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

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

2020-07-18 12:10阅读(77)

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看过三国演义的的我们对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这个故事耳熟能详,都知道藤甲兵所穿的藤甲是刀枪不

1

看过三国演义的的我们对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这个故事耳熟能详,都知道藤甲兵所穿的藤甲是刀枪不入,给蜀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最后不得已用了火攻的办法,在战斗胜利以后,诸葛亮说出了:“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这就给我们留下很多的疑问,诸葛亮对付曹操用了几次大火,消灭了那么多曹操的士兵都没说过,这次烧死了三万的藤甲兵为何反而那么的惆怅呢?

分析诸葛亮从茅庐三分天下开始到魂断五丈原,这几十年的时间了为了刘备匡扶汉室的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讲利用了一切天时地利的方便,擅长火攻的诸葛亮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共使用了五次,除了最后一次的上方谷没有成功以外,诸葛亮成功的使用了四次火攻。下面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火烧藤甲兵和火烧魏军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火烧博望坡,这是在曹操平定了北方袁绍以后,赤壁之战的前端战争,曹操之所以先拿当时的刘备开刀,那是因为刘备也是衣带诏的参与者,曹操便欲除之而后快。刘备在三顾茅庐以后请得诸葛亮下山,诸葛亮的第一战就是火烧博望坡,这一战的效果是夏侯惇全线指挥的军队全部溃败,不服气诸葛亮的关羽张飞等人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讨伐刘备的新野。

第二次火烧新野,曹操在第一次失败以后恼羞成怒,亲率大军五十万欲一举拿下刘备。当时刘备驻扎的新野城,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的新野县,一个弹丸之地怎么会经得起曹操大军的折腾。便进行战略转移,留下了一座空城给曹操。曹操大军在城中过夜的时候,触动了城中布置的机关,大火蔓延了整个城市,不计其数的士兵在大火中丧生。

第三次是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决定这场战役胜败的关键就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深刻的证明当时的那一场东风对于孙刘联合抗曹的重要性。说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那是古代的人迷信所致,其实是诸葛亮看准了有异于常理的天气变化,看准了时机的周瑜发动了准确的攻击,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烈的失败。

第四次是南征孟获火烧藤甲兵,火烧藤甲兵是在七擒孟获中的最后一战。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以后,曹丕动用五路人马来对付虚弱的蜀汉,诸葛亮也用平安居路回应了曹丕的阴谋。唯独南王孟获诸葛亮要亲征,原因就是南王孟获本来就是蜀汉的属地,在受到蛊惑之后才发生了叛乱,西南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限,亲征的目的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南问题。

孟获在多次失败并且丢失了根据地的孟获求得乌戈国王帮忙,乌戈国王起全国三万藤甲兵来帮助孟获,因为藤甲兵的藤甲是油浸特制的,不但刀枪不入而且可以当做木筏使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那是黑科技,魏延带领的蜀军被杀的大败。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把藤甲兵引诱到盘蛇谷后使用了火攻,再熊熊大火之下,三万藤甲兵瞬间在大火之下成为一片焦炭,其状甚惨。

第五次是火烧上方谷,是诸葛亮设计引诱司马懿到了上方谷,前后围堵准备用大火烧死司马懿,不料下起大雨火攻计划失败,也是天不灭司马,诸葛亮后来遂病死在五丈原。这次火攻没有成功,就不再过多赘述。

在阐述了诸葛亮的以火为兵的作战经历以后,再回到问题上来。前三次诸葛亮使用火攻同样也是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总归是天下的生灵,诸葛亮对于之前对曹操集团的三次作战没有感觉自己做的不对,笔者认为又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曹操是刘备集团的政治死敌,政治斗争是最残酷的斗争之一,政治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有效的消灭政治敌人的一切有生力量,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太过仁慈也是带领不好军队。

第二、从当时的主管道义和伦理纲常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当时的孙刘联盟都很愤慨的对象。面对这曹操大军的攻打,等于说是进行的防御战,抵抗侵入的敌人,用有效的方式大量地消灭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就不考虑方式是否正确合理了,也不会考虑到人性不人性的问题了。

第三、当时的刘备是很弱小的,东吴的军队在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时候,也是很多人主张投降,在实力上有很大悬殊的情况下,周瑜和诸葛亮的想法是一样的,只有用火攻才能大量的消灭来犯之敌,保卫自己的家园。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来讲,在自身力量薄弱,敌方势力强大的时候,为求胜利运用天时地利的条件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通过这几点,恐怕就知道诸葛亮为什么火烧魏军三十万而面无惧色,大家也会了然于胸了吧。那么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以后说必损阳寿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也要一点一点的分析:

第一、政治目的不一样,诸葛亮南征孟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征服和杀戮,而是收服孟获让孟获归顺不再受人唆使而再次叛乱。在战斗中获得的俘虏都放回家去,没有收编没有杀害,目的是为了好好的管理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好好生活安居乐业,火烧致使藤甲兵全军覆没,违背了诸葛亮南征的意图。

第二、南征孟获是蜀国的内部矛盾,孟获带来和诸葛亮打仗的所有人都是蜀国的子民,诸葛亮其实发动的就是一场镇压边疆叛乱的战争。藤甲兵身穿藤甲,遇火既燃在峡谷中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身经百战的诸葛亮看到自己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来教化子民,必损阳寿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做了伤天害理的亏心事,老天也会惩罚我的。

第三、这是一次消灭种族的战斗,因为在以前的战斗中,阵亡的魏国士兵都是汉族的,汉族人口众多诸葛亮也不会考虑很多。而这次在盘蛇谷全军覆没的藤甲兵,应该来说是乌戈国全国的青壮年,当时的边疆少数民族都是全民皆兵。当时如果一个部落国家的青壮年大量死亡,很容易就被其他部族所吞并甚至是就会消失。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导致了一个小国家的陨落,他是很自责的,所以后来在庆功宴上说了那样的一句话:“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综上所述:诸葛亮火烧魏军三十万都坦然面对,火烧藤甲军就心里不舒服。那是因为面对的敌人不一样,敌人的性质不一样,战略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才造成了诸葛亮在同样的战果面前有了不一样的心情。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

2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刘秀运气不差,“召唤”陨石,流星雨相助。凭实力开挂。而几百年后,三国的诸葛亮也厉害。但尽在《三国演义》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智近乎于妖。不知道发现规律没,曹操爱断粮草,周瑜爱反间计。诸葛亮擅长的却是火攻。而他也多次的用。

如博望坡火退夏侯惇,新野一把火烧得曹操够呛;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差点儿让曹操葬身于此;处理蜀国内乱时,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败孟获,收服蛮人,平定南乱。

多次火攻,遥想博望新野前后二十多万兵,赤壁之战更是有八十三万。这么多兵,火烧起来诸葛亮都毫无惧色,但唯独火烧藤甲兵时,却露怯。感慨道“必损阳寿”。这是什么原因?



这次事件得回顾到《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孟获六次败诸葛后,有人给他出了个注意。往东南七百里,找乌戈国国王兀突骨借他的藤甲兵。该兵以藤甲为铠甲,刀箭不入,遇水不湿。渡江不沉,又轻又坚,所向无敌。

孟获欣然前去,并破蜀兵。魏延大败,诸葛亮命赵云助魏延守寨。他第二天去找平蛮之策。土人引路,诸葛亮遍观地理,找到一形如长蛇的山谷,名字为盘蛇谷。诸葛亮大喜:

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

据此,诸葛亮布下计策——请君入瓮。让魏延且战且走,引蛮兵入盘蛇谷。蛮兵连赢十五阵,一路高歌,丝毫不知中计。顺利入盘蛇谷。



于是,诸葛亮即刻让士兵乱丢火把,点燃谷中黑油柜中的地雷,又令赵云焚烧谷口车上的草。此时,满谷火光乱舞,而藤甲兵的藤甲乃油浸之物,遇火必然。盘蛇谷内的藤甲兵无有不着的,烧得那是互相拥抱,伸拳舒腿。

藤甲兵皆是死于山谷,臭不可闻。诸葛亮垂泪叹息道:

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博望之火,还是新野之火、赤壁之火,这些火都是烧之不尽绝。然盘蛇谷之火则烧之尽绝,让乌戈国不留种,不是很残酷?这不是大罪吗?



第二,前面几把火,烧的是曹军。曹操乃汉贼,诸葛亮这是在匡扶汉室,火是正义之火。但,火烧藤甲兵,属于蜀国内战,烧死的却是蜀国之人(归附,即为蜀人)。总体而言,符合《三国演义》所表现的主旨。

第三,火烧藤甲兵,实属大罪,大罪大损阴德,必损阳寿。而诸葛亮为何陨落在五丈原?罗贯中在这里埋下伏笔。

第四,衬托诸葛亮的个人形象,所以待诸葛亮向众将和盘托出自己刚刚的计谋时,诸将拜伏,皆道:

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

诸葛亮之所以出此计谋,都是为了社稷,这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网络上有大神动用自己的洪荒之力,借助化学原理来阐释原因:油泡过的藤甲在燃烧时,产生的大量二噁英,被诸葛亮吸入身体。进而,损坏了身体。

不过,不得不说成也火攻,败也火攻。诸葛亮最后以火攻失败退场。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3

读过《三国演义》的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最擅长火攻的,被刘备请出来刚出道的时候,火烧博望坡“首秀”把夏侯惇打的灰溜溜的逃回许都向曹操请罪,让之前小觑他的关羽和张飞也对他敬重起来。

之后曹操亲自领大军来攻打刘备,诸葛亮留下新野一座空城,曹仁领兵到新野,就在新野城中驻扎。之后又被诸葛亮用火烧了,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曹操也气得大喊:“诸葛村夫,竟然如此猖狂!”便自己亲自率领大军来战,之后就是刘备的战略大转移,兜兜转转才在荆州落了脚。这边是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

这第三把火便是我们最熟知的“赤壁之战”。

当时曹军大兵压境,孙权方面,主和派和主降派互不退让,孙权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诸葛亮“舌战群儒”,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还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驳倒了一大波主张投降的东吴谋士,并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联合。

笔者还清楚的记得诸葛亮手上给周瑜写的一行字:“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周瑜的想法不谋而合,诸葛亮还装模作样的作法借东风,实际上他早就夜观星象,料到最近会刮东南风。

到最后,一把熊熊大火烧得曹军几乎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这一仗使曹操元气受损不少,回北方休养了好几年,刘备和孙权得以站住脚跟,扩充实力,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一役也在历史上也成为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到了后期,刘备托孤白帝之后,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不费一兵一卒退去了侵犯的魏兵。南方蛮族,则由诸葛亮亲自率大军征讨,之后便有了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事。

我们都知道,火攻实质上是比较残忍的一种手段,被火烧是很痛苦的,被火烧死的人几乎就是一堆焦炭,死得也很惨,所以,存在用火攻会损阳寿的说法。但为何诸葛亮在前期没有这种担心,而到了后期火烧藤甲兵的时候却说自己“必损阳寿”呢?

首先,火烧曹兵是正义的反侵略手段,而火烧藤甲兵是主动进犯不得以而实施的行为。在前期,刘备作为弱势一方,面对曹操的大军侵犯,自己只有几千号人马,是不可能硬拼的,火攻是迅速退敌并且震慑敌人的一种手段。

况且,刘备是代表“匡扶汉室”的正义之师,面对“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的进犯,是正义的抵抗,火烧曹军,是具有合理性的。而在后期,诸葛亮是去稳固后方,平定叛乱保证北伐,是解决自家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在自己的领土上打自己人。况且,诸葛亮平定叛乱最初的设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德服人,实现永久的后方安定。

火烧藤甲兵,实在是因为这波孟获请来的援军刀枪不入,难以对付,不得以而实施的。从这方面来看,火烧藤甲兵确实会有损阳寿。

其次,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正是“卧龙腾飞”初时,一身才华刚刚得到释放,诸葛亮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能力使人信服,火烧曹兵,可以说是他年轻气盛时的表现。到后期,诸葛亮已步入中年,更是受了刘备的托孤重任,早已褪去了刚出道时候的气盛,也担任了一国的丞相,将一个国家的重担扛到自己的身上。

这时的他,不是年轻时候的唇枪舌剑,而多了几分稳重,看到被自己火烧的藤甲兵死得那么惨,他内心大大不忍,得出了“必损阳寿”的结论。

人到中年,对自己的生命前途也总会有担忧,诸葛亮也不例外,此时的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够多活几年,多为汉室做些贡献,不负刘备白帝托孤的嘱托。想要真正实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在这时发出“必损阳寿”的感叹,我们也能够理解。

4

诸葛亮曾经说过,凡江河湖泊、山川草木,皆可为兵。因此,在诸葛亮手上,但凡不用人力的,他都可以借用其他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诸葛亮善于用火攻,并且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出山的第一功,就是博望坡火攻曹军。此后,诸葛亮先后在新野火烧曹军、在赤壁火烧曹军、在盘蛇谷火烧孟获的藤甲军、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曹军。

在诸葛亮的这些火攻中,除了最后一次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失败以外,其他几次火攻都是大获全胜。但是,对于这几次火攻的胜利,诸葛亮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博望坡、新野、赤壁三地,诸葛亮共烧掉了30万曹军;而盘蛇谷一战,诸葛亮烧掉的藤甲兵仅3万人。火烧30万曹军,诸葛亮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但是火烧3万藤甲军,诸葛亮的内心是挣扎的。

30万曹军虽然众多,但是诸葛亮烧掉的这30万曹军,是曹军进攻在先,而刘备被动反抗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曹操篡汉、拯救汉室。因此,火烧曹军,诸葛亮问心无愧。

而到了火烧藤甲兵的时候,当时的情况是南王孟获反叛。孟获虽然反叛,但南中依然是蜀汉属地,南中各族依然是蜀汉子民。孟获虽反,但是下面的兵将和百姓是无辜的。诸葛亮烧掉了藤甲兵,归根到底还是烧掉的是蜀汉的子民,这是不义的事;

其次,在三国中,蜀汉的实力本来就最弱,而蜀汉最缺的就是人口。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主要还是想以德使南中臣服,使这个地方的人依然能够为蜀汉所有。这烧掉的三万藤甲兵虽然是孟获借来的,但总的来讲还是蜀汉的兵丁。而三万青壮兵甲,对于蜀汉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其灭亡也是对蜀汉一个不小的打击;

再则,诸葛亮并不想对藤甲兵赶尽杀绝,但是如果藤甲兵不灭,则孟获不服。而藤甲兵刀枪不入的藤甲,势必也会让更多的蜀军丧命。而火攻,是藤甲兵的克星,也最大限度减低了蜀军的伤亡。因此,诸葛亮才会把藤甲兵引入盘蛇谷全歼。不过,诸葛亮在山上看见藤甲兵的惨状,他的内心也深深地被触动了,都是父母生养,都是无辜人家的顶梁柱。如此把人逼入绝境,必遭天谴。

盘蛇谷以后,诸葛亮绝少使用火攻了,就算上方谷火攻司马懿,诸葛亮也给司马懿留下了一个退路。当然,后来天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诸葛亮也只有认命了。

孙子兵法里说,水火无情,非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这种毒辣的攻击方法。诸葛亮饱读兵书,其中的道理又如何不知,只是他实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而已。

5

火烧藤甲兵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所以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去回答。

先来看诸葛亮为何火烧曹军30万面无惧色

这30万曹军是诸葛亮分三次烧的。

第一次是博望坡之战。诸葛亮初出茅庐首次用兵,便烧掉了夏侯惇、于禁和李典率领的10万大军。

第二次是新野之战。夏侯惇等人撤回许昌,曹操起兵50万,兵分5队踏平江南,命曹仁带10万人为先锋。曹仁等人兵锋正盛,樊城很快丢失,诸葛亮劝刘备放弃新野,并准备在新野城再让曹军吃顿火烧。

曹仁在夜晚进入空无一人的新野城,便命军士入民宅过夜。没想到却中了诸葛亮的火计,曹仁这10万人又被烧成了灰。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了。诸葛亮为周瑜借来的东风,同刘备隔岸观火,欣赏大都督的个人秀。赤壁之战曹操损失83万人,虽然主要功劳不是诸葛亮的,但10万人的战绩还是勉强可以算到他头上的。

那么为何此时的诸葛亮不仅面无惧色,还有些谈笑风生呢?

第一,诸葛亮需要展示才华,树立威信。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指的就是以上内容。此时的诸葛亮新官上任,虽然号称“卧龙”,到底有没有真本事其他人并不知道。尤其是关羽张飞更是对他憋着一肚子火。所以诸葛亮需要通过三把火来展示才华,树立威信。

第二,对抗曹操是正义之举,政治正确。《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刘备是正统,曹操是汉贼。所以诸葛亮帮助刘备抗击曹军是正义之举,政治上正确,放起火来自然理所应当,毫无顾忌。

另外,这三场战斗关乎刘备集团的生死存亡,必须要下狠手。所以诸葛亮火烧曹军30万才会面无惧色。

那么为何火烧藤甲兵又说“必损阳寿”呢?

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以蜀汉丞相的身份辅佐后主刘禅。这时南中地区的孟获掀起叛乱,诸葛亮率军南征。诸葛亮听取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先后放了孟获6次。

但孟获还是不服,又找来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前来助阵。这兀突骨身高丈二(2.7米),手下有3万藤甲兵。这藤甲兵所穿藤甲使用树藤浸油反复暴晒而成,不仅轻巧灵便,而且刀枪不入,给蜀汉造成不小麻烦。

最终诸葛亮将其引诱至盘蛇谷,在谷中放置了许多油车、火药和引火之物,一把火让3万藤甲兵化为灰烬。此时在谷上观望的蜀汉众将无不拍手欢庆,唯独诸葛亮愁眉不展,甚至说“必损阳寿”。这又是为何呢?

第一,此时诸葛亮已是蜀汉丞相,而孟获虽然掀起叛乱,但仍是蜀汉子民,诸葛亮于心不忍。

第二,虽然周瑜火烧赤壁立下大功,但第二年就发病身亡,可见过多的杀戮确实影响阳寿。演义中的诸葛亮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自然懂得这些道理。

第三,虽然只烧掉了3万人,但这都是乌戈国的精壮劳力,对于小小的乌戈国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所以诸葛亮才会这样说。

6

诸葛亮火烧魏军30万大军,怕是有夸大之词。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第三把火,火烧赤壁。

前两把火确实是诸葛亮放的。但这第三把火,其实是周瑜放的,诸葛亮只是借了点东风,他俩一个扇风,一个点火,一个是主犯,一个是从犯。



火烧博望坡,算是诸葛亮的首秀。

刘备把孔明从卧龙岗请来之后,奉若上宾,食则同桌,睡则同榻。张飞和关羽看着不爽,本来他们仨兄弟是睡一张床的,这下又来了个小鲜肉,四个人睡一张床,睡觉翻个身都很难啊!

而且孔明细皮嫩肉的,嘴上没毛,办事能牢靠吗?这厮还整天摇着把破蒲扇,这大冬天的,装哪门子蒜啊?不仅如此,还自吹自擂,什么才比管仲乐毅。关羽和张飞看孔明那嘚瑟样,气不打一处来!他俩巴不得孔明出糗后卷铺盖滚蛋!



孔明也看出来了,关羽和张飞吃醋了,要不露出点真才实学,是没法继续在这混了!

机会自己就来了!

曹军过来打刘备了!领兵这位是夏侯惇,谁是夏侯惇?就是后来吃自己眼珠子的那位,想想恶心到不行。这厮武功一般,智谋一般,但却很会逞能,向曹操打包票说,如果不割孔明的头,就割自己的头。说罢,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而来!



刘备正在纳鞋底呢,忽听关羽和张飞来报,夏侯惇引兵十万杀过来了,吓了一大跳,慌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这就要收拾金银细软,带着家眷逃跑。关羽劝他说:“大哥,着啥急啊,曹军离这还有百把里路呢,这孔明不是挺能的吗?这次派他上场,试试他是不是吹大牛?”

刘备一拍脑袋,笑道:“我正忙着纳鞋底呢,竟把这茬忘了,我这逃跑习惯了,跑顺腿了,二位贤弟见笑了,快把孔明请来。”



片刻过后,孔明来了,看到刘备还在纳鞋底,劝道:“我说备哥,咱有点出息行不行,你整天像个娘们似的,缝缝补补的,以后怎么跟你混啊!”这边张飞火了,这就要揍孔明,大喝道:“你咋和大哥说话呢,谁还没点嗜好啊,纳鞋底怎么了?碍你啥事了?你小子知道我有啥爱好吗?我爱好用鞭子抽人!”

这边张飞抽出鞭子,作势要打,刘备连忙拦住,大喝道:“都住手,咱们是一家人,我今天正式宣布,打今个起,我戒了纳鞋底,二弟,你的臭脾气也得改改了,你们两个都要听孔明的,他可是我们花高价请来的上宾!”



孔明强压怒火,故作平静,他是个明白人,他就是个打工仔,一个月就这么点钱,虽然约定了年终奖,但是要是达不到既定目标,是要扣奖金的啊!人家三兄弟才是正主,我得顺着他们!这次说什么也得争口气了!

于是孔明开始布阵了,如此如此,张飞、关羽和赵云各领了一个锦囊而去,不到地方还不让拆开,三个人都兀自怀疑,这玩意怎么感觉特没谱啊。张飞更窝火,寻思着:“这次就按你的来,要是失败了,你小子就滚蛋吧!”



孔明放了第一把火,烧的曹军尸横遍野,大败而归,蜀军斩获无数。刘备喜不自禁,这钱没白花啊,一分钱一分货,孔明真神人也!张飞和关羽也对孔明刮目相看,这小子,果真有两把刷子,嘴上没毛,办事还挺牢!

这边夏侯惇,带着残兵盛勇,灰头土脸的回去了,没带回来孔明的头不说,自己的头也不舍得砍,曹操看在老乡的面子上,就饶了他一回,否则就不会有后面生吃眼睛的戏份了!

孔明这次终于长了脸了,心情很好,年终奖可以拿到了!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

本来刘表要把荆州让给刘备的,刘备脸皮太薄,心里很想要,嘴上却说不要。刘备太磨叽,诸葛亮都看不过去了,可他也没有办法,领导好面子啊。于是诸葛亮恰到好处地吹捧了刘备一把,夸他“真乃仁义之主也!”

这边曹操亲自带领五十万大军南下,这次准备把刘表刘备一窝端,刘表还没等曹操到就一命呜呼了,就刘备形单影只了!



刘备心惊担颤,他只有一万军马,曹操有五十万,硬碰硬等于送死。还得使出看家本领,那就是逃跑,但逃跑也得有路线啊,于是向孔明商议逃跑路线。

孔明说:“新野肯定不能留了,咱们逃往樊城吧,我火还没玩过瘾,我再放一把火。”于是在新野城中发布通告“看得上刘皇叔的可以跟我们走,不想跟我们走的自行离开,因为我们要放火了!”于是让士兵在百姓屋顶放置火药等易燃易爆物。

这次中计的是曹仁。其实夏侯惇也来了,只是这次学乖了,缩在后面了。


曹军进城之后,发现人去城空,正要生火做饭,忽然狂风大作,蜀军趁势齐射火箭入城,霎时间,满城烟火,曹军被烧死的,熏死的,不计其数。

这就是孔明第二把火!烧死了部分曹军,但百姓房子也烧没了。这计策其实效果一般般,曹军损伤不多,蜀军撤退计划反而因此延迟了!

第三把火,其实是周瑜放的。孔明懂得天文,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于是设了一个祭坛,煞有介事倒腾一阵,东南风还真的来了。古人迷信,以为孔明有呼风唤雨之术,其实只是装神弄鬼而已!



总结起来,第一把火、第二把火是孔明烧的,烧死的都是曹军,烧死砍死病死都是死,死的越多,曹军有生力量越少,对蜀国来说就是好事。第三把火,虽然是周瑜放的,但烧死的依然是曹军。所以这三把火,孔明不仅毫无惧色,反而内心窃喜!

但是火烧藤甲军就不是那回事了。孟获和蜀国之间那是内部矛盾,孟获只要投降,他的军队就是刘备的军队,都属于蜀国的有生力量。

蜀国人口本来就少,只有不到百万人口,而魏国五百多万。烧死一个藤甲兵,等于蜀国少了一人,诸葛亮心疼啊!

7

无论是评书演义还是有关汉末三国的正史,孔明善于用火攻是最为出名的人物没有之一。据统计孔明的火攻历史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军、火烧上方谷共五次,其中火烧赤壁中孔明是策划者,周瑜是实施者,细算起来孔明有四次半用火。

除去火烧藤甲兵,其他四次无一不是与曹魏有关。同样是火攻,孔明的态度截然相反。

火烧魏军是大国间的正常较量,更是使命使然

以孔明为智囊的蜀汉政权一直以来都是以“克复中原、光复汉室”为己任。自打董卓这个逆臣贼子被除掉以后,曹操钻空而来,开始把持汉朝的国祚,堂而皇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居然恬不知耻,毫无羞愧之色。曹操的奸雄面目已是天下共知,种种僭越的行为早已引起天下有识之士的不满,只是各方英雄豪杰都苦于自己势力太小,不足以与曹操抗拒。

身为皇叔的刘备,眼看着自己的皇帝侄子被曹贼挟持架空,逃出贼营开始招兵买马,将曹操的罪行和汉献帝的苦衷昭告天下,开始“奉天子以讨不臣”的艰苦之路。

由此可见,孔明作为蜀汉讨贼集团的智囊,孔明身负巨大的时代使命,蜀汉此时此刻就是一支正义之师,曹魏军团便是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以王道消灭霸道是正义的行为,即使30万曹军可能是无辜的人,但是选择站在曹魏一方,就等于选择站在正义的对面,即使被火烧死也是被正义的熊熊烈火消灭,所以不足以怜惜。

火烧藤甲兵是一场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屠戮

火烧藤甲兵是孔明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孔明此次南下平乱首要目标是孟获,况且孟获手里的人马已经被普遍消灭,此三万藤甲兵是孟获请来的援兵,原则上与蜀汉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藤甲兵有点懵懂又无辜。

藤甲兵是乌戈国,乌戈国此前是蜀汉政权下的一个小部落。全国上下就没有多少人口,3万藤甲兵几乎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成年男性全部的总和,结果乌戈国稀里糊涂被孟获忽悠而来,被诸葛亮一把火全部烧死,无意间等于是灭掉自己的一个附属国。

火烧藤甲兵属于孔明火攻当中最毒狠的两次之一。在孔明的火攻历史中,火烧上方谷(司马懿)和火烧盘蛇谷(藤甲兵)是两次不留活口的计策,兵家讲究“围三开一”目的是网开一面给对方不想打仗的士兵留出活路,也是为了防止对方绝地反击。但是上方谷和盘蛇谷根本没有留出活口,属于一条毒计。只是上方谷的司马懿比较幸运,天降大雨得以活命。

所以,孔明火烧30万魏军面无惧色,因为魏蜀原本就是两个中原实力对等政权进行的较量,这种情况下再狠的计策都不足未过,哪怕稍微有一丝仁慈就是对己方军士的残忍。然而藤甲兵是一个落后的文明,如果不是后期急于速战,完全可以慢慢想办法解决,而非唯一的计策。孔明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才感慨出“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8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记载,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之前,曾策划或参与过三次火攻战,而这三次火攻也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出处。

第一把火,公元202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征。而刘备则请出了诸葛亮并投靠荆州刘表,驻扎新野,抵抗曹操大军,于是在博望坡,诸葛亮设计烧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

第二把火,夏侯惇大败后,曹操亲自领兵讨伐新野,刘备放弃新野,逃到樊城,而诸葛亮则在新野中设下埋伏,待曹仁率兵杀进城后,引燃新野城,待曹军混乱之际,赵云领兵杀来,最终曹仁十万大军又是大败。

第三把火,就是火烧赤壁,当然了这个计策其实是周瑜实施的,不过演义中诸葛亮也帮了很多忙,最终曹操赤壁打败,三分天下的形势已定。

以上就是诸葛亮的“新官上任三把火”,通过这三把火,诸葛亮奠定了刘备集团的核心领导地位。

后来刘备入西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19年,吕蒙偷袭荆州,杀关羽,公元223年刘备夷陵大败后于白帝托孤,不久驾崩,诸葛亮肩负起振兴汉室的责任,然而夷陵之战的失败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蜀汉精锐尽失,国内各地暴乱不断,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彝族首领孟获,于是诸葛亮亲自领兵征讨孟获,而为了能让孟获心服口服,永远解除后患,他先后七次禽得孟获,又七次放了他,这才最终收服孟获,而火烧藤甲兵就发生在最后一次。

话说孟获被诸葛亮打败六次,心中很不是滋味,知道凭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赢他了,想来想去,他便向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借来三万藤甲兵。

藤甲兵所穿的藤甲藤甲是以西南荒蛮之地所生野藤为原料,经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此甲又轻又坚,善能防箭,刀砍枪刺不入,遇水不沉,战场之上所向无敌。最初上阵时,蜀军从未见过如此阵势,如此铠甲,接连吃亏,连魏延也战败了,后来诸葛亮再次想到了火攻,于是设计将藤甲兵引入到一个山谷中,一把火烧了,当时诸葛亮看着眼前熊熊燃烧的大火,不仅没有露出一丝笑意,还说:“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说自己火烧藤甲兵是折损阳寿呢?对比他前三次使用的火攻,我想无非以下原因吧:

前三次火攻,烧的是曹军,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曹军是敌人,是侵略者,是篡夺汉室的叛军,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看这三次火攻,曹军是罪有应得,自己是为民除害。然而这一次不同,他知道,这三万藤甲兵是被孟获蛊惑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场战争对于双方意味着什么,所以诸葛亮认为这些藤甲兵是无辜的,烧死他们,是自己不得已而为之,不是真想要了他们的命,他只是想让孟获心服口服的为蜀汉效命,但想要孟获心服口服,就必须要烧掉这三万藤甲兵。用三万条性命来换一个人的“回心转意”,如果是寻常时候,诸葛亮肯定不会这么做,可是此时是关乎蜀汉乃至天下的重要时刻,容不得他有半点仁慈之心,这时候孟获一个人的态度比那三万藤甲兵重要的多!这就是政治,就是天下!

普通人真的是命如草芥,此刻,诸葛亮第一次直接面对数万人被自己的一个决定烧死的惨景,第一次决定数万人的生死,遗憾的是这次他只决定了他们的死,现场是惨烈的,哭天喊地,宛如人间炼狱。

本都是蜀汉子民,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夺走这些无辜人的生命,难道不是折寿之举吗?

9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就记录了这件事。

诸葛亮平定南蛮,此时已经六次擒获孟获,然而孟获还是不服气,决定向乌戈国国主兀突颜借藤甲兵,据记载,藤甲兵刀枪不入,魏延率军与之对抗,无计可施,大败一场,诸葛亮为了破藤甲兵,让魏延连续诈败15次,这才将藤甲兵引入山谷,最后一把火将3万藤甲兵烧成了灰烬,然而此事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流入出胜利的喜悦,反而表情凝重,流泪道:“我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必然会折损阳寿。”

诸葛亮一生用火攻5次,就连火烧曹魏士兵30万人都面无惧色,为何此次却有这样的感慨?

诸葛亮曾火烧博望坡,夏侯惇败逃回许都;火烧新野,曹仁损失惨重;火烧赤壁,不过这个主要功劳应该是周瑜的,此火攻直接让曹操统一天下的愿望给打破;火烧藤甲军就是第四次,最后一次火烧上方谷,司马懿差点丧命于此。

以上来看,诸葛亮火烧魏军何止30万,但是唯独第四次火烧藤甲兵时心中自责,说折损阳寿,这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首先:藤甲军最无辜

纵观这五次用火,唯独藤甲兵这3万人是非常无辜的,这些藤甲兵本就和蜀汉无关,只是孟获搬来的救兵,就和孙悟空搬来的天兵天将被吸走了兵器一样,然而魏延对这些藤甲兵无计可施,诸葛亮才出此下策,其实诸葛亮的本意只是降服他们就行,南征也只是为了平叛孟获,可谓是伤及无辜,而火烧魏军则不同,诸葛亮认为烧魏军是替天行道,魏军是强敌,只有杀得越多越好。

其次:藤甲兵属于蜀汉子民

乌戈国本就是蜀汉地区的一个不落,举国人数有限,3万藤甲兵本就是他们举国国力,现如今被诸葛亮一把火给烧死,间接的害了一个小国,况且这个乌戈国的藤甲军同样是蜀汉子民,这样的做法确实不妥。

其三:诸葛亮亲眼所见

其实诸葛亮用火攻,虽说亲临战场,但是很少目睹士兵被烧死的过程,即使被火烧也都有出路可逃,唯独上方谷和烧藤甲兵类似,是个谷口,出路被堵死,但是上方谷火还没烧旺就下了一场大雨,藤甲兵则不同。

《三国演义》原文记载:“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也就是说这些藤甲兵在谷内,出口被堵住,蜀军往下方倒油放火,诸葛亮亲眼看见这些藤甲兵被火烧的手脚乱跳,很多士兵又被石头砸的头破血流,有的向逃亡出口又被斩杀,最后全部死于谷内,散发出的焦味着实难闻。诸葛亮亲眼看见这些藤甲兵被烧死,心中难免自责,虽说自己不信天命,但是洞察天意的诸葛亮总认为这样操作是折损阳寿的。

最后:赤壁之战的影响

赤壁之战没多久,周瑜就去世,诸葛亮认为周瑜这把火烧的太旺,曹操军说有八十多万军队,精锐悉数被烧死,然而周瑜却在这之后去世,肯定是此举损了他多年的阳寿,诸葛亮心有余悸,这才发出感叹。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10

南蛮兵法不行,却极其顽固,孔明觉得轻而易举打败他们,反而觉得是在欺负人,自然生出恻隐之心。他可能一时觉得负罪感,所以这样说。而魏国人口众多,他觉得以弱胜强应该的。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