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只听说过古时灭佛没听过灭道? ?

为什么只听说过古时灭佛没听过灭道? ?

2020-07-19 13:36阅读(63)

为什么只听说过古时灭佛没听过灭道? ?:古代既出现过灭佛,也出现过灭道关于灭佛,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也被后人称之为“三武一宗”灭佛事

1

古代既出现过灭佛,也出现过灭道

关于灭佛,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也被后人称之为“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武指的是:一、北魏拓跋焘统一了北方以后,曾下令砸坏佛塔、毁坏佛像、烧掉佛经、杀掉僧尼。第二,北周的武帝宇文邕统一北方后,居然实行佛道同灭。第三,唐武帝李炎崇尚道教,而灭掉佛教。唐朝的国教为道教。四,其中一宗灭佛指的就是五代第一名君柴荣灭佛事件。

毁坏的佛像

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例,也正能解答提问者的问题。特殊点就在于,统治者一反常态地对佛道进行同灭。这位特殊的统治者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他认为,百姓信佛,就要供养出家人,那样出家人就不会专心生产,而出家人本身没有财产,又不从事物质生产,那么就不会纳税,从而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旦很多人都入了佛教,那后果将会很严重。于是,宇文邕产生了废除佛教的想法。他先是召集了廷臣和佛教的名僧、道教的道士,来讨论儒道佛的优劣。宇文邕是想,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但这一建议刚一提出,就引发了佛道两教的大论战。

破败的道观

但在这次佛道论战中,道士一直处于下风,节节败退。这就让武帝挂不住面子了,因为他是想把道教放在佛教前面。没想到,这些道士如此的不争气。于是,武帝一气之下,干脆佛道两教同灭。

史书记载:“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帝宇文邕佛道齐灭的重大事件。

元朝时,因为全真教的教主丘处机曾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为天下大掌教。此时的道教可以说压得佛教喘不过气来。俗话说,有压迫就有反抗。因为政治因素,佛教始终被道教压着一头,但佛教并没有放弃反抗。一场佛道之间的大论战不可避免。到了元宪宗时期,佛道之争达到了白热化。佛道两教在统治者默许下,在全真教总坛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论战。这次论战的确不同凡响。佛教派出了十六位修行极高的高僧,道家也毫不逊色,派出16位修道极高的老道。没想到的是,一番激烈地论战下来,作为东道主的道家被辩驳的理屈词穷,节节退败。最终,道教大败。而失败就要承担失败的惩罚。

道士

史书曾记载:元宪宗八年,在全真教总坛举行僧道大辩论,全真教彻底失败。宪宗皇帝下诏令让其归还侵占的寺院200余处,又命令道士全部落发,并把那本瞎编的《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彻底焚毁。


道教失败了,也是憋着一肚子气,时刻等着反扑。终于,在元世祖十八年佛道之间再次举行了大论战。不幸的是,这次全真道又是大败。失败就要受到惩罚。朝廷命令除《道德经》以外的其他道经全部焚毁。

北周武宗宇文邕是一次佛道同灭,而元朝的这两次佛道大辩论,让道教遭到重创,元气大伤。



2

牧羊权的斗争

灭佛的根本原因是神权与皇权对领导人民意识形态权的斗争,两者在世间大行其道的基础,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始皇权通过宗教对老百姓的思想进行诱导、麻痹和禁锢来达到稳固其统治政权的目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因个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百姓对宗教产生信仰,从而沉迷其中。当人对宗教产生了信仰,那么他就会对现在的皇权产生漠视感,他追求的是来世,很多信徒抛家舍业加入进去,他们不事生产,再也不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了,从被剥削阶层变成了寄生阶层。也就是说百姓本来是皇权圈养的羊,为了让羊听话,就找来了宗教这只牧羊犬,谁知道这羊跟狗走的越来越近了,以狗为榜样,听狗的话,为做狗贡献自己,这时候皇权肯定不答应呀,那就把狗杀了,让羊没有了带头的。

为撒老是和尚,因为佛教走的是群众路线,讲的是普度众生。

佛教在中国属于外来的宗教。公元前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因为佛家学说讲的是导人向善,起到了稳定政权统治的作用,所以被皇权所用。但是佛教的麻痹性太强,让人很容易沉迷其中,从而想投入其中,随着信徒的增加,对当时政权的稳固产生了隐患,故尔当权者采取行动进行灭佛。在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灭佛运动,即称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

和道士有关系吗,

道教作为本土的宗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因为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理念多被帝王所看重,走的是高层路线。在对俗世领导权的斗争中,没有佛教的群众基础广泛。但是因为走的上层路线所以可以影响皇权对佛教的限制。北魏太武帝就是听了道教,

说佛教是外来宗教,不可信之,不如本土道教好而真,再加上其它多种因素,他就断然放弃了对佛教的支持而转向道教,将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

这就是为什么灭佛不灭道的原因,佛家远来是客,皇权道教是土生的关系户,你客大想压主,主人当然不同意了!各位朋友,你对佛家和道家有什么看法,倾向于谁呢?

3

觉得道教是因为宗教修行而淡出俗人社会,它基本不干扰世俗社会,而其他宗教特别是一神教,它修行的最终目的掌握世俗社会,如果太过偏激,必然遭世俗社会的反噬。

4

有灭道,只不过佛教宣传的厉害,道教不怎么说而已。

灭佛灭道,古代大都是地主经济和国家经济之间的较量,道教宫观和佛教寺庙古代占据的土地很多,其实和百姓都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这事儿吧,虽然我也是道教徒,但我是支持的,如果国家的民生搞好了,取了道佛宫观寺庙,我是支持的。

5

古代不仅有灭佛运动,也有很多次的灭道运动。

灭佛,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三次大规模地针对佛教的禁止事件。

对于道家,其实也有过类似的历史,而且是和佛教一起被灭的。

以北周为例。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下令:

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与此同时,北周还下令将“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因此,北周不仅禁止佛教,是连同道家一起也灭了。

当然,相较于灭佛运动的轰轰烈烈,灭道确实是声音小了点。

但你不能说是没有吧。

除此以外,道教和佛教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有官方扶持。对,我说的就是唐朝。

唐朝其实是以道教为国教的,甚至还以道教的始祖老子为唐朝皇族的祖先。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会灭道了。

等到宋朝时,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没有中古时期的那种干扰朝廷的势力,进而也就没有再出现过这样的事了。

总而言之,历史上有灭道的。

6

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令人印象深刻,说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三次强有力的灭佛运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饱受争议且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道教也是中国较有影响力的宗教,为什么从来没听说过灭道的呢?

想知道为什么没有被灭,得先搞清楚为什么古代佛儒道这些宗教会被官方扶持。

翻阅中国历史,能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乱世,佛儒道都会被一度推到神坛,当到达到神坛顶峰后又会不可避免的遭受打压,轻则拆观裁员,重则毁灭性的颠覆。

存在和消失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这些宗教适应了皇权统治的需要,具有凝聚人心、教化万民的作用,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帝王个人权威的树立,但是一旦影响到政权稳定,宗教就没有了其存在的必要,所以在失衡之间左右摇摆,只能在不断的循环中追求所谓的相对平衡。

宗教用好了确实意义非凡,用不好就会让政权崩塌,统治者以两点作为宗教存留的判断标准。

第一,宗教有无演变成政教合一政权的可能。像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首领张角借助太平道宗教势力来作乱,最后虽然被平息,但也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解体,再如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借助基督教造反。所以后世的统治者一直都对政教合一比较敏感,都是以官方亲自来抓宗教的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宗教是否会对国家财政产生冲击。宗教的兴盛,不可避免要占据大量的土地成为寺庙道观,以及相当劳动力不能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宗教的还是不用纳税的,所以会让国家财政收入越来越少,兵源也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打压宗教无非主要就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这两方面的原因,而中国传统宗教中又以佛教的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所以不可避免的要成为出头鸟,承受的伤害最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道教就一直独善其身,其实历史上还真有灭道的事件,像北周武帝宇文邕在灭佛的时候,为了让佛教没有闲话说,也顺带着把道给灭了,正史记载的也就这一次规模比较大的灭道运动。

其次,历史上道教的规模要远小于佛教,即便是在唐朝被立为国教之时,道教才一千多人的规模,更多的仅仅是形式上宗教的代表而存在,对国家经济影响并不大。另外,道教的价值观相比佛教更适应于封建皇权统治,毕竟本土宗教,政治导向立场也很正确,所以很多时候不会成为被打压的对象。

7

佛教起源印度,自东汉年间,约公元64年,在洛阳修建的中国第一所寺庙——白马寺,时至今日大约有1900多年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繁盛,也有衰退。其中,在历史分别有三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史称“三武灭佛”,差点让佛教在中国上灭绝。

有人会问,三次灭佛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灭佛不灭道?

三武灭佛事件跟古代三个帝王有关。这三个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对中土的佛教进行大规模的封杀和解散。

第一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族统一北方之后,太武帝拓跋焘对北方的佛教进行驱散,革令和尚还俗,关闭寺庙。期间,有和尚与胡人勾结叛乱,太武帝下令诛杀长安僧人。

第二武——北周武帝,周武帝励精图治,下诏,僧侣还俗,毁灭佛寺。

第三武——唐武宗,唐代后期佛教大肆敛财,占田,为了恢复民生,唐武宗下令灭佛三年,直到唐宣宗继位开始逐渐恢复。

三次灭佛事件的背后其实隐藏的几点原因:

1、经济上,寺庙侵占田地,不用交税,不利于民生和统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直接描写了南北朝时期,寺庙占用土地,大兴土木。在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佛门一直处在一种不纳税、不服兵役,不服徭役的状态。 而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时期,国家需要恢复民生,需要让更多老百姓有田地可耕种,国家需要收纳税收。当时僧人太多,鱼龙混杂,寺庙积财甚多,且不用缴纳税务,僧人为当时一霸,侵占田地,不劳而获,荒年还放高利贷,很多违法的人也借着出家以此躲难。佛寺扩张太大,损害国库收入。 从这经济原因上来说,三个皇帝都采取了“灭佛”。

2、军事上,僧侣不服兵役甚至谋反 佛门讲究四大皆空,所以佛门中的僧侣不需要服兵役。而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原,全民皆兵,因为佛门不需要服兵役,很多人为了逃避纷纷躲进寺庙。起初太武帝并不反对佛教,但因僧人不守清规,在长安佛寺发现僧人和胡人盖吴起兵十万反魏。一下子让北魏太武帝大怒,下令诛杀长安僧人。次年,下令各州杀僧,毁灭佛像,禁止人民信佛。并且太武帝拓跋焘便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还俗服兵役。同样在北周武帝时期,僧人惠思、法秀谋反等事情,让北周武帝下令灭佛。

3、文化上,佛道相争,佛门教化不利于当时统治 北魏太武帝执政期间的宰相是崔浩,崔浩是道教中人,他善阴阳五行,深得太武帝信任。太武帝自己信仰道教,自诩太平真君,并封寇谦之为天师。但朝野之中信仰道教者少,多数反对太武帝信道教。这让太武帝非常不舒服,加上佛门经济上,军事上也不利于国家发展于是有了灭佛之心。 在北周的时候,僧侣后朝堂议事,武帝斥责佛门不净,佛门的人竟反驳道教也不净,佛道相互挤兑揭短,武帝大怒,以此下诏,僧侣还俗,毁灭佛寺。 而唐朝本来就信奉道教,以道教定为国教,奉老子为祖先,百姓多以皇家信仰为主,佛教在此期间虽得到发展,但安史之乱后期,佛门消极避世的意识不利于国家振兴。

佛教的教化是要禁欲,要抛家弃子,还不可以生育。而对于封建农业社会来说,人口即是财富,这不利于国家人口的增加。但道教却不同,更注重人性,可以结婚生子。 所以,三个武皇帝权衡了佛道二教谁更利于统治,发现佛教不利于当时的统治于是都要灭佛打击。

“三武灭佛”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恢复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增加了人口,扩充了军队和财政收入,巩固了国家政权。其中以北周武帝的灭佛举措最为成功,他把占到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僧人转化为农民与士兵,为国力的增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后来北周成功灭掉北齐,继承了北周遗产的隋也顺利的灭掉了陈,完成了统一大业。

8

名称不同,对道教他们是打压,他们根本停不下来,但想灭掉还是办不到的。信仰在心里。就算表面顺从。但口服心不服。各个时期不同。朝庭不喜欢,那你就日子不好过。无论道教佛教,要皇帝喜欢,才绝对有安全感。

9

前面朋友有较细致了介绍,补充个人观点:佛教与道教都是从人心里演化而来,为的是从浅入深了解人性真相,本质上讲,人人本自俱足!只是人出生在红尘世界,因生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等影响,多数人入世过深,佛心,道心被深藏而异,不能了解真正的那个自己,所以,人们常说,人最难做的事,是了解自己!那就是发现那本自俱足的本性!

尾评!社会出现灭佛也好或灭道也罢,皆是顶端治世的需要,有为有伪行动(逃不出利益关系),(省N字)不知问题根源何在?社会困顿真正产生原因在哪里?就是社会生态失去平衡了!数几千来朝代更替皆出于自然生态扭曲……所致!


10

导语:佛教和道教是给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具规模的两种宗教,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佛教的势力都大于道教,佛教的命运相比道教也有更加坎坷,我们只听说过历史上有皇帝灭佛(三武一宗),而没有听说过要灭道。

在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次的“灭佛”的事件,古代曾经有多个皇帝对佛教进行了很严重的打击,著名的比如三五灭佛,也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三件事情的合称。但是却似乎很少听说过有统治者“灭道”的说法。为何古代统治者对佛教和道教会有如此的差别待遇,背后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原因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道教可以说是古汉族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其和儒家思想一起构筑了君主专制统治文化的基础。但外来的佛教就树敌众多了。

三武灭佛的事件

佛教起源印度,自东汉年间,约公元64年,在洛阳修建的中国第一所寺庙——白马寺,时至今日大约有1900多年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繁盛,也有衰退。其中,在历史分别有三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史称“三武灭佛”,差点让佛教在中国上灭绝。

有人会问,三次灭佛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灭佛不灭道?

三武灭佛事件跟古代三个帝王有关。这三个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对中土的佛教进行大规模的封杀和解散。

三武:

第一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族统一北方之后,太武帝拓跋焘对北方的佛教进行驱散,革令和尚还俗,关闭寺庙。期间,有和尚与胡人勾结叛乱,太武帝下令诛杀长安僧人。

第二武——北周武帝,周武帝励精图治,下诏,僧侣还俗,毁灭佛寺。

第三武——唐武宗,唐代后期佛教大肆敛财,占田,为了恢复民生,唐武宗下令灭佛三年,直到唐宣宗继位开始逐渐恢复。

一宗:

一宗灭佛指的就是五代第一名君主柴荣灭佛事件。

还有统治者对佛道进行同灭。这位特殊的统治者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他认为,百姓信佛,就要供养出家人,那样出家人就不会专心生产,而出家人本身没有财产,又不从事物质生产,那么就不会纳税,从而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旦很多人都入了佛教,那后果将会很严重。武帝干脆佛道两教同灭。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帝宇文邕佛道齐灭的重大事件。

三次灭佛事件的背后其实隐藏的几点原因

1、经济上,寺庙侵占田地,不用交税,不利于民生和统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直接描写了南北朝时期,寺庙占用土地,大兴土木。

在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佛门一直处在一种不纳税、不服兵役,不服徭役的状态。 而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时期,国家需要恢复民生,需要让更多老百姓有田地可耕种,国家需要收纳税收。当时僧人太多,鱼龙混杂,寺庙积财甚多,且不用缴纳税务,僧人为当时一霸,侵占田地,不劳而获,荒年还放高利贷,很多违法的人也借着出家以此躲难。佛寺扩张太大,损害国库收入。 从这经济原因上来说,三个皇帝都采取了“灭佛”。

2、军事上,僧侣不服兵役甚至谋反 佛门讲究四大皆空,所以佛门中的僧侣不需要服兵役。

而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原,全民皆兵,因为佛门不需要服兵役,很多人为了逃避纷纷躲进寺庙。起初太武帝并不反对佛教,但因僧人不守清规,在长安佛寺发现僧人和胡人盖吴起兵十万反魏。一下子让北魏太武帝大怒,下令诛杀长安僧人。次年,下令各州杀僧,毁灭佛像,禁止人民信佛。并且太武帝拓跋焘便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还俗服兵役。同样在北周武帝时期,僧人惠思、法秀谋反等事情,让北周武帝下令灭佛。

3、文化上,佛道相争,佛门教化不利于当时统治 北魏太武帝执政期间的宰相是崔浩,崔浩是道教中人,他善阴阳五行,深得太武帝信任。

太武帝自己信仰道教,自诩太平真君,并封寇谦之为天师。但朝野之中信仰道教者少,多数反对太武帝信道教。这让太武帝非常不舒服,加上佛门经济上,军事上也不利于国家发展于是有了灭佛之心。 在北周的时候,僧侣后朝堂议事,武帝斥责佛门不净,佛门的人竟反驳道教也不净,佛道相互挤兑揭短,武帝大怒,以此下诏,僧侣还俗,毁灭佛寺。 而唐朝本来就信奉道教,以道教定为国教,奉老子为祖先,百姓多以皇家信仰为主,佛教在此期间虽得到发展,但安史之乱后期,佛门消极避世的意识不利于国家振兴。

佛教的教化是要禁欲,要抛家弃子,还不可以生育。而对于封建农业社会来说,人口即是财富,这不利于国家人口的增加。但道教却不同,更注重人性,可以结婚生子。 所以,三个武皇帝权衡了佛道二教谁更利于统治,发现佛教不利于当时的统治于是都要灭佛打击。

“三武灭佛”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恢复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增加了人口,扩充了军队和财政收入,巩固了国家政权。其中以北周武帝的灭佛举措最为成功,他把占到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僧人转化为农民与士兵,为国力的增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后来北周成功灭掉北齐,继承了北周遗产的隋也顺利的灭掉了陈,完成了统一大业。

灭佛而不灭道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道教毕竟是中国本土宗教。是在古代中国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演化而来的,道教适应封建君主专制政权需求的能力明显要比外来的佛教更强。

道教可以说是古汉族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其和儒家思想一起构筑了君主专制统治文化的基础。但外来的佛教就树敌众多了。比如北魏太武帝时期道教的忠实信徒崔浩,其就大力支持了皇帝打压佛教发展道教。还有一部分就是像韩愈这样的厌恶佛教的儒家士大夫。

可以说,排外性质的佛道之争一直在发生。两者都在相互改进,吸收彼此的一些教义,从而更加符合君主统治的利益需求,因为那样才能受到支持,最终获利的还是世俗统治阶级。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所谓的入世和道教的避世思想。可以很明显的发现,道教的教义更偏向于自我的修行,也就是自我的得道成仙。而佛教是宣传弃世,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却发展成为大量参与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实体。那么很不好意思了,宗教与政治和经济掺杂在一起是中国政治绝对不能忍受的,不可能容忍教俗合一政体的出现,更何况还是外来宗教。北宋的皇帝们喜欢给自己加上什么道君的称谓,但很明显只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体现,对世俗统治的利益没什么改变。

寺院经济是个很重要的体现,佛寺不光有大量达官贵人的香火钱,还占用了大量农田,凭借着免税特权耕作农林产品,有的时候还能使用官府分配给他们的仆役,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寺院经济会严重威胁小农阶层的生存利益,因为他们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变弱了,号称以农为本的中国自然不会任由其发展。如果是在战争时期,大量的青年人口逃兵役,躲进佛寺,又是对国家后备军事资源和土地劳作人口的一大损失。

另外就是部分大量的佛教贵金属雕塑和佛寺的建立对国家经济的浪费太严重了。如果是国家此时贵重金属短缺甚至造成货币发行量不够,那么这些大兴土木,华丽昂贵的佛教建筑和雕塑成为统治者怒火的出气筒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佛教的原教旨了。尽管经过大量的中国化的契合,但佛教的一些思想还是和传统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的。比如儒家提倡忠君至孝,但佛教一味提倡今生来世,轮回转世之说,对现世是淡漠消极之情绪,自然会让后者反感。道教和儒家思想明显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接近,所以更容易契合统治者。

总结:佛教的教化是要禁欲,要抛家弃子,还不可以生育。而对于封建农业社会来说,人口即是财富,这不利于国家人口的增加。但道教却不同,更注重人性,可以结婚生子。 所以,三个武皇帝权衡了佛道二教谁更利于统治,发现佛教不利于当时统治的统治者进行了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