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2020-07-19 14:10阅读(85)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原本是一个平常有才书生,后来康熙三十六年她应试南京春闱,因为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此次考试也信心满:-

1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原本是一个平常有才书生,后来康熙三十六年她应试南京春闱,因为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此次考试也信心满满,没想到出榜时他位列幅榜之末,后来经他打探消息得知两位主考官都是搞钱之人,于是邬思道就纠集落榜举人闹科场,此案惊动朝野,被朝廷通缉,后来他就躲了。到了康熙四十六年,太后驾崩,大赦天下他才敢出来,可惜他的腿在逃亡路上被土匪打折了。没想到他的大名、才学深得康熙四皇子胤禛的钦慕,刚好在江南募款赈灾的四爷派人将他找到,请回府里为自己出谋划策、给儿子当老师。

在四爷的夺嫡之争道路上,邬思道给予四爷许多许多高明、切实可行的策略,辅佐四爷夺嫡得嫡位,顺利登基。可是,邬先生知道“与天子共富贵难”的道理,所以,在辅助四爷夺得大位后,邬先生就选择归隐了,当然此隐非真隐,而是半隐。那么邬先生的结果如何呢?原著和剧中都没明说,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剧情推理一番,具体见下:

第一,为什么邬先生一开始选择半隐。

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想活命,生命之本能。

邬先生,在四爷府这么多年,为四爷谋划一些不可见人之人,知道的秘密太多。对于登基为帝行正大光明之道的雍正皇帝来说,他是有一个可怕之人。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他对自己太了解了,他太聪明了。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祖宗江山不能留他。所以必须要将他处死。

可是,在雍正登基当晚回到四爷府处理邬思道时,雍正皇帝被他说动了。其一,是因为彼此相处十多年,感情深厚,刚刚还彼此交心畅谈,且邬思道确实给自己太多太多的指导和帮助;其二,是因为邬思道已经向自己保证不多嘴,且还愿意到自己的心腹手下给监视起来。所以,才放了邬先生一条生路。

当然,决定放邬先生活命,不是因为感情主导,而是因为邬先生的半隐策略让雍正勉强放心。雍正先是用给予邬先生什么名份,来试探邬先生,被聪明绝顶的邬先生用“三不可用”的说辞给化解了。然后,再邬先生说出他自己的态度。邬先生就是邬先生,果然高明。不搞“全身而退”的隐,而是冠冕堂皇的选择半隐。

选择半隐,当然不是像为了吃口饭。他跟四爷那么多年,退隐后像寻常老人家一样吃口好饭、喝口好酒,舒舒服服养老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他选择半隐,还是因为那句“臣和皇上君臣际遇十几年,一朝离别,皇上一定会想念臣,臣也一定会想念皇上。臣如果全隐了,万一皇上想念起臣来,却找不到臣,臣心何安?”就是为了主动接受雍正的监视,让雍正安心。当然,更是他最后全身而退的一个过渡。

另外,他还主动接受了十三爷送给他的妹子如月,这也是在向雍正表示自己心甘情愿接受监视。当然,如月妹子不一定是监视自己的眼睛。因为,十三爷是出来名的侠王,不至于这么干。可是,也不能排除如月是监视他的眼睛,毕竟他和四爷的关系虽好,却比不上十三爷与四爷的关系,特别是在皇权面前,在祖宗江山面前,侠王不侠王就不一定了。不过,邬先生照单全收,确实是释放了一个让雍正放心的信号,那就是:邬某愿意活在监视之下。

第二,邬先生的“半隐”道路。

邬先生选择半隐也是顶级聪明的。他首先选择了自己提携、教导过的雍正心腹李卫,这样一来,可以让雍正很是放心,自己也不至于受别人的白眼。他在李卫那里,读读书,晒晒太阳吹吹风,寿终正寝都没问题,最多只是一直过着被监视着而已。

不过邬思道是恃才而骄、心高气傲之人,岂能活在别人的监视之下,皇帝也不行!于是,邬思道开始暗寻山头,很快就找到了同样对雍正忠心耿耿,而且有逢君之好的田文镜。到了田文镜那里,同样可以好吃好喝,舒舒服服的生活,因为虽然田文镜不知道他的底细,可是有李卫介绍,而且雍正时不时的问一问他的消息,比啥都管用。可是,对于邬思道来说,田文镜将是他从半隐走向全隐的推手。因为田文镜有几个特点可利用,那就是脾气和想往上爬。后来,在雍正寻访之际,邬思道用言语激怒田文镜,使得田文镜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令,幸矣,邬先生终于可以隐退了。

当然,如月可能是雍正监视他的一双眼睛,不过,如月与那些朝廷老狐狸相比,一介女流之辈,泛不起什么花来。邬先生智斗帝王王爷都可应对自如,更何况如月。只要摆脱朝廷官员的监视,他基本上就自由了。

在邬先生“半隐”期间还是做了几件大事的,必须提一下。其一,就是指导田文镜搞倒诺敏大假案,瓦解了其背后的部分势力,给雍正新朝一把推力;其二,借为田文镜押送粮草之名,点破了年羹尧在西北围而不打的坏心思,化解了雍正朝因西北局势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其三,就是指导田文镜率先参年羹尧,撤年羹尧在河南的势力,为雍正朝干掉年羹尧这个威胁人物。邬思道半隐了,还为雍正朝着想。为的是报雍正的恩情,也是希望雍正在自己全隐之后念着彼此那么深厚的情感,能放他一马就放他一马,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是真想找到他对于皇帝来说也不见得太难。

第三,邬思道全隐。

《雍正王朝》剧中,邬思道在田文镜下逐客令后,匆匆离开后,再无音讯,或许真的全隐了。而原著中,邬思道留给了田文镜这么一段话:

吾将南行,从此永诀于官场矣。感念同事共立之谊,临别代折,题为“参劾年羹尧辜恩背主结党乱政事十二罪”。此奏闻之,即年羹尧势力澌灭崩溃日,谓予不信,且拭目以待。吾此举非为君巡抚任上情,乃报大觉寺仗义执言之义,君自细思。邬思道顿首再拜。

其用意,还是让雍正放心,保证自己全隐之后的绝不会对雍正造成任何影响。当然,也有对田文镜多年照顾的感激之情。

不过,我们可以就此推断一下邬思道去往何方?

邬思道在离开田文镜时,带了钱和如月走的。说明如月很可能不是雍正的眼线,即便是也已经被邬思道调教好了,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全隐。而邬思道本是无锡人,且留给田文镜的书信说他将南行,这里面有两种可能情况。

第一种,邬思道根本不是往南行,而是往西行或者冬行,北方排除,因为他一个中老年,到北方天寒地冻之地养老不是找罪受么?之所以他留信说南行,是用来蛊惑人心,好让他有足够时间逃。至于到底是往东还是往西呢,都有可能,不过不会是到西部极边之地。第二种,邬思道确实往南行,但是不是回老家,因为他在老家的名声还是挺响的,根本躲不住。他留信说自己往南行,是以防雍正熟知他的狡诈,故意往其他方向追。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不过在了解够深的情况下,实则实之,虚则虚之,有时更管用。毕竟若如第一种情况,邬先生一个南方人,跑到不适应的环境养老,瞎折腾不一定还是找罪受。所以若此种情况,邬先生不会在江南,很可能去了福建广东等远离京城之地。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不确定到底是哪种。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邬先生成功隐退了,逃出了朝廷的监视。

到底寿终正寝没不一定,毕竟一个残疾中老年,带着一笔巨款和一个妹子,被强盗打劫了撸死也是可能的。

结语

邬先生成功从漩涡之中走出,经半隐到成功全隐,具体结果不可知。若没遇到打劫这种情况,他必定可以舒舒服服的过下半辈子,寿终正寝。若是遇到打劫,或被强盗砍死,或被强盗掳去凭他智慧有做了谋士,等等都有许多种可能。不知各位怎么以为的呢?欢迎评论交流。

2

他深谙帝王之术,每每料事如神,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第一,追缴户部欠款,他支持胤禛去做,最终得到康熙的信任和夸赞。第二,查太子案,他料定胤禛去了必不容于康熙,胤禛听之,果然如此。第三、他教给胤禛“不争是争”,最终使得康熙把大位传给了胤禛,也是对的。第四、康熙巡幸塞北,令诸皇子打猎,弘历(乾隆皇帝)居然能背出,康熙以前的狩猎的成果,令龙颜大悦。这也是邬思道的功劳。第五、举荐新太子,邬思道力劝胤禛推举废太子,也使得康熙对胤禛印象更好。第六、“毙鹰事件”后,胤禛自觉继位无望,是邬思道给他分析时局,令胤禛相信自己才是康熙的继承人。在小说和电视剧里,没了邬思道,胤禛简直就没有继位的头脑了。这自然是“智多近乎妖”了。所以这个角色是作者二月河虚构的,但是书上又确有其人,只不过历史上的邬思道从来就不是雍正的谋士,而只是田文镜的师爷。(邬思道1687--1736,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士。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腿有残疾,正史中确有其记载。而田文镜时任河南巡抚,正是这时候邬思道当了田文镜的幕僚师爷)。那么历史上有没有邬思道的原型呢?历史上有邬思道这么个人,但雍正真正的谋士就是戴铎和雍正他自己。在康熙二废太子之后,胤禛自然也有了坚定地争夺皇位的野心,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取胜,是非常难的。他的家奴戴铎就成了他夺位时一个重要的谋士。戴铎在胤禛迷茫之际献上了“戴铎十启”。他给胤禛一连写了10封力劝其夺取皇位的建议信,并献上了自己的一整套策略和方法。史上于是就有了“戴铎十启”。戴铎写道:“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少报知遇于万一也。”戴铎虽然给雍正制订了夺嫡策略,但戴铎结局很悲惨,因为他还是不够聪明。戴铎在福建由知府升为道员。因生活不习惯,想告病回京,就此请示胤禛,胤禛回信说:“为何说这告病没志气的话,将来位至督抚,方可扬眉吐气,若在人宇下,岂能如意乎?”一句话,戴铎不是一个意志坚定,能吃苦的人。而此后更是离谱。他在福建写信说:向道士替主子占卜以表忠心,甚至斗胆僭越,扬言要在台湾替胤禛招兵买马,为夺嫡失势之后留有退路。而且他还向李光地举荐胤禛为嗣君。胤禛看完这样的信简直是怒火中烧。这样的内容如果流传出去,必然会有谋反嫌疑,招致杀身大祸,还谈什么继承皇位。胤禛直接骂戴铎:“必遭天谴”。在这样的情况下,换成谁都不会再喜欢戴铎了。而在胤禛继位后,雍正实在受不了戴铎的愚蠢,所以他把戴铎放到年羹尧处当官。然而戴铎为了和年羹尧套近乎,竟然把自己和雍正的密信给年羹尧看。然后年羹尧又原封不动的呈报给了雍正。雍正自然是被气得不轻,所以找个借口,指责他为贪官,钻营取巧,蛊惑众听,最后直接处死。戴铎的结局说明了他的大聪明和小聪明,最终害了自己。小说中,邬思道为了保命,想出了一个半隐的方法,既保了命,又感动了雍正。而戴铎利欲熏心,做事不懂得瞻前顾后,而又不考虑帝王心术,所以他的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参考文献:冯尔康《雍正传》、《清史稿》

3

“雍正时期的邬先生结果如何?”

这个事,是按照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或电视剧《雍正王朝》说,还是按照正史说呢?

小说和电视剧里,邬先生,也就是邬思道,足智多谋绝不亚于诸葛亮。他在雍正“九王夺嫡”取胜承继大位后,估计到雍正可能杀人灭口,于是悄然而去了。当然,他后来,不是再未现身,只是离开了“舞台中央”而已。

大约和对《三国演义》不能太认真一样,因为再精彩,毕竟也是演义。

在正史中,“邬先生”这个人也确实存在。

不过,他不是很早就在胤禛的亲王府内,而是雍正朝期间,栖身于重臣田文镜府中。

李绂,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能臣,清正廉洁,刚直不阿。

雍正三年,李绂由广西巡抚转任直隶总督。途中,路经河南,因看不惯河南总督田文镜的作为,与其结怨。

雍正四年,李绂开始参劾田文镜。他在奏折的第一款,就说到田文镜府中的“邬先生”——

“闻若上蔡知县张球,本属市井无赖,因将乌姓幕宾荐于巡抚衙门,藉此招摇恐吓同官,抚臣信为心腹……”。

李绂还参奏田文镜横行乡里、揉践士人、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等等。

田文镜得知后,也参劾李绂结党营私等一干罪名。

了解清史者可知,田文镜是雍正朝“总督三杰”之一,深受雍正信赖,多人参劾田文镜无一成功。

李绂也不例外,反而在当年,就被改任工部侍郎,明显是降级处分。

后来,李绂再遭诬告,被投入狱中,以致两次决囚,刀置脖颈而问曰:“此时知田文镜好否?”李绂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

雍正尽管袒护田文镜,但也不是对他完全放纵。“君心不可测”,田文镜自己,其实也万分惴惴。

他得知李绂参劾他之后,马上给雍正写了密奏,尽可能开脱李绂罗列的各项罪状。而密奏的第一款,也涉及“邬先生”。他辩解说——

“臣两任布政使,原无幕友,嗣蒙皇上天恩,简畀巡抚重任,政务殷繁,必得一人检查簿书,浙江人乌思道,系臣素所认识,闻伊觅食上蔡,臣随延至臣署,实非张球所荐。且臣所延之乌思道,不过令其查对文移,核算钱谷而已,至于机密大事以及进退人オ,俱系臣亲自裁決,不但不与之参酌,并不令其与闻。”

田文镜这是说,邬思道并非由张球所荐。

在密折中,田文镜还一再为张球开脱。他说——

张球“才具操守均有足取,前经臣委署光州,今又委署陈州,详革陋弊,政声俱优。访之本任与署任内民情,俱各爱戴。似此贤员,通省不过数人。臣为国家用人起见,所以屡次奏请,并不敢阿私所好,颠倒是非……今臣密访张球,实无藉此招摇……恐吓同官之事”。

这是讲,张球是个难得的人才

以上田文镜密折,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但显然田文镜说了假话。

后来,雍正派出钦差大臣,查出张球不少贪赃柱法事实。按说,田文镜这是欺君大罪,可是,他竟安然无恙。

雍正何以百般呵护田文镜,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此赘述。

但邬思道由张球推荐给田文镜,应无疑义。另外,邬思道大概没少给田文镜出坏主意,也应该是事实,不然李绂不会在参劾奏折第一款就提到他。

关于邬思道,还有一份资料值得关注,这就是光绪朝进士李岳瑞所写的《春冰室野乘》。

李岳瑞曾在光绪朝中做官,颇有学问,清亡后被邀参与《清史稿》编纂。他的笔记类《春冰室野乘》,被研究者引用很多。

在此书中,李岳瑞认为,田文镜能够当时巡抚,并深得雍正信任,与邬思道出谋划策大有关系。

书中说到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邬思道窜拽田文镜向雍正密奏弹劾隆科多。田文镜对隆科多既不了解也无公务往来,更别说还贵为皇舅。显然是邬思道揣摩透了雍正的心思,才促使田文镜冒此天下之大不韪。不想却正中雍正下怀,遂使田文镜一下子称为雍正另眼看待的心腹。

第二件,说邬思道后来脾气大涨,公开和田文镜闹别扭。田文镜不但对其无可奈何,还低三下气去求他。在田文镜再三央求之下,邬思道开出了条件——每天要给他五十两银子,否则就“恕不奉陪”。邬思道搬到外面单租房住,没天“早九晚五”上班,如果来到门口,看到他房间桌上没有包好的银子,便转身就走。看来,田文镜确有什么把柄捏在邬思道手中,而且,他也知道田文镜离不开他。

书中说,雍正很了解邬思道在田文镜府中的情况,一次还在田文静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死后,据说各地督抚皆高价聘请,但邬思道不为所动。有人在北京看到他,说,他应该是去为雍正做事了。

只是,这个猜测,未得到清皇室文献记载证实。

据《永宪录续编》记载,田文镜府中,确实有坏人,比如,田文静的女婿崔鏏即是,亦不多论。

《春冰室野乘》和《永宪录续编》,都可以在头条搜索中搜到。

关于“邬先生”,大致就是这么多。

很可能让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