置于死地而后生,不能不佩服,的确是大才。

因此李世民吐血是真的,李建成下毒是假的。

2

这一天晚上,李建成在家中设宴,目的是想兄弟、叔侄在一起聚聚,增加增加感情,李世民自然也在邀请之列。想到要见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个人,李世民心里就很不痛快,但又不能拒绝,只得赴宴。席间,李世民一杯酒下肚,不过片刻,就觉腹痛难忍,然后口吐鲜血,数升乃止。众人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常败将军李神通急忙搀扶起李世民,架着回了承乾殿,早就有人去禀明了皇上李渊。

李渊带着御医直奔承乾殿,看到奄奄一息的儿子大为心痛,好在御医检查过之后表示并无大碍,之前已经把毒药吐得差不多了,所以并没有伤及李世民。李渊问明事情的经过后,给李建成下达了敕令:秦王不能饮酒,以后不可以夜聚。

这件事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这里贴上《旧唐书》中的记载: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

事情到这里已经没有李建成什么事了,之后李渊又对李世民说:“当初晋阳起兵是你的主意,后来克定天下又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来想让你做太子,但是你推辞不就。现在建成已经做了多年太子,我不忍心废黜,要不你还是回到洛阳吧,在那里你可以建天子旌旗,效仿汉朝时期梁王的故事。”(题外话:这段话很有问题,晋阳起兵实际上李渊主导的,而李建成成为太子也是沿用的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随意废立的,这究竟是李渊的违心话还是后来编造的,就很难说了。)

但是李世民以不忍远离膝下而哭着拒绝了,李渊又表示没事的,我想你了就去见你,长安和洛阳又不是离得多远,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但是后来李建成知道后横加阻拦,李世民最终没有去成。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李世民喝鸩酒这件事,真是处处透着诡异。最有可能下毒的会是谁呢?这个可能不好说,但最不可能的一定是李建成。李建成请家宴,无论目的如何,他都不希望李世民在宴会上出什么事,因为第一责任人就是他,而他有这么蠢吗?显然没有,他做太子多年,能力还是有的。如果他真的在宴会上毒死李世民,那么他目前拥有的一切可能就都没有了,至少太子之位一定会让出去的。我们看李渊对这件事的处理,虽然是责怪了李建成,但完全没有给予任何处罚,这说明李渊知道李建成是无辜的。

那么如果李世民喝毒酒这件事是真的,还有两个人的嫌疑最大,一个是李元吉,另一个就是李世民。为什么说李元吉嫌疑很大,因为如果他给李世民下毒,很可能造成的局面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两败俱伤,到时候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有一点,这个毒对李世民居然没有什么用,说明这个毒本身毒性就不怎么大,李元吉很可能并没有真想要李世民的命,他只想得到太子之位。

当然,李世民的嫌疑也很大,那么,李世民演这么一出戏为的是什么呢?上文说了,李渊让李世民到洛阳去。这就是李世民的目的,他最初并没有想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而只是希望到洛阳自己的根据地去,然后在那里他就有了和李建成争储的资本,而不是困在京城等着李建成把他的团队都调离。所以他来了这一出,借着李建成的宴会,自己给自己下毒,让李渊知道他们兄弟之间已经不可调和了,逼着李渊做决定。李渊后来的决定正合李世民的意。但是李建成却不肯房李世民去洛阳。

最终,李世民的团队不得不寻找另一种方式夺权,那就是直接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当然李世民喝毒酒这件事也可能是并不存在的。真真假假也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世民确实是一代明君,开启了贞观之治,带领大唐帝国走向繁盛。

3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为何却没被毒死?(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在历朝历代里,因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事情屡见不鲜,生在帝王家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很难享受到普通百姓家习以为常的亲情。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其实那时候的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才当上了皇帝。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太子李建成毒杀李世民,可惜李建成失手了,如若不然,历史将会改写。可奇怪的是,李世民明明喝下了李建成给的毒酒,为什么没有被毒死呢?这里面是另有隐情吗?

李世民被迫喝毒酒这件事情在《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列子传》中有明确记载。书中讲:“建成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

其实这件事情在很多的正史中都有记载,如《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记载了,李建成曾给李世民喝毒酒这件事情。那李世民为何没有死呢?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如果下毒之事为假,则可能是李世民篡改历史,为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位制造合理理由,编造故事。

俗话说: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李世民在争夺王位之中取得了胜利,所以他是有资格书写历史的人。

首先,虽然当时李世民劳苦功高,可李建成毕竟是太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他又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给李世民下毒呢?如果一个不慎,两败俱伤的话,就是李元吉坐收渔翁之利了,得不偿失。所以李建成缺乏对李世民下手的理由,对李世民下毒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记载李建成给李世民下的毒是鸩毒,鸩毒应该是古代最有名的毒药了。鸩是一种毒鸟,因食各种毒物,所以它的羽毛带有剧毒,用其羽毛在酒中浸泡之后,酒就变成了鸩酒,毒性很剧烈,几乎药石罔医。就古代的医疗水平而言,平时小小的伤风感冒都会要了一个人的命,那如果中了这么毒的鸩毒,真的可以活命吗?感觉是很玄,有点困难。

最后,太子李建成的智囊魏征,曾经跟李世民说过这样一段对话,魏征说:“如果当时李建成肯听自己的话,就不会被李世民得手……”。由此推断,李建成对李世民下手的几率很低,否则魏征也不会向李世民说这些话。

2、如果下毒之事为实,应该是李建成考虑到多方因素,对李世民下的毒量小,不愿他死在太子府。

李世民被下了鸩毒却没有死,还有可能是因为李建成下毒的剂量小,导致没能把李世民毒死。

首先,李世民在当时算是一位炙手可热的皇子,所以一旦李建成要对李世民下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父亲李渊的态度。李渊虽然贵为皇帝,但也是身为人父,自然希望看到兄友弟恭的场面,不希望看到兄弟相残。

所以就算要毒杀李世民,也不能让李世民死在太子府,背上残害兄弟的罪名。万一被李渊知道了,一旦震怒之下废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下毒的时候,不能一击毙命让人死在太子府,就只能放小毒量。

其次,据历史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格敦厚,有容人之量。再加上李建成自小就是当做继承人培养的,所以这样的人应该是最在乎自身名誉的。身为堂堂的太子,无端毒杀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亲弟弟,这种滥杀功臣的污点,应该是李建成不愿意背负的。所以下毒可以,但不能当场毒死李世民,吃相不能太难看。

所以综上所述,李建成向李世民下毒这件事亦真亦假,真假参半。如果这是李世民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为的是给自己后来玄武门事变找借口,那李世民自然是毒不死的。

如果李建成真的给李世民下毒了,只是碍于多方因素,不能下大剂量,因此被李世民捡回了一条命,那只能说明李世民是真命天子,命不该绝。

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李世民到最后都没有丧命,还坐上了皇位,并开创了了贞观之治,被后人传颂为一代明君。



4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为何却没被毒死?

首先,李世民确实去参加了这场酒会,这在许多史书里有记载,比如《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可见当时在场的人很多,是公开的事情,李世民中毒,在表面上看也是确有其事。

但这件事透着古怪,历史有的时候就是小姑娘,任意人去打扮,但有个原则是不会变的:从受益角度出发,基本就能还原历史真相。那么我们也遵照这个原则去尽量还原一下。

如果是李建成下毒,那么李世民必死,因为是李建成设宴招待李世民,有主场之便,李世民喝酒了,就不可能不死,这毒药必然是经过实验的。

即使有万一,在主场,李建成也不会放过李世民离开。因为一旦下决心毒杀李世民,那么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怎么还可以能放虎归山?李建成会有备案的。

如果是真的下毒了,放走了李世民,那么李世民会因此鱼死网破般的反扑,而李世民的手下必然会同仇敌忾,并且占据了道义的优势。

否则李建成是储君,并且事实上有能力、有功劳和威信,只是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对他和李元吉进行了抹黑操作,正如对隋炀帝的抹黑操作,李世民夺嫡怎么说都是造反。由此,李建成不会下毒,因为李建成是储君太子,他占据着实际上的主动,没必要在还没接班的时候就下手清除李世民的势力,这个事情如果实在要做,也是唐高祖李渊要做的事,名正言顺。


如果是李渊下毒,这非常可笑了,李渊可以用其他任何理由,可以在任何场合去做这件事,并且在李世民没有大错的前提下,李渊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孩子?虎毒不食子!所以李渊不会选择这样的宴会去下毒清除李世民,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和实际利益。李渊最多是把李世民流放或者囚禁,只要离开权力角逐就可以了。李建成清除李世民的动机都要比李渊高出去不少。

如果是齐王李元吉下毒,这非常有可能,但也存在着一个问题,跟李建成是一个道理,要杀就会杀死,不会遗留后话。李元吉和李建成是一体的,他的势力跟太子和李世民的势力根本没法比,最后胜利的必然是太子或者李世民中的一位,所以不存在他渔翁得利的事情,他的利益跟李建成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他也没下毒。

如果是李世民下毒给自己呢?这看似笑话,但是却非常可能:

一、这是公开场合,不容人抵赖,可以造成舆论有利自己;

二、当时他跟太子的争斗白热化,并且他处在不利的位置,他只有孤注一掷才能翻盘;

三、可以让自己的手下同仇敌忾,宫廷政变的时候就会下手更狠,没了道义上的顾虑;

四、自己下毒,就可以斟酌药量,恰到好处,可以取得唐高祖的同情和使得唐高祖麻痹;

五、这样做可以使得太子李建成有口难辨,处于不利的舆论中,并且麻痹大意,偏离了夺嫡的主题,反而去追查下毒凶手;

六、趁对方忙乱失措,进一步调拨太子和李渊的关系,准备发动政变,同时为自己发动玄武门政变提供正当性的理由。

所以小荷认为李世民自己给自己下毒的概率更高,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但不是一位仁君。他的夺权不光彩,开启了唐朝夺权的先河,他的后代依样学样。比较有名的就是武则天自己闷死女儿嫁祸王皇后的传闻。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小荷戏说的成分可能更多,只当谈资,供友友们交流和分享。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我,一起分享更多的问答。

5

按照封建王朝的接班规矩,李建成是太子,是钦定的接班人,是最幸运的,不是干的好,而是生的好。

但太子是众矢之的,是所有人对付的目标,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朝野品头论足,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大家上纲上线。大臣恭维会冲昏你头脑,小人谗言会让你迷失方向,野心家设局会让你防不胜防。

所以说太子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角色,能顺利继承王位的不少,但半途而废,身首异处的也不少。

所以,李建成又是不幸的。

古代宫廷政治是残酷的,政治是厚黑的,心存善念的妇人之仁承受不了政治之黑,长子李建成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心太好了。

义宁二年,李渊称帝,立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身为接班人,没有飞扬跋扈,\"仁孝至善、勤于政事、谦虚有礼。\"

李世民政变成功,成了胜利者,史官拿着李世民的俸禄,命攥在李世民手里,李世民要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史官笔下的历史就是这么样的。

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数据还可以造假。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的委内瑞拉、津巴布韦和伊拉克,在官宣中还是一片物价稳定,市场繁荣,人民幸福地要死的景象。如果不是互联网发达,那些繁荣掩盖的灾难就不可能暴露。

所以说,那些历史上的繁华盛世,有谁来证明它有几分真实性?

对于善于利用舆论的君王来说,盛世就是笔下的功夫。何况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统计数据,没有官方经济方面的精确文献,只能靠后世去推敲这盛世是否有水分,是否由番薯支撑。

李建成是钦定的接班人,也具备治国安邦的才华,没有大错的话,那是板上钉钉的接班人。

而李世民的军事才干更优秀,野心更大,天生不安分,不是甘居人下的主。所以,只有要一线希望就要争夺。

既然是争,那就越早越好。既然是夺,那就不能按套路出牌。光明正大的手段不管用,只能是下三滥的办法。

在玄武门兵变发生前夕,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让李世民发动兵变有了正当性,或者让李世民找到了兵变的借口。这件大事就是太子李建成设下鸿门宴,点名让李世民参加,李建成要谋害李世民,李世民没有防备,喝下了太子的毒酒。但李世民命大,只是吐了血,没有伤及性命。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当年李世民攻打下了洛阳,得到老子嘉奖,李世民信心爆棚,迸发了问鼎的野心,就开始搜罗党羽,养精蓄锐,创造条件,李世民怕自己的心腹车骑将军张亮直接带着银子去暗地里收买人才,结果被李元吉察觉告发。这样李世民觉得形势危急,夺权斗争白热化,那场要毒死李世民的鸿门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宴会上,李世民喝了毒酒吐血不止,李渊还亲自去看望儿子,安慰儿子。可见,李渊似乎相信太子下毒,而且同情李世民,就把他调到洛阳,把陕西以东的地方交给了他,李世民的兵权事实上扩大了。李氏“鸿门宴”的事情没有档案,审讯笔录,没有原始物证人证,我们只能这样推断。

我们不说李建成是如何仁厚,如何宽容,把他的人品权且先放在一边,至少李建成是个能干的人,是个智商还正常的人,要是他是个蠢材,李渊也不会让他接班,李世民也不会那么着急要夺权。正因为李建成也有治国安邦的才干,才深得李渊的信任,才可以对李世民形成威胁。

问题来了,这样一个脑子正常的人,按照正常程序就可以接班的人,一个自己按部就班就能坐皇位的人,为什么要用非常手段去害李世民。如果事情败露岂不是满盘皆输吗?不害李世民,自己一切主动,谋害李世民反而有可能让自己万劫不复,正常的人会怎么选择?

即使退一万步,李建成认定李世民的威胁迫在眉睫。觉得除掉李世民这个心腹大患一天也不能等了,为什么要把谋害现场设在自己府上呢?

李世民死在自己府上,那不是告诉天下人自己害了亲弟弟吗?他该怎么面对自己的父亲,如何面对满朝文武?李渊还会让他接班吗?难道他也打算害掉李世民后废掉李渊取而代之?难道李渊的儿子们都有跟李世民这样的虎狼基因?

所以,李建成再笨也不会把谋杀现场放在自己府上。

因为按照李建成的性格,即使谋杀成功了他也没有勇气去跟老子谈判,失败了就万劫不复,他不会不给自己留退路。如果有勇气害了掉李世民跟李渊摊牌,干脆在自己府上设伏干点李世民岂不是更省事吗?

因此李建成即使有一万个理由害死李世民,也不会选择在自己府上,除非李建成是个弱智,李建成的手下也都是白痴。

还有人说李建成要教训李世民并没有真的下毒,或者说下毒的剂量不足以至死,这更是无厘头的推断。古代的时候没有精确的剂量容器,怎么能掌握到下毒剂量不致命。

再说,即使恰好下毒不致命,李世民要有中毒反应才能得到教训目的,不然李世民毫无感觉还能起到教训目的吗?但一有中毒反应那不是满城风雨?李渊能不知道吗?李渊知道了,李建成这太子还能做成吗?这种猜测显然狗屁不通。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李世民觉得到了非除掉太子不可的时候,多一天除掉自己就少一分胜算。

但是在采取行动之前,他必须做铺垫,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为自己政变的正当性找到借口,所以用苦肉计是最合适不过了。

李世民原来以为,只要栽赃李建成,李渊就会废掉太子,自己就会兵不血刃成为接班人。可是李世民并没有如愿,因为李渊是个不合格的政治家。

如果李渊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李世民中毒不管是真是假,都说明儿子们夺权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要么废掉太子让李世民替代,要么把李世民废为庶民。

但是李渊无能,没有看出来形势的严峻,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只是轻描淡写让弟兄俩分开,所以逼得李世民不得不痛下杀手,玄武门喋血在所难免。

6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为何却没被毒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已经形如水火,双方都有致对方于死地的想法,但也在暗中观察,伺机而动。六月的一天,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喝酒,这兄弟两人早就貌合神离,这酒必定是酒无好酒,宴无好宴。

作为帝国最强的统帅,李世民当然无所畏惧,他慨然赴会,宴会之上当然需要喝酒,具体我们不清楚李世民喝了多少。但喝完之后,李世民顿感不适,突然捂住胸口痛苦不已,还吐了几升血。

唐朝的一升大致等于现在的600毫升,正常成年男性的血液量大于4800毫升,如果失血超过1000毫升,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超过1500毫升就可能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面临死亡。

如果李世民吐了两升血,那么就有可能昏迷,李世民善于骑射,所以身体素质应该不错,但如果他吐了三升血,那必定会威胁到生命。

李世民吐血之后,淮安王李神通扶着李世民返回西宫,可见李世民还是可以将就着走的,最起码当时还没有危急到生命。李渊得知此事,训诫李建成:

“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

意思是,秦王本来就不善于喝酒,以后你不要再灌他酒了。接着呢, 李渊再以好言相劝,希望李世民能去洛阳,负责陕西以东的大部分地区,李世民不想去,但李渊态度诚恳,李世民就答应了。

如果李世民真的去了洛阳,这事情也会变得很复杂,李建成、李元吉害怕李世民到了洛阳拥兵自重,随即再次上疏李渊,最终李世民还是留在了长安。

李渊在儿子们中间一直饰演着润滑剂的角色,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互相残杀,所以每次出了事端,李渊都是两边安抚,是既无奈又悲哀。

那么,为什么李建成给李世民下毒,李世民却没有死呢?

一、毒酒毒性较小

如果真的是李建成下的毒,那么可能酒中的毒素含量较低,众所周知,李建成这个大哥还是比较厚道的,本来就是天子,不出意外的话,皇帝的位置板上钉钉。但李世民风头太大,党羽众多,李建成对此不得不防。

李元吉和李建成不同,心性阴毒,多次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李建成多次阻止了弟弟的行动,可见李建成心还是太软。

史料记载:

“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当为兄手刃之!’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

我们可以猜测,这次毒酒事件,很可能李建成顾忌到兄弟感情,在酒中下的毒分量不够。换言之他这可能只想致残李世民,或者让李世民丧失行动能力,以此来解决皇位的争端。如果酒中毒素含量不高,那么李世民自然不会被毒死。

二、李世民之前有所准备,喝得很少

在外人看来,太子和秦王的矛盾早已明火执仗,那么当事人必定会更加小心。在矛盾激化的前夕,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以李世民的城府,难道猜不出这次宴会有诈?

在此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曾和皇帝一同打猎,李建成就送给李世民一匹未驯服的胡马,想以此胡马摔死李世民。李世民艺高人胆大,虽然这匹烈马多次将李世民甩下来,但李世民凭借高超的驭马功底,没有伤到分毫。

这次宴会中,李世民必定也是做了相应的准备的,太子的酒当然必须喝,但李世民可以借酒量不高为由,少喝一点,不论什么毒,摄入量降低,毒性也会相对小一些。

毕竟李世民也熟读史书,鸿门宴的故事,还是听过很多次的。

三、李世民说谎,演戏

这一切也可能是李世民演的一出戏,目的则是继续抹黑太子,在李渊面前彻底揭开太子伪善的面具,借此诋毁对手。也就说是,李建成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在酒中下毒,李建成顾忌很多,如果李世民死在了太子府中,那么这事情很难解释清楚。

在太子府中杀掉李世民,可谓是敌伤一千,自损八百,对于一向以仁厚自居的李建成而言,是不屑于用这种低劣手段的。

李世民凭借高超的演技,还自带血包,等到时机成熟,捂住胸口,将血包刺破,喷出鲜血,搞成一场中毒事件。

那么李世民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方面的确是要给李建成造成一些麻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李渊都是偏向李建成的,这对李建成造成的麻烦比较有限。

史料记载:

“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余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另一方面,李世民很可能借此想退守洛阳,以洛阳为跳板,再做打算。毕竟当时太子、齐王的实力要强于李世民,李世民虽说身为帝国最强统帅,但不领兵的情况下,李世民也没有兵权。对于逐步恶劣的形势,如果能以洛阳为根基,或许还能跟太子集团一争高下。

四、李世民胡编的

按常理来讲,本朝皇帝是不允许看本朝的起居注的,但到了这李世民这里却给改了。李世民贵为天子,他就是制定规则的人,所以他执意要看,那也没有人管得了。

李世民曾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

“朕有不对的地方,是不是也记在其中?”

褚遂良回道:

“臣职责所在,不敢不记。”

贵为天子的李世民富有四海,他最为关注的就是名声,有时候,古人对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很可能为了好名声,李世民修改了史书。

就好比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很多事件都相互矛盾,李世民一身好功夫,却在玄武门当天被李元吉用弓弦勒颈,差点被勒死。李世民可是提前埋伏好了,而李建成是毫无防备,这其中难免还有篡改的成分。

李建成下毒这件事,很可能就是李世民杜撰的,或许根本就没有此事,写此为了就是增加李建成的恶名,借此降低他杀兄逼父的罪恶感。

7

李世民文能治国,武可定邦,不仅是大唐江山三百年基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更是形成了以唐帝国为中心的东方“天可汗”国际体系。

毛泽东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可见评价之高,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古代君王中当属第一。

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污点,最大的污点,莫过于篡改历史。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黑的最狠的,莫过于隋殇帝杨广和太子李建成。

隋文帝结束近300年战乱和五胡乱华,休养生息,效仿文景之治,国力增强,而杨广就效仿武帝那样开拓疆土,修运河,三征高句丽,开创无上基业,建号大业更是显示其野心勃勃。

但是史书上成为了什么?荒淫无道,暴虐好色。

而太子建成,也并没有史书上写的那般不堪。

史书记载

“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

史书上的这几句评价,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差不多骂得是猪狗不如,连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都比不上,把李世民夸得盖世无双,经天纬地,如果真的让李建成当了皇帝,唐也会二世而终。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建成的若不死,就不可能有大唐的辉煌。

但是实际上真是如此嘛?

如果没有李建成,李世民怎么可能在战场上大开大合,一往无前,丝毫不担心后院起火,赢了可以继续冲锋陷阵,输了就回去休养生息,整军劳顿。当时的长安并不是那么安全,突厥没有信誉,出尔反尔没事就喜欢打打劫,刚刚招降的将士需要安抚,如何安抚民心,稳固政权,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十分容易解决,琐碎而棘手,都需要领导人李渊和负责人李建成一一解决。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个建设根据地,一个打新地盘,各司其职。

而且还有一个怎么都无法掩盖掉的漏洞,魏征。

魏征,他算得上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打工者,他对每一份工作都十分认真,对于李建成,魏征曾经献上平定刘黑闼的策略,立竿见影;而后他也献上了“结识山东豪杰”的策略,巩固了太子的地位。此外,魏征曾经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建议:

“秦王的声望越来越高,恐怕不利于您今后的地位,请下定决心,早一点除掉他。”

这条建议,李建成并没有采纳。可能是李建成顾念兄弟之情,没有先下手为强。反倒被李世民先发制人,射杀于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曾问魏征:“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间的感情?”魏征直言不讳地说:“太子如果早用我的计谋,就不会有今天的灾祸了!”

单从李建成对魏征的赏识,就能判断李建成看人的眼光丝毫不比李世民差。

没有办法回避魏征,唐史编撰者只能尽量把李建成的功劳推到魏征身上,但是魏征只是一个谋士,只是一个打工者啊,最终采纳不采纳还是要看管理者的眼光的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是能出点子,而是怎么去拿对属下的点子,怎么去用人。从这一点侧面说明了李建成的能力并不弱。

618年到626年,唐政权内部政治清明,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李渊可是在后宫享乐啊,那么治国到底是谁在主事呢?这个决策人不可能是在外带兵打仗的李世民,所以只能是李建成。

隐太子李建成,配得上自己的名字——建功成业。

总体来说,他也是个能人,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和十分合格的接班人,守成之主。只是,弟弟更牛,也更狠。

而他的二弟,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也配得上自己的名字——济世安民。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身

首先我认为所谓的李建成毒杀李世民也一定是来自李世民的抹黑。

为什么?

因为没有道理。李建成是一个十分合格的接班人,更是一个聪明人。

他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顺利的登上皇位。

他是嫡子,又不平庸,治国安邦也是一把好手,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毒杀李世民呢,还是在自己家里,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添麻烦吗?

但是,他终究还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兄弟够果断也够心狠手辣。

碰不上李世民,他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但是,命运的拨弄让他遇见了更加优秀的李二。

优胜劣汰,徒留感叹。

以上

8

我想说李建成是智商有问题还是怎么回事?竟然会在李世民的酒里加一些毒不死人的毒、会在自己明明有百分百登基希望的情况下,公开在自己的府邸里设宴下毒给自己的弟弟。


无论怎么说,这些事情都不像是一个有正常智商的人做得出来的。

李建成当时如果已经成为皇帝的话还好说,毕竟历史中当上皇帝后残害兄弟手足的事情,也有不少人做得出来。

但是在当时李渊还主掌着大权、一切还得看自己老爹脸色行事的情况下,我觉得李建成不会做这么愚蠢的事情,要做也会悄悄地去做、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地做。

要权力,不需要亲情

首先我们要了解李世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世民在历史中虽然是著名的明君,但是除了明君身份之外,他却也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的人物。

这两点是不冲突的,就如同一个黑社会老大在赚到了钱之后,也有可能会去做慈善一样。

我们从玄武门事件上就可以看出李世民为了权力的不择手段。

那时候,他为了坐到最高宝座上,就向自己的父亲撒了谎,让他把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召到了宫中。

而在自己的哥哥、弟弟前脚刚踏入宫中时,他就指令着自己的手下们杀入了皇宫中,趁着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没有防备,直接将其脑袋砍下来丢到了皇城外。

然后,就是把自己的父亲软禁起来,控制了整个天下的权力。

这些事情李世民都做得出来,更不用说是篡改一点历史了。

强行过目起居注的李世民

关于李世民改变历史的一个最经典案例就是李渊起兵的不同说法。

在后来根据唐朝相关记载编撰的新唐书、旧唐书中记载,李渊是受到李世民的鼓动才选择起兵、夺取天下的。

但是在唐朝早期流传下来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渊的起兵完全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跟他的儿子李世民没有太多关系。

从这个细节上的差别,我们就可以初步看出李世民篡改历史的恶行。

而所谓的起居注,就是记录了皇帝平常生活所有举动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在朝堂上的决定,还是平时临幸了什么妃子,一般都会记录在起居注中。

当然,上面所说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只是记载了李渊决定起兵到最终称帝的过程,他称帝之后的细节,这本起居注是没有记载的。

在李世民之前,历代皇帝们是不允许看自己起居注的,为的就是防止有些皇帝在看到对自己不好的记载时,会对起居注进行修改。

而在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虽然他手下记载起居注的官员多次劝说他不要看起居注,但是在他的强硬态度下,那些官员们没办法只能把起居注呈现给了李世民看。

而在起居注呈现给李世民看之前,房玄龄为了防止李世民看到一些不好的记载而暴怒,就让人大量删改了起居注中的一些不好记载。

在后来对李世民的起居注记载中,也因为李世民时常要翻看的原因,所以相关官员们每次记载李世民言行的时候,也都是小心翼翼描写的,生怕写了什么让李世民不高兴的事情。

对起居注的修改,正是李世民篡改历史的第一步。

通过编撰实录而达到篡改历史想法的李世民

第二步则是实录的修纂,所谓的实录,就是专门为前朝皇帝所书写的个人简介,是史官们根据前朝皇帝繁复的起居注简略而来的。

在李世民之前,虽然历史中已经有了实录的出现,但是却没有新继位皇帝给前代皇帝修撰实录的习惯。

而在李世民之后,可能是为了防止别人看到初始起居注而窥探到真实的历史、产生对自己形象不好的效果,所以他就专门让人给自己的父亲李渊修撰了实录,正是从李世民开始,历史中才出现了继位皇帝为前代皇帝修纂实录的传统、习惯。

这本关于李渊的实录,就是提取李渊起居注中的“精华”浓缩而成。

不过说是求简去繁,实际上是大量修改了原有的历史。

在他为李渊所修撰的实录中,他把自己的父亲说成一个平庸之辈,说大唐帝国建立的过程中,大多数重要决定都是自己本人决定的,自己的父亲、哥哥、弟弟在整个战争中只是自己的陪衬,自己才是大唐江山建立的最大功臣。

但是由于这些实录所记载的事情与大唐起居注中所记载的事情有着不小的出入,人们就不由对李世民时期的历史产生了质疑。

通过这里面的种种,或许大家就猜出了真相。

我觉得李建成设宴想用毒酒毒死李世民的事情在历史中应该是不存在的,这件事情可能是李世民为了美化自己冷血无情的上位经过、为了显示自己谋反的无奈,才编造出来以博人同情的戏码。

当然,这些并不能说明李世民是一个无能之辈,历史中的他,确实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这点是无法否认的。

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古代的毒酒没有多么神奇。

大部分毒酒见效是比较慢的,而且不能做到无色无味,只能用于赐死,不能用于暗算。

比如很多人是服用乌头碱死的。

微量的乌头碱就可以让神经麻痹,最终导致死亡。

但乌头碱是有味道的,一般服用者都能够发现。

所以,暗算别人不能用乌头碱。

一般来说,古代暗算下毒基本上都是用砒霜。

因为砒霜无色无味,一般人服用时察觉不到。

李世民服下的毒酒后吐血,很可能就是砒霜。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没死呢?

这是因为砒霜并非吃了就死,如果抢救及时还是能够脱离生命危险的。

砒霜服用后,通常在1个小时才会发作,如果计量大可能发作早一些。

至少服用不是很多,采用及时催吐的方式,将胃中大部分砒霜突出,被下毒者很有可能保住性命。

大家注意看武大郎被潘金莲下毒害死时,武大郎毒发时,潘金莲是压在被子上,不让他乱动和催吐的。

这样一来,武大郎就无法自救,挣扎了好久这才死了。

如果不是潘金莲这么做,武松又在家,及时催吐,武大郎可能不会死。

就李世民来说,他吐血恐怕不是单纯的吐血,而是自行催吐。

这样一来,李世民吐出了大部分砒霜,自然就不会死了。

自然,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也是很难说的。

李世民杀了哥哥和弟弟以后,他自然想怎么写历史都可以。

说不定所谓的中毒吐血,只是饮酒过量呕吐时的胃出血,也就是常说的“关系铁、喝出血”。

10

李建成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地位本来是固若金汤的,但是他的二弟秦王李世民,却对李建成当上皇太子并不服气,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李世民精心策划的一起政变,而非李建成、李元吉咄咄逼人不得已反击。




高祖从晋阳起兵,到最后登基称帝,定鼎天下,李世民无疑效命在前,出力最多,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李世民以军功著盛,高祖甚为器重,封中书令、天策上将军,爵秦王,手握权柄,在军中威望很高,手下如秦叔宝、侯君集、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皆是骁勇善战的大将。因此,李世民对李建成当上太子并不服气,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围绕太子之位必将走向决裂。



武德七年(624年)六月,秦王府制造出杨文干事件,使人诬告太子勾结边将谋反,高祖以兄弟不睦流放了东宫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幕僚杜淹。这件事情对李建成影响很大,三弟齐王李元吉更是气的不行,力劝太子李建成除掉秦王李世民,说:“当为兄手刃之!”

齐王李元吉比太子更恨李世民,一日李世民陪同高祖移驾齐王府,李元吉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即命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李世民,李建成性格较为宽厚仁慈,连忙制止了他,李元吉恼怒的说:“为兄计尔,于我何有!”(我这是为大哥着想,对我自己能有什么好处)



暗杀既不成,那就换一个办法,毒杀,但是,毒杀并不顺利,李世民喝了李建成给的鸩酒后并没有死。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李世民在太子府上宴饮,居然喝到吐血数升,被淮安王李神通搀扶回来,连高祖都被惊动到了,圣驾移西宫探望李世民。《资治通鉴》里面又有这么一段记载:

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至今无得赴夜饮!”

这件事,除了《资治通鉴》,在《新唐书》、《旧唐书》都有记载。但是,笔者对这件事情一直存疑,不说别的,太子李建成向来是一个谨慎的人,他对秦王结党挑衅,也采取了必要的反击措施,比如联合高祖的后宫嫔妃轮番进馋在高祖面前构陷秦王,使得高祖逐渐疏远秦王而亲近太子和齐王。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显然不会冒失到在自己的太子府毒杀李世民。更何况齐王李元吉欲代哥哥在齐王府手刃李世民的时候,太子的表态是明显拒绝的,说明他对暗杀这种方法并不赞同。



当然,在东宫与秦王府已经到了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的情况下,被逼急了的太子李建成设计毒杀李世民也不是没可能。鸩酒是一种无色无味的致命毒酒,“用鸩羽浸制,饮之立死。”鸩酒的毒来源于一种叫鸩鸟的鸟,鸩鸟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的羽毛,早在《左传》中就已经提到过。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但是秦王所饮之酒是不是鸩酒也是存疑的,从李世民酒后的反应“暴心痛,吐血数升”,很符合酒后中毒的特征,但可能与鸩酒无关,显然,太子李建成并无意毒死李世民,而是借此给他一个警醒和教训。



最后,从高祖对太子李建成训斥的话也可以看出端倪,“秦王素不能饮,至今无得赴夜饮!”这个意思很明显,秦王既然素来不怎么能饮酒,那他这点酒量也不至于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吧,乃至于“暴心痛,吐血数升!”说明高祖自己也明白个中缘由,对太子、秦王兄弟不睦也是深感震惊,才训斥太子李建成今后不要再叫秦王到太子府夜饮。

不管怎么说,太子李建成还是不够狠,没听齐王李元吉的话,当断不断,最终给了李世民一次绝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