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世min在位的时候用避讳min字吗?

李世min在位的时候用避讳min字吗?

2020-07-19 18:02阅读(64)

李世min在位的时候用避讳min字吗?:不仅是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就算他驾崩了,只有唐朝还在,就必须避他的讳。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后一

1

不仅是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就算他驾崩了,只有唐朝还在,就必须避他的讳。

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话是: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明是“民风”,柳宗元却写作“人风”,没错,这便是避李世民的“民”字讳。


唐朝,是一个把避讳制度玩出天际的朝代,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过,它不遵循“二名不偏讳”的原则。

所谓的“二名不偏讳”是在《礼记》上的避讳准则,李世民,只需要避“世民”二字即可,拆开了“世”或“民”都不用避的,但显然,唐朝并不遵守这样的准则。

不仅是写文章要避讳,连传统神仙的名字也要跟着修改,比如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唐朝是直接叫做观音菩萨,以至于现如今也有很多人一直沿用这个叫法。

避国讳

避李世民的名字的讳,叫做避国讳,对于大唐治下的所有臣民都要遵守,即避开皇帝本人和祖先的名字。

比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隋末名将韩擒虎,为避李世民曾祖父李虎的讳,被改成了“韩擒兽”。

李虎的名字恰好还和老百姓对尿壶的称呼重名,在唐代以前,尿壶一度叫作“虎子”。

这怎么可以,于是唐朝不允许管尿壶叫虎子,感觉好像是在先祖的小名一样,被改成了“马子”。


马子的称呼后来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的马桶。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好多人学港台腔介绍女朋友就是“这是我马子”,有点文化的都知道这不是啥好话。

除了李虎,李世民的爷爷叫李昞,老爹是开国皇帝李渊,所以天干的“甲乙丙丁”,被改为“甲乙景丁”,陶渊明的名字被改成了“陶泉明”。

往后的皇帝也没闲着,比如复姓淳于,愣生生的为了避唐宪宗李纯的讳,被改成了单姓“于”。

避家讳

除了避开国君以及先祖的名讳,家讳也是压在唐朝臣民头上的大山,国讳虽然比较苛刻,但毕竟注意一点就没事了,不影响生活和前途,但是家讳就不一样了。

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李贺,本来打算应考进士科,结果被人一句话怼了回来,放弃了考试。

原来,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进士科犯了李贺家讳“晋”,被人家发现后,才华横溢的李大诗人只好打消了考取进士科的念头。


最过分的是,地方长官的家讳,在他管辖的地界都要避他的家讳,所以别以为“州官放火”是笑话。

日本圆仁法师在唐朝游历的时候,就写过这样的笔记,有一天他到达扬州,官府便告诉他,此地节度使名叫李德裕,家讳为:府、吉、甫、云。原来,节度使的父亲叫李吉甫,祖父叫李栖筠。

2

当然要避讳。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9天,他本人就下达了关于如何避讳自己名字的圣旨。

根据《旧唐书·太宗纪》的记载:

武德九年六月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以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这段话的意思是,今后在官府公文和民间的文书中,遇到“世民”两字连着的时候,都需要避讳。反之,如果单独出现“世”、“民”的时候,就不用避讳。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个时候的李世民还没有登基做皇帝,只是才刚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上位。

等到他当了皇帝以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举例来说:

李世民在太原晋祠亲撰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在碑阴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署名中,将其中之一的李世勣的名字亲自改成了“李勣”。

换言之,李世民自己违背了自己当初说的话。李世勣的名字并没有“世民”连续出现,本来不需要避讳,李世民让他避讳了。

此外,根据《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

查:李世民去世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也就是说,他刚一去世,儿子唐高宗就把避讳给加满了。

总而言之,唐朝时这两个字是要避讳的。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虽然还不怎么严格,但已经有这种迹象存在了。

3

家有家讳,家讳又叫“私讳”。唐代避家讳,一般要避三代之讳,不仅要避自己的父亲,还有祖父和曾祖父,在户籍中要注明三代之名,从小就接受避讳方面的教育。杜甫写诗极多,诗中却无“闲”字,只因“闲”是杜甫的父名。李贺的“不得举进士”,在唐朝并非特例,他的英年早逝,与“不得举进士”之间也并非有必然联系,只不过才子佳人早逝总是让人扼腕叹息。

李贺

唐朝的法律也并非不近人情,《唐律疏议》中有规定,倘若所任官职冒犯了父祖之讳,可提出申请,调任他职。另外,唐代举子还应避讳考官。表示对父祖和官职的尊敬,需时时牢记在心。

国有国讳。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臣民须要给予绝对的尊敬,皇帝的名字绝对不可言、不可书,遇到必须回避,这种行为称作“国讳”或“公讳”。

国讳不仅包括在世的皇帝,还包括已入土的,还包括古代圣人,就连遇见宗庙也要回避,因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另外,太子储君的名也要避: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于是乎,中书舍人就改名为“内史舍人”,以避开“忠”。如原六部之一的“民部”因避李世民的“民”,被换成了“户部”。干支年号、地名、官名也需要避讳。

李世民

王勃在赫赫有名的《滕王阁序》中开头写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到了唐代宗当政之后,便不再出现,而是被替换成了“南昌故郡”,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字李豫,这就是地方的避讳,故而滕王阁内的石碑、苏轼的手书都写作“南昌故郡”。而南昌,为汉豫章郡治,滕王阁就在南昌市。

《唐律疏议》规定,但凡直呼皇帝之名的,可是犯了“大不敬”大罪,是当时最严重的“十恶”罪之一。

《唐律疏议》明文规定:“官文书误,不请官司而改定者,笞四十。知误不奏请而行者,亦如之。……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笞,是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所谓“嫌名”,就是像“禹”与“雨”,“丘”与“区”。所谓“二名”,是指说“徵”便不再说“在”,说“在”便不说“徵”这类的。即名字是两个字,只需避讳其中一个字就可以了。

避讳的方法有很多种:用形近字避讳,改用同音字,或者干脆另造字来避讳。也可直接把要避讳的字删除,空着不写,这是唐人创造的新避讳方法,唐初名将李世绩就因此被改名为“李绩”。还可以把要避讳的字缺笔少画地写,一直沿用至清朝。当然最好是在一开始取名时,就直接避开所有名讳。

在大唐,无人敢说“虎”字,倒不是唐人怕大老虎,而因李世民的曾祖父叫李虎。于是唐人把虎叫做大虫,一直流传至今。和李世民一起打下天下的虎牙将军,只能叫“武牙将军”。而姚思廉写《陈书》中提到韩擒虎,只能把“虎”去掉,以避开忌讳。

姚思廉

4

李世民并没有单避讳一个“世”字或“民”字。

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第九天,刚刚夺权,还没当皇帝,就发布诏令:“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所谓“二名不偏讳”,意思就是如果是两个字的名字,不用全部避讳。所以李世民就说了:按照圣人制订的仪礼,应该是“二名不偏讳”的。可是近代以来没人遵守这条规矩了,两字的名字两个字全都避讳,弄得乱七八糟。所以我现在下命令,无论是官号、人名,还是官府或民间的文件图书里,只要“世民”两个字没连在一起,就不用避讳

按照李世民的这道命令,是不需要避讳“世”、“民”两字的,需要避讳的仅仅是“世民”这个词罢了。

但是,一则习俗的力量很强大,由于南北朝以来二名偏讳已经形成了习惯,很难改变。二来李世民死后,他儿子要表达孝心,要秀给世人看。所以李治登基后,凡是有“世”字或有“民”字的地方,就都进行了避讳。改民部为户部,正是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年间的事情。

至于观世音改观音,这个和李世民无关,所谓避李世民的讳才改名,不过是以讹传讹。

5

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避讳“世”字或“民”字。

一、玄武门事变后,世民夺权,还没当皇帝,便诏令:“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按照李世民的这道命令,是不需要避讳“世”、“民”两字的,需要避讳的仅仅是“世民”这个词罢了,只要“世民”两个字没连在一起,就不用避讳。

二、李世民死后,他儿子要表达孝心,要彰显他的孝心给世看。所以李治登基后,凡是有“世”字或有“民”字的地方,就都进行了避讳。改民部为户部,正是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年间的事情。

6

提到李世民避讳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要讲唐朝开国大将徐世绩名字的叫法了。

徐世绩因为战功,李世民赐他姓李,且李世民在位时规定:世和民二字不连用即可。所以徐世绩应该叫李世绩。

李世民死后,李治为了纪念父亲,规定世和民都得避讳,李世民又改叫李绩。

李绩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又被武则天下令剥夺赐姓,李绩符合规定的名字又变成徐绩了。

7

有忌讳,\"户部\"就是由\"民部\"改为\"户部\"。户部是六部之中的一个重要官职,户部是掌管国家财赋、户口的官职,它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很高。相比较于其它六部,户部的存在时间更长。清末新政的时候,户部也没有被取消,相反,它还被作为是新政改革的重要部分。户部掌管钱粮,是朝廷的钱袋子,皇帝一般对其也很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