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对群臣说想迁都,是真想迁,还是另有它意?

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对群臣说想迁都,是真想迁,还是另有它意?

2020-07-19 16:09阅读(78)

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对群臣说想迁都,是真想迁,还是另有它意?: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兵襄樊。这个时候,关羽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而他的对手曹仁有七八千兵力

1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兵襄樊。这个时候,关羽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而他的对手曹仁有七八千兵力防御襄樊。再加上曹操派来的于禁的七军援兵,曹军的兵力达到了四万多人,比关羽的数量占优。

关羽在襄樊与曹军多次交战,未能取胜。曹仁命令于禁率领七军在城北十里的地方扎营,好和樊城成掎角之势。于禁将营寨扎在了低洼之处,这让关羽敏锐的抓住了战机。

关羽的兵力数量虽少,但是,他的军队组成要比曹军占优势。这是因为关羽的军队中,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而曹军的水军在赤壁之战中覆灭后,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因此,关羽发挥自己的优势。他利用当时襄樊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情况,水淹了于禁的七军,收降于禁,擒杀了庞德。

在这个时候,关羽一面率领军队攻打樊城,一面趁势扩张。关羽派部下深入郏下,煽动陆浑的百姓反抗曹军统治。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芳都投降了关羽。在史书上说,当时关羽是“威震华夏”。

这个时候,曹操只得赶快亲自赶往洛阳,率领主力增援前线。曹操在洛阳,感到因为关羽的胜利,形势不利,所以想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在这里,我们有个疑问,那就是曹操只是损失了七军人马,为什么就要迁都呢?因为我们看后来的历史记载,夏侯惇在摩陂统一管辖曹操的军队就有二十六个军之多。如果不是兵力短缺的问题,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军事形势不利。关羽虽然只是消灭了曹操七军的兵力,但这是曹操当时唯一可以抽调出来的机动兵力。其他兵力还滞留在关中,欲归未归。淮南的兵力也无法调动,这使得襄樊一带十分空虚。

在当时,只要关羽拿下襄樊,马上就可以改善他的战略形势。他可以多了汉水和汉中联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在洛阳当面,只要徐晃的一万曹军阻挡。可是,徐晃的军队大多是新兵,根本不是关羽的对手。这样,关羽拿下襄樊后,兵锋可以直指洛阳。

而且,虽然曹仁听从满宠的建议,死守樊城。可是大水围困,外无援军,根本就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再加上曹军新败,士气低落,战争的前景一片暗淡。这就是徐晃后来打退关羽后,曹操夸奖徐晃“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确实当时曹操的形势是十分危急的。

第二个原因是统治区不稳。在当时,曹操因为行将就木,加快了篡位的步伐。这也引起了忠于汉室的人们的反抗。在多个地方,包括曹操的魏都邺城都发生了叛乱。这使得曹操心惊肉跳,到处镇压。

尤其是宛洛一带,这个地区是原来汉朝的统治中心地带,对汉朝的忠心程度更高。在关羽出兵之前,宛城的百姓就曾经起兵反曹,被曹军屠城。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这个地区的起义更是风起云涌,不可遏制。其中陆浑的百姓孙狼就杀了县里的主簿,响应关羽。关羽授予他官印,给他兵马,让他继续进取许洛。

这个时候,从许都以南,很多地方都和关羽遥相呼应。满宠说的,如果樊城失守,洪河以南就不是曹操的统治区了。这话一点都不是危言耸听。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对汉献帝的疑惧。曹操是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的,对汉献帝的掌控十分严密。他生怕汉献帝落入他人之手,对自己不利。所以,曹操杀掉了许多忠心于汉献帝的官员,连汉献帝的皇后都不能幸免。

即便如此,汉献帝依然让曹操时刻牵挂在心。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如果汉献帝落入刘备集团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汉献帝留在统治不稳,关羽兵锋所及的地方,实在不能让曹操放心。所以,曹才想出迁都这个主意,想把汉献帝和大臣们迁往自己的稳固的统治区。这样就切实的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省得出现意外情况。

最后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对自己的臣子进行考验。在这个危急的情况下,正是考验自己的臣子是否忠心的时刻。曹操生性多疑,但是看人很准。他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对自己的部下进行一番甄别,来考量他们的忠心和他们的才干。

在这次考量中,司马懿和蒋济脱颖而出。他们为曹操判断了形势,阻止了曹操迁都的主张。他们指出可以利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让孙权袭击关羽,解襄樊之围。曹操欣然听取了他们的建议。

在这里,得益最多的是司马懿。他利用这一次的机会,获得了曹操的信任。虽然曹操对司马懿的狼顾之相还是有所担忧,不过因为这次司马懿的表现,暂时放过了他。

结语: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在当时的曹操出于军事形势的判断,地方统治的不稳,对朝廷掌控的防备,还有对部下进行考量的需要,提出了迁都的主张。但是,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劝说下,孙权主动的要求下,曹操打消了这个主意,转而和孙权联手夹攻关羽。

而关羽对形势判断失误,兵力不足,补给匮乏。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不忍心放弃即将到手的战果。结果荆州被东吴趁虚袭取,自己也最后落得个兵败被杀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2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曹操是真怕了,所以才会考虑迁都。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取得汉中之战胜利以后,又命关羽北伐襄樊,孟达、刘封进攻上庸。结果这两战蜀军都取得了胜利,孟达、刘封夺取了上庸,关羽击败了驻守襄樊的曹仁。曹仁紧急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徐晃两路大军前来救援。其中于禁率七军前往樊城迎战关羽,而徐晃则率军进驻宛城。

然而于禁所统帅的七军在樊城被关羽借汉水暴涨之机全歼,曹军损失惨重,光俘虏就被抓了三万。关羽获胜以后一时威震华夏,曹操就是在这个时候决定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

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曹操这个时候考虑迁都,是有两方面考虑的。

一是蜀军连战连胜,曹军损失惨重。

自建安二十二年汉中之战爆发开始,刘备和曹操就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曹操屡战屡败,损失不小。仅将领方面,汉中之战曹操的心腹大将夏侯渊战死,樊城之战五子良将之首于禁被擒,猛将庞德被俘杀死。

至于损失的士兵就更多了,汉中之战曹军损失数字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但是徐晃所部大多为新兵,可见损失不小。而襄樊之战曹仁和于禁两部曹军损失加起来就也有四五万之众。

正史上并不像演义中那么动辄可以出动几十万大军,四五万人马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一支军事力量。

像官渡之战袁绍处于鼎盛时期,也不过出动十万大军而已。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加在一起也不过五万之众。曹丕打的最丢人的石亭之战,魏军战死、被俘不过万余人,魏国已经元气大伤。

由此可见关羽歼灭四五万大军对曹操是多大的打击,加上汉中的损失,曹操的兵力一时也有些捉襟见肘。

二是关羽胜利带来的连锁反应,让曹操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最坏的结果。

襄樊到许昌距离不远,而且一路上也只有宛城可能可以阻挡关羽。而宛城的守军徐晃所部大多为新兵,战斗力不强,这样一来许昌就随时可能面临关羽的进攻。

此外关羽大胜以后一时间许昌附近的反曹力量纷纷起事。许昌周围的梁、郏、陆浑等地都有义军出现。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

所以此时对于曹操来说如果再次战败,那么许昌随时可能落入敌手。而最麻烦的是献帝就在许昌。

东汉末年献帝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权力,基本就是一个傀儡。但是汉室存在数百年,用户汉室的人还是不少。献帝在政治上还是有着很大的意义。如果关羽一旦得到献帝,那么对于曹操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曹操来说,必须考虑这种最坏的可能出现,因此尽早把献帝移走无疑也是一个稳重的方案。

3

我是天晴想睡觉,我来回答;

曹操此人比较奸诈,说白了就是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态度,凡事向相反方向试探。

他如此做只是为了试探群臣,如果群臣恐慌,他恐怕要从内部开刀了。

因为恐慌则难以战斗,群臣都可投降仍然为臣,他却投降不得。

这一幕像极了铜雀台前问“谁人昨夜五凤楼救火”

4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关羽在樊城之战中,水淹七军击败曹操的援军,威震华夏,许昌震动。此时曹操确实是有迁都的想法,只是在蒋济和司马懿的劝说下,才放弃迁都的想法。

公元219年,关羽为了减少刘备汉中方向的压力,同时看到曹操在襄樊方向防守力量不足,有机可乘,随即发动了对曹操的北伐,也就是樊城之战。

战役一开始关羽就指挥军队围住樊城进行猛攻,打得守将曹仁一度想弃城而逃,后来是听了满宠的劝说才放弃这个想法,选择与樊城共存亡,但是樊城形势依然危险,随时有被关羽攻破城池的危险。

在这个危急时刻,曹操果断派出于禁、庞德率领七军三万余人支援樊城。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水淹七军,俘虏了于禁,斩杀了庞德。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颇为忧虑。此时许昌南边出现一些盗匪作乱响应关羽,一时之间许昌也是人心惶惶。

曹操觉得汉献帝在许昌,一旦许昌有失,汉献帝被关羽得到,那刘备的权势就更加强大了,所以为了暂避关羽的锋芒,曹操就有了迁都的想法,并正式和群臣商议这件事情。这说明曹操内心是真想迁都的。

只不过蒋济和司马懿看出刘备、孙权面和心不和的状态,加上关羽不太擅长维护同盟关系,还一再侮辱孙权,就劝曹操给孙权一些好处,让孙权从背后偷袭荆州,如此则樊城之围自解,还能坐看关羽和孙权的争斗,曹操接受了这个建议。最终结果大家也知道,关羽失去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擒杀。

由此可知,关羽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许昌震动,许昌附近的盗匪、豪强纷纷依附关羽,对许昌形成威胁。曹操担心许昌有失,汉献帝被关羽得到,所以产生迁都的想法,这是形势所迫出现的正常考量。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5

我是历史吃瓜客,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曹操意欲迁都这事儿,不是小说为了烘托关二爷威震华夏的杜撰,而是历史真是情况。《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然后,蒋济和司马懿认为:于禁失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自然灾害,这时候该让孙权登场了。

那么,曹操为什么考虑迁都呢,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隆中对成为了现实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对于统一天下的具体实施方针做了规划: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领一军出汉中取长安。

如果关羽继续胜利,那么诸葛亮的预期就成为了现实。而此时的曹操刚刚因为汉中失利,退守到长安,无力应付两面夹击。更可怕的是,在汉中和荆州两个方向上,刘备都是胜利之师。

另外,襄阳到许昌的距离也就六百多里地,并且是一马平川,三两天就可以兵临城下。如果汉献帝落入刘备之手,无异于如虎添翼,曹操将更加被动。

  • 东吴的不确定性

从当时的三国关系来看,曹魏和东吴正在靠近,要南北夹击关羽。其实孙权是在观望,如果关羽能够打败徐晃、曹仁,拿下襄阳,那么东吴是攻荆州还是合肥将变得极为不确定。

我更倾向于认为孙权会取东路,原因有二:一是曹操远在长安或者洛阳无暇东顾;关羽更不会舍弃许昌,选择顺江东下。这样的话,可以说给了孙权一个夺取中原天载难逢的机会,相比之下荆州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也正是曹操停驻摩坡,以便东西观望的原因。好在徐晃给力、曹仁坚韧,打退了关羽。

  • 为身后事做安排

关羽水淹七军是建安二十四年八月,第二年正月曹操就去世了。曹操对自身的状况肯定是了解的,当时肯定是在考虑后事安排。

当年之所以迁都许昌,是因为洛阳过于残破,可以说是权宜之计。现在洛阳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又成为了京都的首选。

这一点曹家父子和群臣肯定是沟通过的,所以曹操从摩坡返回了洛阳,而不是邺城。后来,曹丕称帝当年就从许昌迁都洛阳。

当然,邺城是曹魏集团的大本营,假如连洛阳也守不住,那么只能继续北迁了。

结语:但从小说看,曹操意欲迁都只是为了避关羽之锋,以烘托二爷的高大。但是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肯定是要通盘考虑的。他一是高看了关羽,更是在考虑如何应付两面甚至三面夹击,同时自身大限将至,为曹丕再做些事情。

6

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对群臣说想迁都,是真想迁,还是另有它意?其实原因特别简单!水淹七军可以说是非常胜利的一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胜利,打的曹操直接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就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个事情,那就是关羽的著名战役襄樊之战,刚开始和关羽对阵的是曹仁,不过曹仁不敌,后来援军于禁,不过当时大雨连下好几天,于是关羽就使出妙计,水淹七军,于是于禁投降,庞德还被杀,可以说是将关羽的名号直接威震于华夏,也正是因为这一仗,打的曹操想迁都,这是为何呢?大家看过历史的应该都知道,曹操特别特别聪明,是一代奸雄,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可为何这一次要迁都呢?

而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何因为一次败仗而准备迁都呢,其实不仅仅是这个败仗。当时由于禁所统帅的精锐七军全军都没了,而追随曹操30多年的大将于禁也是投靠了关羽,正是因为这样,导致曹操特别害怕,他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又失望又吃惊,汉中刚刚就吃了败仗,然后荆州这里又开始损兵折将。

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也不闲着,继续围困襄樊,当时襄樊驻守的是曹仁,而关羽也特别聪明,就联络地方强盗,让他们在曹魏境界内进行烧杀抢掠,作为自己的声援,而各地强盗因此也成为关羽的之党,此后关羽再一次名气大振。

而派去的援军徐晃,曹操也是半信半疑,因为曹操认为就算徐晃和曹仁加起来,也抵不过一个关羽,而且徐晃当时带的兵也大多是新手,连于禁也败了,曹操就认为徐晃也很难应对,所以这就是曹操所担忧的地方,他认为就算徐晃拼尽全力也很难取胜。

而许昌曾经发生过不少叛乱,曹操当时已经是魏王了,汉朝廷也已经是一盘散沙,汉官也基本上是所剩无几,而对于曹操来说,迁都就是换个地方而已,把汉献帝带刀另一个地方,换个地方,反而自己的江山更安全一些。

最后在司马懿和诸多谋臣的劝说下,使用了和东吴联合的方式,一起击败关羽,于是关羽最终兵败麦城,被东吴给夹击了,在徐晃和吕蒙的夹击下,一代猛将就此陨落!






7

很荣幸来回答您的问题。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大哥刘备夺取汉中后,发起了襄樊战役,连战连捷,一度打得曹操想迁都以避其锋芒。曹操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估计有两个原因:

一是关羽的胜利对曹操的统治势力造成很大损失 ,直接威胁到曹操根据地首都许都的安全。如果关羽拿下襄樊,再攻占南阳,那么将直面许都,这里一马平川,再想挡住关羽就难了。

而当时的曹操是在两线作战,和东吴的孙权在合肥交战,所以也腾不出太多兵力来阻击关羽。交给于禁用于支援襄樊的七军,已是曹操的老本了,可是天公不作美,一顿大雨,让关公全歼灭了 ,成全了关公威震华夏的英名。搞得曹魏境内也有反叛势力起来响应关公,这下问题严重了,许都将很快直接面对关羽带来的威胁,这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很不利,所以他确实一度想把首都往河北迁,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二是想通过迁都这个想法,来激励手下和关公死拼。果不其然,首先司马懿就坚决反对迁都,他积极主张联合孙权打击关羽,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因为孙权也对关羽拿下襄樊非常忌惮,真如此的话,他的荆州也彻底要不回了。

作为曹魏上将的徐晃也被“主公被关羽逼得搬家”的想法刺激坏了,决定带领临时凑合起来的新兵去和关羽死拼。最终在联合东吴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击败了关羽。




8

有军事原因,也有政治原因,不迁都真不行

军事原因: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这说明什么,关羽灭掉的不是单单一个于禁加庞德,而是曹操的三万中军、若干将领,外加原张鲁手下的部分汉中兵团。于禁七军全军覆没,而关羽部队几乎无损,战损比吓人。军队和将领是要花时间和金钱去培养的,尤其于禁率领的中军的培养成本是最高的,这是跟随曹操百战练就的精锐。并且襄樊之战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汉中战役联动。主帅夏侯渊战死,曹操本人亲上前线都几至大败,可知汉中战役有多惨烈。

“(司马懿)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地主家在富裕,也禁不起这么耗啊!三国演义它是小说,曹操哪有那么多军队,曹操时期魏军总兵力大约二十几万,人也不是韭菜,割了很快就能长起来了。徐晃带着前去补窟窿的都是新兵了,曹操手里真正能战的老家底已经是快没了。为了对付关羽,连远在合肥的夏侯惇、张辽诸军都给调了过来,不惜东除合肥之守,在淮南防线大唱空城计。如果此时孙权出兵协助关羽,樊城真的能保得住?

关羽北伐前一年,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在许都发动兵变,未能成功,但曹操的心腹王必伤重而死,汉室的反扑达到顶点。宛城侯音反叛,刚靠曹仁血腥屠城镇压下去。水淹七军后,“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皆降。“

襄阳离许昌才多远,六百里,襄阳丢了到许都都是平原。骑兵不着急慢点跑三天都能到许昌城下,周边的人还斜着眼瞧你,天天晚上不睡觉,点着灯也不知道研究啥?这时要是又跳出几个“汉室忠臣”和关羽搞个里应外合,你说曹操怕不怕?

政治原因:

关羽水淹七军时,曹操所统治的北方有两个都城,一个是汉都许昌,献帝待的,另一个魏都邺城,曹操应该待的,不过此时曹操还在长安。曹操想迁的都城是许昌,迁都实际上就是把献帝带到邺城。在平定袁氏之后,在曹操父子的建设下,曹魏的根基很早就改成河北了,迁献帝也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许昌附近叛乱连连,如果战事不能马上结束,保不齐献帝会多出许多小心思。迁都既可以防范关羽,也可以防范献帝。关羽北伐期间,还爆发了魏讽案,魏讽与其党羽竟欲袭取邺城。加上之前许昌的吉本叛乱,曹魏内部两大核心城市都出现了乱象。将汉帝迁离许都,不仅是避关羽锋芒,更能靠近魏国腹心邺城,便于曹操两头控制,稳定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