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唐玄宗有很深的渊源。
早在唐玄宗时期,曾敕令方士到崂山采炼仙药的一系列活动,这使得这座道教名山以采炼仙药地而闻名于世。
唐玄宗教令采炼崂山,先后有三个人。第一人是姜抚,授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第二人是王旻,号“太和先生”,第三人是孙县。孙县来炼山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在崂山却留下了三处摩崖刻石:一处刻在明莲观南面的石壁上,另一处刻在采药山房刻石以西,第三处刻在明道观之南0.5千米处。
唐玄宗敕令采炼崂山的前两人,在史书上都有记载。第一人是姜抚,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曾被唐玄宗召至洛阳,授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和先生”,姜抚因献延年益寿之方被人识破,他愧悸之下,自己请求到崂山采炼仙药。
第二人是王旻,号“太和先生”。《太平厂广记》里对他有记载,称“他学通内外,长于佛教。其父、姑皆为得道高人”。天宝初年,王旻被征召至京,“帝与贵妃杨氏旦夕礼谒,拜于床下,访以道术,旻随事教之”,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旻请求去崂山采炼仙药。这得到了玄宗得许可,因此改山名为“辅唐山”,供王旻山居采炼(《太平广记》卷二十七)。
此一改名,让崂山名声大振。这个名字得寓意太大,把辅助大唐天下之任寄于崂山。可见唐玄宗对“国教”尊崇之深。
第三人是孙县,此人采炼崂山虽未见史料记载,但在山却面有三处摩崖刻石,其中以第二处刻石含义最为具体可辨。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初六,奉命采炼丹药的孙旻在崂山发现了仙药,遣人报告,等待回音,此事被刻在石上,成为山最古老的成篇刻石,也是研究崂山道教文化尤其是唐代外丹术在崂山发源、繁衍的珍责史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