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楼兰到底做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到底做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2020-07-18 12:09阅读(67)

楼兰到底做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198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新疆罗布泊发现了距今3800年的楼兰少女古尸。当考古人员揭

1

198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新疆罗布泊发现了距今3800年的楼兰少女古尸。当考古人员揭开少女脸上的朽布,惊奇地发现,美丽的姑娘紧闭双目,嘴角微翘,如同睡梦中一般,脸上浮现着甜蜜的微笑。


几年后,诗人席慕蓉写下一首凄婉的《楼兰新娘》:

“我的爱人曾含泪,将我埋葬。用珠玉用乳香,将我光滑的身躯包裹,再用颤抖的手, 将鸟羽,插在我如缎的发上......有谁,能把我重新埋葬,还我千年的旧梦,我应仍是, 楼兰的新娘。”

考古发现,打碎了少女3800年的梦,也让沉睡几千年的楼兰古国重现视野,让我们又回到那段并不优美的战乱年代......

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楼兰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一个古国,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古国是印欧人种,人口一万四千人,还没有今天的一个乡镇大。楼兰人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与若羌接壤,紧邻敦煌。


包括楼兰在内的西域诸国,因为弱小,长期饱受匈奴人的欺凌,只好乖乖当小弟。打破这个平衡的是汉武帝,为了彻底解除匈奴人的侵扰,他决定联络匈奴人的世仇月氏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于是就有了张骞的西域探险。

从这一刻起,挡在西域通途中的楼兰,进入汉帝国视野。

楼兰王如同井底之蛙,平生只认得匈奴人的马刀,根本不鸟汉使的“之乎者也”。于是,他们积极地充当匈奴人的爪牙,不断截杀汉使,让汉武帝大光其火。

元封三年,汉武帝决定帮楼兰王开开眼界,他派赵破奴和王恢,率700轻骑,就轻松把楼兰王“请”到了长安。楼兰王长安几日游,娘哎,世界上还有这么牛叉的帝国!俺投降,你俩都是老大!

楼兰王被放归后,立刻调整政策,分别向汉帝国和匈奴送出质子:你俩代表我给俩老大当孙子去吧!


漠北大战后,霍去病和卫青相继离世,汉武帝苦于无将,持续十几年不动刀兵。狼性不改的匈奴人缓过劲来,又开始在汉边境和西域频频出没。

楼兰国太弱小,每天只能过借风使舵的日子。汉帝国几天没打他,楼兰王一时忘了疼,又投入匈奴人怀抱,帮他们袭击汉人,让西征的李广利损失惨重。汉武帝再度“拍苍蝇”,又把楼兰王“请”到长安,故地重游。

这回,楼兰王带着哭腔说:老大,我们国小,夹在你们俩大国之间,不两边倒活不下来呐!汉武帝心软了,好吧好吧,别再跟我较劲了,回去吧。此后十余年,楼兰王疏远了匈奴。

征和元年,被搓揉了一辈子的楼兰王死了,楼兰国向汉武帝请求,让质子回国继承王位。汉武帝一听,这事不好办。原来这位楼兰质子,在长安长期受到优待,逐渐活出滋味了,越活胆越大,不断犯罪,结果被汉武帝“宫”了!


要是让个“太监”回去当王,楼兰人不能干,这伙计得势了还不得跟汉帝国干到底?于是匈奴人乘机将另一个质子安归,送回楼兰继承王位。

楼兰与汉帝国的二次摩擦开始了,安归长期生活在匈奴,他即位后,楼兰全面“奴化”。汉武帝晚年,基于国力衰退,停止对匈作战,这个政策,让安归产生错觉:还是匈奴这根大腿粗!要是老楼兰王还活着,一定会抠下他的眼珠!

从征和年间,到汉昭帝初年,安归积极配合匈奴,成了挡在西汉通往西域道路的劫匪,他们频频截杀汉使,和往来商道的商人。

以汉帝国的实力,扫平一个楼兰国不算事。可是当时汉昭帝刚即位,国内政治格局基调是和平,恢复经济生产,不想出兵,这就是楼兰人那十几年嚣张的原因。


面对困局,有个牛人站出来——傅介子。傅介子当时的身份只是个骏马监,他自请出使大宛。傅介子一行只有三十余人,面对死亡威胁,他以超人的勇气,居然连唬带蒙,以大军将至的大话,吓住了楼兰和龟兹二国,顺利完成了出使大宛的任务。

走了一遍西域路,傅介子心里有底了,他向霍光请求,只带原班人马,奇袭龟兹,改变西域倒向匈奴的现状。霍光思量半天,最后批准傅介子拿楼兰王安归试刀。

倒霉催的安归,蹦跶太欢,上了傅介子的黑名单。

这次傅介子依然只带着随员三十余人,都是文官和少量保安。行礼比以前多出不少,都是能晃瞎眼的黄白之货。

到了楼兰边境,傅介子让人通报安归:皇帝派我给你带赏赐来了,快来领赏吧。安归不傻,他像一条机警的鱼,轻易不敢下嘴,拒绝前去拜会傅介子。


傅介子一看,不咬钩?我咋就不信呢!他让人再次传话:这么多财宝,你不想要那就算了,我明天就启程,唉,便宜别的国王们了!

安归绕着鱼饵转了好几圈,贪心终于战胜了小心,他咬咬牙,决定“拼死吃河豚”。也许安归觉得,在自己的地盘,还有护卫随行,汉使那几个文官,能把我咋的?

安归一到,傅介子很热情,他指着陈列得整整齐齐,光灿灿亮闪闪的金银珠宝:这些都是你的了!

安归的智商被闪没了,他戒心全无,与傅介子勾肩搭背,入帐痛饮。酒过三巡,两人好得像哥们。傅介子套着安归的耳朵说:天子有一密旨,需要传达给你,请随我来后帐。


安归根本没过脑子,摇摇晃晃,跟着傅介子一步迈进鬼门关。帐外的安归随从,不大一会儿等来安归的人头,大惊失色。傅介子翻脸大喝:我奉天子之命,诛杀安归,汉军就在其后,尉屠耆(楼兰在大汉的另一位人质)不日即到,他将成为你们的新国王,拥立者有功,反对者死!

安归都死了,谁还愿意拿自己的小命碰大汉的钢刀?于是楼兰全军宣布投降!

就这样,傅介子一行,不带一兵一卒,轻松斩杀楼兰王,搞定楼兰国。西域各国闻听,大惊失色:汉帝国又呲牙了,快踹了匈奴人吧!

这就是历史上,傅介子千里斩楼兰的故事。楼兰国这个名字,从此也成了历史,它被傅介子改成了“鄯善国”。


此后数百年,鄯善国与两汉之间虽有摩擦,但总的来说,它不可逆转地步入与汉文化的融合之中。随着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条件恶化,和周边的战争状态,到公元六世纪,鄯善国被北魏帝国消灭,从此楼兰古国消失在茫茫沙漠。

傅介子斩楼兰王,难度极大。一是路途艰辛,二是面对敌对势力,三是抗旨行事。当时汉昭帝明确否决了傅介子的请求,是霍光的暗中支持,才得以实施。假如失败了,倒霉的一定是傅介子。

所以,傅介子的功勋无法复制,西汉末年,有个叫谷永的官员,劝老将军段会宗说:傅介子那样的功勋,不可能再现,您老就别去西域了,好好养老吧。

可是自古以来,男儿热血疆场,为国建功的勇气,鼓励着一批又一批的英雄豪杰,以傅介子为榜样,挺进西域。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二十几岁游历西部边疆,面对雄浑又有苍凉的大漠,他仿佛又看见了大漠风沙中,金甲银枪的将军们,纵马迟骋的英姿。于是提笔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实,楼兰王有多少错?他唯一的错就是国家太弱小了,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站在大汉帝国的立场,楼兰王勾结匈奴,损害汉人利益,可是站在楼兰国立场,他很冤:你们我都不喜欢,可是我又不得不跪舔你们的脚!

中原人真的对楼兰人有多恨吗?不见得,连汉武帝当初也很体谅楼兰王的境遇,处在那个历史环境,同情解决不了问题,大汉也是被匈奴人逼的,汉帝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楼兰人难以想象的。

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与其说是中原人有多恨楼兰,不如说是汉民族面对外族入侵,希望投身报国大业的一份壮志情怀。

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乃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常有豪情壮志的诗句传扬海内。他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游历于西北边关,此时的他也就二十七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所以他以笔为刀,将所见所闻转化成激奋人心的诗句,这都无可厚非。正如他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样,并无特指对胡人的的憎恨,因为当时的大唐已经是胡汉一家亲。但要说“破楼兰”,历史上还真有一定的渊源。

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

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古丝绸之路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我们现在统一称其为楼兰古国,它曾经因连通西域和中土而盛极一时,但又只存在了800多年便神秘消失。直到上世纪初,瑞典探险队才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消失千余年的楼兰遗址。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里已经残破不堪,但巍峨耸立的城垣掩盖不住它曾经的辉煌。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汉书·西域传》

在文献记载中,楼兰是汉朝时期就存在的西域小国,《史记》与《汉书》都用“城廓之国”描绘它的渺小。它向东连通敦煌,向西北可到焉耆、尉犁,向西南可到若羌、且末,所以古丝绸之路走到楼兰就分为了南、北两道,以此链接更多的西域国家,可以说楼兰古国就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但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1.4万人左右,也就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城镇,这种规模的小国在西域还有很多,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都记载过。

在整个西域有个统称叫“西域三十六国”,也就是今天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当年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寻访这三十六国中的大月氏国,欲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虽然这个计划没能成功,但张骞的西行对于西域国家与中土的沟通打开了通道。当时汉武帝得知西域的繁华之后,也有意将“三十六国”收入囊中,但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不仅在汉朝的北边,而且也在西域三十六国的北边,所以整个西域小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墙头草的角色,徘徊于两大势力之间,楼兰当然也不例外。

楼兰古国的特殊性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前面说过他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恰好它也是汉匈两家边界的缓冲地带。换言之,汉军争取到楼兰,则可从该地区出击匈奴,多了一条北伐的路线;匈奴也可以由此南下骚扰汉朝边关。由于匈奴人的凶悍与霸道,楼兰多是在威逼利诱下帮助匈奴人,甚至与匈奴合兵骚扰汉朝。当汉朝的使者借道沟通西域时,楼兰还曾劫杀过汉使。汉武帝最终改变怀柔拉拢的态度,于元封三年(前109年),派赵破奴率军数万人攻破楼兰都城姑师,俘虏了楼兰王,这可以视为“一破楼兰”。

汉武帝本想着此番教训足够震慑这个小国,于是将楼兰王释放,令其送一楼兰王子到长安做人质。楼兰经过这一“劫难”老实了许多,为了避免匈奴发难,也送了个王子给匈奴,表示在汉匈之间保持中立。但没过多久,楼兰王再次暗通匈奴,在国内准匈奴人驻军,武帝再令汉军兵临城下,楼兰王出城谢罪,并答应帮助汉军监视匈奴动向。

汉朝前往西域往往需要经过楼兰境内的白龙堆沙漠,楼兰国也在汉武帝的威慑下,甘愿担任汉使在沙漠中的向导。但汉使的优越感,使他们随心所欲的大骂楼兰向导,楼兰国也就在武帝去世后拒绝为汉朝提供帮助。到了汉昭帝时期,汉廷就派傅介子暗杀了楼兰王,这个被暗杀的国王就是曾经派到匈奴为质的楼兰王子。汉朝的暗杀行动成功后,就将自己国家的楼兰质子尉屠焉配婚,然后送回楼兰做了国王,并以保护新国王的名义向楼兰派驻军队,更名楼兰为鄯善,由此算是占据了讨伐匈奴和沟通西域的主动权。

神爵二年(前60年),随着匈奴西边日逐王的投降,西汉掌握了天山以北地区,加之武帝时期逐步对天山以南的控制,西域大部分地区已经归汉,西汉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是我国第一次切切实实控制新疆地区。但从西汉到新莽、再到东汉建立的这段时间,匈奴趁机再次南下,对西域地区进行骚扰,汉地政权由于无暇西顾,鄯善又“复附匈奴”。刘秀对西域诸国复归匈奴是有责任的,当时这些小国家向东汉朝廷申请重立都护府时,刘秀是以“天下初定,匈奴未服”而拒绝了。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佛国记》

鄯善在归附匈奴后,也担心历史原因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加之孔雀河改道,和罗布泊萎缩的地里因素,鄯善王就带着国民逐渐向南迁移,楼兰故地才逐渐沉寂在沙漠之中。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时路过了楼兰故地,在他的记录中,当时的楼兰已荒无人烟了。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北魏出兵灭掉鄯善,另指派韩拔为鄯善王,将该国视作了汉地的郡县,也标志着鄯善的灭亡。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北方统治时期,也效仿汉武帝遣使沟通西域,令董琬通使西域后,按董琬建议,将西域分为四域:第一域为葱岭以东流沙以西;第二域为葱岭以西河曲以东;第三域为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第四域为西海之间水泽以南。这其中第一域主要就是我们俗称的西域三十六国的范围,后三域则包含了中亚地区广大的范围,所以这时起,西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楼兰故地临玉门关正西方向,是汉地通往四域的门禁,所以但凡汉地政权想要往西扩大领土,就必须经过楼兰故地,分兵两路折向南北。

说到这里,就一定能理解为何那么多文人墨客喜欢以“楼兰”为依据抒发壮志了。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高适的“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徐祯卿的“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李白、杜甫时期楼兰故地本身就是唐朝领土,还有何较劲的?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人物,一生都在与金人作战,跟西域八竿子打不着!徐祯卿是明朝的扬州才子,一辈子没到过西北边陲,凑这个热闹不也就是抒发一下情怀而已?

综上所述,古代文人对于楼兰的“情有独钟”并不是对楼兰古国的痛恨,历史上的墙头草多了去了,也并没有引起文人墨客的垂爱。之所以楼兰常被文人“剑指”,就是因为它曾经见证过汉匈之间的博弈,这是每当汉族政权遇到游牧民族外侵时,都会拿出来打气的资本。又因为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象征着汉族政权向西寻求发展的突破口,所以也更容易成为文人寄托壮志的媒介。

3

王昌龄的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仅只是表明一种态度和气概,并非确指。事实上,在老王做这首边塞诗的一百多年前,楼兰古国已经被北魏给灭掉了。

按今人价值观来理解的话,曾经存在的楼兰古国应该属于“二鬼子”,是被人憎恶和唾弃的存在。

《史记》中有明确记载,楼兰刚开始依附于匈奴,当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时,楼兰作为匈奴的前哨站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例如给匈奴传递消息通报汉朝过往客商的行迹,以便于匈奴劫掠,当汉朝军队前来勘察时,楼兰又搜集军事情报让匈奴能提前做出预案。

可以想见,这种货色度汉朝来说,对ta的痛恨应不亚于匈奴。

匈奴尽管劫掠汉朝客商,侵犯汉朝边境,但匈奴是野蛮民族,抢掠是他们的本性,但楼兰作为二鬼子,表面上和汉朝彬彬有礼,暗地里却和匈奴互通消息,如此这般的话,汉朝岂能容忍?

所以后来那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傅介子就向汉武帝请缨,亲自率兵前往楼兰,将楼兰王的脑袋砍了,挂在旗杆上示众,也即是今日本部分小年轻们津津乐道的“扬我大汉国威”。

当时旗杆上挂人头的地理位置,就是今天的北京东交民巷,也即是今天外国使馆的聚集区域。

到唐朝时期,边境大体安定,不过突厥以及鞑靼等部落还不是很消停,王昌龄写边塞诗一贯秉持苍凉雄浑的风格,他说“不破楼兰终不还”,并非确指要和楼兰国死磕,而是以陋兰代指那些首鼠两端的蛮夷之邦,意思是大唐兵马所至,谁敢腻味,出来走两步吧!

最近印度也开始膈应人了,且观近况!

4

先从楼兰人的人种及起源讲起。

公元前3000至2000年,受生存环境变化影响,原本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及顿河流域的古印欧人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移。其中,金头发白皮肤的高加索人种诺迪克种族,如同四个外出打拼的兄弟,分四路各奔前程。

其中有一路自称“雅利安人”的古印欧人面向东南,先是迁徙到中亚,然后分三部继续前行。其中之一来到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建立印度斯坦;另一部分向西进入伊朗,创造了古波斯文明;最后一部分吐火罗人进入我国新疆地区。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放牧为生的吐火罗人于祁连山、河西走廊一带建立月氏国,靠打渔狩猎者在罗布泊地区建立楼兰。

楼兰人使用佉卢文,说吐火罗语,秦汉之前,名不见经传。在佉卢文中,“楼兰”就是“城市”的意思,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后,中原人对它一无所知。

汉朝初年,匈奴威汲西域,设僮仆都尉,视诸王国为孩童和奴婢。楼兰便挤在这堆“小兄弟”之中,为匈奴主人马首是瞻,称臣纳贡。

公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中亚阿姆河畔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匈奴人得到消息后,发令西域各国予以堵截,楼兰人不敢息慢。结果,张赛使团被匈奴俘虏。十二年后,张赛逃脱,继而造访西域各国,“丝绸之路”随之开通。

“丝绸之路”从敦煌到达楼兰后,被分成南、北两条通道,一条直接向西沿塔里木河,经库车、阿克苏,到达疏勒,再经塔什库尔干翻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西亚和西南亚地区以及欧洲,称丝路北道;另一条路由此向西南,经若羌、且末、和田,在疏勒与北道交会,称丝路南道。

而介于楼兰重要的地理位置,既成为欧亚交流的代名词,又成为汉匈争夺的热点。

丝路开通后,汉朝同西域各国的交流往来红红火火,日趋频繁。匈奴马上得了红眼病,阻止汉使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通过。做为马前卒的楼兰在匈奴的教唆下,派出联合巡逻部队截杀中国使节,切断了丝路交通线。汉武帝闻讯龙颜大怒,这分明是螳臂当车吗!随即便有了主意。

公元前108,汉武帝派赵破奴率领数万精兵挥师楼兰。而楼兰军将过千,民将过万,无异于以卵击石。得知楼兰弱到掉渣,赵破奴只率领700轻骑就俘虏了楼兰王,并将他关进了楼兰人自己的牢房。楼兰王无奈,表示赤心向汉。听到这个消息,汉武帝大笑:“放了楼兰王,官复原职!”

(汉武帝剧照)

有人欢喜有人忧,这回轮到匈奴生气。得知楼兰王降汉,匈奴旋即攻打楼兰。楼兰被扁,汉朝又鞭长莫及,楼兰王只能再次阴结匈奴,阳奉汉朝。不久,楼兰王派长子安归到匈奴担当人质,派次子尉屠耆到汉朝做人质。

这不是典型的墙头草、两面派吗?汉武帝听说后,派玉门关守将引兵速捕了楼兰王,押到长安严词责问。楼兰王无奈地说:“楼兰地寡民弊,处于汉朝和匈奴两个大国之间,谁都得罪不起。如果非要我做出明确的归属,我只能举全国子民迁到汉朝内地居住。”楼兰王所言不虚,汉武帝只好派使者把他送回了楼兰。

公元前92年,楼兰王去世,亲汉的大臣们要求尉屠耆回国继位。而尉屠耆表示无心继位,于是楼兰另立新王。但新王很快驾鹤西去,匈奴正好趁机把安归送回楼兰,继承王位。如此一来,楼兰同汉朝的关系又回到原点,汉使也多次遭殃。但是,由于当时汉朝正经历巫蛊之乱,所以汉武帝无暇顾及楼兰犯上。

(汉昭帝剧照)

时间一晃而过,武帝去世,昭帝即位。公元前77年,也就是汉武帝去世的10年后,霍光派傅介子带着几名精壮刺客来到楼兰,以赏赐之名,行刺杀之实。

在欢迎宴会上,安归被灌的酩酊大醉。随后,傅介子将其扶到屏风后面,让刺客取下其头颅。楼兰大臣们被吓得面如土色,战战兢兢。傅介子当场宣布立尉屠者为新王,无一人敢站出反对。

新王即位,万象更新,随后汉朝将楼兰国改名鄯善国以示同楼兰的区别。于是,新鄯善王带着新印玺与一名汉朝宫女身份的新婚妻子风光登位。

楼兰更名也改变了历史。不久,鄯善王上书汉昭帝说:“我在汉朝久矣,回国势单力薄,巩遭不测。鄯善国有一伊循城(米兰遗址),土地肥美,肯请陛下派将士到那里屯田驻守。如此,我才能安心生活,惟大汉天子是从。”

汉昭帝随即批准,派出一名司马和40名土兵到伊循城屯田。如此也标志着鄯善真正纳人了汉朝的统治之下。

东汉时期,班超之子班勇担任西域长史,派一名手下将军索励到楼兰屯垦。由于驻扎人员数量庞大,于当地自然资源消耗甚巨,所以环境被破坏。最终孔雀河被拦,致使位于下游的楼兰故都水源断绝,楼兰古城遭废弃。

之后的联锁反应是,原本茂盛的胡杨被枯死,庄稼无法耕种,绿地沙化,曾经繁华无比的古城、汉朝驿站和从敦煌到罗布泊的烽燧系统全废弃,文明的链条荡然无存。

公元330年前后,楼兰人开始撤离故土,迁徙于新的生存地带。无怪乎公元400年的一天,和尚法显西行路经楼兰时,那里已是: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疑,惟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

公元445年,丁零人入侵鄯善新城,至此,一个由楼兰转变为鄯善的国家正式灭亡。5世纪末,鄯善新城(伊循城),人去城空。隋唐时期,楼兰黄沙漫漫,一无它物。原丝绸之路北道也被新开辟的伊吾大道(安西到哈密)所取代。此后,鄯善绿洲被鲜卑分支吐谷浑统治长达180年之久。之后,唐朝再经略35年。再后,记载全无,空留一片荒漠,几枝枯杨,数点沙丘。

沧海桑田,既然楼兰已经成为过去。为什么人们还要“不破楼兰终不还”呢?

首先,唐朝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旦旦而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次,酒徒李白也不甘寂寞,于是在《塞下曲》中竭声高喊: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实,人们之所以对楼兰“耿耿于怀”,还是因为其名气太大的缘故,并不是因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何况千年之后,谁还会记得谁!

到了唐代,“楼兰”已经成为西部边关少数民族的泛指,而真正的楼兰早已成为历史的一抹记忆。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5

这么讲吧,就好比黄药师和欧阳锋在那里生死相搏,你恰好就在两大高手之间,这个时候,你究竟是选东邪还是西毒呢?选东邪,你要付出的代价是被西毒使出“蛤蟆功”重创,但黄药师会给你吃九花玉露丸疗伤;选西毒呢,你的代价则是被东邪“弹指神通”教训,不过同样欧阳锋会以瞬息千里的功法相救。

问题是,如果你既不选东邪也不选西毒,或是先选东邪,半途后悔又选西毒,这样来回折腾好几回呢?

楼兰国,便是如此。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楼兰国的方位,它的东部,便是汉朝的敦煌郡,西南方向去若羌、且末,西北方向则是焉耆、尉犁,也就是说,这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汉朝要向西扩张、向北打败匈奴,都必须搞定楼兰国。

而在相反那一边,匈奴要控制西域各国,守住楼兰,便等于是扼住了要害,如果失去了楼兰,则等于就是向汉朝让开了西去的大道。

对于楼兰而言,最好的结局其实是汉匈和睦相处,这样以来就不必打仗,和平便可以做生意,而楼兰古国地理位置恰好处于丝绸之路中转站,汉朝的商人们必须经过楼兰才能去往别的国家,西方的商人,也只有通过楼兰才能去富裕的东方做买卖。

而且,楼兰周遭都是沙漠,唯有此处却有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两条河汇入,形成水量丰沛的罗布泊,能够为过往的商旅们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我们都知道,沙漠之上的商旅,可以不吃汉堡包也不啃驴肉火烧,但水是一定要喝的。

所以,如果在和平条件下,楼兰完全可以成为陆地上的新加坡、沙漠里的香港,享受贸易中间站的极大好处。

但问题就是:那是一个谁的刀锋利,谁就说了算的年代。

最初,是张骞通西域,发觉了楼兰的优势地理条件,于是汉武帝派出使者,带着优厚的礼物去找楼兰国王谈话。

结果楼兰国王就耍横,不但要你汉朝的钱,还要你汉朝使者的命!

汉武帝便派兵,正经说法是西汉维持和平部队指挥官赵破奴先生,带着几万部队威吓了一下,就把楼兰王给吓破胆且活捉了,比较威猛的野史版本则说只需七百条汉子,带着楼兰人从未见过的汉制小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把这事给办了。

于是楼兰国便害怕了,说之前是俺们不懂事,现在俺们知道了,你们大汉才是天底下最大最强的国。

可问题是汉兵一退,匈奴骑兵便来了,楼兰又必须向匈奴认错,说俺们错了,匈奴才是草原上最强健的鹰,汉朝就是一弱鸡。

结果匈奴一走,汉兵又上门了。

如此反复几回,汉朝便觉得你楼兰出尔反尔不讲信义啊,说好做咱的小弟,咋一转身又投奔匈奴那个草原土包子呢?

楼兰王实话实说,俺们是小国啊,一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中间,不两面称臣,你让俺们这日子咋过啊?要不索性你们派辆金杯来把我们装了去你们汉朝得了。

结果汉朝表示体谅,最终解决办法是楼兰派出一个王子去长安做人质——没多久匈奴也来要人,又要了一个王子去草原做人质。

后来就出问题了,老王死了,在匈奴做人质的王子抢先一步回来接班做了王。当时汉朝使者去西域各国,路过楼兰国的白龙堆,粮食补给和饮水都是由楼兰供应的,结果这个亲近匈奴的新王,就派人扮成强盗,袭击杀害了好几批汉朝使者。

汉朝一开始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以为真是治安不好,结果后来楼兰内乱,新王的弟弟投奔了汉朝,就把内幕抖露了出来,于是汉朝大怒,而楼兰呢?知道自己理亏,索性断绝关系,完全倒向匈奴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汉昭帝时候,执政大佬是霍光,他也没有动用大规模武装部队,只是找来一个擅长特别行动的小伙,叫做傅介子。傅介子这便来到了楼兰,跟楼兰王说汉朝有赏赐给你。这个楼兰王也实在是利令智昏,先头刚惹了汉朝,后头就天真地相信汉朝要赏他,高高兴兴地把傅介子迎入王宫,喝酒聊天,喝到一半,傅介子便跃身而起,一刀剁了楼兰王,然后向楼兰百官宣布:

你们的王得罪了朝廷,俺把他给杀了,但是你们不用慌,你们王的弟弟现在汉朝,汉朝的大军正在把他送过来,所以你们不要轻举妄动,要不然死的,可就不止一人了!

这个,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7年的楼兰事件,汉朝仅用杀死一人的代价,便搞定了丝绸之路上长期的不稳定因素:楼兰国。

这当然是极大的成功,所以后来的文人,便反复念叨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为啥?一是民族自豪感,另一个就是自己也梦想着能成为赵破奴、傅介子那样的牛人,事实上,就是要做古代版的兰博和终结者。

事实上,当时的汉朝,也确实拥有东方超级大国的地位。

6

楼兰并没有做什么太可怕的事,中原人也没有对它恨之入骨。“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是要和楼兰死磕,当时楼兰早就没了。

不要把这个国家想得太神秘,它的文学意义远大于历史意义。

首先,楼兰到底做了什么?

楼兰地处西域,被汉朝和匈奴夹在中间。



大家都知道,汉朝和匈奴老对手了,没事就在西域那块打架,谁的拳头大谁就做西域老大。一开始楼兰是匈奴的小弟,后来西域被汉军打穿了,还搞出了丝绸之路,楼兰等一众西域小国就都跑到新老大汉朝这里。

匈奴虽然打不过汉朝,但是它打这些小国还是没问题的,于是经常出来欺负楼兰,楼兰王就派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去了汉朝一个去了匈奴,相当于认了两个老大。后来这个去了匈奴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带着楼兰彻底投向匈奴,经常攻击我们的商路。

当时汉朝刚经历完政治变动,权臣霍光把持朝政,他派出傅介子出使西域,合计着对楼兰王实施斩首行动。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汉书·傅介子传》



傅介子到了楼兰,轻轻松松就把当时的楼兰王给干掉了,扶持在汉朝的这个王子做了楼兰王,并将楼兰改成鄯善。

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该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汉书·傅介子传》

而后傅介子回国,受到了极大赏赐,一举封侯。

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汉书·傅介子传》



一方面,楼兰努力在大国夹缝间求生存,最终做了个不太成功的二五仔。对于汉朝来说,它的行为是对国家尊严的极大蔑视。这确实可以说是中原人对楼兰痛恨的历史来源。

另一方面,其实楼兰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成就了傅介子的名垂青史。斩杀楼兰王封为义阳侯的故事,在后世流传甚广,最终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特定典故。

其次,“楼兰”到底活了多久?

在历史上,随着孔雀河改道,鄯善国就已经开始迅速衰落,最终在448年被北魏灭国。

然而,傅介子封侯的典故却一直流传下来,其中“楼兰”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被后世的文人墨客时不时拿出来斩了一千多年。

先说在西域边塞打仗的王昌龄。

尽管当时楼兰早就没了,但是唐朝在西域仍然要面临吐蕃、突厥等强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写“楼兰”,明显是借典故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心,国家情怀。他在《从军行》里也写道:“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一样的比喻,一样的引用典故,一样的抒发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除了王昌龄,很多唐代诗人也喜欢拿楼兰出来斩一下。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一次还不够,在《出自蓟北门行》里李白又斩了一次:“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这气势,这情怀,“楼兰”不火天理难容。



可以说,“楼兰”的知名度在盛唐得到了一次巨大的提升,楼兰从一个军事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国家,彻底走入民间,走入文学创作,“斩楼兰”成为文人墨客最热衷之事之一。

比如,

宋代辛弃疾的《送剑与傅岩叟》:“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元代叶颙的《对酒舞长剑》:“年深剑文在,曾斩楼兰王。”

明代刘绩的《送唐生从军关陜》:“少年曾许国,直拟斩楼兰。”

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哪种体裁,无论创作者是哪种流派。别问,问就是“斩楼兰”。

最后,关于“楼兰”的简单总结。

楼兰有错吗?

对我们来说,它背信弃义,助纣为虐,损害汉朝的国家利益和形象,很明显是有错的。

但是它的国力和历史决定了,它对于我们的实际伤害比当时其他的政权势力要小得多 。

它的历史在公元448年就戛然而止,但它的生命却在中国文化中得以延续。

甚至傅介子都已经被很多人淡忘了,“斩楼兰”依然活蹦乱跳。

不知道对楼兰来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是林盛,每天都会更新历史类问答,感兴趣的话希望您能点个关注,多谢多谢!

7

其实,中原人并不憎恨楼兰,相反,与楼兰同时期的汉武帝就非常体贴楼兰,后续的汉朝皇帝也基本延续了汉武帝的政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照顾,或者说是保护楼兰。

当然,前提是楼兰必须服从于汉朝。

至于,为什么中原人总是想着破楼兰、斩楼兰,主要原因在唐朝

汉朝与楼兰

楼兰,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

单于遗汉书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这里的匈奴大单于就是冒顿。当时,冒顿给汉文帝写信,匈奴兵强马壮,不仅平定了大月氏,而且还降服了西域二十六个国家,其中就有楼兰

这一年是公元前176年。

显然,此时的汉朝尚没有积蓄足够的力量抗衡匈奴,因此,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匈奴在西域开疆拓土。不过,随着汉帝国的崛起,汉匈之间的形势发生了改变,西域自然也要重新洗牌。

汉武帝继位后,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但时过境迁,大月氏已经放弃了回归故土的希望,不想再与匈奴为敌。不过,张骞这一次的远行并没有白费,他详细的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同时也开辟了丝绸之路,增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过,在这丝绸之路上,总有那么几个国家看不清形势,或者说他们受到匈奴的影响太严重了。

没错,就是楼兰。

其实,所谓的楼兰古国,实际上只是一个城邦,全国上下仅有万余人,能作战的人员加起来不过两千。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完全是他的地理位置。

可以说,古代的楼兰基本上等同于现代的新加坡,在中西方交流的关键节点上。当时,中原所有出口、进口的物品,都必须要经过此地。而且,楼兰和玉门关之间是一片叫做白龙堆的沙漠,任何商队、军队都必须在楼兰补充淡水等物资,否则很可能有去无回。

在这种关键位置上,楼兰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不过,这种地方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丰厚的收益,同时也伴随着极高的风险。

在汉朝刚刚崛起的时候,楼兰在匈奴的命令下,以及自身的贪欲下,不断地袭击往来的汉人商队,甚至还会伏击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

这件事让汉武帝大为恼火,心想,区区楼兰也敢挑战大汉天威,反了天了。为此,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遣赵破奴率军万余出击楼兰、姑师两个国家。

好家伙,人家楼兰全国上下一万人,你这光军队就来了一万多,而且汉朝的军队无论从装备,还是作战素质上,都远远高于西域诸国。结果显而易见,赵破奴仅仅率领七百先锋就轻松击破了楼兰,并且生擒了楼兰王。

此战之后,楼兰表示大汉威武,小小楼兰再也不敢造次。于是,汉武帝一心软便将楼兰王放了回去。

不过,楼兰王刚回去,匈奴又来了,向楼兰讨要个说法。楼兰迫于无奈,找了一个倒霉王子送到了匈奴做人质。

其后,可能是匈奴压力过大,楼兰再次倒向匈奴,沿途截杀汉朝商队、使者。

公元前104年,汉朝再次出兵攻楼兰,这一次又将楼兰王拿下,汉使随即斥责楼兰王。楼兰王都吓哭了,委屈的表示;“大哥,给条活路吧,你比我厉害,匈奴也比我厉害呀,我要不两面称臣示好,日子就没法过呀!”

“这样吧,如果汉朝不嫌弃我,我愿将举国民众迁徙汉朝境内。”

说完这番话,汉武帝也非常体谅楼兰王的处境,因此再次心软,把楼兰王放了。当然,汉武帝也留下来了一个楼兰王子在长安作为人质。

后来,老楼兰王死了,派出使者请求汉武帝将王子送回楼兰继承王位。结果,这个王子因为在汉朝嚣张跋扈,触犯法律被汉武帝给阉了。

汉武帝心想,总不能让一个太监回楼兰继承皇位吧,于是汉朝方面回应,楼兰王子在汉朝过得很好,不想回去了。

到这儿,楼兰选了别人做楼兰王,又分别派遣了两个王子入质汉朝、匈奴。等到这个新楼兰王死后,匈奴第一时间得知消息,把入质匈奴的安归王子送回了楼兰,因此,亲近匈奴的安归成为了楼兰王,而入质汉朝的尉屠耆却迟了一步。

接下来,楼兰彻底倒向匈奴,不断地在丝绸之路上给汉朝找麻烦,甚至还会配合匈奴袭扰汉朝。

公元前77年,忍无可忍的汉昭帝,不,应该是霍光决定杀鸡儆猴,这个“鸡”就是楼兰。霍光采纳了傅介子的建议,直接刺杀楼兰王安归,以震慑西域诸国,保证丝路畅通。

霍光表示同意。

于是,傅介子带着一队人马,以及大量财宝出玉门关。

第一站就是楼兰。傅介子表示,大汉皇帝有黄金、锦绣赏赐西域诸国。如果安归不来受赏,那自己将就此西行。安归听后,贪念瞬间战胜理智,压根就不想曾经截杀汉朝使者,以及商队的事。因此主动出迎傅介子,并且和傅介子一起把酒言欢。

结果,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傅介子突然命令左右随从动手,将安归斩杀。然后拿着安归的人头向楼兰人喊话;

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你们国王得罪了大汉,如今,大汉天子派我来杀他,换其他人做你们的王。汉军马上就到,如果你们敢妄动,那,等待你们的就是灭顶之灾!

几句话就把楼兰唬住了,所有人都乖乖的迎立了新王尉屠耆。

尉屠耆是汉朝一手扶持起来的,自然也对汉朝非常友好。当然,在做了楼兰王之后,尉屠耆也有担忧,那就是害怕匈奴的报复。为此,他向汉朝表示,楼兰国小民弱,压根就无法在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上立足,因此,我想向南迁徙,把这个地让给大汉。

汉朝表示,也行,那你改名鄯善,我在赐给你一个宫女做你的正妻。

从此之后,楼兰改名鄯善,向南迁徙,避开了战争的漩涡。而汉朝开始在此屯田养兵,彻底在西域站稳了脚跟。

当然,随着西域地区的过度开发,环境也逐渐恶化,到了北魏时期,鄯善国最终也被北魏吞并。

纵观楼兰历史,实际上汉朝时的中原人是不憎恨楼兰的,而且汉武帝也比较同情楼兰的处境,多次释放其国王。即便是汉武帝死后,汉代的其他帝王对楼兰也从未想过犁庭扫穴的方案。

不过,由于楼兰的地理位置过于重要,且国力极其弱小,因此,他不得不在匈奴、汉朝之间找平衡,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这实际上是小国的无奈,即便现代社会也无法避免。

最后说一下,实际上总想破楼兰的是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同时也是继汉朝之后第二个深度经略西域的王朝。但是,与汉朝相比,唐朝所处的国际环境比较复杂。

汉朝唯一的敌人是匈奴,而自从汉匈战争之后,匈奴对汉朝已经构不成威胁,西域诸国自然可以牢牢抱紧汉朝的大腿,避免随风飘荡。

反观唐朝,情况就复杂多了。

唐初,唐朝北面是突厥帝国,当时,突厥帝国强盛,西域各国被迫臣服于突厥,比如高昌等国。而当突厥被消灭之后,吐蕃又崛起于西藏地区,并且也将势力延伸到了西域诸国之中。

除此之外,由于唐朝的势力延伸到了葱岭以西,和阿拉伯帝国也有了利益冲突,更加深了西域的复杂情况。

就这样,吐蕃势力和唐朝不断地在西域反复拉锯,加上阿拉伯帝国捣乱,以及西域各国内部的矛盾。西域成了各大势力的争夺点,这一地区在当时的复杂程度堪比今天的中东。

而西域诸国呢?

因为国力弱小,只能反复倒戈。如此,西域诸国成为了唐朝眼中的反复小人,必欲破之、斩之,而后快之。因此,很多唐朝诗人借古喻今,将西域诸国形容成了汉朝时的楼兰,必须要用强硬手段威慑一些国家,以此保证丝路畅通。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才有了以下内容;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唐·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

挥剑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唐·李白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唐·杜甫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唐·杜甫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唐·张仲素

8

这个小小的西域古国楼兰,竟然能够让唐朝的两位诗人对其如此憎恨,非要斩破楼兰。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话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表达了自己不打败边疆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的决心。

另外,唐朝诗仙李白也曾写过: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这首诗,表达自己愿意为国献身,平定边疆的愿望。

这两位诗人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文坛巨匠,如今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楼兰古国的痛恨,想要为国出战,打败它,那么楼兰到底哪里惹人生厌?



其实,不论是李白还是王昌龄,都只是在借楼兰代指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罢了,哪怕唐朝在历史上十分繁荣,可也要面临来自边疆的复杂问题,这关乎着边疆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安全。而身为臣子的李白和王昌龄自是希望自己能够出一份力,所以就特意作诗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希望能够被统治者看到并重用。


其实,与其说楼兰让中原人憎恨,不如说更让汉朝人憎恨,因为楼兰之名最早是出现在《史记》所描写的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刘恒写的信中提到,楼兰归属匈奴。


楼兰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是西域最东边的丝绸之路上的当道小国,所以汉朝和匈奴为了争夺西域都想要控制楼兰,一时之间,也令楼兰难以抉择,如果两个都不归属的话恐怕难以安全存在,可是归属其中一个必定会遭到另一个的麻烦。于是,便有了“不两属,无以自安”的说法。


但是对于汉朝来说,如果楼兰归属匈奴,那么无论是匈奴还是楼兰会成为汉朝稳定边疆的障碍,对于古时的文人墨客来说,楼兰也自然成为了一个不服从管教的边陲小国。所以他做的事情就会令我们厌恶。那么,站在我们对立方的楼兰到底做了什么呢?


一,给匈奴充当耳目。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通道,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也就是所谓的丝绸之路,这期间,使者往来都要经过楼兰,因为为楼兰提供了机会,它每次都充当匈奴耳目,参与劫持西汉使者,给丝绸之路增添了烦恼。

二,阴险狡猾,两面三刀。


公元前108年,终于忍受不了楼兰和匈奴的屡次挑衅,汉朝派兵讨伐楼兰,将楼兰王进行捕获,楼兰即可降伏,可过不了不久,楼兰又遭到了匈奴的攻击,面对两边带来的压力,楼兰只得向两边称臣。再后来,楼兰又开始亲近匈奴,便成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汉朝时期,本来就被边境匈奴之祸搅得心烦意乱,现在丝绸之路的出现更是让汉武帝意识到匈奴存在的危害,再加上楼兰这个狡猾的小国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让统治者极为愤恨。



其实从汉朝建立以来,匈奴这个祸患就一直存在,那时候刘邦刚刚平定天下,内心充满信心,可当他带着将士们和匈奴打架时,却碰了一鼻子灰。自此以后,铲除匈奴便成了汉朝皇帝的愿望。而对于楼兰的痛恨却也丝毫不亚于匈奴。


匈奴和汉朝不和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再者,这么多年,匈奴仗着自己的强大就一直和汉朝叫板,说白了人家也是有点实力的,可是楼兰一个芝麻大点的小国却敢公然和汉朝对抗,还两面三刀,一边对匈奴唯命是从,一边又说着归顺汉朝,背地里还帮匈奴坑我们,这怎么能让堂堂大国咽得下这口气?所以,对于楼兰我们是恨得牙痒痒。

9

“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王昌龄写的《从军行》,共6首,这是第4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6首也提到了,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图为镇江芙蓉楼,当年王昌龄在此写下著名诗篇《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是个边塞诗人,出生晋阳,从小身边环境就有点大漠孤烟直的感觉,长大后到边塞游历,留下很多精湛诗篇,其实王昌龄还写过《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的意境,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楼兰,我们不陌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西域传》这样形容“南北两路取楼兰分道”,西域三十六国基本分成南北两片,而楼兰正处在南北中间最前面,东靠着玉门关,所以楼兰是出西域的第一站,枢纽站,位置十分重要。

图为楼兰古城遗址。

当年西汉要经营西域,可又长期和匈奴发生战争,楼兰小国作为斗争焦点夹在中间见风使舵,西汉大臣傅介子自告奋勇,担任使臣前往西域,斩杀悖逆的楼兰王,使丝路畅通无阻,傅介子的英雄事迹也载入史册,《汉书》载之详尽。

图为傅介子祠。

从此傅介子斩楼兰成了实现英雄壮举和为国报效的代名词,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取于此,李白也写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晚唐诗人曹邺也曾写下“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楼兰成为典故,后世多有歌颂此事。

10

楼兰古国,地处罗布泊西北角。当时的罗布泊,水域面积广阔,为楼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在楼兰古城不远处,孔雀河也静静的流淌而过。沙漠之中,有水源就可以成为绿洲,而楼兰也就成了沙漠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楼兰有美丽的古城,还有美丽的女子,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原的天子却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盛产美女的沙漠绿洲。

到了公元前176年晚秋,汉文帝主政时期,一名匈奴使者的到来,才让楼兰第一次为汉朝皇帝所知。

匈奴使者告诉汉文帝,说冒顿单于为了惩罚擅自侵扰汉境,破坏汉和匈奴友谊的右贤王,就让右贤王率兵去征讨月氏。现在,他们已经攻灭了月氏,迫降了沿途的楼兰、乌孙等26国,西域已经合并为了一家。

冒顿的意思很明确,虽然上次右贤王被汉军打跑了,可是现在我们统一了西域。汉朝以后就不要再打西域的主意了。

文帝听了使者之言,面部抽搐了几下,但还是压住了怒火,吩咐犒赏使者。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汉朝,经过文景之治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刘彻继位亲政,征伐四方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武帝听一名投降的匈奴人说,被匈奴攻打西迁的大月氏,一直想报当年与匈奴之间的世仇。于是,汉武帝决定联合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

说干就干,前138年,西汉使团在张骞的率领下,从长安出发了。可惜的是,张骞刚出汉境没多久,就被军臣单于所获,被困匈奴十余年。直到前129年,张骞才逃离了匈奴,一路坎坷到了大月氏。

只是,让张骞失望的是,大月氏的国主早已换人,而且还是一位女国主。这位女国主早已淡忘了大月氏与匈奴之间的仇恨,所以,没有答应与汉朝一起攻打匈奴的请求。

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游说无果,只能回国。中途,又被匈奴所俘。直到前126年,军臣单于去世,匈奴内乱,张骞才有机会逃回了汉朝,带回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没有因为张骞未达成使命给与处罚,反而为张骞带回的消息,给与了重赏。

到了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此前,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击匈奴,已经迫使匈奴浑邪王投降。所以,这次张骞的西行之路非常通畅,顺利到达了楼兰等国。

虽然这次张骞出使西域,同样没能实现联合西域诸国一起攻打匈奴的目的,但是,张骞却为汉朝规划了一条绵延万里的商路,即古丝绸之路。而楼兰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冲。


从敦煌出发,出玉门,第一站就是到楼兰,所以,这条路也被成为楼兰道。在楼兰,丝绸之路又分为了南道和北道,再通往西域诸国。楼兰随之成为了商道要冲,自然而然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张骞还绘声绘色的描述了楼兰美女之美,肌肤如云朵般雪白,眼睛如湖水般湛蓝,金灿灿的头发披洒而下,而那腰肢细如拂柳……只听得汉武帝和众大臣,如痴如醉。

等张骞讲述完毕,汉武帝做出了一个英明而伟大的决定,朕一定为诸卿拿下楼兰。大臣们听闻,纷纷鼓掌、振臂欢呼。不过,武帝转念一想,还是先礼后兵,先派使团和商队吧。众大臣又表示赞同。

于是乎,一年多则十余个使团,少则五六个使团,带着成千上万的牛羊、财物,出玉门关,途径楼兰,奔向西域诸国。而西域的国家也纷纷派使团,途径楼兰,跟随汉使到长安拜谒进贡。楼兰也因此迅速成为了塔里木盆地中,人口过万的强国之一。

正如唐代大诗人王昌龄诗中所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了利益,就会有纷争,终于要开打了。

汉武帝使用外交手段成功笼络了西域诸国,这可气坏了匈奴乌维单于。而汉史出使西域的第一站就是楼兰和姑师,于是,乌维单于要求两国沿途截杀汉朝使团、商队。

姑师王是个明白人,知道大汉、匈奴两方都不能得罪。而楼兰王却是个棒槌,认为只要紧抱匈奴的大腿,必然高枕无忧。楼兰王就主动要求姑师派人,两国组成联合巡逻队,截杀汉使。刹那间,一度繁华的丝绸之路成了“千里陇原,一片赤地”的荒漠。


消息传到了长安城,汉武帝怒了。可是,李广、霍去病已逝,卫青也已年老多病。贰师将军李广利还要再等几年才会得到重用,而李陵才年仅十来岁。到底派谁去呢?霍去病的老部下赵破奴进入了汉武帝眼帘。

很快,赵破奴率领马步兵万人,悄无声息的出发了。而赵破奴的向导兼参谋,是一位屡遭楼兰劫杀,受尽屈辱的汉使,名叫王恢。

赵破奴率军出了玉门关,原以为会先跟匈奴大军来一场恶战。结果,匈奴兵早已经被卫青、霍去病打的吓破了胆。听说霍去病的老部下率军前来,纷纷逃之夭夭。

王恢又告诉赵破奴,楼兰仅有居民万余人,军队不足3000人,武器就是普通的刀、弓,根本没有强弩、长戟之类的武器。赵破奴听闻,立刻来了精神,我也做一回当年的冠军侯。

当天,赵破奴率700轻骑,突袭楼兰。汉兵如闪电一般,冲进了楼兰城,呼啸着杀入了王宫。楼兰王带着满脑袋的问号,成了阶下囚。接着,赵破奴又攻下姑师,其他西域诸国纷纷望风而降。

自此,楼兰被汉朝控制,楼兰王成了汉臣,楼兰国则开始使用汉字。汉武帝也大封功臣,赵破奴受封浞野侯,王恢则获封浩侯。


不过,楼兰王投降了汉朝,日子却并不好过。匈奴在汉军撤走之后,立刻发兵攻打楼兰。楼兰王无奈,只能主动投降。楼兰王降了,倒是给匈奴出了个难题,下次汉军来袭,匈奴必须救援。

可是,匈奴早已经被卫青、霍去病追着屁股打,给打怕了。匈奴人犹豫了,这……最后,匈奴右贤王告诉楼兰王,想要不挨打,那就表面服从汉朝,但暗地却要听匈奴的。

楼兰王听罢,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原来你也怕大汉军队呀,还来吓唬我。不过,楼兰弱小,楼兰王只得说,这个办法好。

为了表示诚意,楼兰王将长子派往了匈奴做质子,又将次子送往了长安为人质。不过,楼兰此举可让汉武帝有点生气了,首鼠两端,找个机会还得接着收拾楼兰。

到了前104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楼兰王在匈奴右贤王的指使下,不仅不提供粮草,还派军队偷袭汉军。而李广利也是个草包将军,最后搞得全军覆没。

好了,这下汉武帝有出气的借口了,立刻派玉门关军正任文赶赴楼兰,逮捕楼兰王。楼兰王倒是很识趣,见任文来了,丝毫没有抵抗,乖乖的承认错误。最后,又对任文说,如果非要明确表态跟随谁,请求带领全体国民迁到汉地居住。

面对如此坦诚的楼兰王,汉武帝也只能是一脸的苦笑,算了,算了,就这样子吧,你还是留在楼兰吧。不过,汉武帝为了加强统治,之前就已经开始将长城分别从酒泉和居延一路修到了玉门。甚至,还从玉门关,沿着楼兰道,一路修筑长城到了楼兰古城。


汉武帝一直忙碌着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力,而匈奴也并没有闲着,时不时骚扰一下。老楼兰王夹在汉与匈奴之间,苦不堪言,终于病倒去世了。

此时,亲汉的楼兰大臣们,纷纷要求将在汉朝做质子的二王子迎回继承楼兰王之位。可是,当这一请求摆到了汉武帝的龙案之上,可难为倒了汉天子。楼兰二王子因为在长安城内,勾引美貌少妇,刺死了少妇的丈夫,被处以了宫刑。

楼兰二王子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了,死活不肯回楼兰。汉朝只能如实通知了楼兰。楼兰群臣无奈之下,拥立了三王子继位。可惜是,三王子继位没几天就病死了。楼兰国的命运,这次要被彻底改写了。

匈奴狐鹿姑单于听闻楼兰王位再次空缺,迅速派人将楼兰大王子安归送回了楼兰,并继承了王位。

安归深受匈奴影响,回到楼兰就将老楼兰王的后宫,自己的后妈们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后宫。在老楼兰王遗孀的挑唆下,安归彻底倒向了匈奴。

新楼兰王安归开始大肆屠杀汉使,以及大宛、安息等国派往汉朝的使臣。受楼兰影响,龟兹也开始公开叛汉,杀害汉使、屯田校尉等。这些作为等于公开向汉朝宣战。

楼兰四王子尉屠耆因为不满安归的所作所为,借机逃离降汉,并向汉武帝控诉安归的种种恶行。不过,当时的汉武帝已经垂垂老矣,特别是在经历了对匈奴作战不利,巫蛊之祸太子被杀,以及李广利投降匈奴之后,已经失去了斗志,开始反思自己。楼兰因此也暂时躲过了一劫。

可是,汉朝的天威犹在。楼兰王安归在四弟尉屠耆降汉之后,天天生活在汉军来袭的恐惧之中,进入了癫狂状态。他肆意杀戮,穷兵黩武,引得楼兰民怨载道。


前87年,汉武帝刘彻去世,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继位,霍去病之弟霍光掌权。霍光虽是权臣,却忠于大汉,所以,他时时刻刻都惦记着惩罚让汉朝颜面扫地的楼兰国。不过,他却还在犹豫,毕竟数万大军远征西域,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且结果未知,与休养生息的国策相悖。

正在霍光犹豫之时,一位名叫傅介子的骏马监上书,愿意出使大宛,引进良种军马。汉昭帝和霍光欣然同意,并且要傅介子路过楼兰等国时,严厉责备他们杀害汉使的行为。傅介子倒也毫不推脱,欣然应允。

原本,傅介子做好了被劫杀的准备,可是,这次楼兰王安归却偏偏接见了他。安归与王后一起,将傅介子迎入了王宫。而傅介子则毫无畏惧,仅带了一名贴身卫士,谈笑风生而入。在将安归训斥了一顿之后,傅介子竟然头也不回的走了。凌乱中的安归,估计也忘记了派兵追杀傅介子。

之后,傅介子在从大宛返回的途中,又训斥了龟兹国王,斩杀了住在龟兹的匈奴使者。

傅介子了解了楼兰、龟兹两国的情况。返回汉朝后,他向霍光建议由他去刺杀两国的国王就可以了,不用派大军征伐。傅介子的建议,得到了霍光的支持。

傅介子以汉天子赏赐安归为由,约安归到楼兰城外相会。安归经受不住财富的诱惑,应约而来。傅介子则趁机让早已埋伏好的两名汉朝勇士,同时跃出,利刃交胸,刺杀了楼兰王。


楼兰的众随从见安归已死,纷纷各自逃窜。傅介子则趁势冲进楼兰城,占领了王宫。为了安定人心,傅介子宣布是汉天子派他前来诛杀多次叛汉的楼兰王,与其他人无关;而流亡长安的四王子尉屠耆,将会成为新的楼兰王。

消息传到了长安,为了与被杀的楼兰王安归划清界限,刘弗陵改楼兰国名为鄯善,并给尉屠耆刻了新的印玺。同时,又将一名宫女封为昌邑公主,嫁给了尉屠耆为王妃。之后,汉昭帝派人携带着大量的辎重,送尉屠耆回国就任。

新楼兰王尉屠耆,为了避免被匈奴骚扰,请求汉朝派军前往楼兰附近屯田。在他返回的第二年,又将都城从楼兰古城,迁往了西南方向330公里的扜泥城。

尉屠耆算是做了一个正确的决策。此后,楼兰古城成了汉朝屯田军队的卫所,由汉朝控制。而鄯善国,再也不用夹在汉与匈奴之间,苦苦的求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