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新编《西京》引发热议:网上质疑声不断,当事团体青岛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也终于有了回应。从一开始自吹自擂的《好评如潮》直至《礼敬传统,转化创新——观<西京>看成长》”,总算是承认了质疑的存在,但找一帮跟茂腔不相关的评论人员,站台打擦边球似的非正面回应方式,着实让人又开始质疑他们对于此事的诚意和态度。现就《观<西京>看成长》中的几点,以表达一下笔者的理解和看法。
茂腔本色——是守,还是弃?
《观<西京>看成长》中提到新《西京》的创作“守住”了“茂腔本色”、“演出后反响热烈”。习惯于剧团这种自吹自擂的表达方式,作为好事之徒的笔者还是免不了要吐槽一番。
“茂腔本色”?试问贵团坚守的茂腔本色究竟是什么?是唱腔?是装束?还是所谓的舞台创新?没有录像的年代,仅仅是停留在胶木唱片、薄膜唱片、录音磁带里的茂腔唱段,就能拴住成千上万的戏迷票友。虽然现在科技发达,茂腔视频普及,笔者也还是会把很多的茂腔唱段转换成音频格式随身携带欣赏。这说明,听戏,听戏!听是最重要的。茂腔,茂腔!茂腔最根本的还是她的唱腔。
再来看这个出新编《西京》,还残留多少茂腔唱腔的痕迹呢?就连最经典的“奔路”一折也被改得面目全非。不得不说,你们真是好大的胆子啊!任何一种艺术的创新,都不是依靠一味讨好、迎合的姿态去培养新观众,长久以来靠自身魅力吸引积累下的“铁粉”,才是其得以传播和存活的关键。“铁粉”爱她的本色,假粉才在意她的虚荣。“露水的夫妻不长久,知冷害热发小的强!”《张郎休妻》不是贵团的经典剧目吗?你既然坚守传统,怎么就还没明白曲中的道理呢?
青年演员——是专,还是杂?
文中提到了剧团现在面临的困惑:老演员稀缺,青年演员为歌舞出身戏曲功不牢,小学员需要长期培养。这算得上实事求是的总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你们青年演员是该扎扎实实练一练茂腔基本功了,问题在于练什么怎么练?是继续练歌舞,靠表演歌舞来积累舞台经验?还是继续去学京剧、学吕剧、学歌剧,来做一个外来文化的搬运工?现在的剧团给人的感觉倒是有点不务正业,你涉猎了那么多艺术形式哪一样精通了?弄的观众眼花缭乱,可偏偏就是不会唱茂腔,不会唱戏,还叫什么“剧团”!
剧团的管理者既然承认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还是会搞出新编《西京》这种四不像产品吗?为什么不好好学传统戏、练基本功?这还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我愿意相信剧团还有存在良知的青年演员,有干着急不管用的剧团老人儿。但究竟是谁绑架了茂腔,拿着鸡毛当令箭在乱指挥一通?
将来这些人势必逃不过历史的审判,甭管你有怎样的外誉加身,无论你顶过多高的头衔,糟蹋戏曲就是你这些自营自利之人的莫大罪过。作为票友的我们会深扒你的罪行,茂腔界的历史终将还是会由茂腔的忠实传人和观众书写。
“国”字当头——专家,或“砖家”?
在《观<西京>看成长》里,赫然出现一众“国”字头“名家”,为新编《西京》站台。看了名字不免疑虑,除了你们剧团内部,观众们都有谁认识他们呢?为何?是因为他们跟茂腔无关;而且,扒扒他们身后的剧团听听他们传承的戏曲,啧啧,真中了家乡的那句俗语:“自家茅坑都没打扫干净,还好意思出来说别人!”说实在的,有的剧种本不属于青岛,这种缺少地域渗透力的“外来户”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要是离了不可说力量的庇护想必早就已经寿终正寝了。“外来户”就别在我们“土地主”面前充大人了!
这时候,别再拿什么“国”字头的头衔说事,艺术有相通之处但也有着各自己的独特性,外来的“砖家”成就再高,奈何他不懂茂腔啊!笔者乐见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振兴,也情愿为之尽心尽力,本不该将话说绝,而引兄弟剧种阋于红墙之内。然而仍要发此狂言以警告之,唯念兄弟剧种相携共荣,应万万以自尊互尊为先!
况且,茂腔从来不缺专家。已故的大师不提,尚能授艺的剧团老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演员”,也有观众公认的“艺术大家”。他们,才是茂腔的定海神针,千万不可错失了啊!即便要外请助攻,也要本着“以我为主”的原则,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不失本色。不然反客为主,势必对上对下都无法交代!
但观网上评论,质疑声音猛烈依旧,回应却做不到差强人意。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爱之深,责之切”,尽管观众意见如此之大,但知错能改就还是好同志,茂腔和观众还能给你时间。
你们的表扬信,暂时还在路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