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有哪些“坏习惯”的宝宝可能更聪明,爸妈需要正确对待?

有哪些“坏习惯”的宝宝可能更聪明,爸妈需要正确对待?

2020-07-19 14:41阅读(88)

有哪些“坏习惯”的宝宝可能更聪明,爸妈需要正确对待?:除了吃喝拉撒睡,宝宝「不听话」也是爸妈头疼的问题:宝宝居然开始撒谎了,怎么办啊?宝宝简直就是破坏

1

除了吃喝拉撒睡,宝宝「不听话」也是爸妈头疼的问题:

宝宝居然开始撒谎了,怎么办啊?

宝宝简直就是破坏王,家里被画得乱七八糟的,还有救没?

每次看到这样的问题,小编首先会恭喜「问题宝宝」的家长。因为,这些「不听话」的表现,常常预示着宝宝进入的新的发育阶段,是「聪明」的表现哦。

变得「不听话」

1. 不睡午觉

本来乖乖午睡的宝宝,变得不爱睡午觉了?

先别着急,如果宝宝不午睡,下午也不困,精神、情绪不错,吃饭也好,那么,爸妈就该高兴啦: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大脑慢慢发育成熟,白天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睡眠时间来维持清醒了。

如果宝宝在床上酝酿了还是睡不着,这时,就不要逼迫宝宝午睡了,可以安排比较安静的活动,比如,拼图、看书、玩积木等等。

2. 开始说谎

有研究表明,大脑发育程度越高的孩子,越容易说谎。而且,说谎的孩子可能有更高的情商:

说谎和较强的逻辑、语言、执行能力高度正相关,即使不考虑年龄因素,也是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容易说谎;

而孩子已经开始有意识揣摩他人的心思,能够理解他人情绪,才会开始说谎。

如果孩子说谎,爸妈首先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小孩」的标签,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实情,并在事后教育孩子说谎话的坏处,慢慢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变得「不礼貌」

1. 不谦让

2 岁左右的宝宝,变得不爱和其他宝宝分享,在不少家长眼中看来,这些「不谦让」显得很「没礼貌」。

其实,这是宝宝自然的心理发育过程,是自我意识的表现。而宝宝的自我意识,会让他们在今后做事的时候有更强的目的性,也更能保护自己。

宝爸宝妈不需要强迫孩子分享,而是可以在家和宝宝一起演练「交换玩具」, 引导孩子掌握和其他宝宝沟通和交涉的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宝宝的沟通能力,也能让宝宝和其他宝宝建立良好的关系。

2. 不爱打招呼

本来「人来疯」的宝宝,到了 3 岁左右,突然变得不爱打招呼了。

爸妈不用太担心,这是宝宝开始有了「羞耻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这时,爸妈不要强迫孩子和其他人打招呼,而是可以通过游戏引导,比如,和宝宝玩「打招呼赢小红花」游戏,慢慢培养宝宝和他人沟通的兴趣。

一般说来,到了 6 岁左右,孩子会慢慢地回到以前的开朗性格,乐意和其他人沟通了。

3. 顶嘴

不少宝宝到了 3 岁,开始有意识地和爸妈「唱反调」,经常喜欢顶嘴。

这也是宝宝自我概念形成的表现,宝宝慢慢体会到,自己和爸妈不同:我有我的愿望,我的想法,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宝爸宝妈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积极倾听,看看宝宝为什么要「对着干」,帮助宝宝解决「唱反调」背后的问题。

如果宝宝是没有理由、故意要「唱反调」,爸妈就应该和宝宝解释清楚,不按照爸妈建议做的后果,引导孩子遵守家庭规则。

家里的「破坏王」

1. 咬东西

宝宝天生就爱咬东西,从手指啃到脚趾,所有够得到的东西,他们都不会放过。

宝宝咬东西,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感觉刺激,促进大脑发育。另一方面,这也是宝宝缓解焦虑的方法。

所以,爸妈不需要对宝宝咬东西的行为太担心,提供给宝宝一个干净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安心地咬上一段时间吧。

一般来说,等宝宝长大了,自己会慢慢地放弃这样的行为,如果没有对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不需要做其他的干预。

2. 乱涂乱画

3 岁左右,很多孩子会将家里的墙面和地板当成画板,在空白的地方胡乱创作只有自己能看到的「作品」。

这些让爸妈恼火的创作行为,可以有效激发孩子右脑的潜力,提高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对审美的感知能力。

所以,小编建议爸妈不要阻止孩子的这个行为,我们可以在家里开辟一块创作区,比如,在一面墙上贴上可更换的墙纸,帮助孩子充分发挥创作潜能。

    2

    有些大人认为的坏习惯,恰恰预示着宝宝的智力正在完善,他们的大脑正在思考,正在变聪明。

    1、10个月内吃手

    要知道宝宝的各种感觉器官中最先发育的是嘴唇和舌头,所以宝宝会用嘴巴感知自己身边事物的形状。

    对一岁以内的宝宝来说,适当的吃手行为不仅可以促进宝宝智力发展、感觉统合。吃手的同时,宝宝的吮吸能力得到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大脑都开始迅速发展。除此之外,还能带给孩子心理上的慰藉,吃手是宝宝自身用来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

    2、宝宝开始“认生”

    爸爸妈妈总担心认生的宝宝以后会不会性格内向,拜托拜托,这是宝宝智力发育的表现, 和内向没有半毛钱关系。

    认生是从6个月左右开始的,这个时候说明宝宝已经能区别爸妈等亲近的人与外人的面孔了,这是婴儿智力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常过2-3个月就会逐渐消失。

    如果宝宝认生情况严重,爸爸妈妈要给予一定引导,但是不要一开始就强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

    到了陌生环境,拥抱和亲吻会给宝宝十足的安全感。 不要强迫宝宝见陌生人,甚至强迫他去讨好别人。 宝宝认生哭闹时,不可责怪、甚至打他,要耐心安慰。

    3、撕书、扔东西,大搞恶作剧

    有妈妈抱怨说“ 我家孩子什么都喜欢玩,一不注意,用我的口红在墙上乱涂乱画,还撕书、肥皂泡弄的到处都是,说是下雪了。”好奇心正是宝宝大脑快速发育的原动力。

    千万不要骂他,如果你“制止”成功,你可能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

    怕他们撕书,就给他们不用的报纸,让他们尽情撕扯。要想把纸撕破,需要两只手的协调运动,这就要求大脑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神经。

    别小看撕纸哦,这等同于他们长大找到数学题的解法一样,在锻炼大脑哦。

    怕他们在墙壁上乱涂乱画,递给他很多纸,虽然只是乱七八糟的线。

    4、发现宝宝竟然开始会讲谎话了

    小孩子都会说谎的,心理专家认为到了小学低年级,宝宝们最喜欢说谎。宝宝如果能把一个谎话说的像真的一样,那么,恭喜家长朋友了!你家宝贝聪明绝顶啊!

    出现撒谎的行为,我们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改正,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创造力。

    我认为真正有问题的谎言是孩子仅能使用谎言来处理自己和旁人、和现实的关系。此时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疗的帮助,但儿童必须达到上学的年纪。

    如果不到这个年龄,孩子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和温暖的贴近。


    3

    过了“吃了睡,睡了吃”的婴儿期,宝宝开始展示出自我本色,会表现出许多奇奇怪怪的“坏习惯”,这会让爸爸妈妈们担心,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啊~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观察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原因,就会发现有些我们眼中的“坏习惯”,根本没那么可怕!还恰恰可能是因为孩子智力发展而自然出现的情况,证明我们的宝宝在变聪明哦。

    乱涂乱画—宝宝开始表现自我

    几乎每个孩子在1岁半和4岁左右时,都喜欢涂鸦。这是因为宝宝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会通过画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涂鸦在某些程度上很能够提升宝宝协调能力,而发挥他们的创意。

    支招:给宝宝开辟一块属于他的“涂鸦地盘”,在这块空间,随意他乱涂乱画。

    调皮捣蛋—宝宝很有求知欲

    宝宝会走路说话后,行为能力逐渐旺盛,常常会有扔东西、撕纸或书、乱丢玩具等行为。其实这些恶作剧的背后预示着宝宝的好奇心正在滋养发芽,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他们,通常会用这些“捣蛋”行为来找到答案。

    支招:可以通过正确引导的方式,让宝宝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和宝宝一起,将恶作剧变作促进大脑发育的游戏。

    说谎话—证明宝宝很有想象力

    孩子慢慢会说话后,偶尔会说一些夸张的谎话。其实,撒谎是孩子成长必定会经历的过程。低龄段的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不成熟,会出现一种无意识的说谎,撒谎的原因更多是把现实和想象混淆。能够把假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活灵活现,那么他们的想象力其实很丰富。

    支招:针对无意识撒谎,不必太紧张,也没有必要纠正它。爸妈的指责容易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乱拆玩具—宝宝很有创造力

    我家孩子买回来的玩具经常被他的魔爪两三下就拆掉了。在我们大人眼里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后来看了相关的文章后才知道,爱拆装玩具的宝宝不是有性格暴力的倾向,而是因为好奇心强,想把玩具拆出来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这些宝宝一般做事也比较有耐心,而且因为拼装玩具需要脑、手、眼配合,宝宝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也能大大地提高。

    支招:不需要阻止宝宝拆装玩具,如果担心被拆后的玩具会弄伤宝宝,可以有意识地买一些拼装玩具给宝宝玩,这些玩具的色彩丰富,很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引起宝宝的好奇心。而且,玩具可以反复拆装又比较安全。

    4

    当宝宝有这些坏习惯的时候,证明宝宝正在变聪明。这可不是乱说,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婴儿的行为背后是孩子认知和能力的发展,所以看似一些不好的习惯,恰恰是婴儿正在探索、学习更多的能力。

    宝宝有这些“坏习惯”证明宝宝正在变聪明

    婴儿开始扔东西

    婴儿在8-10个月左右,开始喜欢把玩具等一切手里可以拿到的东西扔到地上,比如饭碗、勺子、甚至一切手里能够够到的物品,很多妈妈很头疼,扔了捡,捡了扔,吓唬、打骂对于婴儿都没有用。

    孩子喜欢扔东西并不是说孩子调皮,而是因为当婴儿开始学习爬行之后,他对空间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

    每一次扔东西都是在探索空间感,孩子会发现扔下不同的物品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所以他会不断的进行尝试。

    婴儿扔东西时还会把这件事情和周围环境建立联系,一次来观察成人的表情,甚至用这样的行为来吸引注意力。这可不是婴儿变得越来越聪明。

    宝宝开始撕纸

    幼儿1岁左右开始对撕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要把纸放在幼儿手上,孩子都会习惯性的进行撕扯 。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婴儿的撕纸会从越来越大的纸块变得越来越小,这证明孩子的手指灵活度越来越好,同时证明婴儿的智商在不断提高。

    幼儿阶段,

    孩子的智商外在的表现就是幼儿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当孩子的手指越来越灵活的时候,证明宝宝变得越来越聪明,大脑发育的很好。

    一岁半左右开始说“不”

    在婴儿1.5-2岁左右,孩子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任何事情都喜欢以“不”开始,这并不是婴儿有意和大人做对,只是孩子正在学会以独立的人来做决定,为了突显自己的独立性,宝宝习惯于张口说不,也就是孩子的独立性体现在他的叛逆中。

    虽然孩子总是说不,并且开始变得很倔强,但是这是孩子开始拥有独立的人格,是孩子长大的标志。


    2岁开始喜欢翻箱倒柜

    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一刻不停的在家里进行“捣乱”。他们 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翻箱倒柜,把抽屉或者柜子里的东西全部扔出来,甚至自己钻到柜子里去,爬高上低,一刻不停,很多妈妈头疼不已。

    孩子之所以喜欢翻柜子,是因为在做空间探索,而2岁的幼儿总是喜欢一刻不停,爬高上低,这证明婴儿的大脑一直在动,在不断的建立神经突触。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岁前的婴儿属于感觉认知阶段,孩子的一切认知都来自于对于事物和环境的感觉。

    只要幼儿一直都在运动中,证明他的大脑一直都在思考,进行着突触连接,相反孩子只会安安静静的坐着,当婴儿没有感官刺激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也不会建立起更多的认知。



    变得开始“自私”

    当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的时候,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自私,而是孩子的主权意识开始萌芽。孩子开始区分“我的”和“你的”,他会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不愿意把自己的任何东西分享出去。

    很多家长误认为是孩子过于自私,甚至有些老人觉得三岁看大,孩子生性自私,要知道孩子得先学会“我的”才能学会“你的”,得先学会自私,才能学会分享。这是一个正常的阶段,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并不是孩子变得自私了,而是他在探索“我的”和“你的”界限。

    在家长看来,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被称为“坏习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需要引起的幼儿的这些行为,每一种“不良行为”背后,都是婴儿在获取更多的能力。所以我们说,要理解孩子,千万别错怪孩子。

    5

    “坏习惯”一:用手抓饭

    一岁左右的宝宝经常用手抓饭吃,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其实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吃饭和读书都是需要慢慢培养兴趣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触食物的颜色、形状和特质吧。

    专家说:

    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把宝宝的手洗干净,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

    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类圆而坚硬的食物不能让宝宝抓食,避免卡在喉咙里。

    “坏习惯”二:吃手指

    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喜欢吮吸手指,甚至凡是触手可及的物体总爱放到嘴巴里咬一咬。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孩子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的。强硬地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专家说:

    妈妈们要尽可能多地通过拥抱亲吻来安抚宝宝,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图画、玩具等物体上,让他们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他们的大脑。

    宝宝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导致牙齿咬合不良。

    如果宝宝见到什么就咬什么,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而不是简单地用假奶嘴代替。

    “坏习惯”三:到处乱爬

    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妈妈们一般不喜欢让宝宝在地上乱爬。但爬行是宝宝行走的第一步,而且爬行还能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能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对于陌生的环境,除了畏惧感,宝宝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自娱自乐。

    专家说:

    如果害怕地面脏会带来疾病的话,妈妈可以给宝宝套上小罩衫。

    只要宝宝爬完不把手放到嘴巴里,不抓吃食物,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坏习惯”四:乱扔东西

    你把玩具递给宝宝,他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你捡起来,他再扔。有时候宝宝抓到什么都扔,水杯、汤匙、饭碗……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专家说:

    妈妈对婴儿游戏的积极应答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宝宝的积极反应,使其产生自信与满足感。

    妈妈可以在家中的游戏角给宝宝准备质地不同、颜色各异的玩具让宝宝扔着玩,既满足了宝宝的发育需求,又避免宝宝破坏家里的卫生和物品。

    6

    家长都希望宝宝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发现有些不好的习惯苗头,都会马上制止。随着宝宝年龄越来越大,“坏习惯”也越来越多,爸爸妈妈开始担心,其实宝宝的这些行为只是因为他变聪明了,不用过分担心。

    “坏习惯一”:爱吃自己的小手手

    宝宝爱吸允自己的小手手,很多家长都觉得这种习惯很不卫生。担心有细菌跑到宝贝的身体里,引起宝贝生病。其实,妈妈们可以留意一下,宝贝如果肚子饿了,一般都会哭闹。但是,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通过吸允自己的小手手来自我调节,就不会哭闹。原因就在于此,对宝宝而言,吸允自己的小手手有利于安定宝宝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刺激他们的大脑发育。有利于孩子越来越聪明!而你却喜欢去破坏TA!话说回来,如果宝宝已经很大了,还有爱吃小手手的习惯,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

    “坏习惯二”:喜欢自言自语

    咿呀学语的宝宝最喜欢这样,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凑过来打断宝宝的自言自语。孰不知这也是宝宝智力发育的一种方式,他们正在思考,只不过还不懂得有时候要安静一点而已。发现宝宝自言自语说个不停,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吧。

    “坏习惯三”:发现宝宝竟然开始会讲谎话了

    小孩子都会说谎的,心理专家认为到了小学低年级,宝宝们最喜欢说谎。宝宝如果能把一个谎话说的像真的一样,那么,恭喜家长朋友了!你家宝贝聪明绝顶啊!

    出现撒谎的行为,我们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改正,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创造力。

    我认为真正有问题的谎言是孩子仅能使用谎言来处理自己和旁人、和现实的关系。此时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疗的帮助,但儿童必须达到上学的年纪。

    如果不到这个年龄,孩子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和温暖的贴近。

    所以,第一点:永远别发火;第二点:永远别太固着于“真相到底是什么”;第三点:永远别用太严厉的惩罚。


    7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有哪些“坏习惯”的宝宝可能更聪明,爸妈需要正确对待?


    在我认为,没有什么“坏习惯”可以让宝宝聪明,只有爸妈了解“坏习惯”背后的原因,正确的引导孩子更好的成长。

    我们知道有些行为之所以叫“坏习惯”,正是因为它对我们造成影响,不利孩子的成长。


    那么幼儿时期的“坏习惯”有哪些?该如何改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宝宝吐泡泡,太不卫生了


    新手家长一定会遇到这个问题。平时带着宝宝还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宝宝在嘴里吐泡泡,跟小鱼似的。


    如果比较紧张的家长可能会吓一跳,以为宝宝是得了什么病,马上就带着宝宝往医院去。


    有的家长就会觉得这太不卫生了,然后就一边擦掉唾沫,一边说不要这样。结果不一会儿,宝宝又开始吐泡泡了。


    吐泡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首先,我们要了解,吐泡泡一般都发生在2个月左右的宝宝身上。


    这个时候的宝宝口腔浅,不能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所以就会发生吐泡泡。


    其实这也是宝宝流口水的先兆。


    作为家长没有必要担心卫生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


    应该如何对待


    虽然说宝宝吐泡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那么家长也不能完全忽略。


    首先如果宝宝吐泡泡时精神好,吃奶吃得香,玩得也开心,还一边玩舌头,那家长大可不必管他,因为这个时候宝宝已经懂得自娱自乐,家长不要打扰他,在旁边静静看着就好。

    可是有一种情况是要注意的,那就是肺炎。百天内宝宝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和有感冒的大人接触后感染的。


    如果你发现宝宝吐泡泡,不吃、不哭时一定要注意,这可能是宝宝患肺炎的信号,需要及时的去医院。


    所以我们家长看到宝宝吐泡泡,要先观察精神状态如何,才能辨别是生病还是自己在玩。


    随口咬人,越说越要咬


    儿子大概1岁半的时候,平时跟我玩的时候都比较开心,没有什么大问题。有一天突然玩着玩着,就突然投入我的怀抱,以为孩子想跟我拥抱,谁知道刚抱上去,儿子立马一口就往我手臂上咬。痛的我推快儿子,谁知道他在那里咯咯咯的笑着。


    后来了解到是出于长牙期,也没有多少怪罪。可是最可怕的是,每次跟孩子玩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他接近我,然后随口给我咬上。导致后面儿子觉得我好想不喜欢跟他玩了,生了好几次气。

    咬人是长牙期的不舒服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被孩子咬过,特别是长牙期,跟孩子玩着玩着,就被孩子随口咬下去。


    虽然很多家长都知道这是长牙期,牙龈又痒又痛,需要通过咬人来舒缓。可是一旦家长被咬的神经衰弱了,就不免觉得孩子这个是一个坏习惯,长久下去一怕咬其他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二怕咬习惯后就算过了长牙期也爱咬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1,满足孩子口的味觉和触觉


    孩子咬人就是因为牙齿痒难受,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买一些磨牙饼干给孩子。不用担心孩子嚼不烂或者卡住,而且孩子的咀嚼能力是很强的,会经常嚼几下又吐出来,然后再嚼,这样一来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咬人的出现。


    2,不要骂孩子


    很多时候被孩子要多了,自然我们的脾气都会不好起来。自然就会骂或者打小孩,试图想让他们记住这是不对的行为,要忍住不咬人。


    可是有时候因为突然的爆发,让孩子留下阴影,对家长产生排斥感,另外有时候我们被咬后反应过激烈,孩子会认为你这是在跟他玩,下次他会咬的更开心,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越说越爱咬。

    所以我们尽量表现得很平常,就是忍着,孩子不能忍,我们大人是可以忍的。然后推开他,告诉他这种行为让妈妈不舒服,不喜欢,这是不对的。


    其实孩子这个时候没有很强的记忆能力,所以我们需要经常的提醒孩子这是不对的。


    另外千万不能不闻不问,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会慢慢养成咬人的习惯。


    小小年纪玩生殖器,羞羞


    有一次儿子在家里玩积木,可能玩着玩着觉得无趣,竟然玩起自己的生殖器,而且玩的不亦乐乎,这时候妈妈看到后,感到很不安,立马制止儿子这个行为,并告诉他这里不能玩。


    后来妈妈跟我说了这事,让我多注意下,担心孩子的品行会越变越差。

    其实这是正常的生理行为


    对于孩子还是处于1-3岁的家长,这个时期谈“性”还是一个不合适的年纪。或者说“性”这个话题,哪怕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家长无从下手。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食欲,整天想着只有吃,接着慢慢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手开始了探索世界的使命,首先小手会开始摸来摸去,碰一碰自己的嘴巴,鼻子、耳朵、肚子,当然也会碰到生殖器。


    而生殖器的快感比其他部位更加明显,所以孩子就会跟喜欢的玩弄生殖器。


    一般来说,1岁左右孩子就会开始这个习惯,3-6岁是孩子的高发期。


    我们作为家长会感到焦虑,会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孩子在外人面前这样做,更会觉得丢脸。

    可是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孩子并不是性早熟,他们很单纯,没有性的观念,没有性特征的出现,就是纯粹的好奇。在他们眼里,玩弄生殖器跟两只小手能拍出声音一样好奇。


    正如我上面说的,3-6岁是一个高发期,等孩子过了这个时间,绝大多数孩子就不会有这个行为,也有小部分的孩子仍有这个习惯,但不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我们该如何引导


    1,别吓孩子


    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玩弄生殖器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不玩,经常吓孩子说“再玩小鸡鸡就掉了”或者就是骂孩子说“下流,丢人”。其实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的玩弄生殖器,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会觉得为什么摸手摸脸就可以,凭什么这里就不行。


    2,注意私处的卫生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对私处和屁股周围洗干净,另外平时也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避免疾病的产生。


    有很多病理情况是因为孩子玩弄生殖器造成的,比如男孩的尿道炎,女孩的外阴炎。所以有时候家长要坚持生殖器是否红肿,皮肤破损的情况,如果有异样,就要及时带去医治。


    3,培养广泛的兴趣


    在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的时候,我们最后不要点破,而是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一起玩玩具,或者讲故事,一起玩游戏等。让孩子忘记玩弄生殖器的快感,感受一起玩的愉悦。


    只有充实的兴趣爱好,才会让孩子把精力投入到生活中来。

    4,大人不要随意逗玩孩子的生殖器

    很多时候男孩子更喜欢玩自己的生殖器,主要还是因为大人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看到大人喜欢弹小男孩的“小鸡鸡”,觉得这样很有趣。当我们觉得有趣开心的时候,小孩子也会觉得原来大家都喜欢他的“小鸡鸡”,于是就更喜欢去主动玩弄自己的“小鸡鸡”。


    另外有一些搞笑的作品也很喜欢调侃小孩子的“小鸡鸡”,比如蜡笔小新,喜剧之王的一个片段等等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不要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示范。


    说到最后

    在孩子的成长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其实大部分的坏习惯都是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情绪的表达。


    比如【乱涂鸦】、【说谎话】、【不爱分享】、【打人】、【叛逆】、【扔东西】等等。其实这些的背后都意味着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或许这些行为习惯让我们家长觉得不对,但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孩子做这些坏习惯背后的原因。然后慢慢的引导孩子改正。


    养育孩子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没有说“坏习惯”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只有正确引导孩子,关心孩子,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的“聪明”。

    以上是问题的相关回答,希望能给到你帮助。




    我是立志成为相妇教子,出厅堂入厨房的男人,左手锅铲右手笔,一半生活一半灵魂,只想给孩子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分享日常育儿想法,喜欢可以点赞关注我,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8



    谢谢!我家孩子从小小婴儿时期,成长至目前现在九岁的小男子汉,纵观孩子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待人、接物、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其实发现并没有超出常人之处,相反,有些方面我还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如果一定要说孩子的哪些“坏习惯”,令宝宝更聪明,我觉得也许有以下方面,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好玩”的坏习惯。我家孩子特别好玩,在幼儿园时期,每天都乐此不疲的“玩”,还会要求大人与他一起玩。对于他的小小要求,做为妈妈,我一般都给予满足,还会玩出新意。在孩子8岁的时候,我们玩到了新加坡,由于是自助亲子游,我们玩出了眼界,玩出了勇气与好奇心,对那次游玩得收获与心得,我们一直津津乐道;

    2、“好问”、“啰嗦”的”坏习惯”。我家孩子喜欢问个为什么,还喜欢讲他的所见所闻,我基本上不打断他,听他说完。因此,养成了他幽默、喜闻乐见、喜欢表达自己、与生人交往“自来熟”得性格!

    3、儿子小的时候,上小学前,喜欢买东西,很“浪费钱”,基本上是他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我记得光男孩子玩的摔“动画牌”,就装满了一个大旅行箱。现在孩子大了,当他知道了小时候我们给他买得玩具、用品时,他很感激地对我说:“妈妈你对我真好!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好好对待你!”,而且他现在反而花钱很省,可能是知道他自己小的时候,花了父母很多钱,有点过意不去的原因吧!

    4、喜欢摆弄“东西”,最喜欢研究商店里看到的礼品如音乐盒、超市里卖的厨房日用品、汽车用品、家庭园艺等劳动工具。渐渐的,还能给我讲出其中的原理,因此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这次全国机器人拼装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

    5、喜欢接大人的“话”。当大人讲话时,我家孩子能随时插进来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显得“没大没小的”,但我并不限制他,任由他自由发挥表达,因此他现在性格比较好,也从不主动欺负别人家孩子;

    6、儿子上幼儿园之前,还喜欢去超市买买买。遇到喜欢吃的、玩的东西,只要不过分,我都给他买。因此他见到的,玩过的,尝过的东西比较多,现在去超市反而不迷恋饮料小食品的东西。如果想吃什么零食,大人说吃那些东西不好;或者想买什么,大人说家里有,他也不怎么纠结;

    以上是我家宝宝曾经有过的“坏习惯”,当然还有一些坏习惯真的成为了学习、生活的坏习惯,需要费力纠正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幸福,快乐的成长!

    9

    这里我聊一个我们家最近的刚有的“坏习惯”:

    现在这社会,我和他爸爸都觉得没有必要禁止小孩接触电子产品,家里现在没有电视机,每天我们给孩子一定的时间看他的动画片、让他每次看之前设定看ipad的时间,每次15分钟,时间到了就要自己自觉关掉。平时我们没有去严格监督他,但最近发现他将设定时间延长到16-18分钟,就为了多看一两分钟,从大人的角度觉得他有点可笑,每次为了一两分钟,往往得到是一个星期不准接触ipad的惩罚。为了让他养成自律的习惯,并遵守自己所作的承诺,对于触犯原则的问题我们并不会姑息。所以这个“坏习惯”也会让我们学会与他斗智斗勇:) 。


    以上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10

    从呱呱落地婴儿到学步的幼儿,宝宝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可以任意涂画。从刚开始的“吃饱就醒,睡醒了就玩”,确实是很省心,相信很多父母都不可能期望也仅仅如此吧。

    确实随着宝宝渐渐长大,慢慢也有了自己的主能意识,可能做的某些事就给大人冠上“不听话”的名堂。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事事都按父母主观意识,长大以后是不是又被冠上没有创新主义呢。毕竟时代在改变,知识也在更新换代,大人也有老的时候,但也不能不服老,同时也不否认经验有些时候也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比如宝宝爱涂鸦的时候,当兴一时,画了新房子干净的墙,是不是也是坏习惯,因为大人反复强调过很多次要画就画在白纸上,怎么又给忘了。比起宝宝的兴趣爱好得到支持和尊重的父母能做到又有多少呢,而且又鼓励的又有多少呢。还有宝宝因为好奇心,新玩意还没有到手一小时,就已经被拆成一堆零件,而又不会怎么组装起来,对此“坏习惯”赞成的父母又有多少。

    以上等等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呀,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起画花的一面墙和拆坏的一堆玩具,正确去尊重和读懂宝宝的心里想法,是不是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