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其实什么都不是,因为遗诏的内容根本就不是什么“传位十四子”。首先,清朝对于皇子不管是书面用语,还
其实什么都不是,因为遗诏的内容根本就不是什么“传位十四子”。
首先,清朝对于皇子不管是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都不会直接称“某子”,而是会称为“皇某子”,就是说即使遗诏上会这样写,也只会说“皇十四子”,而不会是“十四子”,所以你说怎么改成“传位于四子”呢?再怎么改也只会是“传皇于四子”啊!
同时“于”可是我们现在的简体字,清朝用的还是繁体字,也就是“于”非“于”,而是“於”,所以“十”再怎么改也改不了“於”吧!
再者即使汉字的“十”能改成“于”,那满文、蒙文怎么改?要知道“康熙遗诏”可是用满文、汉文、蒙文三种文字写出来的,所以无论如何也是改不了的。
再者现如今真正的汉文版的康熙遗诏早就被辽宁省档案馆给公布出来了,其诏书的原文中说要传位于雍正,它是这样写道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看到没,它写的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所以你说这怎么改?根本就无从下手,再怎么改也变不了让皇十四子登基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清楚一点,那就是“康熙遗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它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不合法性,也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合法性。
因为“康熙遗诏”不是康熙死前留下的,而是雍正登基后让自己的亲信拟定的,然后颁布天下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康熙遗诏”的内容就是雍正想让世人看到的内容,他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因此这份遗诏做不了任何的证明。
其实现如今的史学界置疑雍正登基的合法性,不是因为什么“康熙遗诏”,而是他继位的过程。康熙到底是怎么传位给雍正的,从现如今的史书来看,可谓是漏洞百出,雍正本人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首先雍正最早提及当时康熙传位于他的情形是在雍正元年,在这一年的八月,雍正上谕:“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就是当时康熙口谕让他做皇帝,但是对于周围有什么人,雍正却什么都没说。
之后到了雍正五年,雍正又再次提及康熙传位时的情形,这次较之雍正元年时详细了许多。十月雍正上谕:“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人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这时雍正开始提及到了康熙口谕传位时,身边有着诸皇子和唯一的大臣隆科多,而此时对于诸皇子到底都有谁,雍正并未细说。
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在述说康熙传位时的情形开始变得极为的详细,雍正在《大义觉迷录》这样说道:“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这时雍正将康熙传位于他时的情形描述的十分详细,诸皇子中都有谁到场,康熙是怎么说,诸皇子对于他登基后的表现等等都说的是十分的详细。
到这里很多人就都会有这么一些疑问:
综上所述,雍正的即位其实是很有问题的,这其中虽然不能证明雍正的帝位就是从皇十四子的手中抢来的,但是却可以说明雍正的即位的确是存在着某些阴暗面,很有可能的确就是靠某些不光彩的手段从某位皇子中夺来的。
至于是哪位皇子,还真的有可能就是皇十四子。其实从康熙在世最后几年的几件事情来看,皇十四子胤禵确是当时最有可能坐上帝位的。首先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胤禵回京述职时,辅国公阿布兰特地等宗室曾出班迎接,而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说明当时康熙已有意让他继位,再是曾有过数次大臣们上奏折时,他们将“大将军王”抬写,与皇帝并列,而此时康熙并没有严加训斥他们,而是选择默认,这也足以说明康熙想要传位于他的意思。
当然以上都仅仅只是猜测,目前尚无明确的实证,可以明确的证明雍正的帝位真的是篡夺而来的。但是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清朝来说,雍正的确是位好皇帝,他力挽狂然,拯救大清于危难之际,让清朝腐败的朝政一扫而空,得以继续延续百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大清来说雍正的出现,就是老天给予清朝的又一次复兴的机会。因雍正的存在,清朝“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有两个历史谜团,一个是雍正的死亡原因,另一个则是雍正的即位之谜。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开始到现在,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雍正究竟是怎样当上了皇帝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有人认为康熙确实是传位给了雍正,也有人认为康熙的遗命是传位给皇十四子胤禵,康熙死后雍正、张庭玉、隆科多等人偷偷修改了诏书,让雍正篡位登基。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康熙遗诏中到底将皇位传给了谁?
“康熙遗诏”现如今被收藏在辽宁省档案馆中,上面写的是“传位于四子胤禛”,而一部分学者认为康熙临死时皇十四子胤禵正在西北作战,康熙身边只有隆科多、张庭玉等雍正嫡系成员,所以遗诏很有可能被其篡改,将“十”改为“于”,然而再向朝野上下宣布遗命,雍正顺利登基。
但是经过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讨论得出: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并非是康熙本人的亲笔字迹,而是后人临摹出来的诏书;而且这道“康熙遗诏”的现世时间也是雍正即位之后,所以说康熙本身并没有立下关于皇位继承人的诏书。这一点很快得到了证实,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历史上的康熙是在公元1722年12月20日病情突然加重,驾崩在了畅春园。按照康熙的死亡原因来说,康熙本人没有立下皇位继承人诏书的观点更为可靠一些。再加上雍正即位后对于诏书的一系列措施而言,“康熙遗诏”很有可能是雍正等人自行杜撰出来的产物。
另一方面,康熙晚年由于“九子夺嫡”事件的影响,对于立太子一事颇为劳心伤神,直到暮年临终之际才有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两个合适人选。而当时皇十四子胤禵正在西北打仗,身边剩下的只有皇四子胤禛,再加上胤禛本身就有当皇帝的能力,也有一班子颇有实力的辅佐大臣,确实是当皇帝的不二人选。
归根结底,“雍正是康熙正儿八经的皇位继承”人选这种观点更能让人信服,而且雍正即位之后也是整顿吏治、平叛安民,成为了“康乾盛世”至关重要的中枢点,也算是没有辜负康熙的一片信任,巩固了大清江山,于情于理,都可以说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正统的继承人。
“十改于”是关于清世宗(雍正帝)流传最广的传说,没有之一!那么,这所谓“十改于”真的存在吗?“干勾于”这个字并不属于简体字,其在中国古代便已经存在,这也是“十改于”传说得以广为流传的最大前提。如果于是简体字,无论一简还是二简,这个传说都无从说起。
前面说到,于字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因此,“十改于”理论上是可能成立的。但清朝对皇子的称呼却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清朝为了强调皇子身份的尊贵,在口头或书面语中涉及皇子齿序时,通常会称呼皇某子而不是某子或者某皇子。例如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应该叫皇四子而不是四子或者四皇子。换言之,在清朝“传位十四子”的标准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如果“十改于”,那就是“传位皇于四子”,显然是说不通的!
除了称呼习惯之外,还有一点我们也无法回避,那就是清朝的正式档案都是满汉双语对照的,著名的道光帝秘密立储诏书就是实证。直到道光年间,传位诏书依然使用满汉双语对照,康熙年间满语使用更加普遍,自然不会例外。汉字十字可以改成于字,满文却是另一套文字系统,十字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改成于字的!综上所述,“十改于”的传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所谓雍正帝篡改遗诏说纯属子虚乌有。
前面说到“十改于”站不住脚,实际上无须太多考证,康熙帝的传位遗诏实物并没有遗失,就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满汉对照,很长的一大段文字,并不是简简单单“传位于四子”几个字!既然有实物,那还存在什么争议?其实,这个争议并不是遗诏的内容,而是这道遗诏本身!这道所谓遗诏并不是康熙帝亲笔所写。那么,问题就来了——雍正帝即位之后,玉玺掌握在他手里,伪造出一道“真”遗诏并不困难,仅仅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现存康熙帝传位遗诏的真伪问题我们已经无从确认。就遗诏本身而言,纸是真的诏书专用纸张、印也是真的玉玺印、所写内容与真实继承皇位者也是一致的……从这几个层面而言,这就是一份真遗诏!如假包换。可为什么不是康熙帝亲笔所写呢?首先,晚年康熙帝身体违和,或许已经没有什么气力亲自动笔了。其次,彼时不是雍正之后的秘密立储,正式诏书通常情况下都是皇帝口述、专人代笔,并不需要皇帝亲自动笔。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康熙帝根本没有留下书面诏书,传位只是口述。为了留下“实质性证据”,雍正帝事后命人弄出了这么一个东西,但内容应该没有太大出入的。
关于康熙帝原本选定了皇十四子允禵作为继承人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可能性并不大。很多人认定康熙帝选择了允禵,无非是带兵的问题,将那么多军队都交到允禵手里了,难道还不是“继承人”吗?但个人认为,这恰恰否定了允禵是“继承人”的可能性!您见过皇帝去世前把皇位继承人支到千里之外的吗?这里面变数是在太大了,一天都可能使形势发生永久性逆转,更何况是从青海返回北京,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得很多天!等允禵回来,黄花菜早凉了……更何况,国不可一日无君,康熙帝不太可能让皇位虚悬那么久等允禵回来。可是,康熙帝并没有提前宣召允禵回京,由此可见允禵并不是康熙属意的继承人。
再就是康熙帝把允禵大军的后援补给“承包”给年羹尧的问题。年羹尧是谁?雍正帝的“奴才”兼大舅哥之一!二人之间既是名义上的主仆,又是实际上的姻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让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等于是从东线和南线两面堵死了允禵的后援补给线。而提拔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帝本人!康熙帝是实权皇帝,直到去世手里一直紧握着权柄,潜邸时期的雍正帝还没有能力跳过父亲康熙帝直接任命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更重要的是,川陕搭配在清朝总督中并不常见,更多的是陕甘搭配。陕甘搭配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在南线四川给青海允禵所部“开了天窗”;而川陕搭配则完全堵死了允禵的后路!这种搭配,只要不傻谁都能看得出用心。康熙帝这么搞目的何在?就是让允禵变成纸老虎,不是吗?年羹尧升任川陕总督是在康熙六十年,而这正是康熙帝着手准备身后事的时期!一年之后,康熙帝去世……
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可见康熙帝从来就没有准备让允禵继承皇位。那么,又何来“传位十四子”之说呢?
康熙确实是传位给四皇子胤禛(雍正),篡改遗诏之事不成立。
康熙处事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选择继承人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则:一没有能力的不会要;结党营私的也不会要;兄弟之间使阴招的更不会要。他想来想去,只有四阿哥胤禛合适。康熙早年对他的太子非常得意,但是后来康熙看出太子胤礽一者有克母之相,二者把亲生兄弟的生死不当回事,三是对父皇(康熙)的病情漠不关心,所以最终下定决心取消了太子的继位权。
康熙废立太子之后,开始考虑选择其他的儿子继位。他考虑再三,长子胤禔与兄弟们不和,竟然在第1次废太子的时候,怂恿康熙杀死太子,这使得康熙对胤禔十分不满意,最终把他囚禁了起来。再说三儿子胤祉,他将大阿哥用巫盅之术的事告诉了康熙,而康熙表面对他比较嘉奖,心里面却感觉嫌弃,这个三阿哥以为太子失势,大阿哥被囚禁,皇位一定会轮到自己了,但是康熙其实对他也不满意。八阿哥也是蠢蠢欲动,想利用群臣举荐来为自己争取皇位,他的此举也被康熙所厌恶,所以也不是皇帝人选。
最后的人选是,四皇子和十四皇子,而十四皇子只会打仗,不会管理国务。后人传闻四皇子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抢夺了14皇子的皇位。这是故意污蔑雍正。至今这封诏书一式4份,以满汉多种文字书写保存完好,并且分散在四处展览,不可能出现“传位十四子”被改成“传位于四子”之事,况且繁体字“於”笔画复杂,难以随便修改。
再说,康熙十分喜爱雍正的儿子弘历(乾隆),曾经将弘历亲自接到身边抚养教育 ,甚至有时候和军机大臣商讨国事时,也不避讳这个孙子,而这种待遇也只有太子的儿子才有。在诸多皇孙之中,也就只有弘历这么惹康熙喜爱。而康熙明知道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还要派14皇子为大将军去西征,有哪个皇帝会在临死之时将自己中意的继承人调到偏远之地呢?而且14皇子军队的后勤都由四皇子调遣,京中防务也给了和四皇子关系很好的隆科多,这说明了康熙已经在尽力为四皇子铺路了。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康熙确实是传位给4皇子雍正,没有篡改遗诏之事,有的话,也是谣言。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团。
要解开这个谜团,还需要从康熙遗诏入手。
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康熙遗诏当时由文书官抄了几十张,以迅速传出圣旨,不过至今只存四张。
在已考据为真的四张中,两张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两张在北京故宫,其中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的不但有御玺,还有汉满文对照版,显示曾呈献给康熙看,非常珍稀。
康熙遗诏人气旺,是因为康熙传位之争的历史谜团造成的。
野史传说,康熙遗诏中原写“传十四子”,雍正将“十”改成“于”,变成“传于四子”,也就是传位于雍正自己;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吴奇隆演的雍正自称窜改遗旨,更强化民众印象。
这是在利用汉字“十”和“于”之间的相似艺术来编写的故事,但这不是事实!
《康熙遗诏》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而且,“于”是现代简体字的写法,过去的繁体字写法是“於”。因此,将“十”改为“于”是不可能的。“十”改为“于”只是小说里的说法,不是历史事实。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遗诏显示,康熙明明是写“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意指:各方面都很像我),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绝非添加笔画就能改字,数百年谣言不攻自破。
所以,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康熙晚年,爆发了著名的九子夺嫡: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新皇帝最有可能会是谁?作为大臣的我应该支持谁才能对我最有利?
康熙驾崩后,新皇帝继位,大家一看新皇帝顿时傻眼了:怎么会是他?没想到啊!
这位新皇帝,不是当了几十年的太子胤礽,不是被称为“八贤王”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在康熙晚年得到重用、被封为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而是朝野上下都不怎么看好的四阿哥胤禛。
为什么会是四阿哥胤禛呢?他这个冷面王,虽然办事效率高,但做事不留情面,朝廷上下很多官员都害怕四阿哥胤禛,也没什么人认为胤禛能在这场夺嫡大战中胜出。
大多数人看好的是这两位阿哥: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他们俩,一个贤名远扬,一个晚年受宠。
但最后,却是四阿哥胤禛当了皇帝,这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放眼整个清朝,满清十二帝中数雍正的继位最被人们议论。有很多人说在康熙的遗诏中,原先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只是这份遗诏被雍正拿到了,雍正将遗诏修改成“传位于四子”,即传位给自己。
那么事实是怎样呢?
我们先不看遗诏的事情,先来看看康熙想选谁当新皇帝,或者说康熙最应该选谁当新皇帝。
平心而论,在这几个争夺皇位的儿子里,康熙最应该选的就是雍正,没有之一。
几个皇子中,当了几十年太子的胤礽最先被淘汰出局,康熙培养了他几十年,但胤礽终究不能成大器,康熙只能忍痛废除;八阿哥胤禩,虽然有“八贤王”之称,但他的贤名是装出来的,以宽仁来收买人心的他早晚会出事。
十四阿哥胤禵呢?他不是在康熙晚年很受宠,并且被封为大将军王吗?不错,但他也不合适。胤禵胆子过大而胸襟太小,这样是会出事情的。一个帝王,想成就大事就要有开阔的胸襟,这一点上看,胤禵是不合适的。
康熙是一位圣君,被人称为“千古一帝”。对于皇帝来说,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王朝能不能继续发展下去。对康熙来讲,在康熙晚年出现了国库空虚和吏治腐败的问题,这都是棘手的事情,他必须选一个敢做事、能做事的人,来改革清王朝,让王朝能出现新的生机。
这个人就是雍正。雍正被称为是冷面王,正是因为他敢做事、能做事、有恒心有毅力能够把事情做下去。只有选择雍正,大清朝才能进行大的改革,康熙遗留下来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前面我已经分析了,康熙最应该把皇位给雍正。但如果,如果康熙真的很想让十四子胤禵继位的话,雍正能不能改诏书呢?不能!他改不了的。
遗诏是用三种文字,即满文、汉文、蒙文来写的。雍正能改得了汉文,那满文呢?蒙文呢?他要怎么改?
就算遗诏只用汉字写,也不存在把“十”改成“于”的可能,因为“于”是简体字,康熙那时候用的还是繁体字的“於”。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由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承大统,后来乾隆继位,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场面。但对于雍正皇帝的继位,却一直是后人议论纷纷的。
先说说为什么出现提问者的这个问题吧!康熙遗诏是传位于皇十四子,还是四子。
综上三点就让人怀疑他的皇位的由来。
那康熙的遗诏到底是怎么样呢!
所以说更改传位于皇四子是不可能的。不管雍正皇帝是否合法继位,但最为一位皇帝,他是非常合格的。也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清朝,像传位诏书这么重要的文件,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分别书写的。也就是说康熙帝的这份传位诏书其实并不只有汉语版的,还有一份是以满文书写的。所以胤禛即便能把汉字的“十”改成“于”,他也没办法更改满文版的“十”和“于”,因为这两个字的满文相去甚远,不是一笔一划能改的。
其次,像传位诏书这么重要的东西,在言语描述上肯定是很严谨的,不可能只出现传位给某某子,而后面没接上继位人姓名的。也就是说康熙帝的传位诏书中应该是写传位于四子胤禛,而不是传位于四子这么不严谨,这点从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康熙传位诏书中也得到了证明。
这样看来康熙帝的传位诏书似乎没什么值得怀疑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质疑雍正帝是通过改诏书上位的呢?
雍正是清朝第一位通过秘储方式继位的皇帝,这样就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康熙在世时目睹了诸子为争皇位而互相残害,于是决定秘密立储君,并将传位诏书藏于正大光明牌匾后,等康熙死后,再由人取出诏书公布继位人选。康熙帝的本意是想保护那位被立的太子,不曾想他一死就闹出了胤禛改诏上位的传闻。
不得不说,因为帝位传给雍正,才有了满清260年的国运,要不然清朝真挺不了那么久!
不过,不 “传位十四子”被篡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第一个原因:如果这样改了,连起来读之后,句子都读不通顺了。
清代行文中,如果有记录到皇子的时候,都会注明为“皇某子”,而不是“某子”。这是清朝皇室不是平头百姓家,你记个“十四子”或者“四子”,不懂的还以为是百姓家的“老四”和“老幺”呢!
(传位诏书)
这么一来,“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读起来句子就不通顺了。
咱们这些小白,对古文的浅薄理解,都能感觉得出来,况且传位这种大事,哪里容得下犯这样的错,那些文武大臣,个个满腹经伦,难道能看不出来?
第二个原因:满文才是清朝的官方文字,光改汉字可不行。
满文的“皇十四子”书写为“juwan duici age”,“皇四子”书写为“duici age”,满文中就没有改“十”为“于”的这种简便手段了,只能直接珊除,你一改,这留下一大片空白,给谁看呢?
在《太祖实录》的传位记录中,“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的书写方式为“hūwaliyasun cin wang duici age in jen”,要删就只能整段删除,因为里面已经注明是“雍亲王”了。
但是啊!这些理由只能说明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
雍正是否自立,是否有逼宫行为,甚至直接更换了整张遗诏,这些都证明不了。
(说不通!)
在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历朝实录中,《康熙朝实录》第300卷中记载了康熙传位于雍正的记录。并且,这馆也展示了“康熙皇帝立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的诏书。
不过注意了,别等会有人说我讲不清楚。
前一个讲的是“实录”,现在讲的是“诏书”。实录里都写是传给雍正的,但是到了诏书这里就出问题了。
“诏书”,当然是满汉文字相互配套,互为译文啦!
汉字部份——第一部份当然是体现了康熙的政治理念。
第二部份是着重点出了传位的内容——“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三部分是怎么办丧礼的。
满文部份——果然是“无风不起浪”, 展示的遗诏满文部分缺失,缺失的内容正好是雍正名字部分。
为什么缺失,什么时候缺失,谁知道!质疑就要质疑这个地方,因为诏书不是康熙自己写的,而是照隆科多所传康熙临终口谕所写的。
(缺失的部份)
那时候的隆科多手里握有兵权,而康熙已是临死的状态,是否有逼宫?
是否直接换了张遗诏,这些都不知道,当然,实录不是康熙本人写的,当然等到雍正上台之后,让他们更改就是啦!
所以说,《实录》与诏书只能证明“十四子”和“于四子”这个说法不对,你说是换了整张遗诏那倒有可能,但是也没证据啊!
不过依我看来,这些都是谣言,谣言内容针对的是雍正继位的正统性。
发起谣言的主体也不可能是“反清复明”的势力,“反清复明”势力只会否认整个清朝的正统性,而不是雍正个人的正统性。
个人认为,谣言主体应该来自于清朝宗室、旧官臣僚、地主士绅以及读书人。
因为雍正在位期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改革,而这些改革都把他们得罪得狠了!
(雍正皇帝剧照)
其一,整顿吏治。
雍正皇帝和朱元璋非常像,都是出了名的铁腕,出了名的勤政,执法严厉,作风强硬,严厉治贪。
朱元璋治贪特别狠,雍正也一样,雍正继位后,也立即来了一场钱粮大清查。由中央到地方,打老虎拍苍蝇,多少人落马被抓,这才使得国家财政有所好转。
其二,取消了“火耗归公”。
说起火耗归公,这也是明朝衰败的因素之一。
明朝因为没有银币这种定量的币种出现,所以民间交易的时候,就会用剪刀剪,用银称称,以这样的方式来交易。
结果,一两银子,剪来剪去,摸来摸去,银子表面被腐蚀,交到官府重新加工后,又因为其中有杂质,原来500斤的银豆子,做成官银之后就少了几十斤。
因此,百姓交税的时候,本该交一两银子的,就要另收火耗,要交一两二三钱。
有了“火耗”,地方官更加名正言顺地上下其手,有的就要交一两七八钱,有的火耗甚至超一两。
这样一来,百姓一年比一年穷,甚至穷得交不起,都活不下去了,这不反才怪呢!
其三,推丁入亩。
(清老照片:无地农民)
以前的王朝都是按人头收税,或者是说按人头和田亩双重收税。
地主家十个人,一千亩也是交十个人的人头税;农民家庭,两亩地,十个人,也按十个人头交税。
过了几十年,地主官绅不断地兼并,农民手上没地了。
农民手上没地了,是不是不交税了,错了,这人头税你也跑不了,而地主再兼并到一万亩,也是交那么多人头税。
于是,地主乡绅吃得满嘴流油,百姓只能为奴为婢,国家也失去了大量的自耕农,财政开始衰败,等到农民活不去了,开始起来作反了,国库没钱剿匪,只能又加大税收,于是更多的农民又被逼得活不下去,于是纷纷加入起义大军,这样的恶性循环,也是崇祯皇帝曾经面对的烂局。
其四,官绅一体纳粮。
古代收税,只收到百姓家里,官绅自免。老百姓还要当差,还要服徭役,地主官绅是国家的统治阶级,他们不用当差,也用不交税。
读书人考取了“秀才”之后,就免除当差与服徭役,考取了“举人”之后,就不用交税了。等到这一个阶层无限膨胀之后,基本宣告一个王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去看看古代所谓的“盛世”,那就是地主乡绅的盛世,地主官绅为什么觉得是盛世,那就是他们吃得满嘴流油,那才叫盛世,至于那些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哪里有什么话语权,他们能喊“盛世”? (《清实录》有记载康乾二朝,很多地方出现饿死人的情况,这也算盛世?)
(老照片:清朝的平民百姓)
“盛世”也是王朝的终结者,一旦“盛世”过后,地主乡绅大量兼并,国家也失去了大量的自耕农集团,王朝就开始江河日下了。
所以,康熙盛世之后,雍正出来铁腕改革,让这些乡绅“拿的,给我还回来,吃的,给我吐出来”。
雍正的这几个大动作,完全是得罪地主、乡绅、官僚了,况且,雍正连宗室都不放过,到处没收那些皇族的皇庄,这回连宗室也得罪狠了,这些政策简直是要了这些人的老命,他们不跟你拼命才怪呢!
不过,雍正手段太高明了,设“军机处”直接架空了朝庭,又设了“血滴子”、“粘杆处”来铲除政敌,既然搞不过雍正,那么喊一喊“雍正篡改遗诏”总可以吧!
这个谣言跟阿q精神相类似,既然打不过别人,心想:是儿子打老子。这时候心里就畅快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身体非常不好。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康熙选定接班人。康熙回答说,选定接班人非常重要,它关乎社稷稳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能不慎重考虑。这说明康熙对于选接班人十分重视,不会草率决定。
康熙晚年,太子和大阿哥被圈禁,八阿哥已被排除在外,真正有实力争储位的,就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下面我们站在康熙的立场,以一个普通人的思维,用对比的方法,替康熙做个决定。
比能力。康熙安排四阿哥做的,主要是行政工作。四阿哥干的不错。康熙安排十四阿哥做的,主要是军事工作。十四阿哥干的也不错。康熙这么安排,其实是用人所长。四阿哥处理朝政要强于十四阿哥。康熙一生,平三番,收台湾,抗沙俄,征葛尔丹,奠定了大清基础,大的战争没有了,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国家治理。这种情况下,治国理政的人才显得特别重要。这一项,我会选四阿哥作为接班人。
比正统。在康熙成年的儿子中,胤礽不是老大,老大是胤褆。胤礽能成为太子,因为他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是嫡长子。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是一个妈生的,要从这两个人中选,按嫡长子继承制应该选四阿哥,因为他是兄长。还有四阿哥是孝懿仁皇后养大的,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刨除废太子胤礽,他算是身份最尊贵的皇子了。嫡长子继承制,是汉文化的结晶,对皇权交接起到稳定器作用。这一项,我仍然选四阿哥做接班人。
比后代。四阿哥八个儿子,十四阿哥四个儿子。按照康熙的说法,叫多子多福,四阿哥强于十四阿哥。康熙最喜欢的孙子,一个是太子胤礽的长子弘皙,一个是四阿哥的儿子弘历。因为太子胤礽被废,弘皙失去机会。如果四阿哥能继位,弘历就有机会接班,盛世就会延长。十四阿哥接班,只能管一代,不能管两代。这一项,我仍然选四阿哥做接班人。
比亲疏。十四阿哥比较仗义,康熙斥责八阿哥,十四阿哥以死来担保,气的康熙拔剑要刺他。由此可见,康熙喜欢十四阿哥的是,他率真的性格和对兄弟的情谊。其实,康熙对四阿哥也不错,四阿哥小时候生病,西藏喇嘛要把他带走,康熙舍不得,想法把他留了下来。爱子这是康熙的性格。康熙也是人,人都有感情,也许他偏爱十四阿哥个胜于四阿哥。但是,要是比亲疏,在所有皇子中康熙最爱太子胤礽,可最后还是把他废了。这说明康熙选接班人,并不十分重视亲疏。选拔人才,不能任人唯亲,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这一项,我还是选四阿哥做接班人。
我们普通人,都会这么选,康熙一代雄主会怎么选?所以,康熙传位于四阿哥,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个人观点,欢迎加关注讨论!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