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时间,我终于读懂了《平凡的世界》
文/木木
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的第九年,我踩着青春的尾巴,曾经这样总结自己前面三分之一的人生:
我无非借着读书增添很多力量,参加两次高考,走出河南农村,进入TOP10大学,直面各种碾压,明白不少道理,走过很多路途,而所幸三观仍然不歪,心理仍不阴暗,日子仍是潇洒,兜里仍是没钱。
在这“增添很多力量”的书中,为首的便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是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对这本书的态度也再三发生改变。直到前不久端午节,去表姑家做客,言谈之间聊到这本书,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至此,于我个人而言,也才终于能够对这本书有了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并且可以对其“盖棺定论”了。
端午至今,我思忖再三,酝酿良久,自认为可以写一篇算不上绝对客观中肯,但至少不会引人误入歧途的读后感了——路遥写书花了六年,我写读后感花了九年,也不算对不住他。特此动笔,纪述我和《平凡的世界》之间的故事,分享读书成长,记录心路历程,以飨广大读者。
第一次听说《平凡的世界》,是初二时的班主任推荐的,据说十分励志。那时小镇上有一间破旧的租书的屋子,押金五块,日付三毛。大家经常去租一些厚厚的玄幻武侠,上课时偷着看。我也在其中,但是,我并不能从那一类书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听老师推荐后,便花了一个午休的时间,在低矮破旧书屋中寻寻觅觅,最终却找到了一本名为《平凡的世界》的修仙小说,翻看了一下,应该不是老师推荐的,悻悻作罢。
第一次真正读到这本书,是偶然从邻家姐姐(按辈分是姑姑)处借来的。彼时大概初三或者高一——总之和主人公孙少平出场的年纪相仿,加之又都是农村人家的孩子,因此代入感极强。我花了三个昼夜,一口气读完了上中下三册,其中两个晚上都是读到凌晨三四点,依然毫无困意,只得恋恋不舍地强迫自己去睡。这一次的阅读经历,是我到现在为止,都绝无仅有的。那种完全沉浸进去的感受以及在阅读中的快感,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体验到。
那么,我从这次的阅读中获得了什么呢?
我总结了下,大概有三点:
一、为我读书习惯的养成,创造了良好开端。因为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之所以去读书,去寻找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重拾读《平凡的世界》时那种完全沉浸进去的快感;
二、我寻求到了自己的精神战友少平、少安兄弟。在整个内心充满奋斗和激情的高中时代,以及在忍受无穷孤独的青春期里,都是他们兄弟两个的奋斗精神,在给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年幼的我从《平凡的世界》中,深刻体验到了许多未曾经历过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经历,对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当我真正尝到这些滋味的时候,我已经借着路遥,事先在体内注射了疫苗,无论是恋爱的甜蜜,还是失去的痛苦,都即不能冲昏我的头脑,也无法击垮我的精神,因为我的体内早已有了抗体。
所以,我必须要感谢路遥,感谢他为《平凡的世界》付出的六年努力(三年准备,三年创作)。创作期间,他独自一人住到深山煤矿,胡子拉碴,与外界隔绝。在自己的小房间内,只专注于写作,以致于屋内的老鼠都不再害怕他,甚至在他写作的时候,爬到桌子上来与他对视。路遥这样的一种精神和毅力,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我在读大学的期间,曾去文学院蹭某位老师的课。课后借送老师回家之名,求教问题。聊到当时心中的经典《平凡的世界》时,问老师的看法。却不料,老师对这本书评价并不高。他说这本书情节冗长,作者冷不丁跳出抒情,说教严重,当时发表之后评论界反响一边倒,但是后来读者却很买账,所以这本书才名声大噪。这位老师当时在我心中的地位虽不及路遥,但是仔细回忆起书中的情节,老师这样的评价却也令我无法辩驳。同时,当时的阅读量已经上去,只觉得这本书似乎哪里差了些什么,但是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却又不得而知。
直到最近,端午节去表姑家做客。不知怎的,聊到这本书,竟也是她非常喜爱的。她说当时她读高二,这书正在连载。她在收音机上听这本书的广播,中午一放学,就急忙赶回家去,边吃饭边听,她的母亲(我称姨奶)也很爱这本书。去年过年,她回家,当时姨奶腰疼厉害,终日卧床,甚是无聊。她便陪着姨奶,再次重温了一遍这个故事。然后猛然发现,这本书是有问题的,主要在情节上。
表姑说,这其实只能当一本励志洗脑书来读,看似三观很正,其实也不尽然。你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女人,几乎全部都围着男主转。这里面有,有钱、有身份、有工作、有颜值,宁愿坐在自行车笑也不愿坐在宝马车哭的女神田润叶;也有漂亮、家境好、朴实、善良、有力气,娶回家就干活的好媳妇秀莲。
所以有人评论说,路遥笔下的女人,并不是真正的女人,而是他需要的女人。
而且也不仅仅是女人,其他的情节,都或多或少暗含了作者内心的某种“复仇心理”,比如富二代李向前的高位截瘫,比如孙少平初恋郝红梅令人怜叹的经历和结局。(郝红梅与孙少平本来暗生情愫,但是郝红梅后来选择了家境优越的班长顾养民。后来的情节便是,红梅偷东西被揭发,顾养民与其分手。再后来新婚不久丈夫死掉,沦为孤儿寡妇。最终与另一同学结婚,过上了贫困但安稳的生活。)
这一席话听得我脊背发凉。所有的情节浮上心头,我一拍脑袋,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这本打着“现实主义”口号的巨著,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具有了作者路遥内心深处的“浪漫主义”情节。
王安忆在《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一书中说道:小说是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部小说,窥探到作者内部的精神世界。
路遥也在其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表白自己:
把一切伟人和他们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都统统赶出房子。完全用自己的心灵写作。没有样板,所谓的样板都诞生于无样板中。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认同如下论断:我们可以从《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所表现的精神世界中,看到作者路遥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么,路遥本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怎样呢?从《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选了几段:
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 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人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它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
这里,可以看到路遥表现的是,在创作初期内心的激情与振奋,这样的精神特质与他在《平凡的世界》中所表现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却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的那种极度的自恋、狂热,甚至狂傲。
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一颗敏感自尊的心。无法统一的矛盾,一生下来就面对的现实。记得经常在外面被家境好的孩子们打得鼻青眼肿撤退回家;回家后又被父母打骂一通,理由是为什么去招惹别人的打骂?三四岁你就看清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并且明白,你要活下去,就别想指靠别人,一切都得靠自己。因此,当七岁上父母养活不了一路讨饭把你送给别人,你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冷酷的现实。你独立地做人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中学时期一月只能吃十几斤粗粮,整个童年吃过的好饭几乎能一顿不落记起来。然后卷入狂热的文化大革命,碰得头破血流……
而今,你坐在这里从事这样崇高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大的收获,怎么对得起自己?
为什么此刻停顿下来?记着,你没有权利使自己停顿不前。你为自己立下了森严的法度,布下了天罗地网,你别指望逃脱。
这段话是路遥自己写给自己的,创作期间懒惰的时候,他以此来激励自己。但是我所读到的,却更多的是压抑和沉重。无论是心理学知识还是日常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塑造了这个人的性格,甚至深刻影响着这个人的一生。
路遥的童年,可以说是有些悲惨的。所以自卑的种子从小就埋在路遥的内心深处。而极度自卑的孪生兄弟,便是极度自尊,一碰就会碎掉的自尊。有了这样的性格特质,便也不在奇怪,为什么他同当时评论界的关系,并不很好。(我曾恶意揣测,这是为什么《平凡的世界》发表伊始,评论界一边倒的原因之一)
也是至此,我才明白,为什么当时《平凡的世界》会对我产生那么大的震动和吸引。因为某种程度上,相似的生活背景,使我和路遥的性格产生了相似的契合,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极为强烈的灵魂共振。甚至连我自己的性格,都藉着这样的阅读,被深刻地打上了路遥的烙印。
写到这里,想到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read”。
我和《平凡的世界》之间的故事也差不多结束了。虽然这本书有许多的不足,但是借着阅读它,我获得了力量;借着反思它,我认识了自己。阅读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在于我们获取了多少知识,而更在于我们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并且在阅读和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伟大。
而现在,我也能够正视那像渗入路遥身体里一样,渗入到我身体里的自卑、自尊以及自怜、自恋、自大。这时,我才开始心疼路遥,他太坚强,太勇猛,他在自己悲壮的梦中,把自己活活给累死了。
这时,我也开始告别路遥,因为我已经路过他,经历他,看透他。而在我的前方,还有更高的山,还有更远的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