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考加分政策
高考加分政策是指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主要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教育部出台的2009年高考加分政策,有“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3种加分形式。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 由于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引起社会的议论。2014年5月,31个省份正式出台的高考新政中高考加分照顾政策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多地奥赛获奖者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单。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
高考加分的两种“类型”
高考加分的一种类型是“补偿正义”。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与大城市,占有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但贫穷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却没有这样的幸运,所以东部沿海与大城市的学子在起点上已经领先了,中西部农村的学子在起点上已经落后了。这是起点的不公平。给贫穷落后地区学子一定的保留招录名额或高考加分,是从结果上对这种不公平现象进行必要的矫正,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高考加分的另一种类型是推动素质教育,方式是给有才艺有特长的人加分,如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奥数金牌得主与有科研学术专长的人等。如果只看考试成绩,那就成了应试教育,那些有才艺有专长的人很可能考不过会做题、会考试的人。这种类型的加分可以这样理解:有一些考天赋考才艺的附加题,只会做题考试的人得不了分,但注重全面发展的人反而能得分。大学招录时向后一类学子倾斜,可以让学生来源背景多样化,这样大学方能成其“大”。
就算取消了对有才艺有特长的人加分,大学仍可以通过特殊招生或自主招生的方式招录这类学生,因为大学不仅仅需要学霸,也需要体育、艺术等特长生。针对这方面的造假,大学可取的做法不是彻底关上这扇门,而是加强甄别与监督,堵住加分漏洞,严惩造假,从制度上降低造假的概率。
堵住加分漏洞是教育公平第一步
今年以来,多地高考加分项进一步收紧。北京市今年起缩小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调整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5分(仅适用于市属高校招生录取);重庆市取消“农村独生女”“三峡库区搬迁移民子女”两项加分照顾政策,等等。
在做减法的同时,一些地区也在尝试加分政策的公开透明。如江西省日前公示了符合优惠加分条件的少数民族高考考生272人,此外,该省有33人被取消加分优惠和专项政策资格。高考之外,多地均表示取消中考体育、艺术加分。
高考加分乱象,不仅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公正,也与加分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早在2014年,据新华社报道,辽宁本溪市一所中学1000多名高考生中获得体优生加分者竟高达87人,此外,鞍山一中、辽河油田高级中学也分别有43名和40名高考体优生获得加分。这一现象引发舆论广泛批评,客观上也推动了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改革。
今年各地高考、中考加分政策收紧,并公开加分考生,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显然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令人欣慰。这表明,一方面,以往那种暗箱操作式的加分做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公开、透明、规范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举凡阶段性,或容易在操作中走样变形的加分项目,也有必要尽快清理。
毕竟,加分政策不仅仅意味着对某些群体的特殊照顾,更关乎教育公平。任何细微的“增量”若是搞不好,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普遍不满的“变量”。高考、中考是当下选拔人才、教育竞争的主要渠道,过滥或者遮遮掩掩的加分,都可能造成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当大多数孩子在闻鸡起舞、奋力拼搏时,有的孩子却轻松加分走了捷径,这让人情何以堪!
事实上,这些年来,各地在加分政策方面,基本的导向也正是边收紧、边公开。政策收紧,有助于解决加分泛滥的问题;而推进公开,则可以让公众能多一些参与。当然,仅仅如此,也并不必然指向公平公正。从长远看,若想彻底堵住加分漏洞,除了审慎确定加分项目之外,还需要夯实各个环节的责任,从考生诚信、学校认证、部门审核等多个方面强化责任,避免弄虚作假。
特别是,对于已经查出的加分问题考生,有关方面有必要启动问责,实施责任追溯,甚至不排除司法介入,查处其中可能存在的违法问题,像打击替考一样打击加分造假。唯有严格问责,才有可能倒逼之前的各个环节,既要恪守程序正义,也要确保实质正义。
今年也是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公众高度关注高考,正在于高考能够基本体现公平公正。这也是衡量、评价中国高考制度的一个基本视角。无论如何,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孔道,一旦教育失守,必然导致阶层固化、社会不公。而堵住加分漏洞,真正实现同台竞技,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