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

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

2020-07-19 11:52阅读(89)

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我是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一所大学里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1

我是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一所大学里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你提的这个问题,从我对抑郁症的理解看,我个人认为:

第一,抑郁症除与遗传因素有关之外,心理因素、社会生活事件等都能导致个体患抑郁症。例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不了解孩子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导致孩子形成自我认识比较低,自卑心理严重,这些因素都能使孩子得抑郁症。



第二,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接纳孩子,不欣赏孩子,不认同孩子,对孩子要求严厉苛刻,经常批评或打骂孩子等,都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没有存在的理由,觉得自己的是一个无用的人,促使孩子发展出抑郁性人格。



第三,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让孩子表达情感情绪,压抑孩子的情绪表达,导致孩子的情绪向内发展,使孩子形成压抑性情绪情感体验模式,在生活无法体验快乐愉悦等情绪,情绪体验长期处于压抑、抑制之中,久而久之容易出现抑郁倾向。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2

大部分的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

只是我们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抑郁症的主要激发因素是负面思维习惯,

所谓思维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

人们绝大部分的思维习惯都是读书之前就养成了,

所以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说,

良好的家风长养不出抑郁症患者,

只有家风不具的家庭才会成为抑郁症的温床,

目前中国抑郁倾向者的比例到了十五比一的地步,

深圳地区的在校生的心理健康者已经不到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说一百个孩子,

有八十多个有心理障碍。

上海有个万人普查数据,

百分之三十多的孩子是有过自杀念头,

实施未成功者超过百分之五,

这次疫情复学之后的学生自杀非常高,

东莞地区不到一个月超过二位数,

家庭教育是时候要重视了,

爸妈是家庭教育中的唯一责任人,

负责学校教育之外的德、体、美、劳,

也负责情商、财商、逆商教育,

学校教育只以智商为导向,

而且抢占了学龄中孩子成长时间的百分之九十,

我们家庭教育最好的黄金时间是七岁之前,

时间不等人,

应该在结婚之前就加强家庭教育的学习,

不要等孩子出事了再来亡羊补牢就一定会手忙脚乱还劳民伤财。

3

心里不够强大跟父母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你自己不够坚强,遇事别钻牛角尖,永远不会得抑郁症的!

4

全部?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没错!错在父母?(父母不行善?子女怎得福!)多行善!求多福!


5

抑郁症的根本原因是人格健康程度低,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刺激,就会形成抑郁症。而人格的形成,主要和养育者有关,如果长期缺乏关注,缺乏尊重,缺乏安全感,孩子内心就会形成我是不可爱的自我意向,这也是抑郁症患者根本的自我意向。而且抑郁还有遗传因素,另外扭曲性格在家族中也是有代际传递的。所以综合上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抑郁跟父母有关。

当然作为成年的我们,不能把原生家庭作为借口,我们的命运需要自己负责。需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妈妈,只有完美的愿望。

6

你好,我是心理书单。

对于你的问题,目前来说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当前对抑郁症病因的研究还不够明朗,只知道抑郁症是由遗传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所共同导致的,具体病例的病因是不同的。至于多少是由父母所致更是没有具体统计数据。

家庭因素的话包括夫妻关系、家庭环境氛围、教育方式等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虽然说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所有出现的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都归因于家庭。细看“原生家庭”的理论,大多是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但是他的观点现在在西方心理学界都已经很少提及了。为什么呢?一是争议太多,二是被新精神分析及其他更先进的理论所代替。我认为“原生家庭”这个词就是国内某些所谓心理学作家的炒作,故意制造心理恐慌,然后可以更好的卖书,卖课程。

原生家庭到底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至今仍是难有定论。所以没有必要制造这种恐慌言论,更没有必要为此针对父母。

7

第一,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均有明显影响。如果能够统计出来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也就不会说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了。

第二,当下原生家庭理论非常热门,最早是起源于佛洛依德,这没错。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人格”的发展分七个阶段,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原生家庭理论只是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认知的一个工具,这只是一个阶段,不是永恒的。

第三,这世上确实有很多父母非常不称职,但也没有完美的父母,相信优秀的你们一定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走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8

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大量研究显示跟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诱发抑郁的因素也不明朗,大致跟应激性生活事件、悲观的人格特质、有其他精神病史、有严重的慢性疾病、酗酒、滥用药物有关。

涉及跟父母相关的是:遗传因素和不当养育形成的心理因素。

什么是不当养育呢?最核心的就是“忽视感受”

人一生下来,就天然的需要父母生活的照料和心理的关注,当感到周围人不关注自己感受的时候,一般就会产生心理冷落、认知扭曲,变得少言寡语、性格沉闷。

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开始伪装,当情绪上来的时候,把它压下去,装作不发脾气,装作无所谓。

其实那些情绪都在后台运作着,挤占着人的内存。日积月累后,内存不够,人就抑郁了。

话说回来,从父母角度来说,如果是遗传因素,那不能怪父母,因为他们也是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如果是养育不当,那其实他们的养育方法也是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


于是问题来了,我们的抑郁该怪谁呢?如果有一个人可怪,那他就该为我负责,我就会舒坦些。

然而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养育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们当下有能力重新来活。

9

这个答案我曾经在知乎上回答过,真实经历。

去年,一个妈妈拽着女儿来找我看姻缘。女孩很瘦,很怕妈妈的样子。

我一问出生日期,99年腊月的。

当时我就有点反感了,因为去年那个时候,女孩也就18周岁不到,如果是女孩自己来看姻缘,可能我是理解的,女孩早恋谈个恋爱什么的正常。但是妈妈硬拉着来看我就不理解了。

我当时看了一眼女孩,说了句:孩子还这么小,我还是帮她看看学业吧。

妈妈抢话:看什么学业,没出息,考得不好,上了丢人!

女孩小声:可是有个XX学校要我。

我听过那个学校,是个医专类,谈不上多好,但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学校。

妈妈:要你你也不能去,你说你上学有什么用,我辛辛苦苦拉扯你这么大,还不挣钱,还想再花我钱是不是?

女孩开始吧嗒吧嗒流眼泪。

妈妈凶:你就给我看看,上个月有个XX来给她说媒,看看这事儿成不成,到没到日子!

女孩哭起来:不行,我不喜欢他,我还想上学!

妈妈抡起手就要打的样子:我给你说,XX家有钱,你要是跟他行,我都跟着沾光!

我心里是极其厌恶这样的家长的,我说这事儿还是听孩子的吧。

“听她的,她就上天了!妈妈的原话。

女孩从椅子上站起来要走,却被妈妈一把拽住胳膊:你还真要上天?

那一瞬间我感觉女孩的眼神有了变化,充满了仇恨:你要让我跟xx好,我就去死。

这句话我记得太清楚了,女孩说的异常冷静。

这多么像旧社会里贪小利的父母逼女儿嫁给地主的狗血桥段,我当时也深刻感觉到女孩那句“我就去死”绝不是随便说出来吓唬妈妈的。

那天这个姻缘我没有看,女孩说完这句狠话后跑出去了,妈妈问我结果,我说你先出去追孩子吧,然后就都没有再回来。

真希望这样的s.b母亲能少一些。

10

我以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从战胜抑郁到不断复发到稳定,来回答下,患者在抑郁时的内心状态,希望大家能对他们多一些包容,谢谢大家。


抑郁时,我们为什么恨父母?

某天,朋友圈看到一篇很热门的文章:《徐凯文:父母真的皆”祸害“吗?》,是的,抑郁过的人大概都知道,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伤痕,大概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尤其是亲子关系爱恨交加。


抑郁时,很多人都会怨恨原生家庭,其实恨背后也是深深的爱。那么这种爱恨交织在抑郁时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与父母关系的冲突

抑郁时,我们为什么恨父母?

恨之越深,是因为爱之越切而不可得。

01 童年带来的影响

冲突一方面来自恨父母把我培养成这样的性格,导致了抑郁;

责备父母无意识地给了很多枷锁,需要我出人头地,给了我沉重的压力;

恨父母从来不是真的爱我......


所以,抑郁那会,每次听到“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时,我觉得是种讽刺。

特别责备父母,觉得父母从来都不是爱我的,而是带有条件爱我的,希望我能出人头地才去爱我的。


当这种责备不断强化的时候,就变成了:恨,然后又不断强化恨,最后变成了惩罚父母:与父母断绝联系,或者通过自我攻击来惩罚父母。



02 实现不了父母的理想

实现不了父母的期望,我们开始自责、内疚。因为父母还有很多亲戚、很多朋友都在和父母比较,我也感受到父母也不认输,他们只想第一,我应该为父母争光的,让他们脸上有光的。


我们也想变成他们期望的孩子,他们理想中的好儿女:事业有成,光耀门楣。因为我们只有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他们才会爱我们。所以,潜意识其实还是我们想获得父母的爱。


我在朋友圈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的民族,中国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孝,而是在孝的同时,却又被孝所束缚。”


所以,当我不能成为他们想要的那个优秀的孩子(其实已经做到了能做到的,只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且不符合实际而目标受挫),不能实现父母的期望,特别是这个时候我还抑郁了。


我开始内疚、自责,然后不断暗示自己:我怎么这么没用?就越来越强化这种情绪,演变成:恨自己;然后继续强化,最后变成越来越恨,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然后开始了:自我攻击。




03 父母无法理解我们

当回到过去和回到未来都无法做到时,我们个人没有任何力量,于是向外求助。向外求助的第一步肯定是自己最亲的人:父母。


当求助于父母时,因为父母对抑郁症的不了解,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内心已经崩溃。


要么责备我们,觉得我们无事找事,觉得我们想多了......

要么当父母看到我们意志力的瘫痪,丧失任何行为时,觉得我们是懒惰,开始不断地用他们所谓的激将法来刺激我们......

再或者,父母很心疼我们,于是开始也被带入这种情绪,他们开始着急,焦虑。


责备和激将法导致了我们的愤怒,愤怒不断强化便转变成恨。他们的焦虑则导致了我们内疚、自责,内疚自责强化的结果就是恨自己,最后开始攻击自己。


所以,我们看到,恨中夹杂爱,爱中夹杂恨。



我是如何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冲突的?

抑郁时,我们为什么恨父母?

放下恨,生活会更轻松;学会爱,生活会更快乐。

我也差不多是在接受现实之后才去处理这个冲突的。处理的办法就是:理解父母、原谅自己、原谅父母。

01 理解父母


要做到明白为什么父母会对我们这样那样,为什么父母潜意识灌输了那么多价值观念给我们?其实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父母的原生家庭,父母当时所在的社会背景,他们所面临的挫折和社会的压力。


比如我的家庭,我父母对我一方面是溺爱,一方面父亲容易焦虑,所以我小时候感觉到的环境是压抑和不安全的。但慢慢学会去理解父亲之后会发现,其实父亲小时候也缺爱,因为奶奶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所以父亲才会这样。

父母是很难了解抑郁症的(特别是我们父母已经50多岁以上时),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要知道这个社会除了真正得过抑郁症的人之外,不了解抑郁症的人非常多,更何况我们的父母?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跟他们描述清楚。





02 与父母沟通,并原谅自己

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跟父母沟通,告诉父母我做不到他们想要的样子(那不合理),而且那也并非我真正想要的。


我曾经有过多次和父母的沟通。


我跟父母说过:

\"我不想再跟别人比较了,也希望他们不要和别人比较了。花费物力、精力,做了很多给他人看到的面子的东西,而自己过得很累很累.......\"


\"为了他人的认可而活着失去了自我,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非常的痛苦......\"

\"其实我们相比很多人来说过得都算很好了,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比每个亲戚都好。\"

“创业不成,安安分分地工作,收入其实比起很多人来都是不错的。”


“”我没办法像那些很有钱的亲戚那样吃苦,我也扛不了那么大的压力,我就是一个女人,所以我也比不了某些亲戚”;

“我不想那么辛苦的工作,我其实希望工作之外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业务爱好,比如读书、美食,而非工作就是全部......”

也许,到了父母这年龄,这种习惯,这种根植于他们内心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改变不了,但我说出了我内心想要的以及不想要的。同时,我也告诉自己:这一次,我要为自己而活。


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原谅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孝顺的,但是孝顺或者爱他人,需要建立在学会爱自己之后、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基础之上。


从现在起,抛弃你所有的内疚和自责,因为无需内疚和自责,我们并没有错。





03 原谅父母,学会爱

其实,我也恨过父母很长时间。

这种恨:

第一,觉得父母不是真的爱我,我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第二,这种恨其实还是来自于自己:因为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而我们为了获得他们的爱,也给自己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要求太高,却达不到。然后导致无法接纳自我,把这种对自我的恨投射给了父母。


对于第二种,接纳自我就可以了。具体请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成长篇:认清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我是如何做到不在意他人看法的?》。

对于第一种,如果沟通不了,那就放下吧。能做到:不恨父母,也不被他们影响就够了。




感谢抑郁,让我收获很多


其实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能总结很多亲子教育过程中对后代身心发展不好的经验、教训,从而学会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和我们自己的后代相处,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就经常和伦伦谈起宝宝出生后,我们的教育观:


不和伦伦吵架,一定要让宝宝看到、感受到我们之间夫妻之间很和睦,很幸福,让ta学会爱,学会付出,学会合作(所以从备孕到现在我们真的没吵架过);


给宝宝足够的爱,让ta不会为了获得别人的爱而失去自我;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从工作或其他地方带来的情绪影响家人(现在遇到情绪问题我先自己消化,消化完了或者实在消化不了我才找伦伦),而不会像过去除了抱怨什么也不做;

我也坚决不会对宝宝说这个世界很黑暗,而是向伦伦学习,用善意的眼光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让他内心充满善良和美好;


要让宝宝像伦伦一样付出后不急于要求回报、要求马上有结果,学会感恩......

这一切,与其某天后悔父母没做好,不如提前学习,当下好好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后悔;做好了现在,自己内心一定坚信未来可以做好,那么未来也不用担忧了。


所以,不后悔过去,不担忧未来,就是安安分分地把现在的每一件事做好,而非担忧后悔,连现在都过不好。因为,现在的一切将变成未来的过去,如此,循环往复,总是担忧未来和过去,这一生都过不好。

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真的可以总结出来很多经验、教训,对以后自己孩子的成长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别再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是在自我设限。正因为你不断暗示自己:你做不到,思维改变行动,你也不愿意行动了。行动都没有,试问:你站在原地,结果能自动走向前方?

最后,以《徐凯文:父母真的“皆祸害”吗?》一文中的一句话结尾:


“和解和孝顺不代表肯定父母造成的伤害是正确的。和解和孝顺是因为我们已经成长到有力量去面对创伤,有力量去拥有自己美好的人生,有力量比曾经爱且伤害自己的父母更好地去表达爱。”

西西的《抑郁症,我们内心的冲突》包含以下内容(感兴趣请持续关注):

1. 如何走出“过去回不去,未来没希望“的绝境?

2. 抑郁时,为什么我们想离婚或分手?

3. 抑郁时,为什么我们害怕朋友嘲笑自己?

4、抑郁时,我们为什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见朋友?

5、抑郁时,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