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王嘉琦认为:
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自己上任以来的首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50%-1.75%,美国利率水平也回到了2008年9月的水平。
从2015年12月至今,美联储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2018年预计还有2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不可能没有动作。比如,从2016年底到2018年初,美联储总共加息5次,央妈逆回购中标利率共上调3次,“麻辣粉”(中期借贷便利)价格涨了4次,“酸辣粉”利率上调一次。
对于贷款买房的人来说,可能更关心基准利率变化。因为基准利率上调,每月房贷还款就会增加。但是,央妈在公开市场上调利率,就和房贷没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有关系。
首先,央妈的公开市场操作,是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比如,逆回购,就是央妈向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依次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2014年9月创设的中期借贷便利(麻辣粉)和2013年设立的常备借贷便利(酸辣粉)也是如此,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这些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提高了,商业银行从央行拿钱的成本就会增加,进而影响到个人和企业的借贷行为。
第二,虽然央行不直接调整基准利率,但并不意味着央行刻意在压低房贷利率。这和如今金融监管的新格局相关。
过去十年,全球都在反思为什么超发货币没有推升通胀,却制造资产价格(如房价)泡沫,进而增加了金融不稳定。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影子银行崛起、资产市场大发展,货币创造机制由原来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简单模式转向“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银行表外-影子银行”复杂模式。尤其是通过银行表外、影子银行创造的超发货币并未流入实体经济,而是被房市、股市、债市等资产市场所吸收,再通过加杠杆、期限错配、信用下沉等方式增加金融脆弱性,甚至部分沦为庞氏融资。
随着2017年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加之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并,“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格局已经形成。而且结合宏观审慎框架的形成。2017年第一季度,央行将表外理财正式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广义信贷指标范围。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这只是第一步。此前银行表外、影子银行创造的超发货币流入房市,现在这些货币被纳入监管体系,则有助于抑制泡沫。
下一步,还要挤泡沫。怎么挤?提高房贷利率可能就是办法之一。
尽管公开市场利率有所上调,但是考虑到全社会资金70%以上来自银行,社会融资成本并没有出现大幅攀升。因为在2015年底美国开启加息进程之前,中国在2015年5次降准降息。
对于房贷市场,从这波楼市调控以来,很多城市房贷利率都出现上浮,非刚需购房者贷款难度也增加了。但是,这更多是强监管带来的利率走高。迄今为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离历史低点已经上涨了大约100多个基点。
因此,未来监管部门可能继续通过强监管,调控房贷利率
3月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央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目前房贷利率略微上升,但从稍长的周期来看,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此外,楼市专家杨红旭认为,目前,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攀升至5.43%,相当于基准利率1.11倍。按上述全社会利率水平,以及考虑到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那么,2018年首套房贷利率还会继续攀升。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都超过5%,银行给购房者发放4.9%或以下的房贷利率,变成了亏本买卖。至于二套房贷利率,上浮空间就更大。
最后再说为什么央行不通过直接提高基准利率来抑制房地产市场。小编认为,过去几年很多人都是在房价高企的时候买房,每月还款压力本来就很大了,如果突然上调基准利率,可能会导致更大风险。所以,目前的办法还是通过监管来调控,现在买房的,利率就高,以前买房的,利率相对低。所以,与这种楼市调控配套的,就是“租售并举”,满足刚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